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亞分艦隊 (德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亞分艦隊
Ostasiatische Kreuzergeschwader
正在離開智利瓦爾帕萊索港口的東亞艦隊
存在時期1894年10月-1915年
國家或地區 德意志帝國
軍種海軍
駐地中國青島膠澳租借地
參與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
指揮官
著名指揮官馬克西米連·馮·斯比

東亞分艦隊(德語:Ostasiatische Kreuzergeschwader),正式名稱為東亞巡洋艦分艦隊,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890年代中期至1914年間活動於太平洋地區的一支艦隊,也是德國海軍除了「公海艦隊」外最為龐大的海外派遣艦隊。

歷史背景

[編輯]
1900年在中國海域活動的「東亞分艦隊」。
在大沽砲台登陸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陸戰隊

東亞分艦隊的歷史可追溯回19世紀中葉,自1861年9月清朝普魯士王國簽訂《中德通商條約》後,普魯士開始派遣軍艦進入中國水域活動。隨著遠東經濟發展和政治重要性提高,德國在遠東投注的海軍部隊也日益增加。1881年,德國海軍於遠東組成一支機動的游擊艦隊。然而德國政府的殖民政策將重點轉至東非,於1885年建立了常設的「東非巡洋艦艦隊」(Ostafrikanisches Kreuzergeschwader),東亞地區的艦隊便被減至僅剩兩艘小砲艇[1]

隨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德國重新對中國產生興趣。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德國海軍部成立「遠東巡洋艦艦隊」(Kreuzerdivision in Ostasien),由海軍少將保羅·霍夫曼英語Paul Hoffmann (German naval officer)指揮,包括一艘現代的伊倫娜號防護巡洋艦英語SMS Irene和三艘老舊的小艦艇[1]。在霍夫曼的請求下,海軍部用皇帝號鐵甲艦威廉王妃號鸕鶿號巡洋艦替換了三艘老舊艦艇。由於沒有基地,霍夫曼只得在香港依靠英國人、在上海依靠中國人、在長崎依靠日本人為艦隊進行技術和後勤保障,但威廉二世、總理、外長和海軍部長都認為有必要在遠東建立基地。德國駐中國大使說:「……我們的艦隊不能永遠在這裡像無家可歸的孤兒一樣航行」[2]

1896年6月,海軍少將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接任霍夫曼成為遠東派遣艦隊司令,受命在中國尋找建立基地的地點。鐵必制本人幾經研究,認為膠澳地區(今屬青島市)是適宜的地點,但鐵必制沒多久後就被德國政府召回任海軍大臣的新職。繼任鐵必制職務的人是海軍少將奧托·馮·狄特立克斯,該人則提出「非膠澳不可」的意見[3]

起初,德國政府希望購買膠澳基地,但遭到中國政府拒絕。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狄特立克斯奉德皇命令,以此為藉口於1897年11月14日率軍佔領了膠澳地區。最初海軍對膠澳的占領非常薄弱,但隨著奧古斯塔皇后號防護巡洋艦的到來得以加強。1898年1月,海軍陸戰第三營(III. Seebataillon)建立,成為青島的防衛部隊。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99年,德國海軍便開始將膠澳地區作為遠東主要基地建設,1900年興辦了造船廠,至1913年共建造各式船隻20餘艘[1],相關的後勤保障和附屬設施(包括青島啤酒廠)也隨後建立。

1899年,狄特立克斯被召回柏林擔任海軍參謀長,其職務由海軍少將海因里希親王繼任,而後又經歷了庫爾特·馮·普里維茲-加弗隆德語Curt von Prittwitz und Gaffron緋力克斯·馮·本德曼德語Felix von Bendemann腓特烈·馮·英格諾爾、埃里希·居勒(Erich Gühler)、君特·馮·格羅西克德語Günther von Krosigk等人擔任此職,在本德曼任內時,中國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本德曼發現艦隊並沒有做好準備,只得向俄羅斯人和英國人借取地圖,以便在黃海進行行動[4]。然而,他強烈推動占領大沽口砲台的計劃,艦隊在其指揮下在大沽口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1900年6月8日,本德曼率艦同八國聯軍一道進駐大沽口砲台,並派遣部隊登陸天津保護德國人。

1912年,海軍中將馬克西米連·馮·斯比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為大戰前一任、也是最後擔任此職務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4年戰爭爆發前夕,斯比的「東亞分艦隊」擁有下述主力軍艦:

德國東亞分艦隊的航程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馮·斯比發現本地區的協約國海軍數量和火力都遠超過自己,對大日本帝國海軍皇家澳洲海軍尤為警惕。

在取得最初的勝利後,馮·斯比同意卡爾·馮·米勒率領埃姆登號輕巡洋艦單獨前往印度洋襲擊商船。艦隊其餘艦艇則駛往太平洋東部和南美洲沿岸,那裡有眾多中立國和德國支持者(尤其是智利),可以獲得支持和援助[6]

埃姆登號襲擊

[編輯]

埃姆登號在印度洋共截獲30艘船隻並擊沉中其中的英國及其協約國的船隻。在檳城戰役中,埃姆登號擊沉了俄羅斯珍珠號防護巡洋艦和一艘法國驅逐艦。在欽奈,埃姆登號摧毀了一處儲油設施。1914年11月9日,埃姆登號在科科斯戰役中與雪梨號輕巡洋艦進行了一場長時間的爭鬥,最終擱淺在科科斯群島上。

轉戰太平洋

[編輯]
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
東亞艦隊在福克蘭群島戰役

一戰爆發時,幾乎所有的東亞艦隊軍艦都散布在各群島殖民地執行常規任務,其中沙恩霍斯特號裝甲巡洋艦格奈森瑙號裝甲巡洋艦正停泊在加羅林群島波納佩島。隨後,艦隊在北馬利安納群島帕甘島進行集結,計劃開始返回德國的長途航行。由於穿越英國控制區域的德國海底電纜被切斷,因此紐倫堡號輕巡洋艦被派往美國領地夏威夷檀香山去收集情報。馮·斯比率領艦隊前往德屬薩摩亞,然後繼續向東在法屬玻里尼西亞砲擊巴比提英語Bombardment of Papeete。東亞艦隊在復活節島進行了燃料補給。未能及時趕到帕甘島的舊式巡洋艦禿鷲號試圖與艦隊匯會,但由於需要修理且燃料短缺,只得前往檀香山,1914年10月17日在當地被扣留。由於意識到協約國在太平洋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馮·斯比決定向南繞過合恩角前往大西洋。1914年11月1日,艦隊主力與英國西印度群島艦隊遭遇,科羅內爾戰役爆發,英國好望角號裝甲巡洋艦蒙茅斯號裝甲巡洋艦被擊沉。1914年12月8日,艦隊在福克蘭群島海戰中遭遇英國大批戰鬥巡洋艦和巡洋艦,大部分艦艇被擊毀。德勒斯登號和輔助船塞德利茨號逃回太平洋,隨後塞德利茨號在智利港口被扣留,而德勒斯登號在馬斯地島海戰中沉沒。

1914年11月青島戰役爆發前,東亞艦隊四艘小砲艇和一艘魚雷艇被船員鑿沉,以免落入日軍手中。

腳註

[編輯]
  1. ^ 1.0 1.1 1.2 章騫(2013年),第90頁
  2. ^ Gottschall(2003年),第137頁
  3. ^ Gottschall(2003年),第149頁
  4. ^ Gottschall(2003年),第337頁
  5. ^ Xiang(2003年),第282、382頁
  6. ^ Bennett(2006年),第171頁

參考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