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富汗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富汗历史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至约公元前50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1][2],而考古证据显示公元前3000年至2000年间已有城镇文化出现[3][4][5]亚历山大大帝及其马其顿军队在公元前330年征服波斯帝国后,征服了阿富汗[6]。阿富汗曾是不少强大帝国的首都所在地,包括大夏贵霜帝国贵霜-萨珊王朝喀布尔-夏希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加兹尼王国古尔王朝卡尔提德王朝帖木儿帝国蒙兀儿帝国汉达基王朝杜兰尼王朝[7]。阿富汗位于许多移民和贸易路线上,因此被称为“中亚绕道”,那些路线从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从印度河流域通过兴都库什山脉,从远东到塔里木盆地和从毗邻的欧亚草原。

中亚人被认为是从公元前20世纪抵达阿富汗[3][5],放弃原本的语言并组成新的普什图语达里语[1][8] 。中东地区影响了阿富汗文化,印度教祆教马其顿佛教都在阿富汗消失了。有为的统治者使中世纪的阿富汗不但是一个军事强国,还是一个文化强国,产生许多著名学者如伊本·西那比鲁尼等标志性人物。

在18世纪初,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效法米尔维斯·霍塔克,统一了阿富汗各部落并建立最后一个杜兰尼王朝[9][10][11][12]。阿富汗在三次英阿战争中三次获胜,保持阿富汗的独立。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企图组织一个亲苏政府的阿富汗,但各派系的反抗使苏军大受打击而撤出。2001年911事件爆发,美国发动的阿富汗战争使阿富汗从塔利班的统治下解放,计划铲除恐怖组织并重建阿富汗为一个现代国家,然而阿富汗仍然贫困且为毒品大国,在山区与美军持续进行游击战,美军主力因不堪压力而撤军,但恐怖组织威胁下,至今仍需要驻留部分美军驻在阿富汗以维持治安,反恐战争冲突并未有得到解决。总观近代以来,英美苏各国列强多次入侵均告失败,因此阿富汗被称为“帝国的坟墓”[13]

史前历史

[编辑]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该国约50,000年前已有人定居,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社会之一[5]。约公元前3000年已出现具规模的城镇[14],在南方坎大哈省的遗址中出土了很多陶器、斧头、匕首和各种饰品,说明这里已经从农耕村落演变成城市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南方的文化开始衰落,北方的文化却发展起来。考古学家在马扎里沙里夫附近发现了几十个农牧者定居点,有多个灌溉水渠,说明这已形成绿州农业,而手工业也有飞跃的发展。此外还发现了大量铁制的手工产品如斧头、镰刀、饰品等,以及各式各样的武器如箭、战斧等,说明这里可能处于冲突的年代。

古代

[编辑]

阿契美尼德王朝

[编辑]

阿富汗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所征服,然而由于波斯帝国境内混杂不同民族和文化,因此在阿富汗的统治也不稳固。巴克特里亚是阿富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却受到波斯帝国的经济剥削、每年向朝廷缴交360塔兰特银币,约10,800白银,因此巴克特里亚的独立意识最强。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波斯帝国,占领了波斯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大流士三世被迫逃亡到巴克特里亚,但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Bessus)联合阿富汗地区其它两个省的总督密谋杀死大流士三世,自立为王,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15]

马其顿帝国

[编辑]

高加米拉战役后,亚历山大于前330年抵达阿富汗[16]。他的军队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后,轻而易举地击败贝苏斯的军队,并处决了他。亚历山大实行一系列希腊化政策,把希腊人、马其顿人和波斯人等移居地阿富汗地区,采用希腊的风俗和习惯,建亚历山大城。亚历山大征服西北印度后,回到巴比伦,并于前323年6月病死。亚历山大的帝国因于混杂不同的民族,但他死后除了印度外并没有爆发大规模原住民叛乱,反而是他的马其顿将军们陷入自相残杀的内战中,其中巴比伦总督塞琉古把亚洲领土纳入其版图,阿富汗地区因而归属塞琉古王朝

塞琉古王朝

[编辑]

塞琉古王朝继续亚历山大的做法,推行希腊化政策,在阿富汗地区设立城镇,保卫帝国东北边境,并以自己的名字为城市命名。这时期的经济相当发达,位置特殊的巴克特里亚成为塞琉古帝国最大的贸易中转站,贸易繁盛,把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波斯印度等地紧密连接起来,在经济和文化上交流起了重要作用。前250年左右,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宣布从塞琉古帝国独立,由于他是希腊人,因此称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编辑]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最大版图

希腊巴克特里亚[注 1]独立的同时,南方的帕提亚[注 2]总督安德拉戈拉斯也宣布独立,脱离塞琉古帝国,此人建立的新王国被阿尔沙克取代,建立帕提亚帝国。希腊巴克特里亚建立初期,与帕提亚帝国的关系是敌对的,到了狄奥多特二世时期有所改变,与帕提亚签订和约并一同对付塞琉古帝国。前230年欧西德莫斯一世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前208年,塞琉古帝国统治者安条克三世派兵攻打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并围攻都城薄知长达两年,久攻不下,于是签订和约,安条克三世承认大夏王国独立并把女儿许配给欧西德莫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但须与帕提亚一样向塞琉古纳贡。德米特里一世继位后,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将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纳入大夏版图,公元前183年将都城迁至塔克西拉,使国家重心移入古印度西北部,国家达至极盛期,且重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不久,国内发生叛乱,欧克拉提德一世占据大夏本土,自立为王。欧克拉提德一世随后南征印度,企图统一整个王国,他击败另一位印度的国王德米特里后,被自己的儿子刺杀,使国家进一步混乱。战乱使王国变得衰弱,此时有一支逃避匈奴人的大月氏游牧民族抵达阿富汗,最后一位希腊国王赫利奥克勒斯一世败亡,残部退到兴都库什山以南,王朝式微。

贵霜王朝

[编辑]
公元二世纪初的贵霜帝国

大月氏人占领阿富汗后,建立了强大的国家,他们的统治者称为翕侯,当时共有五个翕侯,其中丘就却统一了各翕侯,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喀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阎膏珍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88年,贵霜帝国使者带同贡品要求赐汉公主为婚,使者被班超逮捕。贵霜派七万大军讨伐,被班超击败。迦腻色伽一世时期是贵霜帝国最繁荣的时期,对外扩大国家的版图,吞并花剌子模,国内对各宗教采取宽容的政策,尊重各民族信仰,他本人是佛教徒,因此佛教极为兴盛,亦在此时期传入中国。公元三世纪,帝国开始衰落,花剌子模在迦腻色伽死后率先独立,萨珊王朝笈多王朝的兴起,使帝国领土不断缩小,最终亡于嚈哒人的手下。

中古时期

[编辑]

嚈哒人时期

[编辑]

嚈哒人征服了贵霜帝国后,建立了新的政权,此时被赶出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大月氏人仍保有印度河以东的小部分土地,后来被旃陀罗笈多一世所统一。嚈哒人对阿富汗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是信奉祆教,并积极推广,破坏了佛教的发展。压制佛教的政策,引起佛教徒强烈反抗。游牧文化再次来到阿富汗,城市文明衰落,贵族兴建城堡,回到农业经济形式。嚈哒人统治期间并不注重国内生产,而是不断发动征战,没有一个君主集权的体制,国内小国林立。嚈哒人起初欲征服萨珊王朝,但被国王巴赫拉姆五世所败。菲鲁兹时期,萨珊波斯曾三次征讨嚈哒人,但三次均战败,他本人在更在战死沙场。其弟巴拉什即位,改为向嚈哒人朝贡。六世纪初,嚈哒人入侵印度,于502年联合萨珊王朝进攻拜占庭帝国,但大败而回。后来萨珊王朝与拜占庭签订和约,保障了帝国西部的安全。此时在巴克特里亚北部有支叫突厥的游牧民族兴起,联合萨珊王朝对嚈哒人发动多次战争,并成功消灭嚈哒人,萨珊王朝并与突厥瓜分嚈哒人的领土。

阿拉伯人的统治

[编辑]

突厥人占领阿富汗后,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国家。然而突厥人的统治并不稳固,公元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的长子在吐火罗斯坦建立突厥人的统治。唐朝时期阿富汗北部归属中国版图[17]唐军灭西突厥后,吐火罗的突厥王朝向唐称臣,唐于661年吐火罗设月氏羁縻都督府,下辖25州,属安西都护府。

7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兴起,不断对外扩张,并开始对阿富汗的征战。阿拉伯人在651年征服了萨珊王朝后,于652年征服了阿富汗的赫拉特等部分阿富汗地区,然而他们只是短暂的逗留,对当地进行搜刮,并没有长期占领的打算,加上当地人民的反抗,很快就撤军。661年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建立,哈里发希望对阿富汗长期的占领而非短暂的掠夺,于是出兵阿富汗。由于阿富汗人的强烈反抗,整个占略过程并不顺利,局部的各抗仍存在,整个阿富汗地区要到九世纪才完全臣服于阿拉伯政权。阿拉伯人的统治对阿富汗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教阿拉伯语的传播。阿拉伯人普及推广阿拉伯语,利用各种手段使人信奉伊斯兰教,使他们放弃原本的佛教祆教,摧毁了当地的佛寺并建立清真寺。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人可免缴人头税,于是不少人为逃税而改信伊斯兰教,取得与阿拉伯人平等的地位。倭马亚王朝末期,由于其统治及赋税,使普遍人民感到不满,试图推翻其统治,加上王朝内部本身的王位争夺,倭马亚王朝于750年被阿拔斯王朝所取代。

File:Mahmud Ghaznavi.jpg
加兹尼王朝统治者马赫穆德在位期间(997-1030)曾对印度大规模侵略

阿拔斯王朝建立初期,是阿拉伯帝国的黄金时代,占据了广大亚地区,帝国仿效波斯体制,建立完整的行政制度,重视经济发展,兴修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但阿拔斯王朝在九世纪初期已经变得衰弱,帝国开始四分五裂。在阿富汗地区,建立了不同的王朝,分别是塔希尔王朝(820-873年)、萨法尔王朝(861-900年)[18][19][注 3]萨曼王朝(819-999年)、加兹尼王朝(962-1186年)和古尔王朝(1148-1215年)。

塔希尔王朝建于820年,当时呼罗珊总督塔希尔上任后不久便宣布不再为哈里发诵读祈祷词,并从其铸币上除去哈里发的名字,建立塔希尔王朝。塔希尔王朝末年,发生叛乱,一名叫耶古卜·伊本·莱伊斯的人崛起。他原本是一名铜匠,后来成为了军阀,征服和控制了锡斯坦地区,于861年建立萨法尔王朝,在873年推翻了塔希尔王朝,并吞并了呼罗珊。在他逝世时,萨法尔王朝已占据了喀布尔地区、信德吐火罗莫克兰俾路支地区)、克尔曼法尔斯及呼罗珊,但却未能成功占领巴格达[20]。耶古卜逝世后,萨法尔王朝的统治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弟弟和继承人在900年被萨曼王朝所击败[21],阿慕尔·本·莱伊斯被迫交出大部分的领土,萨法尔王朝只能控制锡斯坦,他及继后的王朝继承人沦为萨曼王朝的附庸。萨曼王朝后期,大多国王都是年幼继位,形同傀儡,大权落在将军手中,末代国王在1005年被杀,王朝结束。加兹尼王朝的建立者为阿勒波的斤,是一名将领,于961年封为呼罗珊总督,962年自立为王,定都加兹尼。廓尔王朝的建立,是由于廓尔与加兹尼王朝有冲突,于是其领袖在1148年率兵进军加兹尼,加兹尼国王逃亡印度旁遮普,于1186年被灭。廓尔王朝随后因争夺王位而分成几个势力,花剌子模伺机入侵,于1215年灭了廓尔王朝。

蒙古人的统治

[编辑]
沙哈鲁统治期间致力于重内建设发展,是帖木儿王朝最鼎盛的时期

1218年,成吉思汗派长子术赤进攻花剌子模,击败花剌子模,1220年攻取其首都,1226年攻取阿富汗的赫拉特,但当地人马上发动起义,杀死蒙古地方官。蒙古人重夺此城并屠城,城市约150万人几乎被杀光。1251年蒙哥即位后,任命其弟旭烈兀为波斯统治者,建立伊儿汗国,把大量蒙古人迁至阿富汗,今日阿富汗境内的哈扎拉人便是当时迁来的蒙古人。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因此统治初期不看重经济发展,直到合赞汗上位后才有改善。他即位后,改信伊斯兰教,废伊儿汗(藩王之意)称号,改称苏丹,不再臣服于元朝,鼓励农工业发展,使阿富汗开始走向繁荣。

在1245至1381年间,阿富汗有一个库尔特王朝,创始人是廓尔王朝的后裔,因参加蒙古对印度的远征有功,而获得阿富汗地区的统治权。库尔特王朝维持高压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征收沉重的税收。库尔特王朝虽然臣服于伊儿汗国,但与该国的冲突时常发生,可是伊儿汗国一直未能攻克库尔特王朝。库尔特王朝重建了赫拉特城和伊斯兰文化,使城市恢复生机。1353年伊儿汗国灭亡,库尔特王朝获得短暂的独立,但很快为帖木儿王朝所灭。

帖木儿王朝在1381年围攻赫拉特,对赫拉特城的人民采取诱降的方法,使该城军民停止抵抗,使帖木儿王朝消灭了库尔特王朝,然后征服了中亚地区。这时期,普什图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游牧过渡至农耕的生活方式。帖木儿死后,他的四子沙哈鲁成为国王,定都赫拉特。他统治期间帝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农业发达、文化复兴,是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他死后,帝国又陷入内乱中,且经常受到乌兹别克人入侵。由于沉重的税项,使各地的人民反抗起来,加上乌兹别克人、莫卧儿王朝萨法维王朝的入侵和帝国内部的王位争夺,1504年巴卑尔攻下喀布尔,在1506年帝国亡于外族手中。

近代

[编辑]

莫卧儿王朝

[编辑]

莫卧儿王朝的创始人是巴布尔,是帖木儿的后裔,被乌兹别克人赶出撒马尔罕后率兵南下攻打阿富汗和印度。在1526年占领了德里,建立了莫卧儿王朝。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北部地区。莫卧儿王朝控制了阿富汗的锡斯坦坎大哈喀布尔赫拉特加兹尼等地区。巴卑尔死后,帝国旋即陷入分裂,国王胡马雍逃离德里,阿富汗人领袖舍尔沙苏尔王朝建立,至1556年才夺回德里,恢复王朝。莫卧儿王朝与萨非王朝在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夺,1649年萨非王朝夺取了坎大哈。境内普什图人时而支持萨非王朝、时而支持莫卧儿王朝,在战争中扩大自己的力量,掠夺大量土地,后来又起义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哈塔克人首领胡什哈尔·哈塔克使阿富汗各部落团结起来,反抗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至1683年才被镇压。

汉达基王朝

[编辑]

萨法维王朝在阿富汗地区征收沉重的课税,实施宗教迫害。1709年坎大哈市长趁伊朗军队出城收税时发动革命,杀死总督,宣布独立。这鼓励了其它被萨法维王朝统治的地区发动革命,建立汉达基王朝。汉达基王朝内部的互相残杀使他们未能稳住阵脚,血腥的继位争斗使王朝一直处于混乱当中。在1729年的达姆甘战役败于日后建立阿夫沙尔王朝、属于逊尼派土库曼人的纳迪尔沙。纳迪尔沙将吉尔扎伊军队赶离波斯,又招募法拉和坎大哈的阿卜达里阿富汗人进入他的军队里。纳迪尔沙在1738年征服坎大哈,并摧毁了由侯赛因·汉达基控制的最后一个根据地[22][23]。但是由于纳迪尔沙的宗教政策和经济压迫,阿富汗各地经常爆发起义和暴动,最终纳迪尔沙于1747年在被他的禁卫军闯入他休息的帐篷刺杀。在1747年10月,当阿富汗首领到坎大哈举行临时支尔格大来选一个新的统治者,年仅二十五岁的艾哈迈德沙·杜兰尼当选[24],因而建立了杜兰尼王朝

杜兰尼王朝

[编辑]
杜兰尼王朝1757-1770年代的最大版图

艾哈迈德沙当选为国王时,阿富汗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因此他发动了一连串的战争,使用西方的枪炮武器,占领了喀布尔、加兹尼、白沙瓦拉合尔,最终使阿富汗一统。1747年纳迪尔沙遇刺后,伊朗已不存在统一政权。1749年,艾哈迈德沙领兵夺回赫拉特,遇到顽强抵抗,在1750年才取回赫拉特。杜兰尼王朝对印度亦发起了长期的战争,在1756年占领了德里,并大肆杀戮抢劫。艾哈迈德对印度共发动八次远征,夺得了大量财富。

1773年艾哈迈德沙逝世,由于未指定继承人,他的两个儿子之间发生了混战,苏莱曼首先在坎大哈称王,帖木儿率军进攻坎大哈,苏莱曼败走。1793年帖木儿沙死后,扎曼沙继位,国内的争夺比以往更激烈。帖木儿长子胡马雍首先起兵,但不久便失败。随后马茂德蠢蠢欲动,但被扎曼沙击败。马茂德最终在1800年成为国王,而扎曼沙则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印度,渡过余年。1803年苏加沙被拥上王位,但他的统治同样不稳,在1809年被马茂德的军队打败,马茂德重新成为国王。1816年伊朗派兵进攻赫拉特,但被打败。马茂德于1818年被推翻,1829年病死。马茂德被推翻后,阿富汗分裂5五个独立君主国[25],直至1836年多斯特才统一阿富汗。1839年在英国人的扶持下,苏加沙成为国王,恢复了王朝,但他在1842年被杀,杜兰尼王朝正式灭亡。

英国人的入侵与巴拉克宰王朝

[编辑]
1976年阿富汗邮票,纪念阿克巴汗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于1826年成为加兹尼喀布尔的统治者,统一了阿富汗后,于1836年称王[注 4],自称“阿米尔”而非国王,建立巴拉克宰王朝[26]。当时阿富汗面对伊朗、俄国、英国和锡克人的威胁。1837年伊朗进攻赫拉特城,但久攻不下,于1838年撤军。英国希望利用前国王叔佳取代多斯特,印度总督奥克兰制定了入侵计划,于1839年入侵阿富汗。英国政府轻易而举攻占加兹尼,多斯特逃亡,叔佳成为阿富汗的国王。多斯特希望收复失地,但因缺乏信心,主动向英军投降,被押送至印度。然而国内的反抗仍然不断,1841年英国人决定取消停止向各部落发放补助金,更激起更大规模的反抗,英国驻喀布尔总督被杀,多斯特的儿子阿克巴汗率兵反抗,英军眼见无力挽回,决定在1842年1月撤军。英军一万六千余人几近全军覆灭。战争结束后,多斯特回到阿富汗当国王,阿克巴汗为宰相。1845年阿克巴汗被一名英国间谍毒杀。多斯特在位期间致力统一阿富汗,1863年收复了赫拉特,重新实现统一,但九天后他便逝世。

俄土战争期间,俄国企图取得英属印度,俄国使节强行进入阿富汗并签订同盟条约。英国亦不甘示弱,提出同样要求,但被拒绝。英国使节强行进入阿富汗,使被阿富汗军队阻止,1878年英国对阿富汗宣战。战争开始时英军取得巨大胜利,1879年占领了喀布尔,国王希尔·阿里汗逃亡往俄国,但俄国已签订柏林条约,与英国修好而拒绝,郁郁而终。阿富汗各地都发生起义,新国王穆罕默德·雅库布汗领兵反抗,英军败退,但由于阿富汗统治者的妥协投降,签订《甘达马克条约》,英国控制阿富汗的外交,并于1881年撤离阿富汗。阿富汗变成了半殖民地国家。1880年新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登上王位,并重新统一了分裂的阿富汗,然而他统治期间国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声音不断。

1901年哈比布拉汗成为国王,在马赫迈德·塔尔齐的提议下进行了现代化改革。塔尔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兴建学校和图书记馆、兴修道路,引入现代机器,废除商品专卖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塔尔齐极力建议国王加入同盟国一方,来摆脱英国对阿富汗的外交控制,但哈比布拉汗只肯保持中立。塔尔齐的改革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过程并不顺利,国王需平衡两方利益,1919年2月20日哈比布拉汗遭暗杀。

1919年3月阿曼努拉汗在塔尔齐和军队支持下成为国王,即位时对外发表公告宣布独立,争取摆脱英国人的控制,遭到英国拒绝。阿曼努拉汗先向苏俄靠近,苏俄承认阿富汗的主权,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同时阿曼努拉汗支持印度的反英抗争。1919年5月,英军向阿富汗进攻,但碍于地形限制,装备精良的英军反成失利的一方,于是英军派轰炸机轰炸喀布尔。阿富汗受到空袭,而英军亦在战场上失利,因此双方都希望和谈。1919年8月8日双方正式签订《拉瓦尔品第条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的主权和独立[27]。阿曼努拉在阿富汗推行改革,历时十年,目的是把阿富汗从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现代化的君主立宪国家。然而他的改革受到保守派的分对,触及很多保守派的利益,加上没有军队的支持,以失败告终。1928年一名叫巴恰·依·沙科(Bacha-i-Saqao)的人发生叛乱,不少政府军士兵转投叛军。1929年1月7日,阿曼努拉宣布废除大多数改革,但他已经失去军队支持,于1月14日退位给兄长伊纳亚图拉赫汗,新国王三天后退位,巴恰·依·沙科进入喀布尔并称王。阿曼努拉前将领穆罕默德·纳迪尔沙打败了巴恰·依·沙科,并登上王位。

现代

[编辑]

阿富汗王国

[编辑]
纳迪尔沙国王

阿富汗王国建立时[注 5],全国处于混乱中,部落战争四起,农业和贸易严重受损,国库空虚。穆罕默德·纳迪尔沙进行了一连串改革,由于要面对国内的政治现实,因此改革是在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并建立了一个正式的君主立宪制,在1931年颁布宪法。穆罕默德·纳迪尔沙的改革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甚至一些开明的毛拉,然而有部分人批评纳迪尔对保守势力的让步,他终于在1933年在一所中学为学生授奖时,被一名学生开枪击毙[28]

1933年,年仅19岁的穆罕默德·查希尔沙继位,并由两名叔叔辅政[29]。查希尔继位后,并没有实权,直到1953年才掌握大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首相穆罕默德·哈希姆汗极力使阿富汗保持中立,免受外国军队的占领。大战结束后,阿富汗出口大减,国内工业品匮乏,农业失收,失业率上升,在1946年,由另一名王叔沙·马穆德汗接任。1949年,阿富汗举行了第一次自由的议会选举,取消了新闻检查,允许报业自由。

1953年,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发动政变,推翻了马穆德政权。达乌德在1955年试图向美国借贷发展经济时,美方立即拒绝。美国极力游说达乌德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但拒绝为阿富汗提供任何援助。于是达乌德决定采取依附苏联的政策。1955年1月阿富汗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55年,赫鲁晓夫访问喀布尔[30]。这时冷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苏联答应为阿富汗提供援助,这为将来苏联入侵阿富汗布下远因。1960年8月签署《中阿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达乌德时期面对不少问题,社会各阶层对专制政府感到不满,1963年在王室的压力下辞职。

1963至1973年间,阿富汗经历混乱的10年,被称为“宪政时期”,共更换了五个首相。这十年,阿富汗与苏联的关系仍旧密切,但立场变得较为中立,与美国的关系仍有改善,实行“一美元换一卢布”政策,接受美援。1963年11月,中阿两国在北京签定了边界条约、中阿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等文件。1964年10月,阿富汗国王查希尔与王后赫曼拉访问中国,查希尔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阿富汗是中国的一个小邻居”,毛泽东主席回应:“不,阿富汗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是阿富汗伟大的朋友。” 

1970年至1971年间,农业失收,饥荒蔓延,许多阿富汗人饿死[31]。1973年7月17日,查希尔国王正在罗马疗养[32],查希尔堂兄弟、亲苏的达乌德亲王发动政变,政变发动者行动迅速,一队坦克开进喀布尔,一晚便完成政变,毫无准备的政府军投降。1973年7月18日,达乌德宣布纳迪尔王朝灭亡,成为首任总统。

阿富汗共和国

[编辑]

达乌德上台后三天,苏联立即承认此政权,而达乌德亦访问苏联。他的亲苏政府受到国内广泛的指责,同时他亦意识到这会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疏远,于是改变其立场。他致力改善与其它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清除国内亲苏的政府官员和军官,1977年解散以亲苏分子为主的中央委员会和内阁。他的外交政策转向,使早已视阿富汗为自己一部分的苏联当局非常不满,策动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反对他的政权。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政府安排间谍,渗透达乌德的政权,掌握了重要机密资料。1978年4月27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与部分军人发动政变,并在24小时内控制了首都,达乌德及其大部分家庭成员都被处决,这场政变被称为四月革命[33],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掌权,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编辑]

新政权建立后,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推行明显的一面倒亲苏政策,签定多项不同领域的协议。塔拉基掌权后,对外关系恶化,为了讨好苏联,不断攻击美国和其它伊斯兰政府。他不顾国情,强行推行全国的社会改革。当时的阿富汗仍是一个传统封建国家,宗教和部落势力强大,于是爆发了反政府的起义。经过缜密计划后,部长会议主席哈菲佐拉·阿明发动政变任新领导人,并杀害塔拉基,阿富汗陷入无政府状态。[34]

阿明不满苏权对阿富汗的干涉,他的上台直接触犯了苏联在阿利益,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处决了阿明及其4个妻子、24个子女。苏联部队指挥官在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广播电台宣布,阿富汗已经从阿明的统治中被“解放”。同时人民民主党中央政治局任命前部长会议副主席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出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革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兼部长会议主席。

苏军迅速控制了阿富汗各主要城市,但是阿富汗全国的叛乱现象开始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反抗者包括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苏军卷入游击战漩涡里。苏联部队向战略要地潘杰希尔谷地发动了多次攻势,但无功而还,马苏德亦因此获得“潘杰希尔雄狮”之称。苏联的出兵受到国际的指责,而且境内无止境的反抗行动,使苏联泥足深淊,代出沉重的代价,是一场失败的军事行动。

苏联军队于阿富汗

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决心改善苏联国际形象,解决阿富汗问题,美苏等国签署了《日内瓦协定》,1988年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苏联的撤军使阿富汗国防空虚,从而引致各派系的争夺。游击队攻占防守力弱的城市,从中缴获大量苏军武器,迫使苏联暂停撤军。虽然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但仍希望在阿富汗留下影响力,保护现有的亲苏政权。为了巩固统治,当时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穆罕默德·纳吉布拉以两院议会取代革命委员会,但得不到各派系的支持。1992年4月16日,纳吉布拉宣布辞职,结束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内战时期

[编辑]

纳吉布拉宣布辞职后,反抗派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两个月后成立以拉巴尼为首的临时政府。由于《日内瓦协定》只针对苏联撤军,没有对阿富汗的前途作出安排,因此各派系的混战持续。总理希克马蒂亚尔安排亲信进入内阁,使与拉巴尼之间的关系恶化。内战的不断使塔利班有机可乘,至1996年9月27日喀布尔被塔利班攻陷,拉巴尼政权被推翻,他和马苏德将军退到北部地区,组成北方联盟展开反抗活动[35]

第一次塔利班时期

[编辑]
被炸前的巴米扬大佛

塔利班夺权后,使原本不少敌对的派系有了共同敌人,联合起来组成北方联盟。北方联盟控制阿富汗北部约10%领土,一直与塔利班交战,发生为数不少的大规模战役。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无论在各方面都毫无建树,甚至是倒退。政权建立之初,领导者穆罕默德·奥马尔表示希望与所有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呼吁联合国承认塔利班政权,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然而大部分国家没有承认此政权,部分甚至处于敌对状态,仅有三个国家承认其政权合法性。经济上,长期的战乱使得阿富汗的经济体系崩溃。阿富汗为罂粟最大产地,在2000年输出量占全球75%[36][37],欧洲80%海洛因和美洲部分海洛因都是来自阿富汗。由于罂粟的收入是大麦的10倍,由此种植罂粟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为政府提供税收,成为阿富汗的经济基础。虽然政府也禁止人民种植罂粟,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在北方联盟所控制的地区仍大肆种植罂粟。社会上,采取一系列伊斯兰化措施,恢复伊斯兰教的传统生活方式。政府规定国民须穿上伊斯兰传统服装,男子须留胡须,妇女外出时要以面纱蒙面,且不能在没有男性亲属陪同下外出,妇女不能外出工作、受教育,关闭女子学校和喀布尔大学,建立宗教警察,关闭电影院和电视台、禁止使用网络和播放西方音乐。由于阿富汗约70%教师都是女性,女性禁止工作使不少学童失去受教育机会,阿富汗更成为文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38]。2001年2月26日奥马尔下令销毁全国非伊斯兰雕像,最备受国际关注的是位于巴米扬省,高37米和55米的两座巴米扬大佛,于3月12日用炸药将大佛炸毁[39]

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多次发起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九一一袭击事件后,塔利班拒绝交出策划恐怖活动的嫌疑犯,于是美国联合多个国家在2001年10月7日向阿富汗宣战。联军在阿富汗迅速取得胜利,在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塔利班政权瓦解,残余的塔利班部队撤退坎大哈周围地区。12月,塔利班交出坎大哈的控制权[40],建立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哈米德·卡尔扎伊为第一任总统。

卡尔扎伊和加尼时期

[编辑]

塔利班政权被推翻后,成立了临时政府,哈米德·卡尔扎伊为临时政府主席[41]。2004年10月9日,卡尔扎伊成为了阿富汗的第一位民选总统。阿富汗新政府的首要目标是重建20年来战乱所摧毁的经济、教育、基础建设等设施,然而国内的反对势力时而发动恐怖袭击,阻碍这项工作,妇权问题更未得到正面解决,甚至比塔利班时代更差[42]。2011年9月20日,前总统布尔汉努丁·拉巴尼遇刺[43],更阻碍了阿富汗的和平发展[44]

喀布尔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强烈谴责2016年在美国奥兰多发生的2016年奥兰多夜店遭袭击案[45]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表示:“袭击平民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没有道理的。”前总统卡尔札伊亦表示,他完全理解美国人民的感受,因为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常对阿富汗发动类似的攻击。卡尔札伊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说:“我们每天也遭受这样的袭击。就像我们谴责阿富汗境内的恐怖分子一样,我们也谴责在美国的恐怖分子。”[46][47]

2021年5月起,美国军队和盟国从阿富汗撤出。与此同时,塔利班持续攻占阿富汗领土

第二次塔利班时期

[编辑]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攻陷首都喀布尔,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艾哈迈德扎伊流亡国外。塔利班重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灭亡。随后,由阿富汗北方联盟成员和其他反塔利班人士组成的武装军事联盟民族抵抗阵线,成立于2021年塔利班攻势期间,由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之子小马苏德和阿富汗代理总统阿姆鲁拉·萨利赫领导,控制着阿富汗未被塔利班占领的剩余地区。

阿富汗近现代政权变迁
时期 国号 中央政权 地方政权与实力派系 政权被推翻的原因(政变或战争)
1926年-1973年

阿富汗王国

巴拉克宰王朝

君主制政权

(全国)

1973年-1978年

阿富汗共和国

达乌德汗政府

共和制政权

(全国)

1978年4月30日-1979年12月27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塔拉基政府,亲

阿明政府,反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人民派

共产主义共和制政权

(全国)

1979年12月27日-1992年4月28日

阿富汗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共和国

卡尔迈勒政府,亲

纳吉布拉政府,亲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

共产主义共和制政权

(部分地区)

圣战者反苏组织

(各地游击)共有:

1992年4月28日-1996年9月27日 阿富汗伊斯兰国 拉巴尼政府

世俗化共和制政权

(首都和中部)

支持拉巴尼的阿富汗军阀

(分布全国)共有:

反对拉巴尼的阿富汗军阀(分布全国)共有:

塔利班 奥马尔

1994年9月成立

坎大哈省,西南部扩张)

1996年9月27日-2001年11月13日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塔利班政权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权

(除东北部以外,几乎全国)

北方联盟(解放阿富汗联合阵线)

(东北部)共有:

2001年11月13日-2021年8月15日

阿富汗伊斯兰国阿富汗伊斯兰国过渡时期英语Transitional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阿富汗临时政府,亲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亲

伊斯兰民主主义共和制政权

(除西南部以外,几乎全国)

塔利班

(西南部,含坎大哈省

2021年8月19日- 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塔利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权

(几乎全国)

民族抵抗阵线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看守政府 (潘杰希尔省山区等地)

  • 2021年:
    • 9月6日,据传阿富汗民族抵抗阵线发言人法希姆·达什提和将军阿卜杜勒·沃杜德·萨拉(Abdul Wudod Zara)已在最新一波战斗中阵亡,达什提是知名的阿富汗记者。同日塔利班表示,反抗势力在阿富汗最后的地盘潘杰希尔山谷已“完全被占领”。路透社稍后提到“社群媒体上照片显示,塔利班成员目前已经站在潘杰希尔省长官邸的大门前”,在此稍早反抗军领袖小马苏德透过脸书表态愿在双方停战的前提下有条件和谈。此外阿富汗前政府的消息人士告诉半岛电视台,阿姆鲁拉·萨利赫的确已离开潘杰希尔前往塔吉克斯坦
伊斯兰国呼罗珊省

(未知其势力范围)

时期 国名 中央政权 地方政权与实力派系 中央政权或地方政权被推翻的原因(政变或战争)
附注:
  • 注1:七党联盟:七个逊尼派组织于为1982年成立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七党联盟),表格仅列出当地主要实力派,实际上有如下成员:
    1. 阿富汗伊斯兰党
    2. 阿富汗伊斯兰促进会
    3. 阿富汗伊斯兰党哈利斯派
    4. 阿富汗伊斯兰联盟
    5. 阿富汗伊斯兰革命民族阵线
    6. 阿富汗伊斯兰民族救国阵线
    7. 阿富汗伊斯兰革命运动
  • 注2:八党联盟:八个什叶派组织于1985年成立伊斯兰革命联盟(八党联盟),总部伊朗,表格仅列出当地主要实力派,实际上有如下成员:
    1. 伊斯兰胜利党
    2. 伊斯兰圣战卫士
    3. 伊斯兰运动
    4. 伊斯兰党
    5. 真主党
    6. 伊斯兰团结委员会
    7. 伊斯兰呼声
    8. 伊斯兰力量

注释

[编辑]
  1. ^ 中国史书称为大夏
  2. ^ 中国史书称为安息
  3. ^ 有史家以1003年为最后一个国王被罢免为萨法尔王朝灭亡年份。
  4. ^ 有学者以1826年为巴拉克宰王朝开始年份。
  5. ^ 有学者视这王朝为巴拉克宰王朝的延续。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1.0 1.1 The Afghans -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CAL). June 30, 2002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17). 
  2. ^ Country Profile: Afghanistan (PDF).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on Afghanistan. August 2008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4-08). 
  3. ^ 3.0 3.1 The Pre-Islamic Period.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on Afghanistan. 1997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4. ^ Dupree, Nancy Hatch. An Historical Guide To Afghanistan (Chapter 3: Sites in Perspective) 2. United States: Afghan Air Authority, Afghan Tourist Organization. 1977: 492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5. ^ 5.0 5.1 5.2 Shroder, John Ford. Afghanistan Archived. Regents Professor of Ge\Encyclopedia. 2006 [200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1). 
  6. ^ Alexander and Macedonian Rule, 330-ca. 150 B.C..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on Afghanistan. 1997 [2010-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9). 
  7. ^ Kingdoms of South Asia – Afghanistan (Southern Khorasan / Arachosia). The History Files.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8. ^ The Afghans - Language and Literacy. United States: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CAL). June 30, 2002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04). 
  9. ^ "Afghanistan and the Search for Un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mrani, Bijan, published in Asian Affairs, Volume 38, Issue 2, 2007, pp. 145–157.
  10. ^ Last Afghan empire. Louis Dupree, Nancy Hatch Dupree, and other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Version.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11. ^ Last Afghan Empire. Afghanpedia. Sabawoon.com.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4). 
  12. ^ D. Balland. AFGHANISTAN x. Political History. Encyclopædia Iranica. [2010-08-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8). 
  13. ^ 阿富汗:帝國的墳墓.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8). 
  14. ^ Baxter, Craig (1995) "Historical Setting" pp. 90–120, page 91, In Gladstone, Cary (2001) Afghanistan revisited Nova Science Publications, New York, ISBN 978-1-59033-421-8
  15. ^ essus / Artaxerxes V.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16. ^ Achaemenid Rule, ca. 550-331 B.C..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on Afghanistan. 1997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4). 
  17. ^ http://www.historicalchina.net/admin/WebEdit/UploadFile/ByzantiumXS.pdf (PDF).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19).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8. ^ Saffariden (861–900).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7). 
  19. ^ I R A N C H A M B E R S O C I E T Y.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20. ^ Stokes 2009,第556页
  21. ^ Sicker 2000,第40页
  22. ^ Last Afghan empire.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2) (英语). 
  23. ^ AFGHANISTAN x. Political History. Encyclopædia Iranica. [2011-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6) (英语). 
  24. ^ Vogelsang, Willem. The Afghans. Wiley-Blackwell. 2003: 228 [2010-08-25]. ISBN 0631198415, 978063119841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2).  |pages=|page=只需其一 (帮助)
  25. ^ [1] http://shuku.net/novels/wars/qnuzmo/qnuzmo07.html}-].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26. ^ Overview of Afghanistan. [2011-12-10]. (Historical 原始内容 请检查|url=值 (帮助)存档于2012-09-25). 
  27. ^ 阿富汗. 台湾教育资讯网. [2011-12-10]. [永久失效链接]
  28. ^ Runion, Meredith. The History of Afghanistan. Greenwood. October 2007: 93. ISBN 978-0313337987. 
  29. ^ Chesterman, Simon; Michael Ignatieff, Ramesh Chandra Thakur.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V7EibJ74C-UC Making States Work: State Failure And The Crisis Of Governance] 请检查|url=值 (帮助).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400 [2011-12-06]. ISBN 92808110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5). 
  30. ^ Roux:《西域的历史与文明》,页493。
  31. ^ Roux:《西域的历史与文明》,p. 494.
  32. ^ Barry Bearak, Former King of Afghanistan Dies at 9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23, 2007.
  33. ^ World: Analysis Afghanistan: 20 years of bloodshed. BBC News. 1998-04-26 [200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7). 
  34. ^ Roux:《西域的历史与文明》,页。494
  35. ^ Barnett R. Rubin: The Fragmentation of Afghanistan: State Formation and Collap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2002, ISBN 978-0-300-09519-7, S. 271
  36. ^ 阿富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罂粟产地 产量占全球75%. 新浪网.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7. ^ BBCNews. BBC.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38. ^ 美媒称阿富汗军队文盲率达90% 感叹撤军之路漫漫.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2). 
  39. ^ 巴米扬大佛遭毁. 新浪网.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1). 
  40. ^ 奥马尔决定交出坎大哈的控制权. 新华网.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29). 
  41. ^ 中國政府電賀卡爾扎伊就任阿富汗臨時政府主席者.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42. ^ 阿富汗被姦少女獲特赦 仍將嫁施暴者.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2-22). 
  43. ^ 前总统被塔利班炸死 阿富汗和平蒙阴影.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26). 
  44. ^ 阿富汗前总统拉巴尼遇刺身亡 重挫和平进程.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7). 
  45. ^ Orlando gay nightclub shooting: Who was Omar Mateen?. BBC News. 2016-06-14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5). 
  46. ^ Former Afghan President condemns deadly Orlando attack - CNN Video. CNN.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7). 
  47. ^ Father of Orlando shooter hosted political show on Afghan-Pakistan issues. Reuters. 2016-06-12 [2021-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英语). 

来源

[编辑]
书籍
  • 伊朗百科全书阿富汗政治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条目
  • Jean-Paul Roux 著,耿昇 译:《西域的历史与文明》(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
  • 阿富汗史: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三民书局. 2003. ISBN 957-14-3738-7. 
  • 阿富汗史:戰爭與貧困蹂躪的國家. 三民书局. 2004. ISBN 957-14-4021-3. 
  • 神學士:歐瑪爾與賓.拉登的「全球聖戰」. 新新闻文化事业公司. 2001. 
  • Afghanistan - A stud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Central Asia.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 Afghanistan, highway of conquest. Greenwood Press.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