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測量總局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是國民革命軍負責軍事測量的中央領導機關。
歷史
[編輯]北洋政府參謀本部陸軍測量總局
[編輯]1912年2月6日,南京臨時政府始設立參謀部主管軍令[1],直屬於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2],不屬內閣轄制[3]:21。參謀部由辛亥革命期間獨立各省派員組成[2],設有總長、次長等官。參謀部職責為:「協助臨時大總統統掌辦中央軍令」。首任參謀總長為黃興,參謀次長為鈕永建。參謀部下設立第一、二、三、四局和陸軍測量總局,陸軍測量總局擔任近畿軍事測量、制定全國測量規劃與制度、督導各省陸軍測量局測量業務,局長黃篤謐,下設三角、地形、製圖3科。
1912年4月,陸軍測量總局遷至北京。1912年5月13日,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5月15日設立參謀本部,部址設於北京西安門內路北(法文學堂舊址,早年由清政府購買建軍諮府大樓)[4]。1912年8月15日銓敘局編參謀本部職官表;總長黎元洪(兼),次長陳宦,初設第一至第六局。每局設有局長、高級副官、科長、科員等[1]。遷至北京的陸軍測量總局改稱參謀本部第六局,局長楊丙,下設副官室及第一、二、三科,局機關設在北京文津街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內。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第一住院部院內(即北大婦產兒童醫院)有保存完好的近百年前的「北京水準原點舊址」(1915年建立,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5]京師測地局改為北京陸軍測量局,京師測繪學堂改為中央陸軍測量學校。1912年9月增制圖局[6]:24-25。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12月12日公布的《各省陸軍測量局編制大綱》規定,各省陸軍測量局隸屬於參謀本部第六局兼隸本省都督,其職務是進行全省陸地測量,印製兵要地圖,掌辦地面量丈事務。各省陸軍測量局設局長一人,分置三角、地形、製圖三課,各設課長一人,由一、二等測量正充任,其下分設數班,各設班長一人,由一、二等測量長充任。附屬機構有各省陸軍測量學校,培養所需技術人員,設校長一人,由二、三等測量正充任。清末各省陸軍測繪局或測繪科一律改組為省陸軍測量局:
- 湖北陸軍測量局
- 雲南陸軍測量局
- 廣東陸軍測量局
- 山東陸軍測量局
- 浙江陸軍測量局
- 河南陸軍測量局
- 廣西陸軍測量局
- 湖南陸軍測量局
- 福建陸軍測量局
- 江西陸軍測量局
- 貴州陸軍測量局
- 四川陸軍測量局
- 安徽陸軍測量局:設於安慶北門外碟子塘,現安慶市德寬路第二小學。
- 陝西陸軍測量局
- 江蘇陸軍測量局
- 東三省陸軍測量局
- 甘肅陸軍測量局:1919年成立
- 山西陸軍測量局:1921年在山西陸軍測量隊基礎上組建
- 河北測繪處
- 新疆測繪隊
- 綏遠測繪隊
1912年10月30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公布《參謀本部官制》,規定參謀本部直隸於大總統,「統轄本部及全國參謀將校,監督其教育,並管轄陸海軍大學、陸海測量、各國駐紮武官、軍事交通各事宜」[7]。1913年黃慕松任陸軍測量總局局長。1914年,參謀本部第六局改稱第五局。陸軍測量總局(第六局/第五局)成為北洋政府管理全國測繪的國家機構。1927年7月12日,陸軍部與海軍部合併成立軍事部,並把航空署以及不屬於內閣管轄的參謀本部合併歸一[3]:114。參謀本部改為軍事部參謀署[1]。原參謀本部第五局、製圖局、北京陸軍測量局、中央陸軍測量學校合併縮編為陸軍測量總局,黃慕松仍任局長。中央陸軍測量學校實際停辦。
南京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
[編輯]1928年5月,曹謨在浙江省玉環縣坎門前台村平台岙咀選址並主持修建坎門驗潮所。即「坎門高程」。
1929年8月,以江蘇省局為基礎,在南京大石橋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陸軍測量總局,局長黃慕松,內設5個科。由於承擔國防建設及經濟建設用圖的雙重任務,1930年改稱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頒布《各省陸地測量局組織大綱》,督令各省恢復和完善地方測量業務。
1931年春,南京國民政府在南京大石橋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駐地設立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校址後為地質部南京地質學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陸上測量總局局長黃慕松兼校長。設特科、尋常科,開辦三角、地形、航空測量和製圖班。至抗戰爆發前畢業學生448人。[8]
1931年8月,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購置航攝飛機、航攝設備及培訓人員,正式建立航測隊。這是中國的航空攝影測量之始。航測隊主要測制了局部地區1:1萬和1:2.5萬比例尺的軍事要塞圖,以及湘黔、成渝一帶1:5萬比例尺的地形圖。[9]還接受經濟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委託,進行航測作業,主要有水利、地政、鐵道的航空測量。福建省的漳州至龍巖鐵路,所經多為險峻山區,人工測量困難;1933年委託航測隊測量該線1:7500比例尺航攝圖,內業完成1:5000沿線地形圖62幅。1935年航測隊用鐵道部撥款添購飛機、航攝儀、精密測圖儀,組成鐵道航測分隊。[10]
從1871年日本兵部省設立參謀局至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在對中國兵要地誌進行的長達幾十年的秘密探查與測量中積累了豐厚的盜繪資源,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提供了大量而又細緻的軍事情報。[11]
1936年參謀本部陸上測量總局組織架構:
- 局長
- 技正室:技正、顧問、編譯
- 總務科:第一至第五股
- 經理科:第一至第三股
- 三角科:第一至第五股、天文觀測所
- 地形科:第一至第五股、儀器修造所
- 航測科:第一至第五股、飛機修理所
- 製圖科:第一至第五股
- 各測量隊及航測第一隊、航測第二隊(原鐵道航攝分隊)
- 中央陸地測量學校
- 各省陸地測量局
- 江蘇省局撤銷編制,併入總局,其測業也由總局承擔。
- 1931年中原大戰,山西陸地測量局因省局人員多離散而縮編為山西陸地測量處。
- 1928年直隸改稱河北後,該省陸軍測量局取消了軍事屬性,改隸省政府建設廳,至1937年撤。[12]
- 福建陸地測量局:設置副官、秘書二室及三角、地形、製圖3個科。副官室由副官、庶務、軍需、儲存員等人組成。秘書室由秘書、書記、司書等人組成。各科均下設兩個股,分理各業務。全局人員有60餘人。
1936年2月,黃思基由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副局長升中將局長。
1936年11月,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公布各省陸地測量局組織條例,共九章。第一條規定,各省陸地測量局直隸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並受各省政府指導,辦理全省陸地測量及製圖業務各事項;第二條規定,各省陸地測量局局長由陸地測量總局選派測量專門人員呈國民政府任命;第三條規定,局長承總局局長之命,督率全局人員辦理一切局務;第四條規定,各省局設三角、地形、製圖3科等項;等等。[13]
1937年,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由徐州至濟南進行一等水準測量時,採用坎門高程。[14]陸地測量總局測設南京到上海的一、二等三角網,設基線兩條,其中一條設在松江境內,用四邊形二次擴大成三角網的起算邊。[15]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主管軍事測繪及其戰時測繪教育。設陸地測量總局直接管理各省陸地測量局和淪陷區各省測量局改稱的測量隊:
- 河南陸地測量隊
- 廣東陸地測量隊
- 湖北陸地測量隊
- 湖南陸地測量隊
- 福建陸地測量隊
- 四川陸地測量局
- 雲南陸地測量局
- 江西陸地測量局
- 廣西陸地測量局
- 陝西陸地測量局
- 甘肅陸地測量局
中央陸地測量學校在鎮寧時期,教育長曹謨、教務處長夏堅白、教官吳忠性。
1943年3月,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改稱軍令部第四廳,現存的各省陸地測量局均縮編為陸地測量隊。[16]1944年,中美合作航測隊成立,重點航測了西南、華南部分地區,製成西南、華南地區1:5萬地形圖約2000幅。1944年元月,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處編印了《越南兵要地誌》。[17]
國防部測量局
[編輯]1946年6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國防部,陸地測量總局改組為國防部測量局,隸屬參謀總長。
- 測量局長:晏勛甫、杜心如(1948年6月起)
- 技術室:承辦測量學術的研究和法規的編訂;編審有關測量業務著作、譯作。
- 第一處:承辦基本測量、地形測量和航空測量業務的規劃、指導和考核。
- 第二處:承辦製圖業務和測量教育的規劃、指導、考核及測量物資的採購、管理、分配事宜。
- 中央陸地測量學校改稱國防部測量學校,直屬國防部。
- 國防部測量1隊:四川省測量局改編。隊長陳權少將
- 國防部測量4隊:1938年2月湖北陸地測量局奉令入川改為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測量四隊。1943年,人員增至90餘人,分設三角、地形、製圖3科。1946年8月由四川遷回武昌,改編為國防部測量局第四隊。
- 國防部測量7隊:1949年改編為解放軍新疆軍區第1測量隊,編45人,駐新疆焉耆。
- 國防部測量8隊:1949年改編為解放軍新疆軍區第2測量隊,編63人,駐新疆疆迪化。
- 國防部測量10隊:1946年春,福建省陸地測量局奉命縮編為「軍令部測量第十隊」,將原有的三角、地形、製圖3個科改為3個課。1946年秋改名為「國防部測量第十隊」。
- 國防部測量11隊:1944年秋桂柳會戰前夕,廣西陸地測量局由柳州遷貴陽,在龍州、雷平(今大新)和百色作業的第一、二、三地形測量隊未隨遷。全局人數減至77人。1945年3月,軍令部廣西陸地測量局改編為軍令部第四廳測量第十一隊,隊長游培。1946改稱國防部測量第十一隊,隊長胡清源。1949年11月在貴陽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兵團司令部接管,改編為西南軍區司令部測繪大隊。
- 國防部測量局航空測量第2隊
- 國防部測量局第三圖站站長陸九疇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沈起煒、徐光烈:《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 ^ 2.0 2.1 陳長河:〈國民黨政府參謀本部組織沿革概述〉,《歷史檔案》1988年第01期
- ^ 3.0 3.1 林炯如、傅紹昌、虞寶棠編著:《中華民國政治制度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ISBN 7561711727
- ^ 胡寶華:〈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瑣憶〉,《文史精華》,2001年第11期
- ^ 楊浪:「說起北京的『水準原點』」,《中國測繪》,2020年第1期。
- ^ 劉鳳翰. 《國民黨軍事制度史》.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 ^ 張建軍:〈民國北京政府參謀本部的內外人事與戰時指揮〉,《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02期
- ^ 王樹連 史慶和 王曉迪:《中國測繪教育史》,解放軍出版社,2011年,ISBN:9787506561938
- ^ 徐春浩:「數字航攝儀:把地球『搬』回家」,來源:《科技日報》,2013年02月19日[失效連結]
- ^ 吳維順 楊成志:「建國前我國的鐵路航測」,《鐵道勘察》1991年03期,第37-38頁。
- ^ 「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日本軍方對華兵要地誌「調查」的核心組織」,邵漢明 王建朗 編著:《近代日本對華調查檔案資料叢刊:第四輯 農業調查(全一四〇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ISBN:978-7-5013-7048-1[失效連結]
- ^ 鄧發暉:「20世紀上半葉中國軍事測繪機構發展述論」,《卷宗》2017年31期
- ^ 《安徽省志》第37卷 測繪志 第六篇測繪機構與測繪管理 第二章測繪管理 第一節清代與民國時期的測繪管理
- ^ 《山東省志·測繪志》第一卷 大地測量 第三類 青島高程基準 第一輯 山東省內高程系統 「高程系統」「高程基準」
- ^ 《上海测绘志》第一篇大地测量 第一章平面控制测量 第三节其它系统控制网.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7).
- ^ 中國測繪史編委會:《中國測繪史》(第二卷),測繪出版社,2002年版,第457頁。
- ^ 廖克、喻滄著《中國近現代地圖學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1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