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贝加尔湖

坐标53°30′N 108°0′E / 53.500°N 108.000°E / 53.500; 108.0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贝加尔湖
Байгал нуур(布里亚特蒙古文)
О́зеро Байка́л(俄文)
坐标53°30′N 108°0′E / 53.500°N 108.000°E / 53.500; 108.000
类型大陆裂谷湖
主要流入色楞格河巴尔古津河
上安加拉河
主要流出安加拉河
集水面积560,000平方千米(216,000平方哩)
所在国家俄罗斯蒙古
最大长度636千米(395哩)
最大宽度79千米(49哩)
表面积31,722平方千米(12,248平方哩)[1]
平均深度744.4米(2,442呎)[1]
最大深度1,742米(5,715呎)[1]
水体体积23,615.39立方千米(5,700立方哩)[1]
滞留时间330年[2]
岸长12,100千米(1,300哩)
表面海拔455.5米(1,494呎)
结冰1月至5月
岛屿27 (奥尔洪岛)
定居点伊尔库茨克
位置
地图
1岸长衡量标准不定。
贝加尔湖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Lake Baikal (英文)
Lac Baïkal (法文)
Озеро Байкал (俄文)
位置俄罗斯
标准自然:(vii)(viii)(ix)(x)
参考编码754
登录年份1996年(第20届会议
面积31,494km²
网站whc.unesco.org/zh/list/754

贝加尔湖(俄语:озеро Байкал罗马化Ozero Baykal布里亚特语Байгал нуур罗马化:Baygal nuur)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布里亚特共和国境内,面积约为31,722平方公里,距离蒙古国边界111公里,是世界上水容量最大的淡水湖,最深近2000米,为北亚地区不少部族的世居领地,例如布里亚特人居住在湖泊东侧地区,于该地豢养山羊骆驼牛只绵羊[3][4]。另外,贝加尔湖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5][6][7][8]。贝加尔湖为大陆裂谷湖,有逾1,700种动物及植物栖息其中,而且2/3为特有种[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6年将贝加尔湖登录为世界自然遗产[10]

词源

[编辑]

汉朝人称之为“翰海[11]”,或民谣苏武牧羊歌词的北海,五胡十六国时北朝叫“于巳尼大水”,隋唐叫“小海”,18世纪初期的《异域录》称之为“柏海儿湖”,《大清一统志》称为“白哈儿湖”,蒙古称为“达赖诺尔”,意为“似海湖”、“自然之湖”[12];一说名称来源于“贝音嘎 嘎拉”(蒙古语意为不灭之火)[13],古人非常崇拜它而视为“圣海”,民国时期称“白海”。

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时期,贝加尔湖在匈奴的控制范围之内,苏武被单于流放到“北海”去牧羊。苏武在北海边艰难熬过19年才回到汉都长安

地理

[编辑]
贝加尔湖地区的数值地形模型
叶尼塞河流域地图,并标示迪克森杜金卡图鲁汉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伊尔库茨克等城市

水文

[编辑]

贝加尔湖呈新月形,湖泊位于盆地地形中,周围有山脉丘陵环绕[14],湖泊南北长680公里,东西宽40至50公里(最宽处达80公里)[15],面积31,494平方公里,是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属于断层湖,沿岸地震频繁、多温泉,流域面积560,000平方公里,有多达336条河流注入[16],其中最大的河为色楞格河。而其外流河为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出水口位于湖西南侧,往北流入北极海,另外在湖的西侧尚有另一条大河勒拿河的源头,距湖仅7公里,不过被高达1640米的贝加尔山脉中部所阻隔,湖中有22岛,最大的奥尔洪岛长达72公里,湖面每年1月至5月结冰[17]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最大水深为1,634米至1,741米[注 1],平均深度758米,为世界上平均深度最深的湖泊[18],湖面海拔456米,最深处湖床海拔-1,181米[1]。因深度深,其体积达23,600立方公里,占全球流动的河川、淡水湖总水量的17%[19]至20%[20][21],比整个北美洲五大湖(22,560立方公里)或北欧波罗的海(21,000立方公里)的水量还多,但只有里海 (78,200立方公里)的三分之一。贝加尔湖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湖泊,据研究,它已经在地球上存在大约3,000万年[22][23],同时贝加尔湖也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之一[24]

气候

[编辑]

贝加尔湖位于欧亚大陆内陆,属柯本气候分类法大陆性气候[6],湖面1月至5月结冰[17],冰层厚度约70至115厘米,冬季时,可于湖面行驶汽车至奥尔洪岛[25]

生物

[编辑]

贝加尔湖生物多样性相当丰富,共有1,085种植物及1,550种动物以之为栖息地,其中80%为特有种[26],并有许多世界仅有的淡水特有种生物,被称为“俄罗斯的加拉巴哥群岛”;其中贝加尔海豹贝加尔鲟英语Baikal sturgeon为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海豹,而贝加尔海豹的栖息范围几乎遍布整个贝加尔湖[27]

水的特点

[编辑]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之一[24],在冬季的开放水域的透明度可达30-40m,而夏季时通常为5-8m[28],贝加尔湖富含氧气,即使在深水[28]处仍有较高的含氧量,这将它和其他典型分层的水体区别开,如坦噶尼喀湖黑海[29][30]。贝加尔湖水温根据地点、深度,年变化较大,冬季和春季的1-5月(甚至6月初)湖面将冻结4-5个月[31],湖冰的厚度可达0.5-1.4m[32],有小丘隆起处更是可达2m以上, [31]此期间水温随深度缓慢上升,在冰覆盖处最冷,温度接近冰点,200-250m温度为3.5-3.8℃。[33]地表的冰融化破碎之后,地表水在阳光下缓慢升温,到了5、6月,上部300m呈现均热状态,温度为4℃[28][34] 水温分布格局反转,温度随湖水深度增加而下降,秋季开始湖水表面温度再次下降,到了10-11迎来了第二个均热阶段,湖水上部300m的温度仍为4℃,[28][33]湖的深处温度稳定在3.1-3.8℃,其年变化很小[33]。 在过去50年中湖水表面温度平均上升了1.5℃[35],导致湖的封冻期缩短,在某些地方还发现了水温约为50℃的热液喷口,这些喷口主要分布在深水处,浅水处仅有局部有分布,由于湖水体积极大,对水温影响很小。[28]

历史

[编辑]

古中国史籍称贝加尔湖为于巳尼大水小海大泽北海,先后自前3世纪起先后属于匈奴所属的丁零部落领地、鲜卑+乌桓所属的丁零和坚昆部落的领地、柔然突厥所属的铁勒部落领地、安北都护府回鹘黠嘎斯+阻卜辽朝(契丹)、尼伦迭列斤两大部落组成的蒙兀国人的活动范围。著名的苏武牧羊故事就发生在贝加尔湖一带。这些游牧部民长期存在,有时跟南部的中国发生战争(比如汉匈战争北魏与柔然的战争),有时臣服于中国(如隋唐的全盛时期)。

13世纪起,这里成为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的领土。14世纪晚期的1388年,明军在捕鱼儿海(捕鱼儿海又名贝尔湖,不是贝加尔湖)之战中打败北元军队,随即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也速迭儿刺杀,之后裂解为鞑靼瓦剌;贝加尔湖直到1620年代之前都属于瓦剌的领土。

沙皇俄国的探索队于1628年扩张至贝加尔湖一带,为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一部分[36],而库尔巴特·伊凡诺夫则于1643年带领第一支到达贝加尔湖的探险队[37]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汗国先后被清朝征服,清帝国与俄罗斯帝国,最终瓜分了蒙古区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跟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曾属于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被康熙皇帝最终承认属于俄国;清雍正五年(1727年)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亦划定贝加尔湖地区归俄罗斯帝国所有。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1919年冬,俄国内战期间,白军领导人高尔察克鄂木斯克托木斯克撤退,在接近伊尔库茨克的贝加尔湖畔受阻,高尔察克在1920年1月15日被驻守西伯利亚铁路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交给伊尔库茨克的布尔什维克。指挥官卡普佩尔将军为营救高尔察克,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顶着零下50度低温向东行军1000公里,于1月26日在伊尔库茨克近郊因冻疮肺炎病逝,高尔察克也在2月7日被布尔什维克处决。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剩余的军人、眷属、伤患约3万人在1920年2月在零下40度暴风雪、缺乏适当衣物、粮食补给、绝望疲惫的情况下强行穿越结冰的贝加尔湖,许多人被冻死于湖面。他们的遗体与遗物在整个冬天维持冰封的状态,直到湖冰溶解,沉入上公里深的湖底。有传闻指出,高尔察克残部曾获得沙皇政府的黄金储备,但在逃亡途中载金列车经桥无法负重致桥断,数百吨金掉入世界最深之淡水湖贝加尔湖。近年有人宣称可能发现落入湖中的黄金[38][39]

21世纪以来,由于当地距离俄罗斯中心地带较远,经济困顿,为此贝加尔湖地区找到了邻近中国大陆的投资。

图集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贝加尔湖的最大水深(单位:)出处: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A new bathymetric map of Lake Baikal. MORPHOMETRIC DATA. INTAS Project 99-1669.Ghent University, Ghent, Belgium; Consolidated Research Group on Marine Geosciences (CRG-MG), University of Barcelona, Spain; Limnological Institute of the Siberian Branch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rkutsk, Russian Federation; State Science Research Navigation-Hydrographic Institute of the Ministry of Defense, St.Petersburg, Russian Federation. Ghent, Belgium: Ghent University. [July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2. ^ M.A. Grachev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LAKE BAIKAL. Lymnological Institute, Siberian Branch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July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3. ^ Hammer, M.; Karafet, T. DNA & the peopling of Siberia.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5 [August 9,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4). 
  4. ^ Hudgins, S. The Other Side of Russia: A Slice of Life in Siberia and the Russian Far East (PDF).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09-08-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3-04). 
  5. ^ 神秘貝加爾湖:中國科學家首次捕到胎生魚(圖). 中国经济网. [永久失效链接]
  6. ^ 6.0 6.1 堀内一穂. シベリアの真珠、バイカル湖を地球環境の歴史. 弘前大学大学院理工学部研究科. 2004年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日语). 
  7. ^ 世界遺産ライブラリー バイカル湖. 日本放送协会.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7) (日语). 
  8. ^ Tom Esslemont. "Pearl of Siberia" draws investors. BBC. September 7, 2007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5) (英语). 
  9. ^ Russia. Britannica Student Encyclope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7 [July 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8月8日). 
  10. ^ Lake Baikal — World Heritage Site. World Heritage. [January 13,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30). 
  11. ^ “票骑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余人,左王将皆遁走。票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漢書.卷094.匈奴傳》.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12. ^ Altangerel Damdinsuren, English to Mongolian Dictionary (1998) Silverland: A Winter Journey Beyond the Urals, London, John Murray, page 173
  13. ^ 《苍狼大地》 铁穆尔. [2011-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2). 
  14. ^ Байкальские горы. Brockhaus and Efr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In 86 Volumes (82 Volumes and 4 Additional Volumes). St. Petersburg. 1890–1907. 
  15. ^ 片岡沙都紀、山下聡、南尚嗣、西尾伸也、安部透、横山幸也、兵頭正幸、Mikhail·Grachev. バイカル湖における表層型メンタンハイドレート賦存地盤の工学的特性 (PDF). 北见工业大学学術機関リポジトリ. [2010-1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 (日语). 
  16. ^ 町田典洋、河合崇欣、粕谷健二. 利用貝加爾湖和塞倫加三角洲的沉積物對水文氣候變化進行分析 “バイカル湖・セレンガデルタ沖堆積物コアを用いた水文気候変動の解析 (PDF). 金泽大学学術情報リポジトリ. [2010-1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8-21) (日语). 
  17. ^ 17.0 17.1 イルクーツク. 在ハバロフスク日本国総领事馆.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8) (日语). 
  18. ^ Deepest Lake in the World. geology.com. [August 18,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1). 
  19. ^ 宮崎信之. バイカル湖国際共同研究のトピックス. 东京大学附属海洋科学国際共同センター. [2010-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14) (日语). 
  20. ^ Lake Baikal: the great blue eye of Siberia. CNN. [October 21,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1). 
  21. ^ The Oddities of Lake Baikal. Alaska Science Forum. [January 7,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3). 
  22. ^ Fact Sheet: Lake Baikal — A Touchstone for Global Change and Rift Stud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uly 1993 (accessed December 04, 2007)
  23. ^ バイカル湖国際共同研究のトピックス. [2017-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5-14. 
  24. ^ 24.0 24.1 Jung, J.; Hojnowski, C., Jenkins, H., Ortiz, A., Brinkley, C., Cadish, L., Evans, A., Kissinger, P., Ordal, L., Osipova, S., Smith, A., Vredeveld, B., Hodge, T., Kohler, S., Rodenhouse, N. and Moore, M. Diel vertical migration of zooplankton in Lake Baikal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body size (PDF). Smirnov, A.I.; Izmest'eva, L.R. (编). Ecosystems and Natural Resources of Mountain Region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ke Baikal: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hydrosphere in mountainous areas. "Nauka", Novosibirsk, Russia. 2004: 131–140 [9 August 200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15). 
  25. ^ Nastya Kuchenova. 2019's Guide to Lake Baikal by Locals.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1) (英语). 
  26. ^ Зоопланктон в экосистеме озера Байкал / О Байкале.ру — Байкал. Научно и популярно. [2011-1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30). 
  27. ^ Peter Saundry. 2010. Baikal seal. Encyclopedia of Earth. Topic ed. C. Michael Hogan, Ed. in chief C. NCSE, Washington DC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Freshwater Ecoregions of the World (2008). Lake Baika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16 July 2014.
  29. ^ Hutter; Yongqi; Chubarenko. Physics of Lakes: Founda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Background 1. 2011: 11. ISBN 978-3-642-15178-1. 
  30. ^ Unique body of water. Black Sea Scene. [5 March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1). 
  31. ^ 31.0 31.1 Ice Conditions. bww.irk.ru. [8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32. ^ Baikal seal. baikal.ru. [9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33. ^ 33.0 33.1 33.2 Gurulev, S.A. Temperature of Lake Baikal Water. bww.irk.ru. [8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 
  34. ^ Pomazkina, G.; L. Kravtsova; and E. Sorokovikova. Structure of epiphyton communities on Lake Baikal submerged macrophytes. Limnological Review. 2012, 12 (1): 19–27. doi:10.2478/v10194-011-0041-1. 
  35. ^ 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UFZ. Lake Baikal: Protection of a unique ecosystem. Science Daily. 2018-01-16. 
  36. ^ George V. Lantzeff and Richard A. Price, 'Eastward to Empire', 1973.
  37. ^ Research of the Baikal. baikal.irkutsk.org. [2011-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8). 
  38. ^ 貝加爾湖底 傳發現沙皇千億黃金. [2015-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39. ^ 貝加爾湖驚現沙俄寶藏 1600噸黃金或重見天日.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