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夏
(白高大夏國)
(大白高國)
1038年—1227年
贞观十一年(1111年),西夏与辽国北宋等三国疆域。
  青绿色部分为贞观十一年(1111年)西夏疆域,其东南即为宋朝
京城兴庆府(后改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兴庆区[a]
国君姓氏
君主10
• 1032年-1048年
景宗李元昊(首任)
• 1226年-1227年
李睍(末任)
常用语西夏语汉语
人口3,000,000人[1][2][3]
兴衰
• 984年
李继迁宋朝
• 1038年11月10日
夏王李元昊称帝。
• 1038年-1127年
宋夏战争
• 1210年
蒙古帝国征服
• 1227年8月28日
李睍为蒙古军所杀,西夏灭亡。
面积1,000,000平方公里[4]
宗教主要:
佛教
次要:
道教
儒教
中国民间宗教
前身
继承
定难军节度使
六谷部
归义军
甘州回鹘
大辽
大蒙古国
今属于

西夏(1038年11月10日-1227年8月28日),国号大夏邦泥定国西夏语𗴂𗹭𗂧𘜶),拉丁转写:phôn¹ mbın² lhi̯ə tha²,逐字翻译:大白高国)、大白高国白高大夏国西夏语𗴂𗹭𘜶𗴲𗂧),逐字翻译:白高大夏国)等[b],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主体,包括汉族回鹘族吐蕃族等民族在内的王国。因位于中原地区的西北方,国土领有黄河中上游,史称西夏[9]

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中和元年(881年)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领数万大军参与镇压起义,后因其收复长安有功,受唐僖宗诏赐军号定难军、并正式册封拓跋思恭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唐中和三年(883年)诏封夏国公、并赐唐朝国姓“”。先后臣服于五代诸朝与。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帝的册封。李继迁采取联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河西走廊地区。直至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兴庆府(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立国。西夏在宋夏战争辽夏战争中,战况大致上取得优势,形成与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后,大权掌握在皇帝的太后与母党手中,史称母党专政时期。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北宋趁机多次伐夏。西夏抵御成功并击溃宋军,但是横山的丧失让防线出现破洞。金朝崛起并灭辽、北宋,西夏改臣服金朝,获得不少土地,两国建立金夏同盟,大致上维持着和平关系。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宝义二年七月十五日(1227年8月28日)亡于蒙古[9]

西夏属于番汉联合政治,以党项族为主导,汉族与其他族群为辅。制度由番汉两元政治逐渐变成一元化的汉法制度。西夏文史料显示,西夏攀附元魏,追认唐朝,推崇唐尧汉祖,自认为是中国帝统继承者之一。在制度上,西夏推崇儒学,实行科举,西夏法典《天盛律令》继承《唐律》《宋刑统》等中华法系,与中原皇朝法典如出一辙。[10]与此同时,西夏的皇权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11]。由于处于列强环视的河西走廊河套地区,对外采取依附强者,攻击弱者、以战求和的外交策略[12]。军事手段十分灵活,配合沙漠地形,采取有利则进,不利则退,诱敌设伏、断敌粮道的战术;并且有铁鹞子步跋子强弩军泼喜等特殊兵种辅助[13]。经济方面以畜牧业商业为主力,对外贸易易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垄断河西走廊与北宋的岁币为西夏经济带来很大的帮助[14]

文化上,西夏是一个佛教王国,兴建大量的佛塔与佛寺,以兴庆府承天寺塔张掖大佛寺最有名。然而也是崇尚儒学汉法的帝国,立国前积极汉化;虽然夏景宗为了维护本身文化而提倡党项、吐蕃回鹘文化,并且创立西夏文、立番官、建番俗等措施;但自夏毅宗夏仁宗后,西夏已经由番汉同行转为普遍汉化[11]。现存文学方面以诗歌谚语为主。在艺术方面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贺兰山山嘴沟石窟有丰富的佛教壁画,具有“绿壁画”的特色。此外在雕塑、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15]

历史

[编辑]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迁移与割据夏州

[编辑]
后周时期(951年至960年)五代十国局势图,图中后周西北的定难节度使为西夏前身。

西夏由党项族所建立。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带有鲜卑的血统。唐朝时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带[16],是唐朝的羁糜州之一。当时分有八部,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吐蕃于唐朝安史之乱后占领河西一带,并且压迫党项。唐高宗时期,党项首领拓跋赤辞在唐朝帮助下迁移到陕北一带[c],奠定党项兴起的根据地。中和元年(881年),占据宥州的平夏部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之乱有功,受唐僖宗诏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协助收复长安后,唐中和三年(883年)封夏国公,赐唐朝国姓[17],领有夏银等地[d],夏州政权(正式称呼是夏州节度使或定难军)形成一个割据陕北的籓镇。五代十国时,夏州政权避免介入中原各势力间的内斗,向五代北汉称臣以巩固在陕北的势力。然而后唐时,唐明宗意图将延州节度使安从进与夏州节度使李彝超对调以并吞夏州政权。李彝超极力反对,成功击退安从进率领的后唐军,在北宋初年时累积雄厚的实力[9][18]

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夏州政权首领李彝殷向北宋称臣,并且多次协助北宋对抗北汉。当北宋陆续平定南方各国后,宋太宗开始将目光放在北方,有意削除夏州政权。此时李氏家族反对李继捧担任夏州节度使。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太宗招李继捧与其族人迁居开封,命亲宋的李克文继任之,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李继捧族弟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率族人逃往地斤泽(今陕西横山县东北)抗宋。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宋将尹宪曹光实击破夏军。隔年李继迁由弱转强,攻破宋军后陆续收复银、夏等等夏州领地。宋淳化元年(990年),被辽朝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即被追尊的夏太祖。宋廷采取以夷制夷方式,派李继捧回任夏州,招抚李继迁任银州,并对此二人赐姓。不久李继迁又叛,于宋至道二年(996年),击退宋将李继隆率领的五路大军。在巩固夏州领地后,一直努力西扩河西,最后于宋咸平五年(1002年)第三次攻打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时成功攻下,改名西平府。宋朝至此无力围堵,于隔年承认李继迁领有夏州领地。李继迁陆续占领凉州(今甘肃武威县)等河西重镇,击退与宋朝联手的河西凉州吐蕃六谷部。两年后,李继迁被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袭击而亡,享年四十二岁。后被其长孙李元昊追封为夏太祖。其长子李德明于柩前即位,即被追尊的夏太宗[9][18]

快速扩张

[编辑]

李德明继位后,因为国土快速膨胀,为了稳固国力以抵御四方敌国,有意与宋和谈;而北宋对外战事也由扩张转为和平,与辽朝签署澶渊之盟后也希望西北也能稳定下来。最后双方于景德三年(1006年)双方签署景德和议。并受宋朝封西平王之爵位,后改封夏国公。李德明为了维护自身独立,东和宋朝,北附辽朝,并让太子李元昊迎娶辽朝的兴平公主。对内方面,李德明定都兴州(今宁夏银川东南),采取保境安民、注重生产的策略。并且请求北宋于保安军(今陕西丹县)设置榷场,听许两国贸易。此外积极西征河西。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辽朝册封李德明为大夏国王天圣六年(1028年),派太子李元昊攻下甘州(今甘肃张掖县),甘州回鹘首领夜落隔通顺自杀,降服吐蕃六谷部首领折逋游龙钵。而后又夺肃州,降服瓜州归义军曹贤顺。至此夏州政权国力大盛,为日后李元昊称帝立国建立稳固的基础。明道元年(1032年)李德明去世,追封为太宗。其子李元昊继位[9][18]

Colored dice with white background
宋夏三大战役与辽夏三大战役
Colored dice with checkered background
西夏皇室陵墓

李元昊继位后完成河西走廊的占领,并且积极准备脱离宋朝独立建国。他首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以北魏王室后裔自居[e]。采杨守素的建议,以避父讳为由,改宋朝年号明道显道,以建立自己的年号。随后建宫殿,下秃发令,恢复故俗,都兴庆府,设文武二班,立军名,用兵制,创造西夏文,改定礼乐等。

称帝建国

[编辑]

大庆三年十月十一日(1038年11月10日)李元昊正式称帝,即夏景宗,改元天授礼法延祚[19][20],定都兴州并升为兴庆府,建国号“大夏”,亦称西夏,至此西夏正式立国。夏景宗霸气纵横,脱离对的臣属关系。为了要独霸西方,他四处扩土,先后和宋辽开战,为西夏武力颠峰的时候[12][18]

夏景宗于隔年采取联辽抗宋的战略不断入侵宋边境,并且要求宋朝承认西夏独立。当时北宋在横山山脉一带建立不少堡垒[f],不过东方重镇延州防御薄弱,守将范雍无能。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夏景宗发动三川口之战,率10万大军包围延州,于三川口袭击宋将刘平石元孙的援军,最后夏军因大雪而解围撤退。宋廷面对西夏大举入侵,派夏竦为正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经略西夏。当时宋军兵多于西夏,但是不擅野战、补给也不易,主攻的韩琦与主守的范仲淹对此争执不断。1041年夏景宗发动大军包围宋朝西线的渭川、怀远一带,韩琦不听派范仲淹建议派大将任福率大军救援怀远,夏景宗引诱至埋伏地好水川口袭击,此即好水川之战。此后宋廷转为防御,改派陈执中、夏竦经略,并且建立四路防线[g]。1042年西夏谋臣张元建议避开宋防线,绕道奇袭京兆府(长安)。同年夏景宗于防线薄弱的泾原路发动定川寨之战,于定川寨包围歼灭宋军,目标是长安,但另一路遇到原州景泰的阻击而罢。宋夏战争一直到1044年才平息。双方签订庆历和议,宋朝承认西夏的割据地位,给予若干财物茶叶,封夏景帝为夏国主。西夏对宋称臣,但对内依旧称帝,实际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12][18]

西夏击败宋朝后,自称西朝,称辽朝为北朝。辽朝辽兴宗不满西夏壮大,意图再度压服之。1043年在庆历增币后,辽兴宗为报答宋朝,以国内西南部的党项叛附西夏为由,于隔年冬率大军伐夏。西夏求和不成,采取坚壁清野方式击溃辽军。战后四年夏景宗去世之际,辽军又于1049年来犯。夏军极力抵抗,最后双方和谈而止[12][18]

夏景宗建国西夏并推行中央集权,虽然巩固了帝权,但同时与贵族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他独裁专制、日益骄淫并且贪好女色。后宫之乱引来贵族卫慕氏的叛变(1034年)。又中种世衡的反间计而错杀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并且迷恋迎娶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生李谅祚。太子李宁林格与夏景宗因废母(野利皇后)夺妻(没移皇后)之仇,被没藏氏的弟弟没藏讹庞教唆刺杀夏景宗。夏景宗死后没藏讹庞杀太子,立两岁的李谅祚继位,即夏毅宗[12][18]

母党专权

[编辑]
1111年夏崇宗时期,西夏与辽朝北宋等三国对峙图。

夏毅宗夏惠宗时期时,夏廷对内进一步巩固统治,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夏毅宗继位时年幼,由其母没藏太后与没藏讹庞专政。当时辽朝辽兴宗再度攻打西夏,最后西夏向辽朝称臣。没藏太后荒淫好色,多次勾结外人,其中李守贵吃多己多次争宠。最后李守贵杀太后与吃多己,事后也被没藏讹庞所杀。没藏讹庞又将其女许配夏毅宗以控制小皇帝。1059年夏毅宗参与政事,没藏讹庞密谋刺杀夏毅宗,后被夏帝诛杀全家。亲政后,夏毅宗娶协助他铲除没藏讹庞的梁氏,任用梁乙埋景询等人。对内整治军队使地方军政分立,文武官员互相牵制,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并于1063年改姓为李。对外方面,与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榷场,贸易正常化。对吐蕃多次战事,占领河湟与青海一带,于1063年招抚西域城(今甘肃定西县)吐蕃首领禹藏花麻。夏毅宗的改革对以后各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于1066年与北宋作战时受箭伤,两年后去世,由其子7岁的李秉常即位,即夏惠宗[18][12]

1081年宋神宗李宪率领五路宋军伐夏,西夏梁太后采取诱敌深入、断其粮道,最后只让北宋夺得兰州
1082年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以步步逼近兴庆府。西夏梁太后紧急率领30万大军突袭攻陷此城,北宋至此暂停伐夏,史称永乐城之战

由于夏惠宗年幼,由其母梁太后掌握大权,形成了以梁太后与梁乙埋为首的母党专权。母党大力发展其势力,提倡番礼,重用都罗尾罔萌讹,排挤夏景宗的弟弟嵬名浪遇等反对派。1080年,夏惠宗最后在皇族嵬名氏的协助下得以亲政。夏惠宗崇尚汉法,下令以汉礼藩仪,遭到梁太后为主的保守派极力反对。对此,夏惠宗想用大臣李清策的建议,将河南地区归还宋朝,以利用宋朝削弱外戚势力。不料机密泄漏,梁太后杀李清策,幽禁夏惠宗。梁太后此举引来皇党、仁多族的叛乱,连吐蕃禹藏花麻都向宋朝请求派兵攻打梁太后。此时宋朝正值宋神宗王安石变法而国力增强,并在1071年由王韶熙河之战占领熙河路,对西夏右厢地区造成威胁。1081年宋神宗听从种谔建议,趁西夏内乱之际,以李宪为总指挥发动五路伐夏[h],目标兴庆府。梁太后采取坚壁清野策略,袭击粮道以粉碎五路宋军,宋军最后只夺下兰州。隔年年宋军采取碉堡战术,派徐禧兴建永乐城[i],步步压缩西夏在横山的军事空间。梁太后趁永乐城新建之初,率30万大军包围攻陷,宋军惨败,史称永乐城之战。西夏虽然多次击溃宋军,但与宋朝贸易中断使经济衰退,战事频繁又大耗国力,人民不满。梁太后与梁乙埋最后于1083年让夏惠宗复位,以平和矛盾,然而夏惠宗依旧没有掌握实权。梁乙埋去世后,政权转由其子梁乙逋掌握。1086年夏惠宗在忧愤之下去世,由3岁儿子李乾顺即位,即夏崇宗[18][12]

此时西夏政权又落入小梁太后梁乙逋手中。宋朝宋哲宗时期,知渭州章楶建议对西夏采取经济制裁与碉堡作战,其后为了实践这套战术,他在公元1096年于西边的渭川修建平夏城与灵平砦,并且多次击退夏军。隔年宋军攻入东边的洪州盐州。1098年小梁太后偕同夏崇宗猛攻平夏城而败,大将嵬名阿埋妹勒都逋均被擒,史称平夏城之战。宋军随后兴建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秦州变成内地。宋朝控制横山地区后,西夏处境日益艰困。1099年在辽朝辽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谈,西夏向宋朝请罪而终。西夏在母党专权的十年里,梁乞逋依仗“梁氏一门二后”的威势,连连发动与北宋和辽朝的战争,使西夏蒙受严重损失。他经常在朝廷上向众大臣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西夏连年出征,主要就是让宋朝屈服,只有这样才能使西夏获得和平。环庆之战时,梁乙逋被小梁太后制止出征而怀恨在心。他意图叛变,但是事机败露。小梁太后命嵬名阿吴仁多宗保撒辰率兵逮捕处死。小梁太后亲自专权后,为了加强对宋朝战事,多次向辽朝请求援军被拒。辽廷对小梁太后极度反感,认为辽夏战争是由她引起,而小梁太后因多次被拒也恶言相向。1099年夏崇宗亲政在即,但“梁氏专恣,不许主国事”。辽朝辽道宗派使至西夏,用毒药毒死小梁太后。至此长期的太后专政终止,西夏皇帝得以亲政[12]

外和内忧

[编辑]
1142年夏仁宗时期,西夏与金朝南宋等三国对峙图。

1099年夏崇宗亲政后采取依附辽朝,与北宋修和的策略,逐年减少战争。对内推广汉文化,注重经济,使得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宋朝宋徽宗时期,宋廷执行“绍盛开边”政策。1114年童贯经略西夏,率领六路宋军(包含永兴、秦凤两路)伐夏。虽然西夏多次击败刘法刘仲武种师道等宋将,但宋军也攻陷不少堡垒。最后西夏紧急向辽朝请求周旋,到1119年宋军才率军而退,夏崇宗再度向宋朝表示臣服。此时西夏国势不如以往,而北宋也濒临崩溃边缘[18][12]

1115年金朝兴起,三国鼎立的局面被破坏,辽朝、北宋先后被灭,西夏经济被金朝掌控。1123年退往漠北的辽朝辽天祚帝有意逃往西夏,金朝将领完颜宗望劝诱夏崇宗捕捉辽帝,许以下寨以北、阴山以南的辽地,并以进攻西夏为胁。夏崇宗答应条件,转而连金灭辽,从此西夏归服金朝。1125年辽朝亡后,金朝约西夏夹攻北宋,并且给予宋地为诱饵。西夏占领天德军云内等地后,1126年又被金朝强占,并且被强索河东八馆之地。金朝为了补偿西夏,同意占领陕西后将横山地区归还,但又违约。这些都让金夏关系处于不信任的状态。然而西夏与南宋隔绝,又让西夏只能依赖金朝的经济。这些都使得西夏对金朝维持松弛的和平,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1141年金朝同意设置榷场,一度开放铁禁。但是金世宗时不愿以纺织品换取西夏的奢侈品,采取贸易紧缩的方式,到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贸易。夏崇宗于1139年去世后由其子李仁孝继位,即夏仁宗[21]

夏仁宗时期是西夏的文化思想的发展到达高峰,对金朝大致上处于和平状态。但是他重文轻武、务虚废实的方式,使西夏军力逐步走向衰落。宋朝降将任得敬才智均佳,陆续平定1140年夏将萧合达叛变与隔年的山讹首领慕洧慕濬投奔金朝之乱,备受夏仁宗重用。1143年发生大饥荒和地震,民不聊生,哆讹等人于威州、静州与定州发动民变,夏仁宗又派任得敬平定。任得敬因被重用而野心膨胀,受晋王李察哥推荐入京。1156年李察哥去世后掌握政权,扩大私有势力。1160年被封为楚王,出入等同皇帝。任得敬有意篡位,他以灵州为都城,1170年又迫夏仁宗给予灵州、西夏西南等领地。然而屡次不受金廷支持,任得敬与其弟任得聪等人阴谋叛乱。夏仁宗在金朝的支持下成功扑灭任党,这个掌握政权二十年的权臣终于被拔除。夏仁宗于1143年的民变后,为了促进经济稳定而推行改革。他改良地租和赋税制度;发展教育,实行科举;推崇儒术,以科举取仕,这些措施对抑制世家大族有一定的作用;改革礼乐和法律。到天盛年间出现了盛世。1193年夏仁宗去世,子李纯佑立,即夏桓宗[21]

夏桓宗基本上依循夏仁宗的国策,对内安国养民,推行汉法儒学,对外与金朝和好。但是,此时西夏过于安逸,军力大大衰减。不久,北方的蒙古帝国兴起,打破金宋与西夏三国鼎立的地位。夏仁宗的弟弟越王李仁友在挫败任得敬之乱有功,去世后其子李安全上表请求表彰其父功勋与承袭王位。然而夏桓宗不但不同意,还降其为镇夷郡王。李安全不满,遂萌篡夺帝位之心。1206年与夏桓宗之母罗太后联合废夏桓宗,自立为帝,即夏襄宗。不久,夏桓宗去世[21]

蒙古入侵与亡国

[编辑]
蒙古灭西夏路线图

西夏与漠北邻国克烈部的关系十分友好,但是蒙古部铁木真崛起后开始威胁克烈部,成为西夏晚期的外患。1203年克烈部被铁木真攻灭,其领袖王汗之子桑昆逃往西夏。两年后,铁木真率军攻打西夏,掠夺西夏边界城市。夏桓宗为击退外患,改兴庆府名为中兴府,取夏国中兴之意,实际上西夏反而垄罩在蒙古的威胁之下。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即成吉思汗,后被尊称元太祖。成吉思汗为了要攻灭敌国金朝,势必要切断金夏联盟,所以西夏成为他的目标之一。隔年夏襄宗夺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军攻破西夏要塞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因各路夏军奋力抵抗而击退之。1209年蒙古降服高昌回鹘,河西地区也暴露在蒙古威胁之下。蒙古第三次征夏即自河西入侵,出黑水城,围攻斡罗孩关口。夏襄宗派其子李承祯率军抵抗失败,夏将高逸被俘而死。蒙军又攻陷西壁讹答守备的斡罗孩城,直逼中兴府的最后防线克夷门。夏将嵬名令公率军伏击蒙军,最后仍被蒙军击溃。中兴府被蒙军围困,夏襄宗派使向金朝皇帝完颜永济求救,但是金帝拒绝,还以邻国遭攻打为乐而坐视不救。最后夏襄宗纳女请和,贡献大量物资,并且附蒙伐金[21][22][23][24]

夏襄宗附蒙伐金后,对金朝进行长达十余年的战争,使双方损失很大。国内方面,西夏百姓十分贫困,经济生产受到破坏,军队衰弱,政治腐败。夏襄宗本身也沉湎于酒色之中,整日不理朝政。1211年齐王李遵顼发动宫庭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史书称为状元皇帝[25]。夏神宗不顾国内大臣反对,仍然坚持附蒙抗金,金宣宗也多次反击之。此时西夏国内社会经济凋蔽,民变不断。1216年因为西夏不肯帮助成吉思汗西征,次年成吉思汗率军第四次进攻西夏。夏神宗以太子李德任守中兴府,自己逃至西京灵州。最后李德任派使向蒙古和谈才终战。1223年由于夏神宗不愿做亡国之君,便让位给次子李德旺(原太子李德任被废),即夏献宗。此时夏廷已经认清蒙古将会灭亡西夏,夏献宗决定采取联金抗蒙的策略,趁成吉思汗西征时派使联合漠北诸部落抗蒙,以便巩固西夏北疆。当时总管汉地的蒙将孛鲁木华黎之子)察觉西夏的意图,于1224年率军从东面攻入西夏,攻陷银州,夏将塔海被俘。隔年成吉思汗得胜返国,同时率军攻打沙洲,但西夏名将籍辣思义极力防守,成吉思汗久攻半年不下,试图挖地道入城,被籍辣思义用烟火熏死不少蒙古士兵[26],不得已转战挥师东进。最后夏献宗同意蒙军条件请和,蒙军撤退[21][22][23][24]

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没有履约及接纳蒙古仇人为由,越大漠向西夏出征,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与速不台率大军逼降黑水城(今内蒙额济纳旗),而后成吉思汗屯军浑垂山(今甘肃酒泉北)避暑,并令速不台率别部迂回攻入撒里畏吾儿(即黄头回纥)与西蕃边部(吐蕃诸部)等部。成吉思汗派忽都铁穆儿昔里铃部察罕等将先后攻下肃州甘州沙州(1227年沦陷),大军前进至凉州并降伏守将斡扎篑,至此河西走廊全数沦陷。夏献宗忧患而死,由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同年八月,成吉思汗率军穿越沙漠,攻占应理(今宁夏中卫)进军黄河九渡渡过黄河,主力逼近废太子李德任守卫的西平府灵州。夏末帝派嵬名令公率军与李德任会合,蒙夏双方于冻结的黄河决战,此役西夏军死伤惨重,最后城陷被杀,但蒙军也受损不少,成吉思汗驻守盐州川(今陕西定边花马池)休整军队。1227年,成吉思汗此时将目标订为攻占西夏退路,并迂回侵入金朝关中。他命蒙军(应为蒙将阿术鲁率领)包围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并且率军西南渡河攻下西夏积石州(今青海循化),与早已入侵西夏西南的速不台会合,陆续拿下西夏西宁(今青海西宁)、临洮府(今甘肃临洮)、金朝德顺(今甘肃隆德)等西夏与金朝领地。同年6月,成吉思汗驻夏六盘山,又南下攻取金朝秦州(今甘肃天水),逼近关中京兆府(今陕西西安)。1227年夏末帝在中兴府被围半年后投降蒙古,西夏灭亡。成吉思汗此时已病死,但密不发丧,以免西夏反悔。而后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夏末帝杀死,并且杀尽西夏宗室。而中兴府百姓因蒙将察罕的劝谏而没有被屠城[27][18][22][23][24]。但西夏兴庆府的皇宫、离宫、建筑、典籍、史料、陵寝都被蒙古军队破坏和焚烧殆尽,甚至连贺兰山山谷内的众多佛寺也被破坏[28]

蒙古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之后,同宋辽金不同,并未修纂西夏史,不将其视为中华历史上的一朝。因此西夏也是宋辽金夏时期唯一未列入二十四史的朝代。

疆域与行政区划

[编辑]
西夏疆域变迁与主要城镇分布图

1038年西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西夏东北与辽朝西京道相邻,东面与东南面与宋朝为邻。金朝灭辽宋后,西夏的东北、东与南都与金朝相邻。西夏南部和西部与吐蕃诸部、黄头回鹘西州回鹘相邻。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29]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王朝,党项族原本定居四川松潘高原一带。唐高宗时期受吐蕃压迫,最后在唐廷协助下迁移到河套陕北一带,分为平夏部与东山部,至此建立西夏的龙兴之地。881年因平夏部拓跋思恭平黄巢之乱有功,被封为夏州节度使,至此正式领有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夏州(今陕西横山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陕西静边县)与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宋朝时,宋太宗并吞夏州节度使之地。然而李继迁不愿意投降,率部四处攻击,最后收复五州之地。攻下灵州后,将势力扩展到黄河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夏景宗继位后持续巩固河西走廊,并且开国称帝,疆域扩大到二十个州。而后夏景宗与宋朝征战于横山地区,并有意占领关中。夏景宗之后,西夏与北宋展开拉锯战,双方互相占领对方的堡垒城寨,并且扩大到河湟青海地区。夏崇宗后期丧失横山地区,一度造成危机。金朝灭辽朝与北宋后,西夏陆续收复失地,并且占领黄河前套地区。然而其势力被金朝所局限,领土扩张不大。到夏仁宗时期大约有22个州,这是西夏版图最后稳固的状态[29]

西夏行政区划大体上是州(府)县两级,一些重点州则设府。另分左右厢十二监军司,作为军管区。西夏在建国前只领有五州之地。占领河套地区与河西走廊后,在夏崇宗夏仁宗时期达到22州:河南9州、河西9州,熙秦河外4州[30]。文献记载比较明确的有32州;升州为府的有河套的兴州兴庆府、中兴府)、灵州(西平府)与河西走廊的凉州(西凉府)、甘州(宣化府)等。兴庆府为西夏首都灵州(西平府)为西夏陪都,都处于相对富饶、黄河灌溉农业发达的银川平原夏州灵州兴州相继是西夏立国前的都城,地位十分重要。凉州控管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的枢纽,地理位置重要。甘州所设的宣化府,负责处理吐蕃回鹘的事务。左右厢与十二监军司主要是夏景宗为了方便对军队的管理与调遣、布防而设置的。每一监军司都仿宋制立有军名,规定驻地[31]

政治体制

[编辑]
西夏皇室陵墓模型

西夏政治是蕃汉联合政治,党项族为主要统治民族,并且联合汉族吐蕃族回鹘族共同统治。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分享拢络,而母党“贵宠用事”。这些都使皇族与母党、党项贵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西夏在前期即有像辽朝那样的蕃汉官制,但是到中后期全面采用宋朝制度后,蕃官逐渐式微[11]

西夏的国家体制和统治方式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响。官制自1038年夏景宗立国后确立,大体上学自宋朝制度。官分文武两班,中书司枢密司与三司(盐铁部度支部户部)分别管理行政、军事与财政。御史台管监察、开封府管理首都地区的事务,其他还有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苑、磨勘司、文思院、番学与汉学等机构。隔年,夏景宗仿照宋朝制度设立总理庶务的尚书令,改宋朝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功、仓、户、兵、法、士六曹,使西夏官制和机构已颇具规模。到夏毅宗时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一来职官和机构愈分愈细,二来官制改革由扩充政治军事的官职转向扩充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官职[11][32]

高昌回鹘王供养图

蕃官是专由党项族担任的官职,有一说此为爵位制度。蕃官主要是为了保持党项贵族在政权中的主导地位,非党项族不能担任,有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等等官称。夏景宗增设番官后,还学习辽朝吐蕃的一些制度,如南北面官制。西夏的蕃官制度很杂乱,夏毅宗时又增设不少官职[j],至今仍不太清楚其官职功能,有一说蕃官只是西夏文表示的汉官官名而已[33]。西夏文谚语也提到“衙门官员曾几何,要数弭药为最多”,表明党项族当官为数不少。随着西夏皇帝越来越崇尚汉法,改蕃礼、用汉仪,蕃官系统逐渐式微。夏崇宗以后,蕃官就在也没出现在相关文献中[11][32]

关于法律方面,因为西夏旧律有不明疑碍处,夏仁宗在“尚文重法”的主张下颁布《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又称《天盛律令》、《开盛律令》。主要由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与中书、枢密院宰辅要员及中兴府、殿前司、阁门司等重要官员参与编写。该法典参考了唐朝宋朝的法典,并且结合本国的国情、民情和军情,使得更加切合实际。在某些方面(如畜牧业、军制、民俗,等等)更具有本民族的特点[34]

封爵

[编辑]

根据传世史料、碑刻、出土文献,西夏的封爵大致可划分为王、公、侯、伯四级。见于史料记载的有封爵人物有:

外交

[编辑]

西夏地理处于四战之地,陆续要应付后唐回鹘吐蕃宋朝辽朝金朝西辽蒙古的威胁与战争,所以外交是夏廷十分重视的环节。外交策略主要是联合或依附强者,并且攻击弱者、以战求和。这些策略使自己得以不断延续、发展[12]

西夏早在夏州政权时期(定难军)就奉唐朝、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宗主国,以维持自身势力。后来北宋并吞夏州政权,李继迁举兵再起。此时他采取事奉辽朝、连辽抗宋的策略,多次击退宋军,并且扩张势力。并且于990年被辽朝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到李德明时,为了巩固新领地,对北宋和谈,于1006年签署景德和议。然而李德明依旧维持与辽朝的关系。除了应付辽、宋的战事外,为了称霸河西、先后攻灭甘州回鹘、沙洲归义军,对抗吐蕃六谷部唃厮啰国等,与西州回鹘为邻[12]

夏景宗时正式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称男不称臣,并且多次入侵宋朝边疆。宋仁宗不满西夏独立,派兵攻打之,至此宋夏战争爆发。夏景宗在三大战役(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战胜宋朝后,双方于1044年签订庆历和约。宋朝给予“夏国主”名号,西夏皇帝对宋朝称臣,但实际上西夏皇帝在国内仍以君王自称。宋朝给与金钱、茶叶等大量物资。西夏虽然击败北宋,但惹来辽朝不满,双方发生三次战争(贺兰山之战),最后以西夏称臣作收。而后北宋的宋神宗为了击败西夏,趁西夏内乱之际发动五路伐夏永乐城之战,最后都以西夏战胜作收。然而西夏国力渐衰,横山地区又被北宋占领,此后有赖辽朝周旋方能稳定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关系[12]

夏前期,宋辽互称“南朝”“北朝”,而称西夏为“西夏”。金灭辽后,西夏遵辽例以事金。西夏后期,宋金互称“南朝”“北朝”,仍称西夏为“西夏”。西夏大安八年(1081年),时值宋夏战争,凉州感通塔碑的西夏铭文因西夏地处西陲,用“东汉”称呼宋朝。而在该碑的汉文碑铭却用“南国”称呼宋朝。[10]

金朝崛起后灭辽朝与北宋,西夏为了自保,放弃辽夏同盟,臣服于金朝。金朝包围西夏的东方与南方,掌握西夏的经济力,所以夏廷对金朝不敢轻举妄动,最多只有小规模的战事。蒙古帝国崛起后,多次入侵西夏,破坏金夏同盟。夏襄宗夏神宗改采取联蒙攻金的策略,多次与金朝发生战争,然而此为错误的方针。到夏献宗时才改连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战争中于1227年亡国。金史称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辽、金、宋三国,偭乡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35][12]

西夏对于回鹘吐蕃等少数民族采取怀柔与招抚的方式,似乎比宋朝还要好。例如西使城(今甘肃定西西南)吐蕃首领禹藏花麻不愿降宋朝,又受到宋军王韶的攻掠。夏毅宗立即派兵支援,将宗女嫁给他。禹藏花麻遂把西使城及兰州献给西夏[12]

1111年辽、北宋、西夏三国对峙图
1123年辽、金、北宋、西夏四国对峙图
1142年西辽、金、南宋、西夏四国对峙图
西夏与四周国家关系图

军事制度

[编辑]
出土于甘肃武威的西夏武士像

军事制度是以党项部落兵制为基础,加入宋朝制度而改良。西夏是以战立国的国家,军队是赖以维生的基础。所以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平时生产,战时作战,军事与社会经济合为一。除了给予军官和正军很少的军事装备之外,其余作战一律自带粮食。最小单位是“抄”,每抄由三人组成,主力一人,辅主一人,负担一人。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指挥系统分别是统军、行主、佐将、首领、佐首领、小首领。全国军队分成中央军与地方军等两个系统。军事布防以贺兰山兴庆府灵州为三角防线,成为西夏作战的核心。当大敌逼近时,边防军迅速回京助守;边将吃紧时,主力军立即机动支援,军队调动十分灵活。作战时有利则进,不利则退。由于地形以沙漠、山岳为主,所以夏军擅长诱敌设伏、断敌粮道、集中兵力作运动战,所以时常能以少击多[13]

中央军分为擒生军强弩军、卫戍军、侍卫军、泼喜军、铁鹞子步跋子、撞令郎与水军等。擒生军人数约十万,主要任务是在作战中掳掠生口作奴隶,相当辽军的“打草谷骑”,不担负决战任务。夏崇宗时期建立强弩军,为西夏特种部队,配备强弩和标牌。卫戍军人数约两万五千,部属在兴庆府周围地区,装备精良,所配置的副兵多达七万,是夏军的主力部队。侍卫军又号“御园内六班直”,人数约五千,分为十部,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分三番宿卫,佩戴铜制腰牌。泼喜军约两百人,是西夏的炮兵,掌握火蔟黎的技术,又能在骆驼上架设“旋风炮”抛射石弹。由于由骑兵施放,十分灵活[36]铁鹞子早期约三百人,后扩充至万人,是西夏的重甲骑兵,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在平地作战具有威力,时常随皇帝出入作战[37]步跋子,西夏的步兵,擅长山区作战,由横山等山间部落的丁壮组成。时常与铁鹞子联合突击敌军[13][38]撞令郎,由俘获的汉族士兵担任,作为战事的炮灰,减少西夏军人的损失。西夏在黄河沿岸的军事要地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水军,时常渡过黄河刺探军情,抓捕俘虏等[39]

地方军部分,夏景宗将全国军区分为左厢、右厢与十二监军司,共有左厢神勇军司驻银川弥陀洞(今陕西榆林市东)、祥祐军司驻石州、嘉宁军司驻宥州、静塞军司驻韦州、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今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卓啰和南军司驻兰州黄河北岸喀罗川(今甘肃永登)、右厢朝顺军司驻贺兰山克夷门(今宁夏石嘴山区)、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删丹县故地、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黑水镇燕军司驻居延海黑水城(内蒙古额济纳旗)、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黑山威福军司驻阴山(内蒙古乌拉特中旗)[13]。全盛时期“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每一监军司都仿宋制立有军名,设有都统军、副统军和监军司各一员,由皇帝任命贵族担任。下设指挥使、教练使及左右侍禁官等数十员,由党项人和汉人分任。 [13]

西夏监军司列表
名称 军司 今地名 古地名 左厢/右厢
左右厢十二监军司 左厢神勇军司 陕西榆林市东榆林河 银州密陀洞 左厢
石州祥祐军司 陕西绥德县西北;后改银、夏州之间 先在绥州,后改石州 左厢
宥州嘉宁军司 陕西靖边县西北红柳河 宥州 左厢
韦州静塞军司 宁夏同心县韦州 韦州 左厢
西寿保泰军司 甘肃平川区 柔狼山北 左厢
卓啰和南军司 甘肃永登县南红城镇 卓啰城 左厢
右厢朝顺军司 宁夏石嘴山市 克夷门 右厢
甘州甘肃军司 甘肃张掖市 甘州 右厢
瓜州西平军司 甘肃瓜州县东南双塔堡 瓜州 右厢
黑水镇燕军司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 亦集乃 右厢
白马强镇军司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 娄博贝 右厢
黑山威福军司 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乡 兀刺海城(西夏语音:Oranya) 右厢
后增设六监军司 翔庆军司 宁夏吴忠古城镇 西平府灵州)翔庆军 不详
天都军司 宁夏海原西天都山 天都山 不详
中寨军司 宁夏同心葫芦河一带 中寨 不详
弥峨州军司 陕西靖边北部 夏州北弥峨城 不详
贺兰军司 宁夏银川贺兰山一带 贺兰 不详
清远军司 甘肃环县甜水堡瓦渣城 清远军 不详
西夏天盛年间(1149—1169)设立的其他监军司[40] 南地中军司 不详 不详 不详
北地中军司 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 省嵬城 拱卫兴庆府
东院监军司 不详 可能为宥州嘉宁军司之别名[41] 不详
西院监军司 不详 不详 不详
南院监军司 不详 可能为清远军司之别名 不详
北院监军司 不详 不详 不详

人口

[编辑]
西夏男供养人像
西夏女供养人像

由于没有专门记录西夏人口的史书,使得西夏人口的统计十分模糊,现今史学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然而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可以由兵力数量去类推人口量[42]。目前认为人口数的下限不低于三十万户,上限不超过两百万。据《宋史》记载,西夏具有五十万大军[43],中间相差十几万。今日一种论点为西夏军具有三十七万,并在《东都事略·西夏传》找到“曩宵有兵十五万八千五百人”的记载,认为此差距是指党项族的西夏军。另一种论点是将西夏地方军五十余万人加上中央军约十九万人,总共约七十万左右。由于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人口数推算是二百万至三百万左右[42]。然而还有一派论点认为此数据过于夸张,他们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与《隆平集》的记载,西夏兵力约在十五万至十八万,总户数约三十万左右[44][45][46]

关于西夏人口的变化,各家说法不同。根据《中国人口史》赵文林与谢淑君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峰值在1038年,243万人,后因西夏和辽朝、北宋陆续发生战争而不断减少,战争停止后又缓慢回升。1069年,西夏建国后的人口峰值,230万人,后又因为战争不断减少。最后在1131年至1210年年间,人口一直维持在120万左右[47]。而《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夏景宗超过300万。1127年后,西夏人口一直未超过300万。根据《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吴松弟的版本推算,西夏人口的峰值在1100年夏崇宗时期,大约300万人。西夏人口密度低于北宋各路与唐朝各道的人口密度,然而比唐朝的陇右道高。这是因为西夏领土大多是由沙漠组成,适居范围不大,在加上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制度,因连年战事不断,人口消耗不少[42][48]

西夏是一个多民族的朝代,其主要民族有党项族汉族回鹘族吐蕃族等。西夏人大都身材修长高大,充分表现出党项羌人粗犷、剽悍、豪爽的民族性格。社会等级分明,以日常服饰礼仪区分。皇帝、文官与武官的服装均有规定标准,平民百姓只准穿青绿色衣服,贵贱等级分明。冠饰也是区分等级的依据之一,皇帝毡冠、皇后龙凤冠、命妇花杈冠,文官幞头、武官还有各种头冠样式[49]

经济

[编辑]

西夏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基础,主要以牛、羊、马和骆驼为大宗。农产品主要有大麦、稻、荜豆和青稞等物。药材和一部分手工制品也特别有名。西夏在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庆历和议后,宋廷设置榷场,恢复双方贸易往来,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迅速发展。夏崇宗夏仁宗时期,西夏经济大大的发展,四方的物品会集到首都兴庆,进入西夏经济最鼎盛的时期[14]

农业与畜牧业

[编辑]
安西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踏碓图》

党项族是游牧民族,其农业较畜牧业晚发展,农牧并重是西夏社会经济的特色。李继迁时期陆续领有河套与河西走廊地区如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兴庆(今宁夏银川)、凉州(今甘肃武威)和瓜州(今甘肃安西)等地后,由于这些地区丰饶五谷,“地饶五谷,尤宜稻麦”。其中兴灵地区与横山地区为西夏粮食的主要产地[50],其产量还可以用来救济灾民[51],而横山地区的粮食时常提供给伐宋夏军使用。西夏主要的农产品有大麦、稻、荜豆青稞等物[52],当发生战乱或天灾时只能以大麦、荜豆、青麻子等物充饥,并且等待自灵夏所运来的粮食。药材中比较有名的有大黄枸杞甘草,皆是商人极力采购的重点商品之一。其他还有麝脐羱羚角柴胡苁蓉红花蜜蜡[14]党项族汉族学习比较先进的耕种技术,已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53]。西夏领地以沙漠居多,水源得来不易,所以十分重视水利设施。西夏古渠主要分布在兴州灵州,其中以兴州汉源渠唐徕渠最有名。夏景宗时兴修从今青铜峡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54]。在甘州凉州一带,则利用祁连山雪水,疏浚河渠,引水灌田。在这些水源中,又以甘州境内的黑水最为著名。横山地区则以无定河白马川等等为水源。夏仁宗时期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中,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并规定水利灌溉事宜[55]

宁夏中宁县出产的成熟枸杞

西夏的畜牧业十分发达[56],夏廷还设立群牧司以专属管理。牧区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牧区有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绥州(今绥德)、银州(今米脂西北)、盐州(今宁夏盐池北)与宥州(今陕西定边东)诸州,还有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额济纳草原及河西走廊草原,都是兴盛的牧区。畜类主要以牛、羊、马和骆驼为大宗,其他还有驴、骡、猪等。马匹可做军事与生产用途,并且是对外的重点商品与贡品,以“党项马”最有名,早在西夏建国以前就已名满天下,晚唐诗人元稹有诗云:“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57]”。骆驼主要产于阿拉善额济纳地区,是高原和沙漠地区的重要运输工具。在西夏辞书《文海》中对牲畜的研究十分细致,有关喂养、疾病、生产与品种的区分都有详细的说明,表现出西夏人对畜牧的经验十分丰富[58]。除畜牧业外,狩猎业也十分兴盛,主要有兔鹘、沙狐皮、犬、马等。其规模不小,例如对辽朝的贡品中,即有沙狐皮一千张[59]。狩猎业在西夏中后期时仍然兴盛,受西夏大臣所重视[60],西夏军队也时常以狩猎为军事训练或演习。

手工业

[编辑]
西夏皇陵的釉陶形建筑装饰

西夏手工业分官营民营两种,主要以官营为主。其生产目的主要是供西夏贵族使用,其次则是生产外销。手工业门比较齐全,夏仁宗修订的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中即分类详细[61]。手工业以纺织、冶炼、金银、木器制作、采盐、酿造、陶瓷、建筑、砖瓦等为主,兵器制造也较为发达[62]

采盐

[编辑]

西夏的青盐是宋夏边界人民最喜欢的商品,也是西夏重要的财源之一。主要产地有盐州(今宁夏盐池北)的乌池、白池、瓦池与细项池,河西走廊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的盐州与盐山,灵州(今宁夏吴忠市)的温泉池等等老井。所出产的青盐味甘价贱,比宋朝的河东解盐更具欢迎,另外西安州的碱隈川还产白盐、红盐,只是质量不如青盐。西夏青白盐除了供西夏人民食用外,主要用于同宋朝、辽朝、金朝进行官方贸易,其中运往宋关中地区最多,并以此换回大批粮食。宋廷为此禁止西夏进口青盐,宋人只能透过走私进口,谋取暴利[63]

炼铁

[编辑]
安西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锻铁图》。图中西夏人采用比较先进的竖式风箱

西夏矿产比较丰富,所以其兵器制造业,如神臂弓、旋风炮以及劲弩不能射入的冷锻铠甲均为世人称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夏国剑”,锋利无比,贵重一时,当时就为宋人所珍视[14]

皮毛及毡毯业

[编辑]

西夏的毡毯是外销的名贵商品,其中以白骆驼毛制成的白毡于《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有“为世界最良之毡”的美称[14]

印刷业

[编辑]
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印刷时间不晚于12世纪下半叶

西夏印刷业十分发达,西夏人为了吸收汉族文化,并且维护自己的文化,用西夏文汉文两种文字雕印书籍。还有一些书籍以古藏文印刷,如在西夏黑水城发现的一批藏文文献,共有60多个编号,近300页,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藏文木刻本。其中包括佛教文献和世俗文献,其中在以古藏文印刷的《顶髻尊胜佛母陀罗尼功德依经摄略》之一页有印度高僧拶也阿难陀的名字,他被西夏皇室封为大波密坦、五明显密国师,有功德司正的职务,可证明该印刷品在西夏时期刻印[64]

为了发展印刷业,夏廷还设置刻字司以专司出版,另外私人和学校也可能刻印书籍。刻书种类繁多,有佛经、汉学经典、文学诗书、音韵、卜筮咒文、医学技术等等书籍,其中以佛经数量最多。如1189年夏仁宗就在大度民寺作大法会,散发蕃汉《观弥勒上升兜率天经》十万卷,汉《金刚普贤行诵经》、《观音经》等五万卷[62]贺兰山拜寺口方塔废墟中出土的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印刷时间不晚于12世纪下半叶;1987年甘肃武威亥母洞的发掘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下卷》,印制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前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65]

陶瓷业

[编辑]

党项族自唐中期世居陕北银夏五州之地,接触到了陶瓷技术。其陶瓷技术,受到耀州窑(陕西渭北高原一带)、磁州窑影响颇深,以兴庆府西平府附近的磁窑堡凉州塔儿湾一带为生产中心,贺兰山插旗沟、宁夏中卫老窑沟、内蒙伊克昭盟等地也有西夏窑址。从考古出土的陶瓷看,西夏烧制的瓷器以实用器为多,大多以扁壶、经瓶、罐、白瓷碗、白瓷盘为主。其瓷器技术上比不上宋瓷,但朴实凝重,使用剔瓷手法,形成独具一格的西夏瓷器[62]。也有烧制空心瓷质蒺藜,内部装填火药,作为投掷武器炸伤敌人。

商业与货币

[编辑]
西夏乾祐元宝铁钱[66]

由于西夏领有丝路商业要道河西走廊,再加上国内只盛产畜牧,对于粮食、茶叶与部分手工品的需求量大,所以对外贸易是西夏经济的命脉之一,主要分为朝贡贸易、榷场贸易与窃市(私市)。西夏国内的城市商业十分繁荣,兴庆凉州甘州黑水城都十分兴盛[67]。商品以粮食、布、绢帛、牲畜、肉类为大宗[68]。西夏可以借由掌控河西走廊以管理西域中原的贸易往来,与北宋辽朝金朝西州回鹘吐蕃诸部有频繁的商业贸易。由于西夏过度垄断河西走廊,使得部分西域商人改走柴达木盆地,经鄯州(今青海西宁)沿湟水而到达宋朝秦州(今陕西天水),史称吐谷浑路[68]

西夏对中原北亚的宗主国采取朝贡贸易,时常以骆驼或牛羊等价换取粮食、茶叶或重要物资。西夏在宋夏战争获胜,于庆历和议中,每年自宋朝获得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每年还在可以各种节日中获得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西夏自李继迁叛宋附辽开始向辽朝贡,至辽天祚帝亡国,总计向辽朝贡24次。西夏也会以宋朝的茶叶与岁币换取回鹘吐蕃的羊只,再转卖给宋、辽、金等国,从中牟取暴利。由于朝贡贸易时常因为战事而中断,并不是很稳定[68]

比较大宗且稳定的贸易为榷场贸易,西夏与北宋辽朝金朝的边境地带设有共同使用的榷场进行和市,例如与宋朝制定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镇戎军(今宁夏固原)、麟州延州等地的榷场;与辽朝在辽西京西北的天德府云内和云中西北的银瓮口、过腰带与上石楞坡等地的榷场等。在榷市中,有固定的贸易场地和牙人评定货色等级,由双方官府派遣的监督、稽查人员共同管理市场,征收税务。贸易内容以牲畜、毛织品、药材为大宗。而“官市”以外的商品种类不受此限[68]。金灭北宋后,由于南宋与西夏隔绝,西夏对外贸易掌握在金朝手中,经济上不能不依赖于金朝。1141年金朝同意开放保安军、兰州绥德环州东胜州的榷场。1172年金朝金世宗以保安军、兰州、绥德不产布为由关闭这些榷场,认为以纺织品换取西夏的奢侈品不划算。这使得双方关系紧张,在夏仁宗末期战事不断,十年后才恢复正常贸易。最后比较大量且分散的是“窃市”(私市),也就是非正式市场与走私贸易,例如青盐贸易即采取走私方式换取宋朝的粮食[68]

由于西夏商业的兴盛,作为流通的货币也十分重要:一类是本国铸造的西夏货币;另一类是从宋、金进口的货币。早在夏景宗时期即铸造货币,各代皇帝除了夏献宗夏末帝之外都有铸钱实例,夏仁宗还于1158年设立通济监铸钱。西夏钱币的铸造大都比较精美,而且书法俊逸、流畅。目前面文为西夏文的钱币已经发现有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以及“天庆宝钱”[68]

文化

[编辑]

西夏文化深受汉族河陇文化及吐蕃回鹘文化的影响。并且积极吸收汉族文化与典章制度[69]。发展儒学[70],宏扬佛学,形成具儒家典章制度的佛教王国[71]。西夏起初是游牧部落,佛教在1世纪东传凉州刺史部以后,于该区逐渐兴盛起来,在西夏建国后开始创造自己独有的佛教艺术文化。内蒙古鄂托克旗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佛教壁画艺术的宝库。在额济纳旗黑水城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观音像等,是荒漠的重大发现。另外西夏也大力发展敦煌莫高窟。1036年西夏攻灭归义军后,占领瓜州沙州,领有莫高窟。从夏景宗夏仁宗,西夏皇帝多次下令修改莫高窟,使其更加增添了几分光辉。当时莫高窟涂绿油漆,接受中原文化与畏兀儿吐鲁番风格[71]。此外,表现西夏文化的还有西夏文,又称蕃书。西夏设立蕃学和汉学,使西夏民族意识增强,百姓“通蕃汉字”,文化也增加了许多。值得一提,李元昊曾经颁布秃发令,命令全国男人三天内必须秃发,违者格杀勿论。西夏还设立蕃学太学。史家戴锡章《西夏记》曾言:“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置博士弟子员。尊孔子为文宣帝,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11]

思想与教育

[编辑]
西夏文的草书《孙子兵法》局部,藏于宁夏档案馆

西夏儒学的发展是一种处在儒家影响下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制度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从李继迁伊始至西夏末年,历代帝王莫不学习与模仿汉制。例如李继迁时“潜设中官,尽异羌夷之体,曲延儒士,渐行中国之风。”[72]李德明时 “大辇方舆,卤薄仪卫,一如中国制。”。西夏党项世代皇亲宗室,崇拜孔子,钦慕汉族文化[73]。除了崇儒尚文,还编写了一些融合和宣扬儒家学说的书籍,如《圣立义海》、《三才杂字》、《德行记》、《新集慈孝传》、《新集锦合道理》、《德事要文》等[32]。其儒学经过夏景宗、夏毅宗、夏惠宗与夏崇宗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出现盛况。

夏景宗在建立官制的同时设立了蕃汉大学院,是西夏五个司等以外的机构,与次等司平级。分蕃大学院和汉大学院,相当于中原王朝的翰林院,简称为蕃学和汉学,作为文化培养的摇篮[74]。汉学掌与宋朝往来表奏,中间书写汉字,旁列蕃字(西夏文);蕃学掌与吐蕃、回鹘等往来文字,以蕃字书写,各国文字副之。由院正或学正主持,又有择明、正习等官员,两学院都设有博士[75]。夏景宗时期以博学多才的野利仁荣主持蕃学以重视蕃学,并于各州蕃学里设置教授,进行教学。

西夏大致设立了五种学校:蕃学、国学、小学、宫学、太学。西夏建立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的需要,尊孔子为文宣帝。西夏在中后期还发展科举制度,夏崇宗后期开始设童子科实行科举考试,1147年夏仁宗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西夏后期基本以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不论蕃汉及宗室贵族由科举而进入仕途成为必然的途径[32]

文学与文字

[编辑]
西夏书面青铜法令,用于发送书信时验证身份

西夏崇尚汉文化,但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传世不多,大多以诗歌和谚语为主。诗歌有宫廷诗、宗教劝善诗、启蒙诗、纪事诗与史诗等几类。西夏诗歌有韵律,一般为对称结构,通常是五言或七言体,也有多言体,每一诗句的音节数目不同。比较有名的有颂扬西夏文创制者野利仁荣的《大颂诗》。史诗性的作品《夏圣根赞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遣词造句带有浓重的民谣色彩[76]。其中开首三句:“黑头石城漠水边,赤面父冢白河上,高弥药国在彼方”,被西夏学学者用来研究党项历史源起。另外还有赞美重建太学的《新修太学歌》,具有宫廷诗的风格。夏崇宗重视文学,本人曾作《灵芝歌》与大臣王仁忠酬唱,传为佳话[77]

西夏谚语对偶工整,结构严谨,字数多少不一,内容广泛地反映了西夏社会的各种面向、并涉及百姓生产、风俗与宗教等内容。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是由西夏人梁德养于1176年初编、1187年由王仁持补编,共有364条谚语[78]。其内容有“谚语不熟不要说话”的记载,“千千诸人”、“万万民庶”都离不开谚语,凸显出谚语对西夏人民的重要性[77]

西夏皇帝十分重视本国国史的编撰工作。斡道冲李德明时期就掌管撰修西夏国史之职,其后代亦同。夏仁宗时设置翰林学士院,命王佥焦景颜参照宋朝编修实录的办法纂修国史,负责修《李氏实录》。1225年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官后,撰写《夏国世次》,可惜已失[79]

西夏立国前夕,夏景宗为了建立属于本国的文字,派野利仁荣仿照汉字结构创建西夏文,于1036年颁行,又称“国书”或“蕃书”,与周围王朝往来表奏、文书,都使用西夏文。文字构成多采用类似汉字六书构造,但笔画比汉字繁多[80]。西夏文学家骨勒茂才认为西夏文和汉文的关系是“论末则殊,考本则同”[81]。西夏文创制后,广泛运用在历史、法律、文学、医学著作,镌刻碑文,铸造钱币、符牌等也都使用西夏文。夏廷又设立蕃学,由野利仁荣主持,选派贵族官僚子弟翻译汉文典籍与佛教经典等。为了翻译汉夏文字,又有骨勒茂才于1190年所撰写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序言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种,内容相同。谓“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82]表明本书目的在于便于西夏人和汉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是现今研究西夏历史的重要钥匙[77]

宗教

[编辑]
夏毅宗时期,在没藏太后极力支持下所建立的承天寺塔

西夏人民大致上以佛教为主要信仰,在建国之前则是以自然崇拜为主[83]。党项族在唐朝四川松潘地区时,就以“天”为崇拜对象[84]。当党项族迁移到陕北之后,由自然崇拜发展到对鬼神的信仰[85]。在建国之后,仍然崇尚多神信仰,有山神、水神、龙神、树神、土地诸神等自然神[86]。例如夏景宗曾“自诣西凉府祠神”。夏仁宗曾在甘州黑水河边立黑水桥碑,祭告诸神,祈求保护桥梁,平息水患。除了崇拜鬼神,党项族还崇尚巫术,并且备受重视。党项族称巫为“厮”,巫师被称为“厮乩”,是沟通人和鬼神间的桥梁,主要负责驱鬼与占卜。在战争前实行占卜以问吉凶,于战争中经常施行“杀鬼招魂”的巫术[87]

西夏文刻印的《金光明最胜王经

佛教是西夏的国教,建国前后六次向宋求赎佛经,宋朝赐以《大藏经》。夏景宗在立国后,便开始用西夏文翻译佛经。五十多年内译出大小乘佛经820部,3579卷,满足人民对佛教的需求。除此之外,夏景宗等历代夏帝与太后也兴建许多佛教寺庙高台寺,概括地分为兴庆府贺兰山中心、甘州凉州中心、敦煌安西中心以及黑水城中心[88]。例如有名的承天寺是应夏毅宗母后没藏太后要求而兴建,1093年更重修凉州感通塔及寺庙,隔年立“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夏崇宗时期更在甘州建筑卧佛寺。西夏朝廷大力提倡佛教,提高僧人地位,使僧人不用纳税与负担杂役;犯罪也可减免罪刑;寺院环境也受朝廷保护。西夏后期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趋势日益增大,1159年吐蕃迦玛迦举系教派初祖都松钦巴建立粗布寺,夏仁宗派使入藏迎奉。都松钦巴派大弟子格西藏琐布带经文到西夏兴庆府,被夏仁宗尊为上师,并参与翻译经文。西夏比元朝还要早设立帝师,提高藏传佛教的地位。除帝师外,还有国师以及其它有高级职称的僧人,在推动西夏佛教发展方面起著核心和中坚的作用[89]

西夏设立有僧官制度管理僧侣事务。在夏仁宗李仁孝之后,藏传佛教发展迅速。西夏后期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立帝师。帝师是西夏以及元朝最重要也是最高的师号。西夏至少在12世纪中期就设立了帝师制度。北京房山云居寺所藏汉、藏文合璧《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的题款中发现了西夏的帝师贤觉帝师波罗显胜。西夏汉文典籍《杂字·官位·第十七》中列有帝师,更确证了西夏帝师的存在。从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西夏帝师有两位,除贤觉帝师外还有继任的慧宣帝师和夏桓宗时期的大乘玄密帝师[90],他们都是藏族僧人,在西夏都是地位崇高,撰著了多种佛教文献。仁宗乾祐七年(1176)立,夏仁宗所御制的西夏黑河建桥敕碑以汉文和古藏文记录,汉文碑铭中提到:“昔贤觉圣光菩萨哀悯此河年年暴涨,飘荡人畜,故以大慈悲,兴建此桥”,其中“贤觉圣光菩萨”即“贤觉帝师波罗显胜”,为夏仁宗帝师[91]

除了佛教以外,西夏也包容其他宗教。西夏有流传道教,例如夏景宗之子宁明就是学习道家的辟谷术而死[92]。《文海》解释“仙”字为“山中求道者”,“山中求长寿者”。在西夏晚期,在沙州和甘州一带还有流传景教伊斯兰教。例如《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在原西夏领土唐古忒省(唐古忒即蒙古语西夏,音Tangut),敦煌甘州兴庆府(游记中使用了兴庆府的蒙古语名称:额里哈牙)有部分景教和伊斯兰教徒,此处的唐古忒省即西夏中兴行省[93][94]

艺术

[编辑]
榆林窟第29窟《水月观音图》,图中将山水和人物有机地结合,达到很高的意境

西夏的艺术文化十分多元且丰富,在绘画、书法、雕刻、舞蹈与音乐都有成就。绘画方面,以佛教绘画流传至今,主要呈现在石窟与寺庙壁画等,现今以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最为丰富。早期学习北宋风格,后来受回鹘佛教与吐蕃藏传佛教的壁画艺术的影响,最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线条采用铁线与兰叶描为主,辅以折芦、莼菜条;敷彩大量使用石绿打底,使画面呈独具风格的冷色调的“绿壁画”。绘画内容分别有佛教故事与说法、供养菩萨与人像以及洞窟装饰图案等,以《文殊变图》、《普贤变图》、《水月观音图》与《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最为有名。此外,也可在《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内的《农耕图》、《踏碓图》、《酿酒图》与《锻铁图》中观察到西夏社会生产和生活内容。木刻版画方面,大多来自西夏文和汉文佛经中。在黑水城出土的大量佛画中,有《文殊图》、《普贤图》、《胜三世明王曼荼罗图》等等。内容浓抹重彩,色调深沉。而版画《卖肉图》和《魔鬼现世图》,描绘生动,反映出西夏绘画的深度[15]

书法在楷书多见于写经与碑文,篆书见于碑额与官印。夏仁宗时期的翰林学士刘志直,工于书法,他用黄羊尾毫制作之笔,为时人所效法[15]。雕塑方面十分发达,有铸铜、石雕、砖雕、木雕、竹雕、泥塑与陶瓷等。其特点比例均衡,刀法细腻,十分写实。泥塑以佛寺塑像为代表,多运用写实与艺术夸张手法,刻划现实生活的人物形象。例如夏崇宗时期修建的甘州大佛寺释迦牟尼涅槃像、敦煌莫高窟第491窟西夏供养天女彩塑等等。其他陶瓷艺术品也是刻工精细而生动[15]

西夏在党项时期的乐器以琵琶、横吹,击缶为主,其中横吹即竹笛。后来接受中原音乐的文化,李德明时采用宋制制乐而逐渐繁多。夏景宗建国后,革除唐宋缛节之音,“革乐之五音为一音”[95]。1148年,夏仁宗令乐官李元儒更定音律,赐名《鼎新律》。西夏音乐十分丰富[96],且设有蕃汉乐人院,夏惠宗时曾招诱宋朝教坊司女子、乐人加入西夏乐院,戏曲如《刘知远诸宫调》等也已经传入西夏,写本并被保留在西夏黑水城遗址中,为中国现存最早诸宫调[15]。西夏时期的舞蹈在碑刻和石窟壁画中留有生动的形象,富含唐宋舞蹈与蒙古舞蹈的风格。如《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碑额两侧的线刻舞伎,舞姿对称,裸身赤足,执巾佩璎,于豪放中又显出妩媚。榆林窟第3窟西夏壁画中的《乐舞图》,左右相对吸腿舞状,姿态雄健[15]

科技

[编辑]
黑水城出土的活字印刷的西夏日历

党项人本身是游牧民族,科技比较薄弱。割据银夏五州时期,接触了宋朝的技术。在西夏立国之后,吸收了宋朝和西域诸国技术加以发展,在武器锻炼、活字印刷方面居领先地位,在水利工程、陶瓷、冶金、畜牧、采盐、皮毛、造纸、印刷、建筑等领域都有出色表现。

西夏印刷业受益于佛经的大量印刷,可熟练使用雕版印刷泥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贺兰山拜寺口方塔遗址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印刷时间不晚于12世纪下半叶;河西走廊发掘的西夏文泥活字排印的《维摩诘所说经》,印制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前期,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泥活字印本[65][97]

在天文气象方面,主要是学习宋朝的天文与历法。西夏人设置司天监以观察天文,并列有分析、解释天文的“太史”“司天”和“占者”以分析天文。在骨勒茂才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天相》中有对天文星象的详细记载。例如将天空分为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等方位,每个方位设有7个星宿。在气象方面也有详细的分析,例如风有和风、清风、金风、朔风、黑风、旋风;雨有膏雨、谷雨、时雨、丝雨;云有烟云、鹤云、拳云、罗云、同云,等等。历法方面,西夏至1004年材自北宋获得《仪天历》,这是西夏第一本历书。立国后,设“大恒历院”的机构掌管历法的编制和颁行。西夏历书采用番汉合璧历书与宋朝颁赐历书两类,其详细情形仍需研究[79]

在医学方面,在党项族在青藏高原游牧的时期,医学知识十分匮乏,百姓迷信鬼神,大多向神明求医[98]。在立国后,积极吸收宋朝的医学与药学,并且出版《治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并且设有“医人院”,在政府机构中属“中等司”。西夏人对病理的认知大多分成血脉不通[99]、传染[100]、“四大不和”(地、水、火、风)[101]等观点,其中四大不和是缘自藏传佛教的说法。由于西夏本身医学不如中原的朝代[79],所以一些疑难病症无法医治,只好求助于宋朝金朝。例如夏仁宗时,权臣任得敬患病,久治不愈。所以夏仁宗派使者向金朝请求医疗支援[102]夏桓宗时,其母患病,也派使至金朝求医[103]

西夏具有较为发达的陶瓷工艺,技术上受北宋瓷窑磁州窑耀州窑的影响。总体特点质朴挺拔、豪放生动,色彩多样,明显不同于辽金瓷器。西夏瓷器最显著的装饰特征是剔刻工艺,先在上釉的器物上用刻刀划刻出纹饰图案,叫做“刻釉”,再用刻刀将要表现的纹饰图案以外的釉面剔掉或刮掉,露出胎体,叫做“剔釉”[104]。现存西夏瓷器多为残品,完整的西夏剔刻瓷器存世不足百件[105]

君主年表

[编辑]
西夏 1038年-1227年
庙号 谥号与城号[k] 汉名 西夏名 常用名称 在位时间 年号
太祖
夏景宗追尊)
神武皇帝
夏景宗追尊)
继迁 李继迁 991年-1004年[l]
太宗
夏景宗追尊)
光圣皇帝
夏景宗追尊)
德明 李德明 1004年-1031年[m]
景宗 武烈皇帝
(城号)风角城皇帝

(城号)风角圣王
(城号)风帝
元昊 嵬名曩霄 李元昊 1032年[n]-1048年 显道 1032年-1034年
开运 1034年-1034年
广运 1034年-1036年
大庆 1036年-1038年
天授礼法延祚 1038年-1048年
毅宗 昭英皇帝 谅祚 两岔 李谅祚 1048年-1067年 延嗣宁国 1049年-1049年
天祐垂圣 1050年-1052年
福圣承道 1053年-1056年
奲都 1057年-1062年
拱化 1063年-1067年
惠宗 康靖皇帝
(城号)贵梁城皇帝[o]
秉常 李秉常 1067年-1086年 乾道 1068年
天赐礼盛国庆 1069年-1073年
大安 1074年-1084年
天安礼定 1085年-1086年
崇宗 圣文皇帝
(城号)明城皇帝

(城号)白城皇帝
乾顺 李乾顺 1086年-1139年 天仪治平 1086年-1089年
天祐民安 1090年-1097年
永安 1098年-1100年
贞观 1107年-1113年
雍宁 1114年-1118年
元德 1119年-1127年
正德 1127年-1134年
大德 1135年-1138年
仁宗 圣德皇帝
(城号)珠城皇帝
(城号)护城皇帝
仁孝 李仁孝 1139年-1193年 大庆 1140年-1143年
人庆 1144年-1148年
天盛 1149年-1169年
乾祐 1170年-1193年
桓宗 昭简皇帝 纯祐 李纯祐 1193年-1206年 天庆 1194年-1206年
襄宗 敬穆皇帝 安全 李安全 1206年-1211年 应天 1206年-1209年
皇建 1210年-1211年
神宗 英文皇帝 遵顼 李遵顼 1211年-1223年 光定 1211年-1223年
献宗 德旺 李德旺 1223年-1226年 乾定 1223年-1226年
李睍 1226年-1227年 宝义 1226年-1227年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兴庆府,位于今宁夏银川。1205年,更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
  2. ^ 关于西夏国号,有多种称呼,共有:
    1. “大夏”为李元昊于1039年向北宋宋仁宗上的表章:“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5]。”
    2. “邦泥定国”首见于1043年西夏使者递给北宋宋仁宗的建国国书:“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上书父大宋皇帝”[6],曩霄即李元昊自称。此国号可能是党项语音译,意译为“大白高国”或“大白上国”。关于“白高”的涵义,一说白高是指白河上游,发源于今四川西北的白水,意指党项族的发源地松潘高原;另一说西夏国崇尚白色,以白为尊[7]
    3. “白高大夏国”为俄国西夏学学者克恰诺夫根据《西夏文大藏经》所译的国号。
    4. 西夏又自称西朝,称北宋为东朝,辽朝为北朝。
    5. 关于其他国家或史书对西夏的称呼:
      1. 宋史》称“夏国”,《辽史》、《金史》和《元史》称“西夏”。
      2. 长春真人西游记》中,因该国处黄河以西,称“河西”。
      3. 蒙古帝国称“唐兀惕”(ᠲᠠᠩᠭᠤᠳ tangγud),“唐兀”即蒙古语的党项,“惕”为蒙古语的复数。《元朝秘史》称唐兀惕、“唐古惕”或“唐忽惕”,《马可波罗游记》称Tangut[8]
  3. ^ 其范围包含银州(今陕西米脂县)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县)以东等地区。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延州(今陕西延安)也有部分党项族。其中拓拔乞梅率部定居于庆州(今甘肃庆阳县),号东山部。而拓跋朝光率部定居于银州、夏州一带,号平夏部。平夏部后来成为西夏立国的基础[9]
  4. ^ 此时共领有银州(今陕西米脂县)、夏州(今陕西横山县)、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宥州(今陕西静边县)与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等五州之地[9]
  5. ^ 李元昊为了摆脱宗主国宋朝,放弃唐宋王朝赐姓李、赵,改姓名为嵬名囊霄,并且自号兀卒。兀卒又作吾祖、乌珠,即“青天子”,以有别宋朝的黄天子[12]
  6. ^ 横山山脉是宋夏的天然国界,北宋自东边的麟州、府州,到西边的原州、渭州一带建立大大小小的堡垒关卡[12]
  7. ^ 宋朝于好水川之战转为守势后,以庞籍守鄜延路、范仲淹守环庆路、王沿守泾原路、韩琦守秦凤路,建立这四路防线固守[12]
  8. ^ 宋廷命李宪为五路大军统帅,从熙河路进发。种谔出鄜延军,高遵出环庆路,刘昌祚出泾原路,王中正出河东路。由泾原军、环庆军先取灵州,然后直攻兴庆府。河东军、鄜延军会师夏州,再攻怀州,最后直取兴庆府。吐蕃唃厮啰国首领董毡也派兵支援,渡黄河攻取凉州[12]
  9. ^ 永乐城位于银州、夏州与宥州之间,可掌控整个横山地区[12]
  10. ^ 西夏蕃官除了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丁卢、丁弩、素斋、祖儒、吕则、枢铭之外,还有领卢、昂星、谟个、芭良、鼎利、春约、祝能、印吴、广乐、叶令吴个、令能、庆唐、磋迈、昂聂、令逊、程谟、吕厄、僚礼、创祐、阿克泥与德明等等....在宋朝文献中,也出现大量蕃官称谓,如叶令吴个、领卢、丁拿、聿则、旺精、令能等等[11]
  11. ^ 城号是西夏独有的尊号称呼,至今仍然没有清楚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城号大概与谥号相当,疑是西夏人建立的谥诔制度以表彰皇帝业绩[106]
  12. ^ 此为夏太祖担任夏王的时间,尚未称帝。
  13. ^ 此为夏太宗担任夏王的时间,尚未称帝。
  14. ^ 夏景宗于1032年继位夏王,于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
  15. ^ 城号本为西夏文,翻译成贵梁城皇帝、珍陵城皇帝或面壁城皇帝

参考文献

[编辑]
  1. ^ Kuhn, Dieter.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The So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15 October 2011: 50. ISBN 9780674062023. 
  2. ^ Bowman, Rocco. Bounded Empires: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 Implications in Sino- Tangut Relations, 960-1127 (PDF). The Undergraduate Historical Journal at UC Merced. 2014, 2: 11 [2022-10-17]. ISSN 2693-230X. doi:10.5070/H32102568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4). 
  3. ^ McGrath, Michael C. Frustrated Empires: The Song-Tangut Xia War of 1038-44. In Wyatt. : 153. 
  4. ^ Turchin, Peter; Adams, Jonathan M.; Hall, Thomas D. East-West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Empires.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 December 2006, 12 (2): 222 [2016-09-16]. ISSN 1076-15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5. ^ 《宋史·外国一·夏国》:“明年,遣使上表曰:......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
  6. ^ 《宋史·外国一·夏国》:“明年,遣六宅使伊州剌史贺从勖与文贵俱来,犹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
  7.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74–277. ISBN 7-5622-2277-0. 
  8. ^ 李范文〈讨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 载《西夏研究论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二章 党项羌历史的童年〉 第55页-第79页.
  10. ^ 10.0 10.1 史金波; 李汉松. 与剑桥大学彼得·科尼基教授商榷中国的西夏认同. m.thepaper.cn. 澎湃. 2021-07-30 [2021-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0).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六章 中学西渐: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161页-第164页.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12.11 12.12 12.13 12.14 12.15 12.16 12.17 12.18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三章 开盛时期的大夏国〉 第83页-第117页.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六章 中学西渐: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167页-第174页.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三章 开盛时期的大夏国〉 第117页-第121页.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中国通史》〈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第五节西夏的文化艺术〉
  16. ^ 《新唐书·卷第二百二十一·西域上》:“其地古析支也,东距松州,西叶护,南舂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处山谷崎岖,大抵三千里。”
  17.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宥州刺史拓跋思恭,本党项羌也,纠合夷、夏兵会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于鄜州,同盟讨贼。......以拓跋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
  18. ^ 18.00 18.01 18.02 18.03 18.04 18.05 18.06 18.07 18.08 18.09 18.10 《中国通史 宋辽金元史》〈第二章 北宋的外患-辽与夏〉 第33页-第39页.
  19. ^ 《宋史》卷十《仁宗本纪二》记载:“(宝元)二年春正月,癸丑,赵元昊表请称帝、改元。”
  20. ^ 《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传上》记载如下:明年(北宋宝元二年),遣使上表曰:“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远祖思恭,当唐季率兵拯难,受封赐姓。祖继迁,心知兵要,手握乾符,大举义旗,悉降诸部。临河五郡,不旋踵而归;沿边七州,悉差肩而克。父德明,嗣奉世基,勉从朝命。真王之号,夙感于颁宣;尺土之封,显蒙于割裂。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汉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礼乐既张,器用既备,吐蕃、塔塔、张掖、交河,莫不从伏。称王则不喜,朝帝则n是从,辐辏屡期,山呼齐举,伏愿一垓之土地,建为万乘之邦家。于时再让靡遑,群集又迫,事不得已,显而行之。遂以十月十一日郊坛备礼,为世祖始文本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国称大夏,年号天授礼法延祚。伏望皇帝陛下,睿哲成人,宽慈及物,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敢竭愚庸,常敦欢好。鱼来雁往,任传邻国之音;地久天长,永镇边方之患。至诚沥恳,仰俟帝俞。谨遣弩涉俄疾、你斯闷、卧普令济、嵬崖你奉表以闻。”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四章 嬗变:从兴盛到灭国〉 第122页-第148页.
  22. ^ 22.0 22.1 22.2 第三节 蒙古的进攻与西夏的灭亡. [2011-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2).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10-12.
  23. ^ 23.0 23.1 23.2 石坚军 张晓非,〈蒙古经略西夏诸役新考〉,《西北民族论丛》,2014年
  24. ^ 24.0 24.1 24.2 鲍桐,〈兀刺海城地望和成吉思汗征西夏军事地理析〉,《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25. ^ 《西夏书事·卷第三十九》:“嘉泰三年、金泰和三年、夏天庆十年三月 策士。赐宗室尊顼进士及第。遵顼,齐王彦忠子……。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延祐廷试进士,唱名第一,令嗣齐王爵。未几,擢大都督府主。”
  26. ^ 《西夏书事·卷42》:守将籍辣思义纳火穴中,蒙兵多死,思义城守如故。
  27. ^ 《元史·卷120·察罕传》:“众方议降,会帝崩,诸将擒夏主杀之,复议屠中兴,察罕力谏止之,驰入,安集遗民。”
  28. ^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拜寺沟西夏方塔. 文物出版社. 2005 [2020-06-06]. ISBN 978750101727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29. ^ 29.0 29.1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三章 开盛时期的大夏国〉 第113页-第117页.
  30.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六·夏国下》:“河之内外,州郡凡二十有二。河南之州九:曰灵、曰洪、曰宥、曰银、曰夏、曰石、曰盐、曰南威、曰会。河西之州九:曰兴、曰定、曰怀、曰永、曰凉、曰甘、曰肃、曰瓜、曰沙。熙、秦河外之州四:曰西宁、曰乐、曰廓、曰积石。”
  31. ^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六章 中学西渐: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164页-第166页.
  32. ^ 32.0 32.1 32.2 32.3 西夏的歷史與文化 李華瑞 (PDF). [2019-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10). 
  33. ^ 《简明西夏史》〈第三章西夏国家的建立·第二节建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34. ^ 《简明西夏史》〈第五章西夏国家的繁荣 第三节以法治军〉
  35. ^ 《金史·卷第一百三十四·西夏》
  36.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五·夏国传上》:“有炮手二百人,号泼喜,陡立旋风炮于橐驼鞍,纵石如拳。”
  37. ^ 《宋史·兵志》:“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
  38. ^ 《宋史·兵志》:“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涧,最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山谷深险之处遇敌,则多用步跋子以为击刺掩袭之用”。
  39.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9》元丰五年九月甲申
  40.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41. ^ 张多勇. 西夏宥州—东院监军司考察研究. 《西夏学》. 2016年, 02期. CNKI XXAX201602006. 
  42. ^ 42.0 42.1 42.2 吴松弟(2000年):《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43. ^ 《宋史·第四百八十六卷·夏国传下》:“元昊既悉有夏、银、绥、宥、静、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而洪、定、威、龙皆即堡镇号州,仍居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始大建宫……置十二监军司,委豪右分统其众。自河北至午腊蒻山七七万人,以备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右厢宥州路五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右厢甘州路三万人,以备西蕃、回纥;贺兰驻兵五万,灵州五万人,兴州兴府七万人为镇守,总五十余万。”“诸军兵总计五十余万。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号御围内六班,分三番以宿卫。每有事于西,则自东点集而西;于东,则自西点集而东;中路则东西皆集。”
  44. ^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仁宗庆历四年》:“(赵师民)羌贼所盗陕右数州,于本路十分之二;校其人众,七八分之一;虽兼戎狄,亦不过五六分之一。”
  45. ^ 《隆平集》:“在德明,兵十余万而已,曩宵(即元昊)之兵逾十五万”
  46. ^ 赵斌/张睿丽,〈西夏开国人口考论〉,《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第67-72页 ,
  47. ^ 赵文林与谢淑君. 《中国人口史》. 276页—279页.
  48. ^ 杜建录(2016年):《西夏学论集》〈论西夏的人口〉 第18页-第23页.
  49. ^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六章 中学西渐:西夏的政治制度〉 第174页-第175页.
  50.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六·夏国下》:“其地饶五谷,尤宜稻麦。甘、凉之间,则以诸河为溉,兴、灵则有古渠曰唐来,曰汉源,皆支引黄河。故灌溉之利,岁无旱涝之虞。”
  51. ^ 《西夏书事·卷第三十二》:“夏贞观十年,宋大观四年秋,瓜、沙、肃三州大饥,乾顺命发灵、夏诸州粟赈之。”
  52. ^ 《辽史·卷第一百一十五·西夏外纪》:“土产大麦、荜豆、青稞、皞子、古子蔓、堿地蓬实、苁蓉苗、小芜荑、席鸡草子、地黄叶、登厢草、沙葱、野韭、拒灰、白蒿、堿地松实。”。
  53.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一百三十五·庆历二年二月辛已》:“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54. ^ 关于昊王渠的叙述,另见昊王渠遗址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5. ^ 《简明西夏史》〈第七章西夏的社会经济·第二节西夏的农业〉
  56. ^ 《金史·卷第一百三十四·西夏》:“土宜三种,善水草,宜畜牧,所谓凉州畜牧甲天下者是也。”
  57. ^ 《相和歌辞·估客乐》: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58. ^ 《简明西夏史》〈第七章西夏的社会经济·第一节西夏的畜牧业与狩猎业〉
  59. ^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第二十一·外国贡进礼物·西夏国贡进物件》:“沙狐皮一千张,兔鹘五只,犬子十只等”。
  60. ^ 《西夏书事·卷第三十二》:“(夏崇宗时期)吾朝立国西陲,以狩猎为务”
  61. ^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司序行文门》:“有刻字司、造案司、金作司、绢织院、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造纸院、砖瓦院、出车院等”
  62. ^ 62.0 62.1 62.2 《简明西夏史》〈第七章西夏的社会经济·第三节 西夏的手工业〉
  63.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一百四十六·庆历4年正月庚子》:“以青盐价贱而味甘,故食解盐者殊少”、“峻青白盐之禁……重为法以绝之”。
  64. ^ 史金波. 最早的藏文木刻本考略. 中国藏学. 2005-05-23 [202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65. ^ 65.0 65.1 孙寿岭:《西夏泥活字版佛经》(1994.3.27版)《中国文物报》
  66. ^ 帚珍齋乾祐元寶鐵錢. [2021-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2). 
  67. ^ 《凉州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云:“况武威当四冲地,车辙马迹,辐凑交会,日有千数”,“众匠率职,百工效技”。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简明西夏史》〈第七章西夏的社会经济·第四节 西夏的商业〉
  69.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一百五十,庆历四年六月》:“(富弼言)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
  70. ^ 《略论西夏文化同河陇文化的关系》,载《西夏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71. ^ 71.0 71.1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五章 佛教王国〉 第150页-第160页.
  72. ^ 《续资治通值长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79。
  73. ^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第四·西夏斡公画像赞》:“西夏之盛,礼事孔子,极其尊亲,以帝庙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谟,通经同文,教其国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顾瞻学宫,遗像斯在,国废时运,人鲜克知”
  74. ^ 《西夏书事·卷第三十一》:“立蕃学以造人士,缘时正需才,故就其所长,以牧其用。”
  75.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失效链接]
  76. ^ 聂鸿音.《西夏文夏圣根赞歌考释》.《民族古籍》.1990年第1期。
  77. ^ 77.0 77.1 77.2 《中国通史》〈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第五节西夏的文化艺术〉
  78. ^ 陈炳应. 《西夏谚语——新集锦成对谚语》.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79. ^ 79.0 79.1 79.2 《简明西夏史》〈第五节西夏的科学〉
  80.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五·夏国传上》:“字形体方正,类八分,而画颇重复”
  81. ^ 朱子方、包恩梨:《辽朝的石雕艺术》,《辽海文物学刊》1992 年第2 期。
  82. ^ 番汉合时掌中珠》据《中国出版史料·古代部分》,宋原放主编,吴道弘、王建辉、张立升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83. ^ 《中国文明史 宋辽金时期》〈西夏 第四章 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 第208页.
  84. ^ 《隋书·卷第八十三·党项传》:“三年一聚会,杀牛羊以祭天。”
  85.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五·夏国传》:“笃信机鬼,尚诅祝。”
  86. ^ 王尧. 《西夏黑水桥碑考补》.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
  87. ^ 《宋史·卷第四百八十六·夏国传下》:“不耻奔遁,败三日,辄复至其处,捉人马射之,号曰‘杀鬼招魂’”。
  88. ^ 《简明西夏史》〈第八章西夏的文化·第三节西夏的宗教〉
  89. ^ 《西夏王国与东方金字塔》〈第五章 佛教王国〉 第150页-第160页.
  90. ^ 陈庆英. 西夏大乘玄密帝师的生平. 西藏大学学报. 2000-02-25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91. ^ 史金波. 西夏的藏传佛教. 《中国藏学》. 2002年, (第1期) [2020-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1). 
  92. ^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第一百六十二,庆历八年正月辛未》:“宁明,喜方术,从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气忤而死。”
  93. ^ 《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章·唐古忒省》:“(额里哈牙)人民信奉佛教。居民大部分是土库曼族,少部分聂斯脱利派基督教徒和回教徒。”
  94. ^ 《马可波罗游记·第四十四章·甘州城,偶像的特征》:“基督教在该城建筑了三座宏伟壮丽的教堂,而佛教徒根据全省信徒的需要,建筑了更多的庙宇庵堂。”
  95. ^ 《西夏书事·卷第十二》
  96. ^ 《蕃汉合时掌中珠》:“三弦、六弦、琵琶、琴、筝、箜篌、管、笛、箫、笙、筚篥、七星、吹笛、击鼓、大鼓、丈鼓、拍板。”
  97. ^ 武威孙寿岺与西夏泥活字版《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2002.8) 《中国印刷》
  98. ^ 《辽史·卷第一百一十五·西夏外纪》:“有疾但占筮,令厮者送鬼,或迁他室,谓之‘闪病’”
  99. ^ 《文海·脉阻条释》:“此者疾也,患血脉不通之谓”。
  100. ^ 《文海·传染条释》:“此者传染也、传病也,染恶疮等之谓”。
  101. ^ 《文海·病患条释》:“此者患病也,……四大不和也”。
  102. ^ 《金史·卷第一百三十四·西夏传》:“乞良医为得敬治疾,诏保全郎王师道佩银牌往焉”。
  103. ^ 《金史·卷第一百三十四·西夏传》:“诏太医判官时德元及王利贞往,仍赐御药”。
  104. ^ 张瑞芳. 挺拔秀丽的西夏经瓶. 中国民族报.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105. ^ 王尚勇. 刀與刻之美 走出“深閨”的西夏瓷器 (PDF). 文汇报 (A26). 香港文汇报记者. 2017年3月2日 [2020-06-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4-16). 
  106. ^ 崔红芬,文志勇. 《西夏皇帝尊号考略》.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7年 [2011年11月1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11月17日). 

参考书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边裔典·西夏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史·卷485》,出自脱脱宋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金史/卷134》,出自脱脱辽史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辽史·卷115》,出自脱脱辽史

外部链接

[编辑]
中国朝代和政权
前朝
唐末藩属定难军 (881-982)
宋朝 · 北宋夏州政权 (982-1038)
大夏
1038年11月10日-1227年8月28日
后朝
大蒙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