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號鐵甲艦
勇士號、戰士號 | |
---|---|
概觀 | |
艦種 | 船旁列炮鐵甲艦 |
擁有國 | 英國 |
艦級 | 勇士級鐵甲艦 |
製造廠 | 泰晤士鐵工造船廠 |
單艘造價 | 377,292英鎊 |
動工 | 1859年8月 |
下水 | 1860年12月29日 |
服役 | 1861年8月1日 |
退役 | 1883年5月31日 |
現況 | 博物館 |
技術數據 | |
滿載排水量 | 9137長噸 |
全長 | 整體:420呎(128米) |
全寬 | 整體:58呎又4吋(17.8米) |
最高速度 | 14節(蒸汽動力下) |
續航距離 | 2100海哩/11節(蒸汽動力下) |
武器裝備 |
勇士號,或稱戰士號[1](HMS Warrior)是40門炮蒸汽鐵甲巡防艦,建於公元1859至1861年,用以應對法國1859年下水的世界上第一艘遠洋木殼鐵甲艦光榮號。是勇士級鐵甲艦首艦,與其姊妹艦黑親王號同為世界上最早採用鐵甲船殼的軍艦。勇士號於1863年進行了一次對公眾開放的環大不列顛巡迴展示,自此一直活躍在海峽艦隊。隨著性能更好的全蒸汽無風帆鐵甲艦毀滅號的服役,勇士號逐漸過時,於1875年轉入預備艦隊。最終於1883年退役。
勇士號其後一直作為倉儲船和駐泊船使用。1904年,勇士號被調派到魚雷訓練學校。1927年,被改造成浮動儲油碼頭又服務了五十多年。1979年,勇士號被捐獻給海事信託進行修復作業。修復過程一共進行了八年,在修復期間,很多過去的設施和特徵被重建恢復。完成後,勇士號返回朴次茅斯成為博物館。1987年至今,勇士號一直作為英國國家歷史艦隊的一員駐泊在朴次茅斯。
背景
[編輯]1850年法國蒸汽動力戰艦拿破崙號的服役引發了一場英法之間長達十年的軍備競賽。克里米亞戰爭初期錫諾普海戰中被開花彈摧毀的奧斯曼木製船隊,及隨後在金伯恩半島戰役中被裝甲浮動炮台瓦解俄羅斯海岸防禦工事都證明了鐵甲艦對傳統戰艦的絕對優勢。1859年法國第一艘夠在大洋自主航行的鐵甲木殼艦光榮號的下水,中和了皇家海軍由大量木製戰艦構成的軍力優勢。英國海軍當時缺少能夠應對光榮號及其兩艘姊妹艦的船隻。維多利亞女王得知了情況的嚴峻性後,詢問海軍部能否在戰時應對自如後,勇士號和她的姊妹艦被列入建造序列以作為對女王的回應。
海軍部最初對該艦的要求是能夠以15節航行,並配備全套風帆以具備全球巡航的能力。裝甲要在速度和防護間達到平衡。鐵製船殼要比同樣尺寸大小的木製船殼輕,這給火炮,裝甲和發動機提供更多空間。
設計
[編輯]概覽
[編輯]海軍首席造船師伊薩克·瓦特和工程師托馬斯·羅伊德(Thomas Lloyd)設計了該艦。[2]為了減少風險,兩人直接在巡防艦默西號的船殼設計上進行修改。除了改用熟鐵建造外,還在船中部沿著唯一一層火炮甲板加上了一座裝甲堡,以保護全艦的大多數火炮,因此勇士號被歸類為船旁列炮鐵甲艦。
勇士級採用了很多成熟技術,其中包括蒸汽機,鐵質船殼,和螺旋槳推進。只有熟鐵裝甲可以算得上是其技術上獨有的重要進步。海軍艦船設計師,歷史學家 大衛·K·布朗(David K. Brown)曾寫到:「其(勇士號)真正特別之處在於她將三種不同的技術首次混合在一起,這造就了當時世上最強大的戰艦」(What made [Warrior] truly novel was the way in which these individual aspects were blended together, making her the biggest and most powerful warship in the world." )勇士號裝甲和速度上的優勢令所有同時代的戰艦都顯遜色。曾於1863-1864年在勇士號上任槍炮上尉的「傑基」·費舍爾曾寫到:「誰都不曾想到,我們的第一艘裝甲戰艦竟會對一延續千年的潮流造成如此根本性的變化。」(It certainly was not appreciated that this, our first armourclad ship of war, would cause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what had been in vogue for something like a thousand years.)
儘管勇士號是對光榮號的回應,在作戰理念上二者卻有很大的差異。光榮號是用來替換戰列線中的木製戰艦的正規戰艦,而瓦特設計的勇士號則是毋需進行線列作戰的40門炮巡防艦,海軍部也不確定其能否經受住木製雙層和三層戰艦的集中火力打擊,因此勇士號被要求擁有足夠的速度,以在戰時逃離主力艦的射程[3]。最終導致比一般飛剪式帆船長一倍的勇士號擁有了飛剪式艦艏,與擁有著方正的輪廓的光榮號形成了鮮明對比[4]
勇士號水線長380英尺又2英寸(115.9米),總長420英尺(128米),寬58英尺又4英寸(17.8米),吃水29英尺又9英寸(8.2米),滿載排水量9137長噸(9284噸),標準排水量6109噸。船的長度使其難以操控,勇士號因此無法進行當時逐漸開始流行的復古撞擊戰術。
武器裝備
[編輯]勇士號原本打算裝備40門68磅前膛滑膛炮,每側船舷19門,首尾甲板各一門。這種7.9英寸(201毫米)68磅炮實心彈射程3200嗎(2900米)。在建造期間,又改為10門110磅阿姆斯特朗炮,26門68磅炮,和4門40磅4.75英寸(121毫米)阿姆斯特朗炮。新式的阿姆斯特朗炮都採用了早期後裝線膛設計(RBL)。曾有計劃用新式110磅7英寸(178毫米)阿姆斯特朗炮替換全部68磅炮。110磅阿姆斯特朗炮射程能達到4000碼(3700米),但其測試中顯露的糟糕的穿甲能力最終止了這一換裝計劃。1863年,在首次實際使用中,尤里亞勒斯號上的110磅阿姆斯特朗炮因裝填失誤而發生炸膛。因此這門炮在實際使用中減少了推進藥,使之在對抗鐵甲艦的時候略顯無力。
艦上所有的火炮都可以發射實心彈或開花彈,68磅炮還可以發射注有熔鐵的空心鐵彈,這種炮彈經由艦上的鍋爐加熱製成。1863年,勇士號原本的40磅阿姆斯特朗炮被替換為擁有更好設計的同一口徑的火炮。1864-1867年,勇士號接受改造,換裝了24門7英寸和4門8英寸(203毫米)前裝線膛炮(RML)。同時又加裝了4門20磅後膛炮作為禮炮。8英寸前膛炮可以擊穿9.6英寸(244毫米)熟鐵,7英寸前膛炮則能擊穿7.7英寸(196毫米)
裝甲
[編輯]勇士號的裝甲由4.5英寸(114毫米)熟鐵和18英寸(457毫米)柚木拼接組成。鐵甲由長12英寸(3.66米)寬3英寸(0.91米)熟鐵板雌雄榫接合而成。[5]柚木部分由兩層9英寸(229毫米)厚木板垂直排列而成。柚木部分能夠吸收炮彈的衝擊波防止其擊穿船殼。根據1861年10月勇士號在舒伯里內斯下水時的測試報告,「可以說勇士號是不懼當時任何火炮的」[6]
裝甲覆蓋了船中部213英尺(64.9米),從水線上16英尺(4.9米)到水線下6英尺(1.8米)的區域。4.5英寸厚的橫向護牆保護主甲板上的火炮,使其免受來自船尾和船首的打擊。船的兩段雖然沒有防護,但仍被分成了幾個水密隔艙以減少進水的威脅。缺少裝甲保護的船尾使舵機和船舵變得十分脆弱。
船員
[編輯]勇士號1863年的船員配置為50名軍官和656名普通艦員。大部分船員都從事體力工作,像是收起海上有史以來最重的人操船錨。船員的艦上生活與海軍中傳統木製艦船上的同行差別不大。
大部分船員居住於勇士號上唯一的一層火炮甲板。他們睡在綁在船側和頂梁之間的吊床上,平均每對火炮之間睡18個人。軍官則分別在在船隻尾部的獨立的小船艙休息,同時還有專門的軍官活動室。 船長則擁有有兩間舒適寬敞的船艙。
勇士號服役時,普通船員中包含有122名皇家海軍陸戰隊成員,他們都隸屬於皇家海軍陸戰隊炮兵隊。之後有些步兵也被派到船上。陸戰隊駐紮火炮區的尾部,他們的睡袋被掛在軍官區和水手區之間。
動力系統
[編輯]勇士號裝備有約翰·賓與子(John Penn and Sons)公司生產的兩缸筒式蒸汽機,這種蒸汽機上10隻方形鍋爐產生的蒸汽驅動著一枚螺旋槳。在1868年4月1日的海試中,勇士號在僅用蒸汽機驅動的情況下輸出了5772馬力(4304千瓦)的動力,速度達到14.08節(26.08公里/小時;16.2英里/小時)。船上裝有853長噸(867噸)的煤,這保證了勇士號在使用蒸汽動力時能以11節(20公里/小時;13英里/小時)的速度航行2100海里。
勇士號同時也是一艘風帆鐵甲艦,擁有48400平方英尺(4497平方米)的風帆面積。在只用風帆的情況下能達到13節(24公里/小時;15英里/小時)的航速,比她的姊妹艦黑親王號快兩節(3.7公里/小時;2.3英里/小時)。勇士號擁有史上最大的可吊起螺旋槳(英文:hoisting propeller), 這種螺旋槳重26長噸(26噸),[7]不使用時需600人將其吊起,以減少船在風帆行駛中的阻力。在蒸汽風帆並用的情況下,勇士號曾在一次從樸茨茅斯到普利茅斯的航行中達到過17.5節(32.4公里/小時;20.1英里/小時)。
建造與服役
[編輯]勇士號的訂單于1859年5月11日送至位於倫敦布萊克沃爾的泰晤士鐵工造船廠。在鐵行輪船公司(P&O)的郵輪塞納號於西漢姆側的河灣下水後,勇士號於1859年6月6日後的某段時間鋪設龍骨。船塢的滑道被加固以支撐勇士號的重量。建造用鐵於8月開始全面生產,正式建造可能開始於8月中旬。海軍部的猶豫不決和設計上的不斷變更造成了多次延誤,這幾乎使其建造者破產,海軍部於是獎勵了5萬英鎊給船廠以助其渡過難關。1860年12月29日,勇士號在50年來最冷的冬天中下水。起初勇士號和滑道凍在了一起,船廠動用了液壓千斤頂,拖船,加上船塢工人不斷從甲板一側跑到另一側,才最終撼動了冰封,使勇士號成功下水。勇士號於1861年8月服役並接受海試。10月24日勇士號正式建成,至此共花費了377,292英鎊,這一造價幾乎是當時普通木製戰艦的兩倍。1862年3月至6月間,勇士號接受修理,並修正了一些海試時發現的缺陷,其中包括換裝更輕更短的船首斜桅。
勇士號最初被分配到了海峽艦隊,亞瑟·科克倫被任命為其艦長。1863年3月,勇士號為載著丹麥公主亞歷山德拉的皇家郵輪護航。亞歷山德拉此行前往英國是為了與威爾斯親王完婚,亞歷山德拉公主讚揚了勇士號船員的表現,並藉由海軍上將米高·西摩爵士對護航船隊表達了」她很滿意(She was much pleased)「。科克倫艦長將這一句話刻在了操舵輪的銅盤上。亞歷山德拉的後裔,肯特郡主亞歷山德拉現在是勇士號信託的贊助人。
1863年中,海峽艦隊展開了為期12周的環不列顛公開巡航,勇士號共接待了30萬名參觀者,每個港口每天大約13000人。
勇士號於1864年11月進行了一次整修,移除了表現糟糕的阿姆斯特朗炮,換裝了最新的前裝線膛炮。1867年,勇士號在艦長朱利安·科比特的指揮下重新服役,並接替她的姊妹艦成為了一艘駐泊在愛爾蘭科芙的警備艦。兩艘軍艦後來都參加了7月17日的觀艦式,迎接了埃及瓦利伊斯梅爾帕夏和鄂圖曼土耳其蘇丹阿卜杜勒-阿齊茲一世的到訪。觀艦式後,海軍部於7月24日付清了全部船款。接下來幾天,勇士號又轉由亨利·博伊斯(Henry Boys)艦長指揮。9月24日,加入了海峽艦隊。年末,勇士號被部署到奧斯本灣, 以保衛正在奧斯本莊園的維多利亞女王。當時正值芬尼安起義,有情報顯示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可能會襲擊女王。在勇士號執行這項任務時,女王登上勇士號進行了一次非正式參觀。1868年4月,勇士號作為皇家遊艇維多利亞號護航艦隊的一員接受了威爾斯親王,也就是未來國王愛德華七世的訪問。8月,勇士號在前往蘇格蘭時與皇家橡樹號獨桅縱帆船相撞。皇家橡樹號被撞爛,勇士號則失去了艦艏雕像和首桅。博伊斯艦長因此被軍事法庭傳喚,但最終被判無罪。[8]
1868年7月4日到28日間,勇士號,黑親王號和木製明輪巡航艦可怖號(HMS Terrible)一起將一個足以容納鐵甲艦的特製浮動干船塢從馬德拉拖至百慕達,全程2700海里(5000公里;3100英里)。8月末勇士回航後,弗萊德里克·斯特林接替亨利·博伊斯成為勇士號艦長。在重裝了在之前事故中失去的艦艏雕像後,勇士號重新加入了海峽艦隊。1870年3月2日,亨利·格林(Henry Glyn)被任命為勇士號艦長。9月7日,在參加了與地中海艦隊的聯合巡航後,勇士號見證了海軍上校號(HMS Captain)在猛烈風暴中沉沒。勇士號接下來又參與了前往馬德拉和直布羅陀的巡航,勇士號在駛出直布羅陀港時,險些與阿金科特號(HMS Agincourt)相撞。
快速發展的戰艦設計使勇士號在下水十年後開始過時。1871年,皇家海軍第一艘無風帆主力艦毀滅號正式服役。[9]無風帆設計讓火炮的安置不再局限於船側,同時也使火炮有更大的橫向活動空間。[10]同年,勇士號開始了一次為期4年的改造,加裝了船尾甲板(英文:poop deck),蒸汽錨機,更短的首桅,同時更換了鍋爐。[11]1875年4月勇士號重新服役,並被派往了第一預備艦隊,作為一艘駐紮在波特蘭的警備艦。在這期間進行了多次年度夏季巡航,造訪了很多港口。在1877年俄土戰爭期間,因為擔心俄羅斯可能會攻擊君士坦丁堡,勇士號被徵召。但預想的進攻並沒有發生,於是勇士號被調往了班特里灣,1881年4月,又被調往克萊德灣作為警備艦直到1883年5月,當月,她的兩具桅杆被發現已經腐爛。因為沒有任何替代品,所以全部桅杆被移除,勇士號也正式退役。[12]
勇士號在沒有任何改變的情況下於1887年被重新歸類為三等裝甲螺旋槳戰艦(英文:screw battle ship, third class, armoured ),1892年5月又被定為一等裝甲巡洋艦。[13]曾有計劃在1894年之前對勇士號進行現代化改裝,在安裝了至少一個新鍋爐後,計劃因經濟原因而終止。1901年5月至1902年7月間,勇士號被用作廢棄倉儲船(英文:storage hulk)。[14]1902年到1904年3月31日期間,勇士號被用作一支驅逐艦隊的系泊船(英文:depot ship)。之後被移至位於樸茨茅斯的皇家海軍魚雷訓練學校,為此,蒸汽機被移除,前桅和後桅被重裝,上甲板被加上屋頂以用作通信訓練教室。艦名被改名為弗農3號(Vernon III),同時加裝了6座新式貝爾維爾鍋爐和4座發電機以為臨近的幾艘弗農號廢船提供蒸汽和電力。1923年10月,學校轉移到新建的岸上設施中。勇士號和其他幾艘廢船失去了作用。10月1日勇士號恢復了原本的艦名。
1925年4月2日,海軍決定將勇士號作為廢鐵出售給拆船廠,但正好趕上了一戰結束後的過時船隻拆解潮,拆解船鐵的利潤大跌,勇士號只得在樸茨茅斯又待了4年。1927年10月22日,勇士號開始被改裝為浮動系泊碼頭,所有設備被移除,只留下鍋爐和發電機,並安裝了2台應急柴油泵,船尾甲板一下的空間被改為護船員及其家人的居住地。1929年3月13日,被拖往威爾斯的彭布羅克船塢 。接下來的50多年裡,勇士號都停泊在連尼昂灣(Lianion Cove)的岸邊。海軍於二戰前的一次維護中,在其上甲板上鋪上一層厚水泥。戰爭中,勇士號充當了海岸掃雷艇的基地。1942年8月27日,被重命名為油料倉儲船C77號(Oil Fuel Hulk C77),以讓出名字給輕型航母勇士號。在連尼昂灣,勇士號給五千多艘船隻加過油。[15]
保護
[編輯]修復勇士號的討論開始於六十年代早期,但當時沒有形成任何實質性的計劃。1967年,大倫敦議會提議修復該船作為景點,這項提議又因皇家海軍仍需要其在彭布羅克繼續服務而擱淺。1968年,愛丁堡公爵組織了一次會議以討論勇士號和其他歷史船隻的保護與復原。一年後,旨在保護老舊勇士號和其他歷史船隻的海事信託成立,海事信託連同保守黨議員約翰·史密斯的曼尼福德信託都對勇士號產生了興趣。1976年,皇家海軍宣布連尼昂油料補給船將於1978年關閉,曼尼福德信託隨即開始尋找修復勇士號的資金。在承諾資金方面不成問題後,皇家海軍於1979年將勇士號捐給了曼尼福德信託。1983年,船隻所有權轉到了船隻保護信託(Ship's Preservation Trust)的名下;1985年,改名為勇士號保護信託(Warrior Preservation Trust)。
復原
[編輯]1979年8月,勇士號開始了一段800英里(1300千米)航程,於當年9月2日抵達了哈特爾浦開始了她的修復工作。9百萬英鎊的修復資金大部分來自曼尼福德信託。海事信託決定將勇士號復原至1862年的狀態。最初的兩年裡,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移除勇士號第一次服役後所加裝的材料,像是船尾甲板[16]和重200長噸的水泥封頂[17]。為了讓修復工作經濟上可行的同時又儘量符合歷史上1862年的狀態,修復團隊進行了大量研究,綜合了船隻的官方檔案和船上服役官兵的作品。一些畫作中所展示的船艙和船尾走廊幫助專家們確定了一些固定家具的位置。在科克倫艦長書信中,找到了艦上見習軍官亨利·莫里所畫的草圖,草圖展示了艦上武器裝備和一些非固定設施的布置。
原有的艦艏雕像於1960年代被毀,1981年,新的雕刻工作在現有照片的基礎上開始進行。1982年的倫敦國際輪船展上展示了雕刻家正在雕刻的半成品雕像,這尊約12英尺(3.66米)高的雕像成為了當時展覽的重頭戲。在1983年完成之前,這尊雕像還出現在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兒童節目藍色彼得上。1984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雕像被展示在普斯茅斯皇家船塢的大門上。1985年2月6日,雕像被裝到了勇士號上。
完全換裝高86英尺又3英寸(26.3米),寬42英寸(1.07米)的木製桅杆被證明並不可行,因此復原團隊決定採用鋼管替代木材,並通過焊接使之成型。鋼管中安放了梯子以方便人們抵達頂層。全部三根主桅和一根首桅在1984年9月至1985年2月之間被安裝到艦上。勇士號的蒸汽機,鍋爐和輔助機械因為太昂貴而無法完全復原,只得用鑄鐵製造了外形相像復刻版。復刻版發動機可以在電力驅動下緩慢運轉,這使遊客能夠大體了解發動機如何運作。
伍利奇圓頂炮兵博物館和澤西議會分別提供了與1862年勇士號上相同的68磅前膛炮和110磅後膛炮,用於為復刻工作提供樣板。複製的火炮都採用玻璃鋼製造,阿姆斯特朗炮帶有可活動的跑栓,而前膛炮則被封住了炮口,以免遊客向裡面投擲垃圾。有關木製炮架的信息非常有限,修復人員因此不得不在正式建造前測試不同的原型。
博物館艦
[編輯]1985年,一個新的泊位在樸茨茅斯港火車站附近被清理了出來,同時樸茨茅斯還建了一座新碼頭以準備勇士號的到來。1987年6月12日,在船長科林·艾倫(Collin Allen)的指揮下,勇士號在4天時間裡被拖行390英里(630公里)到達索倫特。當她在超過90艘各型船隻的護送下駛進樸茨茅斯港時,上千名群眾排列在在海岸和城牆上歡迎勇士號的到來。勇士號作為博物館於7月27日開放。這艘新復原的鐵甲艦被重新命名為皇家海軍勇士號(1860)[HMS Warrior(1860)],以免與1963年成立的諾斯伍德指揮部「皇家海軍勇士號」混淆,那是當時皇家海軍下轄的一個以勇士號命名的陸上作戰指揮部。
勇士號作為國家歷史艦隊[18]的一員駐泊在樸茨茅斯歷史船塢複合體(Portsmouth Historic Dockyard complex), 同在此處的還有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和都鐸時期戰艦瑪麗玫瑰號。1995年,勇士號接待了超過28萬名遊客,整個船塢複合體每年則接待40到50萬名遊客。勇士號仍然歸勇士號保護信託管理,時常被用以舉辦婚禮和其他各種私人活動來賺取維護費用。信託同時還擁有船隻關聯的各種材料和一個檔案室,後者未向公眾開放。
注釋
[編輯]- ^ 【武備巡禮】英國海軍樸茨茅斯基地. [2019-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5).
- ^ Brown 2006,第113頁
- ^ Lambert 1987,第18, 20–21頁
- ^ Padfield 2000,第23頁
- ^ Appletons' Annual Cyclopaedia and Register of Important Events of the Year: 1862. New York: D. Appleton & Company. 1863: 621.
- ^ 213英尺(64.9公尺)
- ^ Lambert 1987,第108頁
- ^ Wells 1987,第138–43頁
- ^ Lambert 2010,第44頁
- ^ Sandler 2004,第39頁
- ^ Lambert 2010,第49頁
- ^ Lambert 2010,第49–51頁
- ^ Wells 1987,第168–69頁
- ^ Lambert 2010,第51–52頁
- ^ Obsolescence — Llanion Cove. HMS Warrior Preservation Trust. [28 March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 ^ Lambert 2010,第56–58, 63–65頁
- ^ Restoration – Hartlepool. HMS Warrior Preservation Trust. [23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 ^ About Us. HMS Warrior Preservation Trust. [22 Ma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參考書目
[編輯]- Ballard, G. A., Admiral. The Black Battlefleet.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24-3.
- Baxter, James Phinney, 3r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ronclad Warship reprint of the 1933. Hamden, Connecticut: Archon Books. 1968.
- Brown, David K. Warrior to Dreadnought: Warship Development 1860–1905 reprint of the 1997. London: Caxton Editions. 2003. ISBN 1-84067-529-2.
- Brown, David K. The Way of a Ship in the Midst of the Sea: The Life and Work of William Froude. Periscope Publishing Ltd. 2006. ISBN 1-904381-40-5.
- Brown, Paul. Britain's Historic Ships: The Ships That Shaped a Nation: A Complete Guide. London: Anova Books. 2009. ISBN 978-1-84486-093-7.
- Chesneau, Roger &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0-8317-0302-4.
- Lambert, Andrew. Battleships in Transition.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4. ISBN 0-85177-315-X.
- Lambert, Andrew. HMS Warrior 1860: Victoria's Ironclad Deterrent 2nd revised and expand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10. ISBN 978-1-59114-382-6.
- Lambert, Andrew. Warrior: Restoring the World's First Ironclad.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87. ISBN 0-85177-411-3.
- Padfield, Peter. Battleship. Edinburgh: Birlinn. 2000. ISBN 1-84158-080-5.
- Sandler, Stanley L.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ir Impact.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04. ISBN 1-85109-410-5.
- Parkes, Oscar. British Battleships reprint of the 1957.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1-55750-075-4.
- Wells, John. The Immortal Warrior: Britain's First and Last Battleship. Emsworth, Hampshire: Kenneth Mason. 1987. ISBN 0-85937-333-9.
- Winton, John. Warrior: The First and The Last. Liskeard, Cornwall: Maritime Books. 1987. ISBN 0-907771-34-3.
延伸閱讀
[編輯]- Brownlee, Walter. Warrior: The first modern battleship. New York: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85. ISBN 0-521-27579-2.
外部連結
[編輯]- HMS Warrior web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tVincent.ac.uk
- HMS Warrior (186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t Historic Naval Ships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