UB級潛艦
UB-148號在海上
| |
概況 | |
---|---|
建造者 | |
使用者 | |
前級 | 無 |
次級 | UG級潛艦 |
亞型 | UB-I型、UB-II型、UB-III型 |
建造期 | 1915-1918年 |
服役期 | 1915-1935年 |
完成數 |
|
損失數 |
|
UB級潛艦(德語:U-Boot-Klasse UB)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用於近岸作戰的潛艦或稱U艇的統稱。它被分為UB-I、UB-II和UB-III三個亞型,其中UB-I型建於1914-1915年,用於裝備UB-1至U-17號潛艦,另有數艘售予奧匈帝國海軍及保加利亞海軍使用;UB-II型建於1915-1916年,用於裝備UB-18至UB-47號潛艦;UB-III型則建於1916-1918年,用於裝備UB-48至UB-155號潛艦。至戰爭結束時,這一艇級共計建成146艘,其中67艘在戰爭中喪失[註 1],其餘倖存艇隻則大多移交協約國,並作拆解報廢處理。
UB-I型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隨著德意志帝國陸軍沿北海海岸快速推進,比利時法蘭德斯沿岸的安特衛普、澤布呂赫和奧斯滕德等港口相繼落入德國人手中,這大大方便了德軍潛艦遣出英吉利海峽的作戰行動。然而,帝國海軍當時卻缺乏適合在法蘭德斯周邊狹窄的淺海中行動的U艇。[5]為切斷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支援,德國軍方於1914年8月向潛艦監察局(Inspektion des U-Bootwesens)下令,應立即研發適宜大量生產的小型近岸潛艦,並且應能通過鐵路運輸發往法蘭德斯沿岸各港口。[6][7]
此時恰逢大功率的柴油發動機遭遇產能瓶頸,導致大型的遠洋潛艦建造越來越拖延。於是潛艦監察局迅速於1914年9月以「34號工程」的名義正式提交了小型潛艦——即UB-I型近岸潛艦的設計方案。[7]這主要是得益於科爾庭生產的60匹公制馬力(44千瓦特)發動機也被納入採購名單。[5]這款發動機能夠快速批量交付,因其原本便是為艦載艇而設計的。然而,僅配備單台柴油發動機的艇型一旦發生故障便極易導致完全失效。[8][註 2]
這款單體潛艦的艇體可以分三部分拆卸,並通過鐵路平車運送到不同的作戰地點。[7]然而,該程序過於耗時,因此UB-2號和後續入役的所有艇型都改為通過運河穿越英國的封鎖轉運至法蘭德斯。[11]此外,它們的潛水用時極短,只需22秒便可完成浸沒。[7]UB-I型潛艦裝備有兩具450公釐的艇艏魚雷發射管(2枚魚雷)和一挺MG08重機槍作為武器,但這並不適合在捕獲法則框架下對船隻進行截停檢查,因為英國人會為己方水手配備槍枝來應對潛艦的威脅。[12]
國家海軍辦公室於1914年10月15日下達的首批UB-I型潛艦建造訂單共有15艘,分別為基爾日耳曼尼亞承建的UB-1至UB-8號,以及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的UB-9至UB-15號。[13]1915年2月,隨著同型艇中的兩艘——UB-1和UB-15號被轉售予奧匈帝國海軍(在奧匈帝國海軍編為U-10和U-11號),[14]德意志帝國海軍又向威悉船廠加訂了UB-16和UB-17號。[5]而奧匈帝國的另外三艘——U-15、U-16和U-17號,則是1915年4月向威悉船廠訂購,使UB-I型的建造總量達到20艘。[5]它們是「在德國領導層預期建造的遠洋潛艦之外、卻在其他戰線迫切需要的替代品」。[15]
UB-II型
[編輯]隨著U艇戰形勢的發展,UB-I型潛艦排水量過小、適航性不佳、推進系統可靠性低等問題愈發凸顯。其水面航速甚至追不上商船,以5節(9.3公里每小時)航速潛航1小時後,蓄電池電能便會耗盡。它們甚至無力應對多佛爾海峽8至10節(15至19公里每小時)的海流。為此,潛艦監察局於1915年4月研發了UB-I型潛艦的放大版——UB-II型。該艇水面排水量增至270噸,艇長36.13公尺,船體採用單殼體加鞍形水櫃構造。最大潛水深度為50公尺,潛沒需時為30-45秒。[16]
UB-II型艇的特點是雙槳驅動,具有更大的蓄電池容量和更高功率的發動機。其主機為兩台六缸四衝程284匹公制馬力(209千瓦特)柴油機,水面最高航速9節(17公里每小時),水下6節(11公里每小時),能夠以5節航速續航6,400海里(11,900公里)。蓄電池被放置在中央潛櫃的前方,以配平更重的發動機安裝。[17]艇隻主武器為兩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採用層疊式布局,以實現可以創造最佳表面效率的弓形設計;魚雷攜帶量增至4枚,魚雷威力亦顯著提高。輔助武器是一門50公釐甲板砲,後期又換裝為88公釐口徑砲。司令塔增加了一具潛望鏡,並配備了1根兩段式可伸縮通信桅杆,前水平舵外形也做了調整。[16]
由於舷寬增至4.36公尺,UB-II型艇已然超過鐵路限界。不過,向奧匈帝國海軍交付的艇隻依然通過鐵路運輸,解決辦法是將艇體縱向剖開,分成大致相等的若干部分,再由鐵路車廂裝運。[16]1915年4月30日,首批6艘UB-II型艇——UB-18至UB-23號的建造訂單被授予漢堡的布洛姆與福斯船廠。餘下的24艘同型艇也大多在那裡建造,除了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的UB-42至UB-47號。UB-43和UB-47號移交奧匈帝國海軍,在當地以U-43和U-47號投入使用。此外,威悉船廠還授權奧匈帝國海軍在普拉和阜姆建造了另外七艘同款潛艦,編為U-27至U-32號和U-40號。[18]
UB-III型
[編輯]1916年1月,海軍中將賴因哈德·舍爾接替病重的胡戈·馮·波爾擔任德國公海艦隊總司令。雖然舍爾一向對U艇戰持支持立場,但他認為在受捕獲法則限制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發揮U艇的最大威力。此外,就攻擊海峽運輸線而言,工藝簡單、生產周期較短的UB和UC級潛艦顯然更適合水淺流急的海峽環境,其中UC-II型艇因擊沉了逾1800艘協約國和中立國船隻而贏得了可怕的名聲,因此應當把這種潛艦作為生產重點。[19]但實戰表明,排水量只有300-400噸的UB和UC級潛艦續航力和攻擊力不足的缺點非常突出,無法對有護航的商船形成威脅。針對以上不足,潛艦監察局在廣獲成功的UC-II型布雷潛艦基礎上,將其一些特點融入到一款新的魚雷潛艦中,即UB-III型。[20]
UB-III型採用了雙殼體結構。其水面排水量為516噸,全長55.3公尺,舷寬5.8公尺。在取消了UC-II型前部的水雷布設裝置後,設計工程師對艇艏線形進行了優化,增大了司令塔體積,配備2具潛望鏡,司令塔與控制室之間增加一道防水艙壁。這些改進顯著提高了潛艦的水下機動性和生存力。為了達到更高的航速,UB-III型以兩台500匹公制馬力(368千瓦特)柴油機取代了UC-II型的300匹公制馬力(221千瓦特)柴油機。但由於潛艦不應超過特定尺寸,因此搭載的蓄電池比類似尺寸的艦隊遠洋潛艦更少。[20]
UB-III型艇的武器裝備為前4後1共五具魚雷發射管,可搭載10枚G6型魚雷。輔助武器是一門50公釐甲板砲,後期更換為威力更大的88公釐口徑砲。其水面最高航速達13.6節(25.2公里每小時)、水下8節(15公里每小時),可以6節(11公里每小時)航速行駛4,200海里(7,800公里)。[20]
設計完成後,首批24艘戰術編號為UB-48至UB-72號的UB-III型潛艦的建造合同於1916年5月20日被平均授予布洛姆與福斯船廠(其後還承建了UB-75至UB-79號和UB-103至UB-117號)、威悉船廠(還承建了UB-80至UB-87號和UB-118至UB-132號)、斯德丁伏爾鏗船廠(還承建了UB-72至UB-74號)以及日耳曼尼亞船廠,由這四家船廠各建造六艘。此外,漢堡伏爾鏗船廠也承建了UB-72至UB-74號和UB-88號至UB-102號。建造工作將在各船廠在建的UB-II和UC-II型艇完工後開始,但新艇的交付時間不得晚於1917年4月。[20]戰爭期間,德國軍方共訂購了逾200艘UB-III型艇,但僅82艘能夠趕在戰爭結束前入役,其中37艘被擊沉。[21]根據與德國的停戰協定,倖存的UB-III型艇必須移交協約國投降,其中一些艇隻甚至服役到1935年。[22]
實戰證明,UB-III型的確是一款非常優秀的潛艦,設計工程師在500噸的排水量內實現了潛艦適航性、機動性和戰鬥力的均衡配置,[20]使得它們得以在敵對行動結束前擊沉了累計噸位高達1123211總噸的521艘商船以及包括不列顛尼亞號在內的7艘軍艦。儘管《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在戰後組建新的潛艦部隊,但德國的海軍將領們無意就此丟失優良的設計思路。德國開始生產並出口稍作修改的UB-II和UB-III版本。通過這種方式,工程師的技術水平得以不斷提高,最終催生出以UB-III型為藍本,具有全新、全焊接結構技術和一系列電子和機電設備,並在二戰中得到廣泛使用的VII級潛艦。[23]
技術參數
[編輯]亞型 | UB-I | UB-II | UB-III |
---|---|---|---|
排水量: 水面/水下 |
127/142噸 | 263/292噸 | 516/651噸 |
全長: | 28.1公尺 | 36.13公尺 | 55.3公尺 |
舷寬: | 3.15公尺 | 4.36公尺 | 5.8公尺 |
吃水深度: | 3.03公尺 | 3.7公尺 | 3.68公尺 |
承壓艙內徑: | 3.15公尺 | 3.85公尺 | 3.9公尺 |
潛航深度: | 50公尺 | 50公尺 | 50公尺或75公尺[註 3] |
潛沒耗時: | 20-33秒 | 32-45秒 | 30秒 |
推進裝置: | 1 × 44千瓦柴油機 1 × 88千瓦電動機 |
2 × 104千瓦柴油機 2 × 103千瓦電動機 |
2 × 404千瓦柴油機 2 × 290千瓦電動機 |
航速: 水面/水下 |
6.5/5.5節 (12/10.2公里每小時) |
9.2/8.5節 (17/15.7公里每小時) |
13.6/8節 (25.2/14.8公里每小時) |
水面航程: 水下航程: |
1650海里[註 4]以5節 (3056公里以9公里每小時) 45海里以4節 (83公里以7公里每小時) |
6500海里[註 5]以5節 (12038公里以9公里每小時) 45海里以5節 (83公里以9公里每小時) |
8500海里[註 6]以6節 (15742公里以11公里每小時) 55海里以4節 (102公里以7公里每小時) |
武器裝備: | 2 × 艇艏魚雷發射管 2 × 450公釐魚雷 甲板砲: 1 × 8公釐MG08重機槍 |
2 × 艇艏魚雷發射管 4 × 500公釐魚雷 甲板砲: 1 × 88公釐口徑砲 |
4 × 艇艏魚雷發射管 1 × 艇艉魚雷發射管 10 × 500公釐魚雷 甲板砲: 1 × 88公釐口徑砲 |
定員: (軍官/水兵) |
1/13 | 2/21 | 3/31 |
注釋
[編輯]腳註
[編輯]- ^ Gardiner,第180頁.
- ^ Gardiner,第343頁.
- ^ Gardiner,第412頁.
- ^ Messimer,第127–136頁.
- ^ 5.0 5.1 5.2 5.3 Miller,第46–47頁.
- ^ Karau,第48頁.
- ^ 7.0 7.1 7.2 7.3 陳進,第45頁.
- ^ Miller,第48頁.
- ^ Spindler,第146–149頁.
- ^ Bendert,第39頁.
- ^ Karau,第49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The WWI books. [200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2).
- ^ Williamson,第12頁.
- ^ Gardiner,第341頁.
- ^ Bendert,第45頁.
- ^ 16.0 16.1 16.2 陳進,第47頁.
- ^ Rössler,第50頁.
- ^ Rössler,第111頁.
- ^ Helgason, Guðmundur. U-boats in WWI.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22-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5).
- ^ 20.0 20.1 20.2 20.3 20.4 陳進,第239頁.
- ^ Bendert,第9頁.
- ^ Gröner 1991,第25-30頁.
- ^ G.Williamson and I.Palmer, U-Boats of the Kaiser's Navy, 2002
- ^ Gröner,第52頁.
- ^ Herzog,第56頁.
- ^ Herzog,第57頁.
- ^ Herzog,第58頁.
參考資料
[編輯]-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U-boats and Mine Warfare Vessels.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2. 由Thomas, Keith; Magowan, Rachel翻譯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1. ISBN 0-85177-593-4.
- Bendert, Harald. Die UB-Boot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1914-1918. Einsätze, Erfolge, Schicksal. Hamburg: Verlag E.S. Mittler & Sohn GmbH. 2000. ISBN 3-8132-0713-7.
- Spindler, Arno. Der Handelskrieg mit U-Booten. Band 2: Von Februar bis September 1915. Berlin: E.S. Mittler & Sohn. 1933.
- 陳進 等 (編). 《威廉皇帝的海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潜艇战》.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8. ISBN 978-7-111-58947-1.
- Miller, David.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Submarines of the World. St. Paul, Minnesota: MBI Pub. Co. 2002. ISBN 978-0-7603-1345-9. OCLC 50208951.
- Karau, Mark D. Wielding the Dagger: the MarineKorps Flandern and the German War Effort, 1914–1918. Westport, Connecticut: Praeger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0-313-32475-8. OCLC 51204317.
- Williamson, Gordon. U-boats of the Kaiser's Navy. Oxford: Osprey. 2002. ISBN 978-1-84176-362-0. OCLC 48627495.
- Gardiner, Robert, ed.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907-8. OCLC 12119866.
- Messimer, Dwight R. Verschollen: World War I U-boat losses.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2. ISBN 978-1-55750-475-3. OCLC 231973419.
- Rössler, Eberhard. Die Unterseeboot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Bonn: Bernard&Graefe. 1997. ISBN 3-7637-5963-8.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3: U-Boote, Hilfskreuzer, Minenschiffe, Netzleger, Sperrbrecher. Bonn: Bernard & Graefe. 1985. ISBN 3-7637-4802-4.
- Herzog, Bodo. Deutsche U-Boote 1906–1966. Erlangen: Karl Müller Verlag. 1999. ISBN 3-86070-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