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端午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端午節
別名五日節午日節五月節午月節肉粽節五月初五
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
參與者臺灣民眾
類型傳統歲時節俗、現代習慣禮儀
意義農曆五月初五、驅除瘟疫
活動驅除瘟疫、端午祭祀、遶境暗訪、粽食文化、龍船競渡、洗港祭江、走標、躦鯪鯉、石戰 (失傳)
相關節日端午日本端午芒種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端午節
五日節
五月節
五月初五
肉粽節
台語羅馬字Tuan-ngóo-tseh
Gōo-ji̍t-tseh
Gōo-gue̍h-tseh
Gōo-gue̍h-tshe-Gōo
Bah-tsàng-tseh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五月節
端陽
客羅客語白話字:
Ńg-ngiet-chiet
Tôn-yòng
台灣客語拼音:
ngˋngiedˋjiedˋ
donˊiongˇ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端午節 (傳統稱呼為五日節五月節肉粽節),為台灣漢族的傳統節慶,源自於中國,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因此又稱為午日節五日節午月節五月節五月初五。端午節正午時首重祭祀、與午日辟除驅邪等。古代時,已有祭祀水仙尊王之慣例。日治時期在臺灣,民眾曾經因日本移民過新曆端午節,當時臺北城每屆新曆端午節,即會裝飾日本式的端午節句,而形成日本新曆端午與臺灣舊曆端午兩種風俗。

明清時期,來自唐山的漢人渡海來台時,由於無法適應臺灣土地的瘴癘之氣、多變氣候的風土病,紛紛染疫病或死亡。因此端午藉午日「純陽之氣」驅逐瘟疫、掃除風土病與避邪驅鬼的習俗格外受到重視,發展出有當地特色的科儀。端午節民間除了會祭祀祖先地基主外,更會於河邊水面有隆重的「祭江」儀式,主要祭祀所有溺於水中的亡魂與精怪,並祈求水源豐沛、河流安穩。

習俗

[編輯]

祭祀

[編輯]

農曆五月初五,家家戶戶會舉行家庭的祭祀行事。祭拜神佛祖先地基主的供品、時間與方式略有差異,但流程大致為擺供、點燭、獻茶酒、焚香祝禱、捧金紙祝禱、祭酒三巡、焚香、撤供等。祭拜神佛約於上午十點開始,供品基本上須備妥鮮花素果敬杯五牲禮粽子肉粽鹼粽粿粽)、芋頭粿、白飯米酒雄黃酒[1]。神明的金紙為「壽金」、「刈金」,祖先則為「刈金」、「銀紙」。祭拜祖先需將牲禮剁剖開,再行祭拜。

雄黃酒含有劇毒[2],傳統雄黃用於宗教行事或午時水沐浴淨身避邪,各地習慣不同、但未有飲用之俗。「飲雄黃酒」與屈原傳說一樣,多為戰後的附會與訛傳。

辟邪除穢(ㄏㄨㄟˋ)

[編輯]

艾草、榕葉、香茅

[編輯]

端午節除了祭拜或祭解[3]外,常掛榕枝艾草香茅或端午符令,是台灣端午節最為常見的避邪物[註 1]。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榕枝艾草皆為驅邪、淨身、避鬼的法器。每到佳節時,經常見到家戶用萬年紅紙榕樹枝艾草香茅一起綁掛於門楣,又稱為「榕艾苦草」。有些地方還會與茉草雞冠花芙蓉草莿桐虎仔花(月桃)與仙丹花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厭勝植物一起綁掛。除了綁掛於門楣,這些台灣本土常見的避邪植物也用於佩戴在身上。台灣俗語:「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註 2]。意為「身上插戴榕樹枝身體勇猛過,插戴艾草更加健康硬朗」。

除了佩戴,民間亦常用於沐浴淨身。台灣人平時洗澡亦會在浴缸或水槽浸入淨符等厭勝物的淨符浴,端午洗澡更不例外。菖蒲本身在台灣較為罕見。不論古代文獻記載,或現代人認知,經常將同樣有著刀劍造型般的香茅,訛作為罕見的菖蒲。實際上,在台灣常見的避邪物中,幾乎無菖蒲的使用[4][5]


1971年代淡水大拜拜的「新興獅」
2009年鹿港慶端陽 全國迎城隍
端午謝平安歌仔戲
「龍王尊神」龍頭公

虎仔香

[編輯]

香包臺羅:hiunn-tē-á(香袋仔)、hiunn-phang(香芳)、客羅四縣腔-hiongˇbauˊ),是縫製成老虎水果造形、填入草本香料中藥材的掛飾。配在身上可驅蟲、避邪、消毒功用。台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道卡斯族,會使用寬長且厚實的月桃葉來包覆、枕墊糕粿[6],用月桃葉包糕粿的習俗影響了漢族客家先民,後來又普遍被其他漢人先民所仿效,成為製作台灣粽的主要材料之一[7][8]

月桃又名「虎仔花」常作為端午簪花

配戴的香包,其中多為老虎造型,故名虎仔香(臺羅:hóo-á-phang)。鹽水辜厝未女士在縫製虎仔香時,會擇良辰吉時,邊念大悲咒為虎仔香加持開光點眼方遂完成。到了端午當天,由娘家為新嫁娘準備許多的虎仔香,供鄰居兒童索取或分送街坊;此舉有興旺夫家並為自己與未出世的小孩,求得好人緣的寓意[9][10]

午時水

[編輯]
大甲鐵砧山劍井

午時水(臺羅:gōo-sî-tsuí,客羅四縣腔-ngˋsiiˇsuiˋ),又名「端午水」、「純陽水」,指在午日節當天午時所汲取的。台灣傳統習俗認為,午時之水因吸取「純陽之氣」後,具驅除疫病、驅邪化煞之功效。傳統午時水是正午12:03前汲取起的天然山泉水井水雨水。因傳統午時水汲取不易,後來泛指任何經正午陽光曝曬後的水資源皆稱為午時水[11]。傳說午時水能久放不壞、飲用更可治百病[12]台中鐵砧山台南善化荷蘭井安平古井等全台各地廟宇古井,皆是知名的打午時水地點之一,每到五日節午時,皆會聚集爭相打午時水、沐午時浴的民眾。此外,午時純陽之氣並不受天候影響,若當年端午節午時遇雨天,亦可將滾沸的「陽水」加入未煮過的「陰水」自製成午時水[13]

遊戲與禮俗

[編輯]
立蛋

人們在五日節當天會進行應節的遊戲。如立蛋豎硬幣畫彩蛋或是浮水針鬥蟋蟀等。在古代,端午當天全家老幼婦孺會雇舟船,渡游溪河、觀賞龍舟,稱為「遊江」;由於清治時代,性別觀念重男輕女,因此端午節在內的傳統三節便是深居閨中、忙於家事的婦女,與全家人穿新衣裳出遊、參拜時刻。台灣婦孺亦有摘赬桐月桃來簪髮髻之風俗[註 3]。清治時期逢端午時,各書房的學生須用紅紙包兩角或四角錢贈予先生,而受贈的老師則以扇子回禮,此俗稱為「紅包禮」。

此外,台灣本土的端午習俗還有鹿港隔岸拔河台中市南屯區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文化、屏東縣九如鄉端午走標文化、端午石戰造石塔文化[14][15][16],尤其又以佳冬石戰與大稻埕造塔最盛大,但今不復見。

走標

[編輯]
平埔族的走標文化後來逐漸與漢人信仰結合,南屯鑽鯪鯉就是其演變。

「走標」即賽跑,原為台灣平埔族文化。荷蘭東印度公司馬爾卡頓的《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曾描述:「福爾摩沙人最大的樂趣在於賽跑,那是在村落中固定的地方舉行,為此他們的年輕人和同儕在他們的慶典中相互鬥走。」《臺灣志略》亦記載:「小番以善走為雄,繫紅布於竿上,令十餘人於數十里之外競走奪之,名曰奪標。」端午走標儀式在原漢融合後逐漸形成屏東九如九塊厝的「墳場驅逐陰氣」與南屯犁頭店的「穿木屐驚醒穿山甲」等新意,仍保有原始藉由喧鬧逸樂的遊戲來祈福之意。

划龍舟、搶水標

[編輯]

原始競渡

[編輯]

「搶水標」係兩人一組撐竹筏、再由岸上一組人手持懸吊著禮品的竹竿,讓水上競速者奪取,又稱「奪錦」[註 4][註 5] 。後又有於臨水、濱海流域或港口生理人以渡船、貨船、駁仔船、舢舨船、竹筏、鴨母船等生財工具進行劃舟競渡 [17],臺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臺南、屏東皆流傳,此乃台灣原始競渡之雛形。傳統出名的奪錦競渡於宜蘭礁溪二龍競渡鹿港鳳山寺龍潭大池淡水河皆有記載[18]

約1930年代桃園辨天池龍舟競賽
描繪傳統鴨母船式龍舟競渡的浮雕壁畫
台北流行的龍舟造型
台南龍舟

扒龍船

[編輯]
台灣傳統龍舟為「鴨母船」造型

划龍船 (臺羅:pê-lîng-tsûn、客羅四縣腔-paˇliungˇsonˇ)、鬥船 (臺羅:tàu-tsûn、tòo-tsûn)、攪龍船 (客羅四縣腔-gauˋliungˇsonˇ)。流程可分為:「請水神」、「拜龍船」、「接龍船」、「祭江」(獻江/請江)、「扒龍船」、「送水神」、「收龍船」、「謝江」等儀式。在古代臺灣的平地原住民已有了類似「祭水神」、超度水中溺死亡魂的祭江儀式。

台灣龍船最早為漁舟舢舨船獨木船鴨母船的傳統龍船,據1836《彰化縣志》記錄,開始有如今日有「龍頭」的龍舟[19]。台灣傳統龍舟為舢舨船型,於船身繪製龍紋:船舳為「龍首」、船舷為「龍鱗」、船艫為「龍尾」,舳前有紅色三角旗作「龍舌旗」、軸上懸掛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時無妄」、「八節有慶」的紅色長旗作「龍目」,艫掛紅色三角旗則寫有「水仙尊王」字樣與競賽單位的「尾送旗」。另外又有「龍船鼓」與書有水仙尊王字樣的銅鑼

最早漢人扒龍船則分別有台北洲美水仙尊王廟台南法華寺南湖之起源主張。1696年《臺灣府志》已有臺灣端午龍舟行事最早的記載[19]

昔時台南法華寺南池為龍舟競渡名所

現代臺灣龍舟僅剩宜蘭縣礁溪二龍競渡仍保留平埔族原始風格的「鴨母船」龍船,其餘皆改形成仿效造形的台式龍船。製作木龍船是項精湛的傳統工藝,各縣市的龍船依設計、匠師造型仍有不同。現代臺灣知名的造船匠師基隆市劉清正屏東縣洪全瑞。傳統龍舟材質原為木質,近年來多半轉為玻璃纖維,而用於體育競技的競賽龍舟則為玻璃纖維。

划水仙

[編輯]

劃水仙,是早期船員一種向水仙尊王(中國的水神)祈禱的方式,船在遇到大風浪或颱風時,困於水中時,船員們要眾口一起喊叫模仿鑼鼓聲,每人手拿羹匙筷子死命地劃,假裝划龍舟般,就可以得到水仙尊王的救助,順利靠岸。郁永河數次於著書中描述其景:《採硫日記》「划水仙者,眾口齊作鉦鼓聲,人各挾一匕箸,虛作棹船勢,如午日競渡狀。凡洋中危急,不得近岸則為之。」[註 6]

戰後人們聚集高雄川 (愛河) 觀看龍舟賽

台灣端午石頭戰舊俗

[編輯]

台灣各地自古流傳「端午石戰」的風俗。所謂「石戰」便是使用石頭作為攻擊武器的一種戰鬥遊戲。人民迷信進行石戰儀式,能夠在未來一年內,保佑個人家族村莊免於災禍疫病肆虐[註 7][16]。因此每到五月初五,各地皆會出現規模不等的石戰。端午石戰小自個人、街路、溪河兩岸的遊戲對抗,大到為姓氏村莊族群間的對壘戰鬥。石戰的地點多為草地、田野、墓地等多石處,且多流行於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屏東等地區;其中又以動輒千人參與的嘉義石戰屏東佳冬石戰最為知名[20]

在石戰過程,勝利一方的戰團可擁有侵入戰敗者所屬村莊內,搶奪粽子酒菜料理的特權,作為獎酬。而對於石戰過程中所抓獲的「俘虜」則可任由勝利一方「羞辱」,不過僅於脫褲子等惡作劇。但由於戰況激烈的石戰仍亦造成流血衝突與失序場面,加上在日治政府觀念中,勝利者對失敗者的脫褲惡作劇行為,被視為不名譽之事。因此統治當局為了改善風俗與事故,逐漸禁止或改辦如走標 (賽跑) 等體育活動,因而大規模石戰轉變為小規模對抗,而今已消失[21]

飲食習俗

[編輯]
粽子是五日節的祭祀供品臺灣粽子在作法上有「北蒸南煮」之別。

粽食

[編輯]

粽子是台灣端午的祭祀供品,古代台灣的原住民已經有用月桃葉等儀式植物包粽子的文化[22][7][23],一般家庭祭祀神佛祖先時,需準備「肉粽」、「鹼粽」、「粿粽」(粄粽)等。最為普遍的「燒肉粽」(台羅 : sio-bah-tsàng 客語 : ngiug zungˇ) 依做法、口味可分為蒸煮式的「北部粽」(頂港粽) 與水煮式的「南部粽」(下港粽),俗稱「北蒸南煮」。客家裔的粽子可分為:糯米加入鹼水蒸熟的「鹼粽」與富客家風格的「粄粽」與「客家粽」。端午粽除了食用外亦為祭祀供品,而延伸出諸忌諱。

粽子與禁忌

「粽符」又稱「粽步」,是用鹹草索[註 8]將包好的粽子成串綑綁成髮辮狀的「串粽」,用於祭祀時象徵避邪

古時人們認為服喪不包粽子不過節,以表「心喪」,粽子多由親友他人餽贈而稱為「送節」,喪家則以回禮。故有「帶喪不包粽子」、「忌送喪家一整串的串粽」的禁忌,隱含「喪事止息」之意涵。送禮者可將「串粽」剪開,成為一顆顆的「散粽」化解。惟時代變遷與社會風俗演進,昔日禁忌只要雙方事成皆可。現代流傳之「忌諱雜說」,多為附會的無稽之談

午時菜

[編輯]

臺灣人在五日節時,人們除了粽子還會搭配應節的時令蔬菜水果一同食用。臺灣話俗語稱:「食茄人較會『肖鳥』趒(tshio tiô),食豆食甲老老老。」[註 9][註 10]意思為:「男人若食用茄子,身體跟陰莖第二性徵就能長得茂盛、若食用豆子就能活得老康健。」其中北部多食用長豆(即菜豆),南部多食用皇帝豆

在臺灣傳統食俗中,茄子長豆象徵長壽桃子能夠避邪制鬼,荔枝瓠瓜與清熱解毒的綠豆則是時令的蔬果。加上端午時令的豆菜李子荔枝綠豆瓠瓜等蔬果食材所製成的料理小吃,便稱為「午時菜」。[24][25][26]其中,食用,被稱為「食五子」。

時屆夏令,氣候漸轉為高溫懊熱、潮濕的梅雨季,人們此時開始到各地青草巷、草藥店採買藥材草本,再用午時水煎煮成消暑解熱的青草茶。由於台中盆地廣植黃麻,因此端午時節,台中市南屯區流行將黃麻的嫩葉摘取下來,製成清熱消暑的麻芛湯。另外,台北市艋舺彰化縣鹿港台南市安平嘉義雲林縣北港等地流行吃煎堆,寓意「補天」;而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則盛行於端午節中午時候吃西瓜,人們相信可以幫助消化外,亦能消暑、防止長痱子

鄉土例祭、風俗

[編輯]
名稱 照片 種類 概述 所在地 文資登錄
端午土地公拐 民俗 是一種安插於田邊或路邊的竹、蘆葦桿,形制大致為長約三尺、剖開頭段夾入榕枝金紙並橫插三枝清香厭勝物。象徵有土地公管轄農事,袪除災害、保佑豐年。象徵土地公拄著拐杖幫忙「巡田水」。臺灣北部農人多於端午節,中南部多於中秋節[27] 台灣北部
淡水清水巖暗訪 信仰 舊曆正月初六係清水祖師爺成道,淡水居民為了叩謝神恩庇佑與驅逐當地瘟疫,於每年舊曆五月初五傍晚舉行祖師公暗訪,五月初六中午開始展開日間繞境,俗稱「淡水大拜拜」[28] 新北市淡水區 國定民俗
洲美水仙尊王祭典 台北市北投洲美屈原宮祭祀水仙尊王的例祭,亦為每年「水岸臺北端午嘉年華活動」的賽前祭祀儀式。祭典計有主祭、迎神、上轎遶境、龍舟開光點睛、祭江、安座謝神等儀程。台北市原本的扒龍船皆在淡水河進行,後來由於河道淤積後現改於基隆河流域的大佳河濱公園舉行[29] 台北市北投區
大稻埕霞海城隍祭 信仰 農曆五月十三是大稻埕霞海城隍爺祭典日,為大稻埕最重要的信仰盛會,大稻埕居民為叩謝神恩與遶境驅等祭典儀式。其儀式包括暗訪、迎城隍遶境等。霞海城隍自清治末期便已聞名全台,除了暗訪儀式規模與「艋舺大拜拜」、「新莊大拜拜」並列外,其遶境規模更號稱北台灣第一,而有「北港迎媽祖、臺北迎城隍」之譽讚[30][31] 台北市大同區大稻埕 國定民俗
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祭典 俗稱「新莊大拜拜」的地藏庵(大眾廟)文武大眾爺祭典,源自於清治時代祭祀死於械鬥衝突或貧病路倒的無主孤魂。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正日遶境與前夜暗訪為重頭戲。官將首被視為發源於地藏庵,故大眾爺祭典又以陰陽司授予官將首令旗、點校兵將、喊班收班、遶境驅邪等科儀而聞名[32] 新北市新莊區 國定民俗
採草藥煉丹丸 「金瓜石青草祭」係早期醫療匱乏、氣候多變,大量金瓜石採礦師罹患疫病時往往仰賴信仰支撐的「百草丹」醫病。故早期由勸濟堂關公發輦、信眾前往杉仔湖[33]基隆山麓哩咾等地採集青草,因臺金煉銅廠 (哩咾) 興建後改至南雅貢寮和美等地舉行。在近午時分時由轎柄降旨指藥,方可採集,再返回廟中由眾人合力煉製「百草丹」[34][35] 新北市瑞芳區
苗栗中港慈裕宮洗港 源起於1943年苗栗中港溪外海發生「觀鯨覆舟」賞鯨船沉沒慘事,同年外海又發生日本軍艦遭美軍擊沈的海難事件。加上鄉民認為上游水靈孤魂順流而下在南庄出海,故每年端午中港慈裕宮設大祭壇、媽祖遶境、衝五營,超渡中港溪與射流溝的無祀孤魂,以祭江洗港的慰靈儀式,祈求地方平安[36] 苗栗縣竹南鎮 國定民俗
犁頭店穿木屐躦鯪鯉 鑽鯪鯉 (台羅: tsǹg lâ-lí)。自古平埔族就有歲時與成年禮賽跑、奪標的習俗。古代南屯 (犁頭店) 的走標融入漢人信仰後,加入了風水概念:傳說鯪鯉穴裡的「鯪鯉」若到端午還冬眠不翻土,地方農作就欠收,需透過居民走動聲響來驚醒鯪鯉 (穿山甲)。中部木屐產業發達,1980年代加入腳穿「長木屐」競走的內容,來吵醒鯪鯉。現已演變為吃麻薏、鑽鯪鯉的文創活動[37][38] 臺中市南屯區 國定民俗
台中南屯麻繩編織與麻芛食文化 塑膠製品尚未出現時,麻袋與麻繩佔有一席之地。其原料黃麻主要栽種於中彰投雲地區,並以大肚山區為主要的經濟作物產地。「麻薏」即是黃麻的嫩葉、嫩芽,約於6月中盛產。經過挑選、搓揉、去苦等繁複工序,即可成為消暑的麻芛湯,鹹甜皆宜[39][40][41] 臺中市南屯區
鹿港龍王祭 端午迎龍王為鹿港特有文化,依照古禮,每年於頭牙時,擇端午節前一個月舉行龍王祭。奉迎鹿港龍山寺之龍王尊神後,行巡至鹿港天后宮迎請水仙尊王坐鎮,再一同至福鹿溪舉行龍舟開光點睛、祭江法會、分花餅等祈福儀式[42][43] 彰化縣鹿港鎮
鹿港魯班公宴 為光緒年間鹿港成立所「小木花匠團鍽森興」魯班公會的匠人行業組織,每年以擲茭的方式產生爐主、副爐主、首事等幹部,並籌「眾錢」舉辦祖師爺巧聖先師的迎神、祭拜、跋爐主、福食等祭祀儀式[44][45][46] 彰化縣鹿港鎮 國定民俗
府城五福大帝得道
開基五瘟大帝聖誕
端午為元和宮白龍庵五福大帝(五靈公)的得道日,與開基五瘟宮的五瘟大帝(五毒神)的聖誕。自古端午即為驅疫時節,藉由祭拜瘟疫之神的五福大帝與五瘟大帝,取午時水、領端午符令來祈求除瘟避邪[47][48] 臺南市中西區
屏東九如走標(賽跑) 日治政府以改善風俗為由禁止石戰,故各地以賽跑活動取代。「走標」即賽跑之意,屏東九如九塊厝走標早期為武洛溪沿岸平埔族之活動,漢化之後加入於墳地走標可驅逐陰氣的信仰色彩。萬巒鄉赤山村萬金村等地亦曾有走標紀錄,為原漢文化交流的見證[49] 屏東縣九如鄉
古屏東端午石頭戰舊俗 古代人民相信進行石戰儀式,能夠保佑來年個人、家族或村莊免於災禍與疫病肆虐。端午石戰規模可分為街道、姓氏村莊族群間的對壘,又多於草地、田野、墓地等多石處舉辦,昔日以動輒千人參與的嘉義石戰與屏東佳冬石戰最為知名[50][51] 屏東縣佳冬鄉
礁溪二龍競渡 二龍村淇武蘭 (綠槳) 和洲仔尾 (紅槳) 兩莊頭,每年於端午扒龍舟競渡,以搶到平安旗為勝。又因打赤膊、採跪姿與不設裁判,因此需要雙方皆滿意才能開始競渡,故反覆來回,直到最後一方取得平安旗為勝[52][53] 宜蘭縣礁溪鄉 國定民俗
馬公城隍靈應侯聖誕 農曆5月6日是澎湖城隍廟境主靈應侯的壽誕,每屆端午節時信眾齊聚媽宮松廟為城隍尊神舉行祝壽大典,香火鼎盛、絡繹不絕[54] 澎湖縣馬公市
南竿牛峰境迎五福大帝 信仰 端午節福州人俗稱「五月節」,福州信仰五福大帝來源相傳為五月五日瘟神於井投毒,五位大帝遂投井示警以救鄉民,故端午節同為五位大帝之得道日,是日辦理祝壽慶典[55] 馬祖南竿鄉

文學俗語

[編輯]
午時聯
  • 「敕令 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非口舌鼠蟻蛇蟲一切盡消除」(中央敕咒)
  •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 「蒲劍沖天皇斗現,艾旗拂地神鬼驚」
  • 「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 「端陽艾葉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劍斬千妖。」
  • 「思無邪正心誠意,慮有德履泰臨豐」
  • 「勝地紀中天,象取白芳占彙吉;翔風符正午,薰來引竹報平安」
  • 「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
詩歌
艾劍蒲旗比戶懸,登盤桃李賽芳鮮。
花生荇菜新尤物,祭祖無瓜笑不虔。
雄黃滲酒為驅邪,五毒張羅送海涯。
只有蝸牛偏自在,容留池畔伴青蛙。
角黍兒童興最長,甜鹹不管每偷嘗。
祖公未拜香先點,雞肉無如粽味香。
尠聞簫鼓鬧溪邊,水淺無從賽彩船。
臭袋香囊依俗佩,龍舟鬚亦有人纏。
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
歸來落日斜陽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競度空佳節,生還尚異鄉。蛟龍雖未得,蒲柳總堪傷。
嬾學靈均問,閒尋抱朴方。赬桐好顏掌,回首惜年芳。
有汝方能克火烎。復經半日我欣欣。
一條如編看貓眼。汲井攜瓶仗細君。
美酒攜來數百壺,欣逢午節泛青蒲。
門懸虎艾家家共,江鬥龍舟處處俱。
滿徑烏衣揮摺扇,環村白板貼靈符。
至今角黍渾如舊,憑弔湘潭楚大夫。
俗諺
  • 《囝仔歌》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
  • 《俗諺》五月龍船北。
  • 《俗諺》「午時水啉一嘴,較好補藥食三年」
  • 《俗諺》「午時洗目睭(眼睛),金甲若烏鶖」
  • 《俗諺》「洗午時水,無肥亦媠」
  • 《俗諺》「食茄人較會『肖鳥』趒,食豆食佮老老老」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榕艾苦草」:榕樹臺羅:tshîng-á,客羅:iung11-su55),在漢醫學民俗觀點上,榕樹除了各部位皆有功療外,同時雖榕屬陰樹,但卻能驅邪除煞,而廣植於宮廟聖地或做為厭勝物。加上生長力強、旺盛,而被視為神樹。艾草臺羅:hiānn,客羅:ngie55)則具備淨化、排毒之效。
  2. ^ 正字:「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臺羅:「tshah-tshîng khah ióng lîng,tshah-hiānn khah ióng-kiānn」,「榕」音tshîng / ㄑ一ㄥˊ,「艾」音hiānn / ㄏ一ㄚ ˊ 。經常訛寫為「插榕卡勇龍,插艾卡勇健」
  3. ^ 作者胡承珙註,詩載於黃得時《胡承珙與東瀛集》、陳漢光《臺灣詩錄》:「臺人午日摘赬桐花簪髻,謂之龍船花,內地絕無此風」。
  4. ^ 諸羅縣志 : 笨港、鹹水港等處,劃舟競渡,遊人雜遝;亦有置竿掛錦,捷者奪標以去。
  5. ^ 台灣府志(蔣志) : 所在競渡,船不過杉板、小艇,大海狂瀾,難以擊楫,僅存遺意,亦漬米裹竹葉爲角黍。
  6. ^ 郁永河《海上紀略》: 有言劃水仙者,徒手一撥,沈者忽浮,破浪穿風,疾飛如矢,頃刻抵南嵌之白沙墩。眾皆登岸,得飯一盂,稽顙沙岸,神未嘗不歆也。陳君謂當時雖十帆並張,不足喻其疾,鬼神之靈,亦奇已哉!
  7. ^ 台語客語中,「五月」音似「誤月」。加上台灣歷史中的國姓爺逝世、朱一貴事件清法戰爭乙未戰爭等重要事件皆與五月有關;時值氣候不穩,瘟疫肆虐的季節,都是驅使傳統社會將「五月」被聯想為「惡月」的原由之一。
  8. ^ 意指綁粽子的短葉茳芏,kiâm-tsháu-soh
  9. ^ 正字:「食茄人較會『肖鳥』趒,食豆食佮老老老」,臺羅:「tsia̍h-kiô lâng khah ē tshio-tiô、tsia̍h-tāu tsia̍h kah la̋u-lāu-lāu」,音似: ㄑㄧㄡ-ㄉㄧㄡˊ,異用字 : 鶺趒,俗用字 : 秋條
  10. ^ 一般台灣人多誤、訛用為「食茄吃到會搖」或「食茄人較會超騰」等,多半無法識別其原有音、字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祀天祭地:現代祭拜禮俗》,端午節供品,頁60,李豐楙 審校 / 李秀娥 編撰,2007年10月二版一刷(中華民國96年10月),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 端午節不喝雄黃酒. 衛生福利部. 2013-06-11 [202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6). 
  3. ^ 安平文朱殿端午祭解. www.facebook.com. [2023-06-23] (英語). 
  4. ^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作者:鈴木清一郎 著 / 馮作民 譯,頁537.1991年.漢文版: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5. ^ 《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第三章 台灣端午節的家庭行事與身體儀式,頁67,溫宗翰 撰,2011年7月(中華民國100年7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論文
  6. ^ 台灣濕地保護聯盟:月桃(虎仔花).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7. ^ 7.0 7.1 成功福和成糕餅店:端午粽葉.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6). 
  8. ^ 艷山薑. [2015-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30). 
  9. ^ 筆耕南瀛大地:厝味姑仔.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2). 
  10. ^ 記者、攝影楊金城/專題報導2011-06-04. 《粽星雲集》包傳統 虎仔香歷久彌香. 自由時報.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11. ^ 蘋果日報:迎端陽 洗古井接午時水.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5). 
  12. ^ 林蓮吉收藏10年午時水. [2014-06-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13. ^ 端午節午時水轉運除穢 全台這幾處最夯. 中央社 CNA.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5) (中文(臺灣)). 
  14. ^ 黃贊鈞(1874-1952),流疫歌,《全臺詩》第26冊,. [2015-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15. ^ 《逐疫歌》黃贊鈞(1874-1952)作,雜言古詩:「大兵之後繼凶年,法寇銷聲鬼哭喧。陰霾黯黯天無色,魑魅魍魎攫人傳。慧星初匿跡,閭閻手加額。謂可致昇平,共相登衽席。陰陽失時旱澇起,旱苦妖魃澇苦水。疫癘中人甚蛇蠍,死喪淪亡等螻蟻。清宵逐厲觀鄉儺,街頭寶塔紛笙歌。爆竹轟轟陰氣散,人心安定天災過。天災過,樂如何,男勤耒耜女勤梭。交修德,召太和。」
  16. ^ 16.0 16.1 《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第四節、政治因素與社會變遷對台灣端午節的影響,頁54-57,溫宗翰 撰,2011年7月(中華民國100年7月),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博論文
  17. ^ 古早的端午節 嘉義龍舟竟長這樣.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9-06-07 [202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1) (中文(臺灣)). 
  18. ^ 你所不知道的臺灣五月節「水陸」行事. 民俗亂彈端午特輯. [202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7). 
  19. ^ 19.0 19.1 臺灣龍舟競渡史/西洋龍舟競渡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海洋文化數位博物館
  20. ^ 漢珍雲端藏書閣. [2015-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21. ^ 《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作者:鈴木清一郎 著 / 馮作民 譯,頁539-545.1991年.漢文版: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22. ^ 記者張安蕎/新北報導,2015-06-17 20:55. 月桃葉包粽 原住民自製懷舊家鄉味. 自由時報. [201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6). 
  23. ^ 原住民新聞雜誌:月桃無處不用 編織各種家具(2004/8/7). [2015-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24. ^ 龍珮寧. 端午食茄健康 食豆長壽. 臺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6-01 [201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中文). 
  25. ^ 金真. 端午習俗知多少. 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96年6月號. 臺灣省政府. 2007-06-01 [2014-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0) (中文). 
  26. ^ 林芬郁、沈佳姍、蔡蕙頻. 《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 臺灣: 貓頭鷹出版社. 2012-03-09. ISBN 9789862620649 (中文(臺灣)). 
  27.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灣土地公特展.新曆2009年. [2015-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6). 
  28. ^ 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 [202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1). 
  29. ^ 北投屈原宮 將祭江點睛.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中文(臺灣)). 
  30. ^ 臺灣文化部文化資產:台北霞海城隍廟五月十三迎城隍. [2020-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31. ^ 領旨代巡惡無赦 - 城隍的陰間調查. 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入口網.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32. ^ 台北縣新莊市大眾爺廟(地藏庵)研究.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2023-06-23]. 
  33. ^ 金瓜石地名事典 : 雜記.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34. ^ 採煉百草丹-再現金瓜石青草祭導覽 (PDF). 新北市文化局.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10-31). 
  35. ^ 採煉百草丹特展 再現金瓜石獨有端午民俗祭儀. www.storm.mg. 風傳媒. 2018-08-06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4) (中文(臺灣)). 
  36. ^ 中港慈裕宮洗港. 國家文化資產網.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37. ^ 2023南屯穿木屐躦鯪鯉.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2023-06-0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38. ^ 鯪鯉原是穿山甲 台中端節舉辦全國唯一「穿木屐躦鯪鯉」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06-21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5) (中文(臺灣)). 
  39. ^ 南屯老街_麻芛文化館|無印良品. MUJI.com. [2023-06-23]. 
  40. ^ 犁頭店 : 南屯麻芛文化館. 臺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2019-03-29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41. ^ 什麼是麻薏?台中人才吃的特產. Aoko 青子. 2021-08-1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8) (中文(臺灣)). 
  42. ^ 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 龍王祭. 彰化縣文化局.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中文(臺灣)). 
  43. ^ 鹿港龍王祭. 濁水溪文化記憶庫. [2023-06-23]. 
  44. ^ 趙守彥(1960-). 鹿港魯班公宴. 數位島嶼.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中文(繁體)). 
  45. ^ 鹿港慶端陽 魯班公宴集結全國11位人間國寶工藝作品展出. 聯合新聞網.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中文(臺灣)). 
  46. ^ 鹿港魯班公宴. 彰化縣文化局. 2021-02-05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中文(臺灣)). 
  47. ^ 開基白龍庵安慶堂汲取午時水 好神 - 社會.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4-06-0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中文(臺灣)). 
  48. ^ 台灣的瘟神信仰 五瘟使者升級版 白龍庵祭祀五福大帝.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英語). 
  49. ^ 屏東九如辦傾尾畷競賽 鄉民走標迎端午 - 生活.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4-06-02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5) (中文(臺灣)). 
  50. ^ 消失百年 佳冬重現端午石戰. 好房網News. 2019-06-09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中文(臺灣)). 
  51. ^ 楊佳霖. 從祛疾避疫到狂歡暴動的「蒙昧惡俗」: 論臺灣端午節的石戰習俗. 臺灣文獻. [2023-06-23]. 
  52. ^ 二龍村龍舟競渡. 大紀元時報.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53. ^ 041期-二龍村龍舟「競賽」活動來自噶瑪蘭人?. 蘭陽博物館.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中文(繁體)). 
  54. ^ 澎湖城隍廟境主靈應侯聖誕 祈求國泰民安 | 拜好廟‧求好運-台灣寺廟參拜體驗分享. 澎湖城隍廟境主靈應侯聖誕 祈求國泰民安 | 拜好廟‧求好運.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3) (中文(臺灣)). 
  55. ^ 牛峰境五靈公廟.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社群與論文研究

[編輯]

新聞專題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