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啃老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15-24 岁年龄组中男性啃老族的百分比(2020)

啃老族(英语:NEET,全称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是指不安排就学、不就业、不进修或不参加就业辅导的年轻人。啃老族一词最早出现于英国,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使用。

2013年在英国,18岁至24岁的青年中,有1/5无工作,伦敦有12万名16岁至24岁的啃老族,平均每4名青年人中就有1人失业,是30年来最高纪录[1]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欧盟各国,特别是东南欧国家家庭观念深厚,有些届龄中年还仰赖与父母同吃住,部分地区全年龄整体失业率甚至高过西欧城市的青年失业率。

名称与原因

[编辑]

啃老族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往往出现在赶不上世界经济潮流的经济发达高增长、生活水准高国家的待业青年阶层中产生。

其可能原因如下

  • 因为失败政策或过时政策缘故,其编列过时的知识或技术的教育体制下,栽培出不合乎当时社会期盼及企业需求的人力,无法受社会或企业公司所雇用,导致人力资源过剩。(常发生在社会新鲜人及中年失业的人)
  • 因为经济发展及政策不如预期,导致低薪高时数的工作暴增,受薪受雇人工作成本已不符合收入支出比例,宁可失业不去工作。(常出现在单薪家庭中)
  • 因为国家经历经济高增长,生活水准提高,往往会在政策上调整为以金融房地产为主,造成房地产价格上扬。其买卖投资房地产、收租市场的赚取利润胜过受雇于企业公司,让其子孙辈便可依靠祖父辈供给的资源,就可过活而不需外出工作。(常出现在地主或持有房地产多的家庭中)
  • 因为国家经历经济高增长,家境富裕的家庭增多加上少子化,继承父母辈的财产就足够过完下辈子。(常出现在官宦和富人家庭)
  • 宅文化躺平文化、或其他反对努力工作的价值观。
  • 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症或其他心理障碍

词源

[编辑]

这个字词开始被广泛使用,起自于英国1999年,一份来自英国工党政府受社会排斥学生辅导社团Social Exclusion Unit英语Social Exclusion Unit,简称SEU)的报告。[2][3][4] [5]

在此报告前,则是以“地位零(status zero或Status Zer0)”代表相同啃老族的意思。安迪·佛隆(Andy Furlong)写到,开始流行使用啃老族,主要是因为尼特一词在英文也带有“没有地位”的负面联想[6]

上述的分类,在其他地方政府的报告中,又另外把啃老族一词重新定义为“填答者没有工作、也没有寻找工作、没有照顾家人、没有放无薪假、没有在旅行、没有生病、没有身体障碍、没有做志工服务、同时也没有在进行其他不特定的活动”;然而,此缩写在测量方法,尤其是经济性的不活跃性这部分,并没有一致性的定义,而这样的定义也被用来试探对方,使用激将法取得个人资料以及个人私密背景,取得对方资料后加以歧视,例如身体障碍、嘲笑对方放无薪假。凯伦·罗柏森(Karen Robson)笔下则将此分类称为“英国文学中含括所有“青年失业”问题的讨论”[7]

史考特·叶慈(Scott Yates)以及马尔康·培恩(Malcolm Payne)则指出,起先因应啃老族的政策采取“全人观点”来看待,政策规划者检视了年轻人目前面临的问题,但这样的情境在啃老族的身份被污名、标签化后,已经走样--“就像在冒险中的木筏一般,问题与负面的引导,是我们让年轻人参与的活动”。[8]

英国教育部则有公布英格兰的啃老族统计数据[9][10][11]

计算啃老族的方法学有两种,一是年龄层16–18岁,一则是以年龄层16-24岁之间为计算。前者依靠许多不同来源的参考资料,后者则是倚赖劳动力调查Labor Force Survey英语Labour Force Survey[12][13]

文化

[编辑]

中国大陆

[编辑]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毕业人数逐渐增加,因为高学历的心态以及受到近年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有不少人求职困难四处碰壁,也不愿低就高劳动低薪资的工作,造成心理受挫或不平衡;或不愿去从事太辛劳的工作,还常常不切合当下社会现实的反复诉诸类似于工作报酬均等的渺茫意愿,并要求自己也能像国内有门路且因之而受到过高层次培训的官商子弟一样工作轻松钱又多,常以参加国考等各项考试为拖延借口[14],对亲友假装为全职考生,呈现空等状态,没工作也没升学进修。对于家庭生活的依赖和对于社会生活的不习惯,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5][16]。啃老族亦可以说是“自愿性失业”的一种。

中国大陆社会上流传这样一段对啃老族的形容:“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17]

其他

[编辑]

社会影响

[编辑]

啃老族若依附家人而不就业,除了本身没有自行谋生能力外,也造成家人的负担;而家人的生活供应,并不能长久养到生命结束那天,会加速家庭经济的危机,消费趋于保守而下降,进一步拖累景气。这又会让不就业、失业的人口增加,相对的社会上要救济的人数也会增加造成政府负担,整个社会经济曲线亦会呈现恶性向下的趋势。家庭气氛也会连带受影响,成天不做事的啃老族赖在家中,家人会担心自己儿女的未来,多数家庭会产生争吵,家庭不美满,人的心理也会有改变[20]

解决办法

[编辑]

啃老族由于大多数是青年人,且属于适龄于工作的中坚性人口,因此造成的劳动资源浪费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与社会资源为了降低社会因此一族群而造成的社会问题,会用各种方案去试图解决,如扩张就业、职业训练等。然而当经济情况长期未见好转时,啃老族造成对社会秩序的压力会与日俱增,冲突也会激化。有证据显示,为了解决青年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国家会透过公共建设、强制就业或募兵等方式来消除此问题,但如果经济本身不能改善,以吸收失业人口,在资源不足下,政府的强制性作为会使事件变得更糟,甚至引发内乱或战争。日本与德国皆曾面对青壮年人口在经济萧条期大量失业的情况,亦使用强制手段来解决,结果却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经济法有减低房价从而减少移动地区的成本,代表地理流动性会增加,这代表更高的概率的发挥相对优势,这会促进生产力的增加,随着边际收益产量的提高需求量增加,从而推向新的市场均衡。

根据日本内田树教授的分析,啃老族之所以成为啃老族,是因为他们认为世间冷漠,所以应传达出世间还是有温暖的讯息,让啃老族了解生命的意义是与他人的连结及付出,并知道自己的存在价值,想办法找出适合自己的性向及能胜任的工作[21]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英日青年失业严重 港现“飞特族”现象 《明报》 2013年1月9日
  2. ^ Robson, Karen."The Afterlife of NEET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p. 181–. In: Attewell, Paul; Newman, Katherine S. (eds) (2010). Growing Gaps: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 Kraus, Katrin (2008). Work, Education and Employabil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eter Lang. p. 188.
  4. ^ 报告全文详见 "Bridging the gap: New opportunities for 16-18 year olds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PDF(2.53 MB). Social Exclusion Unit英语Social Exclusion Unit. 1999-07. Accessed 2011-08-25.
  5. ^ Archived 25 August 2011.
  6. ^ Furlong, Andy. "Not a very NEET solution representing problematic labor market transitions among early school-leavers" 需付费查阅. Work, Employment & Society 20 (3): 553–569. 2006-06.
  7. ^ Robson,pp. 18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8. ^ Yates, Scott; Payne, Malcolm. "Not so NEET? A Critique of the Use of ‘NEET’ in Setting Targets for Interventions with Young People"需付费查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Youth Studies9(3): 329–344. 2006-06.
  9. ^ "16- to 18-year-olds 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NE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1-07-12. Accessed 2011-08-24.
  10. ^ Archived 2011-08-24.
  11. ^ For a list of DfE publications about NEETs, see: "NE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ccessed 2011-08-24.
  12. ^ "Neet Statistics – Quarter Brief: August 2011"PDF(202 KB).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2011-08-24. Accessed 2011-08-24.
  13. ^ Archived 2011-08-25.See webp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啃老族:爸媽是我的提款機。. Career职场情报志网.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15. ^ 傘下的新鮮人 漫談尼特族. 喀报 Cast Net - 传科学生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4). 
  16. ^ 尼特族》孩子啊,你要學習妥協!. 联合晚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9). 
  17. ^ 房價高就業難 催生大陸「啃老族」. 看杂志. [2010-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0). 
  18. ^ 尼特族現象 蔓延台灣 - 民生報 2005.04.24. [2012-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6). 
  19. ^ 正视台湾的啃老族问题 - 玉山周报 第77期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2-07-31
  20. ^ 拒絕長大── 「尼特」風暴來襲?. 台湾光华杂志. [2009-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1. ^ 施百俊. 宅經濟全攻略. 台湾: 商周出版. 2009年7月: 265至266页. ISBN 9789866472893. 
  22. ^ 李思辉. 强争“诸葛亮故里”是粗鄙的“文化啃老”. 光明网. 2019-11-15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简体中文). 从早前的四地争抢曹雪芹,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到一些地方争抢西门庆、潘金莲等虚构角色,争夺孙悟空及其哥哥等虚幻之物,再到新近发生的一些名人故里之争,几乎都拿不出什么有力证据,比的无非是哪个嗓门大、脸皮厚而已。[……] 
  23. ^ 陈先义. 陈先义:不当文化“啃老族”. 责编:梁爽. 环球网,来源:求是. 2012-09-10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简体中文). 
  24. ^ 刘天放. 名人故里之争,本质是文化“啃老”. 责任编辑:史英彤. peopleapp.com,来源:东方网. 2019-11-10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简体中文). 不管两地哪个是“正宗”的诸葛亮故里,“故里之争”已显得一地鸡毛。近些年,事关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等归属地之争愈演愈烈。正面人物要争,负面人物也要争,不但炎黄、女娲、尧舜、花木兰、诸葛亮等争来争去,就连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故里归属,都争得脖粗脸红。甚至到了凡历史名人故里、古迹的由来和归属都“必争之”的地步[……] 
  25. ^ 李婷. 故里之争的“啃老游戏”:大战从现实延伸到虚拟. 中国新闻网,来源:文汇报. 2010-10-30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简体中文). ●名人故里之争的最大“笑点”,是将“名人”的概念无穷放大。英雄伟人资源开发殆尽之后,古典名著中的神话人物或者民间传说中的流氓恶霸,也鱼贯进入各地“文化经济学”的开发花名册。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三地,争起了西门庆。阳谷县复原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地点,临清县重修王婆茶馆、武大郎炊饼铺。七夕前,山东省沂源县、山西省和顺县分别举办了“牛郎织女”主题邮票首发式[……]孙悟空的“户籍”更多,山东、河南、福建、甘肃、江苏、山西等地,都有地方自称是孙悟空的故乡[……]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