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湯姆林森之死
日期 | 2009年4月1日 |
---|---|
地點 | 倫敦市康希爾 |
報道者 | 《衛報》保羅·劉易斯 |
指控 | 西蒙·哈伍德 過失殺人罪,2011年5月 |
審訊 | 薩瑟克王室法院 2012年6月18日至7月19日 |
裁決 | 罪名不成立 |
授予 | 保羅·劉易斯獲貝文斯獎傑出新聞調查和年度記者獎[1][2] |
網站 | 《衛報》首發影片 |
2009年4月1日,倫敦市報販伊恩·湯姆林森在2009年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抗議示威期間被警察推倒在地後死亡。經過死因研訊,陪審團裁定受害人死於警察行兇殺人,涉案警員西蒙·哈伍德受過失殺人罪起訴。法庭裁定罪名不成立,但哈伍德仍因行為嚴重不當被開除警隊[3][4]。經過民事涉訟,倫敦警察廳向湯姆林森的家人支付未公開數額的賠償,承認哈伍德的行為導致湯姆林森死亡[5]。
首次驗屍認定受害人死於心臟病發,《衛報》一周後公布倫敦警察廳警員用警棍擊打湯姆林森腿部、隨後又將他推倒在地的影片。受害人沒有參與抗議,當時準備經過警戒線回家。倒地後他一度起身離開,但很快再度倒地並在幾分鐘後死亡。[6]
英國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開展刑事調查,再次驗屍結果表明湯姆林森死於腹部鈍器傷結合肝硬化引發的內出血。考慮到幾次驗屍結論不同,無法證明死亡與毆打之間的因果關係,皇家檢控署決定不起訴哈伍德。[7]但2011年陪審團裁定受害人死於警察行兇殺人後,皇家檢控署改變立場以過失殺人罪起訴[8]。2012年法庭裁定哈伍德罪名不成立,但他幾個月後就被開除[3]。
湯姆林森之死在英國引發警察、媒體、公眾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獨立地位關係的大討論[9]。面對外界疑慮,警務總監督丹尼斯·奧康納於2009年11月公布150頁的報告,希望恢復市民對警方的信任[10]。
背景
[編輯]伊恩·湯姆林森
[編輯]伊恩·湯姆林森(Ian Tomlinson)生於德比郡馬特洛克,父親叫吉姆·湯姆林森(Jim Tomlinson),母親叫安·湯姆林森(Ann Tomlinson)。他在17歲時移居倫敦,靠搭建腳手架安身立命。事發時,湯姆林森是倫敦《晚間標準報》(Evening Standard)的臨時銷售員。[11]湯姆林森結過兩次婚,兒子和孫輩共有九人,他長期酗酒,因此已與第二任妻子朱莉亞(Julia)分居13年,曾長時間居無定所。2008年,他開始住進倫敦史密斯菲爾德林賽街(Lindsey Street)收容無家可歸人士的林賽旅店[12][13][14]。事發時他正經過倫敦金融區前往林賽旅店,路上多處被警戒線阻擋。此前他在銀行及紀念碑站外、倫敦大火紀念碑旁的報攤和朋友巴里·史密斯(Barry Smith)一起工作,準備沿老路線回家。[15][16]
倫敦警察廳,英國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
[編輯]倫敦警察廳擁有4.4萬多警力,是英國最大的警隊[17]。整個大倫敦除金融區倫敦市由倫敦市警察負責外,其他區域的警務均屬倫敦警察廳職責。事件發生時的倫敦警察廳總監是保羅·史提芬森(Paul Stephenson)爵士,倫敦市警察總監是邁克·鮑倫(Mike Bowron)。倫敦警察廳受首都警察監管局監管,當時的主管是倫敦市長鮑里斯·強森。[18]
歐打並推倒受害人的是倫敦警察廳地區支援課警員,可通過肩章編號上的字母「U」辨別。地區支援課警員穿戴軍用風格頭盔、阻燃制服、防刺背心和巴拉克拉瓦頭套,專門維持公共秩序。事發時的行動指揮是總警司米克·強森(Mick Johnson)。[19][20][注 1]
英國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由《2002年警察改革法》組建,2004年開始運作,用於取代與警方關係密切引起公眾不滿的警察投訴管理局,事發時尼克·哈德威克(Nick Hardwick)任主席。與警察投訴管理局相比,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運作與負責英格蘭及威爾斯刑事司法及警務的英國內政部獨立。[22]
格倫科行動
[編輯]2009年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的安保代號「格倫科行動」(Operation Glencoe),由倫敦警察廳、倫敦市警局和英國交通警察(British Transport Police)合作,共同聽命於倫敦警察廳金級指揮鮑勃·布羅德赫斯特(Bob Broadhurst)[23][注 2]。
2009年4月1日共發生六起抗議示威,分別是倫敦展覽中心的安全行動、停戰遊行、中國大使館外的西藏獨立運動抗議示威、人與地球(People & Planet)抗議示威、氣候行動營抗議示威、以及英格蘭銀行外的抗議示威。氣候營和英格蘭銀行的示威人數超過四千。4月1日出動的警察超過5500,次日2800,成本720萬英鎊。警察需連續執勤14小時,中間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到午夜才能躺在警局地板上睡覺,早上七點又要上崗。崩緊的神經和氣氛令局勢更加緊張,加大警察工作難度。[26][27][9]
中午12點半到下午19點,警方採用「遏制」戰術將英格蘭銀行的人群控制在原地,媒體稱為「包抄戰術」,把示威者包圍在狹小空間,直到警察把他們驅散[28][26]。下午七點,進階警官認為有必要使用「合理武力」驅散銀行周圍示威者[28]。七點十分到四十分,人群湧向警察,有人投擲物品,警方用盾牌阻擋。混戰爆發,警察開始逮捕人員,就在此時,湯姆林森從旁邊經過準備回家[26]:79[9]。
事發
[編輯]初遇警察
[編輯]許多報紙刊發事發當天湯姆林森初遇警察的圖像。據巴里·史密斯回憶,湯姆林森在下午七點左右離開紀念碑站外面的報攤[15]。《每日郵報》刊登的圖像顯示他在警車前抽菸[30]。IT工作者羅斯·哈迪(Ross Hardy)自稱在朗伯德街看到湯姆林森醉醺醺的而且拒不挪窩,警車往前碰到他的腿,但他還是不動,於是四名穿戴防護裝備的警察上前把他架開[29]。《每日郵報》刊登的第二張圖像顯示湯姆林森和身後兩名警察[31]。4月16日,《衛報》刊登三幅湯姆林森在朗伯德街的圖像[32][33]。
在朗伯德街停留半小時後,湯姆林森走向威廉王街,前方有兩條警戒線,警察已將英格蘭銀行附近數以千計的示威者「包抄」於此。他在下午19點10分原路折回,打算走交易所巷,但這裡同樣有警戒線。五分鐘後他回到朗伯德街,穿過大街並走進伯欽巷(Birchin Lane),19點10至15分抵達康希爾。[15]
幾分鐘後,他到達皇家交易所通道行人專用區北端,靠近針線街交界處,但又被警戒線擋住去路。他轉朝皇家交易所通道向南,警察幾分鐘前在此與多達25名示威者發生衝突。就在這時,倫敦警察廳地區支援課防暴警察與倫敦市警局攜帶警犬的訓犬員從針線街警戒現場趕來協助同僚。[15][34]
遭遇
[編輯]湯姆林森在不到50米的街上行走,身後是大群警察[15]。他朝針線街前進,但又被警戒線阻擋,於是回頭走向康希爾[34]。皇家檢控署的報告稱他下午7點15分被警犬咬中腿部,當時訓犬員叫他讓路,但他沒有反應[7]。
湯姆林森在皇家交易所通道最南端、與康希爾交匯處附近的萬寶龍專賣店外遇到之前跟在身後這群警察[15]。他雙手插在袋裡,目擊者稱他當時表示想回家[35]。
《衛報》首發的影片顯示警察從身後衝向湯姆林森,用警棍打他的腿並把受害人推倒。4月8日,《第四台新聞》另發影片,顯示警察手持警棍舉至頭高,然後一揮而下打中湯姆林森的腿[38]。4月21日《衛報》再發影片,顯示警察衝上來時湯姆林森站在自行車架旁,雙手插在兜里。影片表明他倒地後額頭右側與地面刮擦,目擊者稱聽到頭撞到地面的聲音。[39][40]
倒地死亡
[編輯]影片顯示湯姆林森倒地後一度坐在地上抗議,但沒有警察上前扶持[41]:11。示威者將他扶起,湯姆林森沿康希爾前行約60米後於下午7點22分在康希爾77號路邊倒地。目擊者稱他看起來顯得茫然,眼睛上翻,外觀灰白,還聞到他身上的酒味。[29][15]《ITV新聞》攝影師想叫醫生,但和醫學院學生一樣被警察趕開[15][42][43]。警方醫務人員上前檢查,受害者抵達醫院後被宣告死亡[44]。
西蒙·哈伍德
[編輯]背景
[編輯]行兇殺人的西蒙·哈伍德(Simon Harwood)是蘭貝斯拉克霍爾巷(Larkhall Lane)警局地區支援課警員[45][46][47],過去12年間十次受投訴[48],其中九次不成立或無法證實,另一次涉及非法訪問國家警察電腦網路[49]。不成立或未證實投訴包括1998年左右的路怒事件,他在病假期間逮捕司機,對方指控哈伍德動用不必要的武力。2001年9月14日,他在紀律委員會即將聆訊前以身體健康為由退役。[48][50]三天後(9月17日),他又作為平民電腦工作者加入倫敦警察廳[48]。
2003年5月,哈伍德成為薩里郡警局警員,該警隊稱他對過去的問題坦然承認。2004年1月,有訊息稱哈伍德在突擊民宅時襲擊某男子。[48]2004年11月,哈伍德獲許調回倫敦警察廳[51]。遇上湯姆林森之前,哈伍德還遇到三次投訴[48]。
事發當日
[編輯]事發當天,哈伍德涉及多起警民對抗。他從清晨五點就開始上班,負責開車,這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車上。晚上停在康希爾時,他看到有人在另一輛警車側面寫上「警察都是混蛋」(all cops are bastards)字樣後下車想要將其逮捕。嫌犯的頭撞到車門,抗議人群反應強烈,哈伍德覺得此時返回車上太不安全。他一度向調查人員自稱被打到頭、摔倒、遺失警棍,面對暴民攻擊擔心會被打死,但後來承認根本沒這些事。[52][53]
嘗試逮捕塗鴉男後不久,哈伍德向示威者揮動外套,又把英國廣播公司攝影師拖倒在地,還以手掌打人,並在下午7點19分把據稱威脅警方馴犬員的男子推倒在地。幾秒鐘後,哈伍德看到站在自行車架旁、雙手插進口袋的湯姆林森,其他警察正叫他走開。哈伍德向調查人員表示,他在那一刻以為有必要行動,所以上前用警棍打中受害人大腿並將其推倒。他承認不該推人,看到湯姆林森倒地時嚇了一跳。[52]哈伍德沒有把事件經過記入筆記,一度向調查人員自稱已經忘記當時情況[52]。
身分指認
[編輯]事發三個多月後,報紙才在2010年7月公布肇事者是哈伍德[54]。事發當天他應該是把肩章編號撕掉,還用巴拉克拉瓦頭套遮住大部分頭臉[47]。《每日郵報》公布的圖像顯示他的肩部沒有編號[55]。2009年4月22日,《第四台新聞》的西蒙·以色列(Simon Israel)在報導中詳細描述涉案警員;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宣稱這些內容可能影響調查,但未能對第四台的節目取得禁令[56]。15個月後,皇家檢控署2010年7月宣布不起訴時仍稱他為「警員甲」[7],報社正是這天決定點名[54]。
哈伍德自稱4月8日看到《衛報》公布的影片時才知湯姆林森已死。據稱他在家中倒地,被救護車送到醫院。[57][58]這天他和三名同事向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自承身分[59]。
早期說法
[編輯]案發後的發展 |
---|
警方首次聲明
[編輯]4月1日晚23點36分,倫敦警察廳在湯姆林森死亡四小時後首次發布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倫敦地區總監批准的聲明,聲稱警察得知有人倒地後頂著「許多投擲物品」馬上施救,但後來的媒體報導認為上述說法不盡不實[注 3]。
尼克·戴維斯(Nick Davies)在《衛報》發文,稱倫敦警察廳新聞發布辦事處原本的新聞稿遭否決,經過激烈爭論後發布上述聲明。文中還稱,倫敦警察廳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宣稱內容如實反映他們當時所知的情況,而且沒有聽說受害人曾與警方肢體接觸。載維斯質疑,如果真的不知道肢體接觸,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又怎麼會介入。他還稱,倫敦警察廳內部高管私下透露,南倫敦科博爾特街(Cobalt Street)警察控制局人員當時發現湯姆林森挨打,還有行動現場總督察上報。倫敦警察廳的聲明宣稱已經向參與格倫科行動的所有總督察核實,但沒有人上報此事。[61][注 4]
第一目擊者陳述
[編輯]4月2日,倫敦警察廳將調查任務移交倫敦市警察局,新的負責警官是安東尼·克蘭普頓(Anthony Crampton)警司[62]。警方通報後,《標準晚報》當天報稱警方頂著「磚頭、瓶子和木板的狂轟濫炸」拼命救護湯姆林森,冒著飛來的投擲物品將他轉移到安全地點後人工呼吸施救[63][64]。
目擊者稱警方說法不實,是抗議者上前急救並致電求醫[65]。還有人稱,的確有人在不知道湯姆林森倒地的情況下扔出一兩個塑料瓶,但其他示威者馬上叫他們住手[66]。《泰晤士報》分析電視錄影和相片後認為,人群扔出的只有一個瓶子,而且很可能是塑料瓶[15]。4月9日,《衛報》發布目擊者納貝拉·扎希爾(Nabeela Zahir)拍攝的影片,顯示擊威者大喊「有人受傷了,快他媽退開!」另有人喊:「有人受傷了,別扔東西!」[67]
警員匯報
[編輯]漢默史密斯和富勒姆警局三名警員——尼古拉斯·傑克森(Nicholas Jackson)、安德魯·摩爾(Andrew Moore)和克里·史密斯(Kerry Smith)——於4月3日向上級韋恩·瓊斯(Wynne Jones)督查匯報,稱他們看到事發經過。《衛報》公布的影片顯示他們就站在受害者身邊。傑克森第一個匯報,警局接下來聯絡當時就在傑克森旁邊的摩爾與史密斯。[62]
三名警員均未認出哈伍德,都根據報紙文章推測他是倫敦市警局人員,《衛報》四天後公布影片。4月3日下午16點15分,瓊斯督查將資訊轉告倫敦警察廳當時負責案件調查的埃迪·霍爾(Eddie Hall)督查。霍爾自稱在弗雷迪·帕特爾(Freddy Patel)開始首輪驗屍前把資訊轉達倫敦市警局,據《衛報》所述,驗屍是在下午17點開始。[62]
死因研訊
[編輯]2009年4月9日,倫敦市警局驗屍官保羅·馬修斯(Paul Matthews)啟動死因研訊,之後共經過三輪驗屍:4月3日穆罕默德·賽義德·蘇勒馬·「弗雷迪」·帕特爾(Mohmed Saeed Sulema "Freddy" Patel)驗屍並向保羅·馬修斯匯報;4月9日納撒尼爾·卡里(Nathaniel Cary)驗屍並向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和死者家屬匯報;4月22日肯尼斯·索羅克(Kenneth Shorrock)和本·斯威夫特(Ben Swift)一起驗屍,分別向倫敦警察廳和西蒙·哈伍德匯報。馬修斯因未通知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調查員參與首輪驗屍,也未告知受害者親屬有法定權力親自或派代表檢視驗屍過程受到批評。湯姆林斯的家人稱,馬修斯根本沒告訴他們是在哪裡驗屍。[68]
首輪驗屍
[編輯]倫敦市警局錢德勒(Chandler)警司聲稱,他是在首輪驗屍結束後才得知三名警察看到其他警察擊打並推倒受害人,帕特爾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顯然對三名警察的證詞一無所知。帕特爾稱,他知道的只是死者「死因可疑」,而且警方要求他「排除任何維持公共秩序可能導致的擊打或衝撞」。[62][69][41]:4–5
帕特爾的結論是湯姆林森死於冠狀動脈疾病,報告上稱「腹腔積液約三升並有小血塊」,據醫學專業人士解訊,這表明受害人腹部積血三升,相當於血液總量六成之多,皇家檢控署認為這顯然很可能就是死因。2010年4月5日,帕特爾在事發一年後向皇家檢控署遞交報告,稱他原本驗屍報告上那句話的意思是「帶血的腹腔積液有三升」,而且他沒有取樣檢驗。皇家檢控署後來決定不起訴哈伍德,帕特爾的報告及所謂「腹腔積液」內容不明影響舉足輕重。[7][70][71]4月4日,倫敦市警局發布聲明:「驗屍表明他是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發心臟病自然死亡」[72]。
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向記者宣稱,驗屍沒有在死者頭部和兩肩發現瘀傷或擦傷[73]。首輪驗屍後,湯姆林森的家人詢問倫敦市警局屍體上是否有傷痕,回答是否;據《衛報》報導,負責調查的安東尼·克蘭普頓警司在筆記中寫道,他有意向家屬隱瞞死者腿上的瘀傷和刺痕,目的是不想引起「不必要的壓力和緊張」[74]。4月5日,《觀察家報》發布第一張受害人躺在防暴警察身邊地面的相片[75]。接下來弗雷迪·帕特爾受命再度檢視屍體,記下死者頭部的瘀傷,據稱先前驗屍時他沒有發現這裡的傷勢[62]。4月24日,天空新聞台取得湯姆林森倒地後的相片,能看到他右側額頭的瘀傷[76][77]。
第二和第三輪驗屍
[編輯]4月8日,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從倫敦市警局接手調查。根據委員會和死者家屬共同要求,以參與多起高關注度案件調查聞名的納撒尼爾·卡里開展第二輪驗屍[78]。卡里認為湯姆林森死於鈍器外傷引發的腹內出血,死者所患肝硬化也有影響[79]。他的結論是:死者摔倒時手肘正撞在肝部並引發內出血,導致他在幾分鐘後死亡[80]。
前兩次驗屍結果相互衝突,4月22日肯尼斯·索羅克和本·斯威夫特一起驗屍,分別向倫敦警察廳和西蒙·哈伍德匯報。索羅克和斯威夫特都認可第二次驗屍的結果。埃迪·霍爾在最後一次驗屍前告訴兩位驗屍的病理學家,死者4月1日下午在警車前摔倒,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他的說法。2011年5月,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裁定霍爾的說法說於魯莽,但無意誤導。[81][82][83]
弗雷迪·帕特爾
[編輯]湯姆林森去世時,帕特爾是內政部認可登記的法醫病理學家。他於1974年取得尚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88年開始在英國註冊執業[84]。倫敦警察廳曾於2005年諮詢內政部,質疑帕特爾的工作能力。湯姆林森去世時,帕特爾沒有對可疑死因驗屍的警方委聘合同[85]。
1999年,羅傑·西爾維斯特(Roger Sylvester)在警方拘押期間死亡,帕特爾因擅自公布死者醫療細節受醫學總會訓誡[84]。2002年,安東尼·哈迪(Anthony Hardy)上鎖的公寓房間內發現女屍,據稱死者莎莉·懷特(Sally White)身上不著寸縷且有瘀傷,頭部也有傷口,大腿有咬傷痕跡,但因帕特爾稱受害人死於心臟病,沒有暴力侵犯跡象,警方取消刑事調查。哈迪酗酒且有精神病,之後又謀殺兩名女子,將肢解的屍體放在垃圾袋。[86][87]警方一度調查帕特爾的驗屍情況,但之後放棄[88]。面對批評,帕特爾聲稱醫學總會的訓誡早已是陳年舊事,他對莎莉·懷特死因的判斷從未受質疑[87]。
2009年7月,政府暫停帕特爾的註冊病理學家資格,等待醫學總會質詢[89]。質詢包括針對另外四起案件驗屍結果的26項指控,其中一項是五歲女童在家中摔死後帕特爾既未發現屍體上的虐待痕跡,也未向醫院了解死者傷勢。當局後來掘出屍體再次驗屍,法庭最後裁定孩子的母親罪名成立。[88]2010年8月聽證會結束,決定將「職業表現不足」的帕特爾停職三個月[90]。2011年5月,醫學總會又開始調查他對湯普林森驗屍的表現[91][71]。2012年8月,醫療總會復原他的執業資格[92]。
影像
[編輯]《觀察家報》公布的相片
[編輯]4月5日,《觀察家報》(《衛報》姐妹刊)公布第一張相片,顯示湯姆林森倒在防暴警察旁邊地面[75]。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此後幾天告訴記者,家屬對湯姆林森心臟病發毫不意外。記者詢問死者生前是否與警察肢體接觸,回答是這種猜測只會讓他的家人難受。[93]
《衛報》公布的影片
[編輯]湯姆林森之死影像 |
---|
《衛報》公布的首段影片由來倫敦出差的紐約投資基金經理拍攝,當天他出於好奇前往抗議現場[94]。他在趕赴希思羅機場的路上意識到,之前所拍挨打男子就是新聞報導宣稱死於心臟病的男子。4月7日凌晨兩點,他把影片發給《衛報》,該報當天下午就在網站公布,還把影片轉發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95],揭開刑事調查序幕[62]。
第四台公布的影片
[編輯]《第四台新聞》攝影師肯·麥卡勒姆(Ken McCallum)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影片於4月8日播映,顯示哈伍德手持警棍舉至頭高,然後一揮而下打中受害人的腿[38]。麥卡勒姆當時在拍其他事件,鏡頭背景記下湯姆林森的遭遇,但麥卡勒梅當時沒有發現。半小時後,攝影機在《第四台新聞》首席記者亞歷克斯·湯姆森(Alex Thomson)現場直播時受損,技術人員花費數天時間恢復資料,然後發現其中包含湯姆林森遇襲的片段。[96]
納貝拉·扎希爾所拍影片
[編輯]4月9日,《衛報》公布自由記者納貝拉·扎希爾拍攝的影片,顯示受害人倒地後的情況。鏡頭上可以看到丹尼爾·麥克菲(Daniel McPhee)打電話叫救護車,還有女子上前救助,但都被警察趕開。影片證明倫敦警察廳首次聲明中所謂警方冒著示威者所拋物品拼命救助湯姆林森的說法純屬謊言。影片中能聽到示威者呼籲大家安靜,還有人喊「別扔東西」。另據《衛報》報導,有三名警察在影片56秒處把遮住臉部的面罩拉開一半。[67]
康希爾影片
[編輯]4月21日,《衛報》取得旁觀匿名人士提供的四分鐘影片,是事發當天下午19點10分至30分在康希爾拍攝。影片顯示受害人站在皇家交易所通道的自行車架後方,兩手插在兜內,許多警察朝他所在方向靠近。湯姆林森在警犬靠近時轉身背對警察,地區支援課警員就在此時打中他的腿並推他倒地,還能看到他的右側額頭在地面刮擦。[39]目擊者自稱聽到受害人頭部撞擊地面的聲音。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企圖禁止《第四台新聞》播出影片,但法官駁回申請。[40]4月24日,天空新聞台取得顯示湯姆林森額頭瘀青的圖像,第二和第三次驗屍的病理學家都記下頭部受傷[76][73]。
閉路監控
[編輯]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主席尼克·哈德威克(Nick Hardwick)於4月9日宣稱,事發地點附近沒有閉路監控網路攝影機[97]。4月14日,《晚間標準報》發文稱在事發地點周圍至少發現六個閉路監控鏡頭。鏡頭拍下的相片公布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改變立場,稱調查人員正檢視針線街靠近皇家交易所通道街角的網路攝影機錄影。[98][99]
早期反應和分析
[編輯]英國警務
[編輯]湯姆林森之死引發英國警務本質,以及警察、媒體、公眾、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四者關係的大討論[9]。鮑里斯·強森認為所謂「警察打人狂歡」的批評純屬無稽之談[100]。媒體將湯姆林森之死與史上其他導致民眾對警務看法大變的案件相提並論,如1979年的布萊爾·皮奇、1993年的史提芬·勞倫斯(Stephen Lawrence)和2005年的瓊·查爾斯·德梅內塞斯[101][102]。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因在湯姆林森去世七天後才中止倫敦市警局參與調查受到批評,而且是在得知有證據表明警察可能涉案五天後才行動[97][注 5]。
前助理督查大衛·吉爾伯森(David Gilbertson)曾在內政部參與制定警務政策,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英國警察一度得到公眾擁護,但20世紀90年代發生的多起警察暴力傷人案已經扭轉民眾態度。報導中稱,如今的英國警察身著軍事風格制服和防刺背心,原本的伸縮金屬警棍和棍棒變成手銬,整一代警察都把公眾當成敵人看待。[9]
《衛報》、警察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
[編輯]湯姆林森去世九小時後家人才得知死訊,確認訊息的警方聲明指控示威者阻礙警方救人[41]:9。警方和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都告訴記者,家人對死者心臟病發毫不意外。面對警察是否與死者發生肢體接觸的問題,監管機構要求記者不要胡亂猜測,以免影響家屬心情,同時拒絕媒體直接與家屬聯絡。警方代表死者親屬發表聲明,聲稱警方已經充分知會他們所有資訊。[93]
4月5日(周日),《觀察家報》發布湯姆林森倒地的圖像。他的家人早上來到事發地並見到創作《觀察家報》報導的《衛報》記者保羅·劉易斯(Paul Lewis)。湯姆林森的妻子稱,一家人此前根本不知道湯姆林森死前曾接觸警方。[105]負責與死者家屬聯絡的警官事後聯絡《衛報》,對劉易斯與湯姆林森的家人交流「極其不滿」,要求報社人員之後48小時不得靠近他們。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也指控《衛報》「在悲痛時刻上門打擾」。委員會當天還告知其他記者,根本沒有湯姆林森曾遭警察襲擊的料給他們爆。[93]據死者家屬透露,這段時間他們甚至不能檢視湯姆林森的遺體,直到他去世六天後才首次獲許檢視[105]。
4月7日,《衛報》公布紐約投資基金經理所拍影片,而且當晚就交給前來報社辦事處的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調查員和倫敦市警局警官[93][106]。前來報社的警官還要求撤掉網上所發影片,聲稱這會阻礙調查,而且對死者家屬毫無幫助。哈德威克聲稱,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調查員要求《衛報》撤掉影片只是為了避免證人接受質詢前看到影片。[97]
倫敦警察廳的反應
[編輯]2009年11月,警務總監督丹尼斯·奧康納(Denis O'Connor)公布150頁的報告,希望恢復市民對警方的信任[10]。奧康納稱,警方態度的確一度趨於強硬,許多警察認為「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面對合法抗議示威,警方的例行回應就是部署防暴警察,這主要是因為對法律缺乏認知,內政部和警方高管領導不力。警察受訓時要學習如何把防暴盾當成武器,全國各地警隊的訓練、裝備和對法律的理解都大相逕庭。報告中稱,法規過於複雜一定程度上也導致警察難以充分理解,1986年《公共秩序法》通過後已經新增90條修正案。[26][107][10]
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如制訂全國通行的原則,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儘量少用武力,並從法律上規定警察必須公開展示編號[26]:57–58。2010年2月,倫敦警察廳宣布已有八千警員配發刺繡肩章,雖有部分警員稱肩章容易脫落,但他們沒有故意扯掉[108]。
司法程序
[編輯]皇家檢控署不予起訴
[編輯]2010年4月,《衛報》發表多名公眾人物要求皇家檢控署起訴或表明立場的公開信[109]。同年七月,皇家檢控署署長凱爾·斯塔摩宣布,因驗屍的病理學家存在醫學分歧,該署不會起訴。斯塔摩還稱,雖有充足證據起訴傷人罪,但六個月的訴訟時效已過。[7]
病理學家的醫學分歧在於帕特爾首次驗屍發現「腹腔積液約三升並有小血塊」,其他醫療專業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受害人腹部積血三升。斯塔摩稱,三升血液幾乎占死者六成血量,「顯然很可能就是死因」。[7]
2010年4月,帕特爾向皇家檢控署遞交第二份報告,稱他原本驗屍報告上那句話的意思是「帶小血塊的腹腔積液有三升」,第二和第三次驗屍的病理學家需要根據第一份報告來判斷,所以必須清楚「腹腔積液」的成分,皇家檢控署為此兩次質詢帕特爾。據斯塔摩透露,帕特爾「堅稱腹腔積液總量略高於三升,但大部分是腹水(肝臟損傷產物)且混有血液。他沒有保留這些積液,也沒有取樣化驗確定成分,自稱從業以來接觸的血液不計其數,憑經驗就能清楚地知道那些不全是血液,而是帶血的腹水。」帕特爾還稱,他沒有在死者體內發現能夠導致大出血的傷口。[7]
斯塔摩稱,皇家檢控署質詢帕特爾後得出如下結論:一、帕特爾沒有取樣,所以無法確知腹腔積液到底是什麼;二、如果湯姆林森是因大量失血馬上死亡,他體內就會有嚴重傷口;三、帕特爾沒有發現這樣的大傷口;四、後兩次驗屍同樣沒有發現肉眼可見的破裂;五、只有帕特爾在屍體完好時驗屍,所以他對腹腔積液成分和成因的判斷最可靠,這就大幅削弱後兩次驗屍的證據效力。[7]
第二次驗屍的病理學家納撒尼爾·卡里反對皇家檢控署的決定。他在接受《衛報》採訪時稱,警察推倒受害人導致腹部大出血,進而令他倒地死亡。卡里稱,死者患有肝病,所以如此倒地就能致命。[79]在他看來,皇家檢控署不應放棄實際身體傷害罪起訴。皇家檢控署致信受害者家人,稱湯姆林森的傷「不重」所以不足以起訴。但卡里告訴《衛報》:「那根本不是輕傷。他身上有大面積瘀傷,和警棍擊打相符,可能達成實際身體傷害罪。這是很重的傷,如果這都不算實際身體傷害,那我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樣兒才算。」[110]
死因研訊
[編輯]2009年4月啟動的死因研訊於同月中止,倫敦市警局驗屍官保羅·馬修斯擔心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專門研究抗議示威法律的彼得·桑頓(Peter Thornton)受命代替馬修斯[111][112]。2011年3月28日,研訊在陪審團檢視下重新啟動。皇家海萊姆醫院心臟科醫師凱文·錢納(Kevin Channer)走上法庭,分析醫院使用除顫器救治湯姆林森時所獲心電圖資料。錢納稱,資料與心律不齊引發心臟病不符,但與內出血致死相符。病理學家納撒尼爾·卡里也認為湯姆林森死於內出血。肝病學家格雷姆·亞歷山大(Graeme Alexander)表示,湯姆林森應該是摔倒引起肝臟破裂,進而因內出血致死。他還稱,死者長期患有嚴重肝病,故而容易因內出血倒地死亡。[113]
哈伍德出庭作證時稱,受害人當時「看上去好像打算就在那兒站到地老天荒,幾乎就是想要在挪不挪窩的問題上挑起肢體爭端」。他承認動手前沒有警告,因為湯姆林森當時正在侵犯警戒線,這無異於破壞治安。[114]陪審團在法庭上得知湯姆林森臨死前的遺言是:「他們搞死我了,這幫狗娘養的搞死我了」。2011年5月3日,陪審團認定受害人死於行兇殺人,裁定警察——出於法律原因庭上沒有透露哈伍德的姓名——使用過度且不必要的暴力歐打湯姆林森,行為「非法、魯莽而危險」。[115][46][116]
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報告
[編輯]2011年5月,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公布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針對湯姆林森之死的三份報告。主要報告包含死因研訊揭示的內容,第三份報告詳細說明湯姆林森家人的指控,稱警方在2009年4月22日的第三次驗屍前向病理學家提供誤導資訊,意指埃迪·霍爾當時聲稱死者4月1日下午在警車前摔倒,但沒有任何證據支持他的說法。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裁定霍爾的說法說於魯莽,但無意誤導。[81]
西蒙·哈伍德受審
[編輯]女王訴哈伍德案 | |
---|---|
法院 | 薩瑟克王室法院 |
開始審理日期 | 2012年6月18日 |
判決下達日期 | 2012年7月19日 |
判決 | 罪名不成立 |
被告 | 西蒙·哈伍德 |
控罪 | 過失殺人罪 |
起訴 | 馬克·丹尼斯御用大律師 |
被告 | 派屈克·吉布斯御用大律師 |
法庭成員 | |
法官 | 非常尊敬的阿德里安·富爾福德 |
2011年5月24日,凱爾·斯塔摩宣布已向哈伍德發出過失殺人罪傳票。他還稱,考慮到死因研訊發現新醫學證據,而且多種醫學證據(包括帕特爾提供的證據)都已經過核查,皇家檢控署業已推翻之前不起訴的決定。[8]案件於2012年6月18日開審,哈伍德辯稱罪名不成立,法庭於7月19日裁定無罪開釋[3]。
大量湯普林森和哈伍德的影片片段呈庭,顯示哈伍德試圖逮捕在警車塗鴉的人,然後與其他警察在皇家交易所通道清場。哈伍德把朝他吹奏嗚嗚祖拉的男子推開,然後又將拍攝他人被捕畫面的英國廣播公司攝影師推開。影片還顯示他把路上第三名男子推開,此時皇家交易所通道基本上已經沒人,不久後他就和其他警察走到湯姆林森附近。[117][118]
代表控方的馬克·丹尼斯(Mark Dennis)御用大律師主張,哈伍德無理且毫無必要地向湯姆林森對武並導致後者死亡。《衛報》公布的影片證明死者是在挨打後倒地死亡,「時間聯絡明確」,受害人對警方毫無威脅,使用武力是「無端侵略行徑」。[119]辯方的派屈克·吉布斯(Patrick Gibbs)御用大律師主張,法庭應當考慮死者的身體情況。湯姆林森因酗酒導致肝病和腦部疾病,他雙腿麻木而且難以保持平衡,2007至2009年間至少接受20次治療,其中大部分是在醉酒跌倒後送到急診室。據《泰晤士報》報導,受害人死亡當天喝下整瓶紅酒和小瓶伏特加,還有多罐9%的超高強度啤酒。[120]
哈伍德作證時稱,警方要求湯姆林森走開,但他置之不理。他承認用力推向死者,但沒想到湯姆林森會倒地。[121]哈伍德承認認知有誤,沒想到受害人身體狀況如此嚴重。最終陪審團經過四天商議裁定罪名不成立。[3]
開除、民事訴訟
[編輯]2012年9月,倫敦警察廳在紀律聽證會認定哈伍德對湯姆林森的行為嚴重不當後將他開除[122]。湯姆林森的家人針對倫敦警察廳發起民事訴訟,該機構於2013年8月支付未公開數額的賠償。副助理署長馬克辛·德布倫納(Maxine de Brunner)向死者家屬正式道歉,承認「西蒙·哈伍德非法使用過度武力導致湯姆林森先生死亡,令他的家人陷入悲痛」。[5]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地區支援課的前身是特別巡邏課(Special Patrol Group),因1979年涉嫌在倫敦打死示威人士布萊爾·皮奇(Blair Peach)臭名遠揚[21]。
- ^ 據《衛報》報導,抗議示威人士猜測行動代號是以1692年格倫科慘案命名[24]。倫敦警察廳發言人曾對抗議示威群眾稱,警方「已經做好準備」,群眾認為他的意思是警方準備再現格倫科慘案,倫敦警察廳表示這純屬斷章取義[25]。示威者火上澆油,宣稱要占據中倫敦並將銀行家私刑處死[24]。
- ^ 2009年4月1日23:36,倫敦警察廳:「伯欽巷與康希爾交匯處警戒線的警察接到市民報告,某男子在街角附近倒地不起,該警員派兩名警方醫務人員前去檢視,他們經過警戒線進入聖麥可斯巷(St Michaels Alley)後看到男子已停止呼吸,在19點30分左右呼叫倫敦救護車支援。警方初步檢查並清理他的呼吸道,然後把他轉移到皇家交易所外警戒線後的開闊地,再對他心肺復甦。警方當時受到許多投擲物品(估計是瓶子)襲擊,所以決定將他轉移。倫敦救護車把男子送到醫院,但醫院宣告他已經死亡。」[60][41]:4
- ^ 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當時的指導方針是:如果出現「警察直接或間接導致人員重傷或死亡,或有理由相信警方接觸導致或部分導致人員重傷或死亡」,事件應交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調查[61]。
- ^ 外界批評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對公眾關注事項漠不關心。2008年1月11日,由上百名專長警察投訴律師組成的警察行動法律組從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諮詢機構辭職,理由是委員會未能充分行使監督職責,一直偏袒警方,哪怕有充分證據的投訴也會駁回,對申訴人冷漠而無禮,投訴處理可能延誤數年之久,下達重要決定的高管基本不懂法律或沒有相關經驗。警察行動法律組致信哈德威克,稱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的各級決策一直很失敗,令人越來越感到失望乃至幻滅。[103]哈德威克在回應中稱,部分案例是前任監管機構警察投訴管理局的遺留。他在2004年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成立後不久就承認新機構工作艱難,需要應對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但他否認新機構總是偏袒警方,聲稱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堅決維持獨立和公正。[104]
參考資料
[編輯]- ^ Top award for Guardian journalist. The Guardian. 2009-11-19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Oliver Luft. Paul Lewis: Police tried to discourage our story. PressGazette. 2010-03-24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3.0 3.1 3.2 3.3 Peter Walker;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eath: Simon Harwood cleared of manslaughter. The Guardian. 2012-07-19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Peter Walker. Ian Tomlinson case: PC Simon Harwood sacked for gross misconduct. The Guardian. 2012-09-17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 ^ 5.0 5.1 Matthew Taylor. Ian Tomlinson's family win apology from Met police over death in 2009. The Guardian. 2013-08-05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eath: Guardian video reveals police attack on man who died at G20 protest. The Guardian. 2009-04-07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1).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CPS statement on the death of Ian Tomlinson. The Guardian. 2010-07-22 [202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8.0 8.1 Statement from Keir Starmer. The Guardian. 2011-05-24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9.0 9.1 9.2 9.3 9.4 Sarah Lyall. Critics Assail British Police for Harsh Tactics During the G-20 Summit Meeting. The New York Times. 2009-05-30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10.0 10.1 10.2 Paul Lewis; Sandra Laville. G20 report lays down the law to police on use of force. The Guardian. 2009-11-25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Robert Booth. Friends of G20 protests victim shocked by loss of 'lovable man'. The Guardian. 2009-04-08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G20 death video 'touches' family. BBC News. 2008-04-08 [202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Jon Swaine. G20 death: Police gave Ian Tomlinson a 'good beating', says his father.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04-10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0).
- ^ Ian Tomlinson profile: homeless alcoholic who was not even part of G20 protest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1-03-29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David Brown. Ian Tomlinson: 'See you tomorrow, Barry, if I'm still living and breathing'. The Times. 2009-04-09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6).
- ^ Millwall fan dies during G20 riots. South London Press. 2009-04-06.
- ^ Structure. Metropolitan Police. [2020-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 ^ Richard Edwards. G20 to be most expensive police operation in British history.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03-20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
- ^ Jon Swaine. G20 death: what is the Metropolitan Police's Territorial Support Group?.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5).
- ^ Sandra Laville. Specialist protest squads at centre of investigations into G20 police violence. The Guardian. 2010-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Harry Underwood. Blair Peach, 30 years on: death of a protestor. The First Post. 2009-04-08 [2014-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05).
- ^ How well does the IPCC police the police?. BBC News. 2010-01-18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Operation Glencoe policing and security for the G20 London Summit. 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 2009-04-02 [200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30).
- ^ 24.0 24.1 Paul Lewis; Sandra Laville; John Vidal. G20 protests: Cry havoc – and let slip a rainbow alliance of summit protesters. The Guardian. 2009-03-28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9).
- ^ Demonstrating Respect for Rights. Joint Committee on Human Rights (House of Commons). 2009-07-28: 13.
- ^ 26.0 26.1 26.2 26.3 26.4 Denis O'Connor. Adapting to protest (PDF). Her Majesty's Chief Inspector of Constabulary: cover page, 22, 23, 33. 2009 [2020-11-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8-24).
- ^ Police warn of G20 protest scale. BBC News. 2009-03-20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30).
- ^ 28.0 28.1 Paul Lewis; Sandra Laville. G20 police authorised to use reasonable force minutes before Tomlinson died. The Guardian. 2009-07-07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29.0 29.1 29.2 Chris Mahaffey. Independent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ath of Ian Tomlinson on 1 April 2009 (PDF) (報告). 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mmission: 24–25, paras. 48–51. 2010-08-26 [2017-02-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2-08).
- ^ Tomlinson photograph 1. Daily Mail. 2009-04-10 [2019-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8).
- ^ Tomlinson photograph 2. Daily Mail. 2009-04-10 [2019-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8).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 Tomlinson photograph 1.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0).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photograph 2.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8).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photograph 3.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photograph 2.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8). 參數
- ^ Paul Lewis. New Ian Tomlinson photos show police contact before video clash. The Guardian. 2009-04-1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34.0 34.1 Caroline Gammell. G20: The last moments of Ian Tomlinson.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04-18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
- ^ 35.0 35.1 Paul Lewis. The helper: Ian Tomlinson was obeying police orders, says G20 protester. The Guardian.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36.0 36.1 Paul Lewis; Shehani Fernando. Video of police assault on Ian Tomlinson, who died at G20 protest. The Guardian. 2009-04-07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Paul Lewis; John Domokos. New G20 video shows Ian Tomlinson's head hit ground. The Guardian. 2009-04-21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38.0 38.1 Ian Tomlinson death: New video footage from G20 protests gives fresh angle on attack. The Guardian. 2009-04-08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39.0 39.1 Paul Lewis; John Domokos. New G20 video shows Ian Tomlinson’s head hit ground. The Guardian. 2009-04-21. 01: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40.0 40.1 Paul Lewis. G20 protest footage shows moment Ian Tomlinson's head hit the pavement. The Guardian. 2009-04-22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41.0 41.1 41.2 41.3 Briefing on the death of Ian Tomlinson (pdf). INQUEST. 2009-0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2-10).
- ^ Martha Kearney. G20 Protest - Ian Tomlinson Death - Witness Statement Lucy Apps on. BBC Radio 4 News.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Gordon Rayner; Jon Swaine. G20 death: Ian Tomlinson's final moments. The Daily Telegraph.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4).
- ^ Paul Lewis; Sandra Laville. G20: Police question witness to alleged assault on man who died during protests. The Guardian. 2009-04-06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Peter Walker;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eath: Simon Harwood cleared of manslaughter. The Guardian. 2012-07-1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46.0 46.1 Ian Tomlinson inquest verdict. The Guardian. 2011-05-03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47.0 47.1 Paul Lewis; Sandra Laville. G20 death: Met police officer breaks cover. The Guardian.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48.0 48.1 48.2 48.3 48.4 Paul Peachey. Pc Simon Harwood – 10 complaints in 12 years for the 'red mist' officer. The Independent. 2012-07-1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8).
- ^ Paul Lewis. Tomlinson case: Met police tried to hide PC Harwood's disciplinary record. The Guardian. 2012-07-1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Sandra Laville. Disciplinary query over G20 assault case officer. The Guardian. 2009-07-05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Caroline Gammell; Andrew Hough; Gordon Rayner. G20 riots: Policeman who stuck Ian Tomlinson faced two previous aggression inquirie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07-23 [2010-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5).
- ^ 52.0 52.1 52.2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verdict: Jury decision is severe indictment for police officer. The Guardian. 2011-05-03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Paul Lewis; David Sharrock. Ian Tomlinson inquest hears police officer feared for his life. The Guardian. 2011-05-04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54.0 54.1 Vikram Dodd;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eath: police officer will not face criminal charges. The Guardian. 2010-07-22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0).
- ^ Photograph. Daily Mail. 2009-04-09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8).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 Simon Israel. Exclusive: new G20 video evidence. Channel 4 News. 2009-04-22 [2020-1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Paul Lewis. Tomlinson officer questioned on suspicion of manslaughter. The Guardian. 2009-04-17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1).
- ^ David Randall. Ian Tomlinson: The man who was trying to get home.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2009-04-1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1).
- ^ Vikram Dodd; Paul Lewis. G20 death: Police officer suspended. The Guardian. 2009-04-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G20 fatality: How police view of Ian Tomlinson death changed. The Guardian. 2009-04-0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61.0 61.1 Nick Davies. Can the police and the media trust each other?. The Guardian. 2009-04-27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20).
- ^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evidence was held back from IPCC. The Guardian. 2011-05-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Justin Davenport; Danny Brierley. Police pelted with bricks as they help dying man. Evening Standard. 2009-04-0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19) –透過Questia.
- ^ Justin Davenport; Danny Brierley. Ring of steel keeps demos away from world leaders. Evening Standard. 2009-04-0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 ^ Witness Statement About G20 Death. Indymedia London. 2009-04-02 [2014-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Paul Lewis; Rachel Williams; Sam Jones. Police name man who died at G20 protest. The Guardian. 2009-04-0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9).
- ^ 67.0 67.1 Paul Lewis; Peter Walker. New G20 video compounds doubts over police account of Ian Tomlinson's death. The Guardian. 2009-04-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 Vikram Dodd. Ian Tomlinson coroner is urged to stand aside. The Guardian. 2010-07-2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key evidence that police withheld from coroner, IPCC and family. The Guardian. 2011-05-09 [2020-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Rajeev Syal; Amelia Hill. How the case against a police officer over Tomlinson death fell apart. The Guardian. 2010-07-22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2).
- ^ 71.0 71.1 Peter Walker. Ian Tomlinson pathologist threw away forensic evidence, court told. The Guardian. 2012-06-26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4).
- ^ G20 death man 'had heart attack'. BBC News. 2009-04-04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73.0 73.1 Adam Fresco; Sean O'Neill. Officer suspended in investigation into G20 death of Ian Tomlinson. The Times. 2009-04-10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 ^ Terry Judd. New evidence of police attacks on G20 victim. The Independent. 2009-04-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3).
- ^ 75.0 75.1 75.2 Mark Townsend; Paul Lewis. Police 'assaulted' bystander who died during G20 protests. The Observer. 2009-04-05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 ^ 76.0 76.1 Martin Brunt. Pic Shows G20 Protest Victim's Head Injury. Sky News. 2009-04-24 [200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7).
- ^ David Pallister. New Ian Tomlinson photo appears to show head injury before G20 death. The Guardian. 2009-04-24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Paul Lewis Lewis; Vikram Dodd. Ian Tomlinson death: G20 riot officer in footage has not been interviewed. The Guardian. 2009-04-10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7).
- ^ 79.0 79.1 Vikram Dodd. Second expert has 'no doubt' PC's actions contributed to G20 death. The Guardian. 2010-07-2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 ^ Gordon Rayner; Caroline Gammell. G20 riots: policeman escapes charges over Ian Tomlinson's death.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07-2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 ^ 81.0 81.1 Paul Lewis. IPCC rules Met officer 'reckless' in conduct. The Guardian. 2011-05-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
- ^ Ian Tomlinson - 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 IPCC (報告). 2009-04 [2017-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3).
- ^ Complaint that misinformation was supplied (PDF). IPCC (報告). 2010-04-20 [2013-07-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7-24).
- ^ 84.0 84.1 Owen Bowcott. Ian Tomlinson pathologist accused of incompetence over autopsies. The Guardian. 2010-07-1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a story of justice denied. The Guardian. 2010-07-2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Richard Osley. Inquest dismissed ‘signs of violence’. Camden New Journal. 2003-11-27 [2016-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87.0 87.1 Paul Lewis. Pathologist in Ian Tomlinson G20 death case was reprimanded over conduct. The Guardian. 2009-04-11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2).
- ^ 88.0 88.1 Caroline Gammell. G20 riots: profile of Dr Freddy Patel. The Daily Telegraph. 2010-07-2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5).
- ^ Ian Johnston. Officer under investigation over Ian Tomlinson's death 'should not have been working for Met'. The Sunday Telegraph. 2009-07-05 [201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3).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coroner asks for judge to preside over inquest. The Guardian. 2010-09-06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5).
- ^ Owen Bowcott; Paul Lewis. Pathologist Freddy Patel investigated over Ian Tomlinson postmortem. The Guardian. 2011-05-05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Ian Tomlinson pathologist Dr Freddy Patel struck off. BBC News. 2012-08-2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93.0 93.1 93.2 93.3 Sandra Laville; Paul Lewis. G20 assault: how Metropolitan police tried to manage a death. The Guardian. 2009-04-0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 ^ Video of police attack on Ian Tomlinson. The Guardian. 2009-04-07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Paul Lewis. Man who filmed Ian Tomlinson G20 attack backs investigation. The Guardian. 2009-04-0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1).
- ^ Alex Thomson. Truth behind Tomlinson footage. Channel 4 News. 2009-04-1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97.0 97.1 97.2 Krishnan Guru-Murthy. IPCC: CCTV wasn't working. Channel 4 News. 2009-04-09 [2010-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26).
- ^ Peter Dominiczak; Lucy Proctor; Kiran Randhawa. We were wrong over CCTV, says police watchdog. Evening Standard. 2009-04-14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Paul Lewis. Police watchdog chief wrong to say no CCTV in area of Ian Tomlinson assault. The Guardian. 2009-04-14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Nathan Bleaken. Boris Johnson condemns media response to G20 policing. The Guardian. 2009-04-2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Paul Lewis. How Ian Tomlinson's death at the G20 protests changed policing. The Guardian. 2009-11-25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Alison Roberts. I thought 'Oh my God, it's like Blair Peach over again'. Evening Standard. 2009-04-15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2).
- ^ Nick Davies. Crisis at police watchdog as lawyers resign. The Guardian. 2008-02-25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Supplementary memorandum from the 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mmission. Independent Police Complaints Commission. 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 ^ Nick Hardwick. Yes, we are independent – and we've cut down delays too. The Guardian. 2009-02-27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1).
- ^ 105.0 105.1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s family accuse police of cover-up over his death. The Guardian. 2009-08-06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Full statement from the IPCC on 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ath of Ian Tomlinson. The Guardian. 2009-04-0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8).
- ^ Sean O'Neill. Policing principles undermined by riot tactics, says Denis O'Connor. The Times. 2009-11-26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 ^ Rose Rouse. How the police fell in love with embroidery. The Guardian. 2010-02-2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A year on, we still wait for answers about Ian Tomlinson's death. The Guardian. 2010-04-01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Vikram Dodd; Paul Lewis. Advice to charge police officer over Ian Tomlinson death ignored. The Guardian. 2010-07-2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eath: senior judge appointed to oversee inquest. The Guardian. 2010-11-10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Ian Tomlinson inquest. The Guardian. 2011-03-2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7).
- ^ Paul Lewis. Ian Tomlinson did not die of heart attack, specialist tells inquest. The Guardian. 2011-04-1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7).
- ^ Ian Tomlinson was 'amost inviting physical confrontation' says G20 officer. The Daily Telegraph. 2011-04-06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 ^ G20 protests: Ian Tomlinson unlawfully killed by PC, inquest rule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1-05-03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 ^ CPS statement following conclusion of inquest into death of Ian Tomlinson.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 2011-05-03 [2013-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9).
- ^ Peter Walker. Ian Tomlinson jury shown video of moments before his death. The Guardian. 2012-06-1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 ^ Victoria Ward. G20 protests: Tomlinson family weep at final footage.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06-19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 ^ Victoria Ward. Officer who struck out at Ian Tomlinson had 'lost control'. The Daily Telegraph. 2012-06-18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Tomlinson's sudden death 'did not obey any of the medical rules'. The Times. 2012-07-20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6).
- ^ Peter Walker. Ian Tomlinson seemed deliberately obstructive, police officer tells court. The Guardian. 2012-07-02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Peter Walker. Ian Tomlinson case: PC Simon Harwood guilty of gross misconduct. The Guardian. 2012-09-17 [2020-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外部連結
[編輯]- 伊恩·湯姆林森家人宣傳活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衛報》:二十國集團峰會人員喪生:伊恩·湯姆林森最後的行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09年4月15日《衛報》:匿名人士拍攝的皇家交易所通道影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匿名旁邊者拍攝的皇家交易所通道影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9年4月1日,下午19點10至15分
- 2009年4月15日《衛報》:納迪·卡茲-懷斯在針線街靠近皇家交易所通道所拍影片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9年4月1日下午19點16分
- 2009年4月15日《衛報》:二十國集團峰會抗議影片:不利警方的證據越來越多,第一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第一部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2009年4月14日《衛報》:事件次日紀念伊恩·湯姆林森的抗議活動疑似警方再度打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