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保羅要塞
彼得保羅要塞 | |
---|---|
類型 | 堡壘和博物館 |
位置 | 俄羅斯聖彼得堡 |
座標 | 59°57′00″N 30°19′01″E / 59.950°N 30.317°E |
建成時間 | 1703年–1740年 |
建築師 | 多梅尼科·崔茲尼 |
彼得保羅要塞(俄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羅馬化:Petropavlovskaya Krepost)是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座昔日的城堡,由彼得大帝創建於1703年,由多梅尼科·崔茲尼設計,建於1706至1740年。[1]
歷史
[編輯]這座堡壘由彼得大帝創建於1703年儒略曆5月16日(公曆5月27日),位於涅瓦河北岸的兔子島(涅瓦河三角洲最上游的一個島)。在大北方戰爭期間,建此要塞是為了防備瑞典襲擊新首都。該堡壘從來沒有實現其軍事目的。此要塞包括六個堡壘,1706至1740年用石頭重建。
從1720年左右,彼得保羅要塞擔任該市的駐軍基地,以及關押高層或政治犯的監獄。特魯別茨柯依堡壘,在19世紀70年代重修,成為主要的監獄。第一個逃離要塞監獄者(現在為重要旅遊景點)是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王子(1876年)。曾關押在這座「俄國的巴士底獄」的還有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拉季舍夫、十二月黨人、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哈伊爾·巴枯寧、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約瑟普·布羅茲·狄托。
俄國革命
[編輯]1917年二月革命期間,儒略曆2月27日,巴甫洛夫斯基團的叛變士兵襲擊了要塞,釋放囚犯。在臨時政府時期,數百名沙皇政府官員關押於此。
儒略曆3月8日,沙皇從莫吉廖夫返回皇村,受威脅將會關押在此要塞,但後來並未關押,而是被軟禁在家。儒略曆7月4日,布爾什維克在此要塞策動8,000軍人兵變。儒略曆7月6日,他們沒有抵抗,向政府軍投降。
儒略曆10月25日,要塞很快再次進入布爾什維克手中。彼得格勒蘇維埃向冬宮的臨時政府的部長們發出最後通牒,21.00,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開炮後,從要塞向冬宮發射30枚左右的炮彈。只有兩枚真正擊中,造成輕微損壞,防禦者拒絕投降。儒略曆10月26日凌晨2.10,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奧夫謝延科的軍隊占領了冬宮,被俘的部長們也被關押進要塞。
臨時政府部長們不是要塞最後一批犯人。1917年10月29日不成功的反革命叛亂後,彼得格勒士官生也被關進要塞。1924年,要塞的大部分改為博物館。1931年,增建了氣體動力學實驗室。二戰期間,圍攻該市的納粹德國軍隊的轟炸,使這座建築遭到嚴重損壞。戰後忠實地按原樣修復[1]。
風光
[編輯]要塞內的建築都環繞著彼得保羅大教堂(1712年至1733年),它有高123.2公尺(404英尺)的鐘塔(市中心最高),頂部為鍍金天使。
從彼得一世到亞歷山大三世的所有俄國沙皇都葬在彼得保羅大教堂,只有彼得二世例外。「羅曼諾夫聖人」,尼古拉二世和他的家人和隨行人員,在被殺80周年之際,1998年7月17日,安葬在側面的聖凱薩琳小堂。2006年底,瑪麗亞·費奧多蘿芙娜太后的遺體從丹麥的羅斯基勒主教座堂回到她的丈夫亞歷山大三世身邊。
大公陵墓為新巴洛克風格,建於1896-1908年,由一條走廊連接大教堂。這是為了將非羅曼諾夫王朝君主的遺體從大教堂內移出,堂內已經沒有新的墓室。大公陵墓預計有60個墓,但到俄國革命時只有13個。最新埋葬於此的是尼古拉二世的表弟弗拉基米爾·西里爾羅維奇大公(1992年)。他的父母西里爾·弗拉基米羅維奇大公和維多利亞·費奧多蘿芙娜的遺體,也在1995年從德國科堡移來此處。
要塞內的其他建築包括仍在運作的造幣廠[1]、特魯別茨柯依和Alekseyevsky堡壘及其嚴峻的牢房,聖彼得堡歷史博物館。有一個數百年來的歷史傳統,每天中午,納雷什金堡壘都會鳴炮。每年的城市日(5月27日)慶祝活動通常集中在城市誕生的這個島嶼。一炮打響堡壘。
要塞城牆底下的沙灘是聖彼得堡最受歡迎的沙灘。在夏季,海灘常常人滿為患,尤其是在此舉辦沙灘節時。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Peter and Paul Fortress. Saint-Petersburg.com. [200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