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胡葡萄/邪
锡安山 | |
---|---|
位置 | 台湾高雄市那玛夏区 |
开垦 | 1963年 |
定居 | 1965年 |
政府 | |
• 类型 | 宗教社区 |
海拔[1]:512 | 980 米(3,220 英尺) |
人口(2015) | |
• 总计 | 约300人[2] |
网站 | http://home.zion.org.tw http://zion.inreal.com.tw |
锡安山,原名双连堀,是一处位于台湾高雄市那玛夏区的山坡地,被争议性新兴宗教组织新约教会宣称为“圣山”,信徒因而在1979年定居于此,并与中华民国政府发生冲突。截至2015年,锡安山约有300名居民。
发展沿革
[编辑]1963年,原本隶属于台南长老教会台南聚会所的洪以利亚(原名洪三期)、张约翰(原名张国胜)、朱约拿(原名朱隶华)等人来到杳无人烟的双连堀开垦;1965年,洪以利亚遇见了创立新兴宗教组织新约教会的江端仪,并归信了该教会,请教会的信徒一同发展双连堀[3]:156。
1967年,江端仪之子张路得把双连堀取名为“锡安山”[4]:367。新约教会认为,锡安山就是基督教先知以赛亚所预言“耶和华殿的山”,万民要归到此山上,此后更多信徒上山朝圣;洪以利亚亦在1978年宣布,该处被神选为今天的锡安山[3]:156。《新世纪宗敎硏究》指出,新约教会上述建构圣地的模式,相近于早期犹太人宣称锡安为耶和华所拣选[5]:102。1979年5月10日,接掌新约教会的洪以利亚正式在锡安山定居,同工反对他这样做,认为这是放下了新约教会的文字工作和其他地方教会;洪以利亚反驳指,是神要求他住在锡安山,有如摩西留在西奈山一样,离开锡安山就像离开神,此后同工的态度有所转变[4]:370–371。
在1977年7月,台湾的户政部门整编门牌号码,锡安山上的信徒总共获得12个门牌[4]:369。但是,由于当时台湾正处于戒严时代,政府不接纳锡安山这样的社区,中华民国国家安全局在1980年推行“清岳专案”,以警力驱逐上锡安山的信徒[6]。锡安山尚有剩余信徒,台湾政府当局又进行了多次搜山,并先后以征兵、法院传票和警方约谈为由,要求其他信徒离开锡安山[7]。结果,所有信徒在1980年4月后不能合法居于锡安山上[3]:157。政府希望新约教会信徒不要在锡安山上聚居,令政府难以管理;新约教会内部提出了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以法律手段重返锡安山,二是指控政府侵犯宗教自由、并把事件定位为对信徒的考验[3]:157。
政府与新约教会展开法律诉讼,不少锡安山上的信徒回到地方教会,山上原本的12户人家剩下三家人不愿意离开;台湾基督长老教会的甲仙教会把一所位于洪以利亚登锡安山之起点的猪舍改为聚集中心,收容不欲离开锡安山的三家人[4]:371–372。其后,行政法院裁定新约教会信徒一方胜诉,数百名警员来到锡安山破坏信徒的房屋、农作物以及其他财物;数名抵抗警方行动的信徒遭到逮捕,并因“窃占他人之不动产”的罪名而被法院判囚六个月[1]。
1986年至1987年,新约教会信徒随着诉讼得利而陆续返回锡安山;此后,政府与新约教会仍有零星冲突[7]。2015年,锡安山约有300名信徒[2]。
宗教建筑
[编辑]前往锡安山的路上有一座名为“基路伯大门”的雕塑,象征耶和华派天使守护圣山,门的前方有一颗刻上“锡安保障”的大石,意指锡安山是锡安、是大卫王的王国,同时预告神意国度来临[5]:102。锡安山上建造了《圣经》提到的纪念神迹建筑物,山上有一座象征大卫城的城门、一座纪念洪以利亚梦见上帝的祭坛、以及一座圣殿[5]:102。
信徒生活
[编辑]经济模式
[编辑]锡安山奉行资源公用、公有的共产经济模式,山上信徒的日常所需完全由集体提供,炊事由专门的信徒负责,信徒的房屋由其他信徒帮忙兴建;所有信徒每月获发2,000新台币作零用钱,但不会获得工资[8]:8–9。锡安山发展的产业有加工、观光和农作物销售,信徒贩售标榜天然、有机的农作物,这些产品受到锡安山游客的欢迎,亦通过新约教会的据点向外出售,令锡安山的经济有不少改善;由于新约教会在海外的据点出产其他农作物,台湾的锡安山亦售卖南太平洋珍珠、新西兰羊毛制品、南非大豆等产品[8]:4, 9。
教育
[编辑]锡安山上设有名为“伊甸家园”的学校,以“神国教育”为理念、并《圣经》为根本,教导学生学习敬神爱人[9]:28。班级结构方面,“伊甸家园”采取小班教学,班级分为儿童班、少年班(相当于国民中学)、青年班(相当于高级中学一至二年级)、实习班(相当于高级中学三年级)以及大青年班(相当于大学课程);课程内容方面,“伊甸家园”的学生上午要学习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下午学习务农、演奏乐器、修理电器等技能[9]:28[2]。锡安山的教师批评,台湾教育的教材灌输了进化论等“违背真理的内容”,考试范围包含把妈祖、关公奉为神明的内容,又鼓励学生进行打坐、禅定等佛教修行行为;她认为,信徒之所要以子女接受体制外的教育,就是为了令他们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10]。
1997年,逾200名新约教会信徒子女集体辍学,转到锡安山的“伊甸家园”[9]:28。锡安山提供的教育在2014年被纳入“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截至2015年,锡安山上的学生共有33人[2]。
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邱国祯. 近代台灣慘史檔案. 前卫出版社. 2007. ISBN 9789578015364.
- ^ 2.0 2.1 2.2 2.3 徐白樱. 錫安山神本教育 教出一技之長. 联合报. 2015-03-07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 ^ 3.0 3.1 3.2 3.3 宗教神聖: 現象與詮釋.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ISBN 9789571133386.
- ^ 4.0 4.1 4.2 4.3 彭菲. 神示與先知——一個宗教團體的研究. 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第二冊) (PDF).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13).
- ^ 5.0 5.1 5.2 释了意. 新世紀宗敎硏究 3 (3). 宗博出版社. 2005.
- ^ 臺灣全志: 宗教與社會篇 8.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6.
- ^ 7.0 7.1 新約教會爭戰簡史. 锡安山万维网. [2016-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3).
- ^ 8.0 8.1 朱肇华. 社群組織與集體行動—基督教團體錫安山個案探討 (PDF). 政治与宗教:既神圣又富争议的连结学术研讨会. 国立中山大学. 1995 [2016-03-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18).
- ^ 9.0 9.1 9.2 秦梦群. 教育選擇權研究. 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5. ISBN 9789571179261.
- ^ 「伊甸家園接受神國教育」若移送法院,會面對現實. 锡安山.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