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
剑,是一种尖头且双边开锋的冷兵器,通常是借助其重量来斩击,亦可用来突刺。其结构主要为剑柄和剑身,在剑柄的底部有些有柄头好减少脱手机率和调节重心,而剑柄握柄的部分有些会用布料、绳索或钢线等材料卷起来止滑。剑身的部分在其边缘开刃,有些剑的剑身中间会有“血沟”来减轻重量,血沟学名作“樋”,[1]用剑的方式称为剑术。
定义
[编辑]在中华文化中,剑与刀是两种不同的兵器。剑是满足“双锋”、“直型”、“尖头”等特征的刃具。刀则是“单锋”、直弯型态不拘的刃具。在英文语境中则不区分剑与刀,“剑”(Sword)平时是指直型双刃的剑,但包括了“单锋的剑”(Single-edged sword)。日本更不区分剑与刀,因为日本文化短兵器历来只有武士刀,直刃的忍者刀也只是以武士刀为基础的变体,打刀、太刀、胁差也只是大小长短不同的武士刀,因为样式单一所以对日本文化来说刀剑同义。
历史
[编辑]人类自从铜器时代起开始使用带刃的武器。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类就可以制造类似于匕首的武器。在铜器时代,由于无法突破铜的抗张强度,超过90公分的剑是几乎无法见到的。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比铜更硬的金属才能造出更长的剑。剑柄最开始只是一个简单的把手,防止使用者被剑刃割伤。世界上许多文明都早从青铜时代开始就使用剑这种武器了,是从匕首演变而来的。青铜时代的剑约在公元前1600年。铁器时代的剑不长,而且没有剑身与剑柄之间的剑格。
东亚
[编辑]铜器时代
[编辑]中国最早期的剑是用玉或石制造的,青铜剑出现于商代,商代也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2]。西周时期中原地区以车战为主,剑在当时是作为弓矢、长兵器之后的近战短兵器,处于辅助的地位。在吴、越等地区则不同,水网纵横,多山林,近身战使用短兵器的机会较多,是以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时期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例如越王勾践剑。战国时期车战衰落,步战兴起,青铜剑成为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3]随着剑在战争中的地位上升,剑的长度也逐步加长,从春秋到战国早期的约50公分到秦始皇时期的80至90公分。东周时期盛行佩剑之风,剑身上的装饰也日益华美。[4]
铁器时代
[编辑]中国的铁剑自西周晚期就已经出现,战国时期开始,随着冶铁技术的发达而大量应用,这时楚国与韩国名剑满天下,长度从80公分至140公分的皆有。[5]出土的铁剑则以楚国与燕国地区较多。战国时期还出土了少量的钢剑。[6][7]
西汉前期,铁剑完全取代了青铜剑。冶炼技术也有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卅炼”、“五十炼”、“百炼钢”等冶炼工艺。西汉前期也出现了著名的环首刀,西汉晚期铁剑仍有大量使用,与环首刀并存。至东汉晚期,环首刀完全取代了铁剑,成为战场上的主流武器。[8][7]
日本古坟时代出土兵器有双刃的铁剑与单刃的直刀,约5世纪末铁剑被淘汰,古坟后期之后的兵器以直刀为主,后逐步演化为刀身弯曲的日本刀[9]。因剑在日本消失,现代日本剑术、剑道所称的“剑”,实际上为单刃的刀。
西亚
[编辑]铜器时代
[编辑]此章节尚无任何内容,需要扩充。 (2023年1月10日) |
铁器时代
[编辑]赫梯人是最早使用铁剑的文明之一。波斯的安息和萨珊王朝时期,铁剑已经普及。
中世纪
[编辑]中东和北非及南亚,实际上几乎完全废止了使用直型剑,完全地以刀作为军人个人的武器。
欧洲
[编辑]铜器时代
[编辑]欧洲地区的地中海、黑海以及西亚地区的剑是典型的柳叶刃,北欧地区的剑则是螺旋型的。
铁器时代
[编辑]铁剑在公元前13世纪的铁器时代开始普及。希腊迈锡尼文明以及原始凯尔特语族的初铁器时代文明(公元前8世纪)与赫梯人同属最早使用铁剑的文明。铁剑,由于对原料的充分利用而被进行大规模生产。早期的铁剑要比后来的钢刃剑差很多,由于很脆,铁剑甚至还不如一些好的铜剑,不过铁剑的优势在于制作简单,材料利用率高,这使得整只军队都能用上这种金属武器(不过埃及军队早在铜器时代就已全军装备铜剑)。
后来,铁匠们发现只要在铁熔炼时加一些木炭等碳素,就能制出一种更强的合金。全世界制剑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使用最广泛的便是铸造法。
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代,铁剑已经普及。希腊剑和罗马短剑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剑型,长度通常在60到70厘米。到了罗马帝国后期出现了称为Spatha的剑(这期间在君士坦丁堡出现了使用Spatha的贵族阶层Spatharius)。至此,长剑时代来临了。
中世纪
[编辑]晚期罗马军队用的斯帕塔是中古时期欧洲剑的前身,最早演变为大迁徙时代剑,在中世纪中期演变为有剑格的骑士剑。中世纪中期至晚期的剑型分类,在学术界较为通行的分类法为Oakeshott类型学。
Spatha剑在民族大迁徙时期甚至完全进入中世纪时都很普及。Vendel时期Spatha剑被用日耳曼式的花纹装饰(并非日耳曼仿罗马花纹)。维京时期产生了更多标准化生产的剑,但是剑型依然是以Spatha为模板的。
直到11世纪的诺曼剑才创造了锷叉(Quillon)和十字型护手(Crossguard)。12到13世纪的十字军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形如十字架的剑,改动主要是使剑柄圆头更尖。这些剑的攻击方式被设定为砍杀,不过装甲上的被砍杀点也同时进行了加固。
欧洲仅用于受封仪式的慈悲剑或用于斩首的斩首剑(没有戳刺的需要)是无剑尖的剑,而单锋剑则是只有单面开锋的剑。
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
[编辑]14到16世纪,随着装甲的改变,新式剑的出现越来越频繁。最主要的改变是剑柄和剑刃的加长导致双手剑的出现。在15世纪,这种双手剑被称为langes Schwert(德语)或是spadone(意大利语),意为长剑。长剑由于其攻击范围以及刺和砍的能力增强,越来越受欢迎。15到16世纪,有大量的战斗手册介绍如何使用双手剑。另一种改变是出现了专门对付盔甲的刺甲剑(estoc)。刺甲剑为一种特化型的双手剑,铠甲的薄弱处是连接金属板的地方,这些地方使用绳或皮革连接,底下有时覆有锁甲,刺甲剑可轻易刺穿而不被弹飞。因此刺甲剑也是风靡一时。长剑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它有极强的攻击范围、刺与砍兼有的多用性。[10]
16世纪,日耳曼长剑Doppelhänder (现改称Zweihänder,意为使用双手)终止了剑的增长化倾向(主要是由于铠甲的衰退以及轻火器的兴起),中世纪早期盛行的单手剑再度流行。
从16世纪开始,欧洲地区逐渐发展出包括随身剑、护手刺剑、笼手剑等多种剑型。
由于市民武装权的普及,以及兵器制造成本降低,平民在日常生活中佩戴剑的比例持续提升。而在日耳曼地区,由于武力为自由市唯一的自保力量,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为了确保自由市的武装力量充足,携带武装为自由市公民的义务。不愿携带武器的市民不仅将失去投票权,更可能导致罚款、监禁或驱逐等处罚。在一些自由市中,未备有武器的市民将无法结婚。由于日常生活中无法轻松携带长柄武器或弓弩火枪,一般市民只能携带刀剑出门。[11]
由于一般平民使用剑,主要是在无装甲的防身与决斗场合,加上一般平民不会随身携带盾牌,使得握剑手被攻击的可能性大幅提升,导致了单手剑的护手出现了大幅度的演进。
许多剑的护手开始在原有的十字型护手增加额外的金属支撑来保护使用者的手,一些长剑也开始出现这些特征。并且一些较为偏向平民携带的剑开始出现例如像西班牙偏向刺击为主的"Espada Roper",并且由中世纪单手剑演化而来较为偏向军事用途的笼手剑也开始出现。
随身剑(side sword)为现代研究者提出的分类概念,用以描述介于中世纪武装剑与护手刺剑的兵器,拥有较长的剑身与复杂式护手,仍然保持斩刺并用的特性。16世纪初诞生的护手礼剑的重量与单手剑差不多,但将剑身拉成细长状,护手礼剑多以刺击为主,但多数仍保留足够的斩击与割击能力,在许多流派的护手礼剑技法中也保有斩击与割击的技术。随身剑与护手礼剑间没有严格二分的界线,而是一种相对性的描述概念。
另外此时期也有一种称为战争礼剑(War Rapier),具有较强斩割能力的亚类型,广泛的被运用在骑兵团或各种军队中使用。[12]
使用随身剑、护手礼剑以及笼手剑这类有着先进护手保护的剑,让用剑者不需要一直留意保护握剑的手,同时期记录的用剑方法也利用了这个改变,改用了更加侵略式,将手伸到身前的准备姿势。
该时期是剑最普及,地位最高,近战格斗中效果最好的时期,同时,剑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也随着科技进步而衰退。不过,剑依然是普通人防身的最佳选择。
近代
[编辑]在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护手礼剑演变成短小并且失去劈砍能力的小剑(Small Sword),在演变阶段的过度剑型称为“转换期护手礼剑(transitional rapier)”,它们可能具有护手礼剑的长度,但缺乏剑刃;或是小剑的长度,但保留斩割能力,以及其他可能的设计。[13]
小剑在18~19世纪时成为决斗与防身为主的武器,较短的佩剑开始风靡整个欧洲,成为绅士和军官的首选配饰。多数军人在战场上会配备笼手剑或随身剑,但也有不少军官会选择小剑作为战场兵器使用。同时,另有一种被称为spadroon的轻量化斩刺两用剑,在战场被人使用。在拿破仑战争及其后,由于笼手剑与军刀的盛行,一度引起英国老派军官的不满,威灵顿公爵便曾在私人书信中抱怨,年轻军官追求时尚的兵器,低估了轻快而致命的老派武器小剑。[14]
19世纪晚期,西方的剑演变变成仪式武器或是击剑运动中用到的武器之一。然而直到一战时期,都仍有壕沟战使用各式配剑交战的少量纪录。
在殖民主义时代欧洲人开始给“佩剑”加上弧度,称为saber(军刀或马刀)仍然被定义为剑的分支。
在剑退出时尚的行列之后,手杖代替了它的位置。例如,在手杖中隐藏的刀剑。法国武术la canne就是将藏有刀剑的手杖作为武器的。
剑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扮演的角色从战士身上退到平民的腰间,过去在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已被火器替代。即使是作为个人的防身武器,剑在19世纪初就已尽失优势,而被轻便的手枪替代。
一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剑都是部队的必备装备。但到了二战时期,除了肉搏战中会使用剑之类的冷兵器,其他战斗都是由枪炮完成的。
现在,剑只出现在军队指挥官的行军服和正装上或是欧洲国家保留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中,主要作为仪式典礼的用途。
南亚
[编辑]东南亚
[编辑]种类
[编辑]结构
[编辑]最基本的剑法延续了数千年从未改变,但剑术却因时代和地域而改变。神话、小说和现实中的许多名剑展现了剑在当时极高的地位。一把剑通常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包括前段、中段、后段,前段为首。中段分为身、脊、纵。后段分为末、锋、尖。剑柄分为剑颚、护手、茎环、茎。剑首可分为环、后鼻。后鼻可以系“剑穗”。“剑鞘”分为鞘口、护环、剑鞘、剑镖四个部分,可以套在剑身上,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剑在收纳时通常有制作精美之“剑衣”来保护存放。
剑身
[编辑]剑可以做出三种攻击:砍、割和刺。细分有二十种使用法:错、挂、攒、劈、沉、弸、斩、拨、截、刺、削、砍、戳、摸、撩、缠、抛、托、剪、挑、栏[15]。剑刃有单刃和双刃之分(西洋剑),还包括后来的剑尖双刃的单刃直型佩剑。
不同的剑有不同的剑术,简单来说,长剑或是剑的中后部可用来割或直击,而短剑或剑锋用来反手击。有的剑可通过手的位置进行长剑和短剑的转变。
剑刃上的血槽可以减轻重量但不减强度和硬度,与工字铁的原理相似。剑总是向剑锋渐细,锋利的尖端可用来刺。
剑柄
[编辑]剑柄是与剑刃连在一起并可让人操纵剑的部分,包括了把手、剑尾圆头和护手(护手在中国称为格),护手可以是一字型、十字型(西洋剑)或是半圆型(佩剑)的。剑尾圆头只在西洋剑中出现,可以增强平衡性,中式剑中只有一个带环的钝头,可用来系剑穗。
柄脚就是剑刃包裹在剑柄内的部分。
剑鞘
[编辑]剑鞘主要是用来保护剑刃。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通。
文化
[编辑]在东方和西方文明中,剑都是一种地位比较高的武器。在中国古代,剑被称作“百兵之君”[来源请求],武术中有“百日刀,千日枪,万日剑”[16]的说法。剑也常常被当作一种高贵的装饰品,通常不只是练武之人,从帝王到士人都习惯佩剑以显示身份。此外,剑也被当作一种仪式道具,比如在中国道教仪式中,剑常常被作为一种降伏妖魔的法器[17]。在欧洲,剑被用于册封爵士与骑士,这个习惯一直流传到今天。
剑是军事荣誉的象征,也代表自由及力量。新约圣经曾用剑代表上帝的话(希伯来书四章十二节)。在神话、文学或是历史中看到许多的剑的名字可以反映武器及其拥有者的威望[18]。
部分心理学理论提到,剑象征着人类的阳具;对剑的推崇与喜爱中,往往隐含着某种程度的阳具崇拜情节[19]。
传说及神话
[编辑]道教的许多神仙就和剑有关,例如玄天上帝[21]或纯阳帝君(吕洞宾),佛教的不动明王与文殊菩萨也有持剑[22][23],象征智慧,称为焰剑,其余护法神持剑者不胜枚举。
在武侠小说及电影中常出现剑,用剑的技巧可能是实际有效的,也有可能是超自然的[24]。寻找剑或类似主题的过程也可能是小说或电影的主要剧情之一。例如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其主题之一就是找回被偷走的“青冥剑”。
中国民间故事在各地有剑泉传说,也就是将剑插入地中就产生水泉的传说[25]。越南则有黎利与还剑湖的传说。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大波笃司. 圖解近身武器. 奇幻基地. 2008/05/02: 20–21. ISBN 9789866712210.
- ^ 劍史. Chinesesword.net. [2014-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 ^ 《荀子》议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 ^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116-120页
- ^ 《史记》《范雎列传》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 ^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121页
- ^ 7.0 7.1 锺少异. 漢式鐵劍綜論. 考古学报. 1998年, (第1期): 35–60页.
- ^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121-124页
- ^ 冈安光彦. 軍事考古学的に見た壬申の乱 日本考古学協会総会第73回総会-研究発表要旨. 日本考古学协会. 2007年: 54页.
- ^ Lindholm, David; Nicolle, David. The Scandinavian Baltic Crusades 1100–1500. Osprey Publishing. 2007: 178. ISBN 1-84176-988-6.
- ^ B ANN TLUSTY. The Martial Ethic in Early Modern Germany: Civic Duty and the Right of Arms. Palgrave Macmillan. 2011年11月 [2021-08-19]. ISBN 978-13493664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Nathan Clough. BROAD-BLADED RAPIERS: SWORDS OF WAR. Arms & Armors.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Transitional Rapier. Transitional Rapier, c. 1660 -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The Duke of Wellington on the Supremacy of the Smallsword. The Smallsword Project.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劍術用法二十字.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
- ^ 太極槍之我見.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论道教的法剑.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Cirlot, Juan Eduardo. A Dictionary of Symbol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2002: 323–325. ISBN 0-486-42523-1.
- ^ Roy Schafer.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Psychoanalysis. Karnac Books. 1 January 1997: 239–. ISBN 978-1-85575-155-2.
- ^ Werner, E. T. C. Myths & Legends of China. New York: George G. Harrap & Co. Ltd. 1922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Project Gutenberg eText 15250)
- ^ 北極星崇拜-玄天上帝.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8).
- ^ 全佛文化事业公司编辑部. 不動明王 除障守護主. Buddhall Cultural / 全佛. 2003: 94–. ISBN 978-957-2031-29-2.
- ^ 大智文殊菩薩. [2014-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26).
- ^ Liu 1967, p. 130
- ^ 姜佩君.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 台湾: 里仁书局出版社. 2007-10-30. ISBN 9789867908896 (中文(台湾)).
参考资料
[编辑]-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杨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