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宇文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宇文深(?—568年),原名,後世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將他改名[1],字奴干,一字奴於[2]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編輯]

宇文深耿直正派、有器量,年僅數歲時就壘起石子模擬陣營隊伍,折草作旗幟,布置軍隊行列,都有行軍排陣的陣勢,宇文深的父親宇文永見到後非常高興的說:「你生來就這樣,以後必定成為名將。」[3][4]

永安初年,宇文深以秘書郎起家官,當時盜賊成群作亂,宇文深屢次討論時勢,爾朱榮很賞識重視宇文深,任命宇文深出任厲武將軍,宇文深不久擔任車騎府主簿。永安三年(530年),宇文深出任子都督,統領宮中值宿警衛的士兵。永熙三年(534年),高歡率領軍隊攻入洛陽,魏孝武帝元修西遷長安,當時事情倉促,人多逃散,宇文深安撫部下,一起得以入關,因功獲賜爵長樂縣伯[5][4]

宇文泰因為宇文深有謀略,想把他召引到自己身邊,謀劃商討政事。大統元年(535年),宇文泰於是上奏啟用宇文深出任丞相府主簿,加朱衣直閣。宇文深很快又改任尚書直事郎中[6][4]

大統二年(536年)十二月,高歡出兵蒲坂,分別派遣竇泰前往潼關高敖曹圍攻洛州[7]。大統三年(537年),宇文泰打算襲擊竇泰,西魏眾將都認為困難。正月庚戌(537年2月21日),宇文泰率軍從馮翊郡廣陽縣回到長安,各位將軍的意見仍然與宇文泰不同。宇文泰於是隱瞞自己的計劃,假裝好像沒有謀劃,但是單獨向宇文深詢問計策。宇文深回答說:「竇泰是高歡的驍將,愚妄不順而勇敢,作戰急於求勝而輕敵,高歡經常依仗他,用竇泰來抵禦外敵。現在大軍如果前往蒲坂,那麼高歡據守,竇泰必然支援,我軍內外受敵,這是自取失敗的方法。不如挑選輕裝精銳士兵,暗中從小關出兵。竇泰性情急躁,必然來決戰,高歡謹慎穩重,不會立即救援,那麼竇泰束手可擒。既已俘虜竇泰,高歡的士氣自然頹喪。我們回軍抵抗,可以取勝。」宇文泰高興的說:「這正是我心中所想。」[8]西魏軍隊於是出擊,果然擒獲竇泰,而高歡也退兵離去。這年七月,宇文深又勸說宇文泰攻取弘農郡[9],八月,西魏再度攻取弘農。宇文泰非常高興,對宇文深說:「你就是我家的陳平。」 [10][11]

大統三年冬,高歡又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和洛水,到達沙苑。十月壬辰(537年11月18日),宇文泰也率軍抵達沙苑,距離東魏軍六十里。西魏眾將都有害怕的臉色,只有宇文深向宇文泰祝賀。宇文泰責問他說:「賊兵鋪天蓋地的前來,有什麼值得祝賀的?」宇文深回答說:「高歡安撫黃河以北,很得眾人之心,雖然缺乏智謀,人人都為他效命,以此自我防守,他人不容易謀取高歡。現在高歡率軍渡過黃河,不是眾人願意的,只是高歡因為失去竇泰感到恥辱,不聽勸諫而來。這就是所說的忿兵,一次戰鬥就可以俘虜高歡。這件事明白可見,不為什麼不祝賀呢。請借給我宇文深一個符節,發動王羆的軍隊,攔截敵人的退路,讓他們一個也逃不了。」[12]宇文泰認為宇文深說的對。不久西魏在沙苑之戰大敗高歡的軍隊,正如宇文深所策劃的那樣 [13][14]

大統四年(538年),宇文深跟隨西魏大軍參與河橋之戰,大統六年(540年),宇文深另外監督李弼的軍隊討伐白額稽胡,都有戰功,不久進爵為侯,歷任通直散騎常侍、東雍州別駕、使持節、大都督、東雍州刺史。宇文深處理政務嚴明,對待百姓講信用,抑制挫折豪強大族,官吏百姓懷念他。大統十七年(551年),宇文深入朝出任雍州別駕。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深晉升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北周六官建立,宇文深出任小吏部下大夫[15]

周孝閔帝宇文覺接受禪讓建立北周,宇文深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升任吏部中大夫武成元年(559年),宇文深外任豳州刺史[16],改封安化縣公。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深獲徵召出任宗師大夫,改任軍司馬保定初年,宇文深出任京兆尹,又入朝擔任司會中大夫[17][18]

宇文深年少喪父,侍奉哥哥宇文測非常謹慎。宇文深性情奇異多變化,喜歡讀兵書,既在近侍任職,每每進獻謀略計策。等到宇文深在吏部任職,很受當時輿論的稱讚。宇文深個性仁愛,對待族人情誼深厚,堂弟宇文神舉 [19]宇文神慶年幼喪父,宇文深撫養教育他們,情義如同骨肉,世人因此稱道他。天和三年(568年),宇文深在司會中大夫任內去世,朝廷贈予使持節、少師、恆雲蔚三州刺史、諡號成康[20][21]

家庭

[編輯]

祖父

[編輯]

父母

[編輯]

兄弟

[編輯]
  • 宇文測,西魏使持節、驃騎大將軍、開府、大都督、綏州諸軍事、侍中、綏州刺史、廣川靖伯

子女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陳曉捷,王建域, 《唐宇文思约墓志初考》, 《乾陵文化研究 》 (第00期), 2017年, (第00期): 233–239 
  2.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三七》:深字奴干 北史卷五七廣川公測附弟深傳「干」作「於」。
  3.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深字奴干。性鯁正,有器局。年數歲,便累石為營伍,並折草作旌旗,布置行列,皆有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乃大喜曰:「汝自然知此,於後必為名將。」
  4. ^ 4.0 4.1 4.2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深字奴干,性鯁正,有器局。年數歲,便累石為營,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軍陣之勢。父永遇見之,喜曰:「汝自然知此,後必為名將。」孝武西遷,事起倉卒,人多逃散。深時為子都督,領宿衛兵,撫循所部,並得入關。以功賜爵長樂縣伯。大統中,累轉尚書直事郎中。
  5.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至永安初,起家秘書郎。時群盜蜂起,深屢言時事,爾朱榮雅知重之。拜厲武將軍。尋除車騎府主簿。三年,授子都督,領宿衛兵卒。及齊神武舉兵入洛,孝武西遷。既事起倉卒,人多逃散,深撫循所部,並得入關。以功賜爵長樂縣伯。
  6.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太祖以深有謀略,欲引致左右,圖議政事。大統元年,乃啟為丞相府主簿,加朱衣直閣。尋轉尚書直事郎中。
  7.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三八》:高敖曹圍洛(陽)〔州〕 宋本和北史本傳「陽」作「州」。按魏、周、齊相關紀傳、通鑑卷一五七都說高敖曹攻圍的是洛州或稱上洛,周書卷四四泉企傳紀載甚詳。且洛陽久為東魏所有,何須攻圍。今據改。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庚戌,丞相泰還長安,諸將意猶異同。丞相泰隱其計,以問族子直事郎中深,深曰:「竇泰,歡之驍將,今大軍攻蒲坂,則歡拒守而泰救之,吾表里受敵,此危道也。不如選輕銳潛出小關,竇泰躁急,必來決戰,歡持重未即救,我急擊泰,必可擒也。擒泰則歡勢自沮,回師擊之,可以決勝。」丞相泰喜曰:「此吾心也。」
  9.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魏宇文深勸丞相泰取恆農,八月,丁丑,泰帥李弼等十二將伐東魏,以北雍州刺史于謹為前鋒,攻盤豆,拔之。
  10.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及齊神武屯蒲阪,分遣其將竇泰趣潼關,高敖曹圍洛(陽)〔州〕。太祖將襲泰,諸將咸難之。太祖乃隱其事,陽若未有謀者,而獨問策於深。對曰:「竇氏,歡之驍將也,頑凶而勇,戰亟勝而輕敵,歡每仗之,以為禦侮。今者大軍若就蒲阪,則高歡拒守,竇泰必援之,內外受敵,取敗之道也。不如選輕銳之卒,潛出小關。竇性躁急,必來決戰,高歡持重,未即救之,則竇可擒也。既虜竇氏,歡勢自沮。回師御之,可以制勝。」太祖喜曰:「是吾心也。」軍遂行,果獲泰而齊神武亦退。深又說太祖進取弘農,復克之。太祖大悅,謂深曰:「君即吾家之陳平也。」
  11.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及齊神武屯蒲阪,分遣其將竇泰趨潼關,高敖曹圍洛州。周文帝將襲泰,諸將咸難之。帝隱其事,陽若未有謀,獨問策於深。深曰:「竇氏,高歡驍將,歡每仗之禦侮。今大軍就蒲阪,則歡拒守,竇必援之,內外受敵,取敗道也。不如選輕銳潛出小關,竇性躁急,必來決戰,高歡持重,未即救之,則竇可禽也。虜竇,歡勢自沮,回師御之,可以制勝。」文帝喜曰:「是吾心也。」軍遂行,果獲泰,齊神武亦退。深又說文帝進取弘農,復克之。文帝大悅,謂深曰:「君即吾家陳平也。」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七》:冬,十月,壬辰,泰至沙苑,距東魏軍六十里。諸將皆懼,宇文深獨賀。泰問其故,對曰:「歡鎮撫河北,甚得眾心。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渡河,非眾所欲,獨歡恥失竇泰,愎諫而來,所謂忿兵,可一戰擒也。事理昭然,何為不賀!願假深一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
  13.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是冬,齊神武又率大眾度河涉洛,至於沙苑。諸將皆有懼色,唯深獨賀。太祖詰之,曰:「賊來充斥,何賀之有?」對曰:「高歡之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度河,非眾所欲,唯歡恥失竇氏,愎諫而來。所謂忿兵,一戰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見,不賀何為。請假深一節,發王羆之兵,邀其走路,使無遺類矣。」太祖然之。尋而大破齊神武軍,如深所策。
  14.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是冬,齊神武又率大眾至沙苑,諸將皆懼,惟深獨賀。文帝問其故,對曰:「歡撫河北,甚得眾心,雖乏智謀,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圖。今懸師度河,非眾所欲,唯歡恥失竇氏,愎諫而來,所謂忿兵,一戰可禽也。不賀何為。」文帝然之。尋大破齊軍,果如所策。
  15.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四年,從戰河橋。六年,別監李弼軍討白額稽胡,並有戰功。俄進爵為侯,歷通直散騎常侍、東雍州別駕、使持節、大都督、東雍州刺史。深為政嚴明,示民以信,抑挫豪右,吏民懷之。十七年,入為雍州別駕。魏恭帝二年,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六官建,拜小吏部下大夫。
  16.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三九》:除(幽)〔豳〕州刺史 北史本傳「幽」作「豳」。張森楷云:「作『豳』是。」按張說是,幽州不在周管內。今據改。
  17.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孝閔帝受襌,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遷吏部中大夫。武成元年,除(幽)〔豳〕州刺史,改封安化縣公。二年,征拜宗師大夫,轉軍司馬。保定初,除京兆尹。入為司會中大夫。
  18.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俄進爵為侯。六官建,拜小吏部下大夫,遷中大夫。武成元年,遷豳州刺史,改封安化縣公。保定初,除京兆尹,入為司會中大夫。
  19.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四0》:從弟神(譽)〔舉〕神慶幼孤深撫訓之 北史本傳「譽」作「舉」。按卷四0宇文神舉傳云:「神舉早歲而孤,有夙成之量,族兄安化公深器異之。」傳末云:「弟神慶。」知北史作「舉」是,今據改。
  20. ^ 《周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九》:深少喪父,事兄甚謹。性多奇譎,好讀兵書。既在近侍,每進籌策。及在選曹,頗獲時譽。性仁愛,情隆宗黨。從弟神(譽)〔舉〕、神慶幼孤,深撫訓之,義均同氣,世亦以此稱焉。天和三年,卒於位。贈使持節、少師、恆雲蔚三州刺史,諡曰成康。子孝伯,自有傳。
  21. ^ 《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五》:深少喪父,事兄甚謹。性多奇譎,好讀兵書,既居近侍,每進籌策。及在選曹,頗有時譽。性仁愛,從弟神舉、神慶幼孤,深撫訓之,義均同氣,世亦以此稱焉。卒於位,諡曰成康。子孝伯。
  22. ^ 22.0 22.1 趙君平,趙文成編. 《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12: 42–44. ISBN 978-7-5013-4465-9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