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
此條目有內容不適合電子遊戲條目收錄,如操作細節與攻略、道具與用語列表、過度的劇情角色介紹。 (2020年12月7日) |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 | |
---|---|
| |
類型 | 第一人稱射擊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Xbox 360、PlayStation 3、Wii U |
開發商 | Treyarch |
發行商 | 動視 |
總監 | 大衛·安東尼 |
編劇 | 大衛·S·高耶 大衛·安東尼 米奇·懷特[1] |
音樂 | 傑克·瓦爾[2] |
系列 | 決勝時刻系列 |
引擎 | Treyarch NGL引擎 |
模式 | 單人、多人遊戲 |
發行日 | Windows
|
《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英語: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是一款由Treyarch製作並由動視發行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於2012年11月13日登陸Microsoft Windows、PlayStation 3和Xbox 360,11月18日和11月30日分別登陸美國、歐洲和澳洲的Wii U[3][4][5],是決勝時刻系列的第9部作品、2010年遊戲《決勝時刻:黑色行動》的續集和首部登陸Wii U平台的《決勝時刻》作品[7]。
遊戲是《決勝時刻》系列首次出現未來戰爭技術,首創由玩家選擇分支劇情和劇情模式關卡開始前選擇武器的玩法,還提供3D顯示選項[8]。掌機版《決勝時刻:黑色行動 解密》同步登陸PlayStation Vita,發售僅24小時便創下5億多美元的總額[9]。自2013年9月以來,遊戲保持著史上最高的營銷額,直至被《俠盜獵車手V》的8億美元紀錄打破[10]。2012年1月,遊戲在美國售出750萬張,成為該月最暢銷的遊戲[11]。
續集《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I》於2015年發行[12],《黑色行動》世界的第五部作品《黑色行動4》也於2018年發行。
遊戲特色
[編輯]指揮作戰關卡
[編輯]殭屍模式
[編輯]殭屍模式再次來到《決勝時刻》。它的前身是《戰爭世界》和《黑色行動》。新故事承接了Treyarch殭屍世界觀中角色的故事。
劇情
[編輯]單人模式
[編輯]背景
[編輯]《黑色行動2》的故事發生在公元2025年(不同於前作《黑色行動》的冷戰時期)。在該作的背景故事中,中國在本國股市遭遇「核心之日」(Cordis Die)駭客襲擊而癱瘓後便禁止一切稀土元素的出口。此後,中國和美國進入了一段類似二十世紀美蘇冷戰般的狀態。 2025年各國已經開始以各種軍用機器人、電子戰、無人武器和載具等高科技產品作為主要打擊力量。本作中,這些科技成果將會被刻畫為一把隨時可能被交戰雙方中的一方奪取,並被反過來利用在自己原先主人身上的雙刃劍。
儘管故事的主線設定在公元2025年的近未來時段,其劇情開始在1980年代的冷戰時期,意在講解本作中的主要敵人:勞爾·梅南德斯(Raul Menendez)的發跡經過,他亦在2025年開始挑動中美戰爭。在遊戲前段,玩家控制的人物仍然是前作《黑色行動》的主角亞歷克·梅森(Alex Mason),而他將出現的關卡講述了一段80年代發生在南美洲的局部戰爭。前作中的另一個人物法蘭克·伍茲(Frank Woods),也將於本作重新登場,在2025年已近垂暮的他負責擔任未來時段的遊戲旁白,以回憶的模式講述1980年代的劇情。而在未來時段,玩家操縱的主要角色則是梅森的兒子,大衛·梅森(David Mason)。
時間軸
[編輯]1973年,有美國商人為了詐取保險金,策劃火災把勞爾家燒毀。當時還是孩子的梅南德斯及他的妹妹何塞芬娜在大火中被困,何塞芬娜被嚴重燒傷。自此他開始出現反美情緒。
1982年,鑑於中情局發現梅南德斯父親與南美毒品交易有瓜葛後,暗殺了他的父親。
1986年,法蘭克·伍茲(Frank Woods)與隊友們援助若納斯·薩文比的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反抗安哥拉的馬克思主義政府時意外失蹤。雖然中央情報局不支援他們的行動,但哈德森還是抱著希望援救任何倖存者。梅森和哈德森從奧卡萬戈河中救出伍茲後不久,梅森在一處古巴軍隊駐紮的村莊遇到了年輕的梅南德斯,此時的梅南德斯己是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叢林衝突的知名武器商人。在戰鬥過程中梅森用手槍射瞎了梅南德斯的右眼,梅南德斯趁戰亂逃脫,三人在前來接應的薩文比的掩護下逃脫追捕。
據伍茲透露,梅南德斯將伍茲俘虜後,殘暴虐殺他的隊友(旨在了解CIA關於他自己的資訊),伍茲掙扎求存直至被救出。自從這件事之後,伍茲對梅南德斯復仇欲望便不曾消失。
1986年9月5日,梅森與傷癒後的伍茲前往阿富汗,在中國特工趙天(Tian-Zhao)的帶領下與聖戰者指揮官穆拉·拉赫曼(Mullah Rahmaan)及哈德森會面。他們與聖戰者擊退了蘇聯軍隊的進攻,並在一輛坦克裏捕獲列夫·克拉夫琴科(Lev Kravchenko)。一番拷問後,克拉夫琴科供出梅南德斯在中情局安插了臥底後被處決。穆拉立刻背叛美國人和趙天,把他們扔在阿富汗的荒漠,直至他們被兩個身份不明的平民救走。在梅森的幻覺中則是在60年代早已戰死的雷澤諾夫顯靈,前來再次拯救他於水火之中。
1986年9月25日,梅森、伍茲和哈德森在巴拿馬進行抓捕梅南德斯的任務。與中央情報局合作的、巴拿馬獨裁者曼紐爾·諾列加及巴拿馬國防軍控制住了梅南德斯,過程中他們點燃了梅南德斯的房間。諾列加爲了向梅南德斯示好而解開了他的手銬,但梅南德斯因隱約聽到他妹妹的尖叫求救聲而擊倒諾列加,一路衝殺至房間處,不過在走廊盡頭處被趕來的哈德森攔下。同時,由梅森帶領的隊伍也到達了房間走廊另一端。伍茲因梅南德斯曾在安哥拉虐殺他的隊友而憤怒地開槍朝他掃射,梅森立刻出手制止,但伍茲擊倒梅森後又擲出手榴彈,梅森再次阻止干擾,使得手榴彈改變反彈路徑,誤將房間中的何塞菲娜炸死。而梅南德斯則詐死,經巴拿馬國防軍之手將「屍體」運走逃出生天。
1989年12月20日,美國軍隊進攻巴拿馬。梅森和伍茲則進行散佈謠言污衊並抓捕諾列加的任務,行動由哈德森從電臺指揮。他們成功捕獲諾列加後卻被哈德森要求把他帶到巴拿馬運河某個碼頭的指定地點進行人質交換。梅森前往哈德森的所在位置,伍茲則與諾列加登上碼頭一座建築的樓頂。伍茲在哈德森的要求下,用M82A1狙擊步槍狙擊了一個被告知為是梅南德斯的蒙面人。後來伍茲發現該蒙面人是梅森,才醒悟這是諾列加與梅南德斯的圈套。憤怒的伍茲欲拿出手槍殺掉諾列加,卻被梅南德斯以SPAS-12霰彈槍開槍打斷了雙膝。之後梅南德斯在處決哈德森前向伍茲透露他已在任務開始前綁架了哈德森以及當時還是孩子的大衛·梅森,無線電中的哈德森是梅南德斯以大衛的性命做威脅所發布的錯誤命令。不過,他留了大衛和殘廢的伍茲性命,並發誓要捲土重來報仇。
2014年6月,梅南德斯成立了「核心之日」,並在伊朗德黑蘭和朝鮮平壤發起暴動。而在2018年,「核心之日」對中國股市發起了網路攻擊,造成損失一萬億美元。中國指責美國,稱要為全球經濟崩潰負責,導致中美關係緊張。
2021年6月底,「核心之日」在YouTube上上傳了一段影片,內容是美國參與對中國股市的網路攻擊。十天後,「核心之日」的Twitter賬戶被美國政府刪除。 7月初,聯邦調查局局長在他的公寓內被發現燒死。
2025年,梅南德斯以「核心之日」(Cordis Die)精神領袖身份回歸,全世界範圍都有很多他的信徒,並且他手下有一支龐大而且精銳的傭兵軍隊。同年4月20日,如今己是海豹突擊隊員,代號「斷戟(Section)」的大衛·梅森率領麥克·哈珀(Mike Harper)、哈維爾·薩拉查(Javier Salazar)與克羅斯比(Crosby)組成的小隊用滑翔衣空降進入梅內德斯位於緬甸的一處據點搜尋鈰元素的情報。經過一輪戰鬥後他們發現一處隱藏在神廟地下的研究所。在研究所裡,他們遇到躲在箱子內躲避交火的技術人員艾瑞克·布萊納(Erik Breighner),布萊納帶他們取得了鈰元素晶片。在告訴他們有關梅南德斯的情報後,布萊納不幸地被前來增援的傭兵射殺。之後梅森的小隊與接應的海軍上將布里古斯(Admiral Briggs)的隊伍會合,並把鈰元素晶片交給了布里古斯。
2025年5月29日,梅森的小隊前往巴基斯坦拉合爾,在洪水中避開傭兵無人機的巡邏,滲透進入三軍情報局的據點,以遠距離錄音的方式搜集梅南德斯與其副手德法科(DeFalco)的情報。後來他們被梅南德斯發現,三軍情報局的人員對他們展開了追捕。梅森的小隊在一架無人機的掩護下駕車逃離了據點,卻在預定接應地點遇到了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的趙天及中國士兵。趙天稱「美國軍隊不應出現在巴基斯坦」,但確認雙方目標都是梅南德斯後,放了梅森小隊一條生路。
2025年6月12日,梅森,哈珀和薩拉查在開曼群島的一座人工城市「巨堡」(Colossus)上尋在情報中提及的代號為「業障」(Karma)的電子武器。在中央情報局臥底兼技術專家法里德(Farid)的協助下,他們通過了巨堡的安全檢查,利用蜘蛛型機器人用電擊擊倒並搜集了一名安保人員的虹膜資訊,以此進入了安全控制室。通過控制室中的資料庫他們發現「業障」其實是一名叫克洛伊·林奇(Chloe Lynch)的女子。確定了她的位置後梅森等人跟她說明所面臨的危險,這時德法科和傭兵卻搶先一步擄走了克洛伊。梅森等人被迫在「巨堡」與傭兵戰鬥,欲奪回克洛伊。
2025年6月19日,葉門索科特拉島,梅森,哈珀,薩拉查與美國聯合特種作戰部隊在臥底法里德(Farid)的配合下逮捕了梅南德斯。其後,梅南德斯被帶往墨西哥灣上的美國海軍航空母艦貝拉克·奧巴馬號(U.S.S Barack Obama)上審問。審問期間,奧巴馬號卻突然遭到了無人機及空降傭兵的攻擊,梅南德斯趁機擊倒梅森後逃跑。此時奧巴馬號的安全防禦系統因遭到入侵而開始攻擊艦上美軍。薩拉查前往協助布里古斯將軍;梅森則在擊退敵人後抵達安全控制室,通過顯示螢幕發現布里古斯在艦隊指揮室中正要重設安全防禦系統。因此,梅南德斯得以從解鎖的門進入指揮室。同在控制室內的薩拉查這時卻叛變槍殺了其他美軍,協助梅南德斯控制了布里古斯。梅南德斯以藏在右邊義眼中的鈰元素晶片把病毒上傳至奧巴馬號的系統,以此控制了整個美國軍方的無人機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梅南德斯後駕駛一架甲板上的戰鬥機逃離,薩拉查投降,梅森則駕駛一架垂直起降飛機離開了奧巴馬號。
2025年6月19日,當天晚些時候,梅南德斯命令無人機及傭兵攻擊了正在舉行G20峰會的洛杉磯。梅森,美國特勤局特工及洛杉磯市警局掩護美國總統博斯沃思(President Bosworth)撤離。在一架FA-38戰鬥機的掩護下他們穿過了洛杉磯市中心,戰鬥機卻因為被擊中而迫降在道路上,梅森代替不省人事的飛行員安德森(Anderson)駕駛戰鬥機,掩護總統車隊抵達避難所。
次日,經過洛杉磯被襲擊的事件後,美軍發現控制無人機的信號發射源位於海地。美軍派出空降部隊關閉信號發射源並搜尋梅南德斯,梅森則被任命為指揮官。梅森與美軍一路戰鬥抵達中央控制室,他們欲重新奪取無人機的控制權,卻發現系統已被鎖死,無人機已飛臨紐約、上海及華盛頓特區的上空。同時,梅南德斯像全世界發佈了一段錄影談話;並向受控的美軍無人機下達了自毀命令,這使美軍的軍力大大受挫。梅森發現梅南德斯已換上美軍制服潛逃,並一路追擊,終於在一處出口附近擊倒並用手槍殺死了梅南德斯。
梅南德斯的影片成功激起了世界各地的「核心之日」支持者的情緒,並導致美國華盛頓特區發生暴亂,抗議者放火燒毀了白宮。
殭屍模式
[編輯]背景
[編輯]後末日時代,月球發射飛彈攻擊地球,引發殭屍肆虐。四位主角塞繆爾·J·斯提宇菱格(Samuel J Stuhlinger)、馬爾頓·詹森(Marlton Johnson)、阿比蓋爾·「米斯蒂」·布里亞頓(Abigail "Misty" Briarton)、羅斯曼(Russman),受擔綱惡魔播音員的前作主角愛德華·希霍托芬(Dr. Edward Richtofen)的監督。路德維格·馬克西斯博士(Dr. Ludvig Maxis)執導四主角幫助他對抗希霍托芬。玩家選擇幫助馬克西斯或希霍托芬,同樣會導致結局有所不同。新隊員阿爾伯特·「黃鼠狼」·阿靈頓(Albert "The Weasel" Arlington)、比利·漢德森(Billy Handsome)、麥可·「芬恩」·歐萊利(Michael "Finn" O'Leary)和薩爾瓦多·「薩爾」·德魯卡(Salvatore "Sal" DeLuca)在地圖Mob of the Dead中亮相。而地圖Origins則將隊員換成塔克·鄧普西(Tank Dempsey)、尼古萊·貝林斯基(Nikolai Belinski)、正木武雄、希霍托芬及馬克西斯女兒薩曼莎(Samantha)。
劇情
[編輯]冷戰時期的內華達州,一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探員進入核試地點「核彈鎮」(Nuketown)時,遭到了殭屍的襲擊。此時,希霍托芬博士侵入以太並奪取殭屍的控制權,馬克西斯率領女兒薩曼莎和希霍托芬前部下鄧普西、尼古萊和武雄,試圖阻止希霍托芬的計劃。隨後馬克西斯向地球發射三枚裝載115元素的火箭(Element 115),摧毀地球大氣層。其中一枚徹底摧毀核彈鎮殺死所有生物。
月球事件過後,殭屍肆虐,地球變得如同地獄般支離破碎。在新世界裡,四名倖存者斯提宇菱格、米斯蒂、馬爾頓和羅斯曼,乘坐機器人司機駕駛的大巴逃離華盛頓。變成數字人工智慧的希霍托芬以及馬克西斯幫助他們。讓四人協助他們啟動該地區的一座塔。無論是否完成,希霍托芬都把他們傳送到中國上海的廢墟鬧市區。四人遭遇食人邪教「肉體」(The Flesh),115元素亦開始靠空氣傳播瘟疫。希霍托芬告訴斯提宇菱格,他曾經是「肉體」的一員,這嚇壞了斯提宇菱格。之後,馬克西斯和希霍托芬再度指示四人啟動第二座塔。
上海一役後,厄斯曼率先眾人前往非洲大洞「裂谷」(The Rift),希望找出驅使他們的神秘力量的答案。希霍托芬命令塞繆爾「修補裂谷」。四人在地底的西式小鎮與啞巴無名巨人結盟,在一間大豪宅被幽靈女人的阻擋。玩家若在希霍托芬的援助下啟動最後一座塔,將在以太和地球獲得無限超能力,殺死馬克西斯,讓薩曼莎靈魂受永生天譴。若幫助馬克西斯,將借塔的力量進入並最終控制以太,將希霍托芬封印在殭屍體內。然而,地球開始顫動,馬克西斯向四人解釋稱他已啟動毀滅地球的進程,而人類都來到薩曼莎可能在的雅戈泰城。
獨立故事「活死人的暴動」(Mob of the Dead)聚焦四位被囚禁於惡魔島的暴徒:薩爾、比利、芬恩和阿靈頓。1933年除夕的夜晚,四人決定越獄並嘗試用阿靈頓的方案建造臨時飛機「伊卡洛斯」(Icarus)號逃出惡魔島。然而當阿靈頓殺死獄警得到鑰匙並打開其它三人牢房的門後,監獄喪屍爆發,四人相繼被喪屍殺死後復活,他們必須殺出一條血路。逃出監獄後,四人乘坐飛機離開惡魔島,但飛機卻被閃電擊中墜毀在金門大橋,坐上金門大橋上的電椅後,四人死亡並被傳送回監獄。他們多次嘗試越獄,歷經多次失敗,但結果都一樣。他們通過獄警的錄音得知四人現在身處煉獄,越獄計劃從來就沒成功過,除夕夜當晚,因為逃獄過程中四人產生矛盾,阿靈頓被另外三人殺死並來到煉獄,另外三人幾個星期後坐上電椅被處決,來到煉獄。不斷循環,是對他們生前過錯的懲罰。於是在金門大橋上,三人再次試圖殺害阿靈頓。 結局有兩個:若阿靈頓被殺,循環繼續;若阿靈頓活下來,另外三人被殺,循環破除,阿靈頓最終逃脫懲罰,靈魂升上天堂。
「起源」發生在1918年一戰期間的法國。935小組(Group 935)成立,領導人之一馬克西斯為了確保德國取得戰爭勝利,下令生產機械人及負責控制元素力量的工作人員。困於據稱是維利誕生的古墓,935小組意外引發史上首場殭屍疫情。為阻止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派出正木武雄,尼古拉和鄧普西捕獲高級技術的幕後推手希霍托芬。但在那時,935特工被圍剿,馬克西斯被切掉腦白質,變成殭屍。一行人被薩曼莎乞求他們到雅戈泰救她的聲音吸引。希霍托芬將馬克西斯的大腦放進無人機,加入殭屍戰,救出薩曼莎。一行人最終成功,獲邀進入雅戈泰,馬克西斯也見到了女兒。但隨後播出的片斷稱事實上,薩曼莎正和名叫艾迪的男孩玩弄著三部遊戲殭屍模式角色的玩偶。聽到空襲警報,馬克西斯帶兩個孩子撤進地下室,馬克西斯告訴薩曼莎他有個讓遊戲成真的計劃。
結局
[編輯]遊戲裡面有多種結局,是視乎玩家在故事關卡裡面的表現和參與Strike Force任務的關卡而定。
主要分歧
[編輯]1. 梅南德斯的命運
- 如果玩家選擇殺死梅南德斯,結局就會爆發全球暴動,在網上短片中播出白宮被核心之日的支持者們所燒毀。這是遊戲的「正統結局」,續作《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I》沿用了這一條路線,介紹了該事件之後世界格局被重新劃分,各個勢力互相爭鬥,進入新冷戰。
- 如果玩家選擇不殺死梅南德斯,大衛就會將梅南德斯拘捕收監。後續結局取決於克洛伊是否存活。
2. 女駭客克洛伊·林奇的存活
- 如果克洛伊·林奇活著,她化解了電腦病毒對全球所有電腦系統的攻擊。如果梅南德斯活著坐牢的話,他在監獄中看到林奇在電視節目中接受訪談,聽到林奇調侃他之後很氣憤地用頭鎚砸壞電視機。
- 如果克洛伊·林奇死亡(被抓走後再次救援失敗,航母上被槍擊或隨航母擊沉而葬身大海),則沒有人能夠阻止電腦病毒擴散全球。如果梅南德斯活著,他就會趁著電腦病毒破壞監獄的保安系統而逃出監獄,然後潛入護老院殺死伍玆為何塞菲娜報仇,大仇得報後去何塞菲娜的墓前自焚。
3. 亞歷克‧梅森的生死
- 如果伍玆在巴拿馬的任務中爆頭狙殺被蒙著面的梅森,則梅森死亡,在結局中伍玆帶大衛去祭拜他父親的墳墓,大衛說他決定退出兵役。
- 如果伍玆只射傷梅森(如擊中軀幹或者腿部而非爆頭),則梅森生還,在結局中梅森會去養老院探望伍玆,還和兒子大衛團聚。
關鍵選項
[編輯]4. 法瑞德與哈珀的存亡
- 如果在控制法瑞德的期間槍決哈珀,那麼法瑞德將會存活,若當時成功救下克洛伊·林奇,在航母上薩拉查開槍槍擊克洛伊·林奇的時候法瑞德將會為其擋槍,從而使克洛伊·林奇存活下來。
- 如果在控制法瑞德的期間不槍決哈珀而對梅南德斯進行攻擊,那麼法瑞德就會被梅南德斯反殺,屆時將無人能夠救下克洛伊·林奇,她將會在航母上被薩拉查槍殺,將無人能夠恢復歐巴馬號航空母艦防禦系統。但哈珀則會與大衛並肩作戰到最後一刻。
5. 德法科的存亡
- 如果在德法科逃離巨像島前追上德法科並且將他殺死,那麼克洛伊·林奇將會獲救並且被帶上航母。而如果法瑞德存活,那麼在薩拉查槍擊克洛伊的時候法瑞德會為克洛伊擋下子彈,克洛伊將會得以存活。
- 如果讓德法科逃離巨像島並且帶走克洛伊·林奇,但第二次救援成功,克洛伊·林奇則會在航母上被德法科槍擊,如果法瑞德存活,則法瑞德的及時干預會使克洛伊僅是受傷並未被槍殺。
- 如果讓德法科逃離巨像島並且帶走克洛伊·林奇,且第二次救援失敗,克洛伊·林奇則會死亡。但德法科則會與梅南德斯並肩作戰到最後一刻。
6. 趙將軍的存亡
- 如果玩家攻破所有Strike Force任務,參加追殺趙將軍的任務並成功殺死他的話,中國總理就會決定和美國結盟共同對抗核心之日,並誠摯的對美國總統表示感謝。
- 如果玩家並未攻破所有Strike Force任務或者未能成功擊殺趙將軍的話,中國會繼續與美國為敵並拒絕伸出援手,同時陳總理亦會在洛杉磯的交談中怒斥美國總統。
7. 布里古斯上將的存亡
- 如果玩家在之前未能成功擊殺趙將軍,或者克洛伊·林奇死亡,那麼不管布里古斯上將是否存活,歐巴馬號都會被擊沉。
- 在成功擊殺趙將軍並且克洛伊·林奇存活的情況之下,如果玩家在控制梅南德斯的期間選擇槍擊布里古斯上將的腿部(或者不開槍,布里古斯會試圖衝上前毆打梅南德斯,然後被薩拉查用槍托打暈),那麼布里古斯上將將會存活,歐巴馬號航空母艦防禦系統將會重新啟動並且成功堅持到中國軍隊的救援到來。
- 如果玩家在控制梅南德斯的期間選擇殺死布里古斯上將,那麼將沒人能夠重新啟動歐巴馬號航空母艦的防禦系統,屆時大衛離開航空母艦後艦船將會被擊沉,船上所有人都會葬身大海。
彩蛋
[編輯]無論玩家達成了哪種結局,最後玩家都會觸發一個過場動畫作為彩蛋,內容為Avenged Sevenfold的演唱會,但樂隊的鼓手和吉他手變為了伍茲和梅內德斯。期間在故事中出場的各個角色(無論他們是否存活)會登場觀看演唱會。
登場人物
[編輯]美國
[編輯]美國政府
[編輯]- 亞歷克·梅森(Alex Mason):前作《黑色行動》的主角,為1980年代關卡中的可玩角色之一。本已過著退休生活,但於1986年被哈德森找上門告知伍茲在任務中下落不明而決定重返CIA。他的生死由玩家決定。
- 法蘭克·伍茲(Frank Woods):回憶關卡中的可玩角色之一,在「同受煎熬」中被梅南德斯打斷雙腳而變成傷殘。在2025年仍活著(95歲)的他住在退伍軍人宿舍中,並向大衛·梅森講述過去所發生的事情。與梅森一樣,他的生死由玩家決定。
- 傑森·哈德森(Jason Hudson):CIA特工,智商極高,領導能力強。在任務「同受煎熬」中被梅南德斯綁架後向伍茲發出假命令,以換取對方不殺梅森的兒子大衛,結果使伍茲殺死或擊傷梅森,後本人在迫於無奈之下同意被梅南德斯殺死,以換取對方放過大衛和伍茲。
- 馬克·麥克奈特(Mark McKnight):CIA特工,與家人居住在巴拿馬城。在美國進攻巴拿馬行動中為梅森等人提供情報及狙擊火力掩護。
- 大衛·梅森(David Mason):本作《黑色行動II》主角,代號「斷戟」(Section),亞歷克·梅森之子,可玩角色之一。
- 邁克·哈珀(Mike Harper):在2025年劇情中與大衛並肩作戰的隊友,他的生死由玩家決定。
- 湯米·布里古斯(Tommy Briggs):美國海軍上將,歐巴馬號航空母艦(U.S.S Obama)的指揮官,他的生死由玩家決定。
- 法里德(Farid):CIA在「核心之日」中的臥底,可玩角色之一。
- 哈維爾·薩拉查(Javier Salazar):在尼加拉瓜長大,海豹部隊成員,實為梅南德斯在美國軍隊中的臥底。
- 克羅斯比(Crosby):海豹部隊成員,協助大衛·梅森行動,在「奧德修斯」關卡最後駕駛運輸機將大衛·梅森接離歐巴馬號航空母艦的時候被一名溜上來的敵人槍擊,之後下落不明。
- 安德森(Anderson):FA-38戰鬥機飛行員,在洛杉磯為總統車隊提供空中掩護。因其座機兩次被擊中而被迫降落在馬路上,最後因失血過多昏迷。
- 瓊斯(Jones):特勤局特工,在洛杉磯保衛博斯沃思總統撤退。
- 塞繆爾斯(Samuels):特勤局特工,在哈珀死亡後代替他在洛杉磯保衛博斯沃思總統撤退。
- 約翰遜(Johnson):特勤局特工,在洛杉磯保衛博斯沃思總統撤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編輯]- 陳總理(Premier Chen):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在2025年關卡第一關的加載動畫中提到他下令限制中國稀土元素資源向全球的供應。陳總理對美國的態度由玩家的遊戲表現決定。
戰略防禦聯盟
[編輯]- 趙天(Tian-Zhao):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與戰略防禦聯盟主席,對美國呈敵視態度,主張聯合其他國家對抗美國。曾在1989年於阿富汗以線人身份跟亞歷克·梅森等人一同行動。其生死由玩家的遊戲表現決定,若玩家成功通關所有突擊任務,趙天就會被玩家擊殺。
核心之日
[編輯]- 勞爾·梅南德斯(Raul Menendez):「核心之日」(拉丁語:Cordis Die)的首領,企圖煽動中美雙方戰爭,可玩角色之一,也是本作主要敵人。
- 德法科(DeFalco):「核心之日」傭兵部隊的指揮官,梅南德斯的副手,協助梅南德斯行動。
巴拿馬
[編輯]- 曼紐爾·諾列加(Manuel Noriega):現實人物,巴拿馬獨裁者。
阿富汗聖戰者
[編輯]- 穆拉·拉赫曼(Mullah Rahmaan):聖戰者指揮官。在關卡「往日之傷」與梅森一行人一同抵抗蘇軍進攻,但最後背叛,把梅森一行人丟在沙漠中等死。
塔西佗科技公司
[編輯]- 克洛伊·林奇(Chloe Lynch):前塔西佗機器人公司雇員,擁有高超電腦技術,能破解梅南德斯的電腦病毒。其生死由玩家決定。
- 埃里克·布萊那(Erik Breighner):被梅南德斯脅迫為其做研究的技術人員, 關卡「鈰元素」中把鈰元素裝置交到大衛·梅森手中後被「核心之日」的傭兵所殺。
- 若納斯·薩文比(Jonas Savimbi):現實人物,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領導人,在關卡「皮洛士式的勝利」中與梅森、哈德森及伍茲共同作戰。
蘇聯軍隊
[編輯]其他人物
[編輯]- 何塞芬娜·梅南德斯(Josefina Menendez):勞爾·梅南德斯的妹妹,因1973年一次大火而導致其毀容及殘廢。在關卡《時間和命運》最後被伍茲丟出的手榴彈誤炸身亡。
- 維克多·雷澤諾夫(Viktor Reznov):前作中的蘇聯老兵,在《黑色行動》時幫助梅森逃離蘇聯而戰死,在本作仍在亞歷克·梅森的幻象中出現。但梅森本人卻堅信自己看見的雷澤諾夫不是幻覺。
遊戲中登場組織
[編輯]玩家角色所屬
[編輯]- 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JSOC)
- 三棲特戰第6分隊(ST6):在2025年關卡中為大衛·梅森所屬組織。
- 中央情報局特別活動部(CIA Special Activities Division)
- 在1980年代關卡中為亞歷克·梅森和弗蘭克·伍茲所屬組織。
- 中央情報局臥底/「核心之日」(CIA/Cordis Die)
- 法里德潛入「核心之日」作為間諜時的身份。
- 梅嫩德斯販毒集團(Menendez Cartel)
- 在「時間和命運」關卡中由玩家控制勞爾·梅嫩德斯。
- 「核心之日」(Cordis Die)
- 「奧德修斯」關卡中由玩家控制勞爾·梅嫩德斯。
其他登場組織
[編輯]- 美國軍隊
- 美國特勤局
- 洛杉磯警察局(LAPD)
- 於「核心之日」關卡中登場。
- 戰略防禦同盟(SDC)
-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的多國軍事同盟。
- 巴拿馬國防軍(PDF)
- 威嚴大隊
- 聖戰者(Mujahideen)
- 蘇聯軍隊
-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
- 爭取安哥拉徹底獨立全國聯盟(UNITA)
- 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
- 古巴軍隊
- 葉門陸軍
- 葉門民兵
- 與「核心之日」結盟的反政府叛軍。
- 三軍情報局(ISI)
- 「巨像」公司警衛
聯機模式的陣營
[編輯]- 美國海軍三棲特戰第6分隊(ST6)
- 美國陸軍情報支援活動(ISA)
- 聯邦調查局(FBI)
- 以戰術部隊的形象登場。
- 戰略防禦同盟(SDC)
- 僱傭兵(Mercs)
- 「核心之日」旗下的私人部隊。
- 葉門民兵(Yemeni Militia)
開發
[編輯]動視暴雪總裁羅伯特·科蒂克表示《決勝時刻》新作正在開發,定於2012年上市,是系列最新作品[13]。遊戲於2012年2月9日動視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正式公布[14][15]。伊朗門事件人物奧利弗·諾斯擔綱20世紀80年代部分劇情顧問,並協助遊戲宣傳[16][17]。國防專家兼作家P·W·辛格擔綱2025年劇情顧問[18]。
網上遭泄
[編輯]2012年2月,亞馬遜法國的《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產業頁面出現不久被拿下後,有關《黑色行動II》的層出不窮。動視尚未發布消息,但Gameblog聲稱動視要求其撤下之前的報道[19],遭到拒絕後,出版商隨即切斷Gameblog的廣告支援,遊戲評論郵發和動視日後的活動均不能插手[20]。但後來動視否認Gameblog斷財路的說法[21]。約同一時間,電腦遊戲畫家雨果·拜仁(Hugo Beyer)也將《黑色行動II》列入他的領英簡歷目前專案中,但不久後撤掉[22]。拜仁供職於Nerve Software,是「達拉斯的獨立開發人」,此前參與2010年的《黑色行動》等多個動視遊戲[23]。2012年1月,動視申請的《黑色行動II》商標曝光[24]。後來,2012年3月,法國娛樂國家零售商Fnac列出《黑色行動II》,引發發售日在11月的猜測[25]。
2012年4月9日,《決勝時刻》官方網站上的一條圖片網址流出,該連結指向遊戲的logo和2012年4月28日的公布日期。後來連結遭刪除[26]。2012年4月18日,Kotaku收到「零售商來源」的圖片。該圖雖缺少遊戲名稱,但明確指代《黑色行動》,5月2日的日期似乎有所透露[27]。2012年4月27日,IGN讀者理察(Richard)公布兩張目標百貨預購卡圖片,證實了遊戲名稱和發售日。卡片清楚顯示《決勝時刻:黑色行動II》和發售日2012年11月13日[28][29]。
消息透露
[編輯]2012年4月23日,動視重新設計CallofDuty.com,宣布遊戲將於2012年5月1日TNT轉播NBA季後賽期間公布[30]。網站藝術圖完美符合Kotaku收到的所謂零售商洩露圖[31]。然而,距電視正式公布還有數小時,官方網站便上線透露作品名、證實PC、PlayStation 3及Xbox 360發售日和「21世紀冷戰」設定的部分[32]。動視暗示遊戲最終或成為任天堂平台獨占作品, 儘管官方未正式宣布[33]。動視承諾,遊戲預演以YouTube預告片形式公布,詳述未來主義設定、前作回歸角色和衝突經過[34]。
遊戲公布後,遊戲創下比前作高出三倍的預購率記錄[35]。評論家指出預告片類似於《潛龍諜影4:愛國者之槍》的地方[36][37][38]。2012年7月19日,Treyarch發布第二支預告片,深挖遊戲劇情。編劇大衛·S·高耶表示劇情「比好萊塢電影精彩」[39]。
遊戲修改
[編輯]開發階段,Treyarch介紹一直是系列標誌的多人遊戲模式遊戲機制的多個修訂,包括引入「多團隊」遊戲,允許三支或以上的玩家隊伍同時比賽,打破傳統的兩兩對決模式;修改「Create-A-Class」功能,允許玩家挑選比賽中使用的槍枝、附件、武器偽裝和額外獎勵(遊戲機制更改方面的額外獎勵)[40]。給予殺死對手玩家遊戲獎勵的「連殺」(Kill Streak)被改為「連殺得分」(Score Streaks)。因此,玩家需要執行特定動作才能解鎖獎勵,如擊殺對手、成功占領地盤等,而非簡單擊殺對手[41][42]。此外,前作中的「賭博模式」(Wager Matches)被刪除[40]。這些改變的引入,將重點轉移到以任務為主的遊戲玩法,獎勵團隊協作的玩家,使新玩家更容易上手[41]。
此外,Treyarch宣布計劃將遊戲整合到「電子競技」領域。為此,Treyarch推出匹配系統,根據遊戲技能匹配玩家,確保線上遊戲的玩家技能方面相對平等。他們還宣布流媒體傳輸功能「CODcasting」,讓玩家們將他們的遊戲實況從主機直接傳輸到YouTube。
遊戲支援玩家用HDMI線連接3D電視遊玩。進入多人模式前,玩家需要打開「選項」選單中的3D選項。
原聲帶
[編輯]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Original Soundtrack) | |
---|---|
傑克·沃爾[2]的原聲帶 | |
發行日期 | 2012年11月13日 |
類型 | 電子遊戲原聲帶 |
時長 | 2:28:49 |
遊戲原聲帶由傑克·沃爾作曲[2],主題音樂作曲是1988年成立的工業搖滾樂隊九寸釘樂團領導者特倫特·雷澤諾[43]。原聲帶收入硬皮版(Hardened Edition)和珍藏版(Care Package)。同時在iTunes和亞馬遜發布的版本額外收錄兩首布萊恩·圖伊(Brian Tuey)創作歌曲和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G小調第40號交響曲》。此外,史奇雷克斯和阿爾文·里斯奇歌曲《Try It Out》在遊戲中使用,但收錄於原聲帶專輯。戰役模式結束後的片尾彩蛋中,伍茲和梅南德斯與重金屬樂隊七級煉獄在音樂會上表演,分飾鼓手和伴唱吉他。樂隊之所以選擇伍茲當鼓手,是因為原來的鼓手The Rev因藥物過量於2009年12月28日死亡。樂隊歌曲《Shepherd of Fire》亮相殭屍模式「起源」(Origins)[44]。
真人短片
[編輯]迎接DLC的發布,動視發布真人短片。片中,精心打扮的彼得·斯特曼扮演「替身」(Replacer),率領一眾共同朋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取代你,讓你安坐在家中遊玩《黑色行動II》的新內容。斯特曼之後解釋了他的工作目的,展示他已經在多個場合中隨機接管許多人的工作,如喬裝成懷孕女性的丈夫到辦公室工作,忍受祖母連珠炮式的話語等情況。
宣傳第二部DLC《起義》("Uprising")時,喜劇演員J·B·斯莫夫在《替身》的第二次製作中加入斯特曼。片中兩人保持隨意的關係。斯特曼通常扮演新替身斯莫夫的導師,指出他在工作時的各種怪癖,如代替律師時為客戶辯護時的表現不佳,導致客戶入罪。
可下載內容
[編輯]Treyarch在發行遊戲時發布了《黑色行動II》的季票。2012年12月12日,核爆鎮殭屍地圖向Xbox 360季票持有者開放,1月17日開發給PC持有者,而PlayStation 3持有者的開發日期因PSN技術問題,推遲到兩天後的1月19日[45][46]。2013年4月13日,地圖作為PC單獨下載包發布[47]。
首個DLC包《革命》(Revolution)於2013年1月8日、1月29日和2月28日分別登陸Xbox 360、PC和PS3[48],包含四張連線地圖Downhill、Hydro、Mirage和Grind和兩張殭屍模式地圖Turned和Die Rise。此外還推出首個DLC武器和平守衛者(The Peacekeeper)。Turned發生在原有的TranZit地圖的Diner部分,允許多達四名的玩家分成兩隊對決,一個正常人對陣三個殭屍。Die Rise是殭屍生存地圖的升級版,發生在被毀的寫字樓中,玩家在樓層之間穿梭須使用電梯[49]。
遊戲微交易個性包於2013年3月12日登入Xbox 360,4月12日登入PC和PS3。個性包允許對多人模式進行小更改,如擊殺通知欄加入玩家國家國旗,新增武器皮膚,允許玩家使用更多的Create-a-Class插槽[50][51]。
第二部DLC《起義》於2013年4月16日登入Xbox 360,5月16日登入PC和PS3[52],包括新殭屍地圖Mob of the Dead和新連線地圖Magma、Vertigo、Encore和Studio(《黑色行動》人氣地圖Firing Range重製版)[53]。
第三部DLC《復仇》(Vengeance)於2013年7月2日登入Xbox 360,8月1日登入PC和PS3,包括新殭屍地圖Buried和新連線地圖Cove、Detour、Rush和Uplink(《黑色行動》人氣地圖Summit重製版)[54]。
第四部也是最後一部主要DLC《啟示錄》(Apocalypse)於2013年8月27日登入Xbox 360,9月26日登入PC和PS3,其中正木武雄、尼古萊、愛德華·希霍托芬、鄧普西等老角色在新殭屍圖Origins中回歸,此外還有新連線地圖Pod、Frost及《決勝時刻:世界戰爭》和DLC《黑色行動:先發制人》(Black Ops: First Strike)熱門地圖Courtyard和Stadium的重製版[55]。
2014年7月8日,動視宣布發行Wii U版地圖Nuketown 2025[56]。
評價
[編輯]評價 | ||||||||||||||||||||||||||
---|---|---|---|---|---|---|---|---|---|---|---|---|---|---|---|---|---|---|---|---|---|---|---|---|---|---|
|
參考資料
[編輯]- ^ Game Credits (PDF). [2014-11-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19).
- ^ 2.0 2.1 2.2 Gilbert, Ben. Black Ops 2 soundtrack bolstered by Trent Reznor, Mass Effect composer Jack Wall. Joystiq. 2012-07-10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5).
- ^ 3.0 3.1 Kelly, Neon. Black Ops 2 officially confirmed by Activision. Videogamer.com. 2012-05-01 [201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 ^ 4.0 4.1 Ivan, Tom. Black Ops 2 site goes live, confirms release date, '21st Century Cold War' setting.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5-01 [201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 ^ 5.0 5.1 Crecente, Brian.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releases on Nov. 13, will include future LA battle. The Verge. 2012-05-01 [201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Select - Our pick of all the latest Nintendo News. Official Nintendo Magazine (Nintendo). 2012, (48): 6–7. ISSN 1836-4276.
- ^ Black Ops 2 brings in $500 million in first day.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2).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will be coming at you in 3D this November. Warp Zoned.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Warman, Matt.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sales hit $500 million in first 24 hours.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12-11-16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 ^ GTA V makes a record $800m in 24-hours. 2013-09-18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0).
- ^ Black Ops sold 7.5 million copies in November – NPD. 2012-12-07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10).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3 teaser trailer pairs Snapchat and The Matrix. The Verge. 2015-04-09 [2015-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 ^ Scalzo, John. Activision announces Call of Duty: 9, multiple Blizzard titles for 2012. Warp Zoned. 2011-11-09 [2011-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0).
- ^ Goldfarb, Andrew. Activision Confirms New Call of Duty Game in 2012. IGN. 2012-02-09 [2012-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2).
- ^ Votta, Marlon. Official confirmation on COD:BO2, title a mystery. inentertainment.co.uk. 2012-02-10 [201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5).
- ^ Call of Duty Creators Say Oliver North Helped Make Their Game More Authentic.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7).
- ^ Thier, Dave. Oliver North is Selling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Forbes. 2012-05-02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 Interview: 'Black Ops II' consultant Peter Singer. USA Today. 2012-05-02 [20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5).
- ^ Dutton, Fred.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listed on Amazon France - report • News •. Eurogamer.net. 2012-02-17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 ^ Jackson, Mike. News: 'Black Ops 2' listed on Amazon.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2-17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9).
- ^ Conditt, Jessica. 'Activision doesn't blacklist journalists,' working on resolution with Gameblog. Joystiq. 2012-02-19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
- ^ Gilbert, Ben. Treyarch contract art studio employee lists 'Black Ops 2' among current projects [update: pulled!]. Joystiq. 2012-02-17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1).
- ^ Jackson, Mike. News: Black Ops 2 appears on developer CV.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2-17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0).
- ^ Sliwinski, Alexander. Report: Activision scoops up blackops2.com. Joystiq. 2012-01-09 [2012-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 ^ Purchese, Robert. Major Spanish/Portuguese shop lists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Eurogamer.net. 2010-11-09 [2012-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3).
- ^ Winfrey, Lorenzo.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Logo Leaked, Reveal Trailer Release Date Outed | ZoKnowsGaming. ZoKnowsGaming.com. 2012-04-09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1).
- ^ Narcisse, Evan. Is This an Official Poster for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Kotaku. 2012-04-18 [201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8).
- ^ Goldfarb, Andrew. Black Ops 2 Title, Release Date Confirmed. IGN. 2012-04-27 [201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30).
- ^ Gunther, Cory.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confirmed by Target, coming November 13. Slashgear.com. 2012-04-27 [201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8).
- ^ Staff. May 1 Call of Duty premiere points to Black Ops 2. videogaming247. 2012-04-24 [201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 ^ Robinson, Andy. Official: New Call of Duty to premiere May 1.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4-23 [2012-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 ^ Ivan, Tom. News: Black Ops 2 site goes live, confirms release date, '21st Century Cold War' setting. ComputerAndVideoGames.com. 2012-05-01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 ^ Fossum, Erik. Vi lytter til fansen. pressfire.no. 2012-05-02 [2012-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3) (挪威語).
- ^ Callofduty. YouTube.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Wilson, Jeffrey L.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Blows Away Amazon Pre-Order Records | News & Opinion. PCMag.com. 2012-05-04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Cook, Dave. Black Ops 2 Trailer Secrets – 29 Things You Missed. NowGamer. 2012-05-02 [201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1).
- ^ Plant, Michael.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announcement trailer released.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2-05-03 [201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4).
- ^ Otero, Jose. Is Black Ops 2 America's Metal Gear Solid?. 1UP.com. 2012-05-01 [201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2).
- ^ Douglas, Ana. The Story Line Of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Better Than A Hollywood Movie. Business Insider. 2012-07-19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2).
I would argue that with Black Ops, the story is better than most movies being made.
- ^ 40.0 40.1 Cowen, Nick.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 multiplayer hands-on preview. The Guardian (London: Guardian Media Group). 2012-08-14 [2012-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41.0 41.1 Yin-Poole, Wesley. Treyarch hopes Black Ops 2 multiplayer changes will make Call of Duty a team game again. Eurogamer. 2012-08-21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
- ^ Ottone, Robert. Treyarch Looking To Enhance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Multiplayer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2-08-21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
- ^ Whoa, Nine Inch Nails’ Trent Reznor Is Doing the Theme Music for Black Ops 2. Kotaku.com. 2012-07-10 [2012-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4).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Soundtrack. VGMdb.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5).
- ^ Mitchell, Richard. Xbox Black Ops 2 season pass holders get Nuketown Zombies today [update: Trailer] - Joystiq. Joystiq. Joystiq. 2012-12-12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12).
- ^ keshav. PSA: Nuketown Zombies available now for PS3/PC Season Pass owners - Charlie INTEL Blog: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Modern Warfare 3. Charlie Intel. Charlie Intel. 2013-01-19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07).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 Nuketown Zombies Map. Steam. Valve. 2013-04-13 [2013-04-18].
- ^ Hinkle, David. Black Ops 2 'Revolution' DLC hits PS3 and PC. Joystiq. Joystiq. 2013-03-01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 ^ Goldfarb, Andrew. Black Ops II Revolution DLC Confirmed. IGN. IGN. 2013-01-08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4).
- ^ Pitcher, Jenna.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gets microtransactions for 'little luxuries' in game. Polygon. Polygon. 2013-03-12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
- ^ Pitcher, Jenna.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microtransactions coming to PS3 and PC on April 12. Polygon. Polygon. 2013-03-27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3).
- ^ Reilly, Luke. Black Ops 2 Uprising DLC Hits PS3/PC Next Month - IGN. IGN. IGN. 2013-04-25 [2013-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30).
- ^ Fletcher, J.C. PSA: Black Ops 2, Dishonored, Forza Horizon DLC out today. Joystiq. Joystiq. 2013-04-16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9).
- ^ Cundy, Matt. Black Ops 2 Vengeance DLC out today new maps, Zombies, Wonder Weapon. DL Central. 2013-07-02 [2013-07-03].
- ^ Chris Pereira, Mitch Dyer.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s Final DLC Revealed: Apocalypse. IGN. IGN. 2013-08-08 [2013-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1).
- ^ iDigitalTimes Staff Reporter. 'Black Ops 2' DLC: Bacon Camo, Other Micro Items Confirmed For April Release On PS3 And PC. International Digital Times. International Digital Times. 2013-03-27 [201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1).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PS3). GameRankings.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X360). GameRankings.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for PlayStation 3 - Reviews, Ratings, Credits, and More. Metacritic.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for Xbox 360 - Reviews, Ratings, Credits, and More. Metacritic.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Kelly, Kevin.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Review - Xbox 360. G4tv.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0).
- ^ REVIEW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4).
- ^ Gallegos, Anthony. This is not the Shooter you expected. IGN. 2012-11-13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5).
- ^ Dan Ryckert.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review from GameInformer. Game Informer. 2012-11-13 [201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 ^ Black Ops 2 PS3 review – Ditching modern warfare for future shooter thrills. Official UK PlayStation Magazine. [2012-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5).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II review.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12-11-13 [201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6).
- ^ Call of Duty: Black Ops 2 Review. Official Xbox Magazine. 2012-11-13 [2012-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5).
外部連結
[編輯]- 使命召喚系列電子遊戲
- PlayStation 3遊戲
- Windows遊戲
- Xbox 360遊戲
- Wii U遊戲
- 後傳電子遊戲
- 立體3D圖像遊戲
- 有追加下載內容的遊戲
- 2012年電子遊戲
- 1918年背景電子遊戲
- 1933年背景電子遊戲
- 1980年代背景電子遊戲
- 1986年背景電子遊戲
- 2020年代背景電子遊戲
- 2025年背景作品
- 阿富汗背景電子遊戲
- 安哥拉背景電子遊戲
- 中國背景電子遊戲
- 古巴背景電子遊戲
- 法國背景電子遊戲
- 海地背景電子遊戲
- 吉爾吉斯斯坦背景電子遊戲
- 洛杉磯背景電子遊戲
- 緬甸背景電子遊戲
- 尼加拉瓜背景電子遊戲
- 巴基斯坦背景電子遊戲
- 巴拿馬背景電子遊戲
- 新加坡背景電子遊戲
- 美國背景電子遊戲
- 葉門背景電子遊戲
- 沙烏地阿拉伯背景電子遊戲
- 德國背景電子遊戲
- 架空歷史電子遊戲
- 冷戰題材電子遊戲
- 喪屍題材電子遊戲
- 報復題材電子遊戲
- 軍事科幻電子遊戲
- 特種作戰題材電子遊戲
- 隱蔽行動題材電子遊戲
- 恐怖主義題材作品
- 臺灣背景電子遊戲
- 華盛頓州背景電子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