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座標25°01′38.94″N 102°47′41.64″E / 25.0274833°N 102.7949000°E / 25.0274833; 102.794900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雲南天文台
雲南天文台的一台無線電望遠鏡
組織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序號286
位置雲南省昆明市鳳凰山
座標25°01′38.94″N 102°47′41.64″E / 25.0274833°N 102.7949000°E / 25.0274833; 102.7949000
海拔2014米(6610英尺)
設立1938年
網址http://www.ynao.ac.cn/
望遠鏡
高美古
2.4米反射式經緯儀
鳳凰山
1米 反射式經緯儀
撫仙湖
1米紅外太陽望遠鏡
鳳凰山
40米無線電望遠鏡
位置
地圖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位於雲南省的天文科研機構,擁有多個天文觀測站點與一個科研園區,雲南天文台本部科研園區位於昆明市區東側風景秀麗的鳳凰山上,海拔2000於米,原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在抗日戰爭時期西遷後方所建立的天文觀測站[1],1972年擴建為綜合性天文台。2001年,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雲南天文台與原北京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觀測站(現新疆天文台)、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國家授時中心(原陝西天文台)整合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雲南天文台保留原級別,同時具有法人資格[1]。 截至2015年6月,雲南天文台共有正式職工240人,其中科技人員為210多人。科技人員包括研究員和正高級工程師30多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50多人。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生60多人,以及在站博士後5人。

雲南天文台是國家首批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授予點,設博士後流動站。現設大樣本恆星演化研究團組、恆星物理研究團組、高能天體物理研究團組、天體測量研究團組、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系外行星研究團組、無線電天文與VLBI研究團組、太陽爆發現象和CME研究團組、光纖陣列太陽光學望遠鏡研究團組、天文技術實驗室、自適應光學在應用天文中的研究團組、選址組、自由探索組等,並設有撫仙湖太陽觀測研究基地[2]和麗江天文觀測站(南方基地)[3]兩大天文觀測研究基地。

歷史

[編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立中央研究院令所屬研究所疏散,設在南京天文研究所奉命西遷。研究所首先撤到湖南長沙,不久後又轉移至廣西桂林,最後於1938年4月搬遷到雲南昆明市。研究所所長余青松認為昆明市一帶地區地高雲薄,天氣良好,夜晚星光明晰,非常適合天文觀測,因此他決定在此處建立天文台,繼續天文觀測研究[4]。天文研究所在昆明租賃小東城腳20號(今青年路北段)民房一所作為「天文研究所辦事處」。1938年底,辦事處選定昆明東郊大羊方旺村東面的鳳凰山建築天文台房屋,於1939年7月落成,因地取名昆明鳳凰山天文台。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天文研究所東歸南京,將部分財產設備留下,成立鳳凰山天文台,作為天文研究所與雲南大學的共管機構,由雲南大學教授王士魁兼任天文台主任。但由於經濟問題,天文研究所派出的職員辭職,雙方共管名存實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南京的天文研究所後,改名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1950年聯繫雲南大學,恢復對鳳凰山天文台分支機構的共管,10月更名昆明天文工作站。1958年,主任王士魁被劃為「資產階級右派分子」,紫金山天文台停發其津貼,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指派管理人員赴天文台工作,至此昆明天文工作站與雲南大學脫離關係。1958年9月,昆明工作站改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昆明工作站。1972年,中國科學院決定,昆明工作站擴建為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與紫金山天文台脫離隸屬關係,直轄於中科院,實行中科院與雲南省雙重領導。[5]:14-17

主要設備

[編輯]

雲南天文台現有主要設備與發展設備包括:

  • 1米、1.2米光學望遠鏡(昆明)
  • 2.4米光學望遠鏡一台(麗江觀測站)
  • 40米口徑無線電天線(昆明)
  • 1米口徑太陽望遠鏡(撫仙湖太陽觀測站,雲南玉溪)
  • 120米無線電望遠鏡(在建,景東)
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

觀測站

[編輯]

雲南天文台除昆明總部外(建有1米口徑反射望遠鏡),另設有兩個觀測站,分別位於麗江高美古澄江撫仙湖。高美古觀測站主要從事天體物理光學觀測,建有2.4米口徑光學望遠鏡,及其大量合作單位望遠鏡。撫仙湖觀測站主要從事太陽觀測。

現任領導

[編輯]

歷任領導

[編輯]

前身

[編輯]

中國科學院院雲南天文台

[編輯]

科研方向與成果

[編輯]

雲南天文台的主要科研學科方向包括活動星系核、恆星演化、變星和雙星、太陽活動區物理、南方天文選址、天體測量與精密定位、天文新技術研究等。自1972年建台以來,雲南天文台曾經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十六項。2007年,雲南天文台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天體物理學黃潤乾獲得了雲南省科學技術獎突出貢獻獎[1]

科普活動

[編輯]

雲南天文台對外開展科普教育已有數十年的歷史。1972年,雲南天文台成立時就配備了專用於科普工作的科普樓。八十年代後,又成立了科普部門,設立專人專職負責展開科普活動。1997年底,雲南天文台成為雲南省政府評選的「雲南省科學普及教育基地」,1999年底又成為首批由中國科協命名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以及 「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05年初,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範基地」[7]。雲南天文台常年在雲南各地開展科普活動,大受人民歡迎,每年到雲南天文台參觀的遊客不下五萬人次[8]

歷史建築

[編輯]
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39
編號8-0719-5-203
認定時間2019年10月7日
保護歷史
2012年1月7日,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雲南天文台歷史建築群

2012年1月7日,天文台民國建築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雲南天文台歷史建築群[9]。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鳳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築[10]。包括A棟(辦公用房、變星儀圓頂室、太陽分光儀觀測暗室)、B棟(辦公用房)、C棟(太陽黑子觀測室)共三棟建築,總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456平方米。其中A棟、B棟建於1939年,磚木結構,青磚牆體;C棟建於1957年,磚混結構,紅磚牆體,金屬開啟式觀測穹頂。A棟為磚木結構,青磚牆體。A棟占地面積597.32平方米,建築面積223.86平方米;B棟占地面積159.21平方米,建築面積142平方米;C棟占地面積83.26平方米,建築面積89.9平方米。[11][12][13]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1.2 云南天文台简介.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8). 
  2. ^ 抚仙湖太阳观测站.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3. ^ 丽江天文观测站.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2016-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7). 
  4. ^ 李麗雲. 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建立与演变. 中國科學院檔案館.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7). 
  5. ^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總纂; 雲南天文台 編撰; 雲南省氣象局 編撰. 《云南省志·卷二 天文气候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5.3. ISBN 7-222-01674-0. 
  6. ^ 现任领导.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2016-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7). 
  7. ^ 李麗雲. 彩云之南的天文科普之星.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0). 
  8. ^ 余建斌. 云南天文台 牵你的手去看星星. 人民日報. 2007-06-07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 ^ 雲南省人民政府. 連結至維基文庫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云政发〔2012〕4号). 維基文庫. 2012-01-07. 
  10.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2019-10-16 [2019-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6). 
  11. ^ 國家文物局編.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21: 311. ISBN 978-7-5010-6984-2. 
  12. ^ 党史课堂║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 官渡先鋒. 2021-04-19 [2023-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6). 
  13. ^ 凤凰山天文台近代建筑.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2023-10-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