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世界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文縮寫:UNESCO)世界遺產指的是1972年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述的重要的文化或自然遺產項目。[1]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於1988年10月12日批准了該公約。[2]蘇聯解體後,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獨立後的白俄羅斯共和國繼承了蘇聯對該公約的權利和義務,使該國的自然和歷史遺蹟有資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9年,白俄羅斯共有四處歷史和自然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另有五處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3][4]
1992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首府聖菲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白俄羅斯申報的項目首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那次會議上,白俄羅斯的「別洛韋日森林」作為1979年登錄的波蘭世界自然遺產「比亞沃維耶扎森林」的擴展項目申報成功,成為一個新的跨國世界遺產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是至今為止白俄羅斯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5]此後,在2000年和2005年,白俄羅斯都成功申報世界遺產,它們都是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比亞沃維耶扎森林」之外,2005年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斯特魯維測地弧」是白俄羅斯的第二個跨國世界遺產項目,由白俄羅斯與其他九個歐洲國家(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烏克蘭)共同申報成功。[3]
列表
[編輯]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項目均按照十項評定標準登錄,每一處登錄的世界遺產必須符合十項標準中的至少一項,其中符合第一(i)至六(vi)項的為世界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世界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又稱「複合遺產」)。[6]以下所展示的白俄羅斯的各項世界遺產按照其登錄年份及其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編號順序排列。
文:世界文化遺產
自:世界自然遺產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年份 | UNESCO數據 | 簡介 |
---|---|---|---|---|---|
比亞沃維耶扎森林* | 布列斯特州、 格羅德諾州 52°43′39″N 23°58′52″E / 52.72750°N 23.98111°E (白俄羅斯部分) |
1992年 (擴展)、 2014年 (擴展) |
自 33ter;ix、x | 比亞沃維耶扎森林(白俄羅斯稱「別洛韋日森林」)位於白俄羅斯與波蘭邊界地區,保存著多種多樣的受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包括廣袤的原始森林,這是中歐混合林陸地生態區的典範,以及一系列相關的非森林棲息地,包括濕草甸、河谷和其他濕地。該地區是最大的歐洲野牛野外放歸種群所在地。這片森林的波蘭部分(比亞沃維耶扎國家公園)於1979年成為世界自然遺產,而白俄羅斯部分(別洛韋日森林國家公園)於1992年作為擴展項目加入,此項目名稱變為「別洛韋日森林/比亞沃維耶扎」。2014年此項目再次擴展變動,波蘭部分增加了近45,000公頃,白俄羅斯部分則減少了5,000公頃左右,總計141,885公頃,緩衝區面積為166,708公頃,項目名稱更改為「比亞沃維耶扎森林」。[7][8] | |
米爾城堡群 | 格羅德諾州 米爾 53°27′3.9″N 26°28′21.8″E / 53.451083°N 26.472722°E |
2000年 | 文 625;ii、iv | 米爾城堡是歐洲中部城堡的一個特例,在其設計和布局中反映了連續不斷的文化影響(哥德式、巴洛克式和文藝復興式),它們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為這一地區創造了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群。米爾城堡所在的地區有著悠久的政治和文化對抗和融合的歷史,這一點在各種風格建築結合的形式和外觀上都有生動的體現。米爾城堡曾被遺棄了近一個世紀,後又在拿破崙時代受到嚴重破壞,最終於19世紀末得到修復。城堡及其周邊地區建成了一座公園,在修復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其他要素,美化了周邊景觀。[注 1][9] | |
斯特魯維測地弧* | 布列斯特州、 格羅德諾州 (白俄羅斯部分) |
2005年 | 文 1187;ii、iv、vi | 斯特魯維測地弧是一系列三角測量點,北起挪威的哈默弗斯特,南至黑海,綿延2,820公里。這些測量點是由波羅的海德意志人出身的俄國天文學家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威廉·馮·斯特魯維在一次調查中設立的,他首先對一條很長的子午線進行了精確測量,同時還測量了地球的大小和形狀。最初共有265個站點,而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站點有34個,分布於今天的十個國家(由北至南分別為:挪威、瑞典、芬蘭、俄羅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摩爾多瓦、烏克蘭)境內,其中白俄羅斯境內有五個站點入選。[注 2][10] | |
涅斯維日的拉齊維烏家族建築、 住宅及文化綜合體 |
明斯克州 涅斯維日 53°13′22.008″N 26°41′29.004″E / 53.22278000°N 26.69139000°E |
2005年 | 文 1196;ii、iv、vi | 涅斯維日的拉齊維烏家族建築、住宅及文化綜合體(即涅斯維日城堡)是在綜合西方傳統的基礎上引入新概念的搖籃,從而在中歐創立了一座新的建築學堂。這座城堡建築群由拉濟維烏家族從16世紀開始建造,於1939年竣工。拉濟維烏家族誕生了許多歐洲歷史和文化領域的重要人物,由於他們的努力,涅斯維日鎮在科學、藝術、工藝和建築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整座建築群包括城堡住所、基督聖體教堂及相應的環境景觀。城堡有十座相互連接的建築,圍繞著一個六面庭院發展成為一個建築整體。宮殿和教堂成為標誌著整個中歐和俄羅斯建築發展水平的重要原型。[注 3][11] |
附:預備名單
[編輯]除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成員國可保留一份《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以供其考慮今後的項目申報。任何項目在申報世界遺產之前,必須是已經被列入《預備名單》的項目。[12]截至2019年[update],白俄羅斯共有五處文化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均為2004年申報。[13]以下所展示是被列入《預備名單》的俄羅斯各項文化遺產,按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編號順序排列。
文:文化遺產(預備)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年份 | UNESCO數據 | 概況 |
---|---|---|---|---|---|
奧古斯圖夫運河* | 格羅德諾州 (白俄羅斯部分) |
2004年 | 文 1892;i、ii | 奧古斯圖夫運河地區入選《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的部分包括運河運營所需的建築物、水利工程構築物以及周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船閘、堰、拖船道以及道路和橋梁)。這條運河全長101.2公里,流經白俄羅斯和波蘭兩國,最初於2004年由白俄羅斯單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之後波蘭於2006年加入,與白俄羅斯共同申報。[14]奧古斯圖夫運河的白俄羅斯部分位於今天的格羅德諾州,建造工程始於19世紀初,於1839年竣工。它給兩條主要河流之間提供了一條直接的連接線,一條是通過納雷夫河支流別布扎河的維斯圖拉河,還有一條穿過其支流黑漢恰河的尼曼河,並通過奧金斯基運河、道加瓦河、別列津納河和聶伯河向南連接黑海。當時俄羅斯帝國疏通這條運河的目的是繞過東普魯士的領地(屬普魯士王國),向波羅的海港口出口穀物和木材,因為東普魯士對沿維斯瓦河和尼曼河運往波羅的海港口的貨物徵收過高的稅收。在經濟上,這條運河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直到1939年,它主要用於漂浮該地區的圓木。實際上,從國界到尼曼河的整條運河的白俄羅斯部分都位於黑漢恰河流域,而運河部分使用黑漢恰河在白俄羅斯境內的河床。[15] | |
波洛茨克鎮的救世主顯榮教堂 和聖索菲亞大教堂 |
維捷布斯克州 波洛茨克 |
2004年 | 文 1893;i、ii | 波洛茨克鎮是西斯拉夫人建立的最古老的城鎮之一,它以帕拉塔河的名字命名的,早在公元9世紀的基輔羅斯時期,在這條河的右岸就出現了第一批定居點。從10世紀到13世紀,波洛茨克是波洛茨克公國的中心城鎮,它位於從瓦良格人到希臘人的商路上,有利的地理位置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快速發展。聖索菲亞大教堂和救世主顯榮教堂就是該時期當地建築的傑出範例。波洛茨克的救世主顯榮教堂是古代俄羅斯建築的豐碑,它代表了波洛茨克建築學派的風格。它是1152年至1161年間奉波洛茨克王公弗謝斯拉夫大公之女歐福新公主之命建造的。從16世紀到19世紀,它為耶穌會所使用。經過19世紀的部分改造,至今仍然是活躍的禮拜場所。而波洛茨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最初是在弗謝斯拉夫大公領導下,於1044年至1066年間建成的。這座大教堂歷經數次大火和爆炸,屢次重建,直到大北方戰爭結束後,於1750年在來自維爾紐斯的德意志建築師約翰·克里斯托夫·格勞比茨督造下最後一次重建完成,這次使用了巴洛克建築風格,而主立面裝飾有洛可可風格的裝飾元素,之後一直以這種風貌保存至今。[16] | |
格羅德諾城的聖鮑里斯和聖格列布 (卡洛扎)教堂 |
格羅德諾州 格羅德諾 |
2004年 | 文 1895;i、ii | 格羅德諾城的聖鮑里斯和聖格列布(卡洛扎)教堂於1180年在尼曼河的右岸高地上建成,它建造在古代卡洛扎定居點的土地上。它在16世紀和17世紀進行了修復,在1853年被山體滑坡部分摧毀,1889年南部後堂倒塌。在1910年和1935年對教堂進行了保護工程,並於1970年、1985年至1987年進行了保護和修復工程。教堂現存南牆和西牆的一部分,以及三個後堂和兩個西部沖天爐下的支柱。建造教堂所用的材料是磚、石、玻璃釉和石灰砂漿。[17] | |
白俄羅斯的波蘭和立陶宛要塞式 禮拜建築 |
格羅德諾州、 維捷布斯克州 |
2004年 | 文 1899;i | 白俄羅斯的波蘭和立陶宛聯邦時期要塞式禮拜建築即要塞式教堂,共有三處,分別為穆拉萬卡的聖母聖誕教堂、辛卡維奇的聖米迦勒教堂和卡邁的施洗者聖若望教堂。這些教堂建於16世紀和17世紀,由於戰爭或火災造成的破壞,這些教堂經常翻新。[18] | |
波利西亞的木質禮拜建築 (17–18世紀) |
布列斯特州 | 2004年 | 文 1901;i、ii、iii | 木材是幾個世紀以來波利西亞地區的主要建築材料。在17世紀和18世紀,出現了兩種類型的波利西亞建築流派:西方式的和東方式的。日迪托沃的聖尼基塔教堂就是一個例子,它最初建於1502年,後來又擴建了。[19] |
已撤銷的預備名單項目
[編輯]以下一些曾經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白俄羅斯項目因某種原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從《預備名單》中刪除(按它們申報的年份以及提名被撤銷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編號順序排列):
自:自然遺產(預備,撤銷前)
文:文化遺產(預備,撤銷前)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年份 | UNESCO數據 | 概況 |
---|---|---|---|---|---|
別列津斯基生物圈保護區 | 維捷布斯克州、 明斯克州 |
1991年 | 自 628 | 別列津斯基生物圈保護區是歐洲北方針葉林帶南部的一個典型案例,它位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東北約100公里處,黑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分水嶺邊緣。該生物圈保護區是由北方針葉林和闊葉林、湖泊、河道、沼澤地、洪泛平原組合而成的,面積達11,000公頃,東歐最大的不排水泥炭沼澤之一。該生物圈保護區的狼、熊和野牛的數量以及豐富的鳥類生活吸引了許多科學家。該地區還以其歷史遺蹟而聞名,如斯拉夫人墳墓、古老的貿易通道和供水系統以及1812年俄法戰爭的戰場。1978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生物圈保護區。[20]但在199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委員會專家認為它不符合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不予登錄。[21] | |
波洛茨克的聖歐福新的有形精神遺產 | 維捷布斯克州 波洛茨克 |
2004年 | 文 1316;ii、iv、vi | 波洛茨克城有兩處可追溯至11世紀到12世紀的宗教遺蹟:位於帕拉塔河和道加瓦河交匯處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離城東北2公里的救世主顯榮教堂,它們都與出身該地的基督教聖人波洛茨克的聖歐福新的生平和崇拜有關。這兩座教堂是東歐北部中世紀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18世紀以來又經歷了大規模修繕,受到了西歐巴洛克式宗教建築風格的影響。[22][23]在2009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該項提名被撤回。[24]但之後,它改以「波洛茨克鎮的救世主顯榮教堂和聖索菲亞大教堂」之名繼續保留在《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上,編號變更為1893。[16] | |
卡米亞涅茨塔 | 布列斯特州 卡米亞涅茨 |
2004年 | 文 1894;i、ii、iii | 位於今天的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卡米亞涅茨鎮的卡米亞涅茨塔是防禦建築的紀典範,它是由建築師奧列克薩於1276年至1288年間奉沃里尼亞親王弗拉基米爾·瓦西里科維奇之命主持修建的。這座塔周圍建有圓形的城牆,占據了木質防禦工事的主導地位,是沃里尼亞親王國西部邊界一個前哨城鎮防禦體系的基本組成部分。[25] | |
莫吉廖夫城的聖尼古拉修道院建築群 | 莫吉廖夫州 莫吉廖夫 |
2004年 | 文 1896;i | 莫吉廖夫城的聖尼古拉修道院建築群是巴洛克建築的典範,它位於聶伯河谷地,整座建築群由許多石質建築組成:聖尼古拉教堂、聖奧努普里教堂、一座住宅(醫院)、一座鐘樓和一道帶大門的圍欄。從1669年到1672年,聖尼古拉教堂石質建築就建在一座木製教堂的遺址上。這座教堂的特點是正面和內部裝飾的完美結合,有可追溯到17世紀的木雕像,還有17世紀晚期的濕壁畫。聖奧努普里教堂建於1798年,靠近聖尼古拉教堂,是一座「溫暖」(冬季)的教堂。帶大門的圍欄建於17至18世紀,是一道環繞成梯形的無窗石牆。同樣建於17至18世紀的鐘樓位於圍欄的西南側,是一座方形的雙層建築。至今,整座修道院建築群仍然被用於禮拜。[26] | |
布列斯特要塞 | 布列斯特州 布列斯特 |
2004年 | 文 1897;i、ii、iii | 布列斯特要塞是19世紀建築的典範,它建於1830年至1842年,是俄羅斯帝國西部邊界防禦系統的一部分。1830年,俄皇尼古拉一世批准了德裔軍事工程師卡爾·伊萬諾維奇·奧珀曼等人制定的要塞工程計劃。1831年,由於民族解放起義,工程暫停。1836年7月1日(此時設計者奧珀曼已逝世),在城堡中心島嶼上的防衛營地舉行了要塞工程的奠基儀式。1842年4月26日,要塞正式投入使用。穆哈韋茨河、西布格河與流經的運河支流將要塞所在地分割成四座島嶼。布列斯特城堡是布列斯特要塞的核心和最堅固的部分,它是一座封閉的多邊形雙層樓防衛營地,四周由1.8公里長、近2米厚的圍牆環繞著中心島嶼,圍牆內的炮台可以為大約1.2萬名士兵提供所有必要的作戰物資和物資儲備。城堡內有一座兵工廠、一個工程管理處、一座白色宮殿和一座駐軍教堂。波蘇戰爭結束後,從1921年到1939年,城堡和要塞被波蘭陸軍第九步兵師的占領。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戰役爆發後,緊接著蘇聯入侵波蘭,從1939年9月22日起,蘇聯紅軍接管了要塞。1941年6月22日,要塞的蘇聯守軍第一次與德軍對峙,蘇軍和要塞堅持了一個多月,要塞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二戰結束後,1956年11月8日,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博物館在城堡的防衛營地中建立。1965年,這座要塞被授予英雄要塞的稱號。布列斯特英雄要塞紀念建築群包括雕塑和建築群、保存下來的建築和防禦工事遺址於1971年開放。[27] | |
戈梅利城的宮殿和公園綜合體 | 戈梅利州 戈梅利 |
2004年 | 文 1898;i、ii、iii | 戈梅利城的宮殿和公園綜合體是18世紀後半葉和19世紀建築的典範之作,位於索日河右岸,包括一座宮殿、一座公園、聖彼得和聖保羅主教座堂以及一座禮拜堂。戈梅利宮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是整個綜合體的核心,宮殿主體由建築師雅科夫·尼基托維奇·阿列克謝耶夫與建築師卡爾·伊萬諾維奇·布蘭克合作,於1777年至1796年建造。1837年至1851年,建築師伊茲科夫斯基重建了宮殿主體和與之相連的側翼帶有方形亭子的廊道。此後,宮殿又於1856年和1919年至1920年重建,在1941年至1943年的蘇德戰爭中受損,1969年修復,目前已闢為戈梅利州民族志博物館。戈梅利公園位於戈梅利城的中心地帶,它由索日河右岸的一個高階地帶組成,被幾條溝壑分割成幾塊,這些溝壑是冰河時代水道的遺蹟。該公園是白俄羅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公園之一,公園建築具有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的特徵。聖彼得和聖保羅主教座堂是古典主義建築的典範,是由蘇格蘭建築師G·克拉克於1809年至1824年建造,至今仍然被用於禮拜。1889年,建築師葉夫亨·伊萬諾維奇·切爾溫斯基在離聖彼得和聖保羅主教座堂不遠的公園裡,以新俄羅斯建築風格建造了一座埋葬帕斯基維奇家族成員的小禮拜堂。[28] | |
明斯克的弗蘭齊斯克·斯科里納大道 (20世紀40年代至50年代)建築群 |
明斯克 | 2004年 | 文 1900;i | 位於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的弗蘭齊斯克·斯科里納大道(多次改名,現名為「獨立大道」)城市建築群是一個將建築紀念物、規劃結構和自然或人造景點植被綜合到一起的典範,這一建築群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5年裡建造的,長度為2,900米,包括人行道在內的道路寬度從42米到48米不等。自1944年明斯克從納粹軍隊手中解放後,當時名為「蘇維埃大街」的新建築規劃就開始了,來自莫斯科和明斯克的主要建築師參與了這個項目。1947年,基於競爭的結果,建築師米哈伊爾·帕夫洛維奇·帕魯斯尼科夫的設計方案脫穎而出。該方案的基礎是將創新理念融入古典主義建築,將倖存下來的戰前建築和公園區和諧地融入由砂漿層加固的新建築群中。[29] |
注釋
[編輯]- ^ 米爾城堡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20-08-20],漢語介紹需點擊「Chinese」才能看到):「米爾城堡於十五世紀末動工建設,屬於哥德式風格,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及其後的巴洛克風格盛行時期得到不斷擴建和重建。城堡曾被遺棄了近一個世紀,後又在拿破崙一世時期受到嚴重破壞,但最終於19世紀末得到修復。在修復過程中,加入了許多其他要素,美化了周邊景觀,建成了一個公園。如今的面貌是其歷經滄桑動盪的歷史寫照。」
- ^ 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20-08-20],漢語介紹需點擊「Chinese」才能看到):「斯特魯維地理探測弧線是一個三角測量鏈,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線穿越十個國家,長2820公里。弧線是天文學家弗里德理西·格奧爾格·威廉·斯特魯維(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於1816至1855年期間進行測量的測量點,代表著人類首次對子午線長短的精確測量。這一測量幫助人類掌握了地球的確切大小和形狀,是地球科學和地形繪圖學發展中的重要一步。這個弧線不僅是多國科學家通力合作的一個特例,也是多國君主為科學事業聯袂協作的一個特例。原始弧線包含258個主要三角形和265個測量站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弧有34個原始測量站點,帶有各種不同標記,如岩石鑽孔、鐵十字、堆石標或方尖石碑。」
- ^ 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2020-08-20],漢語介紹需點擊「Chinese」才能看到):「涅斯維日的拉濟維烏家族城堡建築群位於白俄羅斯中部,由拉濟維烏王朝(the Radziwill dynasty)從16世紀開始建造,到1939年完工。拉濟維烏王朝誕生了許多歐洲歷史和文化領域的重要人物,由於他們的努力,涅斯維日在科學、藝術、工藝和建築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建築群包括寢宮、基督聖體教堂及相應的環境景觀,宮殿內有10座相連的建築,形成一個六邊形庭院建築體系。宮殿和基督聖體教堂這樣意義非凡的建築原型,顯示了整個歐洲中部和俄羅斯的建築發展。」
參考資料
[編輯]- ^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7-02) (英語).
- ^ Russian Federation –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英語).
- ^ 3.0 3.1 Belarus –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In Belarus. WorldAtlas. 2017-04-25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英語).
- ^ Report of the Rapporteur 1992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37. 1992-12-14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2-28)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The Criteria for Selection.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8-08-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6月12日) (英語).
- ^ Białowieża Fore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英語).
- ^ Six new sites inscribed on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14-06-23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英語).
- ^ Mir Castle Complex.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英語).
- ^ Struve Geodetic Arc.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0-30) (英語).
- ^ Architectural, Residential and Cultural Complex of the Radziwill Family at Nesvizh.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英語).
- ^ Tentative Lists. UNESCO.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4)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Tentative Lists – Belarus.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英語).
- ^ The Augustów Canal (Kanal Augustowski)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英語).
- ^ Augustow Canal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英語).
- ^ 16.0 16.1 Saviour Transfiguration Church and St. Sophia Cathedral in the town of Polatsk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英語).
- ^ SS. Boris and Gleb (Kalozha) Church in the city of Hrodna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3) (英語).
- ^ Edifices for Worship of Fortress Type in Belarus, Poland and Lithuania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9) (英語).
- ^ Worship wooden architecture (17th -18th centuries) in Polesye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6) (英語).
- ^ UNESCO - Berezinsky Biosphere Reserve. UNESCO.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0)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Decision - 16COM X.B.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WHC-09/33.COM/8B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15.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2)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WHC-09/33.COM/INF.8B1 (PDF).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95.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05) (英語).
-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 Decision - 33COM 8B.20.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4) (英語).
- ^ Kamyanets Tower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1) (英語).
- ^ St. Nicholas Monastery Complex in the city of Mahilyou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英語).
- ^ Brest Fortress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1) (英語).
- ^ Brest Fortress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1) (英語).
- ^ Architectural ensemble of Francysk Scaryna avenue in Minsk (1940's -1950's) –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2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3)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