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慕尼黑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慕尼黑
München
首府
從上順時針:慕尼黑鳥瞰、安聯競技場、聖母主教座堂與巴伐利亞邦旗、正義宮、BMW公司總部大廈、特蕾西婭草坪前方的名人堂和巴伐利亞雕像
慕尼黑旗幟
旗幟
慕尼黑徽章
徽章
慕尼黑在德國的位置
慕尼黑
慕尼黑
慕尼黑在德國的位置
坐標:48°8′N 11°34′E / 48.133°N 11.567°E / 48.133; 11.567
國家 德國
巴伐利亞邦
行政區上巴伐利亞行政區
政府
 • 市長迪特·萊特SPD
面積
 • 總計310.43 平方公里(119.86 平方英里)
海拔519 公尺(1,703 英尺)
人口(2018年12月31日)
 • 總計1,471,508[1]
 • 密度4,740人/平方公里(12,277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 夏時制CESTUTC+2
郵政號碼80331-81929,85540
電話區號+49 89
車輛號牌M
政府地址瑪利亞廣場8號
80331 München
網站www.muenchen.de

慕尼黑(德語:München [ˈmʏnçn̩] 德語發音:[ˈmʏnçən][2]巴伐利亞語Minga [ˈmɪŋ(ː)ɐ] )是德國巴伐利亞自由州的首府,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 。慕尼黑分為老城與新城兩部分,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市,全德第三大城市[3]。慕尼黑既是歐洲最繁華和現代化的都市之一,同時又保留著當地傳統的古樸風情,其被譽為德國最瑰麗的「宮廷文化中心」,悠久豐富的歷史賦予城市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王都風範。慕尼黑人均GDP約10.3萬歐元[4],物價水準位居全德第一[5][6]

慕尼黑是德國經濟中心城市,保險業位居德國第一和歐洲第三位,擁有歐洲最大的金融公司,全球最大的保險和資產管理集團之一的「安聯集團[7]。城市高科技產業集中,汽車製造、機械、電氣、化工在德國均占有重要地位,擁有BMW西門子等數十家跨國公司總部和30多萬家中小企業[5]

慕尼黑是歐洲最活躍的科學研究基地之一,是歐洲專利局、德國專利局和德國專利法院所在地,擁有被稱為「慕尼黑雙雄」的世界著名學府—慕尼黑工業大學(TUM)和慕尼黑大學(LMU)[3]。慕尼黑位列2023QS全球最佳留學城市第2位[8]

慕尼黑是德國現代文化中心,是僅次於紐約的世界第二大出版城。作為體育名城,慕尼黑曾於1972年舉辦夏季奧運會,著名的拜仁慕尼黑足球俱樂部主場也坐落於此。此外,慕尼黑多次登上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5];慕尼黑還被視為德國最安全的城市,其犯罪率為德國2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中最低[9]。2020年,中國社科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慕尼黑位列「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榜單」第5位[10]

慕尼黑於1158年首次被載入文獻。[11]這座城市於1255年成為巴伐利亞公爵的領地德語Herzogtum Oberbayern,並自1314年起擔任王家、自1328年至1347年間作為皇家宮城。至1506年,慕尼黑成為巴伐利亞的唯一首都。這裡是眾多國家和國際機構、重點大學和學院德語Hochschulen in Bayern以及重要博物館德語Liste der Museen in München劇院德語Liste der Theater in München的所在地。

名稱

[編輯]
首次提及慕尼黑(Munichen)的《奧古斯堡差異錄德語Augsburger Schied

慕尼黑的市名München通常被解釋為「修道士之地」,這源自1158年6月14日,在由德皇腓特烈一世頒布的《奧古斯堡差異錄德語Augsburger Schied》中首次提及這座城市時,所表述的forum apud Munichen稱謂。[12][13]

在這裡,Munichen一詞可以追溯至古高地德語munih中古高地德語mün(e)ch第三格複數形式,而這正是Mönch(修道士)一詞的前身。在城市建立之前,這裡應該有一個修道士的分支。大多數人主張他們曾定居於伯多祿小山上,但這尚未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在另一種假設中,同名的修道士分支(舍夫特拉恩修道院)是位於如今聖彌額爾教堂的位置。[14]此前與泰根湖修道院德語Kloster Tegernsee關聯的觀點則有一段時間遭到駁斥。[15]目前仍無法確定慕尼黑在成立時是否存在修道士定居點,又或者Munichen是否已經代表固定的地名——從而追溯至更早不復存在的修道士定居點。甚至有人懷疑,Munichen一詞根本不是指代修道士的定居點。[16]

歷史上,慕尼黑也曾使用拉丁語的稱謂:Monacum,形容詞monacensis;以及MonachiaMonachium[17]

慕尼黑在其它語言中有著不同的稱謂:這座城市在英語和法語中稱為Munich(各自發音不同)、西班牙語稱為Múnich、葡萄牙語為Munique、義大利語為Monaco di Baviera(di Baviera巴伐利亞的,用於區分同語言中的摩納哥稱謂)、捷克語的Mnichov以及波蘭語的Monachium等。

地理

[編輯]
慕尼黑地區的衛星圖

地質

[編輯]

慕尼黑位於石灰岩山脈德語Kalkalpen多瑙河之間的阿爾卑斯山北麓德語Alpenvorland,地處一個經過阿爾卑斯山的剝蝕填積了數百萬年的沉陷盆地上。在第三紀,那裡主要是從阿爾卑斯山的河流沉積而來的沙堆和卵石堆。至隨後的大冰期間,末次冰河時代於大約一萬年前結束,在阿爾卑斯地區形成了大片冰川流和融水流,在阿爾卑斯北麓則留下了冰磧丘陵礫石平原德語Sander。55公里寬的慕尼黑礫石平原德語Münchner Schotterebene始於伊薩爾河前灘冰川的終磧,是一個斜面的平原,其南端霍爾茨基興至北端莫斯堡之間的高度差為300公尺,地表形態主要由維爾姆河冰川期的礫石組成。平原的南部則由河流——尤其是伊薩爾河進行切割。在慕尼黑南面的礫石土壤上,會見到諸如佩拉赫森林德語Perlacher Forst福斯滕里德公園德語Forstenrieder Park這樣繁盛的森林,這是因為當地的地下水位相對較低。而在城市北面的另一側,由於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有著大面積的礦質泥炭沼澤,例如西北部的達浩沼澤德語Dachauer Moos以及東北部的艾丁沼澤

地貌

[編輯]
慕尼黑小伊薩爾河畔的穆勒公眾游泳館
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奧林匹克湖

地形

[編輯]

慕尼黑的平均海拔高度為519公尺。[18]全市的最高點地處市分區索爾恩德語Solln的最南端市界附近。它位於瓦恩山德語Warnberg(海拔約579公尺)農莊以南約600公尺的福斯滕里德公園德語Forstenrieder Park的兩座足球場上,海拔高度達580.5公尺。

全市的最低點則地處市分區費爾德莫興的最北端市界,位於施瓦茨赫茲爾德語Schwarzhölzl自然保護區東側的上施萊斯海姆賽艇水道德語Regattastrecke Oberschleißheim,海拔高度約為480公尺。這使得城區範圍內的高度差約為100公尺。

水域

[編輯]

伊薩爾河從從西南向東北流經市區的長度為13.7公里,它與止於森德靈伊薩爾磨坊運河德語Isar-Werkkanal相平行。辟有德意志博物館博物館島及其下游毗鄰的普拉特島德語Praterinsel均位於伊薩爾河面上。伊薩爾河在南部的市分區內深切入礫石平原,兩側為陡峭的壁緣。更低的市分區塔爾基興便位於那裡,它由伊薩爾左側的斷層崖隔開。斷層崖在森德靈和特蕾西婭草坪的西側更為明顯。在伊薩爾河右岸,動物園和市分區均位於斷層崖之下,至內城附近才再次接近河面,然後至市分區上弗靈德語Oberföhring後逐漸消除高度差。

其它的水流還包括有從施塔恩貝格湖流出並縱貫慕尼黑西部的維爾姆河、從佩拉赫東南部進入市區並在佩拉赫北部繼續從地下流出的哈興溪德語Hachinger Bach,以及伊薩爾河的一些市內支流,例如冰溪德語Eisbach (Isar)奧磨坊水道德語Auer Mühlbach

慕尼黑市區的主要湖泊包括有英國公園內的小黑塞洛赫湖德語Kleinhesseloher See寧芬堡宮公園德語Schlosspark Nymphenburg內的巴登堡湖德語Badenburger See塔堡湖德語Pagodenburger See奧林匹克湖德語Olympiasee納迪湖德語Nadisee施瓦賓湖德語Schwabinger See,北部三湖台德語Dreiseenplatte內的百靈灘湖、法薩內利湖和費爾德莫興湖,以及西部朗維德湖台德語Langwieder Seenplatte內的朗維德湖和盧斯湖。南部在伊薩爾河左岸附近設有欣特布呂爾湖德語Hinterbrühler See,東部於近期也開闢了里姆湖德語Riemer See

範圍

[編輯]

慕尼黑的總面積為310.7191平方公里。其中的44.1%為建築物及其相關的開放用地,17.2%為交通用地,15.5為農業用地,15.5為休閒用地,4.1%為森林用地,1.3%為水域,以及另外2.2%為其它用地(2007年1月數據)。城市邊界全長118.9公里。市區範圍內的最大跨度從北至南為20.7公里、從東至西為26.9公里(2007年12月數據)。[11][19]

奧林匹克塔拍攝的慕尼黑內城全景圖。前景為柳特波德公園德語Luitpoldpark (München)奧林匹克公園,左上方為英國公園

合併擴張

[編輯]

與其它大城市一樣,慕尼黑是透過合併周邊一些原本獨立的小型城市和市鎮而不斷發展壯大。在慕尼黑,這種合併是在1853年至1942年間分幾個階段進行的。1854年以前的少數城市範圍擴張並非通過合併來實現,而是通過城區的實際擴建而犧牲通常無人居住的周邊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再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合併,然而仍有三次城區的擴張而犧牲了尚未撤銷的臨近市鎮(1954年、1962年和1967年)。相反,有一個1942年才合併的部分至1951年又再次從城市範圍內劃分出去。

城市區劃

[編輯]

城市範圍內並未劃分有具市鎮法律效力的分區德語Ortsteil[20]而是僅設市轄區。它們的數量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多的41個,然後在1992年和1996年的重組中減少為如今的25個。然而在日常使用中,慕尼黑人更多的會參照歷史性的分區和社區。

為了統計目的,25個市轄區又劃分為105個市轄分區。在系統分類學層面,這些區分區則包含475個市轄社區;後者被由最低級別的街區組成。[21]街區是空間連貫的土地區域,四周由街道、道路、鐵路線、水道或其它特定的地形線組成邊界,並且不會被隔斷。街區不設名稱,並且只有近半數(475個中的237個)的市轄社區擁有名稱。

至2011年1月1日,市轄分區和市轄社區完成了重組。

老城-萊赫爾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馬克斯近郊施瓦賓西坳-海德豪森森德靈森德靈-西公園施萬塔勒高地諾伊豪森-寧芬堡莫薩赫米貝茨霍芬-哈特畔施瓦賓-弗萊曼博根豪森萊姆畔山特魯德靈-里姆拉默斯多夫-佩拉赫上吉興-雉雞園下吉興-哈拉興塔爾基興-上森德靈-福斯滕里德-菲爾斯滕里德-索恩哈登帕興-上門欽奧賓-洛赫豪森-朗維德阿拉赫-下門欽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萊姆
路德維希近郊遠眺
奧-海德豪森的馬克斯·韋伯廣場
拉默斯多夫-佩拉赫的居住圈
慕尼黑25區人口統計(截至2017年12月31日)[22]
編號 市轄區 面積
(km²)
人口 人口密度
(人口/km²)
外國人
(比例)
1 老城-萊赫爾 3.15 20,926 6,652 26.2
2 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 4,40 51,632 11,731 28.7
3 馬克斯近郊 4.30 51,311 11,939 25.3
4 施瓦賓西 4.36 68,265 15,646 22.5
5 奧-海德豪森 4.22 60,937 14,441 23.3
6 森德靈 3.94 40,682 10,329 26.6
7 森德靈-西公園 7.81 59,386 7,599 28.4
8 施萬塔勒高地 2.07 29,535 14,267 33.3
9 諾伊豪森-寧芬堡 12.91 98,520 7,629 24.4
10 莫薩赫 11.09 53,662 4,837 30.9
11 米貝茨霍芬-哈特畔 13.42 74,731 5,570 40.3
12 施瓦賓-弗萊曼 25.67 76,341 2,974 28.8
13 博根豪森 23.71 85,971 3,626 23.7
14 萊姆畔山 6.31 45,582 7,219 31.3
15 特魯德靈-里姆 22.45 72,006 3,207 22.5
16 拉默斯多夫-佩拉赫 19.90 114,478 5,754 33.3
17 上吉辛-雉雞園 5.72 53,937 9,429 30.8
18 下吉辛-哈拉興 8.06 52,600 6,529 23.5
19 塔爾基興-上森德靈-福斯滕里德-菲爾斯滕里德-索爾恩 17.76 95,554 5,379 26.8
20 哈登 9.22 49,626 5,380 26.6
21 帕辛-上門青 16.50 74,098 4,491 22.6
22 奧賓-洛赫豪森-朗維德 34.06 46,385 1,362 27.4
23 阿拉赫-下門青 15.45 32,677 2,115 23.0
24 費爾德莫興-哈森貝格爾 28.94 60,933 2,106 31.7
25 萊姆 5.29 56,281 10,647 27.9
州府慕尼黑 310.71 1,526,056 4,911 27.6

鄰鎮

[編輯]

以下是與慕尼黑市接壤的城市市鎮非建制地區(從北部開始按順時針方向排序):

上施萊斯海姆加興伊斯馬寧下弗靈阿施海姆費爾德基興哈爾普茨布倫新比貝格下哈興佩拉赫森林德語Perlacher Forst(非建制地區)、格林瓦爾德伊薩爾河谷普拉赫福斯滕里德公園德語Forstenrieder Park(非建制地區)、諾伊里德德語Neuried (bei München)普拉內格格雷弗爾芬
蓋默靈普赫海姆格勒本采爾奧爾興
卡爾斯費爾德貝格基興

氣候

[編輯]

慕尼黑位於潮濕的海洋性氣候與乾燥的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盛行溫帶涼爽性氣候德語Kühlgemäßigtes Klima(介乎Cfb/Dfb)。冬天相對寒冷,但氣溫低於-20攝氏度的情況並不常見。其它決定氣候的重要因素是來自阿爾卑斯山,這是中歐和多瑙河的區域性天氣分界線德語Wetterscheide。在此情況下,天氣相對多變。從阿爾卑斯山脊吹來的乾暖性焚風每年平均會出現十天,由此從市區可以清晰的眺望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脈。更為常見的是所謂的「焚風效應」,它使得焚風的影響以較弱的形式出現。[23]

有史以來的最高溫度是由德國氣象部德語Deutscher Wetterdienst於1983年7月27日在慕尼黑城市氣象站正式測得的37.5攝氏度。最低氣溫紀錄為-31.6攝氏度,於1929年2月12日在植物園德語Botanischer Garten München-Nymphenburg測得。1961-1990年基準周期的年平均氣溫介乎於里姆記錄的7.8℃至內城記錄的9.1℃之間;而在1981-2010年的氣候周期,市氣象站記錄的數值已上升至9.7℃。由於慕尼黑地處整個巴伐利亞邦乃至全德雷暴最多的上巴伐利亞地區,因此經常遭遇惡劣天氣。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發生於1984年7月12日的冰雹天氣德語Hagelsturm von München,共造成30億馬克的經濟損失。此外,由於靠近阿爾卑斯山,慕尼黑是德國最多雪的大城市。

天氣統計數據的分析表明,城市南部是陽光最為充足的地區。在北部,霧天的出現機會則相對頻繁。而西半部的降雨量則較城市東部更少。這基本上也是城市內部高度差異的效果,由此所產生的相應微氣候是得益於伊薩爾河將城市的東西部分離。

慕尼黑:1981–2010年的常規、1954–如今的極端[24]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18.9
(66.0)
21.4
(70.5)
24.0
(75.2)
32.2
(90.0)
31.8
(89.2)
35.2
(95.4)
37.5
(99.5)
37.0
(98.6)
31.8
(89.2)
28.2
(82.8)
24.2
(75.6)
21.7
(71.1)
37.5
(99.5)
平均高溫 °C(°F) 3.5
(38.3)
5.0
(41.0)
9.5
(49.1)
14.2
(57.6)
19.1
(66.4)
21.9
(71.4)
24.4
(75.9)
23.9
(75.0)
19.4
(66.9)
14.3
(57.7)
7.7
(45.9)
4.2
(39.6)
13.9
(57.0)
日均氣溫 °C(°F) 0.3
(32.5)
1.4
(34.5)
5.3
(41.5)
9.4
(48.9)
14.3
(57.7)
17.2
(63.0)
19.4
(66.9)
18.9
(66.0)
14.7
(58.5)
10.1
(50.2)
4.4
(39.9)
1.3
(34.3)
9.7
(49.5)
平均低溫 °C(°F) −2.5
(27.5)
−1.9
(28.6)
1.6
(34.9)
4.9
(40.8)
9.4
(48.9)
12.5
(54.5)
14.5
(58.1)
14.2
(57.6)
10.5
(50.9)
6.6
(43.9)
1.7
(35.1)
−1.2
(29.8)
5.9
(42.6)
歷史最低溫 °C(°F) −22.2
(−8.0)
−25.4
(−13.7)
−16.0
(3.2)
−6.0
(21.2)
−2.3
(27.9)
1.0
(33.8)
6.5
(43.7)
4.8
(40.6)
0.6
(33.1)
−4.5
(23.9)
−11.0
(12.2)
−20.7
(−5.3)
−25.4
(−13.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48
(1.9)
46
(1.8)
65
(2.6)
65
(2.6)
101
(4.0)
118
(4.6)
122
(4.8)
115
(4.5)
75
(3.0)
65
(2.6)
61
(2.4)
65
(2.6)
944
(37.2)
月均日照時數 79 96 133 170 209 210 238 220 163 125 75 59 1,777
資料來源1:德國氣象部德語Deutscher Wetterdienst[25]
資料來源2:SKlima.de[26]


弗略特馬寧荒原
寧芬堡的地盾景觀保護區
伊薩爾河漫灘

自然及風景保護區

[編輯]

慕尼黑擁有許多自然及風景保護區,遍布整個城市並與之毗鄰。此外還有生態地質區奧賓洛赫德語Aubinger Lohe(第162R001號)。

自然保護區

[編輯]

慕尼黑共有四處自然保護區德語Naturschutzgebiet (Deutschland)

風景保護區

[編輯]

慕尼黑共有20處風景保護區德語Landschaftsschutzgebiet,例如:

環境保護

[編輯]

慕尼黑的有害二氧化氮(NO2)含量已嚴重超出了法定允許造成空氣污染的40μg/m³限值。二氧化氮污染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輛,尤其是柴油車輛。巴伐利亞行政法院德語Bayerischer Verwaltungsgerichtshof於2012年10月立法要求巴伐利亞自由州修訂清潔空氣計劃,[27]因此從2011年至2017年,污染已從85μg/m³降至78μg/m³,但數值仍然維持在高水平。[28]2017年,慕尼黑首度成為德國二氧化氮污染最嚴重的城市。[29]至2018年,慕尼黑仍然是全德二氧化氮污染第三高的城市。[30]

動物相

[編輯]

巴伐利亞侏儒觿螺德語Bayerische Zwergdeckelschnecke是慕尼黑的特有物種。它是在1980年代由動物學家漢斯·D·伯特斯所發現。[31]

所謂的城市鴿因社會活動造成的污染而離開。近些年來,州府慕尼黑正致力於通過全面協商公共關係理念以及建造鴿舍,來促進與鴿群的和解。[32]

在慕尼黑登記的犬只數量正不斷增加,至2017年12月31日已達到36347隻,其中的35948隻需要繳納寵物稅。[33]

人口

[編輯]

人口發展

[編輯]
慕尼黑從1871年至2017年3月的人口發展

慕尼黑的人口數量於1852年突破十萬大關,從而成為大城市。此後,隨著人口增長和原本獨立的定居點的合併,導致居民數量急劇增加,1883年已有25萬人居住在慕尼黑。至1901年,人口翻了一倍,達到約50萬人。這使得慕尼黑成為僅次於柏林和漢堡的德意志國第三大城市。1933年,人口增至84萬,並於1957年超過100萬。人口的第一個高峰期出現在奧運年,1972年12月31日時紀錄為133萬8924人。

然後,人口發展開始出現波動,並於1998年達到最低點的118萬8897人,但自2000年左右起重新建立了穩定的上升趨勢。2015年5月,根據城市的自身估算,將首次突破150萬大關。隨後,一位出生於5月8日的嬰兒被確定為第150萬個慕尼黑人。[34]2016年9月30日,據城市自身估算,慕尼黑的常住居民達到153萬7987人。[35]按照此趨勢,預計慕尼黑的人口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增至160萬。

慕尼黑平均每平方公里約有4700位居民,是德國所有市鎮中人口密度最高的一個。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有約272萬人居住在慕尼黑都市計畫區德語Planungsregion München內,[36]慕尼黑大都市區(即上巴伐利亞全境以及下巴伐利亞和士瓦本的部分地區)內的人口總數則達到520萬人。

慕尼黑是少數人口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的德國城市之一。近年來,新生兒的增長數量非常強勁。在2009年,出生在慕尼黑的孩童數達到自1969年以來的最高點。[37][38]此外,還有大量來自本國及外國的移民。

2013年,在慕尼黑地政局新登記的移民數量達到12萬5346人。[39]在2016年,共有18107名新生兒在慕尼黑出生,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00人,創造了新紀錄。[40]

在1988年至2018年之間,慕尼黑的城市人口從121萬1617人增加25萬9891人,總人口數來到147萬1508人,增幅為21.5%。

人口結構

[編輯]

2015年5月,在慕尼黑登記的外國人(無德國公民權德語Deutsche Staatsangehörigkeit的登記人口)比例為26.8%。該比例於2014年5月為25.8%[41],2012年為24.6%。[42]

在慕尼黑登記最多的外國人群體(截至2018年12月31日)分別來自克羅埃西亞(38137人)、土耳其(37876人)、義大利(27821人)、希臘(26560人)、奧地利(21046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19626人)、波蘭(19101人)、羅馬尼亞(17980人)和塞爾維亞(14115人)。[43]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具有移民背景德語Migrationshintergrund(持德國公民權並同時出身於外國的登記居民)的人口比例為34.3(柏林為28%[44]和漢堡為31%[45]),這是比例最高的德國大城市之一。[46]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捷孚凱於2017年發布的購買力研究表明,慕尼黑大區的居民擁有全德最強的人均購買力。總體而言,全體慕尼黑人每年共可花費437.08億歐元。因此,慕尼黑甚至領先於漢堡,儘管後者的人口數量還多出近340000人。在德國的地方政體德語Gebietskörperschaft (Deutschland)中,僅人口比慕尼黑多出200萬人的柏林擁有更強的整體購買力。[47][48]

方言

[編輯]

慕尼黑方言屬於中部巴伐利亞語的一種,並正受到從德國其它地區大量湧入的居民(標準德語)威脅而面臨消失。[49]正如巴伐利亞文化部德語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Unterricht und Kultus於2001年1月在州議會所宣稱的那樣,20歲以下的當地年輕人已對州府方言感到陌生。[50]

在方言中,慕尼黑被稱為Minga;但這種形式在市內方言中並不常見,它已被標準德語的對應詞彙所取代,並且實際上只在周邊地區使用。

宗教信仰

[編輯]
天主教聖馬克西米利安堂德語St. Maximilian (München)
信義宗聖路加堂
位於聖雅各廣場的新猶太會堂

慕尼黑自1817年以來一直是天主教慕尼黑-佛萊辛總教區的所在地,後者是作為1803年佛萊辛采邑主教世俗化後的繼任教區而成立。最古老的新教教堂包括聖馬太堂德語St. Matthäus (München)聖馬可堂德語St. Markus (München)。慕尼黑有一個猶太社區,約有9700名成員,其中大多數是今天的東歐血統(烏克蘭和俄羅斯);以及一個小規模的猶太教自由派社區德語Jüdische liberale Gemeinde

在2011年,慕尼黑人口比例中的3.6%為正教會成員,另有4.4%屬於巴伐利亞承認的其它(除大型官教外的)公法宗教團體。[51]

1976年,聖母帡幪和聖安德肋主教座堂在市分區下吉辛落成,這是成立於1959年的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德國及斯堪地納維亞宗座代牧區主教座堂。慕尼黑的東儀天主教地位可以追溯至二戰期間被帶到巴伐利亞進行強迫勞動的大量烏克蘭人,他們在那裡最初是作為難民,後來則有部分永久定居。1945年6月,烏克蘭國外正教會德語Ukrainische Orthodoxe Kirchen im Ausland的聖母帡幪教堂成立。由於教會最初的信眾超過了5000人,第二座專用的聖裴特若與聖保祿教堂德語Ukrainisch Orthodoxe St. Petrus und Paulus Kirche in München-Ludwigsfeld於1968年在市分區路德維希斯費爾德德語Ludwigsfeld (München)落成,至今仍然存在。

位於施瓦賓-弗萊曼區內的翁格雷爾街131號是希臘教會和諸聖教會的傳道中心。2010年5月12日至16日,第二屆普世合一教會大會德語Ökumenischer Kirchentag 2010在慕尼黑舉行。

弗萊曼清真寺德語Freimann-Moschee

據估計,居住在慕尼黑的穆斯林約有100000至120000人,相當於人口比例的7-8%。[52][53]2005年,在「森德靈清真寺之爭德語Moschee Sendling」的口號下,在森德靈新建清真寺項目的爭議聞名全德。在伊瑪目本亞明·伊德里茲德語Benjamin Idriz的領導下,應當建造一座原本名為「慕尼黑歐洲伊斯蘭中心」(Zentrum für Islam in Europa – München,簡稱Ziem)的大型清真寺,並包含有一個文化中心和伊瑪目培訓中心。[52]該項目如今是以「慕尼黑伊斯蘭論壇」(Münchner Forum für Islam,MFI)的名義運作。[54]

耶和華見證人在慕尼黑劃分為59個社區,設有16座王國聚會所和會所中心。此外,位於莫薩赫區內里斯街上的耶和華見證人會館還會定期召開跨區域的會議。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在市內設有九個會堂和處所。該教會的巴伐利亞總部同樣位於諾伊豪森-寧芬堡區內的提香街。[55][56]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在慕尼黑設有兩個教區和四個教所。

德國曼達派德語Mandäer協會設立於慕尼黑,主要負責建立一個運作良好的曼達派社區。

吉辛德語Giesing區內、位於瓦亨海姆街上的黑天神廟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現已發展成為居住在慕尼黑的大約15000名印度教徒的重要朝拜場所。那裡還會舉行冥想及一些印度教節日的活動,例如屠妖節的排燈。

城市聖人

[編輯]
繪有聖歐諾菲力烏斯的濕壁畫

慕尼黑市的第一位主保聖人是公元3世紀的敘利亞-埃及隱士聖歐諾菲力烏斯,據稱其頭蓋形式的聖髑是由獅子亨利(1129-1195)從對文德人十字軍東征中帶到慕尼黑的。

自1580年起,曾於1066年至1106年擔任邁森主教的聖本諾德語Benno von Meißen,在天主教會中被奉為巴伐利亞與慕尼黑市的主保聖人。[57]

宗教數據

[編輯]

截至2017年底,慕尼黑人口中的31.8%為天主教徒、11.4%為新教徒(包括新教自由教徒德語Bund Evangelisch-Freikirchlicher Gemeinden)、0.3%為猶太教徒,其餘的56.5%則屬於其它教派和宗教或是無宗教信仰。[58]而在2014年底,人口比例中的33.9%為天主教徒、12.3%為新教徒(包括新教自由教徒)、0.3%為猶太教徒,53.5%屬於其它教派或無宗教信仰。[59]因此,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人數在觀察期內下降,而非教派的比例則在增加。儘管非教派群體的比例明顯大於天主教徒,但慕尼黑仍是將聖母升天日(8月15日)定為法定假期的巴伐利亞城市和市鎮之一。

歷史

[編輯]

建城

[編輯]

慕尼黑是在公元1158年,由巴伐利亞和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頒布的《奧古斯堡差異錄德語Augsburger Schied》中,以「forum apud Munichen」的名字被首次提及[60],當時是作為鹽路德語Salzstraße跨越伊薩爾河的一條通道而建在如今路德維希橋德語Ludwigsbrücke (München)的原址上,並在通道附近開闢了一個集市。

然而據《奧古斯堡差異錄》所述,慕尼黑在當時尚未建城;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一世僅是對這個既有的定居點授予了集市、鑄幣和關稅自主權。但由此所帶來的受益有三分之一會落入佛萊辛主教之手。

至於自1158年起以「慕尼黑」命名的這個定居點是何時成立、以及成立時的名稱為何,如今已不可考。

中世紀:公爵住所及帝國宮城

[編輯]
舊宮廷
斯特凡二世時期(1349–75),印有僧侶頭像的慕尼黑芬尼

當獅子亨利於1180年被德皇放逐後,巴伐利亞和慕尼黑分別落入維特爾斯巴赫家族佛萊辛主教之手。1240年,慕尼黑也為維特爾斯巴赫所占有,並在1255年的首次土地劃分德語Bayerische Landesteilung中便成為公爵的宮城。

自1314年起,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出任德意志國王、並自1328年起成為神聖羅馬皇帝,而慕尼黑作為他的宮城,則通過新增的第二道城廓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當時,慕尼黑採用了老帝國的主色調——黑色和金色,作為城市代表色德語Stadtfarben

自14世紀末以來,慕尼黑曾多次發生市民反對公爵的暴動,後者遂將他們的政府所在地從老城堡搬遷至市郊的王宮。由於受到胡斯派的威脅,城防設施於1429年通過增設一道外圍城廓而得到加強。

1442年,猶太公民被驅逐出城。由此至18世紀下半葉以前,再無猶太人在慕尼黑定居。(參見:慕尼黑猶太人歷史德語Geschichte der Juden in München)。

1468年,新的瑪利亞教堂——聖母主教座堂奠基,其建造歷時僅二十年。

聯合公國都城

[編輯]
1570年的三維城市沙盤,由雅各布·桑特納德語Jakob Sandtner製作

在經歷了後哥德式的新文化鼎盛時期後,隨著阿爾布雷希特四世(1465-1508年)重新統一了公爵權德語Primogeniturgesetz,慕尼黑於1506年成為整個上巴伐利亞和下巴伐利亞的首都。在接下來的時期,市民的影響力持續下降,於是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決定了城市此後的發展。

威廉四世(1508-1550年)和阿爾布雷希特五世(1550-1579年)統治期間,慕尼黑成為文藝復興反宗教改革的中心。威廉五世(1579-1597年)於1589年創立了宮廷啤酒廠,並為耶穌會建造了聖彌額爾堂耶穌會學院德語Alte Akademie。最早期的城市景物畫德語VedutaCivitates orbis terrarum」是由格奧爾格·布勞恩德語Georg Braun弗朗斯·霍根貝格德語Frans Hogenberg於1572年繪製。[61]在大約1570年,雅各布·桑特納德語Jakob Sandtner便能夠用菩提樹木製成城市模型,它與當時四個下轄市(施特勞賓蘭休特因戈爾施塔特布格豪森)的城市模型一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盤。[62][63]

選侯國宮城

[編輯]

在公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597-1651年)治下,巴伐利亞奪得了上法爾茲的統治權,慕尼黑於1628年成為整個老巴伐利亞選帝侯宮城德語Residenzstadt,但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卻自1632年起被迫遭到瑞典軍隊的占領。慕尼黑不得不支付高額贖金和抵押品,以避免城市遭到破壞。而此後不久爆發的瘟疫則造成了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當1648年戰爭結束後,這座城市迅速恢復,並在選帝侯斐迪南·馬利亞(1651-1679年)的治下,以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面貌示人。為此,寧芬堡宮戴蒂尼會教堂以及全市首座歌劇院德語Opernhaus am Salvatorplatz應運而生。然而,戰爭帶來的影響便是選帝侯的專制統治

馬特烏斯·梅里安所繪的集市廣場(今瑪利亞廣場)銅版畫,約1650年

自1704年起,慕尼黑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曾被哈布斯堡王朝德語Kaiserliche Administration in Bayern占領了數年,因為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二世·埃馬努埃爾(1679-1726年)是與法國結盟。當地市民和農民在森德靈殺戮聖誕夜德語Sendlinger Mordweihnacht發起的暴動遭到血腥鎮壓。隨著選帝侯結束流放回國,法國的巴洛克晚期風格受到宮中青睞,巴伐利亞的洛可可風格因此得以發展起來。

在選帝侯卡爾·阿布雷希特(1726-1745年)加冕神聖羅馬皇帝后,這座城市於1742年再遭哈布斯堡軍隊占領了兩年。隨後的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三世·約瑟夫(1745-1777年)擯棄了前任的強權政策並致力於內部改革,因此巴伐利亞科學院得以於1759年在慕尼黑成立。1789年,依照選帝侯卡爾·特奧多爾的指令,英國公園得以在伊薩爾河漫灘畔建立;此後不久,中世紀的城防設施也得到拆除。在卡爾·特奧多爾(1777-1799年)治下,慕尼黑也成為了舊帝國第三大國家綜合體——法爾茲-巴伐利亞德語Kurpfalz-Bayern的宮城。

1858年的慕尼黑地圖

王國都城及宮城

[編輯]

雖然慕尼黑早在1328年便已成為皇家宮城,但直至450年後才崛起為大城市。慕尼黑於18世紀末迎來高速發展,在此之前,它便已於1750年趕上奧古斯堡並超過了紐倫堡。而當拿破崙於1806年將巴伐利亞升格為巴伐利亞王國後,慕尼黑成為國土面積擴大了兩倍的國家首都,發展得到進一步加速。自此,新教徒也可以取得慕尼黑公民權。在1700年,慕尼黑僅有24000名居民,但在此後每三十年便翻一番,因此至1871年已有170000人居住在慕尼黑,至1933年則達到840000人。在國王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1799-1825年)治下,國家劇院落成,這座城市也開始進行計劃周密的擴張。至1818年,慕尼黑獲得了可擁有兩位市長和兩位議長的自治權。

在國王路德維希一世(1825-1848年)統治時期,慕尼黑成為了一個著名的藝術之都。新古典主義者萊奧·馮·克倫策弗里德里希·馮·格特納德語Friedrich von Gärtner設計了路德維希街,而慕尼黑王宮則被延伸至國王廣場

路德維希一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二世(1848-1864年)尤其注重人文科學的水平提升,並因此而聚攏了一個作家圈子(「鱷魚詩社德語Die Krokodile」)。他與其父親一樣都是業主出身。全新的、借鑑了英國哥德式藝術的「馬克西米利安風格德語Maximilianstil」被應用在馬克西米利安街旁的建築中,那裡至今仍是歐洲大陸最高檔和最昂貴的購物街之一。

路德維希二世國王(1864-1886年)治下,城市的音樂活動得到發展,並隨著理察·瓦格納的多次造訪而達到新的鼎盛時期。在19世紀,當慕尼黑一再受到瘟疫困擾時,馬克斯·馮·佩滕科弗設立了污水處理系統德語Münchner Kanalisation。因此至19世紀末,慕尼黑就被認為是歐洲最乾淨的城市之一。

在攝政王柳特波德(1886-1912年)主政時期,慕尼黑經歷了經濟和文化的巨大發展。攝政王街攝政王劇院便是在此期間建造。施瓦賓在世紀之交也經歷了蓬勃發展,作為一個藝術家街區,曾得到許多當代著名作家和畫家的造訪。1896年,慕尼黑的文化雜誌《新藝術德語Jugend (Zeitschrift)》首次出版,其得名於新藝術運動;同年,阿爾伯特·朗根德語Albert Langen也發行了政治諷刺雜誌《Simplicissimus德語Simplicissimus》的創刊號。1911年,藝術家團體青騎士成立。在小說《上帝之劍德語Gladius Dei》中,作家托馬斯·曼為此時代創造了「慕尼黑閃耀著光芒」的語錄。

1916年,慕尼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了法國方面的三次空襲,轟炸並未造成重大損失。但另一方面,供應形勢的惡化卻對人口構成重大問題,導致罷工和逮捕頻發,並出現了日益高漲的革命情緒。

革命、威瑪共和國及納粹主義

[編輯]
州府慕尼黑於1923年2月15日發行的50000馬克債券
1945年俯瞰遭損毀的慕尼黑

戰爭結束後,慕尼黑於1919年爆發了革命騷亂。儘管1918年的十一月革命是和平進行的,並最終以廢除君主制而結束,但由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團體發起的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卻於1919年春天遭到國防軍自由軍團的暴力鎮壓。[64]在接下來的幾年內,慕尼黑日漸發展成為國家社會主義者活動的中心,例如成立了希特勒突擊隊。1923年,啤酒館政變統帥堂事敗。然而,慕尼黑始終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納粹黨)的所在地——除了1923年11月至1925年2月,當時該黨在全國範圍內被取締。

在1933年納粹黨掌權後,城市應進行廣泛重建;負責此項工作的建築師是赫爾曼·吉斯勒德語Hermann Giesler。雖然將慕尼黑轉變為元首城市的誇張計劃從未實現,但由於眾多浮誇的建設項目,納粹還是為這座城市帶來了明顯的建築印記。[65]

1935年,希特勒授予慕尼黑在納粹時期的城市榮譽稱號德語Stadt-Ehrentitel der NS-Zeit運動首都德語Hauptstadt der Bewegung。1938年,《慕尼黑協定》在慕尼黑簽署,確定了將蘇台德地區併入德意志國的歸屬。1937年12月1日,納粹優生組織生命之泉入駐位於當時弗靈大道(1955年起:托馬斯·曼大道)和波興格街轉角處的托馬斯·曼宅邸。該建築一直被用作黨衛隊各組織的總部直至1939年12月31日。[66]

如同所有德國大城市一樣,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了盟軍空襲的沉重打擊(慕尼黑空襲德語Luftangriffe auf München)。至戰爭結束時,歷史悠久的老城有九成面積被毀,而全市則有五成被毀。據估算,空襲共造成約6000人死亡和約15000人受傷。

在盟軍占領慕尼黑的前兩天,一個由軍人和平民共建、名為巴伐利亞自由行動德語Freiheitsaktion Bayern的抵抗組織,開始通過當地廣播反對納粹統治。自由行動的起義在當日便遭到黨衛隊的鎮壓。1945年4月30日,美國陸軍在未受到太多阻力的情況下占領慕尼黑。而在德國其它地方,戰爭則一直持續至5月初,並最終於5月8日以德意志國防軍無條件投降的方式結束。[67]

戰後時期

[編輯]
新繪畫陳列館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歷史城市景觀的重建,慕尼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漸發展成一個高科技之地,眾多來自服務行業的企業相繼入駐,例如媒體、保險公司和銀行。在戰後幾十年,慕尼黑也從兩德分裂德語Deutsche Teilung間接受益,因為大量企業從德國蘇占區及其繼承者東德遷往南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門子

旅遊業在這座城市也逐漸升溫,這裡有許多重要的博物館(例如現代藝術陳列館以及德意志博物館)和名勝古蹟。

在冷戰期間,自由歐洲電台也設於慕尼黑。1962年,市內發生了施瓦賓騷亂德語Schwabinger Krawalle,這是1960年代歐洲青年運動的第一個前奏。

1972年,慕尼黑成功舉辦第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卻因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及殺害以色列運動員而蒙羞。事件共造成全部11名人質、1名警員和5名恐怖分子身亡。因此,德國專門成立了第九國境守備隊。為了承辦奧運會,上草地德語Oberwiesenfeld區域經過重新設計,成為奧林匹亞公園,並就公共短途交通進行了地鐵快鐵接駁的大規模改造,其中一些還延伸至周邊地區。在此期間,內城也有部分區域被改造為行人專用區

自二戰結束以來,鍾溪社區德語Glockenbachviertel已日漸發展成為同性戀運動的中心,寧那·華納·法斯賓德佛萊迪·墨裘瑞等眾多藝術家均曾在此居住。[68]1988年,由漢斯·維爾納·亨策創立的慕尼黑雙年展德語Münchener Biennale正式啟動。

當代

[編輯]
安聯競技場
BMW世界

距市區約30公里的全新慕尼黑「弗朗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機場於1992年5月開業,同時關閉了舊的慕尼黑-里姆機場。在這塊場地上,其後興建了配備有里姆公園德語Riemer Park里姆展覽城德語Messestadt Riem,公園是作為2005年聯邦園藝展德語Bundesgartenschau 2005的一部分而開放。

2002年,現代藝術陳列館慕尼黑藝術區開幕,隨後,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的新建工程,以及州立埃及文化博物館德語Staatliches Museum Ägyptischer Kunst慕尼黑猶太博物館慕尼黑街頭及當代藝術博物館德語Museum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Art以及倫巴赫美術館的擴建工程也相繼完成。

從2000年至2011年,從大黑塞洛赫橋至德意志博物館之間8公里的河道景觀在「伊薩爾河的新生活」的口號下,進行了努力親近大自然的改造。2002年,戰車草坪德語Panzerwiese及相鄰的哈特爾森林德語Hartelholz被指定為自然保護區和動植物棲息地。

亮點大廈

特別是在千禧年之後,慕尼黑還建造了許多摩天大樓德語Liste der Hochhäuser in München,例如146公尺高的上城大廈德語Hochhaus Uptown München亮點大廈雙子塔、2008年落成的SV大廈德語SV-Hochhaus天際線大廈德語Skyline Tower。自2004年公投以來——由於參與的大多數選民反對建造高度超過100公尺的建構築物,巴伐利亞首府被禁止再興建高度大於聖母教堂雙塔(約99公尺)的摩天大樓。

2017年,BMW集團開始在慕尼黑北部擴建其研發及創新中心(FIZ)德語BMW Group Forschungs- und Innovationszentrum。預計至2050年,研發中心將擴大一倍,然後提供41000個工作崗位。[69]

政治

[編輯]

傳統上在地方行政中占主導地位的中間偏左政黨,在慕尼黑的州級行政和聯邦行政中的所占份額卻較小,這在巴伐利亞邦是很罕見的。傳統上在其它州份處於弱勢的基社盟自選協德語Bundesverband Freie Wähler Deutschland另選黨,在伊薩爾河畔卻比社民黨綠黨自民黨左翼黨更強。

歐洲政治及國家政治

[編輯]

慕尼黑是幾個聯邦法院和聯邦行政機關的所在地(見下文),例如聯邦財政法院德語Bundesfinanzhof德國聯邦專利法院南部軍事法庭德語Truppendienstgericht Süd以及德國專利及商標局德語Deutsches Patent- und Markenamt

慕尼黑也是歐洲專利局的總部所在地。

在巴伐利亞的聯邦議院選區中,有四個屬於慕尼黑,分別為慕尼黑東德語Bundestagswahlkreis München-Ost慕尼黑北德語Bundestagswahlkreis München-Nord慕尼黑南德語Bundestagswahlkreis München-Süd慕尼黑中西德語Bundestagswahlkreis München-West/Mitte。在巴伐利亞,社民黨德語BayernSPD僅有能夠獲得的直接任命德語Direktmandat便是來自2002年和2005年選舉中的慕尼黑北選區。但在2009年,約翰內斯·辛格哈默德語Johannes Singhammer能夠為基社盟贏回議席。在2017年聯邦議院選舉中,慕尼黑的全部四個直接任命都交給了基社盟。而在2019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在慕尼黑獲得的選票甚至領先於所有其他政黨。

州府及州管理部門

[編輯]

作為州首府,慕尼黑是巴伐利亞邦議會巴伐利亞邦政府德語Bayerische Staatsregierung以及眾多巴伐利亞州行政機構德語Landesbehörde的所在地。作為州中級行政機構德語Landesmittelbehörde上巴伐利亞政府德語Regierung von Oberbayern也設於慕尼黑,並如同巴伐利亞一樣從慕尼黑實施管理。

在巴伐利亞邦議會選舉中,慕尼黑當前由九個選區代理。

在地方層面,慕尼黑也是巴伐利亞最大行政區——上巴伐利亞行政區的治所,它作為第三級行政地,是由郡(第二級)和鎮(第一級)的地方政府德語Gebietskörperschaft (Deutschland)所組成。由於慕尼黑郡是從慕尼黑實施管理,因此儘管這座城市本身是獨立的郡級市,但慕尼黑郡政府德語Landratsamt München也設於此。郡政府既是地方自治行政機構,也是州下級行政機構。

市長及市議會

[編輯]

慕尼黑市長每六年通過直接選舉產生,併兼任市政府德語Stadtverwaltung München的負責人。自2014年5月起,迪特·賴特爾(社民黨)出任慕尼黑市長,並就此接替此前曾擔任市長長達20年的克里斯蒂安·烏德德語Christian Ude。現任第二副市長為卡特琳·哈本沙登德語Katrin Habenschaden(綠黨),第三副市長為維麗娜·迪特爾德語Verena Dietl(社民黨)。

慕尼黑市議會議席分配:

  左翼黨+「」:4席
  社會民主黨+伏特黨德語Volt Deutschland:19席
  綠黨+粉紅陣線德語Rosa Liste München:24席
  生態民主黨德語Ökologisch-Demokratische Partei+自由選民協會德語Bundesverband Freie Wähler Deutschland:6席
  自由民主黨+巴伐利亞黨:4席
  基督教社會聯盟:20席
  另類選擇黨:3席

慕尼黑市議會由80名市議員和市長組成,每六年通過選舉產生。從1996年至2004年,慕尼黑市議會是由社民黨綠黨粉紅陣線德語Rosa Liste München所組成的聯盟所領導,2014年則被社民黨和基社盟合組的大聯合政府所取代。然而,在2020年慕尼黑地方選舉德語Kommunalwahl in München 2020中,綠黨首次成為市議會的第一大黨,領先於損失慘重的基社盟和社民黨。因此,市政府的新聯盟被成為綠紅聯盟。自2020年4月底以來,粉紅陣線和伏特黨德語Volt Deutschland也加入了這一聯盟。

市政府

[編輯]

慕尼黑市政府德語Stadtverwaltung München是慕尼黑市的地方自治機構。它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管理機構(因為柏林和漢堡作為城市州,其州級和市級的管理職能並未分離)。它劃分有多個職能部門。

慕尼黑市轄區行使巴伐利亞邦府慕尼黑市內行政區劃的管理權。各市轄區內的公民通過直接選舉選出各自區委會的志願者代表。

市徽

[編輯]

根據市議會於2002年11月27日作出的決議,州府慕尼黑使用一大一小兩個樣式的紋章[70]對於官方及公務用途,則僅使用小紋章。它與1957年由市議會確定的紋章基本一致。

紋章描述德語Blasonierung:「在銀白色的盾形背景下, 一位修道士身批黑色鑲金邊的僧衣德語Kutte,其誓約書及鞋子為紅色,臉龐及手臂為肉色。」

這是一個隱喻紋章德語Redendes Wappen,因為紋章內的修道士便是指代慕尼黑之名。這位修道士在首個已知的慕尼黑市徽中便已出現,最初是在1268年作為一個帶兜帽的頭部形象,自1304年起則是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紋章內的修道士形象逐漸演變為慕尼黑之子德語Münchner Kindl[71]

所謂的大紋章則已不再用作官方流通,而是僅作代表性展示。紋章描述:開放式的磚色城門位於銀白色背景中。門樓的屋頂為黃黑條帶狀。屋頂之間是一隻指向右方、升高的戴冠獅子。門前站著一位身穿黑色鑲金邊長袍的僧侶,他有肉色的臉龐,棕色的頭髮,紅色的尖頭鞋,左手拿著紅色的誓言書,右手伸出三指宣誓。[71]

巴伐利亞的路易皇帝時代以來,慕尼黑的城市顏色一直使用老帝國的顏色:黑色和金色。慕尼黑市旗以縱向條紋展現了這兩種顏色。與巴伐利亞邦旗一樣,它也有一個帶菱格的版本。有時候,在市旗的中部會加入小紋章。

友好城市

[編輯]
新市政廳內的慕尼黑友好城市牆雕
慕尼黑在世界的位置
愛丁堡 自1954年
愛丁堡
自1954年
維羅納 自1960年
維羅納
自1960年
波爾多 自1964年
波爾多
自1964年
札幌 自1972年
札幌
自1972年
辛辛那提 自1989年
辛辛那提
自1989年
基輔 自1989年
基輔
自1989年
哈拉雷 自1996年
哈拉雷
自1996年
慕尼黑
友好城市分布圖

慕尼黑與以下城市締結了友好關係:[72]

建築風格

[編輯]

羅馬式和哥德式

[編輯]
聖伯多祿堂
舊市政廳

瑪利亞廣場被視為慕尼黑的核心,它由兩座市政廳所環繞,坐落於老城的中心。距此僅幾步之遙的聖伯多祿堂是老城最古老的教堂,也是可溯源的首個羅馬式建築。如今那裡已進行了哥德式重建,內部則已巴洛克化。自聖雅各伯堂於1955年被拆除之後,慕尼黑內城已不再有羅馬式建築,但原先屬於近郊的一些核心羅馬式教堂則被保留了下來,例如弗略特馬寧的聖十字堂德語Heilig-Kreuz-Kirche (Fröttmaning)及其濕壁畫、約翰內斯基興的聖若翰洗者堂德語St. Johann Baptist (Johanneskirchen)、莫薩赫的聖瑪爾定堂德語Alte Pfarrkirche St. Martin (Moosach)以及英戈沙金的聖尼古拉堂德語St. Nikolaus (Englschalking)。值得注意的還有位於福斯滕里德聖十字堂德語Heilig Kreuz (Forstenried)內的罕見羅馬式十架苦像

相比之下,在聖伯多祿教堂周邊的許多建築物自哥特時期開始都得到保留。它們主要採用來自附近採石場的磚石結構,其它建築材料則很少使用;即便是在別處非常豐富的哥德式裝飾工程也幾乎完全缺失。哥德式的伊薩爾門森德靈門卡爾門生牛市場旁的獅塔德語Löwenturm均源自前城防設施。哥特時期最為重要的世俗建築則包括有舊宮廷舊市政廳及其舞廳、拆肉房德語Zerwirkgewölbe,以及如今已成為慕尼黑城市博物館德語Münchner Stadtmuseum一部分的軍械庫。瑪利亞廣場附近晚期哥德式的聖母主教座堂,及其兩座具有典型文藝復興風格圓頂的獨特塔樓,是慕尼黑的標誌性建築。在1468年奠基後,這個歐洲其中一座最雄偉的磚砌教堂便已基本完工。另一座哥德式的廳堂式教堂德語Hallenkirche是位於穀物市場旁的聖神教堂,它在巴洛克時期進行了重新設計。同屬於晚期哥德式風格的聖母主教座堂和聖伯多祿堂陵園、以及救主堂諸聖堂,也依然留存至今。而原哥德式的奧斯定會教堂如今則被闢為德國狩獵及漁業博物館德語Deutsches Jagd- und Fischereimuseum

各市分區內還保留了若干哥德式教堂,它們之中也有一些在巴洛克時期得到了改造,例如拉默斯多夫的聖瑪利亞朝聖教堂德語St. Maria (Ramersdorf)或博根豪森的聖喬治堂德語St. Georg (Bogenhausen)布魯滕堡宮的宮廷禮拜堂以及皮平的聖沃爾夫岡堂德語St. Wolfgang (Pipping)則保留了原有的哥德式風格,如今被認為是慕尼黑晚期哥德式建築的典範。而格林瓦爾德堡德語Burg Grünwald則是在慕尼黑近郊仍然留存的唯一一座中世紀城堡。

文藝復興式和矯飾派

[編輯]
舊鑄幣廠

如果說慕尼黑在中世紀晚期的建築仍然主要以資產階級藝術為特徵,那麼隨著1504年巴伐利亞統一,宮廷開始越來越多地決定著這座城市的建築發展。

文藝復興時期尤為重要的建築是由耶穌會在反宗教改革的年代建立的,例如瑪利亞廣場和斯塔修斯間十字社區內的聖彌額爾教堂——這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藝復興式教堂,以及與之毗鄰的舊學院德語Alte Akademie。在庭院方面,則有舊鑄幣廠的內院以及王宮的部分區域。王宮的古物廳德語Antiquarium (München)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陳列館建築,也是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文藝復興式廳堂。而王宮內的洞庭(Grottenhof)及其洞廳(Grottenhalle)則是德國矯飾主義的主要作品。馬克斯堡德語Maxburg (München)作為文藝復興式的城宮德語Stadtpalais,僅有塔樓保留了下來。

作為維特爾斯巴赫王朝宮邸的舊施萊斯海姆宮勞夫措恩宮德語Schloss Laufzorn是在文藝復興晚期興建,它們都受到了當時義大利別墅建築的影響。

在文藝復興時期重建的葡萄酒倉德語Weinstadl是慕尼黑現存最古老的市民住宅之一。艾勒庭院德語Eilleshof於1560年建成,是最後倖存的老慕尼黑廊庭之一。而座落於普拉茨爾德語Platzl (München)旁、1589年落成的宮廷啤酒屋則是於19世紀經歷了新文藝復興式的重建。

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

[編輯]
音樂廳廣場旁的戴蒂尼會教堂

至17世紀初,慕尼黑王宮開始通過所謂的「馬克西米利安式府邸」而進行了恢宏的擴建。內城現存最古老的巴洛克式教堂是現已世俗化的加爾默羅會教堂,它仍然由傳統的當地石匠行會德語Bauhütte建造。自1663年興建的戴蒂尼會教堂(聖嘉耶當堂)開始,則是將義大利的巴洛克樣式移植至慕尼黑,這數十年間占據主導地位的代表性人物一直是恩里科·楚卡利德語Enrico Zuccalli喬瓦尼·安東尼奧·維斯卡迪德語Giovanni Antonio Viscardi,直至師從法國的建築師約瑟夫·埃夫納德語Joseph Effner老弗朗索瓦·德·居維利埃出任宮廷營造師。

阿馬莉堡德語Amalienburg (Nymphenburg)

慕尼黑還有大量其它巴洛克時期的教堂,因此諸如市民會館教堂聖三一教堂修女院教堂,連同幾個貴族宮殿——特別是波爾恰宮德語Palais Porcia (München)新普萊辛宮德語Palais Neuhaus-Preysing以及現用作天主教總主教官邸的霍爾恩施泰因宮,都位於市中心。而王宮綠廊的優雅外觀也是由居維利埃所設計。該時期罕有的市民住宅的一個例子是古內茨爾海納宅邸德語Gunetzrhainerhaus,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重建的方式復原。在森德靈門附近設有阿薩姆教堂,其內部採用華麗的晚期巴洛克式裝潢,並配有阿薩姆宅邸德語Asamhaus阿薩姆小宮德語Asam-Schlössl則是巴洛克藝術家科斯馬斯·達米安·阿薩姆德語Cosmas Damian Asam建於慕尼黑市分區塔爾基興的居所。

南德巴洛克風格的主要作品是寧芬堡宮及其位於城市西部的城堡公園德語Schlosspark Nymphenburg、北部的盧斯特海姆宮和雄偉的新施萊斯海姆宮。同期在施瓦賓興建的敘雷訥宮德語Schloss Suresnes和西南部的菲爾斯滕里德宮德語Schloss Fürstenried在規模上則要小得多。

自1727年起興建的聖安娜修道院教堂是巴伐利亞的首座洛可可式教堂。內城之外最重要的洛可可教堂為萊姆畔山的聖彌額爾堂德語St. Michael (Berg am Laim),它同樣出自營造師約翰·米夏埃爾·費舍爾德語Johann Michael Fischer (Baumeister)之手。洛可可的珍品還包括有寧芬堡宮公園德語Schlosspark Nymphenburg內的阿馬莉堡德語Amalienburg (Nymphenburg)和王宮內的居維利埃劇院新景觀建築群德語Neues Landschaftsgebäude和在戰爭中受損的聖伊莉莎白堂德語St. Elisabeth (München)則展現了從洛可可晚期至新古典主義的過渡風格。

新古典主義、歷史主義和新藝術運動

[編輯]

卡爾·馮·費舍爾德語Karl von Fischer設計、自1811年起在王宮附近興建的國家劇院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個重要作品。從王宮出發,還有四條恢宏的巴伐利亞王家林蔭道通往城市。 特別是路德維希一世國王在身為王儲期間便已介入了這些規劃。通過其御用建築師萊奧·馮·克倫策弗里德里希·馮·格特納德語Friedrich von Gärtner,路德維希一世建造了大量的新古典主義宏偉建築。

古代雕塑展覽館
新市政廳

向西往寧芬堡方向是從布林納街引出,它在二戰期間遭到破壞,因此沿街星狀的卡羅利妮廣場德語Karolinenplatz及其方尖碑、多立克柱式普羅皮來門愛奧尼柱式古代雕塑展覽館所在的國王廣場都被打斷。在科林斯柱式古典珍品陳列館後方則是本篤會聖玻尼法修道院。此外,阿爾梅達宮德語Palais Almeida以及維特爾斯巴赫廣場德語Wittelsbacherplatz (München)上的其它一些宮殿建築也從新古典主義早期的發展中倖存了下來。

老交易所德語Neue Börse (München)

向北往施瓦賓方向,在統帥堂凱旋門之間建造的王家大道為路德維希街。它是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聖路易堂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德語Hauptgebäude der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的所在地。大約同一時期,多立克柱式的名人堂巴伐利亞雕像也在特蕾西婭草坪旁落成。王宮則根據克倫策的設計進行了開發擴建,包括有佛羅倫斯式的國王建築、宴會廳建築和諸聖宮廷教堂德語Allerheiligen-Hofkirche,使其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宮殿之一。

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

王宮的南面,即歌劇院前方,自19世紀中葉起設計了一條用作閱兵通道的馬克西米利安街。它從老城往東跨越伊薩爾河,一直通往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即巴伐利亞邦議會的所在地。包括後期以新藝術風格重建的慕尼黑舞台劇院上巴伐利亞政府大樓德語Regierung von Oberbayern (Gebäude)以及五大洲博物館都位於此街上。如今,馬克西米利安街已發展成為一條奢華的購物街。

最後是在王宮的北側,從王宮花園畔、新古典主義早期風格的卡爾親王宮開始,有一條通往東部的攝政王街,這裡也是國家博物館沙克美術館的所在地。街道沿海德豪森呈山嶽形態的伊薩爾河右岸伸展,至河階處會見到和平天使像德語Friedensdenkmal。在海德豪森一側還設有施圖克別墅攝政王劇院

玻璃和鋼鐵構造在19世紀中葉的興盛期被視為技術傑作,因此穀物市場糧食市場德語Schrannenhalle (München)部分保留了這一結構,而玻璃宮德語Glaspalast (München)則於1931年被焚毀;僅餘裝飾性的噴泉德語Glaspalast-Brunnen得到倖存,現位於海德豪森的魏森堡廣場德語Weißenburger Platz中央。

自19世紀末以來,興起了許多歷史主義風格的恢宏建築,例如瑪利亞廣場旁的新市政廳(新哥德式)、斯塔修斯旁的司法宮及毗鄰的新司法大樓德語Neues Justizgebäude (München)、王宮花園畔的軍隊博物館德語Bayerische Staatskanzlei(均為新巴洛克式)以及凱旋門附近的美術學院(新文藝復興式)。

帶有新藝術風格外立面的艾因米勒街22號公寓德語Mietshaus Ainmillerstraße 22

從位於奧的聖母進教之佑堂德語Mariahilfkirche (München)開始,在伊薩爾河東岸建有三座大型的新哥德式教堂,包括位於海德豪森的施洗約翰堂德語Neue Pfarrkirche St. Johann Baptist (Haidhausen)和位於吉辛的聖十字堂德語Heilig-Kreuz-Kirche (Giesing),其後在特蕾西婭草坪旁又建起第四座宏大的新哥德式聖保祿堂德語St. Paul (München)。這些教堂與聖伯多祿堂一樣,尖頂均超過90公尺,是僅次於聖母主教座堂的市內最高建築。另一方面,在伊薩爾河西岸,城市景觀是受羅馬式風格的教堂所影響,後者包括有位於萊赫爾的聖路加堂聖亞納堂德語St. Anna im Lehel、位於伊薩爾近郊的聖馬克西米利安堂德語St. Maximilian (München)聖安多尼堂德語St. Anton (München),以及更靠西、位於馬克斯近郊的聖本諾堂德語St. Benno (München)。城市景觀同樣還受到兩座大型新巴洛克式教堂——馬克斯近郊的聖若瑟堂德語St. Joseph (München)和森德靈的聖瑪加利大廳德語Neue Pfarrkirche St. Margaret,以及慕尼黑唯一的一座大型新文藝復興式教堂——施瓦賓的聖烏爾蘇拉堂德語St. Ursula (München)所影響。施瓦賓的救世主堂德語Erlöserkirche (München)則是在其後採用了本土的建築藝術而非模仿某種風格,並融入了新藝術運動的元素。

施瓦賓尤其建有大量新藝術運動風格的住宅。同樣以新藝術風格建造的穆勒公眾游泳館於1901年在奧開業,距離自1909年始建的德意志博物館和文化中心嘉斯台德語Gasteig不遠,是慕尼黑最古老的公共室內游泳池。

慕尼黑約有1200眼泉井,其中約700眼為市政所持有。較為著名的噴泉包括倫巴赫廣場德語Lenbachplatz上的維特爾斯巴赫噴泉德語Wittelsbacher Brunnen (Lenbachplatz)博物館島上的萊茵之父噴泉德語Vater-Rhein-Brunnen,兩者均出自雕刻家阿道夫·馮·希爾德布蘭德之手。

現代和後現代

[編輯]

自20世紀初以來,慕尼黑的建築風格開始深受特奧多·費舍爾德語Theodor Fischer格爾曼·貝斯特爾邁爾德語German Bestelmeyer奧托·奧蘭多·庫爾茨德語Otho Orlando Kurz等都市計畫師和建築師的影響,他們在這座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建築作品。博斯台德語Borstei莫薩赫區內的一個文物保護住宅區,建於1924年至1929年間。諾伊豪森居民區德語Siedlung Neuhausen則始建於1928年。郵政建築學校德語Postbauschule是1920年至1934年間新建築運動德語Neues Bauen的重要展現,這所學校的發起人是羅伯特·珀費爾萊因德語Robert Poeverlein羅伯特·福霍爾澤德語Robert Vorhoelzer,尤其是後者還主導了位於泰根湖廣場德語Postamt an der Tegernseer Landstraße哈拉斯德語Harras (München)歌德廣場德語Postamt und Wohngebäude am Goetheplatz以及郵政宮德語Arnulfstraße 62上的同名郵局的建設。

裕寶大廈德語HVB Tower
耶穌聖心堂德語Herz-Jesu-Kirche (München)
亮點大廈

納粹主義時期德語Zeit des Nationalsozialismus落成的建築中,位於攝政王街上的藝術之家和前空軍指揮部德語Bayerisches Staatsministerium für Wirtschaft, Landesentwicklung und Energie以及位於國王廣場東緣的元首行館都倖存了下來。另一方面,一些重要建築,例如聖馬太堂德語St. Matthäus (München)猶太主會堂德語Alte Hauptsynagoge München以及馬克斯公爵宮德語Herzog-Max-Palais都在此期間中斷或是像埃爾維拉攝影室德語Atelier Elvira那樣被拆除。

BMW世界
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過66次空襲,慕尼黑的大部分建築遭到嚴重破壞甚至被摧毀。只有2.5%的建築完好無損,幾乎一半的外廓尺寸都被毀壞。尤其受影響的是車站地區、老城和施瓦賓。許多歷史建築都在戰爭結束後重建,按原有的藍圖修復或部分按老城的風格新建,如今已成為慕尼黑城市景觀的一部分。然而,仍有一些在建築學上非常重要的建築,例如皮奧薩斯克德儂宮德語Palais Piosasque de Non;以及在歷史學上極具意義的建築,如維特爾斯巴赫宮德語Wittelsbacher Palais;甚至曾經共同構成城市形象的建築,如交通部德語Verkehrsministerium (München)的大型穹頂,都已不復存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十年間,還創造了一些現代建築的個別例子,其中一些已被拆除,例如由盧克哈特德語Wassili Luckhardt兄弟設計,拆於1989年的壯觀的州養老金管理局大樓。未來主義風格的施瓦比隆德語Schwabylon甚至僅存在了六年,至1979年拆除。這一風格較為重要的作品還包括有由特奧·帕布斯特德語Theo Pabst設計的斯塔修斯考夫霍夫購物廊德語Galeria Kaufhof——這是戰後慕尼黑新建的首個百貨商店;由他與塞普·魯夫德語Sep Ruf合作的司法大樓新馬克斯堡德語Maxburg (München),以及由古斯塔夫·克森格爾德語Gustav Gsaenger重新設計的聖馬太堂。慕尼黑現代建築最重要的例子來自體育設施,尤其是奧林匹克公園

然而自1990年代起,慕尼黑迎來第二次奠基時代,產生了日益考究的建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建築為耶穌聖心堂德語Herz-Jesu-Kirche (München)

從1920年代開始,慕尼黑相對較少的高樓除了市政大廈德語Städtisches Hochhaus (München)之外還有地處內城外圍的慕尼黑中央大廈德語Central Tower München。即便是在2004年的市民公投中,未來摩天大樓的高度仍然被限制為100公尺以內。在建築藝術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奧林匹克公園旁的BMW四缸大廈,還有與其毗鄰、於2007年10月開幕的未來主義建築BMW世界,以及位於阿拉貝拉公園德語Arabellapark內的裕寶大廈德語HVB Tower和施瓦賓北部的亮點大廈。全市最高的摩天大樓為146公尺高的慕尼黑上城大廈德語Hochhaus Uptown München;而全市最高的建構築物則為291公尺高的奧林匹克塔

2006年11月9日,全新的猶太中心在內城的聖雅各廣場德語Sankt-Jakobs-Platz開幕,它集雅各帳篷會堂、以色列猶太社區慕尼黑之家和市立猶太博物館(2007年3月22日開幕)於一體,是歐洲最大的猶太中心。該建築複合體是由汪戴爾·赫費爾·洛爾施建築事務所德語Wandel Lorch Architekten設計,這也是德勒斯登猶太會堂改造的設計方。慕尼黑猶太中心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由明亮的石灰華石製成的不同功能的外牆,這會讓人聯想起在耶路撒冷聖殿山下的哭牆

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的建設受到了極大的關注,這是根據紹爾布魯赫·赫頓德語Sauerbruch Hutton建築事務所的方案而在慕尼黑藝術區建造,並於2009年開放。與之毗鄰的現代藝術陳列館則是由建築師斯特凡·布勞恩費爾斯德語Stephan Braunfels所設計,於2002年開放。

聖母主教座堂往東南的180度全景

綠地

[編輯]

花園及動物園

[編輯]
王宮花園內的狄阿娜神廟德語Dianatempel (München)
英國公園,涼亭視野
從左至右:州長辦公廳德語Bayerische Staatskanzlei聖伯多祿堂新市政廳王宮聖母堂戴蒂尼會堂
奧林匹克公園

慕尼黑最古老的花園設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狄阿娜神廟德語Dianatempel (München)及所屬的王宮花園。其東北側緊鄰著的是財政花園德語Finanzgarten和自1789年開始設計的英國公園,後者從市中心往城市北緣縱貫慕尼黑,其4.17平方公里的面積甚至超過了紐約的中央公園。在伊薩爾河的另一邊辟有馬克西米利安場德語Maximiliansanlagen。老城西部的斯塔修斯旁建有老植物園德語Alter Botanischer Garten (München),那裡的玻璃宮於1931年被焚毀。由埃馬努埃爾·赫里戈延英語Emanuel Herigoyen設計的新古典主義大門仍保留著由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特別撰寫的銘文。

寧芬堡宮公園德語Schlosspark Nymphenburg建於法國風格的寧芬堡宮西側。在19世紀,它被改造為一個英式景觀園林,僅「大花壇」(Grand Parterre)保留了原先的樣式。其北部與新植物園德語Botanischer Garten München-Nymphenburg相連。前選帝侯的鹿園則位於寧芬堡的東南部。城市北緣的施萊斯海姆宮公園由三座類似的巴洛克式建築組成,它也是除海倫豪森宮德語Schloss Herrenhausen施韋青根宮之外,德國現存的最大巴洛克式花園之一。

奧林匹克公園同樣顯赫,除了幾個湖泊外,從奧林匹克山上也是遠眺城市景色的絕佳場所。慕尼黑水族館德語Sea Life München也設於此。此外,還有許多其它公園和綠地,例如巴伐利亞公園、帶有班貝格之家德語Bamberger Haus柳特波德公園德語Luitpoldpark (München)、帶有東亞景觀群的西公園——這裡也是1983年巴伐利亞邦首次舉辦德國聯邦園藝博覽會國際園藝博覽會的場所,以及東公園德語Ostpark (München)。為了舉辦2005年德國聯邦園藝博覽會,則在里姆展覽城德語Messestadt Riem區內開闢了里姆公園德語Riemer Park,從而成為慕尼黑東部的另一處大型公園。在冬季,某些公園可以通過專門修葺的小徑開展越野滑雪運動。

伊薩爾河漫灘是沿著山間河流伸展的狹長公園景觀,為迎接2005年德國聯邦園藝博覽會還進行了局部生態復原德語Renaturierung。通過各條不同的綠道,人們可以在城市範圍內的伊薩爾河畔暢行或騎行而不被中斷。從德意志博物館弗勞赫島之間的伊薩爾河漫灘是進行燒烤、洗浴和從事溫和天然主義運動的熱門場所。海拉布倫動物園位於弗勞赫南部。

得益於上述公園,公共綠地和休閒場所在建築密集的慕尼黑城內所占的比例約為11.7%。[79]市內所有綠化空間所占的比例則為49.9%,因此在德國的79座大型城市中僅排名第74。[80]事實上,慕尼黑還是德國密閉空間比例最高的城市,有大約47%的城市面積是由水泥或瀝青所構成。[81]

寧芬堡宮公園德語Schlosspark Nymphenburg

墓地

[編輯]
東部陵園德語Ostfriedhof (München)

特殊的綠化空間包括有位於森德靈門附近、設有大量名人墓碑的廢棄舊南部陵園德語Alter Südfriedhof (München),以及位於馬克斯近郊、同樣被廢棄的舊北部陵園。慕尼黑現有的墓地同樣構成了城市綠肺,其中西部德語Westfriedhof (München)北部東部陵園德語Ostfriedhof (München)都設有由漢斯·格雷塞爾德語Hans Grässel設計的華麗的靈堂。慕尼黑最大的墓地是森林陵園德語Waldfriedhof (München),而博根豪森陵園德語Bogenhausener Friedhof也是一座具有許多名人墓碑的墓地。佩拉赫森林陵園德語Friedhof am Perlacher Forst則安葬有朔爾兄妹

文化

[編輯]

博物館

[編輯]

藝術博物館及畫廊

[編輯]

慕尼黑以其古老和古典藝術的收藏聞名於世,並在州立、市立以及私人博物館如畫廊中展出。

新建的倫巴赫之家
老繪畫陳列館

諸如舊美術館新美術館現代美術館以及於2014年進行大規模擴建的倫巴赫之家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畫廊之一。這些藏品與古代雕塑館州立古典珍品陳列館布蘭德霍斯特博物館一同,組成了慕尼黑藝術區。區內還設有新建的州立埃及藝術博物館德語Staatliches Museum Ägyptischer Kunst以及位於卡塔琳娜·馮·博拉街上的州立平面藝術陳列館德語Staatliche Graphische Sammlung München

除藝術區外,另一處博物館聚集地是萊赫爾,那裡雲集了藝術之家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州立考古陳列館德語Archäologische Staatssammlung沙克畫廊藝術家畫廊德語Galerie der Künstler以及五大洲博物館(原民族博物館)。伊薩爾河東岸的攝政王大街上則設有獨特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的施圖克別墅,當中常年展出弗朗茨·馮·施圖克的作品,並不定期舉辦高品質的臨時展覽。

慕尼黑城市博物館德語Münchner Stadtmuseum

內城也有大量藝術博物館。慕尼黑城市博物館德語Münchner Stadtmuseum位於聖雅各伯廣場德語Sankt-Jakobs-Platz上的原軍械庫德語Zeughaus內,下設多種不同類別的陳列室和博物館,當中包括雕塑和應用藝術展廳、慕尼黑電影博物館德語Filmmuseum München、照片博物館、圖形/海報/繪畫展廳、時裝和紡織品展廳、音樂(樂器)展廳、木偶戲和雜耍藝術展廳以及城市文化和民俗展廳。各展廳會定期組織特展,這些特展可以是專為藏品而設(例如僅在照片博物館內),也可以是跨展廳呈現。此外,慕尼黑市也設有各類畫廊,例如洛特林格13號德語Lothringer13、藝術拱廊(Kunstarkaden)、市政廳畫廊(Rathausgalerie)、馬克西米利安論壇(MaximiliansForum)以及可以外借藝術作品的阿托泰克(Artothek)。街頭及當代藝術博物館德語Museum of Urban and Contemporary Art設於內城的哈肯社區。王宮博物館德語Residenzmuseum(尤其是王宮財政部)則位於慕尼黑老城,這是維特爾斯巴赫王朝的王宮,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故宮博物院之一。王宮內的宴會廳、奢華房間或宮廷禮拜堂德語Hofkirche展現了各個歷史時代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建築藝術,當中包括由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收集的銀器、瓷器、微縮模型、繪畫、古董雕塑、青銅雕塑、掛毯、家具、鐘錶、燭台和枝形吊燈等重要藏品。慕尼黑州立錢幣陳列館德語Staatliche Münzsammlung München也被安置在王宮內。裕寶文化基金會藝術館德語Kunsthalle der Hypo-Kulturstiftung則設於戴蒂尼街德語Theatinerstraße畔。

上弗靈設有格茨陳列館德語Sammlung Goetz,這座獨棟博物館建築是由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所設計。

寧芬堡宮內除了宮廷展廳外,還設有宮廄博物館德語Marstallmuseum Nymphenburg瓷器博物館德語Porzellanmuseum München

自然歷史博物館

[編輯]

自然歷史範疇的人與自然博物館德語Museum Mensch und Natur也設於寧芬堡宮內。此外,市內還有一些迄今尚未對該州的自然科學藏品進行匯總的各類博物館,例如慕尼黑古生物博物館德語Paläontologisches Museum München水晶王國博物館德語Museum Reich der Kristalle州立人類學陳列館德語Staatssammlung für Anthropologie und Paläoanatomie慕尼黑地質博物館德語Geologisches Museum München州立植物標本陳列館德語Botanische Staatssammlung以及州立動物標本陳列館德國狩獵和漁業博物館德語Deutsches Jagd- und Fischereimuseum也涵蓋有文化歷史方面的內容,這是一處吸引人的場所,主要也由於其地處內城的優越位置。

慕尼黑納粹檔案中心

文化博物館及紀念館

[編輯]

除了藝術史的藏品外,國家博物館和城市博物館也展出有關文化歷史的藏品。慕尼黑城市博物館的對面是另一座城市博物館——猶太博物館,它在那裡與新的猶太會堂和猶太社區中心一同組成了新的猶太中心。布林納街上的納粹檔案中心德語NS-Dokumentationszentrum (München)負責研究納粹政權的歷史。市內還設有多個納粹主義受害者紀念館德語Münchner Gedenkstätten für Opfer des Nationalsozialismus慕尼黑慘案紀念館德語Erinnerungsort Olympia-Attentat則設於奧運村內。

慕尼黑最小的博物館是瓦倫丁·卡爾施塔特博物館德語Valentin-Karlstadt-Musäum,位於伊薩爾門前原用作城防工事的其中一座塔樓內;它展出的是關於藝術家卡爾·瓦倫丁德語Karl Valentin的生平及作品。比它稍大的玩具博物館設於舊市政廳塔樓。距此不遠的還有啤酒和十月節博物館德語Bier- und Oktoberfestmuseum以及慕尼黑消防博物館德語Münchner Feuerwehrmuseum德國戲劇博物館德語Deutsches Theatermuseum則設於王宮花園旁。自1998年以來,布魯滕堡宮也擁有了一個展出米夏埃爾·恩德生平及作品的文學博物館,其部分遺產歸當地圖書館所有。位於伊薩爾河普拉特島上的高山博物館德語Alpines Museum (München)是德國登山協會關於登山運動歷史的博物館。

技術博物館

[編輯]
德意志博物館

德意志博物館以其獨特的技術展品吸引了每年逾百萬各國遊客到訪,是歐洲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也是全球最大的科技博物館之一。其分支展館包括有施萊斯海姆飛行場德語Flugwerft Schleißheim和在特蕾西婭草坪上新開幕的交通博物館德語Verkehrszentrum (Deutsches Museum)

MVG博物館德語MVG Museum也作為市政運輸的博物館而存在。BMW博物館BMW集團典藏館德語BMW Group Classic慕尼黑西門子論壇德語SiemensForum München也展出了慕尼黑相關技術集團的發展歷程。

視覺藝術

[編輯]

隨著以伊拉斯謨·格拉澤德語Erasmus Grasser揚·波拉克為首的藝術家在市內工作,慕尼黑於哥特晚期迎來第一次文化繁榮。在文藝復興時期,這座城市成為雕刻藝術的中心,這主要是由胡貝特·格哈德德語Hubert Gerhard漢斯·克倫佩爾德語Hans Krumpper所塑造。在此期間,在慕尼黑活動的還有巴特爾·貝哈姆德語Barthel Beham漢斯·馮·阿亨德語Hans von Aachen彼得·坎迪德語Peter Candid等畫家。至18世紀,這座城市迎來視覺藝術的黃金時代,代表人物包括科斯馬斯·達米安·阿薩姆德語Cosmas Damian Asam埃吉德·奎林·阿薩姆德語Egid Quirin Asam約翰·米夏埃爾·費舍爾德語Johann Michael Fischer (Baumeister)弗朗索瓦·德·居維利埃伊格納茨·京特德語Ignaz Günther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布德語Johann Baptist Straub

約翰·巴普蒂斯特·施蒂格邁爾德語Johann Baptist Stiglmaier費迪南德·馮·米勒德語Ferdinand von Miller在這座城市工作時,鑄造業於19世紀迎來了第二次蓬勃發展。

從1850年至大約1914年,慕尼黑髮展成為歐洲繪畫中心之一。慕尼黑美術學院更是促成了「慕尼黑畫派德語Münchner Schule (bildende Kunst)」的誕生。時至今日,它作為學院繪畫的代表在藝術史中仍具有重要意義。學院當時的師資力量包括有卡爾·馮·皮洛蒂德語Karl von Piloty威廉·馮·迪茨德語Wilhelm von Diez阿圖爾·馮·蘭貝格德語Arthur von Ramberg尼古拉斯·吉熱斯慕尼黑分離派德語Münchener Secession則從學院周邊(以及從慕尼黑藝術家合作社德語Münchner Künstlergenossenschaft分裂)脫穎而出,其成員則包括有馬克思·利伯曼弗朗茨·馮·施圖克洛菲斯·科林特德語Lovis Corinth恩斯特·歐普勒德語Ernst Oppler瓦爾特·萊斯蒂科德語Walter Leistikow

藝術家團體「青騎士」於1911年成立,並最終使慕尼黑髮展成為現代藝術的中心。其成員包括有保羅·克利瓦西里·康定斯基阿列克謝·馮·亞夫連斯基加布里埃萊·明特爾德語Gabriele Münter弗蘭茨·馬爾克奧古斯特·馬克阿爾弗雷德·庫賓

1919年,巴伐利亞電影德語Bavaria Film的第一個製片廠在慕尼黑南部市鎮格林瓦爾德的市分區蓋格爾斯泰格德語Geiselgasteig建成。

文學

[編輯]

海因里希·海涅弗里德里希·黑貝爾安徒生都曾於19世紀在慕尼黑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巴伐利亞王國時期的最後數十年間,慕尼黑的文學生命以施瓦賓為中心得到了蓬勃發展,並廣泛受到諸如保羅·海澤萊娜·克里斯特德語Lena Christ路德維希·托馬德語Ludwig Thoma托馬斯·曼萊納·瑪利亞·里爾克弗蘭克·韋德金德等作家的影響。

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慕尼黑最著名的文學代表是利翁·福伊希特萬格安妮特·柯爾伯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奧斯卡·馬利亞·格拉夫德語Oskar Maria Graf

出生於慕尼黑的作家歐根·羅特德語Eugen Roth (Dichter)在晚期贏得了文學界的聲譽,而包括埃里希·凱斯特納沃爾夫岡·克彭德語Wolfgang Koeppen米夏埃爾·恩德在內的許多作家都是在這座城市寫作和生活。

劇場藝術

[編輯]
慕尼黑國家劇院
慕尼黑室內劇院
克羅內大屋德語Kronebau

慕尼黑擁有非常豐富的戲劇、芭蕾和歌劇文化,共計提供五座州營、三座市營和逾五十座私營表演場館。其中最重要場館是慕尼黑國家劇院巴伐利亞國立歌劇團巴伐利亞國立芭蕾舞團德語Bayerisches Staatsballett駐地)、王宮劇院巴伐利亞國立戲劇團德語Bayerisches Staatsschauspiel駐地)、格特納廣場國家劇院德語Staatstheater am Gärtnerplatz(歌劇、輕歌劇、舞蹈和音樂劇)、攝政王劇院巴伐利亞奧古斯特·埃弗丁戲劇學院德語Bayerische Theaterakademie August Everding駐地)、慕尼黑室內劇院演藝堡德語Schauburg (München)慕尼黑人民劇院以及慕尼黑德意志劇院德語Deutsches Theater München

音樂劇、歌劇和芭蕾舞

[編輯]

慕尼黑的音樂生活有著悠久的傳統。著名作曲家奧蘭多·德·拉絮斯卡爾·馬利亞·馮·韋伯古斯塔夫·馬勒理察·施特勞斯卡爾·奧爾夫都曾在這裡工作和生活。1775年,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假扮園丁的姑娘》便是在救主廣場歌劇院德語Opernhaus am Salvatorplatz進行首演,隨後至1781年,他的《依多美尼歐》又在居維利埃劇院進行全球首演。在路德維希二世治下,理察·瓦格納有多部歌劇都是在慕尼黑國家劇院首度公演。對於音樂劇,巴伐利亞國家劇院格特納廣場國家劇院德語Staatstheater am Gärtnerplatz尤為引人注目,並且它們都設有各自的芭蕾舞團:巴伐利亞國立芭蕾舞團德語Bayerisches Staatsballett格特納廣場國立芭蕾舞團德語Ballett des Staatstheaters am Gärtnerplatz。由漢斯·維爾納·亨策創立的慕尼黑雙年展德語Münchener Biennale則致力於當代音樂劇。

話劇

[編輯]

在話劇領域,慕尼黑最重要的表演場所是巴伐利亞國立劇院德語Bayerisches Staatsschauspiel慕尼黑室內劇院慕尼黑人民劇院。自戈特霍爾德·埃弗拉伊姆·萊辛開始,許多著名作家的劇本都會選擇在慕尼黑進行首演,其中包括弗里德里希·黑貝爾亨里克·易卜生胡戈·馮·霍夫曼史塔英格瑪·伯格曼。私營的大都會劇院德語Metropoltheater (München)曾獲得多個獎項,而慕尼黑夏日劇場德語Münchner Sommertheater作為英國公園內的露天劇場德語Freilichtbühne,每年也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巴伐利亞霍夫喜劇院德語Komödie im Bayerischen Hof則是林蔭道戲劇德語Boulevardtheater的代表性場所,它主要由知名演員擔綱主角。

在兒童及青少年話劇方面,演出堡德語Schauburg (München)在慕尼黑發揮了核心作用。此外還有各種私營兒童劇場,例如慕尼黑兒童劇院德語Münchner Theater für Kinder慕尼黑木偶劇院德語Münchner Marionettentheater。另一方面,木偶劇院小遊戲則幾乎只在夜間和面向成人演出。

卡巴萊小品及馬戲

[編輯]

卡巴萊小品德語Kabarett領域,慕尼黑歡笑及射擊協會德語gesellschaft哈特畔小館德語Wirtshaus am Hart、夫琅和費劇院、喜劇廳和屠宰場德語schlachthof (Fernsehsendung)都是這座城市重要的演出場所。慕尼黑的著名卡巴萊小品演員則包括有卡爾·瓦倫丁德語Karl Valentin迪特·希爾德布蘭特德語Dieter Hildebrandt奧特弗里德·費舍爾德語Ottfried Fischer格哈德·波爾特德語Gerhard Polt等。

1905年成立的克羅內馬戲團德語Circus Krone是歐洲最大的馬戲團,其永久性的冬季處所設於慕尼黑的克羅內大屋德語Kronebau

管弦樂團及合唱團

[編輯]
慕尼黑愛樂樂團嘉斯台德語Gasteig演出

慕尼黑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是德國最重要的管弦樂團之一,並定期與國際知名指揮合作。此外,慕尼黑交響樂團慕尼黑室內樂團德語Münchener Kammerorchester也在業界享有較高聲譽。

重要的合唱團則包括有慕尼黑愛樂合唱團德語Philharmonischer Chor München巴伐利亞廣播合唱團德語Cho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慕尼黑巴赫合唱團德語Münchener Bach-Chor慕尼黑俄耳甫斯合唱團德語orpheus chor münchen慕尼黑之聲德語MünchenKlang以及工作室設於索爾恩德語Solln、並由大多數慕尼黑男孩所組成的特爾茨少年合唱團德語Tölzer Knabenchor

慕尼黑最重要的管弦樂及合唱演出場地為嘉斯台德語Gasteig的愛樂廳(2387座)、攝政王劇院(1081座)和位於慕尼黑王宮內的赫拉克勒斯禮堂德語Herkulessaal(1270座)。然而,時至今日,慕尼黑仍然缺乏一個聲效最佳的音樂廳,這常常引發爭論,並最終通過2015年春季的一次集會促成了新音樂廳的建造,它是由以學生為代表的合唱及管弦樂團慕尼黑之聲德語MünchenKlang所發起的。[82]2015年12月,巴伐利亞邦政府決定將該音樂廳建在火車東站附近的前工業區德語Kultfabrik內。[83]

電子音樂

[編輯]

慕尼黑在電子音樂的發展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創使用合成器迪斯科電子舞曲進行編排的喬吉奧·莫羅德爾以及迪斯科歌手唐娜·桑默都在這座城市工作和生活,並通過莫羅德爾的音樂之地工作室德語Musicland Studios製作了世界名曲《I Feel Love德語I Feel Love》和《Love To Love You Baby》。1990年代末,慕尼黑之於電音撞擊樂德語Electroclash的地位是「即便不是其發明的,也是其共同發明的」,當時這裡的國際先驅DJ Hell德語DJ Hell便通過他的唱片公司國際迪傑牛郎德語International Deejay Gigolos推出及編排了此音樂流派。

定期文化活動

[編輯]
慕尼黑啤酒節
聖母之佑廣場舉辦的奧年集德語Auer Dult
大學生城市節德語StuStaCulum

當地聞名的文化活動包括有歌劇節德語Münchner Opernfestspiele歐洲舞蹈坊德語Tanzwerkstatt Europa電影節

年初,在懺悔節德語Fastnachtsdienstag期間會有「市場女販之舞德語Tanz der Marktfrauen」,這是在穀物市場舉辦的懺悔活動;而聖灰日期間還會在瑪利亞廣場漁泉德語Fischbrunnen (München)旁舉辦傳統的「洗錢包德語Geldbeutelwäsche」活動。在2月和3月的聖灰日之後則是「烈性黑啤酒期」(Starkbierzeit),它會通過各種活動來慶祝,例如在諾克赫貝格德語Nockherberg舉行的「每人拿起一粒谷德語Derblecken」活動,並且每年都由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提供轉播。

3月,除了聖派屈克節外,慕尼黑青少年書展德語Münchner Bücherschau junior也吸引了眾多訪客,作為一項重要活動,它不僅著重於兒童和青年文學,而且著重於促進閱讀。至復活節期間,慕尼黑會在聖週六舉辦復活節遊行德語Ostermarsch。4月則會在特蕾西婭草坪舉辦迎春節德語Münchner Frühlingsfest,這是一項民間節日德語Volksfest,但規模比著名的慕尼黑啤酒節要小。

文化及家庭節於每年的5月1日在瑪利亞廣場舉行。之後於5月的第一個周末則在慕尼黑的市分區開始為期九天的奧年集德語Auer Dult(五月集市)。自1988年以來,每兩年會舉辦一次新音樂劇的音樂節:慕尼黑雙年展德語Münchener Biennale。歐洲最大規模的街頭溜冰活動德語Skatenight——慕尼黑溜冰節於5月至8月間舉行。

6月初,德國最大規模的學生音樂和戲劇節——大學生城市節德語StuStaCulum會在慕尼黑的市分區弗萊曼德語Freimann舉行。每年6月中旬的周末,在瑪利亞廣場至音樂廳廣場間會舉辦慕尼黑建城紀念日的慶典。此外,6月還有各種不同的活動:街頭生活節德語Streetlife Festival慕尼黑漫畫節德語Comicfestival München慕尼黑國際短片節德語Munich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以及在6月末或7月初舉辦的德國第二大電影節——慕尼黑電影節

定址於奧林匹克公園南部的托爾伍德音樂節德語Tollwood-Festival歌劇節德語Münchner Opernfestspiele以及慕尼黑騎行之夜德語Münchner Radlnacht也均在6月和7月舉行。

7月的重要活動是克里斯多福大街紀念日遊行、傳統的科切爾舞會德語Kocherlball慕尼黑仲夏夜之夢德語Münchner Sommernachtstraum奧林匹克公園夏日慶典德語Sommerfestival蒂特倫音樂節德語Theatron-Festival慕尼黑夏日劇場德語Münchner Sommertheater,以及7月第三個周日在藝術之家後方日本茶藝館舉行的慕尼黑日本文化節。7月底,第二輪奧年集(雅各比集市)開市,而在慕尼黑王宮的泉庭舉辦的「貝爾藝術音樂之夏」(Bell’Arte – Musikalischer Sommer)也吸引著眾多遊客。

至8月的頭十天,歐洲舞蹈坊德語Tanzwerkstatt Europa會在慕尼黑的多個地點舉行,這是一項國際性的當代舞蹈節。奧林匹克公園的夏日慶典同樣會持續至8月,同時這裡還會舉辦利拉路德語LILALU文化及家庭節。每兩年則會舉辦一次針對兒童模擬遊戲的「小小慕尼黑德語Mini-München」活動。

第二輪街頭生活節德語Streetlife Festival慕尼黑戶外運動節德語Münchner Outdoorsportfestival於9月中旬舉行,而慕尼黑啤酒節(十月節)也同時在特蕾西婭草坪拉開帷幕,並會一直持續至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

第三輪為期九天的奧年集(教堂落成紀念集市)從10月中旬開啟;至11月會在嘉斯台舉辦慕尼黑書展德語Münchner Bücherschau。每兩年一屆的種類戲劇節德語Theaterfestival Spielart會在11月至12月舉辦。降臨節的首個星期日之前,托爾伍德冬季音樂節德語Tollwood-Festival將在特蕾西婭草坪開幕,並一直持續至新年。此外,在將臨期期間,慕尼黑各地都會開設聖誕市場(例如瑪利亞廣場、魏森堡廣場等)。

飲食

[編輯]

慕尼黑的餐飲業可提供大量特色的巴伐利亞菜餚德語Bayerische Küche白香腸於1857年發明於慕尼黑,可以稱為該市最著名的特色菜餚。另外值得一提的還包括有煎肉餅德語Leberkäse煎肉餅包德語Leberkässemmel椒鹽卷餅膝蓋甜圈德語Knieküchle(一種圓形的炸油條)、攝政王大蛋糕德語Prinzregententorte以及慕尼黑啤酒德語Münchner Bier等。

巴伐利亞霍夫酒店德語Hotel Bayerischer Hof (München)內的美食餐廳「Atelier」由名廚揚·哈特維希德語Jan Hartwig主理,是慕尼黑的全國十佳餐廳之一,當前為米其林三星評級。在《米其林指南2019》中,慕尼黑共有四家餐廳被評為二星,分別為Tantris德語Tantris漢斯·哈斯德語Hans Haas (Koch)主理)、Geisels Werneckhof(中村透德語Tohru Nakamura主理)、Alois(原多勒米爾德語Dallmayr餐廳,克里斯多福·昆茨德語Christoph Kunz (Koch)主理)以及BMW世界內的「食堂」(博比·布羅伊爾德語Bobby Bräuer主理)。此外,《米其林指南2019》還將另外七家慕尼黑餐廳評為一星。[84]

1994年關閉、原設於馬克西米利安廣場德語Maximiliansplatz的「Aubergine」餐廳在埃卡特·維齊希曼德語Eckart Witzigmann的主理下於1980年成為德國首個獲評米其林最高三星的餐廳。維齊希曼此前曾在Tantris餐廳(分別於1974年獲評一星、1975年獲評二星)掌廚,該餐廳至今仍在營業。在海因茨·溫克勒德語Heinz Winkler (Koch)的領導下,Tantris於《米其林指南1982》成為德國第二家三星級餐廳。該評級一直持續至1991年溫克勒離任。

夜生活

[編輯]
閃電俱樂部德語Blitz Club
巡道工蒂爾俱樂部德語Bahnwärter Thiel (Club)

如今,慕尼黑的夜生活主要分布在市中心(老城-萊赫爾)以及馬克斯近郊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奧-海德豪森萊姆畔山施瓦賓森德靈等市轄區內進行。在森德靈門馬克西米利安廣場德語Maximiliansplatz間有一條所謂的「歡慶蕉道」(Feierbanane),這是沿陽光街德語Sonnenstraße (München)約1.3公里長的非官方聚會區,其特徵是夜店、酒吧和餐廳高度集中,並自2000年代中期起成為慕尼黑夜生活的中心。

市轄區路德維希近郊-伊薩爾近郊境內的格特納廣場社區德語Gärtnerplatzviertel以及磨坊街德語Müllerstraße (München)周邊的鍾溪社區德語Glockenbachviertel以眾多時尚酒吧而聞名,被視為慕尼黑同性戀文化的中心。馬克斯近郊的特點是擁有眾多小酒吧,它們尤其受到學生群體的歡迎;而在施瓦賓,則曾以諸如Big Apple、PN、Domicile德語Domicile、Hot Club、Piper Club、Tiffany、Blow Up德語Blow Up (Club)(德國首家露天迪斯科舞廳)、黃色潛水艇德語Schwabylon(水下迪斯科舞廳)和施瓦賓7號德語Schwabinger 7等傳奇夜店而聞名,但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士紳化的發展,當地的夜生活已大大減少。[85]

1996年開業的東站文化園德語Kultfabrik(2016年後稱為文化產業園德語Kultfabrik)原是萊姆畔山慕尼黑東站附近的工業區,經改造後發展成歐洲最大的休閒娛樂區,設有逾30家夜店,對當地夜生活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在此之前,位於1992年廢棄的慕尼黑-里姆機場原址上已開設有一系列國際知名的夜店。

總體而言,由於人們對居住空間的強烈需求以及士紳化的推進,慕尼黑的夜生活正在相對快速地發生變化。享譽國際的夜生活地點除了已經提到的典型場所外,60後和70後常光顧的還有諸如狂妄舞廳德語Morizz原子咖啡店德語The Atomic Café (Club)、巴巴魯鐵克諾俱樂部、超音波俱樂部德語Ultraschall (Club)KW熱電站德語KW – Das Heizkraftwerk以及MMA俱樂部德語MMA Club。此外,從1995年至2001年,在慕尼黑舉辦的Union Move德語Union Move有時會成為德國第二大規模的鐵克諾巡遊德語Technoparade,參與人數逾100000人。

時至今日,慕尼黑共提供超過100家夜總會以及數以千計的酒吧和餐廳。[86][87]

經濟

[編輯]

經濟產出

[編輯]

根據一項對比研究(由《經濟周刊德語Wirtschaftswoche》雜誌、新社會市場經濟倡議德語Initiative Neue Soziale Marktwirtschaft智庫和科隆IW諮詢公司進行對比),慕尼黑的經濟實力在德國五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二。而新社會市場經濟倡議和《經濟周刊》的最新研究結果預測,慕尼黑將成為德國經濟最成功的城市。該研究評估了經濟和結構指標,例如生產率、總收入、投資創新失業率德語Arbeitslosenstatistik和高素質人才數量。

2016年,慕尼黑在城市範圍內創造了1095.71億歐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在經濟產出方面排名德國第三德語Liste der deutschen Städte nach Bruttoinlandsprodukt。同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75186歐元(巴伐利亞邦:44215歐元,德國:38180歐元),因此大大高於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經濟總量名義增長3.9%。全市於2017年約有1087300人就業。[88]截自2018年12月的失業率為3.4%,高於巴伐利亞邦2.7%的平均水平,但低於全國平均水平。[89]慕尼黑是慕尼黑大都市區的中心,其GDP總額約為2830億歐元。[90]

在2016年的《未來地圖集德語Zukunftsatlas》中,慕尼黑市在德國402個行政郡和郡級市中排名第二,使其成為「未來機會最多」的地方之一。排名首位的則是與慕尼黑相鄰的慕尼黑郡[91]

債務

[編輯]

主權債務

[編輯]

自2006年起,慕尼黑市便已能夠在沒有新增淨值貸款的情況下為所有投資措施提供資金。繼2005年達到34.14億歐元的債務峰值之後,截至2017年底,該市已償還約27億歐元的借貸(約占79%)。截至12月31日,慕尼黑於2017年的主權債務水平降至7.24億歐元,其中與主權債務相關的人均債務約為474歐元。[92]

自營企業

[編輯]

州府慕尼黑的自營企業德語Eigenbetrieb是可開具特別發票的特別基金,但沒有自己的法人資格。因此,自營企業的債務由城市承擔。慕尼黑有多家負債的自營企業,分別為:

2017年慕尼黑自營企業債務
企業 債務(單位:百萬歐元)
慕尼黑廢棄物管理公司德語Abfallwirtschaftsbetrieb München(AWM) 75.8
慕尼黑市場德語Markthallen München 22.0
慕尼黑城市排水德語Münchner Stadtentwässerung 1038.5
慕尼黑室內劇院 59.4
慕尼黑市信息和通訊技術供應商 100.1

AWM和城市排水公司是完全通過收取費用收入來抵債的自營企業。因此,它們永遠不會負擔主權債務。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僅慕尼黑城市排水的負債便占慕尼黑總債務的50%以上。[93]沒有負債的自營企業則包括有慕尼黑公共事業公司德語Stadtwerke München社會住房救濟公司德語GEWOFAG

展覽及會議

[編輯]
慕尼黑國際會議中心

除漢諾威、法蘭克福、科隆和杜塞道夫之外,德國擁有最大展廳展覽能力的展覽會也位於慕尼黑。慕尼黑是重要的展覽會舉辦地,尤其是由慕尼黑展覽會德語Messe München所經營的慕尼黑展覽會館德語Messe München (Gelände)。自2011年以來,慕尼黑展覽會還將慕尼黑國際會議中心德語ICM – Internationales Congress Center München(ICM)和慕尼黑活動中心德語MOC Veranstaltungscenter München(MOC)均用作慕尼黑展覽會場館。

慕尼黑有超過500個的活動場所可為各種大會、研討會和座談會提供框架:從奧林匹克公園到啤酒館,還有許多會議酒店,以及諸如王宮、寧芬堡宮或德意志博物館這樣的可出租場地。其它重要的會議場地還包括老大會堂德語Alte Kongresshalle (München)騎馬廳德語Reithalle München

旅遊

[編輯]

該市的名勝古蹟和購物設施以及展覽和會議吸引了眾多遊客和商務客。《國家地理旅行者》的專業評委在2008年全球110個最佳歷史景點的排名中將慕尼黑排在第30位。[94]

2009年,在慕尼黑過夜的訪客數量增至990萬(增加0.6%)[95],其中的440萬來自國外(較2008年減少3%)。美國人是最大的旅遊團體,過夜住宿為59.7萬人次(減少2.4%),其次是義大利人(51.8萬)和英國人(34.1萬)。慕尼黑的一項特點是在夏季會迎接大量來自海灣地區的阿拉伯遊客(過夜人次27.1萬),他們不僅在內城購物,還通常會在停留期間前往醫院接受醫療服務。根據旅遊局的數據,2011年共有來自海灣國家的102000名遊客在慕尼黑度假。[96]2016年,慕尼黑以近525萬外國遊客的數量而成為全球到訪量第23大的城市,並位居德國第一。同年,遊客共創造了53億美元的收入。大多數外國遊客來自歐洲、亞洲和美國。[97]德新社於2019年報道的收益為「一年約80億歐元的可觀收入」。[98]2019年,慕尼黑在遊客密度方面(按居民數計)位居全球第11位,在簽證申請公司「Offiziell Esta」中是排名最高的德國城市。

零售

[編輯]
考芬格街是慕尼黑最著名的購物街之一

慕尼黑的零售業是多種多樣的。從廉價類別到奢侈類別,所有類別均有涵蓋。在德國最繁忙的五大購物街中,慕尼黑有諾伊豪森街德語Neuhauser Straße考芬格街成為入圍的兩個代表。根據仲量聯行的一項調查,諾伊豪森街的繁忙程度位居德國第二,為每小時13515人次,僅次於每小時14265人次的科隆希爾德巷。在法蘭克福的采爾大街(13035人次)之後,考芬格街則以每小時12975人次的人流量排名第四。慕尼黑的這兩條街均處於中低價格類別。[99]利奧波德街霍亨索倫街德語Hohenzollernstraße (München)共同構成了「施瓦賓之T」(Schwabinger T),租金高達每平方公尺105歐元。[100]許多國際知名公司——特別是來自時裝和珠寶業的品牌,都匯集在馬克西米利安街上,使其成為一條精緻的購物街。較大型的購物中心則包括有:歐洲工業園德語Euro-Industriepark奧林匹克購物中心德語Olympia-Einkaufszentrum佩拉赫購物大道德語Einkaufs-Center Neuperlach – pep五庭

產業

[編輯]
BMW總部的四汽缸大廈BMW博物館
慕尼黑西門子論壇德語SiemensForum München

慕尼黑及其周邊地區雲集了大量企業的總部。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公司都將其總部從柏林或東德遷至慕尼黑。慕尼黑最重要的經濟產業是旅遊、汽車與機械工程、電氣工程以及軟體和IT產業。高密度的IT企業也使慕尼黑獲得了「伊薩爾河谷德語Isar Valley」(參照矽谷)的綽號。慕尼黑還是德國重要的金融場所和保險中心,以及重要的生物技術中心——但該領域卻集中在已屬鄰鎮管轄普拉內格馬丁沼地德語Martinsried內。物流企業則多坐落於阿拉赫的櫻桃街工業用地德語Gewerbegebiet Kirschstraße內,工業企業克勞斯-瑪菲也位於此。在新興產業方面,最為著名的企業是弗利克斯公車

2009年,慕尼黑在財富世界500強的所在城市中排名全球第八。[101]德國DAX指數的30大成分股中,有安聯BMW慕尼黑再保險西門子以及自2019年9月加入的MTU航空引擎等共五家企業將總部設在慕尼黑。後者在這項統計中排名首位,領先於擁有三家DAX公司的埃森。事實上,DAX成分股中的英飛凌微爾卡德語Wirecard也分別位於城郊的市鎮新比貝格阿施海姆。儘管經歷多次併購,但自2018年以來,出自普拉赫德語Pullach im Isartal林德集團也繼續出現在DAX指數中。[102]猛獅集團的企業總部也設於慕尼黑的阿拉赫;但該公司自2012年9月起已退出DAX指數。在德國MDAX指數德語MDAX的60家中型公司,則有11家位於慕尼黑。在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排名中,慕尼黑位居第35(截至2018年)。[103]

傳媒

[編輯]

慕尼黑在全德具有重要的傳媒地位。除紐約之外,全球大多數的出版社都位於慕尼黑。電視和電影業在這座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電視行業於下弗靈,電影行業於格林瓦爾德蓋塞爾加斯泰格德語Geiselgasteig)。此外,擁有康斯坦丁影業巴伐利亞影業德語Bavaria Film和其它製片公司的慕尼黑也是全球領先的電影城市之一。

出版社

[編輯]

慕尼黑擁有約250家出版社,是印刷傳媒德語Printmedium的重要地點(例如胡貝特·布爾達傳媒德語Hubert Burda Media南德意志出版社德語Süddeutscher VerlagIDG傳媒)。繼紐約市之後,州府慕尼黑也被譽為世界領先的書刊出版城市。

在慕尼黑可以找到以下出版商:德國平裝書出版社德語dtv Verlagsgesellschaft朗根沙伊特出版社德語Langenscheidt邦妮德語BonnierC·H·貝克出版社德語Verlag C. H. Beck卡爾·漢澤爾出版社德語Carl Hanser Verlag德勒默·克瑙爾德語Droemer Knaur愛思唯爾格雷費及翁澤爾德語Gräfe und Unzer歐登堡出版社德語R. Oldenbourg Verlag皮珀出版社德語Piper Verlag普雷斯特爾出版社德語Prestel Verlag蘭登書屋出版集團德語Verlagsgruppe Random House安鐵·昆斯特曼出版社德語Verlag Antje Kunstmann

日報

[編輯]

除了全國性的《南德意志報》之外,《Tz報》、《慕尼黑水星報》和《慕尼黑晚報》都是當地重要的報刊。而《圖片報》也辟有慕尼黑的地方板塊。

巴伐利亞廣播公司總部

電視及廣播

[編輯]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廣播公司的所在地,也是德國公共廣播聯盟合作電視台——德國電視一台德國電視二台在巴伐利亞邦的演播室所在地。慕尼黑及其周邊地區也有許多私營電視和廣播營運商德語Liste deutscher Hörfunksender,例如RTL二台德語RTL II專業七台衛星一台傳媒德語ProSiebenSat.1 Media專業七台德語ProSieben衛星一台有線一台德語Kabel eins)、慕尼黑電視集團德語Tele München Gruppe德國體育一台德國天空電視台慕尼黑電視台德語München TV。慕尼黑有兩家全國性的私營廣播電台:巴伐利亞天線德語Antenne BayernegoFM德語egoFM,以及五家本地廣播電台:Gong廣播96.3德語Radio Gong 96.3阿拉貝拉廣播德語Radio Arabella (München)105.2、慕尼黑能量德語Energy München95.5查理瓦力德語95.5 Charivari和Radio2day 89.0。

傳媒教育

[編輯]

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提供各種與傳媒相關的課程,例如傳媒信息學和傳播學。德國新聞學院德語Deutsche Journalistenschule可對慕尼黑所有媒體的記者進行培訓。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則培育未來的製片人,其中的許多人畢業後還將服務於電視和廣播行業。此外,慕尼黑的報刊、電視台和廣播電台也都為未來的媒體從業者提供實習培訓。

基礎設施

[編輯]

廣播及電視傳輸

[編輯]
奧林匹克塔

2005年,慕尼黑確立了通過天線(DVB-T)接收的數碼廣播傳輸。發射器安裝在奧林匹克塔上,那裡也會發射一些調頻廣播。在慕尼黑郡則設有伊斯馬寧發射台德語Sender Ismaning,用於傳輸巴伐利亞廣播公司的慕尼黑本地窗口。此外,在布魯滕堡街還設有慕尼黑郵政管理局電信發射塔德語Fernmeldeturm der Oberpostdirektion München,主要傳輸egoFM德語egoFM的廣播。但由於發射功率抵,其信號的極限只能到達城市邊緣。

距離慕尼黑僅65公里遠的文德爾施泰因山上設有文德爾施泰因發射台德語Sender Wendelstein,主要為城市的南部地區傳輸信號。另有三種例外值得一提:祖格峰發射台德語Sendeanlagen auf der Zugspitze、羅森海姆附近的霍赫里斯發射台德語Sender Hochries以及埃伯斯貝格附近的伊森發射台。它們還為慕尼黑提供私人廣播節目。

由於慕尼黑地處阿爾卑斯山前的優越地理位置,因此巴伐利亞和奧地利山峰上的幾個發射台也可以為該市提供廣播節目,例如格林滕山發射台和霍恩派森貝格發射台等。薩爾茨堡附近的蓋斯貝格山發射台德語Sender Gaisberg可以確保奧地利廣播集團(ORF)廣播的順利接收,加之位於蒂羅爾的薩爾費峰發射站和祖格峰上的ORF發射站,整個慕尼黑範圍內都可輕易聽到奧地利鄰國的廣播節目。

電力、自來水及氣體供應

[編輯]
SWM設於弗略特馬寧山德語Fröttmaninger Berg上的風力發電機德語Windkraftanlage Fröttmaning

慕尼黑公共事業公司德語Stadtwerke München(SMW)是德國最大的市政服務供應商之一,也是德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商之一。其唯一的股東是州府慕尼黑。

SMW以「M電力」(M-Strom)的名義向私人和商業客戶出售電力。SWM在慕尼黑市和慕尼黑地區營運有十二家水電站、若干可再生能源電站,以及南部德語Heizkraftwerk Süd (München)北部德語Heizkraftwerk Nord (München)弗萊曼德語Heizkraftwerk Freimann三家熱電站,其中約70%的電力是通過熱電聯產產生。SWM及其關聯公司還持有伊薩爾2號核電站德語Kernkraftwerk Isar25%的股權。

作為歐洲聯合網絡的一部分,SMW為客戶供應天然氣。也可以使用獨立的地下貯存設施。SWM在慕尼黑設有八個天然氣加氣站,並在那裡提供可再生的生物沼氣加氣。

SWM利用其熱電站和供熱站進行集中供暖,分布逾800公里長的蒸汽和熱水網絡與大型建築及入戶相連,並可用於暖氣和製備溫水。通過抽取融積在地下結構中的地下水,還可以利用管道網絡以環保的方式為工業客戶提供集中冷卻。然後,略微變暖的地下水再被饋送回地下水流。

慕尼黑的飲用水來自曼格法爾河谷德語Mangfalltal上游、奧伯勞附近的洛伊薩赫河以及慕尼黑礫石平原德語Münchner Schotterebene,並在當地通過供水管線流入慕尼黑的供水網絡。「有機農民」組織還倡議在水源地推廣有機耕作。

污水處理由慕尼黑城市排水工程局德語Münchner Stadtentwässerung負責。

廢物處理

[編輯]

慕尼黑廢棄物管理公司德語Abfallwirtschaftsbetrieb München(AWM)是位於莫薩赫區的垃圾處理德語Abfallentsorgung企業。作為自營企業,它專職負責廢棄物處理,並且是德國最大的市政廢物處理公司。

運輸

[編輯]

航空運輸

[編輯]
慕尼黑機場

慕尼黑機場IATA代碼MUCICAO代碼EDDM)位於市中心東北約29公里處的艾丁沼澤,是德國第二大及歐洲第七大機場,2018年的旅客量逾4600萬人次。自漢莎航空決定將慕尼黑作為繼法蘭克福之後的第二樞紐以來,該機場與國際上的聯繫日益緊密,有超過25架遠程客機駐紮於此。漢莎航空在慕尼黑的洲際網絡比其它任何德國機場都要廣泛。機場可以通過A92號德語Bundesautobahn 92高速公路抵達;在公共運輸方面則有快鐵S1線和S8線連接機場至慕尼黑內城。

慕尼黑周邊的其它機場還有供通用航空使用、但部分受限的上普法芬霍芬飛行場德語Flugplatz Oberpfaffenhofen施萊斯海姆飛行場德語Flugplatz Schleißheim。此外,瑞安航空也會將距慕尼黑90公里外的梅明根機場稱作「慕尼黑西部機場」。

鐵路運輸

[編輯]
慕尼黑火車總站
慕尼黑東站

慕尼黑通過鐵路與國際鐵路網絡緊密相連,從這裡可以直接通往德國和歐洲的主要城市(部分為夜間列車)。除了位列德國鐵路一等站火車總站慕尼黑東站外,慕尼黑市內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長途車站,即慕尼黑-帕辛站二等站)。慕尼黑的7座三等站則分別為萊姆站鹿園站多納斯貝格橋站哈克橋站卡爾廣場站瑪利亞廣場站吉辛站。此外,還有大量被德鐵車站服務歸類為四等和五等的車站。鐵路貨運主要使用慕尼黑北編組站德語München Nord Rangierbahnhof

長途客運

以下長途客運路線經停或從慕尼黑火車總站始發:

  • TGV 83:慕尼黑 - 奧古斯堡 - 司徒加特 - 卡爾斯魯爾 - 史特拉斯堡 - 巴黎
  • ICE 11:柏林 - 法蘭克福 - 慕尼黑 - 因斯布魯克
  • ICE 25:漢堡 - 紐倫堡 - 慕尼黑 - 加米施-帕滕基興
  • ICE 28:慕尼黑 - 奧古斯堡 - 紐倫堡 - 萊比錫 - 柏林
  • ICE 41:慕尼黑 - 紐倫堡 - 符茲堡 - 法蘭克福
  • ICE 42:慕尼黑 - 司徒加特 - 法蘭克福 - 科隆 - 多特蒙德 - 漢堡
  • RJ 90:慕尼黑 - 薩爾茨堡 - 維也納 - 布達佩斯
  • EC 88:慕尼黑 - 林道 - 蘇黎世
  • EC 89:慕尼黑 - 因斯布魯克 - 維羅納 - 博洛尼亞
夜間列車

夜間列車主要提供至以下城市的直通路線:

  • 博洛尼亞 - 佛羅倫斯 - 羅馬
  • 維羅納 - 威尼斯
  • 布萊梅 - 漢堡
  • 柏林
  • 維也納 - 布達佩斯
  • 盧布爾雅那 - 薩格勒布/里耶卡

長途公車運輸

[編輯]
從哈克橋展望ZOB(2014年)

慕尼黑長途客車總站(ZOB)是公車和鐵路在國內和國際運輸中的重要轉運樞紐。ZOB的新大樓位於哈克橋的中央,於2009年9月11日啟用。[104]由於其緊鄰快鐵哈克橋站,因此ZOB提供了從慕尼黑周邊地區至慕尼黑機場間的最佳連接。與其舊址一樣,慕尼黑火車總站同樣位於附近。

公共短途客運

[編輯]
MVV含捷運公車路線的網絡圖
地鐵西部陵園站
快鐵瑪利亞廣場站

公共短途客運德語Öffentlicher Personennahverkehr方面,慕尼黑快鐵營運著由八條城市快鐵路線組成的網絡,其中所有主要路線在內城的路段都被集成至一條中央主線隧道德語Stammstrecke (S-Bahn München)內。為了減輕對技術上仍然可行的繁忙隧道的負荷,當局正在籌備新建一條平行的第二主線鐵路德語Zweite Stammstrecke。第二主線鐵路有望在2028年投入營運。[105]而計劃中的快鐵機場快線將提供每半小時一班的發車間隔,從火車總站至機場需要30分鐘,較以往縮短10分鐘。[106]

作為切線連接的補充方案,當局正在討論建造慕尼黑環線鐵路德語Münchner Ringbahn。根據2019年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至2026年,從卡爾斯費爾德至歐洲工業園間的部分北環路段可能實現快鐵通勤。[107]

慕尼黑公共事業公司德語Stadtwerke München的子公司——慕尼黑交通公司(MVG)營運著8條地鐵線、13條有軌電車線和約有75條路線的廣泛公車網絡(截至2018年6月)。[108][109]從1948年至1966年,慕尼黑無軌電車德語Oberleitungsbus München也曾在市內運轉。

公車網絡中有大約63%的運力都外包予私營合作夥伴經營。[108]慕尼黑的地鐵網絡則有95公里長,年載客量約4.1億人次。MVG的年運送旅客量約5.85億人次。[108]

慕尼黑的所有公共運輸都在慕尼黑交通及資費集團所制定的資費框架下營運。

道路運輸

[編輯]
高速公路和中環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2 R

慕尼黑擁有多項交通流量德語Verkehrsfluss紀錄。在1960年代,斯塔修斯是歐洲最繁忙的十字路口。如今,多納斯貝格橋站則被視為歐洲最繁忙的公路橋。市內有超過5000條街道和廣場以及逾1100組信號燈[110]慕尼黑大部分的塑料微粒污染都來自道路運輸中的輪胎磨損德語Reifenverschleiß,其中相當多的比例都未經過濾便被沖入伊薩爾河內。[111][112]儘管該市正在努力擴大汽車替代品的範圍,為騎自行車的人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更便利的公共運輸,但截至2016年底,慕尼黑機動車管理局仍創造了超過700000輛新登記汽車的新高。[113]同時,慕尼黑的交通堵塞時長比德國其它任何城市都要多得多,2017年全年為51小時。[114][115][116][117][118]2019年5月,市議會決定拆除夫琅和費街德語Fraunhoferstraße (München)沿街的停車位,並將其替換為自行車道[119]

由於長期盛行的城市中心主義,慕尼黑的道路網絡德語Straßennetz因規劃不善而遭受損失。尤其是如果新興的通往義大利的旅遊運輸不再在該市停留而是繞開,該市擔心會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戰前一直使用的慕尼黑高速公路環線並沒有在1950年代迅速恢復。作為替代,中環公路(德國2號環線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2 R)始建於1960年代。而城市周邊的環線高速公路德語Ringautobahn——德國99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99,至今也尚未完全關閉。此外,共有七條聯邦公路貫穿慕尼黑,其中471號聯邦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471在很大程度上與如今的環線高速相平行。

慕尼黑自2008年10月1日起設立低排放區。它覆蓋了中環公路以內的所有街道。中環公路本身則未被納入低排放區,以避免對交通流量產生不利影響。僅持有懸浮粒子標籤的機動車可以進入低排放區。[120]

慕尼黑道路網絡的85%至90%都適用於時速30公里限制德語Tempo-30-Zone。因此,傳統的50公里(有時也有60公里)限制區主要用於約束中環公路以及大型道路出入口。[121]

以下聯邦公路貫穿慕尼黑:

  • 2 波蘭邊界 - 柏林 - 萊比錫 - 紐倫堡 - 奧古斯堡 - 慕尼黑 - 加米施-帕滕基興 - 奧地利邊界德語Grenze zwischen Deutschland und Österreich
  • 2R 慕尼黑中環公路
  • 11 捷克邊界 - 蘭休特 - 慕尼黑 - 濱湖科赫爾 - 奧地利邊界
  • 12 林道 - 慕尼黑(與A94、A96共線) - 帕紹 - 捷克邊界
  • 13 符茲堡 - 因戈爾施塔特 - 慕尼黑 - 巴特特爾茨
  • 304 達浩 - 慕尼黑 - 弗賴拉辛

以下高速公路以慕尼黑為起點或經行慕尼黑:

  • 8 卡爾斯魯爾 - 司徒加特 - 烏姆 - 奧古斯堡 - 慕尼黑 - 羅森海姆 - 薩爾茨堡
  • 9 慕尼黑 - 紐倫堡 - 萊比錫 - 柏林;經由93通往雷根斯堡或霍夫或72通往德勒斯登
  • 92 慕尼黑 - 蘭休特 - 代根多夫
  • 94 (在建) 慕尼黑 - 帕紹/維也納
  • 95 慕尼黑 - 加米施-帕滕基興
  • 96 慕尼黑 - 梅明根 – 林道
  • 99 慕尼黑環線高速
  • 995 慕尼黑 - 慕尼黑南十字/8

單車運輸

[編輯]
王宮街德語Residenzstraße的單車徑

慕尼黑的單車徑網絡長度超過1200公里,相當於慕尼黑道路網絡總長度的50%以上。對於騎單車者,有212條單行道均雙向開放,並有55條單車大道德語Fahrradstraße具有優先權。全市大約有25000個供騎單車者使用的單車(泊)架,在公共短途運輸(MVV)站點也提供共約50000個單車泊位(單車轉乘德語Bike and ride泊位)。

從1992年至2010年,全市共計投資3200萬歐元用於擴建單車運輸網絡和新單車架。自2007年以來,慕尼黑單車徑網絡的路標系統得到了逐步改善,用新的綠白色標識替代了舊的標識,其字體是原來的兩倍大,並且包含目的地和距離信息。帶路標的單車路線德語Veloroute可以通過儘量規避機動車、行人和交通號誌的障礙,將城市樞紐與騎行者的路徑良好連接起來。此外,在城市周邊還設有慕尼黑單車環線德語RadlRing München

2008年,單車運輸量占慕尼黑運輸份額的14%。出於氣候保護德語Klimaschutz等原因,該市希望至2015年將單車運輸的份額提高至17%,但這一目標已於2011年實現。[122]為此,慕尼黑市可將更多的財政資源用於基礎設施公共關係和活動。例如,促進單車運輸的撥款自2010年起便翻了三倍達到450萬歐元。從2010年至2018年,[123]慕尼黑還通過單車倡議組織「騎行首都」(Radlhauptstadt)來支持基礎設施擴建。[124]德國通用單車俱樂部德語ADFC(ADFC)的單車氣候測試中,慕尼黑在德國範圍內的排名從2013年的第11位下降至2017年的第13位,僅次於法蘭克福或布萊梅等大城市。[125][126]而在2017年由綠色和平組織的一項研究中,慕尼黑居民每年的人均開支僅為2.30歐元,位居德國六座大城市的末席。[127]

2017年,當局決定開建從慕尼黑至下施萊斯海姆及加興的慕尼黑單車快徑德語Münchner Radschnellweg,並作為巴伐利亞邦的首條「單車高速公路」。[128]

通勤運輸

[編輯]

共有350000名居住在城市之外的通勤者需要每天前往慕尼黑工作。[129]

衛生事業

[編輯]

慕尼黑設有47家醫院(參見慕尼黑醫院列表德語Liste der Krankenhäuser in München),供提供11566張床位。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有3717位醫生(每位醫生394位居民)和1536位牙醫(每位醫生954位居民)在私人診所工作。[130]

公共機構

[編輯]

慕尼黑設有各類管理部門、法院以及法人團體和公法機構的總部,包括上巴伐利亞行政區政府德語Regierung von Oberbayern歐洲專利組織德語Europäische Patentorganisation慕尼黑市政府德語Stadtverwaltung München分為11個職能部門,在市區內設有許多辦公樓。

在公共服務的許多領域(例如醫療、[131]警察、[132]稅務局[133])都出現人員短缺的情況,這是由慕尼黑的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無法負擔,從而使之變成一個非常沒有吸引力的工作場所。結果,大多數的新入職警察必須先擔任保安警察德語Schutzpolizei,因為幾乎每位巴伐利亞邦的警務人員德語Polizei Bayern都從必須從那裡開始工作,然後才能調回原籍地。[132]慕尼黑稅務局則已將大部分的文件處理工作外包給了代根多夫迪林根艾希施泰特因戈爾施塔特帕紹施特勞賓茨維瑟爾的處理點。[134]

警察

[編輯]

慕尼黑警察總署德語Polizeipräsidium München(負責慕尼黑市及慕尼黑郡,以及施塔恩貝格郡局部)設於慕尼黑的艾特街2-4號。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6292名警務人員。[11]

消防

[編輯]

慕尼黑有一個專業的消防部門德語Berufsfeuerwehr,下設十個消防局和22個志願消防站[135]

法院及檢察機關

[編輯]
舊司法宮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法院領域的重要所在地,例如巴伐利亞憲法法院德語Bayerischer Verfassungsgerichtshof巴伐利亞行政法院德語Bayerischer Verwaltungsgerichtshof巴伐利亞邦社會法院德語Bayerisches Landessozialgericht。作為德國五個最高法院之一的聯邦財政法院德語Bundesfinanzhof以及聯邦專利法院也設在慕尼黑。斯塔修斯司法宮還是慕尼黑內城景觀的組成部分。在這裡,來自柏林的納粹人民法院曾於1943年公開審判了抵抗組織白玫瑰的成員。

監獄

[編輯]

慕尼黑設有一座監獄:慕尼黑施塔德赫爾姆監獄德語Justizvollzugsanstalt München是巴伐利亞邦最大的監獄。青少年及婦女的刑罰則是在監獄附近的另外一處分支機構中實施。

公共安全及秩序

[編輯]

慕尼黑的安全部門負責維護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德語Öffentliche Ordnung,主要是地方管理部德語Stadtverwaltung München#Kreisverwaltungsreferat和包含志願警察德語Freiwilliger Polizeidienst(原為慕尼黑警察總署德語Polizeipräsidium München)在內巴伐利亞邦警察德語Polizei Bayern。在2012年,涉及慕尼黑的罪案現場共有98583個。[136]


2016年7月22日,慕尼黑的莫薩赫區發生一起槍擊事件,共造成9人死亡,多人受傷。

教育與研究

[編輯]

學校

[編輯]

慕尼黑大約有132所公立小學,這些學校的發起人是巴伐利亞自由州,但由州府慕尼黑負責行政支出。另有44所公立初中(巴伐利亞初中)自2011-12學年起已被合併至13個中學聯合會。在全市的23所公立實用中學德語Realschule中,有23所是由城市持有;而在38所文理中學中,則有14所由城市持有。其中威廉文理中學德語Wilhelmsgymnasium München是上巴伐利亞歷史最悠久的文理中學。大量校舍有待翻新。[137]由於對新建校舍的決策拖延,自2005年以來,使用臨時貨櫃屋授課的比例顯著增加。[138]

此外,慕尼黑還有六家特殊教育促進中心、一家專注於智力發展的促進中心、7所學習促進學校、1所管教支援學校、3所語言促進學校和1所病人學校,所有這些均由巴伐利亞自由州出資。市立獨立類別學校的定向課程以及市立維利·勃蘭特綜合中學德語Willy-Brandt-Gesamtschule München則是對州府既有學制的有效補充。[139]

慕尼黑提供多種職業培訓,這些學校服務於職業準備、職業初級培訓和繼續教育。此外也設有中等職業學校和第二教育途徑德語Zweiter Bildungsweg學校。[139]

高等學校

[編輯]
慕尼黑大學的主教學樓
慕尼黑工業大學的主教學樓
慕尼黑美術學院
慕尼黑應用科學大學德語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

國家出資

[編輯]

慕尼黑擁有兩所主要大學: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慕尼黑大學,LMU)和慕尼黑工業大學(TUM)。自2007年以來,這兩所大學均作為「精英大學」(非正式稱謂)而獲得卓越資助計劃

LMU於1472年在因戈爾施塔特建校、1800年遷往蘭休特,並於1826年遷至慕尼黑。除了馬克斯近郊的本部外,該校在大哈登德語Großhadern馬丁沼地德語Martinsried也設有校區(醫學、生物學、化學)。

慕尼黑綜合技術學校成立於1868年,1872年增設農業系,並於1887年被命名為慕尼黑王家巴伐利亞技術高等學校。1930年,魏恩斯特凡德語Weihenstephan農業和啤酒釀造高等學校併入該校。至1970年,它在加入醫學系後更改為現名——慕尼黑工業大學。如今,該校的大部分學科都設於加興的研究用地。

慕尼黑應用科學大學德語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 München與TUM一樣定位於技術方向,該校是在1971年由7所工程學校和高等專科學校合併而成。它是巴伐利亞邦最大的應用科學大學,也是德國第二大應用科學大學。慕尼黑政治大學德語Hochschule für Politik München(HfP)成立於1950年,提供政治學的跨學科研究課程,經過九個學期的標準學習期後可獲得由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特別頒發的政治學大學文憑。

此外,慕尼黑還有各種可開辦藝術課程的大學。例如慕尼黑美術學院,它是在1808年以王家美術學院的名義成立。1946年,它與工藝美術學校德語Königliche Kunstgewerbeschule München和應用藝術學院合併,並自1953年起使用現名。慕尼黑音樂戲劇學院成立於1830年,當時是一所唱歌學校,1867年,在理察·瓦格納的建議下轉變為王家音樂學校,至1892年升格為國立音樂學院。1924年,它被命名為慕尼黑音樂大學,並於1946年重新開辦,至1998年改用現名。巴伐利亞奧古斯特·埃弗丁戲劇學院德語Bayerische Theaterakademie August Everding則是1993年才成立。它可提供三個專業化的劇院(攝政王劇院、學院劇院、學院工作室)和九門課程,是德國最大的舞台專業培訓場所。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於1966年作為國立機構成立,負責培育編輯、導演和編劇。

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德語Universität der Bundeswehr München不在慕尼黑市區,而是設於城市南部邊界之外的鄰鎮新比貝格。它成立於1973年,旨在為聯邦國防軍培養軍官和見習軍官。因此,平民學生只能在工業贊助或大學合作夥伴關係的框架內學習。

私人及教會出資

[編輯]

在經濟學領域,AKAD德語AKAD私立大學、慕尼黑商學院(MBS)以及FOM經濟管理學院德語FOM – Hochschule für Oekonomie und Management都是作為國家認可的大學提供學習課程。在傳媒領域,則有私立的宏媒體大學德語Hochschule Macromedia媒體設計大學德語Mediadesign Hochschule(MDH)提供課程。

慕尼黑哲學院德語Hochschule für Philosophie München是由教會資助,於1925年成立於普拉赫,並於同年獲得教會監督培訓高等學校的認可。1932年,它根據《教會法》升格為哲學院,並於1971年遷至慕尼黑。學院的持有人為耶穌會。同樣帶宗教背景的還有慕尼黑天主教基金會大學德語Katholische Stiftungshochschule München,它是在1971年由四所社會工作及社會教育高等專科學校組建而成。這是一所由天主教會持有的應用科學大學,並在貝內迪克特博依恩設有另外一個部門。

慕尼黑烏克蘭自由大學德語Ukrainische Freie Universität München是一所私立的流亡大學,在經歷了維也納布拉格時期後,其本部現設於慕尼黑。

學會

[編輯]
巴伐利亞科學院德語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巴伐利亞科學院德語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是一家研究機構,其組織形式為公法團體德語Körperschaft des öffentlichen Rechts (Deutschland)。它是德國科學院聯盟德語Union der deutschen Akademien der Wissenschaften的成員。它負責召集科學家和學者,通過他們的研究為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作出實質性擴展。

德國工程院德語Deutsche Akademie der Technikwissenschaften是一所科學學會,旨在對工程技術相關的問題進行中立的、基於事實和基於科學的評估,並為社會提供建議。此外還應協調科學與經濟之間的知識轉移並促進科學研究的後備力量。

奉行宗教教育使命的巴伐利亞天主教學院德語Katholische Akademie in Bayern成立於1957年,其組織形式為「公法教會基金會」。其持有人為佛萊辛主教團。根據章程,該學會應為「闡明和促進教會與普世之間的關係做出貢獻」。

其它學會的例子,還包括提供職業培訓的巴伐利亞廣告與營銷學會(BAW):它成立於1949年,是一家針對市場行銷、傳訊、公關和媒體專業的培訓機構;成立於1989年的慕尼黑外貿學會德語Bayerische Akademie für Außenwirtschaft(BAA)是一家面向國際經濟和設施管理專業的培訓機構;而巴伐利亞行政學院德語Bayerische Verwaltungsschule(BVS)及其慕尼黑BVS培訓中心,則為德國的聯邦州和地方部門提供培訓和進修。此外,德國傳媒學院德語Akademie der Deutschen Medien還為出版業者提供繼續教育。對於手工業者,由慕尼黑及上巴伐利亞手工業商會德語Handwerkskammer für München und Oberbayern開設的設計和造型學院德語Akademien für Gestaltung則為從事手工業的造型師提供了進一步的培訓機會。

研究所

[編輯]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行政總部
慕尼黑的歌德學院中心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PG)的行政總部設於慕尼黑。此外,該機構還在慕尼黑設有馬克斯·普朗克社會法和社會政策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Sozialrecht und Sozialpolitik馬克斯·普朗克稅法和公共財政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Steuerrecht und Öffentliche Finanzen馬克斯·普朗克創新和競爭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Innovation und Wettbewerb馬克斯·普朗克物理學研究所以及馬克斯·普朗克精神病學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Psychiatrie。而慕尼黑市還是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的「法人促進成員」。[140]MPG的其它一些研究所,例如馬克斯·普朗克天體物理研究所馬克斯·普朗克神經生物學研究所德語Max-Planck-Institut für Neurobiologie,也都分別設於慕尼黑工業大學在加興的外部校區和普拉內格鎮馬丁沼地德語Martinsried。加興還設有慕尼黑研究用反應爐德語Forschungsreaktor München,其一直運作至2000年,然後被海因茨·邁爾-萊布尼茨研究用中子源德語Forschungs-Neutronenquelle Heinz Maier-Leibnitz所取代。

夫琅和費協會的總部也設在慕尼黑,並在該市保有夫琅和費嵌入式系統和通訊技術研究所德語Fraunhofer-Institut für Eingebettete Systeme und Kommunikationstechnik ESK夫琅和費微機電系統和固體工藝研究所德語Fraunhofer-Einrichtung für Mikrosysteme und Festkörper-Technologien以及夫琅和費德國研究專利局德語Fraunhofer-Patentstelle für die Deutsche Forschung(至2007年)。德國聯邦國防軍則在慕尼黑設有聯邦國防軍微生物學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Mikrobiologie der Bundeswehr聯邦國防軍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Pharmakologie und Toxikologie der Bundeswehr以及聯邦國防軍放射生物學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Radiobiologie der Bundeswehr

慕尼黑亥姆霍茲中心德語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德國健康與環境研究中心(HMGU)研究未來醫學和保健以及對健康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的原理。其重點是慢性、退化性疾病,例如胸腔疾病、過敏、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這些疾病受到個人危險因素、生活方式和環境條件的影響極大。亥姆霍茲聯合會下屬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德國中心德語Deutsches Zentrum für Neurodegenerative Erkrankungen(DZNE)也在慕尼黑設點,它專注於全德範圍內的基礎研究臨床研究、人口研究和衛生服務研究德語Versorgungsforschung工作。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下屬的德國航天控制中心德語Deutsches Raumfahrt-Kontrollzentrum設於慕尼黑附近的上普法芬霍芬德語Oberpfaffenhofen

此外,慕尼黑還設有廣播技術研究所德語Institut für Rundfunktechnik(IRT)、慕尼黑社會科學研究所德語ISF München(ISF)、德國青年研究所德語Deutsches Jugendinstitut(DJI)、慕尼黑語言及口譯學院德語Sprachen & Dolmetscher Institut München以及各種文化機構,例如歌德學院、西班牙文化機構薛萬提斯學院、法國文化機構慕尼黑法蘭西學院德語Institut français München英國文化協會義大利文化學會德語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成人教育

[編輯]
慕尼黑業餘大學德語Münchner Volkshochschule的所在地嘉斯台德語Gasteig

慕尼黑業餘大學德語Münchner Volkshochschule每年在市內的自有校舍及分支機構中舉辦約14000場活動,可吸引逾200000參與者。其目標群體是殘疾人,具有移民背景的婦女、年輕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難民。作為地方性工作及生活德語Bundesarbeitskreis Arbeit und Leben合作成員的一部分,慕尼黑正在與成人教育機構DGB巴伐利亞培訓坊德語DGB Bildungswerk Bayern展開合作。

在宗教層面,則有福音派城市學院德語Evangelische Stadtakademie (München)、福音派培訓坊、福音派家庭教育之家、天主教慕尼黑培訓坊德語Münchner Bildungswerk天主教巴伐利亞學院德語Katholische Akademie in Bayern、科爾平學院以及猶太業餘大學德語Jüdische Volkshochschule (München)

在藝術和文化教育領域,慕尼黑主要的博物館、劇團、管弦樂團和歌劇院都以嚮導或介紹性活動的形式參與其中,它們通常與慕尼黑業餘大學密切合作。

此外,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機構也提供成人教育,例如法國(法蘭西學院德語Institut français München)、西班牙(薛萬提斯學院)、義大利(義大利文化學會德語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美利堅之家德語Amerika-Haus (München)波蘭文化中心德語Polnisches Kulturzentrum München捷克中心。從事國際活動的歌德學院總部也設於慕尼黑。

圖書館和檔案館

[編輯]
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外觀

巴伐利亞國立圖書館是巴伐利亞自由州的中央州級圖書館德語Regionalbibliothek,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學術通用圖書館德語Universalbibliothek之一。其藏書量約為1049萬冊(截至2016年)。[141]此外,其舊書藏品德語Altbestand還包含世界上最重要的手抄本之一,它擁有德國最廣泛的搖籃本藏品,是歐洲其中一個最大、最重要的雜誌圖書館,並有大量其它特殊藏品。

慕尼黑城市圖書館德語Münchner Stadtbibliothek是市政府營運的公共圖書館系統。它由30多個圖書館組成,是現時德國最大的地方性圖書館系統,[142]庫存包括約300萬冊圖書雜誌新媒體。其下轄還有慕尼黑西亞德語Monacensia文獻和手抄檔案館、音樂圖書館、嘉斯台少年兒童圖書館、集郵專門圖書館以及設於新市政廳的法律圖書館。此外,市內還有許多其它圖書館,例如大學圖書館——包括慕尼黑大學圖書館德語Universitätsbibliothek der LMU München以及當中由沃爾夫岡·克萊門德語Wolfgang Clemen於1963年建立的莎士比亞研究圖書館、電視與電影大學圖書館、德意志博物館圖書館德語Bibliothek des Deutschen Museums,以及由耶拉·萊普曼於1949年在布魯滕堡宮創立的國際青年圖書館德語Internationale Jugendbibliothek。而抒情詩陳列館德語Lyrik Kabinett則是僅次於倫敦國家詩歌圖書館英語National Poetry Library的歐洲第二大公共詩歌陳列館。

巴伐利亞國家檔案總館德語Bayerisches Hauptstaatsarchiv是巴伐利亞最大的國家檔案館德語Staatsarchiv,由於巴伐利亞的國家建制長期存在,它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檔案館之一。慕尼黑國家檔案館德語Staatsarchiv München則是由上巴伐利亞行政區負責的巴伐利亞國家檔案館。此外,慕尼黑城市檔案館德語Stadtarchiv München也作為市級檔案館而存在。

體育

[編輯]
安聯競技場
慕尼黑奧林匹克體育場

奧運會

[編輯]

慕尼黑曾舉辦的最大規模體育賽事是1972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該市也曾申辦2018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但最終於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123次全體會議的投票中不敵韓國城市平昌,未能成為首個既舉辦過夏奧會也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143]而理事會重新申辦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倡議則在市民公決中便被否決了。

體育設施

[編輯]

在城市北部有為1972年奧運會而建的奧林匹克公園。這是由奧林匹克體育場奧林匹克游泳館德語Olympia-Schwimmhalle奧林匹克廳所組成的建築群,其特別之處在於大膽的帳篷屋頂設計,並因完美融入公園周邊的丘陵景觀而舉世聞名。1967年開放的奧林匹克冰球館德語Olympia-Eissportzentrum也位於此。奧林匹克運動設施還包括在城市北緣上施萊斯海姆賽艇水道德語Regattastrecke Oberschleißheim。直至2005年,奧林匹克體育場都是拜仁慕尼黑慕尼黑1860(部分時期)的主場。

2005年5月,位於城市北端的安聯競技場啟用,拜仁慕尼黑的主場比賽從而改至此地進行。競技場可容納75000名觀眾(國際比賽設69000席),是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揭幕戰及其它場次的主辦地。而慕尼黑最傳統及最古老的大型體育設施則是市立綠森林街體育場。那裡是慕尼黑1860的主場(有數次中斷),拜仁慕尼黑在1972年之前也是如此。

面向大眾的公共體育設施主要是在各市轄區和市分區內設立的區級體育場館以及慕尼黑的浴場(游泳場)德語Liste der Bäder in München達格爾芬賽馬場德語Trabrennbahn Daglfing里姆賽馬場德語Galopprennbahn Riem則可用於馬術運動。

體育俱樂部

[編輯]

最著名的慕尼黑體育俱樂部德語Liste Münchner Sportvereine是男子足球項目的德國紀錄冠軍——拜仁慕尼黑,它自1965年以來一直參加德國足球甲級聯賽。該市的第二大足球俱樂部是慕尼黑1860,也曾多次參加德甲。慕尼黑紅牛德語EHC Red Bull München是慕尼黑的冰球代表,慕尼黑體育俱樂部德語Münchner SC主要從事草地及室內曲棍球,而在美式足球足球領域則有慕尼黑牛仔德語Munich Cowboys慕尼黑流浪者德語München Rangers。除法蘭克福外,慕尼黑也是1990年代中期在德國推廣澳式足球的城市,其中慕尼黑袋鼠德語Munich Kangaroos法蘭克福紅背德語Frankfurt Redbacks均是德國澳式足球聯賽德語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 Germany的創始成員。

TSV米貝茨霍芬德語TSV Milbertshofen曾奪得兩次桌球德國錦標賽團體冠軍、排球德國聯賽和杯賽冠軍以及手球歐洲杯賽冠軍。此外,繼1950和1960年代兩奪德國錦標賽和一次德國籃協杯冠軍之後,拜仁慕尼黑的籃球部如今也是德國籃球甲級聯賽的成員。慕尼黑路跑俱樂部德語MRRC München是巴伐利亞最大的三項全能俱樂部,同時設有男隊及女隊參加德國三項全能聯賽德語Triathlon Bundesliga

慕尼黑第一司諾克俱樂部德語1. Münchner SC德國司諾克乙級聯賽德語2. Bundesliga Snooker成員。慕尼黑動物德語Munich Animals電動輪椅曲棍球德語Elektrorollstuhl-Hockey項目的12屆德國冠軍,自德國電動輪椅曲棍球甲級聯賽德語Elektrorollstuhl-Bundesliga成立以來便一直身處這項頂級賽事作賽。

城市運動

[編輯]
冰溪德語Eisbach (Isar)衝浪
慕尼黑馬拉松德語München-Marathon

定期的賽跑活動主要有10月的慕尼黑馬拉松德語München-Marathon、4月的慕尼黑半程馬拉松、[144]6月的慕尼黑街跑、7月的慕尼黑企業賽跑德語Münchner Firmenlauf、12月31日的慕尼黑除夕賽跑德語Silvesterlauf München以及斯巴達勇士德語Spartan Race競速賽、奧林匹克高山越野跑等。

由於冰溪德語Eisbach (Isar)(伊薩爾河支流)在市內的水流湍急,慕尼黑還成為了全球最著名的河流衝浪德語Flusssurfen場所,衝浪者可以全天或全年都使用此駐浪。[145]伊薩爾河沿岸還有另外兩個著名的河流衝浪點。[146]

高山運動

[編輯]

高山弧俱樂部德語Club Arc Alpin(CAA)作為阿爾卑斯山所有登山俱樂部德語Alpiner Verein傘式組織德語Dachverband,連同其成員德國登山俱樂部德語Deutscher Alpenverein(DAV)的總部都設於慕尼黑。德國登山俱樂部在慕尼黑設有19個分部,其中慕尼黑分部德語Sektion München des Deutschen Alpenvereins高地分部德語Sektion Oberland des Deutschen Alpenvereins是最大的兩個分部,也是僅次於拜仁慕尼黑的德國最大體育俱樂部之一(按會員數量計,分列第二、第三)。

另一個登山俱樂部是慕尼黑大學生登山俱樂部德語Akademischer Alpenverein München,它不是德國登山俱樂部的成員。

參考文獻

[編輯]

引注

[編輯]
  1. ^ © Bayerisches Landesamt für Statistik, Fürth. Bayerisches Landesamt für Statistik - GENESIS-Online Bayern. www.statistikdaten.bayern.de. 2020-04-01 [2020-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3) (德語). 
  2. ^ München. duden.de.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GmbH – Dudenverlag. [2017-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5). 
  3. ^ 3.0 3.1 德国留学:德国最有名的十大“大学城”. m.haiwainet.cn.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4. ^ Stadtverwaltung,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Key economic data. stadt.muenchen.de.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英語). 
  5. ^ 5.0 5.1 5.2 黃新培. 慕尼黑: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www.brsn.net.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6. ^ 慕尼黑. munich.mofcom.gov.cn.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7. ^ 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获批开业 八大董高监走马上任_财经_中国网. finance.china.com.cn.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8. ^ QS发布最佳留学城市排行榜. wappass.baidu.com. [2023-01-23]. 
  9. ^ 9.0 9.1 Sicherheit.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5-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10. ^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 wappass.baidu.com. [2023-01-23]. 
  11. ^ 11.0 11.1 11.2 München in Zahl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30. Juni 2014.
  12. ^ Wolf-Armin von Reitzenstein. München. Lexikon bayerischer Ortsnamen. Herkunft und Bedeutung. Oberbayern, Niederbayern, Oberpfalz. München: Verlag C.H.Beck. 2006: 171 [2014-11-17]. ISBN 978-3-406-5520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13. ^ Deutsches Ortsnamenbuch. Hrsg. von Manfred Niemeyer. De Gruyter, Berlin/Boston 2012, S. 420.
  14. ^ Michael Weithmann. Burgen in München. München: Stiebner Verlag. 2006: 52–53. ISBN 3-8307-1036-4. 
  15. ^ Bauer: Geschichte Münchens. 2008, S. 32.
  16. ^ Vor allem von Theo Vennemann, z. B. in: Germania Semitica. Trends in linguistics, in: Studies and monographs. Band 259. de Gruyter, Berlin 2012, ISBN 978-3-11-030094-9.
  17. ^ Monācum/Monacensis gemäß Georges-DLHW, 2869; Monachia, Monachium laut Lateinische Stadtnamen,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xicum nominum geographicorum latinorum), s. v. München.
  18. ^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Direktorium – Statistisches Amt (Hrsg.): Statistisches Jahrbuch 2016. S. 22 (Tabelle 001: Die allgemeinen geographischen Angaben 2015), (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9. ^ Statistisches Taschenbuch München 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1,1 MB)
  20. ^ Mün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ei Bayerische Landesbibliothek Online. Siehe auch BayernPortal,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Ortste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Referat für Stadtplanung und Bauordnung: Münchner Stadtteilstudie 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 14.
  22. ^ Statistisches Taschenbuch 20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Statistisches Amt München. Abgerufen am 6. Januar 2019.
  23. ^ Föhn – der warme, wilde Wind. br.de. Bayerischer Rundfunk. 2016-04-12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1). 
  24. ^ Stationsgeschichte der Messgeräte[永久失效連結], DWD德語Deutscher Wetterdienst. Retrieved 12 February 2019.
  25. ^ CDC (Climate Data Center). DWD德語Deutscher Wetterdienst. [2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26. ^ Monatsauswertung. sklima.de. SKlima. May 2016 [2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7). 
  27. ^ VGH München, Beschluss vom 27. Februar 2017 – 22 C 16.1427. [202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7). 
  28. ^ Luftreinhalteplan für die Stadt München – Konzept für eine 7. Fortschreibung (PDF). Regierung von Oberbayern. 2018-01-14 [2018-09-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1-29). 
  29. ^ Schlimmer als Stuttgart: München ist jetzt die Stinker-Hauptstadt. 2018-02-02 [2018-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30. ^ Umweltbundesamt. Liste der Städte mit NO2-Grenzwertüberschreitung (Stand 03.06.19). 2019-06-16 [2019-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31. ^ Die Zwergdeckelschnecke – Münchens künftiges Wappentier?. 2019-01-17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5). 
  32. ^ Leben mit Stadttauben. 2015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9). 
  33. ^ Die steuerlich erfassten Hunde in München 2013 – 2017, Statistisches Amt München (PDF). 2018 [2019-01-17]. [失效連結]
  34. ^ München begrüßt seine 1,5-millionste Einwohnerin (auf muenchen.de). [202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2). 
  35. ^ Bevölkerungszahlen auf der Daten-Webseite der Stad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e Zahl der Stadt München weicht im Vergleich zu der des Bayerisches Landesamt für Statistik und Datenverarbeitung (in der Infobox angegeben) meistens um 20.000 bis 30.000 nach oben ab, da Geburts- und Sterbefälle sowie Zu- und Abzug von Menschen mit verschiedenen Zeitverzögerungen eingerechnet werden.
  36. ^ Region München (Stand: 31. Dezember 2015): Regionsdaten auf einen Blick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lanungsverband Äußerer Wirtschaftsraum München (PV), abgerufen am 2. November 2017.
  37. ^ Babyboom: München hat soviel Neugeborene wie seit 40 Jahren nicht mehr.. [2020-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1). 
  38. ^ Geburtenrekord in München – Baby-Boom hält weiter an. sueddeutsche.de. 2010-05-17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1). 
  39. ^ tz.de: Magnet München – 125.000 Zuwanderer 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gerufen am 28. Januar 2014.
  40. ^ sueddeutsche.de: Geburtenrekord in Mün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gerufen am 22. Januar 2017.
  41. ^ Bevölkerungsbestand Monatszahlen 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49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9. Juli 2015.
  42.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2,4 M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5. Oktober 2016.
  43. ^ Die ausländische Bevölkerung nach der Staatsangehörigkeit 20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71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28. Juli 2019.
  44. ^ Einwohnerinnen und Einwohner am Ort der Hauptwohnung in Berlin am 30. Juni 2013 nach LOR und Migrationshintergrund (PDF). Amt für Statistik Berlin-Brandenburg. [2017-09-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16). 
  45. ^ Bevölkerung mit Migrationshintergrund in den Hamburger Stadtteilen Ende 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tatistisches Amt für Hamburg und Schleswig-Holstein. Vom 22. September 2014. Abgerufen am 9. Oktober 2014.
  46. ^ Zensusdatenbank – Ergebnisse des Zensus 2011.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47. ^ Kaufkraft: Großraum München führt in Deutschland – Munich Startup. Munich Startup. 2017-01-03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1). 
  48. ^ Kaufkraft in Deutschland steigt 2017 um 1,7 Prozent. 2018-03-28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7). 
  49. ^ SZ In München wird das Bairische spätestens 2040 ausgestorben se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gerufen am 25. November 2017.
  50. ^ Münchner Dialekt stirbt a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ayerisches Kultusministerium. Abgerufen am 4. Dezember 2017.
  51. ^ Zensus 2011: Bevölkerung im regionalen Vergleich nach Religion (ausführlich). [201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52. ^ 52.0 52.1 Muslime in München – Wieder Hoffnung auf eine große Moschee. Bayerischer Rundfunk.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30). 
  53. ^ Süddeutsche Zeitung 2. Oktober 2014 S. R2.
  54. ^ Felix Müller. Neuer Anlauf: Moschee soll ins Kreativquartier. Münchner Merkur. 2014-05-02 [2014-1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4). 
  55. ^ www.sta-nymphenburg.de..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31). 
  56. ^ bayern.adventisten.de..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3). 
  57. ^ Die Sankt Benno Kapelle im Münchner Dom.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58.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ausgewählten Konfessionen am 31.12.2018 (PDF). muenchen.de. Statistisches Amt München. 2017-12-31 [2019-08-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24). 
  59.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ausgewählten Konfessionen am 31. Dezember 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426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5. Mai 2015.
  60. ^ 名稱也可參見:慕尼黑歷史#建城德語Geschichte Münchens#Stadtgründung.
  61. ^ Stephan Füssel (Hrsg.): Georg Braun, Franz Hogenberg: „Civitates orbis terrarum (Städte der Welt). 363 Kupferstiche mit 564 Stadtansichten neu herausgegeben und kommentiert.「
  62. ^ München 1570 – Stadtmodell von Jakob Sandtner. Stadtmodelle-1570.de. [201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4). 
  63. ^ Bayerisches Nationalmuseum Objektdatenbank. [2019-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7). 
  64. ^ Stiftung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Die Münchner Räterepublik. www.dhm.de.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3). 
  65. ^ siehe auch Rosenfeld: Architektur und Gedächtni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eite 29, und die ausführliche Darstellung bei Nerdinger: Bauen im Nationalsozialismus, S. 38–43.
  66. ^ Thomas Manns Münchner Villa: Eine deutsche Immobilien-Geschichte.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9). , in: Die Gazette, Nr. 6, Juni 2005.
  67. ^ Muenchen. Stadtchronik 194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bgerufen am: 18. Mai 2018.
  68. ^ sueddeutsche.de: "The Pissoir": Ein Klohäuschen als Memorial für Freddie Mercury. [2020-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8). 
  69. ^ BMW Group investiert 400 Millionen Euro in den Ausbau des FIZ München.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0). 
  70. ^ Satzung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über die Verwendung des Stadtwappens (Stadtwappensatzung – STWS), § 1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02-12-02 [2016-08-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3). 
  71. ^ 71.0 71.1 Satzung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über die Verwendung des Stadtwappens (Stadtwappensatzung – STWS), § 3(2)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02-12-02 [2016-08-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3). 
  72. ^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Partnerstädte. Muenchen.de – Das offizielle Stadtportal.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4-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73. ^ 愛丁堡是慕尼黑最古老的姊妹城市。1954年春,愛丁堡副市長造訪了他的慕尼黑同行安東·芬格爾勒德語Anton Fingerle博士,並決定定期交換教師和學生團體。此舉得到了市議會的同意,並在時任慕尼黑市長托馬斯·威默德語Thomas Wimmer和愛丁堡市長約翰·G·班克斯的簽署下於同年開啟了慕尼黑的友好城市歷史。
  74. ^ 維羅納與慕尼黑之間的聯繫最初是在經濟層面上發展起來的:當時慕尼黑批發市場中的大部分蔬菜和水果均採購自維羅納。 因此時至今日,締結友好城市也是由維羅納工商會參與的。
  75. ^ 早在1950年代,波爾多和慕尼黑之間就開始了首次接觸。兩座城市都非常有興趣為德國和法國之間的和解作出貢獻,並在慘痛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過建立友好城市來形成一個兄弟般的歐洲。
  76. ^ 札幌是1972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地,而同年的夏季奧運會則是在慕尼黑舉辦。
  77. ^ 辛辛那提與慕尼黑之間一直保持著友好關係,早在1871年,慕尼黑鑄造師費迪南德·馮·米勒德語Ferdinand von Miller就為位於辛辛那提市中心的泰勒·戴維森噴泉設計了噴泉形象。至1989年9月18日,時任慕尼黑市長格奧爾格·克羅納維特德語Georg Kronawitter和辛辛那提市長查爾斯·J·盧肯終於正式締結。
  78. ^ 隨著東西方衝突在1980年代末得到緩和,慕尼黑希望與美國和當時蘇聯的各一座城市建立三邊合作關係。
  79. ^ Ranking der Großstädte in Deutschland nach Anteil der Grünanlagen und Erholungsflächen im Jahr 2012. Statista. [201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5). 
  80. ^ Das sind Deutschlands grünste Großstädte. Berliner Morgenpost. [201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6). 
  81. ^ Versiegelte Flächen: In diesen Städten ist Starkregen besonders gefährlich. Spiegel Online. 2018-10-24 [201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82. ^ Kundgebung für den Konzertsaal: Musikalischer Protes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üddeutsche Zeitung, 7. März 2015.
  83. ^ Süddeutsche Zeitung: Münchner Konzertsaal soll am Ostbahnhof gebaut werd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Dezember 2015.
  84. ^ Annette Baronikians. Zwei Neue, ein Verlierer – Guide Michelin 2019: Das sind alle Sterne-Restaurants in München. abendzeitung.de. 2019-02-26 [201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85. ^ Mirko Hecktor, Moritz von Uslar, Patti Smith, Andreas Neumeister. Mjunik Disco – von 1949 bis heute. München: Blumenbar Verlag. 2008. ISBN 978-3-936738-47-6. 
  86. ^ Liste der Bars in München. muenchen.de – Das offizielle Stadtportal. [2016-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87. ^ Liste der Clubs in München. muenchen.de – Das offizielle Stadtportal. [2016-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88. ^ Aktuelle Ergebnisse – VGR dL.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3). 
  89. ^ Bundesland Bayern. Bundesagentur für Arbeit.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7). 
  90. ^ Bruttoinlandsprodukt in den Metropolregionen in Deutschland 2014 | Statistik. [2019-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91. ^ Zukunftsatlas 2016. [2018-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2). 
  92. ^ Schuldenstand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uf muenchen.de. Abgerufen am 20. Juni 2019.
  93. ^ Schuldenbericht 2017 (PDF).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5-23). 
  94. ^ Beste 110 historischen Orte weltweit..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7). 
  95. ^ Statistik Tourismusamt München. (PDF). [2020-03-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22). 
  96. ^ Arabische Touristen in München – Jetzt kommt die Mittelschicht. sueddeutsche.de. 2012-09-14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11). 
  97. ^ Global Destination Cities Report 2016 (PDF). Mastercard. [2018-07-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24). 
  98. ^ Das Geschäft hinter dem Oktoberfest – Allein der Auf- und Abbau eines Bierzelts kostet ein bis zwei Millionen Euro. Der Tagesspiegel. 2019-09-21 [2019-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4). 
  99. ^ www.joneslanglasalle.de: Passantenfrequenzen in 170 Einkaufsstraßen.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100. ^ tz.de.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1). 
  101. ^ Städte mit vier oder mehr Fortune-500-Unternehmen..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30). 
  102. ^ Linde im DAX boerse-online.de.. [202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1). 
  103. ^ 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23 (PDF). [2018-07-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3-27). 
  104. ^ Zentraler Omnibusbahnhof München (ZOB). muenchen.de.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6-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105. ^ 2. S-Bahnstammstrecke wird erst 2028 fertig. muenchen.de. [2019-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106. ^ pra. Flughafen München bekommt neue Express-Züge. airliners.de. 2018-02-13 [2019-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1). 
  107. ^ Andreas Schubert. München: S-Bahn-Nordring kostet bis 25 Millionen Euro. [2019-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108. ^ 108.0 108.1 108.2 Herausgeber: Münchner Verkehrsgesellschaft mbH (MVG). MVG in Zahlen. mvg.de. 2018-06 [2019-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109. ^ Christian Stade. Straßen- und U-Bahn München auf Gleisplanweb.de. [201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7). 
  110. ^ Lichtzeichenanlagen, Ampeln: Kreisverwaltungsreferat (KVR), Hauptabteilung I Sicherheit und Ordnung. Mobilität München. muenchen.de.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111. ^ Straßendreck in der Isar. sueddeutsche.de. 2019-01-02 [2019-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4). 
  112. ^ München: SPD sagt Mikroplastik in der Isar den Kampf an. abendzeitung-muenchen.de. 2019-05-01 [2019-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1). 
  113. ^ Andreas Schubert. Münchner wollen nicht auf das Auto verzichten. sueddeutsche.de. 2017-04-01 [2017-04-11]. ISSN 0174-4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1). 
  114. ^ tagesschau.de. In München steht man am längsten im Stau.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1). 
  115. ^ Verkehrsstudie: München ist Deutschlands Stauhauptstadt. Spiegel Online. 2018-02-06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3). 
  116. ^ Wo Würzburg selbst das große München schlägt. www.t-online.de. [2018-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8). 
  117. ^ Rebekka Preuß und Vera Cornette, Bayerischer Rundfunk. Neue Verkehrsstudie: In München stehen Autofahrer am längsten im Stau | BR.de. 2018-02-06 [201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118. ^ Abendzeitung, Germany. Studie: München ist wieder deutsche Stau-Hauptstadt. [201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8). 
  119. ^ Platz für Radfahrer an der Fraunhoferstraße - Das soll sich ändern. tz.de. 2019-05-31 [2019-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1). 
  120. ^ Feinstaubplakette. muenchen.de.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6-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121. ^ Süddeutsche Zeitung vom 14. Juli 2019, München wird zur Tempo-30-Zone.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122. ^ Evaluationsbericht der Fahrradmarketingkampagne „Radlhauptstadt München“ (PDF). raumkom Institut für Raumentwicklung und Kommunikation Dr. Christian Muschwitz und Prof. Dr. Heiner Monheim GbR. [2016-04-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4-08). 
  123. ^ Andreas Schubert. München will nicht länger "Radlhauptstadt" sein. sueddeutsche.de. 2018 [2018-09-02]. ISSN 0174-4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124. ^ Radeln in München.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25. ^ Marco Völklein. Von wegen Radlhauptstadt. Münster schlägt München.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3-02-01 [2016-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7). 
  126. ^ Andreas Schubert. Fahrradfreundlichkeit: München bekommt schwache Noten.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7-05-20 [2017-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0). 
  127. ^ Streit um Radweg-Ausbau: Wie viel investiert München wirklich?. Tz報. 2018-08-28 [2018-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2). 
  128. ^ Lea Frehse. Eine Radlautobahn von München nach Garching.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7 [2018-03-08]. ISSN 0174-4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129. ^ Hektik-Hauptstadt München: Die Metropole der Pendler. Münchner Merkur. 2017-04-02 [2018-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130. ^ Statistisches Amt München – Gesundheit und Soziales..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31. ^ Klinikum Harlaching in München – Personalmangel gefahrdet Klinikbetrieb. sueddeutsche.de. 2011-03-14 [2015-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32. ^ 132.0 132.1 gdp.de..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4). 
  133. ^ Personal-Notstand im Finanzamt. merkur-online.de. 2009-08-02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34. ^ Finanzamt München – Kontakt.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02). 
  135. ^ Wir über uns – Zahlen, Daten, Fakten. muenchen.de. 2015 [2016-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136. ^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Die erfassten und aufgeklärten Straftaten im Jahre 2012 Statistik Sicherheit (PDF). 2017-02-21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5-28). .
  137. ^ Melanie Staudinger. 120 Schulen sind zu eng, alt und marode. sueddeutsche.de. 2015-07-09 [2015-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8). 
  138. ^ Melanie Staudinger. Kindheit im Container. sueddeutsche.de. 2015-05-03 [2015-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19). 
  139. ^ 139.0 139.1 Grundschulen in Münc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9. Oktober 2014.
  140. ^ siehe Liste der Korporativ Fördernden Mitglieder der MPG (PDF). [2020-03-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1-14). 
  141. ^ Die Bayerische Staatsbibliothek in Zahlen – 2016.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5). 
  142. ^ muenchner-stadtbibliothek.de.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1). 
  143. ^ Christian Putsch. Gegen 498 Schneekanonen verliert selbst Kati Witt. welt.de. 2011-07-06 [2014-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7). 
  144. ^ halbmarathon-muenchen.de. [2020-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2). 
  145. ^ Riverbreak Editorial Team. River Surfing Spots: Eisbach. Riverbreak: The International River Surf Magazine. [2016-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6). 
  146. ^ Toytown Germany. Flusssurfen in München. The Local Europe GmbH. [2016-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書籍

[編輯]
  • Josef H. Biller, Hans-Peter Rasp. München Kunst und Kultur 18. München: Südwest Verlag. 2008. ISBN 978-3-517-06977-7. 
  • Stephan Albrecht, Martin Höppl (Hrsg.): München. Stadtbaugeschichte vom Mittelalter bis zur Gegenwart. Michael Imhof Verlag, Petersberg 2016, ISBN 978-3-7319-0185-3.
  • Hubert Ettl, Bernhard Setzwein (Hrsg.): München. Reise-Lesebuch. Text-Bildband. mit Texten von Herbert Achternbusch, Carl Amery, Bruno Jonas, Hermann Lenz, Gerhard Polt und anderen und Fotos von Volker Derlath, Heinz Gebhardt, Regina Schmeken und anderen. edition lichtung, Viechtach 1999, ISBN 3-929517-28-0.
  • Christina Haberlik: Das Gesicht der Stadt – Münchens schönste Fassaden. MünchenVerlag, München 2011, ISBN 978-3-937090-31-3 (Essays zur „Fassade「 und Fassadenpreise 1970–2009).
  • Peter Claus Hartmann: Münchens Weg in die Gegenwart. Von Heinrich dem Löwen zur Weltstadt. Schnell & Steiner, Regensburg 2008, ISBN 978-3-7954-2009-3.
  • Reinhard Heydenreuter: Kleine Münchner Stadtgeschichte. Pustet, Regensburg 2007, ISBN 978-3-7917-2087-6.
  • Joachim Käppner, Wolfgang Görl, Christian Mayer (Hrsg.): München –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Süddeutsche Zeitung Edition, 2008, ISBN 978-3-86615-622-7.
  • Erich Keyser: Bayerisches Städtebuch. Band V 2, Teilband Oberbayern, Niederbayern, Oberpfalz und Schwaben. In: Deutsches Städtebuch. Handbuch städtischer Geschichte. Im Auftrage der Arbeitsgemeinschaft der historischen Kommissionen und mit Unterstützung des Deutschen Städtetages, des Deutschen Städtebundes und des Deutschen Gemeindetages. Stuttgart 1974, ISBN 3-17-210181-9.
  • Peter Klimesch: Isarlust – Entdeckungen in München. MünchenVerlag, München 2011, ISBN 978-3-937090-47-4. (Die Münchner Isar von der Großhesseloher Eisenbahnbrücke bis zur St.-Emmeram-Brücke.)
  • Rüdiger Liedtke: 111 Orte in München, die man gesehen haben muss. Emons, Köln 2012, ISBN 978-3-89705-892-7.
  • Rüdiger Liedtke: 111 Orte in München, die man gesehen haben muss. Band 2, Emons, Köln 2012, ISBN 978-3-95451-043-6.
  • Martin Morlock, Fotos: Stefan Moses: München: Grant mit Bieren. In: Geo-Magazin. Hamburg 1979, 8, S. 30–57. (Informativer Erlebnisbericht: „Über kaum ein anderes deutsches Gemeinwesen sind Halbwahrheiten so zahlreich im Umlauf wie über München. Martin Morlock hat sich bemüht, Vorurteile zurechtzurücken – oder aber von ganzem Herzen zu bestätigen.「 ISSN 0342-8311)
  • Hans F. Nöhbauer: München. Eine Geschichte der Stadt und ihrer Bürger. Band 2: Von 1854 bis zur Gegenwart. W. Ludwig, München 1992, ISBN 3-7787-2126-7.
  • Gerd Otto-Rieke: Gräber in München – Menschen, die uns bewegten. Alabasta Verlag, München 2008, ISBN 978-3-938778-08-1.
  • Lillian Schacherl, Josef Hugo Biller: München. überarbeitete Auflage. Prestel Verleger, München 1993, ISBN 3-7913-1272-3.
  • Franz Schiermeier: Stadtatlas München, Karten und Modelle von 1570 bis heute. Herausgegeben vom Münchner Stadtmuseum und vom Stadtarchiv München, Franz Schiermeier Verlag, München 2003, ISBN 3-9809147-0-4.
  • Franz Schiermeier: Münchner Stadtmodelle, 1570 Stadtmodell von Jakob Sandtner, 1863 Stadtmodell von Johann Baptist Seitz, 2017 Münchner Stadtmodell des Referats für Stadtplanung und Bauordnung. Franz Schiermeier Verlag, München 2018-, ISBN 978-3-943866-60-5.
  • Lorenz von Westenrieder: Beschreibung der Haupt- und Residenzstadt München. München 1782. (Reprint der Originalausgabe bei Carl Gerber Verlag, München 1984, ISBN 3-87249-083-4.)
  • Benedikt Weyerer (Hrsg.: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München 1919–1933 – Stadtrundgänge zur politischen Geschichte. MünchenVerlag (vormals Buchendorfer Verlag), München 1993, ISBN 3-927984-18-3.
  • Benedikt Weyerer (Hrsg.: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München 1933–1949 – Stadtrundgänge zur politischen Geschichte. 2. Auflage. MünchenVerlag, München 2006, ISBN 3-927984-40-X.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