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安战役 (1951年)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安战役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的一部分
le colonel de lattre présenté au musée de l'armée lors de "Indochine, des territoires et des hommes, 1856-1956.
永安战役中的塔西尼大将与军官团
日期1951年1月13日-17日
地点
结果 法国胜利
参战方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法兰西联盟 越南民主共和国 越南独立同盟会
指挥官与领导者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让·德·塔西尼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拉乌尔·萨朗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瓦尼克桑上校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厄东上校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卡斯特里上校
越南民主共和国 武元甲
越南民主共和国 黄文太
越南民主共和国 黎仲迅
越南民主共和国 王承武
兵力
8,000[1]-9,000人 22,000人[1][2]
伤亡与损失

748人


43人死亡[3][4]
160人受伤[3][4]
545人失踪

14,500-17,600人


6,000[5]-9,000[6]人死亡
8,000人受伤[7]
500[8]-600[1]人被俘

永安战役(法语:Bataille de Vĩnh Yên越南语Trận Vĩnh Yên)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一著名会战。时值1951年1月13日至17日,法军大将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法兰西联盟军队,对越南将军武元甲所率越南军,于永安郊外进行防御战。自1946年战端初启,法越之间多以游击为主,然越盟自1950年起转入正规兵团作战,曾克法军于越北诸地。法廷惧而深思,遂更法属印度支那总司令,命二战名将塔西尼接任,且筑“德拉特尔防线英语De Lattre Line”以扼守红河三角洲。

1950年12月,越南共产党党中央准武元甲谋红河三角洲之大计。是计旨在支援东京各地反法之举,且图取红河三角洲之政治经济中枢河内。武元甲麾下二师,于1951年1月13日,攻法军驻永安之第三机动群,夺数据点及北方山丘,断法军第三与第一机动群之联系。翌日,塔西尼亲掌全局,自河内调第二机动群,率军反击,复得山地。16日午后,越军发一万兵,以人海之法击法军中军,法军中军一时后退,然两翼之炮火及空袭大破越军。十七日晨,塔西尼遣预备队收复诸阵,武元甲遂令退兵。

此战越盟大败,高层震恐。塔西尼因之声名隆盛,有记者比之于1914年“马恩河奇迹”。虽胜,然法军人力匮乏,未能乘势大举反攻,仍固守红河三角洲之地。越盟于数月后连发两攻,皆为法军所挫,与永安一役计越盟阵亡兵士达二万人。法军之胜,令人称道,故1951年有“拉特尔之年”(année de Lattre)之誉焉。

背景

[编辑]

1946年12月19日法越战争爆发后,法兰西联盟部队迅速进攻越南独立同盟会据点,势如破竹地攻占越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几乎包围位于东京地区的剩余越盟部队,胡志明撤至太原[9]越盟阵亡和被俘人数仅计算1947年秋季就达到8,200人;同期法军为285人。[10]但由于越盟转入游击战与非常规战斗,法军始终无法彻底歼灭越盟部队,双方陷入僵持。[11]随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共内战的胜利,越盟获得大量的武器与后勤支持,并开始组建总参谋部与常规部队,大幅增加越盟部队的人数。[12][13][14]虽说法军在全半岛范围而言占有极大优势,但越盟在西北地区有时能倚靠着人数优势取胜。[15]

越军司令武元甲在1950年10月1日部署14个常规步兵营与3个火炮营,开始对各个位于中越边境的法军要塞发动打击。[16]同时,位于河内的法军司令部下令驻扎在高平的驻军撤退至谅山[17]10月3日,皮埃尔·夏彤中校率领2,600人撤出高平,但在撤退途中受到越盟袭击。[15]法军高层随后派出共3,500人的“贝亚德特遣队”,试图掩护夏彤部队的撤退,但这支部队在途中受阻于越盟的火力,被迫放弃大量重装备。两支部队于10月7日会合,在弹尽粮绝与越盟的伏击下崩溃。[18]此战法军部队有约4,800人战死或失踪,并有大量物资被越盟缴获。[19]越盟9,000人战死的损失虽远高于法军,但其拥有法军无法比拟的人数优势,最终迫使法军于10月17日撤出另一北部重镇谅山。[20]这场“自蒙卡尔姆死于魁北克后,法国最大的殖民战事失利”,让卡尔庞捷英语Marcel Carpentier司令与佩尼翁英语Léon Pignon专员都丢了官。[21][22]巴黎当局决定派遣前西欧陆军司令,法国二战最富盛名的将军让·德·拉特尔·德·塔西尼前去接管越南局势。[23]

前奏

[编辑]
二战期间担任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的塔西尼,其身旁为马歇尔(左)与德弗斯(右)

塔西尼被任命为印度支那总督后,于1950年12月7日抵达西贡[24][25]他的到来大幅地增加了法军的士气,“我们能扭转一切”的想法在驻印度支那法军中传递。[26]他随即向记者宣布:“他很自豪地再次指挥法国军队”,并取消从河内撤离法国侨民的计划。[27]以其为名的“德拉特尔防线”开始动工,该防线由1,200个防御点组成,[27]意图保卫红河三角洲,使法军主力不需着重防守,得以主动出击,最终掌握战场主动权。[28]法军内部迅速收拢部队与物资,编列为高机动性的战斗群。[29]

同时,倚靠着边界战役的胜利,越盟获得大量来自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物资与顾问支持,共组成六个兵力达万人的师,其中包括五个常规步兵师与一个由苏联火炮组成的重装师。[24][30]武元甲确信越军能展开对法的总攻势,提出代号“陈兴道行动”的作战计划。[29]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为支援东京地区的反法起义,以及夺取红河三角洲的政治经济中心河内。[31]1951年1月,武元甲将五个常规步兵师部署于三角洲的法军防线周围,其中第308师第312师部署于永安附近、第316师部署于海防以北的海岸线、第320师部署于红河三角洲以南、第304师部署于越北联区作为预备队。[32]

战斗序列

[编辑]
法军[33]
越军[33]

经过

[编辑]

越军突袭

[编辑]
永安战役的事态图

1951年1月10日,武元甲包含12个炮兵营与8个工兵营,共85个营的部队已然准备完毕,选定河内西北处的永安作为进入红河三角洲的突破口,该处由两个法军机动群,共6,000人驻守。[34]越盟宣传部门喊出“胡志明在农历新年前到河内的口号”,法国情报部门也得知越军的进攻地点与可能时间。[35][36]武元甲试图诱使永安的法军出击,然后在开放地带将其围歼。其派遣黎仲迅的312师在永安以北埋伏,王承武的308师则在永安东北方向集结。[34]

1月13日晚间,两个来自越南第308师的兵团袭击了永安西北11公里处的一个哨所保竹,该哨所共由50名法国殖民士兵驻守,在激烈的战斗后不敌。法国第三机动群前往救援,但被已控制该区域的越军包围,最终在法军炮兵与航空兵的掩护下撤退。[29]同时,越南第312师的大部成功渡过红河抵达西岸。[29]该天结束时,法军受困于地形,在永安以东留下一个将近五公里的缺口。胜利的天平似乎已向越军倾斜。[37]

塔西尼抵达

[编辑]

1月14日下午4点30分,塔西尼的座机飞抵永安地区。[38][39]他下令印度支那地区的法国空军集合作战,并将部署于交趾支那的部队空运到红河三角洲地区。[32]接着他下令第一机动群立即突破越军的封锁,沿着“二号公路”进入永安给予第三机动群其所需的弹药补充。[39]15日清晨,越军第312师第209团向永安以北七公里的210高地进军。[40]同时,从河内赶来的法军第二机动群抵达永安战区,法军总兵力达到9,000人。双方部队几乎同时向210高地进攻,越军成功赶在法军登顶前夺下高地。[40]但越军攻势随之停止,让法军第一机动群攻占了永安周边的重要阵地157高地,完成塔西尼作战计划的第一阶段。[39]之后,第一机动群与第三机动群奉命于16日出击,夺回永安以北约8公里的高地群。[41]

越军攻势与撤退

[编辑]
法军航空兵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期间投放的凝固汽油弹

16日下午3点,法军发动的反攻结束,其成功从越军手中夺回101高地、210高地与东侧的47高地,并立即巩固刚收复的阵地。[42]下午5点,武元甲突然发动总攻势,第308师投入所有部队向法军阵地冲锋,其中包括大量重机枪与火炮。[43]越军先后进攻47高地与101高地,但被法军击退。没隔多久,越军再次进攻47与210高地,法军临时修建的防御工事不断地遭到越军的冲击。[39]塔西尼第二次亲临前线,调派所有可用的轰炸机与运输机,发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规模最大的轰炸行动。[37]

从天上掉下来的火……火焰到处飞舞,跳跃。法军的机枪、迫击炮与大炮也开火了,十分钟以前的一处小丛林,就这样化为一座燃烧着的坟墓。
——无名越南人民军士兵回忆[44]

但即使如此,数量庞大的越南军队仍在进攻,驻守在101高地的法军耗尽所有弹药,在101高地失守后,被压制的47高地也被法军放弃,越军夺下战场中央的两座高地。[45]法军则在侧翼稳住阵脚,继续控制着两侧的山地,三面包围越军的突出部。17日清晨,塔西尼投入此前并未参战的法军第二机动群,该部队随后突入永安西南方向。同时,瓦尼克桑上校指挥的第三机动群发动进攻,试图与已被包围的210高地重新建立联系。[45]越军第308师再次发动攻势,但因部队伤亡过于惨重,师长王承武不得不命令退出战斗。但此时越军第312师却开始进攻,损失惨重并有数百名士兵被俘。[42]17日中午时分,越军开始向三岛县的森林撤离,[45]

伤亡数据

[编辑]

一般史家估计越军参战的两个师约有6,000至9,000人阵亡、8,000人受伤与600人被俘,[8][1][46]部分越南军人也提出相同的看法。[47]中华人民共和国援越军事顾问团档案虽未给出伤亡人数,但报告越军“308师伤亡太大,王承武不得不命令退出战斗……312师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数百名越军战士被俘。”[42]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英语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的军事史中提到“武元甲损失了他进攻部队中四分之三的士兵(1.5万人),但仍未能驱逐法军。”[48]越南人民军官方未对此战进行确切的伤亡统计。

法军的伤亡数据为43人死亡、160人受伤、545人失踪,共计748人,[3][4]其高昂的失踪率主要源于战斗前期的越军伏击。越南人民军官方则宣称在整个“陈兴道行动”中(越军官方未估计永安战役5日中的法军损失),法军有超过5,000人战死、3,000人被俘。[49]

后续

[编辑]

永安战役被视为是武元甲的惨痛失败,[2][50]越盟最精锐的两个师皆遭受毁灭性打击,[8]越盟“春节前攻下河内”的宣传语破灭。此战越军高昂的阵亡率,使武元甲有了不顾士兵性命的恶名。[2]大部分史家将胜利的功劳归功于法军航空兵的燃烧弹与塔西尼熟练的指挥,[2]但也有人认为是武元甲的过错。[51]这场漂亮的胜利,重振了法军与反共势力的信心,一些人更将此战比做1914年的“马恩河奇迹”。[52][53]法军本可以继续扩大战果,但其短缺的人力与低效的机械化,让他们只能继续龟缩于红河三角洲。美国历史学家安东尼·J·乔斯英语Anthony James Joes认为:“如果法军有足够人力,本可对武元甲发动一次决定性的反击攻势”。[22]

武元甲在雨季前又对“德拉特尔防线”发动两次攻势,分别为:3月下旬透过从帽溪突破,向海防进攻的黄花探战役,以及5月下旬从三角洲东南方的底江,向天主教氛围浓厚的宁平省南定省进攻的底江战役[54]但两场攻势都以惨败告终,其中越军在帽溪中约有2,000人阵亡或被俘、[55]在底江有10,000人阵亡或被俘。[51]与塔西尼的三次对决中,武元甲证实了他是一位才华有限的将军,[56][51]他违反了数项基本的战争守则,并在战斗中暴露其的指挥弱点。仅在1951年上半年的永安、帽溪底江三战,越盟就有高达2万人战死。[22]

武元甲未因上半年惨淡的局势被撤职十分违反常理,但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指出:“任何一名西方国家将领,若是像武元甲一九五一年春天一样折损这么多兵力、遭到那么惨重的败绩,势必面对一场政治与媒体风暴。几乎必然遭到免职厄运。但越南政治局无须面对民众检验,唯一操控生杀大权的胡志民对武元甲有信心。”[46]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1.3 Stone 2018,第8页.
  2. ^ 2.0 2.1 2.2 2.3 Warren 2013,第79页.
  3. ^ 3.0 3.1 3.2 Tucker 1999,第62页.
  4. ^ 4.0 4.1 4.2 Morgan 2010,第138页.
  5. ^ Stone 2018,第8页; Rutherford 2002,第167页; Warren 2013,第79页; Luguern 1997,第168页.
  6. ^ Stone 2018,第8页; Davidson 1991,第112页; Van Nguyen Duong 2014,第26页; Keegan 1983,第652页.
  7. ^ Stone 2018,第8页; Rutherford 2002,第167页; Warren 2013,第79页; 黑斯廷斯 2022,第52页.
  8. ^ 8.0 8.1 8.2 Davidson 1991,第112页.
  9. ^ 陈鸿瑜 2019,第428页.
  10. ^ Shrader 2015,第202页.
  11. ^ 陈加昌 2011,第9页.
  12. ^ Shrader 2015,第39页.
  13. ^ 弗里德曼 2019,第228页.
  14. ^ 陈鸿瑜 2019,第447页.
  15. ^ 15.0 15.1 黑斯廷斯 2022,第50页.
  16. ^ Fall 2018,第32页.
  17. ^ Joes 2001,第27页.
  18. ^ Logevall 2012,第249页.
  19. ^ 黑斯廷斯 2022,第51页.
  20. ^ Logevall 2012,第250-251页.
  21. ^ 丁匡华 2013,第31页.
  22. ^ 22.0 22.1 22.2 Joes 2001,第28页.
  23. ^ Windrow 2011,第78页.
  24. ^ 24.0 24.1 黑斯廷斯 2022,第49页.
  25. ^ Fall 2018,第36页.
  26. ^ Logevall 2012,第261页.
  27. ^ 27.0 27.1 Warren 2013,第76页.
  28. ^ 钱江 1999,第225页.
  29. ^ 29.0 29.1 29.2 29.3 Windrow 2011,第79页.
  30. ^ Fall 2018,第34页.
  31. ^ Warren 2013,第77页.
  32. ^ 32.0 32.1 Shrader 2015,第218页.
  33. ^ 33.0 33.1 Văn Dương Lê 1983,第126页.
  34. ^ 34.0 34.1 钱江 1999,第215页.
  35. ^ Fall 2018,第35页.
  36. ^ Logevall 2012,第269页.
  37. ^ 37.0 37.1 Logevall 2012,第270页.
  38. ^ Cartier 1972,第488页.
  39. ^ 39.0 39.1 39.2 39.3 Fall 2018,第37页.
  40. ^ 40.0 40.1 钱江 1999,第216页.
  41. ^ Li 2019,第97页.
  42. ^ 42.0 42.1 42.2 钱江 1999,第217页.
  43. ^ Warren 2013,第78页.
  44. ^ 高夏 2018,第328-329页.
  45. ^ 45.0 45.1 45.2 Fall 2018,第38页.
  46. ^ 46.0 46.1 黑斯廷斯 2022,第52页.
  47. ^ Van Nguyen Duong 2014,第26页.
  48. ^ 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 1998,第128页.
  49. ^ Nguyễn Ngọc Lan 2006.
  50. ^ Fall 2018,第40页.
  51. ^ 51.0 51.1 51.2 Windrow 2011,第80页.
  52. ^ Logevall 2012,第273页.
  53. ^ Trọng Trung Trần 2004,第309页.
  54. ^ Warren 2013,第79-80页.
  55. ^ Shrader 2015,第220页.
  56. ^ Nash 2022,第60页.

参考文献

[编辑]
  • (法文)Cartier, Raymond. Histoire mondiale de l'après-guerre 1. Presses de la Cité. 1972. 
  • (英文)Davidson, Phillip B. Vietnam at War: The History, 1946-197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978-0195067927. 
  • (英文)Fall, Bernard B. Street Without Joy The French Debacle in Indochina. Stackpole Books. 2018. ISBN 978-0811767750. 
  • (英文)Royal Military College of Canada. Changing Face of War: Learning from History. McGill-Queen's Press. 1998. ISBN 978-0773517233. 
  • (英文)Rutherford, Scott. Vietnam. APA. 2002. ISBN 978-9812349842. 
  • (英文)Joes, Anthony J. The war for South Viet Nam, 1954-1975. Bloomsbury Academic. 2001. ISBN 978-0275968069. 
  • (英文)Keegan, John. World Armies. Macmillan. 1983. ISBN 978-0333340790. 
  • (英文)Li, Xiaobing. Building Ho's Army Chinese Military Assistance to North Vietnam.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9. ISBN 978-0813177960. 
  • (英文)Logevall, Fredrik.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2. ISBN 978-0679645191. 
  • (法文)Luguern, Joël. Le Viêt-nam. KARTHALA Editions. 1997. ISBN 978-2865376438. 
  • (英文)Morgan, Ted. Valley of Death: The Tragedy at Dien Bien Phu That Led America into the Vietnam War.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2010. ISBN 978-1588369802. 
  • (英文)Nash, N S. Logistics in the Vietnam Wars, 1945–1975. Pen & Sword Books Limited. 2022. ISBN 978-1526757470. 
  • (越南文)Nguyễn Ngọc Lan. Mở lối cho cách đánh vận động chiến. 人民军队. 2006-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8. 
  • (英文)Shrader, Charles R. A War of Logistics: Parachutes and Porters in Indochina, 1945–1954.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5. ISBN 978-0813165769. 
  • (英文)Stone, David. Dien Bien Phu 1954. Batsford. 2018. ISBN 978-1849945189. 
  • (越南文)Trọng Trung Trần. Lịch sử một cuộc chiến tranh bẩn thỉu. Nhà xuất bản Quân đội nhân dân. 2004. 
  • (英文)Tucker, Spencer. Vietnam.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9. ISBN 978-0813128580. 
  • (越南文)Văn Dương Lê. Quân lỰc Việt Nam cộng hòa trong giai đoạn hình thành: 1946-1955. Đại Nam. 1983. 
  • (英文)Van Nguyen Duong. The Tragedy of the Vietnam War: A South Vietnamese Officer's Analysis. McFarland. 2014. ISBN 978-0786483389. 
  • (英文)Warren, James A. Giap: The General Who Defeated America in Vietnam. St. Martin's Publishing Group. 2013. ISBN 978-1137098917. 
  • (英文)Windrow, Martin. The Last Valley Dien Bien Phu and the French Defeat in Vietnam. Orion. 2011. ISBN 978-1780222479. 
  • (中文)弗里德曼, 诺曼. 五十年戰爭: 冷戰時代的衝突與戰略. 全球防务出版公司. 2019. ISBN 978-1606335789. 
  • (中文)黑斯廷斯, 马克斯. 越南啟示錄1945-1975: 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上). 读书共和国╱八旗文化. 2022. ISBN 978-6267129081. 
  • (中文)高夏, 克里斯多佛.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联经出版公司. 2018. ISBN 978-9570850994. 
  • (中文)丁匡华. 越南戰局透視. 自由中国. 2013, 7 (10). 
  • (中文)陈加昌. 越南,我在现场. Global Publishing. 2011. ISBN 978-9813205802. 
  • (中文)陈鸿瑜. 越南近現代史. 鼎文出版社. 2009. ISBN 978-9860184044. 
  • (中文)陈鸿瑜. 越南史:史記概要. 台湾商务出版社. 2019. ISBN 978-9570532142. 
  • (中文)钱江. 秘密征战: 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纪实 1.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ISBN 978-7220041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