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改值
外觀
貨幣改值(英語:redenomination),指貨幣單位價值的改變,既流通的紙幣或硬幣在單位、價值不變的情況下面額發生變化。貨幣改值一般是為了解決貨幣單位價值過小,而流通貨幣的面額過大的問題,這種問題通常由通貨膨脹所引發。部分情況下,貨幣單位會在改值後增加一個臨時或永久的限定詞,最常見的是「新」字。
通貨膨脹
[編輯]概述
[編輯]隨著不斷的通貨膨脹,相同數量的貨幣單位所具有的購買力不斷下降的,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在支付時所使用的數額也就隨之增大。當日常所用的貨幣數額變得過大時,便會對日常交易產生阻礙,因為攜帶大量的現金不僅不方便,風險也會增加,對自動取款機等系統會產生更大的壓力,而且在居民的心理上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此時,政府當局就可能採取幣制改革來緩解這一問題,使用一個新貨幣單位來替換舊單位或者將貨幣單位重新定義後發行新的面額較小的貨幣。新貨幣的單位通常與舊貨幣的單位存在一個固定的比率,如果是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進行的貨幣改革,這個比例將遠大於1,通常是10、100、1000、1000等10的整體冪,因此這一過程也被稱為「去零」。[1]
即使都是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和慢性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若是惡性通貨膨脹,改值的比率往往是成萬上億的;若是慢性通貨膨脹,改值的比率則要小一些。
10的整數冪
[編輯]年份 | 國家或地區 | 新貨幣 | 兌換比率 | 舊貨幣 | 原因 | 備註 |
---|---|---|---|---|---|---|
2018年 | 委內瑞拉 | 委內瑞拉主權玻利瓦爾(VES) | 100,000 | 委內瑞拉強勢玻利瓦爾(VEF) | 通貨膨脹 | |
2018年 | 聖多美普林西比 | 新聖多美普林西比多布拉(STN) | 1,000 | 舊聖多美普林西比多布拉(STD) | 通貨膨脹 | |
2018年 | 茅利塔尼亞 | 新茅利塔尼亞烏吉亞(MRU) | 10 | 舊茅利塔尼亞烏吉亞(MRO) | 通貨膨脹 | |
2016年 | 白俄羅斯 | 第3版白俄羅斯盧布(BYN) | 10,000 | 第2版白俄羅斯盧布(BYR) | 通貨膨脹 | |
2009年 | 朝鮮 | 第5套朝鮮圓 | 100 | 第4套朝鮮圓 | 通貨膨脹 | |
2009年 | 辛巴威 | 第4套辛巴威元(ZWL) | 1,000,000,000,000 | 第3套辛巴威元(ZWR) | 惡性通貨膨脹 | 後取消 |
2008年 | 委內瑞拉 | 委內瑞拉強勢玻利瓦爾(VEF) | 1,000 |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VEB) | 通貨膨脹 | |
2008年 | 辛巴威 | 第3套辛巴威元(ZWR) | 10,000,000,000 | 第2套辛巴威元(ZWN) | 惡性通貨膨脹 | |
2006年 | 辛巴威 | 第2套辛巴威元(ZWN) | 1,000 | 第1套辛巴威元(ZWD) | 通貨膨脹 | |
2006年 | 莫三比克 | 新莫三比克梅蒂卡爾(MZN) | 1,000 | 舊莫三比克梅蒂卡爾(MZM) | 通貨膨脹 | |
2005年 | 土耳其 | 新土耳其里拉(TRY) | 1,000,000 | 土耳其里拉(TRL) | 通貨膨脹 | 限定詞「新」於2009年去掉 |
2000年 | 白俄羅斯 | 第二版白俄羅斯盧布(BYR) | 1,000 | 第1版白俄羅斯盧布(BYB) | 通貨膨脹 | |
1991年 | 秘魯 | 秘魯新索爾 | 1,000,000 | 秘魯印地 | 惡性通貨膨脹 | 限定詞「新」(nuevo)於2018年去掉 |
1962年 | 大韓民國 | 韓圓 | 10 | 韓圜 | 通貨膨脹 | |
1960年 | 法國 | 新法國法郎 | 100 | 法國法郎 | 通貨膨脹 | 限定詞「新」於1963年去掉 其後於2002年2月全面由歐元取代 |
195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第二套人民幣 | 10,000 | 第一套人民幣 | 通貨膨脹 | |
1953年 | 大韓民國 | 韓圜 | 100 | 韓圓(1945) | 韓戰後的通貨膨脹 | |
1924年 | 德國 | 國家馬克 | 1,000,000,000,000 | 紙馬克 | 通貨膨脹 | 法定貨幣 |
1923年 | 德國 | 地租馬克 | 1,000,000,000,000 | 紙馬克 | 通貨膨脹 | 臨時貨幣 |
非10的整數冪
[編輯]年份 | 國家或地區 | 新貨幣 | 兌換比率 | 舊貨幣 | 原因 | 備註 |
---|---|---|---|---|---|---|
2006年 | 亞塞拜然 | 2006年版亞塞拜然馬納特 | 5 000 | 1992年版亞塞拜然馬納特 | 通貨膨脹 | |
1949年 | 台灣 | 新台幣 | 40 000 | 舊台幣 | 惡性通貨膨脹 | 單位為「圓」,限定詞「新」仍在使用 |
1949年 | 中華民國 | 銀圓券 | 500 000 000 | 金圓券 | 惡性通貨膨脹 | 單位為「圓」 |
1948年 | 中華民國 | 金圓券 | 3 000 000 | 法幣 | 惡性通貨膨脹 | 單位為「圓」 |
十進制化
[編輯]所有曾使用「鎊-先令-便士」貨幣體系的國家都曾經歷過十進位制化過程,且很多國家選擇在同一時期進行了十進制化。在十進制化之前,1鎊 = 20先令,1先令 = 12便士;之後,1元 = 0.5鎊 = 100 分,而1先令則變成了便於計算的10分。
新單位 | = | x | 舊單位 | 日期 |
---|---|---|---|---|
英國 便士 | = | 2.4 | 舊便士 | 1971年2月15日 |
南非蘭特 | = | 0.5 | 南非鎊 | 1961年2月14日 |
澳洲 元 | = | 0.5 | 澳大利亞鎊 | 1966年2月14日 |
紐西蘭元 | = | 0.5 | 紐西蘭鎊 | 1967年7月10日 |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It's decided: 2005 talk instead of 1 Leu RON 10,000; Ziarul Financiar. Zf.ro. 2004-01-29 [2016-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