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
波士頓 Boston | |
---|---|
市 | |
波士頓市 City of Boston | |
綽號:參見波士頓別稱 | |
格言:Sicut patribus sit Deus nobis (拉丁文) 上帝曾與先驅同在,望祂亦能與我們同在。 | |
坐標:42°21′29″N 71°03′49″W / 42.35806°N 71.06361°W | |
國家 | 美國 |
州 | 麻薩諸塞州 |
縣 | 沙福克 |
區 | 新英格蘭
|
主權史 | 英格蘭王國 英格蘭共和國 大不列顛王國 |
殖民史 | 麻薩諸塞灣省殖民區 |
最早定居 | |
正式立市 | 1822年3月19日 |
語源 | 英倫林肯郡波士頓 |
政府 | |
• 類型 | 市長-議會制 |
• 市長 | 吳弭 (民主黨) |
• 市議會 | 波士頓市議會 |
面積 | |
• 市 | 89.63 平方英里(232.14 平方公里) |
• 陸地 | 48.42 平方英里(125.41 平方公里) |
• 水域 | 41.21 平方英里(106.73 平方公里) |
• 市區 | 1,770 平方英里(4,600 平方公里) |
• 都會區 | 4,500 平方英里(11,700 平方公里) |
• 綜合統計 | 10,600 平方英里(27,600 平方公里) |
海拔 | 141 英尺(43 公尺) |
人口(2010)[2][3][4][5][6] | |
• 市 | 617,594人 |
• 估計(2018)[3] | 694,583 |
• 排名 | 全美第21位(截至2018年[update]) (所有立憲地區估值) |
• 密度 | 12,754人/平方英里(4,924人/平方公里) |
• 市區 | 4,180,000(全美第10位) |
• 都會區 | 4,628,910(全美第10位)[1] |
• 綜合統計 | 8,041,303(全美第6位) |
• 居民稱謂 | 波士頓人(Bostonian) |
時區 | EST(UTC−5) |
• 夏時制 | EDT(UTC−4) |
郵區編號 | |
號碼分類 | 617及857區 |
聯邦資訊編號 | 25-07000 |
地名信息 | 0617565 |
主要機場 | 盧根國際機場 |
州際公路 | |
城市鐵路 | 波士頓城市鐵路 |
地鐵 | 波士頓地鐵 |
波士頓(英語:Boston)是美國麻薩諸塞州首府及最大城市[8],佔地面積48.4平方英里(125平方公里)[9],2018年居民總數為694,583人,是麻薩諸塞乃至新英倫地區人口最多的城市[2][3],也是全美第24大城市。其為大波士頓(大都市統計區)的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於1999年7月1日前,為沙福克縣縣政府的代表議席[10]。2016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以波士頓領銜的大波士頓擁有480萬人口,乃全美第十大的大都會區[11];以波士頓為中心的聯合統計區則擁有820萬人口,乃全美第六大[12]。
波士頓為美國最古老的都市之一,於1630年由遷移美洲的清教徒在邵馬特半島上建立。[13][14]美國獨立戰爭前夕及期間,多場重要事件均發生於此,如波士頓大屠殺、波士頓傾茶事件、邦克山戰役及波士頓之圍等。美國脫離大不列顛王國獨立後,波士頓繼續作為其不可或缺的港口、製造業基地以及教育文化中心。[15][16]該市後來以填海及市區吞併的形式擴張土地,範圍不再規限於半島本身。波士頓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不少旅客慕名而來,僅法尼爾廳每年便有2千萬人次到訪。[17]波士頓於美國創下諸多領域之先河,包括全美首個公眾公園(1634年成立的波士頓公園)、首間公立或州立學校(1635年成立的波士頓拉丁學校)及首個地鐵系統(1897年建立的特萊蒙街地鐵)。[18]
波士頓其多所著名的學府使之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中心[19],為醫學、工程、法律、商學重鎮,同時具有近5,000家初創企業。[20][21][22]波士頓的經濟發展亦建基於金融、專業商業服務、生物技術、資訊科技及政治活動。[23][24]當地居民之平均博愛精神獲評為全美最高[25];商業機構之環境可持續發展投資亦領銜全國[26]。波士頓曾經歷士紳化[27],現在的生活成本在全美最高之列[28][29],但仍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地方之一[30]。
歷史
[編輯]這些政治事件已經影響了整個國家的歷史,正在塑造來到這個偉大國家的人民的思想,波士頓在其中扮演了領頭的角色。
1630年9月7日[a],來自英國的清教徒移民創建了波士頓。[31]波士頓所屬的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和附近60公里外在10年前(1620年11月21日)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位於今天的布里斯托郡、普利茅斯郡和巴恩斯特布爾郡)這2個清教徒團體在宗教實行方面截然不同,互相不太有來往。這2個分開的殖民地直到1691年才聯合起來,形成麻薩諸塞灣省。
波士頓建造在一個半島上, 通過一個狹窄的地峽與大陸相連,並被麻薩諸塞灣和後灣--查爾斯河的河口所環繞。波士頓的早期歐洲移民最初根據這裡的三座小山丘命名為三山城(Trimountaine);後來根據移民中一些傑出人物的家鄉--英倫波士頓的名稱重新命名。當時,波士頓的居民絕大多數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麻薩諸塞灣殖民地最初的統治者約翰·溫斯羅普發表過一篇著名的布道詞,題為「基督徒慈善的典範」,認為波士頓與上帝之間存在著特別的契約。溫斯羅普還帶動了劍橋協定的簽署,這份協定被認為是創建該市的關鍵文獻。清教徒的道德規範在波士頓塑造了一個極端穩定、結構良好的社會。例如,在波士頓建立不久,清教徒就創立了美國第一所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1635年),和美國第一所大學哈佛大學(1636年)。直到今天,努力工作、道德正直、重視教育仍然是波士頓文化的一部分。
1770年代初,英國人嘗試全面控制北美十三州,主要通過徵稅,促使波士頓人發動了美國革命。波士頓屠殺、波士頓茶葉事件,以及美國革命幾個早期的戰役——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邦克山戰役和波士頓圍城戰,都發生在該市或附近的地方。保羅·列維爾著名的午夜騎行也發生在這一時期。
美國革命以後一段時期內,由於波士頓是美國距離歐洲最近的一個主要港口,因而它迅速發展了海外貿易,向歐洲出口朗姆酒、魚、食鹽和菸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際商港之一。這一時期,一些波士頓名門世家的後代成為了美國社會文化的精英;他們後來被稱為「波士頓婆羅門」。1822年,波士頓得到特許狀,正式取得了城市身份。
19世紀中葉,波士頓的製造業在國際貿易上占有一定的重要性。此後直到20世紀初,波士頓仍然是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之一,其中特別以服裝、皮革製品和機械工業著稱。該市通過附近的小型河流連接了附近地區,方便的貨運使工廠的增設成為可能。後來,密集的鐵路網更加促進了該地區的工商業繁榮。從19世紀中後期起,波士頓的文化開始繁榮起來,以慷慨的藝術捐助者著稱。這一時期的波士頓還成了廢奴主義運動的一個中心。
1820年代,由於第一波歐洲移民潮的到來,波士頓的人口構成開始發生戲劇性的變化。大批愛爾蘭人和義大利人移居該市,將他們的天主教也帶到這座城市。目前,天主教是波士頓最大的宗教團體,從20世紀初起,愛爾蘭人開始在波士頓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甘迺迪家族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從1630年到1890年,通過填平沼澤、海濱泥灘和碼頭之間的縫隙,波士頓的城市規模擴大了三倍。[32]在19世紀進行了巨大的「削山填海」的改造工程。1807年開始,燈塔山的山頂被用於填平一個面積50英畝(20公頃)的池塘,後來那裡形成了乾草市場廣場。今天,麻薩諸塞州政府就坐落在變矮後的燈塔山山頂。19世紀中葉的工程形成了波士頓南區、波士頓西區、金融區、和波士頓唐人街。1872年波士頓大火之後,工人用碎石重建了瀕水的市中心地區。在19世紀中後期,工人們用鐵軌從尼達姆高地取來泥土,填平了波士頓西面大約600英畝(2.4平方公里)的查爾斯河沼澤地。另外,該市陸續合併了附近的市鎮——洛克斯伯里(1868年)、多爾切斯特(1870年)、布來頓、西洛克斯伯里、查爾斯鎮和海德公園。1874年,波士頓最後一次合併了3個鎮,從此市區界限固定了下來,未再變動。[33]
20世紀早期和中期,波士頓由於工廠陳舊老化開始衰落,工廠紛紛遷往勞動力更低廉的地區。波士頓做出了反應,開始建造各種城市更新項目,包括拆除業已陳舊的西區,和建造波士頓政府中心。1970年代,波士頓在長達30年的經濟低迷時期之後恢復了繁榮,並帶動了共同基金的發展。波士頓因其卓越的醫療服務享有盛譽,麻薩諸塞總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等醫院在疾病治療和醫療創新方面在全美國領先。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波士頓學院、東北大學和波士頓大學等高等學府吸引了許多學生來到波士頓都會區求學深造。
21世紀初,波士頓已經成為一個智力、技術與政治思想的中心。不過,該市還必須解決1990年代以來因房價急劇上漲造成生活費用過高的問題。2004年,波士頓大都會區已經成為全美國生活開支最高的地方,而麻薩諸塞州是全國唯一人口下降的州。[34]
2013年4月15日,波士頓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波士頓爆炸案,造成3人死亡,183人受傷。
地理
[編輯]由於開發較早的緣故,波士頓人口密度非常高。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資料,該市的總面積為89.6平方英里(232.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為48.4平方英里(125.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41.2平方英里(106.7平方公里,占46.0%)。而其它許多人口相仿的城市,如丹佛有154.9平方英里,而夏洛特有280.5平方英里。在50萬人口以上的美國城市中,只有舊金山和華盛頓的面積小於波士頓。
波士頓市的平均海拔高度以盧根國際機場為標準,位於海平面以上19英尺(5.8公尺)。[35]波士頓的最高點是貝勒維爾山,海拔330英尺(101公尺)。[36]波士頓是美國本土唯一一個坐落在海邊的省府城市,其城市範圍包括大西洋的海岸線。[37]與波士頓毗鄰的城鎮有溫索普、里維爾、切爾西、埃弗里特、薩默維爾、劍橋、水城、牛頓、布魯克萊恩、尼德姆、戴德姆、坎頓、米爾頓和昆西,通常都被認為是大波士頓的一部分。
後灣和波士頓南區的大部分是用垃圾碎石填海形成的新生地,面積是波士頓最初的3座小山區域的2倍半。最初的3座小山中只有最小的燈塔山被削低以後被保留了部分。市中心及近鄰地區主要由低層磚砌或石砌建築組成,許多聯邦建築風格和希臘復興建築風格的古老建築與現代高層建築混雜在一起。古代與現代建築的對比在金融區、政府中心、南波士頓地區十分常見。後灣有眾多傑出的地標建築,如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基督教科學會教堂、科普利廣場、紐伯里街等,除此以外,新英格蘭最高的2座建築:約翰·漢考克大廈和保德信大廈也坐落於後灣區。[38]約翰·漢考克塔樓的近旁有伯克萊大廈(老約翰·漢考克大廈)及其醒目的氣象塔。在由單戶居住的別墅和多戶居住的磚木結構的聯排式房屋構成的住宅區中,則散布著一些較小的商業區。目前,南端(South End)歷史區是美國本土現存規模最大的維多利亞時期街區。[39]該歷史街區與波士頓市中心十分接近,曾經被中央動脈高架公路隔開。中央動脈隧道工程,又稱大開掘(Big Dig),移除了醜陋的高架橋,將高速公路埋入隧道。[40]
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位於金融區和燈塔山附近,是美國最古老的公園[41]。連同附近的波士頓公共花園,都屬於「綠寶石項鍊」公園系統的一部分,由菲德里克·勞·奧姆斯泰德所設計。沿著查爾斯河的河岸休閒公園也是該公園系統的重要一部分。大多數公園與海灘都靠近查爾斯鎮、城堡島,或沿著多爾切斯特、南波士頓和東波士頓的海岸線。該市最大的公園是弗蘭克林公園,包括動物園、阿諾德植物園,和石溪國家保留地。
查爾斯河將波士頓市區和劍橋、水城以及鄰近的查爾斯鎮分隔開來,向東面是波士頓港和波士頓港島國家休閒區。尼本賽特河構成波士頓南區與昆西、米爾頓2市的界河。神秘河則將查爾斯鎮與切爾西和艾弗瑞分開,而切爾西溪與波士頓港將波士頓和東波士頓分開。
氣候
[編輯]波士頓 | ||||||||||||||||||||||||||||||||||||||||||||||||||||||||||||
---|---|---|---|---|---|---|---|---|---|---|---|---|---|---|---|---|---|---|---|---|---|---|---|---|---|---|---|---|---|---|---|---|---|---|---|---|---|---|---|---|---|---|---|---|---|---|---|---|---|---|---|---|---|---|---|---|---|---|---|---|
氣候圖表 | ||||||||||||||||||||||||||||||||||||||||||||||||||||||||||||
| ||||||||||||||||||||||||||||||||||||||||||||||||||||||||||||
|
波士頓和整個新英格蘭地區一樣,屬於大陸性氣候。但是由於瀕臨大西洋的地理位置,氣候也明顯受到海洋的影響。冬季較冷,微潮,時而偏向寒冷。
城市最熱的月份為7月,平均氣溫為23.4 °C(74.1 °F),[43]極端最高氣溫40 °C(104 °F)(1911年7月4日)。最冷月份為1月,平均氣溫−1.2 °C(29.9 °F),[43]極端最低氣溫−28 °C(−18 °F)(1934年2月9日)。冬日最高氣溫低於或等於0 °C(32 °F)的平均日數為23天,日最低氣溫低於或等於−10 °C(14 °F)的平均日數為13天,低於或等於−15 °C(5 °F)的平均日數為2.8天;夏季相對炎熱潮濕,最高氣溫高於或等於30 °C(86 °F)的日數年均有29天,達35 °C(95 °F)的有3.1天。[42]最近一次低於或等於−17.8 °C(0 °F)出現在2018年1月7日,當日低溫為−18.9 °C(−2 °F)。最近一次低於或等於37.8 °C(100 °F)的高溫出現在2021年6月30日,當日高溫為37.8 °C(100 °F)。[42]
麻薩諸塞伸入北大西洋的地理位置導致其十分容易受到東北溫帶氣旋的影響,這類氣旋為波士頓帶來充足的雨雪,一次暴風雪就可能降雪超過25公分。城市無霜期平均為220天(4月3日至11月9日),可測量降雪通常出現在11月27日到3月27日之間。[42]年均降水量約1,110公釐(43.6英寸),[43]年極端最少降水量為602公釐(23.71英寸)(1965年),最多為1,664公釐(65.53英寸)(1878年)。[42]年均降雪量為125公分(49.2英寸)(西郊平均降雪量可達150公分以上),[43]但降雪年際變化較大;1936–37年的降雪量最少,積累降雪量只有23公分(9.0英寸),2014–15年的降雪量最多,積累降雪量為281公分(110.6英寸)。[42]
霧在波士頓地區也十分常見,通常出現在春季與初夏。城市靠海,春末海風頗為常見,海水溫度通常比內陸溫度低11°C,導致氣溫中午之前驟降。5月至9月可能出現雷暴天氣,偶爾會有嚴重的冰雹、強側風和瓢潑大雨。儘管波士頓市中心從未受到龍捲風侵襲,但是市政府曾數次發布龍捲風警報。熱帶風暴或颶風偶爾出現在城市西北方向,常見於初秋。[44][45]波士頓在同緯度沿海城市中擁有相對充足的陽光,平均超過2,600小時。
波士頓(盧根國際機場),1991–2020年正常值,1872年至今極端數據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23 (74) |
23 (73) |
32 (89) |
34 (94) |
36 (97) |
38 (100) |
40 (104) |
39 (102) |
39 (102) |
32 (90) |
28 (83) |
24 (76) |
40 (104) |
平均最高溫 °C(°F) | 14.6 (58.3) |
14.4 (57.9) |
19.4 (67.0) |
26.6 (79.9) |
31.2 (88.1) |
33.4 (92.2) |
35.0 (95.0) |
34.3 (93.7) |
31.6 (88.9) |
26.4 (79.6) |
21.2 (70.2) |
16.2 (61.2) |
35.8 (96.4) |
平均高溫 °C(°F) | 2.7 (36.8) |
3.9 (39.0) |
7.5 (45.5) |
13.6 (56.4) |
19.2 (66.5) |
24.6 (76.2) |
27.8 (82.1) |
26.9 (80.4) |
22.8 (73.1) |
16.7 (62.1) |
10.9 (51.6) |
5.7 (42.2) |
15.2 (59.3) |
平均低溫 °C(°F) | −4.9 (23.1) |
−4.1 (24.6) |
−0.5 (31.1) |
4.9 (40.8) |
10.2 (50.3) |
15.4 (59.7) |
18.9 (66.0) |
18.4 (65.1) |
14.6 (58.2) |
8.6 (47.5) |
3.3 (37.9) |
−1.6 (29.2) |
6.9 (44.5) |
平均最低溫 °C(°F) | −15.1 (4.8) |
−13.2 (8.3) |
−9.1 (15.6) |
−0.6 (31.0) |
5.1 (41.2) |
9.8 (49.7) |
14.8 (58.6) |
14.3 (57.7) |
8.2 (46.7) |
1.7 (35.1) |
−4.2 (24.4) |
−10.5 (13.1) |
−16.3 (2.6) |
歷史最低溫 °C(°F) | −25 (−13) |
−28 (−18) |
−22 (−8) |
−12 (11) |
−1 (31) |
5 (41) |
10 (50) |
8 (46) |
1 (34) |
−4 (25) |
−19 (−2) |
−27 (−17) |
−28 (−1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86 (3.39) |
82 (3.21) |
106 (4.17) |
92 (3.63) |
83 (3.25) |
99 (3.89) |
83 (3.27) |
82 (3.23) |
90 (3.56) |
102 (4.03) |
93 (3.66) |
109 (4.30) |
1,107 (43.59)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36 (14.3) |
37 (14.4) |
23 (9.0) |
4.1 (1.6)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51 (0.2) |
1.8 (0.7) |
23 (9.0) |
125 (49.2) |
平均降水天數(≥ 0.01 in) | 11.8 | 10.6 | 11.6 | 11.6 | 11.8 | 10.9 | 9.4 | 9.0 | 9.0 | 10.5 | 10.3 | 11.9 | 128.4 |
平均降雪天數(≥ 0.1 in) | 6.6 | 6.2 | 4.4 | 0.8 | 0.0 | 0.0 | 0.0 | 0.0 | 0.0 | 0.2 | 0.6 | 4.2 | 23.0 |
平均相對濕度(%) | 64 | 62 | 64 | 64 | 68 | 69 | 69 | 72 | 73 | 69 | 66 | 65 | 67 |
月均日照時數 | 163.4 | 168.4 | 213.7 | 227.2 | 267.3 | 286.5 | 300.9 | 277.3 | 237.1 | 206.3 | 143.2 | 142.3 | 2,633.6 |
可照百分比 | 56 | 57 | 58 | 57 | 59 | 63 | 65 | 64 | 63 | 60 | 49 | 50 | 59 |
資料來源:NOAA(1981–2010年相對濕度;1961–1990年日照)[43][42][46][47] 波士頓國際交換站,1872年1月–1935年12月在市中心,1936年1月起在盧根機場。[48] |
人口
[編輯]根據2012年美國人口統計[49][50],該市擁有636,479人口,272,481個住戶,和248,704個家庭。人口密度為12,792.7人/平方英里(4,697人/平方公里)。住戶平均密度為5,203/平方英里(2,009/平方公里)。不過,波士頓白天的人口將增加到大約120萬人。人口的起伏是由於郊區居民到市區上班、上學、就醫,以及從事其它事情。[51]
根據人口統計,該市的種族構成為白人占53.9%,黑人占24.4%,印第安人占0.4%,亞裔美國人占8.9%,0.06%為太平洋群島人,7.83%為其它,3.9%為2個或2個以上種族的混血。17.5%的人口為西班牙裔美國人或拉丁美洲人,可能是任何一個種族。(一些研究估計在麻薩諸塞州有25萬名巴西人,因此對這些數據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精確地進行各族裔的人口統計)。
愛爾蘭裔是該市最大的族裔群體,占人口的15.8%。義大利人也構成該市人口的重要部分,占人口的8.3%。西印度群島人後裔也有一定的規模(6.4%);其中一半是海地裔。在多爾切斯特等一些地方,在過去幾年中接受了流入的越南人居民。
在272,481個住戶中,有22.7%的家庭里有18歲以下的孩子同住,有27.4%的家庭只有一對夫婦住在一起,有16.4%的家庭戶主為女性,沒有丈夫同住,51.9%為非家庭。37.1%的住戶為一個人獨居,9.1%的住戶為65歲以上的人獨自居住。平均住戶規模為2.31人,而平均家庭規模為3.17人。
該市人口中,低於18歲者占19.8%,18-24歲占16.2%,25-44歲占35.8%,45-64歲占17.8%,65歲以上者占10.4%。年齡中值為31歲。男女性別比為92.8:100,在18歲以上人群中,男女性別比為90.2:100。
該市住戶收入中值為33,589美元,而家庭收入中值為53,136美元。男性收入中值為37,435美元,而女性收入中值為32,421美元。該市的個人平均所得為23,353美元。21.2%的人口和15.3%的家庭生活低於貧困線。其中25.6%為18歲以下人口,18.2%為65歲以上人口。
政治
[編輯]波士頓實行實權市長制度,市長被授予廣泛的行政權力,每四年選舉一次。市議會每2年選舉一次,有9個席位按照每個選區進行多數投票,另有4個席位進行普選,每個投票者直接對普選候選人進行投票。每個候選人只能投票一次。得票最高的4名候選人當選。議長由議員們選舉產生。學校委員會由市長指定。自1930年代以來市長一直由民主黨人出任。
作為麻薩諸塞州首府,波士頓在麻薩諸塞州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波士頓還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新英格蘭的中心,建有約翰·甘迺迪聯邦辦公大樓和托馬斯·奧尼爾聯邦大廈。該市還設有美國聯邦第一巡迴上訴法院、麻薩諸塞地區法院,以及波士頓聯邦儲備銀行(聯儲第一區)總部。該市屬於美國眾議院麻薩諸塞州第8選區和第9選區。
經濟
[編輯]2008年,大波士頓都市區GDP達到3630億美元,是美國第6大,世界第12大城市經濟體[52]。
波士頓的大學是影響該市和整個區域經濟的主要因素。他們不僅是主要的雇主,而且將高技術產業吸引到該市及附近地區,包括計算機硬體與軟體公司,以及生物工程公司。波士頓每年從國立衛生研究院得到的資金是所有美國城市中最多的。[53]
其他重要產業有金融業(特別是共同基金)和保險業。以波士頓為基地的富達投資在1980年代幫助普及共同基金,使得波士頓成為美國的頂級金融城市之一。該市還擁有主要銀行的地區總部如美洲銀行和美國桑坦德銀行(Santander)。波士頓還是一個印刷與出版業中心。教科書出版商霍頓·米夫林出版社的總部設在市內。該市擁有3個主要的會議中心:海因斯會議中心在後灣,波士頓世界貿易中心和波士頓會展中心位於南波士頓的瀕水地區。由於它擁有州首府和聯邦政府地區中心的地位,法律與政府是該市經濟的另一個主要成分。
總部位於該市的大公司有吉列公司(由寶潔公司擁有)和泰瑞達公司,後者是世界頂級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試驗設備製造商之一。新百倫將總部設在波士頓。其他大公司則將總部設在市區以外,主要是沿著麻薩諸塞128號公路。波士頓港是美國東海岸的主要海港之一,也是西半球最古老的仍然活躍的商港和漁港之一。
社會
[編輯]媒體
[編輯]《波士頓環球報》和《波士頓先驅報》是波士頓主要的2份日報。該市的其他出版物還有《波士頓鳳凰報》、《波士頓雜誌》、《每周深入報道》、《不合時宜的波士頓人》和《Metro國際》的波士頓版。《波士頓環球報》還專為該市的公立中學發行了一種學生版季度刊物。報紙《Teens in Print》(T.i.P.)由該市十幾歲的孩子寫作,每季度發行一期。
波士頓擁有新英格蘭最大的廣播市場,在全美國排名第11位。[54]主要的調幅電台有談話台WRKO 680 AM、體育台/談話台WEEI 850 AM,以及新聞台WBZ 1030 AM。多種調頻電台服務該地區,例如國家公共廣播(NPR 89.7、90.9)、流行金曲電台WMJX Magic106.7、經典搖滾電台WZLX 100.7等。大學廣播電台有WZBC(波士頓學院)、WERS(愛默森大學)、WUMB(UMass Boston)和WMFO(塔夫脫大學)。
劃給波士頓電視台的指定市場區域(DMA)包括曼徹斯特 (新罕布夏州),是美國第七大市場。[55]在波士頓經營電視業務的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WBZ 4、美國廣播公司(ABC)的WCVB 5、國家廣播公司(NBC)的WHDH 7、福克斯廣播公司的WFXT 25等。波士頓還是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WGBH 2節目的主要製作地點。大部分波士頓電視台都將發射台設在尼達姆和牛頓附近。
醫療
[編輯]長木醫學區是波士頓地區醫療與研究設施的集中地,包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布萊根婦女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醫學院。[56]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和布萊根婦女醫院都經歷過合併:前者由貝斯以色列醫院和新英格蘭女執事醫院合併而成,後者由彼得·本特·布萊根醫院和波士頓婦女醫院合併而成。麻薩諸塞總醫院(MGH)靠近燈塔山,附近還有麻薩諸塞眼耳醫院和斯保定康復醫院。波士頓還有VA醫學中心。 波士頓的許多醫療設施都與大學有關。長木醫學區和麻薩諸塞總醫院是世界知名的醫學研究中心,與哈佛醫學院有關。新英格蘭醫學中心位於唐人街南部,與塔夫茨大學有關,現在已經更名為塔夫茨醫學中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波士頓醫學中心位於南區,主要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教學醫院,也是波士頓地區最大的外傷中心;[57]它是由波士頓大學醫院和波士頓市立醫院合併而成。
治安
[編輯]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波士頓的低犯罪率要歸功於波士頓警察局與社區、教會的合作,以阻止青少年加入犯罪團伙。因而被譽為「波士頓奇蹟」。該市的謀殺案從1990年的152起(謀殺率為十萬分之26.5)下降到了1999年的31起(謀殺率為十萬分之5.26,其中沒有一起是青少年犯罪)。此後幾年中,謀殺案件以50%的幅度上下波動:2002年為60起,2003年為39起,2004年為64起,2005年為75起。儘管數字還遠不及1990年那樣高,但是謀殺率的再度提高已經使許多波士頓人深感不安,開始討論波士頓警察局是否應該要調整其與犯罪作戰的方法。[58][59][60]
文化
[編輯]波士頓和整個新英格蘭地區一樣,擁有獨特的不發r音的口音,稱為波士頓口音(波士頓英語);而當地烹調的食材取用海鮮和乳製品較多。
愛爾蘭裔美國人在波士頓政治和宗教機構中影響很大。
許多人認為波士頓是一個很有教養的城市,主要得益於眾多高級知識分子的名聲;波士頓許多文化起源於它的大學。[61]該市擁有一些華麗的劇院,有卡特拉莊嚴劇院(Cutler Majestic Theatre)、波士頓歌劇院、王安劇院、舒伯特劇院和Orpheum劇院。著名的表演藝術團體有波士頓芭蕾舞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波士頓抒情歌劇團、波士頓巴洛克和亨德爾與海頓協會(美國最古老的合唱隊)。這裡每年還有許多重要事件,如新年前夕的首夜演出,和在美國獨立日期間持續一周的海港節(Harborfest),舉行波士頓流行音樂會,並在查爾斯河岸燃放焰火。
由於該市在美國革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與該時期有關的歷史遺蹟被作為波士頓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得到保護。其中許多是沿著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這條路線是用一條紅色線或植入地面的磚塊標出來。該市還擁有幾個優秀的美術館,包括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加德納博物館。麻薩諸塞大學在哥倫比亞角的校園內設有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市內還有波士頓圖書館(Boston Athenaeum,美國最古老的獨立圖書館之一)、波士頓兒童博物館、公牛與小鶯酒館(Bull & Finch Pub,該建築因拍攝電視劇《乾杯》而著稱)、科學博物館 (波士頓)和新英格蘭水族館。
波士頓還是音樂流派硬核朋克(hardcore punk)的誕生地之一。波士頓的音樂家對這種音樂形式貢獻甚大。1990年代,波士頓擁有頂級的第三波斯卡(third wave ska)和斯卡朋克(ska punk)現場表演,著名樂隊有麥迪麥迪波斯頓(The Mighty Mighty Bosstones)、The Allstonians、Skavoovie and the Epitones、Dropkick Murphys等。1980年代,硬核朋克搖滾組織了一次這種音樂流派的樂隊薈萃演出「這是波士頓,不是洛杉磯」。當時一些夜總會都以這種流派的樂隊表演著稱,不過所有那些夜總會均已在城市改造時被夷為平地。
教育
[編輯]波士頓被譽為「美國雅典」,是因為在波士頓大都會區擁有超過100所大學,超過25萬名大學生在此接受教育。[62]在市區內,東北大學是一所大型的私立大學,在芬威區有一座校園。波士頓大學是世界上最大的私立大學之一,位於查爾斯河畔的聯邦大道。惠洛克學院、西蒙斯學院、麻薩諸塞藥學院和溫沃斯理工學院組成了芬威大學群,毗鄰東北大學。薩福克大學是一所小型私立大學,以法學院著稱,校園坐落在燈塔山。新英格蘭法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法學院,位於劇院區,創建時是美國唯一的一所女子法學院。[63]愛默生學院是一所小型的私立學院,在表演藝術領域、新聞、寫作和電影方面有很高的聲望,位置靠近波士頓公園。該市還擁有幾所音樂學校和美術學校,包括麻薩諸塞美術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校(美國最古老的獨立音樂學校)、波士頓音樂學校、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學校和柏克萊音樂學院。波士頓主要的公立大學是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位於多爾切斯特的哥倫比亞角,該市的2所社區學院是洛克斯布里社區學院和邦克山社區學院。
幾所美國主要的大學位於波士頓外圍,在該市有重要影響。布蘭戴斯大學被譽為「猶太哈佛」,成立於1948年,是全美最年輕的主要研究院大學。哈佛大學是美國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位於查爾斯河對岸的劍橋。哈佛商學院和哈佛醫學院位於波士頓,並正在計劃在波士頓的阿爾斯頓附近進行重大擴展。麻省理工學院(MIT)最初位於波士頓市內,很長時期稱為「波士頓理工學院」(1865年-1916年),在1916年才跨過查爾斯河遷往劍橋。塔夫茨大學管理著它的醫學院和牙科學院,塔夫茨-新英格蘭醫療中心是一個擁有451個床位的醫學學術機構,擁有一個科室齊全的成人醫院和流動的兒童醫院。波士頓學院是市內最早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最古老的耶穌會大學之一,位於栗樹山。近來該校向布來頓(波士頓繁榮興旺的地區)擴展。位於巴布森公園的巴布森學院,其在創業管理領域的排名已經連續十八年為全美第一。[64]
波士頓公立學校是美國最古老的公立學校系統,從幼兒園到12年級,共有58,600名學生。該系統包括145所學校,其中包括波士頓拉丁學校(最古老的公立學校,成立於1635年;有7-12年級,在7-9年級通過公開考試招收學生),英文中學(最古老的公立中學,成立於1821年)和馬特學校(最古老的公立小學,成立於1639年。[65]該市還擁有私立學校、教會學校和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3000名少數族裔學生通過大都會教育機會委員會(METCO)得到在郊區學校就學的機會。2002年,《福布斯雜誌》將波士頓公立學校系統列為美國最好的大城市學校系統,畢業率達到82%。[66]
體育
[編輯]俱樂部 | 聯盟 | 運動 | 主場 | 成立時間 | 冠軍賽 |
---|---|---|---|---|---|
波士頓紅襪 |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 | 棒球 | 芬威球場 | 1901年 | 9次世界冠軍 |
新英格蘭愛國者 | 美式橄欖球大聯盟(NFL) | 美式足球 | 吉列體育場 | 1960年 | 6次超級盃 |
波士頓塞爾提克 | 國家籃球協會(NBA) | 籃球 | TD花園 | 1946年 | 18次NBA總冠軍 |
波士頓棕熊 | 國家冰球聯盟(NHL) | 冰球 | TD花園 | 1924年 | 6次史丹利杯 |
新英格蘭革命 |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MLS) | 英式足球 | 吉列體育場 | 1995年 | -- |
波士頓加農炮 | 職業長曲棍球聯盟(MLL) | 長曲棍球 | 哈佛體育場 | 2001年 | -- |
波士頓紅襪(俗稱「襪子」)是美國職棒大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該隊的主場芬威球場(Fenway Park)興建於1912年,是美國四大職業運動項目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運動場地。1903年,在波士頓舉行了第一場世界職業棒球大賽,波士頓紅襪(當時稱為「朝聖者」)對陣匹茲堡海盜。[67]
儘管新英格蘭愛國者自從1971年就搬到郊區的福克斯堡,它仍然是波士頓的美式足球隊。該隊成立於1960年,是美式橄欖球大聯盟的發起成員之一。該隊自2001年賽季以來已經6次贏得超級盃(2002年、2004年、2005年、2015年、2017年、2019年)。該隊與屬於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的新英格蘭革命隊(英式足球)共用吉列體育場。
TD花園(舊名艦隊街)靠近北站,是波士頓棕熊隊和波士頓塞爾提克隊2隊的主場。波士頓棕熊隊是國家冰球聯盟的第一個成員,擁有「創始6人」的特權。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則是國家籃球協會的創始會員。波士頓塞爾提克隊因在1959年到1966年連續8年奪得NBA總冠軍,目前共18次奪得NBA總冠軍,超過美國其他任何城市而聲名顯赫。[68]
波士頓許多大學在體育方面都很活躍。波士頓地區有4個全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成員:波士頓學院、波士頓大學、東北大學和哈佛大學。4所大學的冰球隊每年二月的第二個星期一晚上,都在TD北方銀行花園球館進行一場「豆鍋錦標賽」(Beanpot Tournament)。
波士頓馬拉松是該市最著名的一項體育賽事之一,賽程長42公里,從霍普金頓到後灣的科普來廣場。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拉松比賽,在每年四月第3個星期一的愛國者日舉行,參加比賽者人數甚多。
交通
[編輯]盧根國際機場位於鄰近的東波士頓,運營波士頓的大部分定期客運業務。在城市30英里(48公里)半徑範圍內還有許多小型機場。
波士頓市中心的街道沒有規則可循,因為它們是在幾個世紀以前根據需要而形成,並未經過規劃,逐漸填滿了小小的半島。[69]一些迂迴曲折的街道,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名稱,忽而消失,忽而又隨意的分成數條小巷。2006年3月的《自行車》雜誌將波士頓列為美國最不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之一。[70]波士頓被描繪成一個「廣場之城」,傳統上將主要大道的交叉點用該市的歷史名人命名。另一方面,後灣、東波士頓、波士頓南區和南波士頓的街道則用方格系統命名。這些方格路網建造在該市早期形成的雜亂街道外圍。
波士頓是90號州際公路(又稱為麻薩諸塞收費公路)的東部起點,95號州際公路環繞該市,當地稱為麻薩諸塞128號公路;93號州際公路從北到南縱貫該市。穿過波士頓市中心的中央動脈車流量極大,於是改為通過一條地下隧道通過市中心。
由於市區人口與建築密度較高,波士頓有發達的公共運輸系統。麻薩諸塞灣交通局(MBTA)運營有地鐵,輕軌,輪渡,公交及城市鐵路服務波士頓及周邊郊區。
波士頓地鐵是美國第一個地下快速運輸系統[71],現已擴展到65.5英里長[72],北到馬爾登,南到布倫特里,西到牛頓。波士頓的郊區城市鐵路長度超過200英里[72],北到梅里邁克河谷,西到伍斯特,南到普洛維登斯。波士頓有31.5%的通勤者使用公共運輸。[73]由於城市布局緊湊,學生數量眾多,在波士頓步行者的數量達到13%,遠比美國同規模城市多[74]。
美鐵(Amtrak)提供往來波士頓及東海岸其他城市的列車服務,包括由波士頓南站出發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到華盛頓的阿西樂高鐵(Acela)。
旅遊
[編輯]三一堂
[編輯]三一堂(Trinity Church)的位置在波士頓公共圖書館美威大樓的前方,奠基於1733年,是一座典雅的哥德復興式的教堂,曾於一八七二年十一月八、九日兩天的波士頓大火中付之一炬,1877年予以重建,是仿十一世紀法國中部島奧凡尼(Auvergne)的「法國羅馬式」建築而成,塔樓取材西班牙薩拉曼卡舊主教座堂,西簷廊則採法國南部阿爾斯的聖多芬教堂的形式,設計非常精緻,是美國教堂建築中的代表作。
波士頓公園
[編輯]波士頓公園位於波士頓市中心,面積59英畝。這個公園與其鄰近的公共花園(Public Garden)都是波士頓城最為核心的地方,而波士頓公園更是自由行跡(Freedom Trail)的起始點,同時也是整個美國年代最久的公園。最初這裡用於放牧,也曾作過軍事訓練場。自1830年開始,這片區域開始禁止放牧。從那時直到現在,波士頓公園主要被用作一個公共區域供人們在此進行休閒娛樂活動。這個公園是典型的英國式花園,是城市中難得的綠洲,是波士頓人理想的休閒場所,這裡還能看到音樂家、表演家、演說者的表演。地址:公園街站和博伊爾斯頓站。
哈佛大學
[編輯]哈佛大學是美國最早的私立大學,是以培養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哈佛大學的正式註冊名稱為: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總地址是Byerly Hall, 8 Garden Street, Cambridge。哈佛大學是全美第一所大學。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大量的革命先驅都出自於哈佛的門下。哈佛大學獲譽為美國政府的思想庫。這裡先後誕生了8位美國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30位普立茲獎得主。其商學院案例教學盛名遠播。這裡也培養了締造了微軟、IBM、Facebook等一個個商業奇蹟的人物。
友好城市
[編輯]波士頓有八個官方承認的友好城市:
城市 | 國家或地區 | 時間 | 參考 |
---|---|---|---|
京都 | 日本 | 1959 | [75] |
史特拉斯堡 | 法國 | 1960 | [76][77] |
巴塞隆納 | 西班牙 | 1980 | [78][79] |
杭州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82 | |
帕多瓦 | 義大利 | 1983 | [80] |
墨爾本 | 澳洲 | 1985 | |
台北 | 中華民國 | 1996 | [82] |
塞康第─塔科拉迪 | 迦納 | 2001 |
附註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homas, G. Scott. Boston's population stays flat, but still ranks as 10th-largest in U.S. (BBJ DataCenter). bizjournals.com. [2015-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6).
- ^ 2.0 2.1 Population and Housing Occupancy Status: 2010 – State – County Subdivision, 2010 Census Redistricting Data (Public Law 94-171) Summary Fil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1-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 ^ 3.0 3.1 3.2 Population and Housing Unit Estimates. [2019-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9).
- ^ Alphabetically sorted list of Census 2000 Urbanized Area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Geography Division. [2009-04-11]. (原始內容 (TXT)存檔於2002-06-13).
- ^ Table 1.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Population of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1 (CBSA-EST2011-01).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2013-01-18]. (原始內容 (CSV)存檔於2012-04-27).
- ^ Table 2.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Population of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s: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1 (CBSA-EST2011-02).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Population Division. [2013-01-18]. (原始內容 (CSV)存檔於2013-01-17).
- ^ ZIP Code Lookup – Search By City. 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 [200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3).
- ^ Population and Housing Occupancy Status: 2010 – State – County Subdivision 2010 Census Redistricting Data (Public Law 94-171) Summary File.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0 [2013-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0).
- ^ 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Boston by the Numbers: Land Area and Use (pdf). 2018-08-25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英語).
- ^ List of intact or abandoned Massachusetts county governments. sec.state.ma.us. Secretary of the Commonwealth of Massachusetts. [2016-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6).
-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6 Population Estimate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7-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 ^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Resident Population: April 1, 2010 to July 1, 2016 Population Estimates Boston-Worcester-Providence, MA-RI-NH-CT CSA.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17-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3).
- ^ Banner, David. Boston History – The History of Boston, Massachusetts. SearchBoston. [200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5).
- ^ Kennedy 1994,第11–12頁.
- ^ About Boston. City of Boston. [2016-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7).
- ^ Morris 2005,第8頁.
- ^ Top 25 Most Visited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America. The Travelers Zone. 2008-05-10 [201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0).
- ^ BPS at a Glance. Boston Public Schools. 2007-03-14 [2007-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 ^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6-04-21 [202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5) (英語).
- ^ Venture Investment – Regional Aggregate Data.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and PricewaterhouseCoopers. [2016-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8).
- ^ Kirsner, Scott. Boston is #1 ... But will we hold on to the top spot? – Innovation Economy. The Boston Globe. 2010-07-20 [2010-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Innovation that Matters 2016 (報告). US Chamber of Commerce. 2016 [2019-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October 7, 2018.
- ^ The Boston Economy in 2010 (PDF). 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January 2011 [2013-03-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7-30).
- ^ Transfer of Wealth in Boston. The Boston Foundation. March 2013 [2015-12-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4-12).
- ^ Boston Ranked Most Energy-Efficient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City Government of Boston. 2013-09-18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 ^ Tom Acitelli. Which Boston neighborhoods will gentrify next?. Vox Media. 2016-12-07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 ^ In the wake of the Ghost Ship fire, examining Oakland's 'staggering' rent hikes. 2016-12-10 [2016-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 ^ Heudorfer, Bonnie; Bluestone, Barry. The Greater Boston Housing Report Card (PDF). Center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CURP),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6. [2016-12-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1-08).
- ^ Quality of Living global city rankings 2010 – Mercer survey. Mercer. 2010-05-26 [2011-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2).
- ^ Banner, David. BOSTON HISTORY - The History of Boston, Massachusetts. SearchBoston.com. 2007 [2007-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6).
- ^ The History of Land Fill in Boston. iBoston.org. [2006-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1). Boston: History of the Landfil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Historical Atlas of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91: 37.
- ^ Bonnie Heudorfer and Barry Bluestone. The Greater Boston Housing Report Card (PDF). Center for Urban and Regional Policy (CURP),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6. 2004 [2007-02-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6-11-08).
- ^ Elevation data—Boston. US Geological Survey. 2007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2).
- ^ Bellevue Hill, Massachusetts. Peakbagger.com. 2007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9).
- ^ United States Embassy. Boston, Massachusetts: America's City of Firsts. [2015-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 ^ Boston Skyscrapers. Emporis.com. 2005 [2005-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03).
- ^ About the SEHS. South End Historical Society. 2007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2).
- ^ Morris 2005,第54, 102頁.
- ^ Boston Common. CelebrateBoston.com. 2006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6).
-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NowData - NOAA Online Weather Dat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3) (英語).
- ^ 43.0 43.1 43.2 43.3 43.4 Summary of Monthly Normals 1991–2020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21-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 ^ Ryan, Andrew. Sea breeze keeps Boston 20 degrees cooler while others swelter. The Boston Globe. 2007-07-11 [200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7).
- ^ Ryan, Andrew. Boston sea breeze drops temperature 20 degrees in 20 minutes. The Boston Globe. 2008-06-09 [200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 ^ WMO Climate Normals for BOSTON/LOGAN INT'L AIRPORT, MA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3-11] (英語).
- ^ Local Climatological Data Annual Summary with Comparative Data for BOSTON, MASSACHUSETTS (KBOS)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3. [2022-06-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21).
- ^ ThreadEx. [2014-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9).
-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1-31].
- ^ U.S. QuickFacts Find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3).
- ^ Boston's Population Doubles - Every Day (PDF). Bosto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 Insight Reports. December 1996 [2007-02-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3-22).
- ^ "Global city GDP rankings 2008–2025".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 ^ Top 100 NIH Cities. SSTI.org. 2004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11).
- ^ Arbitron - Market Ranks and Schedule, 1-50. Arbitron. Fall 2005 [2007-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1).
- ^ DMA Listing. Nielsen Media. 2006 [2007-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17).
- ^ Overview. MASCO - Medical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Organization. 2007 [200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18).
- ^ Boston Medical Center - Facts (PDF). Boston Medical Center. November 2006 [2007-02-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2-03).
- ^ Winship, Christopher. End of a Miracle? (PDF). Harvard University. March 2002 [2007-02-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5-22).
- ^ Boston Police Department's Monthly Crime Statistics. CityOfBoston.gov. 2005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23).
- ^ Boston MA Crime Statistics (2004 - New Crime Data). areaConnect.com. 2007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18).
- ^ Phelan, Joseph. Boston Marathon. Artcyclopedia. November 2004 [2005-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8-13).
- ^ Visitors Guide to Boston. SearchBoston.com. 2007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4-30).
- ^ History of NESL. New England School of Law. 2006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9).
- ^ Best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ranked by US NEWS. 2011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 ^ The Boston Public Schools at a Glance. Boston Public School. 2004 [2005-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03).
- ^ The Best Education in the Biggest Cities. Forbes. 2002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2).
- ^ 1903 World Series - Major League Baseball: World Series History. Major League Baseball at MLB.com. [2007-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7).
- ^ NBA Finals: All-Time Champions. NBA. 2007 [2007-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 ^ Arthur A. Shurtleff. The Street Plan of the Metropolitan District of Bost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 January 1911: 71–83 [2007-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29).
- ^ MacLaughlin, Nina. Boston Can Be Bike City...If You Fix These Five Big Problems. The Phoenix - Bicycle Bible 2006. 2006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1).
- ^ David Fagundes, Anthony Grant. The Rough Guide to Boston. Rough Guides. 2003-04-28. ISBN 978-1-84353-044-2.
- ^ 72.0 72.1 Boston: Light Rail Transit Overview. Light Rail Progress. May 2003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6).
- ^ Census and You (PDF). US Census Bureau. January 1996 [2007-02-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6-12-15).
- ^ Carfree Database Results - Highest percentage (Cities over 250,000). Bikes at Work Inc. 2007 [2007-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 ^ Sister and Other Associated Cities. Kyoto City Web. City of Kyoto.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 ^ Strasbourg, twin city. City and Urban Community of Strasbourg. [201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8).
- ^ Highlights of fifty years 1960- 2010. Boston/Strasbourg Sister City Association (BSSCA). [2013-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0).
- ^ Twinning agreements – Boston. Barcelona City Council.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 ^ Barcelona internacional – Ciutats agermanades. 2006–2009 Ajuntament de Barcelona. [2009-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6) (加泰隆尼亞語).
- ^ The twin cities of Padua. Padovanet. Comune di Padova. 2008-06-04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義大利語).
- ^ Sister cities – Boston. City of Melbourne.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1).
- ^ International Sister Cities. Taipei City Council. [200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延伸閱讀
[編輯]- Downst, Henry P. "Random Notes of Boston". Humphrey Publishing. 1916 [2007-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
- Ira Gershkoff and Richard Trachtman. The Boston Driver's Handbook. Da Capo Press. 2004. ISBN 978-0-306-81326-9.
- Patricia Harris and David Lyon. Boston. Oakland, CA: Compass American Guides. 1999. ISBN 978-0-679-00284-0.
- Howard Mumford Jones and Bessie Zaban Jones. The Many Voices of Boston: A Historical Anthology 1630-1975.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5. ISBN 978-0-316-47282-1.
- Rambow, John D. et. al. Fodor's Boston. New York: Fodors Travel Publication. 2003. ISBN 978-1-4000-1028-8.
- Vanderwarker, Peter. Boston Then and Now.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1982. ISBN 978-0-486-24312-2.
外部連結
[編輯]- 市政府網站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reater Boston Chamber of Commer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reater Boston Convention & Visitors Burea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Boston Indicators Project
- Open Space Plan 2002-20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ity of Boston, maps and analyses
- Historical Maps of Boston from the Norman B. Leventhal Map Center at the Boston Public Libr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mmercial porta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ity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ity guide
- City 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o Boston Card: Sightseeing at 31 Boston Attractions and Tou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uide to the local language
- 波士頓環球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日報
- 波士頓鳳凰報 英文報紙
- Boston Magaz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雜誌
- 波士頓生活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文)
- 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波士頓華人佈道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華美福利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星島日報 波士頓新聞(繁體中文)
- 世界日報──波士頓新聞(繁體中文)
- 爰國者隊 (美式足球) 新英格蘭愛國者隊(簡體中文)(繁體中文)
- 波士頓中文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簡體中文)(繁體中文)
- 波士頓旅遊景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