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
中国东北地区历史 | ||||||||||||||
---|---|---|---|---|---|---|---|---|---|---|---|---|---|---|
中国东北史前史 | ||||||||||||||
燕国 | (辽西郡) | 箕子朝鲜 | 东胡 | 肃慎 | 濊貊 | |||||||||
(辽东郡) | ||||||||||||||
秦朝 | (辽西郡) | |||||||||||||
(辽东郡) | ||||||||||||||
西汉 | (辽西郡) | 卫满朝鲜 | 匈奴 | |||||||||||
(辽东郡) | ||||||||||||||
(汉四郡) | 扶馀国 | 沃沮 | 高句丽 | |||||||||||
东汉 | (辽西郡) | 乌桓 | 鲜卑 | 挹娄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曹魏 | (昌黎郡) | (公孙度) | ||||||||||||
(辽东郡) | ||||||||||||||
(玄菟郡) | ||||||||||||||
西晋 | (平州) | |||||||||||||
慕容部 | 宇文部 | |||||||||||||
前燕 | (平州) | |||||||||||||
前秦 | (平州) | |||||||||||||
后燕 | (平州) | |||||||||||||
北燕 | ||||||||||||||
北魏 | (营州) | 柔然 | 契丹 | 库莫奚 | 室韦 | 勿吉 | ||||||||
东魏 | (营州) | |||||||||||||
北齐 | (营州) | |||||||||||||
北周 | (营州) | |||||||||||||
隋朝 | (柳城郡) | 突厥汗国 | 靺鞨 | |||||||||||
(燕郡) | ||||||||||||||
(辽西郡) | ||||||||||||||
唐朝 | (营州) | (松漠都督府) | (饶乐都督府) | (室韦都督府) | (黑水都督府) | 渤海国 (渤海都督府) |
(安东都护府) | |||||||
辽朝 | (上京道) (中京道) (东京道) |
女真 | 东丹国 | |||||||||||
定安国 | ||||||||||||||
(东京道) | ||||||||||||||
金朝 | (东京路) | (上京路) | ||||||||||||
东辽 | 大真国 | |||||||||||||
元朝 | (辽阳行省) | |||||||||||||
明朝 | (辽东都司) | (奴尔干都司) | ||||||||||||
建州女真 | 海西女真 | 野人女真 | ||||||||||||
清朝 | (东三省:东三省总督·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 | |||||||||||||
(满洲地区) | 帝俄外满洲 | |||||||||||||
中华民国 (奉系军阀) |
远东共和国 | |||||||||||||
苏联远东 | ||||||||||||||
东北最高行政委员会 满洲国 | ||||||||||||||
苏联占领下的满洲 | ||||||||||||||
中华民国 东九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北地区 |
俄罗斯联邦远东 | |||||||||||||
注 | 政区、政权大部在今东北三省者用粗体。 | |||||||||||||
参见 |
女真(女真文:,转写:*dʒu ʃən;满语:ᠵᡠᡧᡝᠨ,穆麟德转写:jušen[1][2];汉语拼音:Nǚzhēn),又作女直与女贞,为满-通古斯语系民族。一般认为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3],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4]。分支自高丽,辽朝女真开始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5][6]而到了明朝初期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随后又划分为为建州、北山(即索伦部)、东海(即野人女真)、扈伦(即海西女真)四大部分。1636年皇太极称帝,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族名来源
[编辑]“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7]。依接近汉化程度及活动区域南北:多汉化程度、南境者为熟女真,少汉化程度、北境者为生女真。
女直之名,见于《辽史》者,“又有北女直、南女直、长白山女直、鸭绿江女直、濒海女直,黄龙府女直,曷苏馆女直,顺化国女直,回跋女直,盖各就其地名之。”
《金史·世纪》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其中粟末靺鞨成为渤海人的主要组成。“渤海盛强,黑水役属之。渤海灭,复役属契丹。在南者系籍,号熟女直;在北者不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也。”而也有观点认为生女真和熟女真的方位不是一北一南,而是一东一西。《大金国志》云:“世居混同江之东长白山下;南邻高丽,北接室韦,西界渤海,东濒海。”按照《大金国志》的记载,完颜阿骨打所在的生女真的方位为朝鲜史所载的东女真(又称为东北女真)大致相同。
历史
[编辑]女真人的族源为肃慎,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的靺鞨(或称勿吉),共分七部。《旧唐书·靺鞨传》记载了黑水靺鞨等靺鞨各部的情况,“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而黑水靺鞨最处北方,尤称劲健,每恃其勇,恒为邻境之患。……其白山部,素附于高丽,因收平壤之后(平定高句丽),部众多入中国。汨咄、安车骨、号室等部,亦因高丽破后奔散微弱,后无闻焉,纵有遗人,并为渤海编户。唯黑水部全盛,分为十六部,部又以南北为称”。
渤海国
[编辑]11世纪时,女真向辽称臣。辽将南部包含灭渤海国后强制迁移人口至辽东,以粟末靺鞨为主的渤海人在内,较为强大的部众编入辽籍,称为“合苏馆”,又作曷苏馆、合苏衮、是女真语“藩篱”的意思,称这些人为“熟女真”。另一部分以黑水靺鞨为主的,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宁江州(今吉林扶余县)之东,不编入辽籍的这些人就是“生女真”。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生女真分为几十个部落,其中完颜部较大。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哈尔滨东南阿什河)其子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
入侵日本
[编辑]1019年,3000名女真人海盗曾袭击高丽,后入侵日本,在日本进行洗劫并掠夺人口。
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史称金。 国号来源有人说是来自发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说是为取金不腐不坏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着在现代中国的东北的狩猎的生活方式,兼有渔猎、农耕和畜牧[8]。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最后被准许和其他种族通婚。而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金朝海上之盟
[编辑]金建国后,就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攻打下了辽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与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对抗辽朝。1125年,灭辽成功后获得辽国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张觉事件,金国与宋国的联盟破裂。金大举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齐,楚等傀儡政权。稍后,北方这些土地都纳入金的路州制度中。1126年,金人占领了宋朝的首都开封,并且一度把宋朝军队赶到了长江以南。两国军队经常对峙于淮河一带。
1189年之后,金朝面对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两面作战,在蒙古人的攻击下,在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现北京)迁移到了开封。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在元朝,彭大雅称呼留居东北的女真为水鞑靼女真。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设斡朵里、火儿阿(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水达达。后来,元朝政府为了筹粮,强迫他们改渔为农,在当地实行屯田。此外,征调一部分女真人和水达达到浦岭路和肇州屯田。至治元年(1321年)三月,元朝政府明令“罢女直万户府及狗站”。
明代女真
[编辑]金朝灭亡后,幸存并留居中原的女真人大都被汉人同化。元明两朝把东北的渔猎民族统称为女真。建立金朝的女真后代大部分在海西女真四部中,而后世建立清朝的建州女真则是辽、金代渤海人后裔[9][10]。
建州女真的核心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在元代初期居住在牡丹江上游,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一带,元朝中叶开始逐渐向牡丹江下游一带迁徙后定居。直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野人女真的兀狄哈部袭击被迫转移,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被迫南下迁至今乌苏里江东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会宁一带。尔后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仍不断迁徙,先后居住在阿木河一带,吉林的回波江方州一带,最终在辽宁境内的赫图阿拉聚居下来。
在胡里改部和斡朵里部南迁的同时,原居住在松花江中游一带的女真部落也逐渐南迁到今开原以北的松花江大曲折一带,形成了叶赫、哈达、乌拉、辉发四部,成为明末与建州女真相抗衡的海西女真。
明朝初年,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与斡朵里部首领猛哥帖木儿接受明成祖招安而率部南下归顺,后来明朝以之为基础成立建州三卫,也就是后来的建州女真。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为了承接女真民族的历史传承,国号也称为“大金”,因为要和完颜阿骨打的金有所区别,所以史称后金。他原先的故乡是费阿拉,建立后金之后定都沈阳。
1626年努尔哈赤疽病身亡,其八子皇太极即位汗王。
满洲与大清
[编辑]1636年皇太极称帝,将国号改为大清,行中央集权,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
民族风俗
[编辑]婚姻家庭形式
[编辑]一夫一妻制
[编辑]女真社会早在五代时期,即其被中原称为女真人的时间前后,就已产生了私有财产,并已经进入了父系社会,脱离了群婚与对偶婚,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都有固定称谓:“夫谓妻为‘萨那罕’,妻谓夫为‘爱根’。”[11]
部落外婚制
[编辑]女真人“以部为姓”,不同的部落有不同的姓。《金史》中有关女真人早期婚姻的记载,配偶双方多是相同的姓氏,也存在一些部落间通婚的情况。后来辽灭渤海国,女真族被迫南迁的过程加速了氏族部落组织的分化,女真人开始逐渐接受不同氏族间不同部落间频繁的通婚。[11]
鉴于金朝建立初期,有些地方的生、熟女真人仍然延续部落内婚姻的旧俗,金朝廷下诏,禁止了同姓的部落内婚姻,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规定。[11]
女真族后裔
[编辑]中国大陆
[编辑]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除女真族的直系后裔满族外,尚有:甘肃省泾川县泾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后裔群聚村落,全村约有3000馀人,绝大部分姓完颜。村民都自称自己是女真人完颜部的后裔。至今仍保留著传统女真习俗,例如每逢年节都要集体到完颜宗祠祭祖、跳萨满舞等。
据甘肃省政协主席张怀群和泾川县完颜满族联谊会会长完颜斌表示:据考证800多年前的金熙宗时期,泾川一带就是宗弼的领地。完颜宗弼死后,海陵王就杀了完颜宗弼之子完颜亨。亨的家人迁居在九顶梅花山下。金朝末代皇帝完颜承麟的墓也在那里。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颜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余户,近3000人。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0余人,是从鹿邑迁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10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
韩国
[编辑]韩国高丽大学文学博士王永一教授说,北韩边境鸭绿江与豆满江在明初时期有称为西北面与东北面,即为女真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其后裔大都融入为朝鲜民族,如韩国青海李氏始祖李之兰就是女真族酋长之一,曾在高丽末期率领一群女真族各部落酋长们投效李成桂阵营,协助朝鲜王朝建国。王永一教授在韩国研究朝鲜王朝与女真族关系时,也曾经于2002年访问韩国青海李氏宗亲会及其李之兰后孙,获得许多相关史料与支援。值得一提的是,韩国《朝鲜王朝实录》和《龙飞御天歌》是记载女真族的历史发展最详尽的史书。
台湾
[编辑]中国福建与台湾均有相当数量的女真族后裔,在彰化县福兴乡的“粘厝庄”,是台湾唯一的“生女真族”,但已全部汉化,仅祭祖时祭拜女真祖先。彰化县福兴乡“粘厝”居民,经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原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证实,是由东北吉林附近,金国时代开始向南迁,最后至台湾垦荒。目前在福兴乡粘厝村的四、五百户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因此外人称为“粘厝村”,或“粘厝庄”。粘姓的始祖为粘罕,国立台湾大学教授王德毅博士说:女真部族入侵中原后,逐渐汉化,纷纷改姓,“完颜粘”这一支系,却以名为姓,此为粘姓的由来。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东北吉林附近,金国时代迁到河南宜阳,山东莱阳一带到了第八代,其中部分为了逃避元末战乱‧始迁到福建,散居于省内各地,其中一支与清初名将施琅的先世宗族比邻而居,粘、施两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纪,清廷鼓励移垦台湾,粘姓二十二代子孙粘萼,率领部分族人东迁台湾鹿港西南海边,当时一片荒凉,后来子孙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为粘厝,而今分为“顶粘”和“厦粘”两村。此外,台湾境内也有许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后裔,以及非满族的锡伯族后裔。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刁书仁. "华夷变易"与"法明崇满"[J]. 学习与探索, 2011, 000(002):247-250.
- ^ 惠男. 17世纪清朝和朝鲜关系的演进:女真国·金国·大清国[D]. 山东大学, 2017.
- ^ 金毓黻,《东北通史》:“女真之名,本由‘肃慎’二字之音转变而来。”
- ^ 元朝陈准《北风扬沙录》:“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或曰虑真。避契丹兴宗宗真名,又曰女直。”
- ^ 《金史》卷1〈本纪第一〉:“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馀矣。”
- ^ 《高丽史》称高丽东北方的女真人为“东女真”,称高丽西北方的女真人为“西女真”,至辽朝中后期,生女真也被视为东女真的一部分。
- ^ 《宋会要辑稿》第一九六册蕃夷三
- ^ 《高丽史》卷六靖宗八年(1042年)四月条,有东女真酋长向高丽索求耕牛的记载。宣和七年(1125年)宋人钟邦直出使金朝时描述说,金源内地会宁府一带,“一望平原旷野,间有居民数十家,……更无城郭,里巷率皆背阴向阳,便于牧放,自在散居”。(《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第三十九程,《靖康稗史》本)
- ^ 魏焕. 皇明九边考. 维基文库.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 ^ 茅瑞征. 东夷考略. [2020-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5).
- ^ 11.0 11.1 11.2 王可宾. 《女真国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年: 第三页. ISBN 9787560101545.
参考文献
[编辑]- Thomas Barfield 著,袁剑 译:《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
外部链接
[编辑]- 海内外女真后裔在阿城寻根祭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粘厝庄女真社区发展促进会
- 女真族後裔追訪:仍恪守族規 至今不和岳姓通婚. [2010-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