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王號戰艦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國王號
艦名出處 符騰堡國王威廉二世
建造方 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
鋪設龍骨 1911年10月
下水日期 1913年3月1日
入役日期 1914年8月10日
結局 1919年6月21日鑿沉於斯卡帕灣
技術數據
船級 國王級戰艦
排水量
  • 常規:25,390公噸(24,990長噸)
  • 滿載:28,600公噸(28,100長噸)
船長 175.4公尺(575英尺6英寸)
型寬 29.5公尺(96英尺9英寸)
吃水 9.19公尺(30英尺2英寸)
動力來源
  • 3軸帕森斯蒸汽輪機
  • 三葉3.8米徑螺旋槳
  • 31,847千瓦特(42,708匹馬力)
船速 21.2節(39.3公里每小時)
續航力 8,000海里(15,000公里)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
乘員 1,136
武器裝備
裝甲

國王號戰艦(德語:SMS König[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四艘國王級戰艦首艦,得名於符騰堡國王威廉二世。該艦於1911年10月進行龍骨架設,1913年3月1日下水,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完工,至1914年8月9日編入公海艦隊服役。

連同三艘姊妹艦——大選帝侯號藩侯號王儲號一起,國王號在戰爭期間參與了艦隊的大部分軍事行動。作為1916年5月31日日德蘭海戰中德艦隊形的前導艦,國王號曾與幾艘英國戰艦猛烈交火,並遭受了十次大口徑砲彈打擊。1917年10月,隨著德國於阿爾比恩行動大獲成功,國王號又在穆胡島海戰英語Battle of Moon Sound中迫使俄國前無畏艦光榮號自沉。

在德國於1918年11月投降後,國王號與大多數公海艦隊的艦隻被英國皇家海軍扣押在斯卡帕灣。至1919年6月21日,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作為被扣押的艦隊指揮官,趁英國警衛艦出港訓練之際,下令全數鑿沉包括國王號在內的己方艦隊。但不同於大多數的自沉艦隻,國王號從未被打撈拆解,其殘骸仍然留存在斯卡帕灣底部。

設計

[編輯]
國王級的平面及立面圖,來自1919年的《簡氏戰艦年鑑英語Jane's Fighting Ships

四艘國王級戰艦均是在英德海軍軍備競賽的背景下設計的;作為德國的第四代無畏艦,它們是為響應1909年英國訂購的俄里翁級而造。[1]國王級代表了早期皇帝級戰艦的發展,主要的改進是一個更有效的主砲布局。這些艦隻也曾打算在中間傳動軸上使用一個柴油發動機以增加其巡航範圍,但事實證明柴油裝置的發展比預期更為複雜,因此保留了全蒸汽渦輪推進系統[2]

國王號的設計排水量為25796噸,而在全作戰負載時,最大排水量可達28600噸。其全長為175.4米,有29.5米的舷寬和最大9.19米的吃水深度。國王號由三套帕森斯英語C. A. Parsons and Company蒸汽渦輪機驅動,蒸汽由三台燃油和十二台燃煤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42,708匹軸馬力(31,847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1(39公里每小時)。這套裝置還允許艦隻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8,000海里(15,000公里)。其標準船員編制為41名軍官和1095名水兵。[3]

國王號在五座雙聯裝砲塔中裝備有十門305公釐50倍徑速射砲[註 2]作為主砲:其中艦艏艦艉各有兩座以超射布局的砲塔,另一座則單獨布置在艦舯的兩個煙囪英語Funnel (ship)之間。[5]國王號是首艘將全部主砲都安裝在中心線上的德國戰艦。與早期的皇帝級戰艦一樣,國王號的所有主砲皆可在舷側開火,但後者因全中心線布局而擁有更寬的射界。[6]國王號的副砲系統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四門150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15 cm SK L/45及六門88公釐45倍徑速射砲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全部安裝在獨立的砲廓英語Casemate內。按照當時主力艦的慣例,它還裝備有五具500公釐浸沒式魚雷發射管——其中一具設在艦艏,兩邊舷側各兩具。[5]

艦隻的裝甲帶克虜伯滲碳裝甲英語Krupp cemented armour製成,其艦舯部分的厚度為350公釐(用於保護輪機艙和彈藥艙),在艦艏和艦艉初則分別減少至180公釐和120公釐。在艦隻的中心部分,水平防護由一個100公釐厚的裝甲甲板組成,它在艏艉兩端的厚度降至40公釐。主砲塔的側部裝甲板有300公釐厚,頂部為110公釐厚,而廓裝砲的裝甲厚度則為150公釐。前司令塔的側部也有300公釐厚。[5]

服役歷史

[編輯]

國王號是以「S」作為臨時代號[註 3]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建造,造艦序號為33。[3]艦隻自1911年10月開始架設龍骨,並於1913年3月1日由符騰堡國王的堂弟阿爾布雷希特公爵主持了下水儀式。[7]1914年8月9日,舾裝工作完成,並於同一天被編入公海艦隊服役。[5]它共花費了德意志帝國政府4500萬金馬克[3][註 4]作為相同船級首艦,在國王號之後還有大選帝侯號藩侯號王儲號相繼入役。[註 5]國王號在入役後直接進行了海上試航,並於1914年11月23日完成。[9]隨後,艦隻加入了公海艦隊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第五支隊,這也是其姊妹艦後續加入的部隊。[10]12月9日,國王號在威廉港錨區擱淺。緊隨其後的姊妹艦大選帝侯號撞向其艦艉,並造成了一些輕微損傷。國王號隨後從底部鬆脫,並被送回威廉港;修復工作一直持續至1915年1月2日。[9]

北海行動

[編輯]
皇家海軍繪製的國王號識別圖

國王號參加過數次艦隊出擊行動,主要是對海軍少將弗朗茲·馮·希佩爾率領的第一偵察集群提供支援。然而,由於它在威廉港外圍擱淺,[9]該艦錯過了這些大巡洋艦偵察部隊在1914年12月15日至16日夜間的首次行動——當時它們的任務是砲擊英格蘭沿岸,以引誘英國大艦隊的部分艦隻前往等待中的德國主力艦隊處。[11]1915年1月22日,國王號及第三戰列分艦隊的其餘艦隻從艦隊分離,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機動、射擊及魚雷訓練。它們於2月11日返回北海,但已來不及參加對第一偵察集群提供支援的多格灘海戰[9]

國王號隨後再參加了幾次進入北海的行動。3月29日,該艦引領艦隊出發至泰爾斯海靈島。三周後,於4月17至18日,它負責為由輕巡洋艦組成的第二偵察集群在斯瓦特灣埋設水雷提供支援。另一次艦隊推進發生在4月22日,國王號再次成為前導艦。4月23日,第三戰列分艦隊為參加另一輪的演習訓練而重返波羅的海,並一直持續至5月10日。由第二偵察集群執行的另一次埋雷行動在5月17日展開,國王號也再度為其提供支援。[9]

國王號還參加了艦隊從5月29日至31日推進至北海的出擊,但最終無功而返。它接下來被臨時委任在德國防禦帶擔任警戒英語Picket (military)的職責,卻於7月6日再次擱淺,儘管受損極輕。艦隻於9月11日至12日為在特塞爾附近進行的埋雷行動提供支援。另一次艦隊出動隨後在10月23日至24日發生,返航後,國王號進入旱塢進行維修,並於11月4日重新加入艦隊。[9]接下來,艦隻被發往波羅的海展開從12月5日至20日的多項訓練。在返航途中,它受暴風雪影響而在威廉皇帝運河擱淺,並輕微受損。[12]國王號於1916年1月17日在波羅的海接受進一步訓練,然後於1月24日返回北海。而它此後也相繼參與了3月5日至6日和4月21日至22日的艦隊出動。[13]

國王號可用於1916年4月24日的突襲英格蘭海岸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行動,並再次為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提供支援。偵察集群於10:55離開玉石灣德語Jadebusen,公海艦隊的其餘部分則隨後在13:40出發。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在前往目標的途中撞上水雷,並不得不撤回。其它戰鬥巡洋艦在砲擊洛斯托夫特時大致平安無事,但在接近雅茅斯的時候遇到了哈里奇部隊英語Harwich Force的英方巡洋艦。經過短暫的交火後,哈里奇部隊撤退。[14]但英國潛艦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也促使第一偵察集群撤退。同時,賴因哈德·舍爾將軍也在收到大艦隊從斯卡帕灣基地出動的警告後,率領公海艦隊大部撤回至德國的安全水域。[15]國王號則在隨後前往波羅的海參加另一輪演習,包括於梅克倫堡進行魚雷操練。[13]

日德蘭海戰

[編輯]
英國(藍)及德國(紅)艦隊在1916年5月31-6月1日的調遣圖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國王號參與了導致日德蘭海戰爆發的艦隊行動。公海艦隊再次試圖牽制並孤立大艦隊的一部分,並力爭在英國主力艦隊報復之前將其摧毀。國王號、大選帝侯號、藩侯號和王儲號組成了第三戰列分艦隊的第五支隊,它們是艦隊的先鋒。第三戰列分艦隊位處三個戰艦部隊之首,其正後方為第六支隊的皇帝級艦隻。皇帝級身後是第二戰列分艦隊黑爾戈蘭級拿騷級殿後部隊英語Rearguard則由第一戰列分艦隊老舊的德國級前無畏艦組成。[10]

在歐洲中部時間[註 6]16:00前不久,第一偵察集群的大巡洋艦與戴維·貝蒂率領的英國第一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1st Battlecruiser Squadron相遇,雙方就此開始火砲對決,其中英國的不倦號英語HMS Indefatigable (1909)在17:00過後、[16]以及瑪麗皇后號在不足一個半小時後均被摧毀。[17]與此同時,德國的大巡洋艦為了將英國艦隻引向公海艦隊的主力而向南航行。至17時30分,國王號發現第一偵察集群和第一戰列巡洋分艦隊接近。德國大巡洋艦旋即向右轉舵航行,而英國艦隻則向左轉舵。17時45分,舍爾下令向左轉舵2點以使其艦隻靠近英國戰鬥巡洋艦,一分鐘後,即17時46分,他下達了開火的命令。[18][註 7]

國王號、大選帝侯號和藩侯號最先到達有效射程,它們在21000碼的範圍內分別迎擊戰鬥巡洋艦獅號英語HMS Lion (1910)長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虎號[19]國王號的第一次齊射未能命中其目標,於是轉向距離更近的英國艦隻——虎號開火。同時,國王號及其姊妹艦開始利用副砲射擊驅逐艦涅斯托爾號英語HMS Nestor (1915)尼卡特號[20]兩艘驅逐艦逼近德軍的戰列線,在忍受了一陣砲火之後,調整到了一個良好的射擊位置。它們各向國王號和大選帝侯號發射了兩枚魚雷,但全部四枚均告射失。作為回擊,來自其中一艘戰艦的副砲擊中尼卡特號,摧毀了它的輪機艙。該艦連同游牧人號驅逐艦英語HMS Nomad直接失效並橫臥在德艦隊形前進的路徑上。兩艘驅逐艦相繼沉沒,但德國魚雷艇停下來救起倖存者。[21]在18:00左右,四艘國王級戰艦轉向正在迫近的英國第五戰列分艦隊的伊莉莎白女王級戰艦開火。其中國王號最初鎖定的目標是巴勒姆號英語HMS Barham (04),至後者遠離射程後,又將目標鎖定為英勇號英語HMS Valiant (1914)。然而,速度更快的英國戰艦均能夠迅速撤離有效射擊範圍。[22]

傍晚19:00後不久,德國小巡洋艦威斯巴登號已被無敵號的砲彈擊殘;國王號的海軍少將保羅·貝恩克試圖調遣其艦隻去掩護受損的巡洋艦。[23]與此同時,英國的第三及第四輕巡洋分艦隊開始對德艦隊形展開魚雷攻擊;在推進至魚雷射程範圍的同時,它們也利用主砲壓制威斯巴登號。國王號及其姊妹艦向英國巡洋艦猛烈開火,但即便是戰艦主砲的持續火力也未能擊退英國的巡洋艦群。[24]在隨後的混戰中,英國的裝甲巡洋艦防衛號英語HMS Defence (1907)被德國無畏艦的幾枚大口徑砲彈擊中。一組齊射穿透了該艦的彈藥庫,並伴隨著巨大的爆炸被摧毀。[25]

19:20後不久,英國戰艦厭戰號再次進入國王號的射程範圍,後者遂實施開火。加入開火的還有腓特烈大帝號東菲士蘭號黑爾戈蘭號圖林根號。然而,厭戰號卻迅速消失在國王號的視距內,因為它已轉至東北偏東方向。[26]幾乎同一時間,英國的輕巡洋艦和驅逐艦試圖以魚雷攻擊對抗包括國王號在內的德艦隊形的前導艦。隨後不久,英艦主力隊形進入德國艦隊的射程範圍,它們於19:30開始同時向德國的戰鬥巡洋艦部隊和國王級艦隻開火。國王號在此期間內遭受了尤為猛烈的砲火攻擊。在五分鐘時間裡,鐵公爵號英語HMS Iron Duke (1912)便於12000碼的範圍內對國王號實施了9組齊射,但只有1發砲彈中的。13.5英寸的砲彈擊中了前司令塔但並未穿透,砲彈反彈出去並引爆了一些50碼開外的過往艦隻。貝恩克少將受傷,但他仍然留在國王號上指揮。艦隻隨後因受到硝煙的遮蔽而獲得短暫的喘息機會。[27]

20:00,德艦隊形受命轉向西面以擺脫英國艦隊。位於前頭的國王號完成了自己的轉向,然後減速使其身後的艦隻返回編隊。不久之後,四艘英國輕巡洋艦重新開始攻擊受創的威斯巴登號,而領頭的德國戰艦,包括國王號,則開火試圖將它們趕跑。[28]追逐的英國戰艦此時進一步向南轉舵,幾乎成功的在德艦隊形中完成了一次「T型戰術英語Crossing the T」。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舍爾上將下令向南轉舵16點,並委派希佩爾的戰鬥巡洋艦向英國艦隊發起衝鋒。[29]在轉向過程中,國王號被鐵公爵號的一枚13.5英寸砲彈擊中,砲彈擊中了最後方砲塔附近的艦艉。國王號遭到了嚴重的結構性破壞,多個艙室充滿煙霧。在向右轉舵期間,第一戰列分艦隊的指揮官——艾爾哈德·施密特英語Erhard Schmidt中將決定停止轉向,而不是陸續跟隨前導艦。這引起了許多混亂,並幾乎導致碰撞。其結果是,多數德國戰艦被迫大幅減速,從而將整個艦隊陷入巨大的危險中。[30]為試圖解困,國王號向右轉舵,並在德國和英國隊形之間敷設了一條煙霧幕牆帶。[31]

在戰鬥中,國王號受損嚴重。有一枚重彈穿透了主裝甲甲板直至艦艏。另一枚砲彈擊中拐角處的裝甲艙壁並嵌入5英尺深,在此過程中折斷了很大一塊裝甲板。其它的彈片則擊穿了幾個承載150公釐副砲的砲廓,導致其中的兩個砲廓失效。這兩門砲的裝彈艙起火燃燒,同時彈藥庫不得不灌水以防止發生爆炸。儘管如此,艦隻仍然維持作戰效力,因為其主砲及大部分副砲仍然可以運作,同時國王號仍可以接近全速的速度航行。艦隻的其它區域都必須抗淹以保持穩定:由於戰鬥破壞和抗淹措施,共有1600噸海水侵入艦體。[32][33]水浸嚴重壓低了艦身,使其在6月1日9:30之前都無法穿越阿姆魯姆淺灘英語Amrum Bank[34]國王號被送往基爾進行初步維修,因為這是唯一擁有能夠適應該艦尺寸的大型浮動旱塢的地點。初步維修從6月4日持續至18日,隨後艦隻被移送至霍瓦茲船廠英語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作進一步修復。國王號於7月21日準備好再次加入艦隊。[35]在日德蘭海戰的過程中,該艦共有45人死亡,27人受傷,是公海艦隊所有倖存戰艦中的最高數字。[36]

後續行動

[編輯]

當完成維修後,國王號再度被分遣至波羅的海進行訓練,時間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它於8月5日重返北海。而在1916年8月19日的艦隊出動英語Action of 19 August 1916中,國王號重新擔當前導艦。[13]此次出動是由第一偵察集群對北海桑德蘭沿岸的城鎮實施砲擊,試圖引誘和摧毀貝蒂的戰鬥巡洋艦。由於毛奇號馮·德坦恩號是僅有的兩艘在日德蘭海戰後仍具備作戰條件的德國大巡洋艦,因此有另外三艘無畏艦被分配至部隊參與行動,分別為大選帝侯號、藩侯號和新入役的巴伐利亞號。舍爾上將和公海艦隊的其餘15艘無畏艦則拖後及提供掩護。[37]但英國人已事先破譯了德國人的計劃,並派出大艦隊應戰。在14時35分,舍爾收到了大艦隊迫近的警告,他並不願意在難分伯仲的日德蘭海戰後僅11周便又與整個大艦隊交戰,於是下令全體艦隊掉頭撤回德國港口。[38]

國王號停留在港口直至10月21日,當它再次被派往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它於11月3日返回艦隊,並連同第三戰列分艦隊的其餘艦隻在11月5日至6日航行前往喇叭礁英語Horns Rev。國王號隨後被分配了各種任務,包括在德意志灣的警衛值勤和在波羅的海的護航工作。1917年,有幾次波羅的海訓練分別於2月22日至3月4日、3月14日至22日以及5月17日至6月9日進行。隨後,國王號於6月16日駛入威廉港進行維修。安裝一副新的大型前桅英語Foremast和其它工作一直持續至7月21日。至9月10日,國王號再次前往波羅的海進行演習。[13]

阿爾比恩行動

[編輯]

在1917年9月上旬,繼德國攻克俄國港口里加後,德國海軍決定驅逐仍殘留在里加灣俄國海軍力量。為此目的,海軍部的行動計劃是奪取波羅的海島嶼薩雷馬島,尤其是奪取瑟爾韋半島的俄國砲台[39]9月18日,一次海陸空聯合進攻行動受命出發,以占領薩雷馬島及穆胡島。海軍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由旗艦毛奇號率領的公海艦隊第三戰列分艦隊。第五分艦隊包括四艘國王級戰艦,並在此時加入了巴伐利亞號。第四分艦隊則由五艘皇帝級戰艦組成。連同九艘輕巡洋艦、三艘魚雷艇編隊和幾十艘水雷艇,整個出戰規模約為300艘艦船,並有超過100架飛機和6艘飛艇提供空中支援。共有約24600名官兵參與此次入侵。[40]抗擊部隊的力量則包括原俄國的前無畏艦光榮號太子號,裝甲巡洋艦巴彥號馬卡羅夫將軍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dmiral Makarov蒂亞娜號,26艘驅逐艦,以及若干魚雷艇和砲艇。而薩雷馬島的駐軍人數約為14000人。[41]

德國人在薩馬雷島登陸

國王號於9月23日離開基爾前往普茨克灣,並在那裡停留直至10月10日。[13]行動則於10月12日展開,國王號於凌晨3:00在塔加拉赫灣英語Tagalaht的薩馬雷島拋錨,並讓士兵上岸。5:50起,該艦加入毛奇號、巴伐利亞號和另外三艘國王級艦隻的陣營,開始轟擊俄國的岸基砲台。[42]同時,皇帝級戰艦用於攻擊瑟爾韋半島的砲台,目的是穩固穆胡島和希烏馬島之間的航道,這將封鎖俄國艦隻在海灣的唯一退路。然而,大選帝侯號和巴伐利亞號卻在行動中撞上了敵方水雷,但仍然移動至預定海域的射擊陣位;前者的受損程度較輕,但巴伐利亞號則遭到重創,並不得不撤回基爾進行大修。[41]至17:30,國王號為了補給燃料而離開戰區,於10月15日回到伊爾別海峽[42]

10月16日,德軍決定分離部分入侵艦隊以清除穆胡島的俄國海軍力量,當中包括兩艘俄國前無畏艦。為此,國王號和王儲號,連同小巡洋艦史特拉斯堡號科爾貝格號以及一些小型艦隻,被遣往迎戰俄國戰艦。它們是在10月17日清晨抵達,但受制於俄國的深水雷區,這些艦船臨時停留在外港。而當德國人發現俄國戰艦的305公釐砲超出己方305公釐砲的射程後,他們感到十分錯愕。[註 8]俄國艦隻設法保持足夠寬的距離,以防止德國戰艦能夠進行還擊,同時仍然維持對德國艦隻進行有效射擊——在若干陣位的德國艦隻不得不採取機動規避來避開俄國砲彈。然而在上午10時,掃雷艦清理了穿越雷區的路徑,國王號和王儲號沖入灣區與俄國戰艦正面交鋒,其中國王號與光榮號對決,王儲號則同時向光榮號和巴彥號開火。俄國艦隻被擊中數十次,直至10時30分由俄國海軍總司令、海軍上將米哈伊爾·巴希雷夫英語Mikhail Bakhirev下令撤退。[43]國王號共七次擊中光榮號,造成的損害使它無法完成向北逃逸。[42]相反,它被俄方自行鑿沉,同時船員被疏散至另一艘驅逐艦。[43]在交戰的過程中,國王號還撞擊過巴彥號一次。交戰結束後,國王號又向維爾楚英語Virtsu的岸基砲台開火。[42]

10月20日,國王號被掃雷艦拖入庫伊氣體圖英語Kuivastu錨地。[44]國王號負責將士兵轉運至當時已占領的希道姆島(Schildaum)。[42]到那時,在這些島嶼的戰鬥已接近尾聲,穆胡島、薩雷馬島和希烏馬島均被德國人占據。而在前一天,海軍部已下令停止海軍行動並且無畏艦應儘快返回公海艦隊。[44]在返航途中,國王號被一次巨浪擊穿底部。艦隻遂在基爾進行維修,工作一直持續至11月17日。[42]

最終行動

[編輯]

隨著國王號從波羅的海返回,艦隻又開始負責在北海的警戒任務,並對掃雷艦提供支援。12月22日,國王號前往波羅的海展開進一步訓練,並一直持續至1918年1月8日。另一輪演習則從2月23日至3月11日之間進行。4月20日,國王號起航出港以協助與英國部隊交戰的德國巡邏艇。國王號還參與了4月23-25日艦隊前往挪威攔截英國護航運輸隊的任務,儘管行動在戰鬥巡洋艦毛奇號遭遇機械故障後無疾而終。5月20日,國王號曾臨時系泊於黑爾戈蘭島的北港。兩個月後,即7月31日,國王號與第三戰列分艦隊的其餘艦隻為北海的掃雷組提供掩護。艦隻隨後前往波羅的海進行8月7-18日的訓練,並在此後返回北海。國王號從9月28日起展開了它在波羅的海的最後一次演習,一直持續至10月1日。[42]

國王號在停戰前不久曾被納入最終艦隊行動的一部分。該行動的設想是公海艦隊將由威廉港基地全體出動尋找大艦隊主力決戰。為了使德國取得更好的談判地位,海軍上將希佩爾和舍爾意圖不惜一切代價重創英國海軍。[45]因此在1918年10月29日,艦隊受命離開威廉港,並在玉石灣錨地集結,打算於次日清晨出發。然而從10月29日夜晚開始,圖林根號的厭戰船員發動叛變。[46]騷亂隨即蔓延至其它戰艦,其中包括國王號。[42]該行動最終被取消。為了試圖平息叛變,舍爾下令將艦隊分散。[47]國王號和第三分艦隊的其餘艦隻被發往基爾。在後續的叛亂期間,國王號的艦長曾三次負傷,其大副副官則均被殺害。[42]

結局

[編輯]
展示國王號 (#7)的艦隻鑿沉圖

隨著德國在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艦隊的大部分艦隻將在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的指揮下,被扣留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47]在德國艦隊出發之前,海軍上將阿道夫·馮·特羅塔對羅伊特明確表示,他不能讓同盟國在任何情況下搶占艦隻。[48]公海艦隊先與英國的加迪夫號輕巡洋艦英語HMS Cardiff (D58)會合,再在由370艘英國、美國法國軍艦組成的大規模聯隊的監督下,開往斯卡帕灣。[49]一旦艦隻被扣押,它們的火砲將通過移除其砲栓而停用。[50]

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艦隊仍然維持拘禁狀態。羅伊特推斷英國方面將在6月21日,即談判到期而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會強行搶占德國軍艦,卻不知該期限已被延長至6月23日。為了防止這種情況,他決定第一時間鑿沉己方艦隻。6月21日上午,英國艦隊離開斯卡帕灣進行訓練演習;11時20分,羅伊特向全體德國軍艦下達了他的命令。[48]國王號在大約14時沉沒,但與大多數被鑿沉的其它主力艦不同,該艦從未被浮起拆解。對於殘骸未來打撈行動的權利則於1962年被售予英國。[5]

國王號的殘骸如今是斯卡帕灣廣受歡迎的潛水地點,它橫臥在卡瓦島以東水深40米的沙烏地上。艦隻是以翻轉的形態沉陷,其船體朝上仰起的高度差約為20米。那裡還有一些艦隻上部結構的炸毀孔洞,其中打撈人員已獲准取走艦身上的有色金屬。[51]2017年,奧克尼考古研究中心(Orkney Research Center for Archaeology)的海洋考古學家在該地區對國王號和另外九艘沉船展開了廣泛調查,其中包括六艘德國和三艘英國軍艦。考古學家用聲納繪製了這些沉船的地圖,並利用遙控潛水器對它們進行檢查,以確定這些殘骸是如何惡化。[52]

斯卡帕灣打撈公司(Scapa Flow Salvage)曾一度持有艦隻殘骸的所有權,該公司於1981年將此權利售予了潛水承包商湯米·克拉克(Tommy Clark)。克拉克在eBay上以「立即購買」的方式作價250000英鎊將殘骸掛牌拍賣,拍賣期持續至2019年6月28日。另外三艘同屬克拉克公司的艦隻殘骸——威廉皇儲號、藩侯號和小巡洋艦卡爾斯魯厄號也同時被拍賣。[53]國王號和及其兩艘姊妹艦的殘骸最終以2.55萬英鎊的價格售予了一家中東公司,而卡爾斯魯厄號則以8500英鎊的價格賣給了一位私人買家。[54]

注釋

[編輯]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König為國王的德文稱謂。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砲的官方名稱為30.5 cm SK L/50。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砲」,而L/50表示砲管長度,即50倍徑[4]
  3.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3]
  4. ^ 當時,每1金馬克約合0.288美元,共計為12960000美元。扣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後,國王號的建造成本在2009年約合295395429美元。[8]
  5. ^ 「王儲號」其後更名為「威廉皇儲號」。
  6. ^ 為與德國的視角保持一致,本章節提及的時間均為歐洲中部時間。這比協調世界時間,即英國常用的時區要提前一小時。
  7. ^ 羅盤可分為32點方位,每點方位對應11.25度。向左轉舵2點可改變艦隻22.5度的航向。
  8. ^ 俄國艦隻已對其主砲砲塔進行過改造,以使砲口能夠抬升至30°角。這比德國砲口的射界要大得多。[43]

腳註

[編輯]
  1. ^ Herwig,第70頁.
  2. ^ Gardiner & Gray,第147–148頁.
  3. ^ 3.0 3.1 3.2 3.3 Gröner,第27頁.
  4. ^ Grießmer,第177頁.
  5. ^ 5.0 5.1 5.2 5.3 5.4 Gröner,第28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47頁.
  7. ^ Rüger,第147-148頁.
  8. ^ Herwig,"Abbreviations and Conversions"章節.
  9. ^ 9.0 9.1 9.2 9.3 9.4 9.5 Staff,第29頁.
  10. ^ 10.0 10.1 Tarrant,第286頁.
  11. ^ Tarrant,第31–33頁.
  12. ^ Staff,第29–30頁.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Staff,第30頁.
  14. ^ Tarrant,第53頁.
  15. ^ Tarrant,第54頁.
  16. ^ Tarrant,第94–95頁.
  17. ^ Tarrant,第100–101頁.
  18. ^ Tarrant,第110頁.
  19. ^ Tarrant,第110–111頁.
  20. ^ Tarrant,第111頁.
  21. ^ Tarrant,第114頁.
  22. ^ Tarrant,第116頁.
  23. ^ Tarrant,第137頁.
  24. ^ Tarrant,第138頁.
  25. ^ Tarrant,第140頁.
  26. ^ Tarrant,第142–143頁.
  27. ^ Tarrant,第145頁.
  28. ^ Tarrant,第169頁.
  29. ^ Tarrant,第173頁.
  30. ^ Tarrant,第175頁.
  31. ^ Tarrant,第177頁.
  32. ^ Tarrant,第187–188頁.
  33. ^ Campbell,第190頁.
  34. ^ Halpern,第327頁.
  35. ^ Campbell,第336頁.
  36. ^ Tarrant,第298頁.
  37. ^ Massie,第682頁.
  38. ^ Massie,第683頁.
  39. ^ Halpern,第213頁.
  40. ^ Halpern,第214–215頁.
  41. ^ 41.0 41.1 Halpern,第215頁.
  42. ^ 42.0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 42.8 Staff,第31頁.
  43. ^ 43.0 43.1 43.2 Halpern,第218頁.
  44. ^ 44.0 44.1 Halpern,第219頁.
  45. ^ Tarrant,第280–281頁.
  46. ^ Tarrant,第281–282頁.
  47. ^ 47.0 47.1 Tarrant,第282頁.
  48. ^ 48.0 48.1 Herwig,第256頁.
  49. ^ Herwig,第254–255頁.
  50. ^ Herwig,第255頁.
  51. ^ MacDonald,第73–75頁.
  52. ^ Gannon.
  53. ^ Scapa Flow: Sunken WW1 battleships up for sale on eBay. BBC News. 2019-06-19 [2019-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6). 
  54. ^ Sunken WW1 Scapa Flow warships sold for £85,000 on eBay. BBC News. 2019-07-09 [201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6).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