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恩霍斯特號戰艦
歷史 | |
---|---|
納粹德國 | |
船名 | 沙恩霍斯特號 |
艦名出處 | 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1] |
建造方 | 威廉港戰爭海軍造船廠 |
鋪設龍骨 | 1935年6月15日 |
下水日期 | 1936年10月3日 |
入役日期 | 1939年1月7日 |
格言 | 「沙恩霍斯特永遠領先」[2] |
結局 | 1943年12月26日在北角海戰中遭擊沉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沙恩霍斯特級戰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234.9公尺 |
型寬 | 30公尺 |
吃水 | 9.9公尺 |
動力輸出 | 118,977千瓦[3] |
動力來源 | 三軸,三台布朗-博韋里蒸汽輪機 |
船速 | 31節(57公里每小時;36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7,100海里以19節 |
乘員 | 1,669人(56名軍官、1,613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
艦載機 | 3 × 阿拉多Ar 196A-3型水上偵察機 |
飛行設施 | 1 × 彈射器 |
沙恩霍斯特號(德語:Scharnhorst)是納粹德國海軍建造的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的首艦,得名於前普魯士將軍暨軍事改革家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其唯一的姊妹艦為格奈森瑙號。該艦由威廉港的戰爭海軍造船廠承建,自1935年6月15日開始鋪設龍骨,1936年10月3日下水,至1939年1月7日交付使用。它在三座三聯裝砲塔中裝備有九門283公釐34式速射砲;用雙聯裝砲塔搭載六門380公釐34式速射砲來替換這些火砲的計劃則從未實施。
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共同作戰,包括出擊進入大西洋襲擊英國商船。在首次行動中,沙恩霍斯特號僅通過短暫的交火便擊沉了武裝商船巡洋艦拉瓦爾品第號(1939年11月)。兩艦也參加了1940年4月至6月德國入侵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在挪威附近的行動中,它們與戰鬥巡洋艦聲望號交火,擊沉了航空母艦光榮號及其護航驅逐艦阿卡斯忒號和熾熱號。沙恩霍斯特號甚至在此役取得了人類海軍史上最遠距離之一的艦砲命中。1942年初,在經歷了英國的一系列轟炸襲擊後,兩艘沙恩霍斯特級艦隻成功從德占法國沿英吉利海峽衝刺回德國。一年後,沙恩霍斯特號遠赴挪威與俾斯麥級鐵必制號戰艦會合,共同攔截盟軍前往蘇聯的護航船隊。它和幾艘驅逐艦從挪威出發攻擊一支護航船隊,但遭英國海軍巡邏隊攔截。在由此引發的北角海戰(1943年12月26日)中,英國戰艦約克公爵號率領的一支部隊擊沉了沙恩霍斯特號。全艦1,968名船員中僅36人倖存。
設計
[編輯]沙恩霍斯特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226公尺和234.9公尺,有30公尺的舷寬以及最大9.9公尺的吃水深度。艦隻設計的標準排水量為32,100噸,滿載排水量則可達38,100噸。其推進是由三台布朗-博韋里齒輪傳動蒸汽輪機提供動力,總功率為161,764匹公制馬力(159,551匹軸馬力;118,977千瓦特),在速度試驗中可達到31.5節(58.3公里每小時)的最高航速。[3]其標準船員編制為56名軍官及1,613名水兵,在戰爭期間增加到60名軍官和1,780名水兵。而當擔任分艦隊旗艦時,則可額外再增加10名軍官和61名水兵。[4]
該艦的主砲由裝備在三座三聯裝砲塔內的九門283公釐C/34式54.5倍徑速射砲組成,其中的兩座砲塔以背負式布局置於前部(「安東」和「布魯諾」),一座位於後部(「采撒」)。該設計還使艦隻能夠換裝六門380公釐砲,但這從未實現。沙恩霍斯特號的副砲為十二門150公釐C/28式55倍徑速射砲,其中八門安裝在雙聯裝砲塔上,其餘四門則為獨立砲塔。防空武器則包括有十四門105公釐C/33式65倍徑高射砲、十六門37公釐83倍徑砲,以及最初的十門20公釐砲。20公釐砲的數量最終增加到三十八門。1942年,該艦還安裝了從輕巡洋艦萊比錫號和紐倫堡號拆下的六具533公釐甲板魚雷發射管。[4]
沙恩霍斯特號的裝甲帶在中央堡壘的部分達到350公釐厚,用於保護彈藥艙及輪機艙。其裝甲甲板在平面部分的厚度為20-40公釐,在與裝甲帶底部相連的斜面部分則增加至105公釐。主砲塔的正面和側面分別配有360公釐和200公釐厚的裝甲板。司令塔的側面厚度也有350公釐。[4]
歷任艦長
[編輯]沙恩霍斯特號在入役時受海軍上校奧托·齊里亞克斯指揮,但他擔任艦長的時間很短。1939年9月,齊里亞克斯因病告假,由海軍上校庫爾特-凱撒·霍夫曼接替了他的職務。霍夫曼擔任該艦艦長直到1942年。[5]1942年4月1日,已晉升為海軍少將並獲頒騎士鐵十字勳章的霍夫曼將艦隻的指揮權移交予海軍上校弗里德里希·許夫邁爾。[6]1943年10月,[7]即沙恩霍斯特號執行最後一次任務前不久,許夫邁爾被海軍上校弗里茨·欣策取代,[8]後者在最後一戰中陣亡。[9]
服役歷史
[編輯]沙恩霍斯特號是作為老舊前無畏艦亞爾薩斯號的代艦而訂購,合同代號為「D」。[4]位於威廉港的戰爭海軍造船廠獲得了建造合同,於1935年7月16日開始鋪設龍骨。[10]該艦於1936年10月3日下水,由阿道夫·希特勒、帝國國防部長維爾納·馮·布隆貝格元帥,以及一戰期間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沉沒的大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艦長菲利克斯·舒爾茨上校的遺孀出席了下水儀式。舾裝工作緊隨其後展開,至1939年1月完成。[11]沙恩霍斯特號於1月9日入列艦隊進行海試,[12]海試暴露了該艦在巨浪中會大量進水的危險傾向。為此,它重返旱塢接受大規模改建,以升高的「大西洋式艦艏」(Atlantikbug,類似於飛剪式)代替了原本的垂直樣式。改建期間還安裝了一個傾斜的煙囪頂罩,並增大了供艦載機使用的機庫;主桅也移到更靠後的地方。改造工程於1939年11月結束,使該艦終於得以全面投入運用。[11]
沙恩霍斯特號的第一次行動於1939年11月21日展開;[13]該艦及其姊妹艦格奈森瑙號將前往冰島和法羅群島之間的海域巡邏。此次行動的目的是要牽制英國部隊,以緩解正在南大西洋被追擊的裝甲艦施佩伯爵將軍號的壓力。這兩艘戰艦在輕巡洋艦科隆號和萊比錫號以及三艘驅逐艦的陪同下從威廉港啟航,後者於11月22日上午分頭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峽作戰。[14]第二天,德國戰艦攔截了英國武裝商船巡洋艦拉瓦爾品第號。[15]沙恩霍斯特號艦上的瞭望員於16:07發現該船,並於不到一小時後移近至射程範圍。17:03,沙恩霍斯特號率先開火,三分鐘後,其280公釐砲的一輪齊射命中了拉瓦爾品第號的艦橋,導致船長愛德華·科弗利·甘迺迪和大多數軍官陣亡。[16]在短暫的交戰中,拉瓦爾品第也成功擊中了沙恩霍斯特號,造成輕微的碎片損傷。[13]
到17:16,拉瓦爾品第號火勢嚴重,正在下沉。身處格奈森瑙號艦上的海軍中將威廉·馬沙爾指示遂指示沙恩霍斯特號前去營救倖存者。這些救援行動因輕巡洋艦紐卡斯爾號的出現而中斷。德軍迅速向北逃去,然後利用惡劣天氣穿過北海往南疾沖。四艘盟軍主力艦——英國的胡德號、納爾遜號和羅德尼號,以及法國的敦克爾克號則緊隨其後追擊。德國人於11月27日抵達威廉港,兩艘戰艦在途中都因狂風大浪而遭受嚴重破壞。[16]沙恩霍斯特號在威廉港進行維修,期間其鍋爐也在旱塢內接受了大修。[13]
修復完成後,沙恩霍斯特號前往波羅的海進行射術訓練。波羅的海的厚冰層使該艦一直停留在那裡,直到1940年2月才得以返回威廉港,於2月5日抵達。[17]在2月18日至20日期間,它還參加了諾德馬克行動,這是一次進入北海的短暫出擊,最遠曾抵昔德蘭群島。[18]
威悉演習行動
[編輯]隨後,沙恩霍斯特號被派往參加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它與格奈森瑙號組成了進攻挪威納爾維克和特隆赫姆的掩護部隊;兩艦於1940年4月7日上午在海軍中將京特·呂特晏斯的指揮下離開威廉港。[13][19]與它們會合的是由重巡洋艦希佩爾將軍號和四艘驅逐艦組成的特隆赫姆入侵部隊,以及由十艘驅逐艦組成的納爾維克入侵部隊。在4月7日14:25至14:48分之間,十二架轟炸機曾在斯卡格拉克海峽以西襲擊這些艦艇,但沒有成功。到了夜晚,天氣惡化,幾艘驅逐艦無法保持高航速(27節, 50公里每小時),落在了主力部隊後方。[20][21]當晚的強風造成了嚴重的結構損傷,海水倒灌污染了沙恩霍斯特號的部分燃料艙。4月8日9:15,尾隨其後的一艘驅逐艦貝恩德·馮·阿尼姆號發出了與一艘英國驅逐艦交戰的信號,呂特晏斯遂於9:22命令希佩爾將軍號前去調查。[17]德國巡洋艦發現了英國驅逐艦螢火蟲號,並用精確的砲火擊中了它。在螢火蟲號沉沒之前,它試圖撞擊和破壞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並向英國艦隊發出警告信息。與螢火蟲號戰鬥後不久,希佩爾將軍號及其四艘驅逐艦駛向特隆赫姆,另外十艘驅逐艦也於22:00前往納爾維克,而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則在韋斯特峽灣的羅弗敦群島以南占據陣位,以掩護兩支部隊登陸。[22][23]
4月9日凌晨,兩艦遇到了英國戰鬥巡洋艦聲望號。格奈森瑙號的西塔克特雷達於4:30捕捉到一個信號,促使兩艦的船員立即投入戰鬥崗位。[24]半小時後,沙恩霍斯特號的領航員發現了聲望號向格奈森瑙號開火的砲口焰;[13]德國人於三分鐘後進行了還擊。格奈森瑙號在交戰開始階段遭到兩次命中,其中一枚砲彈擊毀了它的後砲塔。[24]沙恩霍斯特號的火砲雷達出現故障,導致其無法有效地與聲望號交戰。5:18,英國戰鬥巡洋艦轉向沙恩霍斯特號開火,後者進行機動以規避落下的砲彈。到7:15,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已經利用其速度優勢逃離了追擊的聲望號。惡劣的海況和兩艘戰艦逃生時的高速使得它們的前部大量進水。沙恩霍斯特號的前砲塔因水浸嚴重而失效;[13]其右舷渦輪機也在全速運行後出現機械故障,迫使艦隻將速度降低到25節(46公里每小時)。[25]
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於4月9日中午12:00抵達挪威羅弗敦群島西北部的某處。兩艦隨後轉向西行24小時,同時進行臨時維修。在朝西航行了一天後,它們又轉向南行。由於發送無線電信息會向英國人洩露艦隻的位置,沙恩霍斯特號於4月10日12時彈射起飛了一架Ar 196水上偵察機,指示它朝挪威方向飛行,並在那裡發出信號,表明呂特晏斯打算於4月11日夜間突圍回德國。Ar 196的飛行距離極遠,幾乎抵達了挪威海岸的外圍島嶼,並在那裡成功發送了消息。這架水上飛機其後被拖到特隆赫姆,在那裡它還可以向希佩爾將軍號轉達呂特晏斯的命令,即與德國戰艦一起返回德國。[26]希佩爾將軍號於4月12日上午加入行動,但由於燃料短缺,其四艘護航驅逐艦不得不留在特隆赫姆。[27]當天,英國皇家空軍的一架巡邏機發現了這三艘軍艦,隨後八十二架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和九架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的飛機奉命向它們發動襲擊。[28][29][30]然而,受制於低能見度,這些轟炸機無一能夠找到德國軍艦,甚至還被德軍戰鬥機擊落了九架。三艘德艦最終於夜晚22:00安全抵達威廉港。沙恩霍斯特號隨後被送往基爾的德意志船廠進行維修。在修復過程中,原本安裝在後砲塔上的飛機彈射器被拆除。[31]
朱諾行動
[編輯]1940年6月4日,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戰艦從威廉港啟航重返挪威,同行的還有希佩爾將軍號和四艘驅逐艦。這次出擊的目的是切斷盟軍為挪威人提供的補給,並減輕在挪威作戰的德軍壓力。[31]補給艦迪特馬申號於三天後與該編隊會合,為希佩爾將軍號和四艘驅逐艦加油。與此同時,編隊司令馬沙爾中將收到了德國空軍關於兩隊盟軍艦船的報告,他主動決定進攻由英國武裝拖網船刺柏號護送的最南端的部隊。6月8日,刺柏號被發現並遭擊沉,同時沉沒的還有油輪油先鋒號(Oil Pioneer)。[32]德國人隨後出動Ar 196水上飛機搜尋更多的盟軍船隻。希佩爾將軍號和驅逐艦被派去摧毀一艘19,800總噸的運兵船奧拉馬號(Orama),而醫療船亞特蘭蒂斯號(Atlantis)則獲准不受干擾地繼續航行。之後,馬沙爾讓希佩爾將軍號和四艘驅逐艦在特隆赫姆加油,而他將率兩艘戰艦前往哈爾斯塔地區。[33]
6月8日16:45,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大約50,000公尺的範圍內發現了由驅逐艦阿卡斯忒號和熾熱號護航的英國航空母艦光榮號。17:26,沙恩霍斯特號作為距離更近的戰艦,以其主砲向光榮號開火,射程為25,000公尺。[34][35]開火六分鐘後,沙恩霍斯特號在大約24,200公尺的間距擊中了光榮號,這是人類艦砲史上最遠距離的命中紀錄之一。[註 1]砲彈擊中了航空母艦的上層機庫,引發大火。不到十分鐘後,格奈森瑙號的一枚砲彈也擊中了艦橋,殺害了光榮號的艦長。[37]兩艘驅逐艦試圖用煙幕掩護光榮號,但德國戰艦依然可以用雷達追蹤航艦。至18:26,雙方的距離縮近到16,000公尺;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得以向航艦進行全面齊射。[38]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的射擊,德國戰艦將光榮號沉入海底。[37]它們還擊沉了兩艘護航驅逐艦。其中當阿卡斯忒號沉沒時,它發射的四枚魚雷之一於19:39擊中了沙恩霍斯特號的後砲塔右舷附近。[39][40]阿卡斯忒號還曾以其4.7英寸砲擊中沙恩霍斯特號的前部背負式砲塔,但造成的傷害可以忽略不計。魚雷命中造成了嚴重破壞;它炸開了一個14乘6公尺的孔洞,導致約2,500噸海水灌入艦內。後砲塔也被摧毀,有48人陣亡。進水造成5°的傾側,艦艉吃水增加了近1公尺,迫使沙恩霍斯特號將速度降低到20節(37公里每小時)。[41]艦內的機械設備也因水浸而損失慘重,並致使右舷螺旋槳軸失效。[33]
由於損壞嚴重,沙恩霍斯特號被迫駛入特隆赫姆接受臨時維修。[42]它於6月9日下午抵達港口,維修艦氣體卡蘭號(Huaskaran)已在那裡等候。翌日,英國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的一架偵察機發現了該艦,遂於6月11日派出十二架哈德遜式轟炸機對其實施突襲。轟炸機群共投下36枚227英磅(103公斤)的穿甲彈,全部未能命中。英國皇家海軍則派出戰艦羅德尼號和航艦皇家方舟號加入了對沙恩霍斯特號的攻擊。6月13日,十五架賊鷗式戰鬥轟炸機從皇家方舟號起飛,德國戰鬥機對其進行攔截,並擊落了其中的八架。餘下的七架雖突破了防空系統,但只有一枚炸彈命中目標,且沒有引爆。初步維修工作於6月20日完成,使沙恩霍斯特號能夠動身返回德國。第二天,當該艦在重兵護航下航行時,英國人又發動了兩次空襲,第一次是六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第二次則是九架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但兩次都被防空火力和戰鬥機擊退。德國人通過截獲英國的無線電通信,得知皇家海軍正在附近,促使沙恩霍斯特號轉向斯塔萬格駛去。當沙恩霍斯特號掉頭時,英國軍艦距離它的位置只有不到35海里(65公里)。6月22日,沙恩霍斯特號離開斯塔萬格駛回基爾,全面的維修工作於接下來的六個月在那裡進行。[43]
柏林行動
[編輯]完成維修後,沙恩霍斯特號在波羅的海進行了試航,然後於1940年12月返回基爾。它在那裡與格奈森瑙號會合,為柏林行動做準備,這是一場計劃闖入大西洋的襲擊,旨在重創盟軍的航運線。[43]首度出擊於12月28日啟動,但兩天後便在挪威近海遭遇了強烈風暴,對格奈森瑙號造成了破壞,而沙恩霍斯特號卻毫髮無損。兩艦被迫放棄行動,其中沙恩霍斯特號前往戈滕哈芬,而格奈森瑙號則返回基爾接受維修。維修工作很快便完成,1941年1月22日,這兩艘戰艦在當時已晉升海軍上將的呂特晏斯的指揮下離港前往北大西洋。它們在斯卡格拉克海峽被發現,英國的本土艦隊遂將一支重型部隊部署至英占冰島和法羅群島之間的通道上。德國人的雷達從遠距離便偵測到了英國人,這使得呂特晏斯能夠藉助暴風雨避開英國巡邏隊。到2月3日,這兩艘戰艦已經躲過最後一艘英國巡洋艦的巡邏,闖入了廣闊的大西洋。[44]
2月6日,兩艦在法韋爾角以南通過油輪施萊特施塔特號(Schlettstadt)加油。2月8日08:30後不久,瞭望員發現了由拉米伊號戰艦護送的HX-106號船隊。呂特晏斯根據避免與盟軍主力艦交戰的準則而下令取消襲擊。然而,沙恩霍斯特號的艦長霍夫曼上校已經接近至23,000公尺範圍內,並試圖引開拉米伊號,以便格奈森瑙號可以攻擊船隊。呂特晏斯遂喝令霍夫曼立即返回跟隨旗艦。兩艘戰艦繼而向西北航行,尋找更多的船隻。2月22日,它們發現一支戒備空虛的船隊向西航行,在戰艦出現時便四散開去。[44]沙恩霍斯特號在這場遭遇戰中僅擊沉了一艘船,即6,000總噸的油輪光澤號(Lustrous)。[43]
隨後,呂特晏斯決定轉移到一個新的區域,因為分散船隊中的倖存成員已經發出求救信號,通報了它們的存在。他選擇了開普敦-直布羅陀的護航路線,並將自己部署在維德角的西北部。3月8日,兩艦遇到了由馬來亞號戰艦護送的SL-67號船隊。[45]呂特晏斯再次禁止襲擊,但他尾隨船隊,並指揮U艇進攻。因此在3月8-9日夜間,兩艘U艇共擊沉了28,488總噸的船隻。馬來亞號向兩艘戰艦發起攻擊,並逼近至24,000公尺範圍,完全處於德軍火砲的射程之內,但呂特晏斯拒絕捲入交戰。[46]他轉而駛向大西洋中部,沙恩霍斯特號在途中擊沉了希臘貨船馬拉松號(Marathon)。隨後,兩艦於3月12日從油輪烏克馬克號和厄姆蘭號(Ermland)加油並獲取補給。[43]
3月15日,兩艘戰艦和兩艘油輪在大西洋中部遇到一支分散的護航船隊,沙恩霍斯特號擊沉了其中的兩艘。幾天後,它們找到了該船隊的主體,沙恩霍斯特號又擊沉了七艘船,共計27,277總噸。[43]其中一艘倖存的船隻用無線電報告了德國戰艦的位置,從而召來了火力強大的英國戰艦羅德尼號和英王喬治五世號。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利用它們的高航速在狂風中逃脫,而英國戰艦的干預使呂特晏斯確信繼續取得成功的機會很小。因此,他決定前往德占法國的布雷斯特,並於3月22日抵達。[47]在整個行動過程中,沙恩霍斯特號的鍋爐過熱器管曾多次發生故障。必要的維修工作一直持續到7月,導致該艦無緣參與1941年5月由新式戰艦俾斯麥號領銜出擊的萊茵演習行動。[48]
空襲受損
[編輯]面對大西洋海戰中不斷增加的損失,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命令轟炸機司令部暫時停止對德國工業的打擊,轉而集中精力對付福克-沃爾夫Fw 200禿鷲式飛機的威脅以及U艇港口和生產。沙恩霍斯特號與格奈森瑙號一到達布雷斯特,就被列為首要打擊目標。從3月30日至7月7日期間,布雷斯特共遭受了19次大規模空襲。德國人的應對方式是安裝煙霧發生器,以此遮蔽港口,效果很好。沙恩霍斯特號沒有被擊中,但4月4日夜間的一枚啞彈落在格奈森瑙號附近迫使它離開碼頭,並於翌日在港口暴露的位置遭魚雷命中。4月9日晚,當格奈森瑙號被移回碼頭時,它又遭到四枚炸彈襲擊。7月9日,隨著大西洋海戰的潮汐發生了變化,轟炸機司令部的活動被叫停,同時由於巴巴羅薩行動的展開,轟炸機司令部希望恢復針對德國工業的打擊。[49]
在7月完成維修後,沙恩霍斯特號於21日前往拉帕利斯進行試航,在那裡它輕鬆地達到了30節(56公里每小時)的航速。該艦此後並未返回布雷斯特,以避免重型部隊集中在同一個港口(尤金親王號重巡洋艦已於7月21日抵達),而是於7月23日駐泊在拉帕利斯,在那裡它立即被空中偵察發現。由於英國人擔心沙恩霍斯特號正在為出擊大西洋做準備,因此下令即刻出動六架史特靈重型轟炸機進行攻擊,但它們一無所獲,其中一架還被德國戰鬥機擊落。英國皇家空軍原計劃於7月24日對駐布雷斯特的主力艦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日間襲擊,但沙恩霍斯特號駛往拉帕利斯導致行動在最後一刻發生變化:由三架空中堡壘、十八架漢普登和三十六架布倫亨轟炸機組成的三支部隊襲擊了幾個沿海目標,以便提前吸引並牽制德國戰鬥機。只有七十九架威靈頓轟炸機襲擊了布雷斯特,以尤金親王號和格奈森瑙號為主要目標。[50]英國皇家空軍第35中隊和第76中隊的十五架哈利法克斯重型轟炸機額外飛行了200英里(320公里)到達沙恩霍斯特號。這些轟炸機群攻擊了沙恩霍斯特號的錨泊處。它們在艦隻與中心線平行的右舷幾乎呈直線地取得了五次命中,包括三枚1,000英磅(454公斤)重的半穿甲彈,以及兩枚500英磅(227公斤)重的高爆彈。[51]其中一枚227公斤重的炸彈落在司令塔旁150公釐雙聯裝砲塔前方的甲板上;它穿透了上層和中層甲板,然後在主裝甲甲板上引爆,從而導致與魚雷艙壁的連接處漏水。第二枚227公斤炸彈落在後砲塔前方並擊穿了前兩層甲板。它也在裝甲甲板上爆炸,並撕開了一個孔洞。爆炸還造成了碎片破壞,使37公釐高射砲的裝彈機失效。[52][53][54]
其中兩枚454公斤重的炸彈擊中了150公釐和105公釐砲塔之間的艦舯部;它們均未爆炸,而是完全穿透了艦體。第一枚穿過每層甲板並通過雙層船底離開該艦,而另一枚被魚雷艙壁偏轉並穿透側部裝甲帶下方的艦體。第三枚454公斤重的炸彈落在後主砲塔的艉部,距離舷側約3公尺。它同樣未能引爆,並穿透了沒有主裝甲帶保護的艦體側部。這三次撞擊造成了嚴重的水浸和8°的右舷傾側。前、後砲塔連同半數的防空火砲都一時無法使用。共有2人在這次襲擊中陣亡、另有15人負傷。損害管制團隊設法通過反向灌水糾正了傾側,儘管吃水增加了1公尺,沙恩霍斯特號仍可於19:30駛往布雷斯特。7月25日上午,其中一艘護航驅逐艦擊落了一架英國巡邏機。當天晚些時候,沙恩霍斯特號抵達布雷斯特,進入旱塢接受維修,歷時四個月。在修復受損的同時,艦艉還獲安裝了一套新的雷達系統,前部雷達的輸出功率則增加到100千瓦,並且完成了533公釐魚雷發射管的裝備。[55]
沙恩霍斯特受損後的戰略地位十分嚴峻。格奈森瑙號和尤金親王號仍在修理中,而俾斯麥號已於5月27日被擊沉。因此,所有部署到大西洋的德國主力艦都無法行動。此外,鐵必制號仍在備戰階段,尚不滿足投運條件;呂措號於1941年6月13日被一枚魚雷嚴重擊傷;舍爾將軍號和希佩爾將軍號則正在船塢內接受保養維護。[56]
11月10日,由於損失慘重且鮮有成功,轟炸機司令部被迫暫停了對德國工業的打擊。結果,對布雷斯特駐艦的空襲又重新啟動。在8月19日至次年2月11日期間,英國人共實施了36次空襲,其中大多數是由小組群飛機發起的突然襲擊,以期在煙幕產生之前抵達。12月7日,歐博厄系統第一次嘗試通過煙幕進行盲炸。直到1月6日,該系統才略微擊中格奈森瑙號取得了小小的成功,但其他駐艦均未被擊中。[57]
海峽衝刺
[編輯]1942年1月12日,德國海軍總司令部與希特勒舉行會議,決定將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尤金親王號送回德國。其目的是將這些艦隻進一步部署到挪威,以攔截前往蘇聯的盟軍護航船隊。代號為地獄犬行動的所謂「海峽衝刺」將避開在大西洋上日益高效的盟軍雷達和巡邏機。沙恩霍斯特號的首任艦長、已晉升海軍中將的奧托·齊里亞克斯受命指揮此次行動。2月初,德國的掃雷艦在未被英國人發現的情況下清理出了一條穿越英吉利海峽的航線並以浮標做記號。[58]
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尤金親王號於2月11日23:00離開布雷斯特。一小時後,他們進入了英吉利海峽;三艘艦以27節(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緊貼著法國海岸航行。英國人沒有發現它們的離開,因為負責觀察港口的潛艦已經撤回充電了。[59]到12日06:30,他們已經通過瑟堡,與一支驅逐艦區艦隊會合。[58]該部隊由身處Z-29號驅逐艦上的海軍上校埃里希·拜指揮。戰鬥機司令阿道夫·加蘭德則在海峽衝刺期間負責指揮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部隊作戰(雷霆行動)。[60]戰鬥機以桅頂高度飛行,以避免被英國雷達網絡發現。三艘主力艦上都配備了聯絡官。從德國趕來的飛機隨後抵達,施放箔條干擾英國雷達。[58]到下午13:00,艦群已穿越多佛爾海峽;半小時後,六架劍魚式魚雷轟炸機在噴火戰鬥機的掩護下對德國人發動襲擊。它們無法穿透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屏障,六架劍魚全部被摧毀。[61][62]
然而,沙恩霍斯特號並非在這次航行中毫髮無損;15:31,它撞上了一枚空投在斯海爾德河口的磁性水雷,並在艦體前部背負式砲塔的旁邊爆炸。爆炸損壞了艦上的斷路器,導致整個電力系統癱瘓近20分鐘。爆炸衝擊造成嚴重破壞;布魯諾砲塔因而被卡住,左舷的150公釐雙聯裝和單裝砲塔亦是如此。同樣受損的還有燃油泵和渦輪機的軸承,致使艦隻一度無法動彈。停電使鍋爐和渦輪機的緊急關閉開關失效,直到電力恢復才能關閉。爆炸還在艦體側面撕開了一個大缺口,1,220噸海水湧入艦內,淹沒了五個主要水密隔艙內的30處水密空間。沙恩霍斯特號的艦身發生1°的傾側,艦艏也降低了1公尺深。[63]
在該艦無法動彈期間,齊里亞克斯被轉移到Z-29號艦上。[63]輪機艙人員於15:49成功重啟第一台渦輪機,此時距離觸雷爆炸已過去近20分鐘。第二台和第三台渦輪機分別於15:55和16:01重新啟動,允許航速恢復至27節。大約在最後一台渦輪機重新啟動之時,一架轟炸機在沙恩霍斯特號左舷約90公尺處投下了幾枚炸彈,沒有造成任何損害。而當該艦重新起航後,十二架博福特式魚雷轟炸機又發起了為期10分鐘的攻擊,被防空火力和護航的德國空軍戰鬥機擊退。英國人發動的一系列襲擊都未能奏效;沙恩霍斯特號的高射砲卻在戰鬥結束時因密集施射已燒得通紅,其中一門20公釐砲在壓力下爆裂。[64]
夜裡22:34,沙恩霍斯特號在泰爾斯海靈島附近再度右舷觸雷,導致電力系統短暫癱瘓、舵機暫時失靈。三台渦輪機中的兩台被卡住,第三台也不得不關閉。有多300噸的海水淹沒了四個主要隔艙內的10處水密空間。只有中心線槳軸可以運轉,速度僅可維持10節(19公里每小時)。右舷渦輪隨後恢復部分動力,使航速得以提升至14節(26公里每小時)。[64]衝擊波損壞了艦上所有砲塔的旋轉部件,其中三座150公釐砲塔嚴重卡殼。到13日08:00,沙恩霍斯特號抵達亞德灣,但冰層積結使其無法進入威廉港。在港口外等候期間,齊里亞克斯中將回到了艦上。中午時分,冰層已被清除,沙恩霍斯特號得以駛入威廉港。兩天後,它被送往基爾接受永久性修復。工程在浮式旱塢內進行,並一直持續到1942年7月。之後,該艦在波羅的海進行了另一輪試驗,結果顯示有必要更換幾根鍋爐管。[65]
挪威部署
[編輯]1942年8月初,沙恩霍斯特號與幾艘U艇合作進行了操練。在機動過程中,它與U-523號潛艦相撞,造成損壞,需要回到旱塢接受維修。工作於9月完成,該艦遂在波羅的海展開了進一步的訓練。10月底,沙恩霍斯特號前往哥滕哈芬更換新舵,新舵的設計是基於同年早些時候從尤金親王號和呂措號遭受魚雷襲擊中吸取的教訓。由於鍋爐和渦輪機的故障,該艦在1942年餘下的時間裡一直留在德國。到12月,三副槳軸中只有兩副可以運行,需要對推進系統進行徹底檢修。1943年1月初,沙恩霍斯特號重新投運,並在完成試航後,於1月7日與尤金親王號和五艘驅逐艦一起離開德國前往挪威。然而,有關英國海岸附近機場活動頻繁的報告促使該部隊折返回港。[65]另一次前往挪威的嘗試也在類似情況下被取消。然而,到了3月8日,惡劣的天氣使英國轟炸機停飛,因此沙恩霍斯特號和四艘驅逐艦得以再次動身。卑爾根附近的一場強烈風暴迫使兩艘驅逐艦尋求避險,惟沙恩霍斯特號降速至17節(31公里每小時)後仍然能夠前進。3月14日16:00,該艦抵達納爾維克外圍的伯根灣拋錨,並在那裡與呂措號和鐵必制號會合。[66][67]隨著沙恩霍斯特號的到來,德國艦隊在挪威得到增援,迫使英國於1943年夏天暫停了北極護航船隊。[68]
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瑙號和尤金親王號於3月22日駛至阿爾塔峽灣,修復因暴風雨造成的損傷。4月初,沙恩霍斯特號又連同鐵必制號和九艘驅逐艦前往北冰洋的熊島執行訓練任務。該艦裝甲甲板上方的艉部輔助輪機艙於當月8日發生了嚴重的內部爆炸。爆炸造成34人傷亡,並促使船員將采撒砲塔的彈藥艙淹沒,以防止其發生二度爆炸。一艘維修船在兩周內完成了對沙恩霍斯特號的修復工作。接下來的六個月里,燃料短缺阻礙了大規模行動的開展;在此期間,沙恩霍斯特號只能進行短暫的訓練演習。[66]
9月6日,沙恩霍斯特號、鐵必制號和九艘驅逐艦從阿爾塔峽灣出航發起攻勢,稱為香茅行動;這些艦艇的任務是對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實施砲擊。[67]在行動中,沙恩霍斯特號摧毀了兩門76公釐海岸砲,並砲擊了燃料庫、煤礦、港口設施和軍事設施。[69]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向盟軍傳送天氣信息的氣象站,它主要用於安排前往蘇聯的護航船隊。[70]驅逐艦載著約1,000名士兵登陸,將挪威駐軍逼入山區,在沒有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完成了任務。[71]9月22日,英國實施水源行動,由六艘X級微型潛艦攻擊停泊在挪威的德國艦隊。X艇將在德艦的艦體下方投放水雷。然而,在兩艘被派去攻擊沙恩霍斯特號的X艇中,一艘在前往挪威的途中失蹤、另一艘則遭遇機械故障,不得不中止行動。但即便X艇能夠成功到達沙恩霍斯特號的系泊處,攻擊也會失敗,因為該艦已經離港進行訓練巡航了。[72]其餘X艇則成功攻擊並嚴重損壞了鐵必制號。[73]這使得北極特遣部隊只剩下沙恩霍斯特號及其五艘護航驅逐艦,因為呂措號也於9月23日率五艘驅逐艦返回德國。[67][74]
1943年11月25日,沙恩霍斯特號進行了兩小時的全功率試驗,航速達到29.6節(54.8公里每小時);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吃水深度比1940年的試航時增加了逾0.5公尺,當時其航速可達到31.14節(57.67公里每小時)。[75]
北角海戰
[編輯]隨著德軍在東方戰線的軍事形勢迅速惡化,切斷西方盟國向蘇聯的物資供應變得愈發重要。[76]到1943年12月,德軍被迫持續撤退。在四年的漫長戰事中,德國空軍已經被嚴重削弱,而盟軍不斷增強的反潛能力也逐漸降低了U艇的效用。德國人在挪威唯一可用的有效的武器是沙恩霍斯特號,因鐵必制號已經嚴重受損,餘下的四艘重巡洋艦則被派往波羅的海。[77]在12月19日至20日與希特勒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海軍元帥卡爾·鄧尼茲決定使用沙恩霍斯特號來打擊接下來出現的盟軍護航船隊。埃里希·拜此時已晉升海軍少將,他被任命為特遣部隊的司令。[78]
12月22日,鄧尼茲命令拜必須在接到消息的三小時內準備好出海。當天晚些時候,德國偵察機在特羅姆瑟以西約400海里(740公里)處發現了一支約20艘規模的運輸船隊,由巡洋艦和驅逐艦提供護航。兩天後,船隊再次被發現,並確定了航向肯定是前往蘇聯。12月25日09:00,一艘U艇報告了船隊的方位,鄧尼茲命令沙恩霍斯特號開始行動。在給拜的指示中,鄧尼茲建議他在遇到優勢兵力時應中斷交戰,但要保持侵略性。拜計劃於12月26日10:00突襲船隊——如果條件對進攻有利的話。每年的這個時候,當地一天只有45分鐘的充足日光和6小時的暮光,這極大地限制了拜的行動自由。[71]德國人忌憚盟軍雷達導引射控技術的發展,這使得英國戰艦能夠在黑暗中以極高的精度射擊;而德國的雷達能力則落後於對手。[79]
沙恩霍斯特號率領五艘驅逐艦於12月25日19:00左右離港,四小時後進入公海。翌日03:19,拜收到艦隊司令部的指示,如果巨浪干擾了驅逐艦的作戰能力,沙恩霍斯特號可單獨進行攻擊。德國人不知道的是,英方能夠破譯沙恩霍斯特號和艦隊司令部之間的恩尼格瑪無線電傳輸;海軍上將羅伯特·伯內特和布魯斯·弗雷澤已經知悉拜襲擊船隊的計劃,並能據此部署他們的部隊。07:03,沙恩霍斯特號在熊島西南約400海里(740公里)處轉彎,準備於10:00攻擊船隊。伯內特上將指揮三艘巡洋艦諾福克號、貝爾法斯特號和謝菲爾德號為JW-55B號船隊護航,他將艦隻置於護航船隊和沙恩霍斯特號預期攻擊方向之間。[71]弗雷澤將軍則在火力強大的約克公爵號戰艦上,與輕巡洋艦牙買加號和四艘驅逐艦一起,移動到沙恩霍斯特號西南的位置,以阻止對方可能的逃跑企圖。[80]
轉彎一小時後,拜將他的驅逐艦排成一條直線,以隱蔽仍落後10海里(19公里)的沙恩霍斯特號。再過了半小時,沙恩霍斯特號以揚聲器通知全體船員就位準備戰鬥。[81]8:40,貝爾法斯特號的雷達探測到了德國戰艦。由於沒有意識到自己已暴露,德國人關閉了雷達,以防止英國人接收到信號。9:21,貝爾法斯特號的瞭望員也在11,000公尺的距離內發現了沙恩霍斯特號。這艘巡洋艦於三分鐘後開火,諾福克號也緊隨其後開火。沙恩霍斯特號從采撒砲塔發出一輪齊射,然後轉向並加速脫離巡洋艦。[80]這艘戰艦遭對方的8英寸(203公釐)兩度命中;第一枚沒有引爆,造成的損害可以忽略不計,但第二枚擊中前部測距機,摧毀了雷達天線。艉部雷達只具有受限的前向弳,成為該艦僅存的雷達功能。[82]
沙恩霍斯特號轉向南行,試圖繞過巡洋艦,但英國先進的雷達使其無法成功進行機動。[83]到12:00時,沙恩霍斯特號已處於護航船隊的東北方向,但貝爾法斯特號已經重新建立雷達識別;巡洋艦花了二十分鐘才縮小距離並開始射擊。沙恩霍斯特號通過艉部雷達探測到巡洋艦,以主砲開火,然後轉向再次脫離。12:25前不久,德國戰艦的283公釐砲兩度命中諾福克號。[84]其中一枚落在前部艦艛,導致諾福克號的火砲雷達癱瘓。另一枚則擊中了艦上的X型砲座,使砲塔失靈。沙恩霍斯特號隨後再次掉頭加速,希望能逃脫巡洋艦的追擊,並找到護航船隊。伯內特選擇保持距離,用雷達跟蹤沙恩霍斯特號,而弗雷澤則率約克公爵號趕往現場。與此同時,五艘德國驅逐艦繼續搜尋船隊,但一無所獲。13:15,拜決定返回基地,他於13:43解散了驅逐艦,並指示它們返航。[85]
下午16:17,約克公爵號的雷達識別到沙恩霍斯特號;三十分鐘後,貝爾法斯特號發射星光彈照亮了德國戰艦。約克公爵號於16:50在11,000公尺的射程內開火;沙恩霍斯特號迅速還擊。交戰五分鐘後,約克公爵號的一枚14英寸(356公釐)擊中沙恩霍斯特號的前砲塔。中彈卡住了砲塔的瞄準裝置,使其無法工作。砲彈碎片則在彈藥艙內引發火災,迫使德國人將兩個前部彈藥艙都淹沒以防發生殉爆。布魯諾砲塔的彈藥艙積水很快被抽乾,該艦此時只能以其三分之二的主砲進行戰鬥。[86]隨後不久,又有一枚14英寸砲擊中了附在布魯諾砲塔上的通風管,這導致每次打開後膛時,砲塔都瀰漫著有毒的推進劑氣體。第三枚砲彈擊中采撒砲塔旁邊的甲板,引發了一些水浸;砲彈碎片則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7:30,再有一枚砲彈擊中前部150公釐砲塔並將它們全部摧毀。[87]
半小時後,另一枚14英寸砲落在沙恩霍斯特號的艦體右舷,穿透了較薄的上層裝甲帶,在1號鍋爐艙爆炸。它對艦隻的推進系統造成了重大破壞,導致航速一度降至8節(15公里每小時),但通過臨時維修後很快又提速至22節(41公里每小時)。沙恩霍斯特號的數輪齊射取得夾差命中,成功地將它和約克公爵號之間的距離增加了5,000公尺。砲彈碎片如雨點般灑落在約克公爵號艦上,致使其射控雷達失靈。[87]
到18:42,約克公爵號停火,至此它已經發出52輪齊射,至少取得13次命中,但沙恩霍斯特號正在拉開距離。其中的許多命中嚴重損壞了沙恩霍斯特號的副砲裝備,這使它極易受到弗雷澤下令派出的驅逐艦攻擊。驅逐艦蠍子號和斯圖爾號於18:50共發射了8枚魚雷,其中4枚命中。[89]一枚魚雷在布魯諾砲塔附近爆炸,導致其卡殼。第二枚魚雷擊中艦隻左舷並造成一些輕微的水浸,第三枚擊中艦後方並損壞了左舷螺旋槳軸,第四枚則正中艦艏。魚雷攻擊使沙恩霍斯特號減速至12節(22公里每小時),而約克公爵號趁機接近至9,100公尺範圍。由於僅餘采撒砲塔能夠運作,所有可供調遣的人員都被派去從前砲塔取回彈藥,以保證最後一門重砲的供應。[90]弗雷澤隨後指示牙買加號和貝爾法斯特號進入射程,用魚雷擊沉這艘已嚴重受損的德國戰艦。在又被魚雷擊中數次後,沙恩霍斯特號進一步下沉,開始向右舷傾斜。至19:45,該艦最終傾覆沉入水中,螺旋槳仍在緩緩轉動。[91]英國艦隻開始搜尋倖存者,但從水中僅拉出數人後很快就被命令離開,儘管仍然可以聽到黑暗中傳來的求救聲。[92]沙恩霍斯特號全艦1,968名官兵中,僅36人倖存。[88]
殘骸探索
[編輯]2000年9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挪威廣播公司(NRK)和挪威皇家海軍開啟聯合尋找沉沒戰艦的探險。由挪威國防研究院操作的水下勘探船斯維德魯普二號(Sverdrup II)用作對海底實施掃描。在找到一個大型的水下物體後,研究人員隨即搭乘挪威皇家海軍的水下回收船提爾號對該物體進行視覺檢查。9月10日,一艘遙控潛水器對殘骸完成正面識別,發現了與沙恩霍斯特號一致的武器。[7][93]該艦沉沒在大約290公尺深的水下。[7]艦體倒置在海床上,包括主桅杆和測距機在內的碎片散落在殘骸周圍。砲彈和魚雷造成的巨大破壞是顯而易見的;艦艏被炸斷,大概是由於前砲塔的彈藥艙爆炸所造成,它位於與艦體餘部尚有一段距離的一堆纏結鋼鐵中。[93]
注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Schmalenbach,第221頁.
- ^ Busch,第129頁.
- ^ 3.0 3.1 Breyer,第13頁.
- ^ 4.0 4.1 4.2 4.3 Gröner,第31頁.
- ^ Busch,第10頁.
- ^ Busch,第34頁.
- ^ 7.0 7.1 7.2 Williamson,第14頁.
- ^ Dönitz,第375頁.
- ^ Busch,第142頁.
- ^ Campbell,第43頁.
- ^ 11.0 11.1 Williamson,第8頁.
- ^ Gröner,第32頁.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Garzke & Dulin,第154頁.
- ^ Rohwer,第9頁.
- ^ Williamson,第8–9頁.
- ^ 16.0 16.1 Garzke & Dulin,第134頁.
- ^ 17.0 17.1 Williamson,第9頁.
- ^ Rohwer,第15頁.
- ^ Bredemeier,第38頁.
- ^ Bredemeier,第40-41頁.
- ^ Brennecke,第45-52頁.
- ^ Brennecke,第63頁.
- ^ Grove,第10頁.
- ^ 24.0 24.1 Garzke & Dulin,第135頁.
- ^ Garzke & Dulin,第154, 157頁.
- ^ Bredemeier,第58–60頁.
- ^ Brennecke,第85–91頁.
- ^ Bredemeier,第61-62頁.
- ^ Rohwer,第19頁.
- ^ Middlebrook & Everitt,第33頁.
- ^ 31.0 31.1 Williamson,第10頁.
- ^ Rohwer,第26頁.
- ^ 33.0 33.1 Garzke & Dulin,第157頁.
- ^ Garzke & Dulin,第137頁.
- ^ Koop & Schmolke,第103頁.
- ^ Ballantyne,第110頁.
- ^ 37.0 37.1 Murfett,第81頁.
- ^ Garzke & Dulin,第137–138頁.
- ^ Garzke & Dulin,第138頁.
- ^ Koop & Schmolke,第105頁.
- ^ Murfett,第81–82頁.
- ^ Murfett,第82頁.
- ^ 43.0 43.1 43.2 43.3 43.4 Garzke & Dulin,第158頁.
- ^ 44.0 44.1 Garzke & Dulin,第140頁.
- ^ Rohwer,第62頁.
- ^ Garzke & Dulin,第140–142頁.
- ^ Garzke & Dulin,第143頁.
- ^ Garzke & Dulin,第158–159頁.
- ^ Middlebrook & Everitt,第131-174頁.
- ^ Middlebrook & Everitt,第183-185頁.
- ^ Garzke & Dulin,第159頁.
- ^ Garzke & Dulin,第159–160頁.
- ^ Koop & Schmolke,第111頁.
- ^ Rivaz, R. C. Tail Gunner 2016, Kindle. Albion Press.
- ^ Garzke & Dulin,第160頁.
- ^ Hellwinkel 2014,chpt. 2.
- ^ Middlebrook & Everitt,第220-234頁.
- ^ 58.0 58.1 58.2 Garzke & Dulin,第146頁.
- ^ Williamson,第11–12頁.
- ^ Hooton,第114–115頁.
- ^ Hooton,第114頁.
- ^ Weal,第17頁.
- ^ 63.0 63.1 Garzke & Dulin,第161頁.
- ^ 64.0 64.1 Garzke & Dulin,第162頁.
- ^ 65.0 65.1 Garzke & Dulin,第163頁.
- ^ 66.0 66.1 Garzke & Dulin,第164頁.
- ^ 67.0 67.1 67.2 Williamson,第12頁.
- ^ Kemp,第150頁.
- ^ Garzke & Dulin,第164–165頁.
- ^ Sweetman,第76頁.
- ^ 71.0 71.1 71.2 Garzke & Dulin,第165頁.
- ^ Grove,第123-131頁.
- ^ Sweetman,第77頁.
- ^ Rohwer,第277頁.
- ^ Jacobsen,第88頁.
- ^ Busch,第35–36頁.
- ^ Busch,第38頁.
- ^ Busch,第39頁.
- ^ Busch,第37–38頁.
- ^ 80.0 80.1 Garzke & Dulin,第167頁.
- ^ Busch,第86頁.
- ^ Garzke & Dulin,第166, 169頁.
- ^ Busch,第95頁.
- ^ Garzke & Dulin,第169–170頁.
- ^ Garzke & Dulin,第170頁.
- ^ Garzke & Dulin,第171頁.
- ^ 87.0 87.1 Garzke & Dulin,第172頁.
- ^ 88.0 88.1 Garzke & Dulin,第176頁.
- ^ Garzke & Dulin,第173頁.
- ^ Garzke & Dulin,第174頁.
- ^ Garzke & Dulin,第174–175頁.
- ^ Bowes, BBC.
- ^ 93.0 93.1 Fenton, BBC.
參考書目
[編輯]- Bredemeier, Heinrich. Schlachtschiff Scharnhorst 5th. Hamburg: Koehler. 1997. ISBN 3-7822-0592-8.
- Brennecke, Jochen. Eismeer, Atlantik, Ostsee. Die Einsätze des Schween Kreuzers 'Admiral Hipper'. München: Pavillon. 2003. ISBN 3-453-87084-0.
- Breyer, Siegfried. Schlachtschiff Scharnhorst. Friedberg: Podzun-Pallas-Verlag. 1987. ISBN 3-7909-0315-9.
- Ballantyne, Iain. Warspite, From Jutland Hero to Cold War Warrior. Barnsley, UK: Pen & Sword Maritime. 2013. ISBN 978-1-84884-350-9.
- Busch, Fritz-Otto. The Drama of the Scharnhorst: Holocaust at Sea. New York: Rinehart. 1956. OCLC 1277226.
- Campbell, John. Germany 1906–1922. Sturton, Ian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Battleships: 1906 to the Present.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28–49. ISBN 978-0-85177-448-0.
- Dönitz, Karl. Memoirs: Ten Years and Twenty Days. New York: Da Capo Press. 1997. ISBN 978-0-306-80764-0.
- Garzke, William H.; Dulin, Robert O. Battleships: Axis and Neutral Battleships in World War II.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5. ISBN 978-0-87021-101-0.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Grove, Eric. Sea Battles in Close-up. World War 2 2. Ian Allan Publishing. 1993. ISBN 0-7110-2118-X.
- Hellwinkel, Lars. Hitler's gateway to the Atlantic : German naval bases in France 1940–1945. Barnsley. 2014. ISBN 978-184832-199-1.
- Hooton, E. R. Eagle in Flames: The Fall of the Luftwaffe. London: Brockhampton. 1997. ISBN 978-1-86019-995-0.
- Jacobsen, Alf. Scharnhorst. Sutton: Stroud. 2003. ISBN 0-7509-3404-2.
- Kemp, Paul. Convoy! Drama in Arctic Waters. Casell. 1993. ISBN 0-304-35451-1.
- Koop, Gerhard & Schmolke, Klaus-Peter. Battleships of the Scharnhorst Class.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4. ISBN 978-1-84832-192-2.
- Middlebrook, Martin; Everitt, Chris. The Bomber Command War Diaries. An operational reference book 1939-1945. Midland Publishing Limited. 1996. ISBN 1-85780-033-8.
- Murfett, Malcolm H. Naval Warfare 1919–45. Abingdon: Routledge. 2008. ISBN 978-0-415-45804-7.
- Rohwer, J.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978-1-59114-119-8.
- Schmalenbach, Paul. German Battlecruisers Scharnhorst and Gneisenau. Warship Profile 33. Windsor: Profile Pubs. 1973: 201–224. OCLC 20229353.
- Sweetman, John. Tirpitz: Hunting the Beast. Gloucestershire: 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ISBN 978-0-7509-3755-9.
- Weal, John. Focke-Wulf Fw 190 Aces of the Western Front. Oxford: Osprey Books. 1996. ISBN 978-1-85532-595-1.
- Williamson, Gordon. German Battleships 1939–45. Oxford: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978-1-84176-498-6.
- 在線來源
- Bowes, Claire. How Germany's feared Scharnhorst ship was sunk in WWII. BBC. 2011-12-26 [201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7).
- Fenton, Norman. The Sinking of the 'Scharnhorst', Wreck discovery. BBC. 2011-02-17 [2012-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