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尊
外观
三尊,又稱為三聖,是東亞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佛造像術語。三尊形式最早起源於印度,是呈現神佛造像的一種方式,以中尊為主,左右二尊脅侍,表彰中尊之功德、協助教化眾生。[1][2][3][4]
「尊」是佛教、道教對神佛尊敬的量詞,日本神道對神的量詞稱為「柱」。
佛教三尊像
[编辑]脅侍可以是菩薩、聲聞、明王、天人、童子等,常見組合如下:[2]
- 釋迦三尊:釋迦牟尼佛、大迦葉尊者、阿難陀尊者,[2]或搭配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金剛手菩薩、蓮華手菩薩;梵天、帝釋天等[5]
- 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毗盧遮那表示理智完備,文殊表示大智、對真理之理解,普賢表示大行(發大誓願、積大功德[6])、法界及其真理[7][8],亦稱為「釋迦三尊」[2]
- 娑婆三聖: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其中觀音表大悲,地藏表大願[9][10]
- 西方三聖(彌陀三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其中觀音表示慈悲、勢至代表智慧[2]
- 東方三聖(藥師三尊):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或搭配藥王菩薩、藥上菩薩[2]
- 兜率三聖(彌勒三尊):彌勒佛、法華林菩薩(華或作花,或稱法音輪)、大妙相菩薩[11][12]
- 華嚴三大士: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10]
- 觀音菩薩、善才、龍女[13]
- 地藏王菩薩、道明尊者、閔公尊者[14]
- 傅大士、普建童子、普成童子:二童子為傅大士之子,俗稱「笑佛」。由於傅大士創設輪藏(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轉動之經書架),故後世常於輪藏前供奉[15][16]
- 不動三尊:不動明王、矜羯羅童子、制多迦童子[2]
- 密宗事部三怙主(三族姓尊):文殊菩萨、四臂观音、金刚手菩萨
道教三尊像
[编辑]早期道教文化中並沒有崇拜神像的需求,所以道教的造像要晚於佛教。現存最古老的道教造像,製成於南北朝的北魏時期。陶弘景在茅山建築佛、道二堂,交互進行禮敬,但佛堂之中安置有尊佛,道堂之中沒有;所以陶弘景模仿佛教造像,在道堂中製作天尊神像,並在左右伴有二位真人,從而在道堂中放置三尊像。[17]
- 三清: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
- 東方三聖(之一):太乙救苦天尊、南華真君(莊祖)、輔真天師(寇祖)
- 東方三聖(之二):太乙救苦天尊、大惠真人、救苦真人
- 太上老君、文始真君、質初真君
- 太上老君、南華真君、沖虛真君
- 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印度教三尊像
[编辑]印度教也有类似的三尊形式:
- 三相神:梵天、毗湿奴、湿婆
- 三女神:辩才天女、吉祥天女、雪山神女
- 三兄妹像:大力罗摩、妙贤、札格纳特(主尊不在正中)
- 泰米尔三女神:鱼目母、爱目母、宽目母
- 辩才天女、吉祥天女、象头神
- 玛哈帕布、吉祥主黑天、亚穆纳河神
- 室建陀、天军、瓦丽
- 毗湿奴、吉祥天女、地母
- 罗摩、罗什曼那、悉多
造像
[编辑]三尊形式的主要造像有:
- 三尊立像
- 三尊坐像
- 中尊坐像,脅侍立像
- 中尊坐像,脅侍跪坐
如果三尊佛像共享一光背,則稱之為「一光三尊」,其光背通常為舟形(船後光)或蓮瓣形。此形式發源於中國北魏時期,已知最早的案例為劉宋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完成的金銅佛像[18]。流傳至日本後,以推古天皇三十一年(623年)完成、法隆寺金堂供奉之釋迦三尊像最為著名,[2][19][20]鎌倉時代(1192年-1333年)起亦流行製作善光寺式阿彌陀三尊,至今尚存200尊以上。[21]
另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 丁福保 (1922), 三尊. . 维基文库.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慈怡法師 (1988), p. 623,三尊
- ^ 藍吉富 (1994),三尊佛
- ^ 中御門敬教. 〈脇侍〉. WEB版新纂浄土宗大辞典. 2018-04-24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3) (日语).
- ^ 真鍋俊照. 日本仏像事典. 東京: 吉川弘文館. 200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 ^ 慈怡法師 (1988), p. 784,大行
- ^ 慈怡法師 (1988), p. 5238,華嚴三聖
- ^ 慈怡法師 (1988), p. 643,三聖圓融觀
- ^ 慈怡法師 (1988), p. 1656,四大菩薩
- ^ 10.0 10.1 徐汝聰. 〈試論僧伽造像及僧伽崇拜〉 (PDF). 《東南文化》. 2014-05, (05): 頁89–100 [2020-04-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23) (中文(中国大陆)).
- ^ 丁福保 (1922), 彌勒三尊. . 维基文库.
- ^ 慈怡法師 (1988), p. 6419,彌勒三尊
- ^ 慈怡法師 (1988), p. 4290,脅士
- ^ 慈怡法師 (1988), p. 5298,閔園
- ^ 丁福保 (1922), 輪藏. . 维基文库.
- ^ 慈怡法師 (1988), p. 2700,佛教圖書館
- ^ 斋藤龙一; 刘雄峰 (翻译). 六朝隋唐道教造像的形态与发展. 闻道. 2017, 5.
- ^ 水野清一 (1990)
- ^ 慈怡法師 (1988), p. 31,一光三尊
- ^ 藍吉富 (1994),一光三尊
- ^ 長野県立歴史館 (编). 開館15周年春季企画展開館15周年春季企画展 善光寺信仰 流転と遍歴の勧化. 千曲市: 長野縣立歷史館. 2009: 64. ISBN 4642079386 (日语).
參考書目
[编辑]-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 慈怡法師 (编). 佛光大辭典. 高雄: 佛光出版社.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 水野清一. 中国の仏教美術. 東京: 平凡社. 1990. ISBN 4582212018 (日语).
- 藍吉富 (编).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 (臺南: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