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
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 | |
---|---|
Penghu Hospital, MOHW | |
基本信息 | |
简称 | 澎湖医院、大病院 |
地址 | 台湾澎湖县马公市中央里中正路10号 |
邮编 | 880-41 |
坐标 | 23°33′51″N 119°33′58″E / 23.564201°N 119.566152°E |
组织结构 | |
医疗划分 | 地区医院 |
附属机构 | 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 |
代表人 | 匡胜捷(院长) |
历史 | |
建立时间 | 日治台湾明治29年(1896年) |
联系方式 | |
网站 | http://www.pngh.mohw.gov.tw/?aid=home |
地图 | |
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简称澎湖医院、部澎,旧称署澎、俗称大病院。台湾澎湖县马公市的公立医院,前身为创办于台湾日治时期明治29年(1896年)的澎湖岛病院,是澎湖第一座引进现代化医疗技术的医院。[1]:78
历史
[编辑]日治时期
[编辑]公元1895年(光绪21年、明治28年),大清帝国于前一年甲午战争失利,便和日本帝国签署〈马关条约〉,澎湖因此随福建台湾省被割让予日本[2]。日本政府在澎湖设“澎湖厅”[3]:98-100,当时因澎湖人口多集中在妈宫城(旧妈宫社,分有东甲、北甲和南甲[4])内,街道狭隘曲折,屋舍未经规划,通风不良且拥挤不堪,家家户户常擅自放养鸡、猪于街坊奔走,民众公共卫生观念普遍低落,随意便溺、吐痰状况屡见不鲜,故卫生条件十分低劣,非常容易孳生传染病。[1]:76
明治29年(1896年)间,澎湖厅方除了制定各项卫生规范,除企图移风易俗之外,尚征用妈宫城东南隅的提标馆和海坛馆(皆为班兵庙馆)作为医院,设内、外科,此即“澎湖岛病院”雏形,为澎湖第一座西式医院。[5][1]:38、73
澎湖岛病院亦开办公医制度,于澎湖十三澳、包括偏远区域皆派遣一名公医进驻。当时澎湖岛病院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之外,也肩负起对民众进行卫生宣导的任务[1]:78。明治31年(1898年),澎湖岛病院改隶台湾总督府,转称府立澎湖医院。[5]
明治30年(1897年),当时澎湖进驻大量日本军队,同时也带来不少经营特种行业的日本娼妓或艺妓。为了防止性病传播,澎湖厅特地设立“驱梅院”,提供各种健康检查。明治34年(1901年),澎湖厅方为预防妈宫传染病扩散,于妈宫城外的火烧坪鬼仔山处设立“避院所”(今马公市光明里一带),专门收容传染病患者。明治36年(1903年),日本陆军在妈宫城墙外侧设立“卫戍医院”(毁于1945年的澎湖空袭[6])。海军也在妈宫要港部(今案山里)设立“海军病院”。综观澎湖日治时期的医疗设施,可谓十分周全。[1]:78
民国时期
[编辑]昭和20年(1945年),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澎湖[7],同年11月接收澎湖医院,医院改为台湾省立澎湖医院,首任院长林道。[5]
民国47年(1958年)7月,澎湖医院进行改建,原本的木造院舍全数拆除,以钢筋混凝土、水泥空心砖等建材重建,民国48年(1959年)6月4日竣工,院内设备多由美援补助。民国76年(1987年),澎湖医院增建二楼病房,并于翌年二月完工启用。[5][8]
民国86年(1997年),台湾实行“精省”[9],澎湖医院遂于民国88年(1999年)7月1日起改隶行政院卫生署,后改名为“行政院卫生署澎湖医院”,简称“署澎”。民国102年(2013年),行政院卫生署升格成卫生福利部,复更名为“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5]
部门
[编辑]澎湖医院旧门厅暨防空洞 | |
---|---|
位置 | 台湾澎湖县马公市中正路10号 |
材料 | 钢筋混凝土 |
建成时间 | 明治29年(1896年):门厅(已拆除) 昭和15年(1940年):防空壕(未开放) (保存门厅实为 中华民国77年建筑) |
公众参观 | 参观费用:未开放 |
官方名称 | 澎湖医院旧门厅暨防空洞 |
类型 | 登录等级:澎湖县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医院设施 |
澎湖医院设有医疗部、医事部、行政部和护理部。医疗部下设共同照护中心,另设15科,分别是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牙科、精神科、放射诊断科、复健科、急诊医学科、皮肤科、家庭医学科、眼科、骨科、麻醉科、小儿科。[5]
其他
[编辑]澎湖医院亦附设有护理之家,本部位于马公市市中心,大众运输便捷,院舍占地面积约一甲,精神科病房于安宅院区,约占地两千余坪,两院合计总床数依卫生局核可床数为233床。[5]
历史建筑
[编辑]澎湖医院之“旧门厅”与“防空洞”皆被指定为中华民国历史建筑:[10]
- “旧门厅”初建于明治29年(1896年),为立面呈半圆形构造、外墙贴磁砖的西洋风格二层楼房,修建于民国47年(1958年)。但今保存门厅为民国77年(1988年)建物。
- “防空壕”则初建于昭和15年(1940年),为军防及医疗所需而筑建防空壕,防空壕内有传声孔、通气孔、病床、告示牌,可做为临时医疗中心,亦于民国47年(1958年)间修建。
相关条目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张, 玉璜. 《媽宮(1604-1945):一個臺灣傳統城鎮空間現代化變遷之研究》. 澎湖县: 澎湖县立文化中心. 1998. ISBN 9570215895 (中文(台湾)).
- ^ 许, 毓良. 〈馬關條約〉.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中文(台湾)).
- ^ 黄, 验; 黄, 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2016年第三刷. 台北市: 远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台湾)).
- ^ 许, 玉河. 〈媽宮三甲與闔澎三大公廟〉. Penghu.Info. 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4) (中文(台湾)).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歷史與沿革〉. 卫生福利部澎湖医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4) (中文(台湾)).
- ^ 陈, 英俊; 高, 启进; 林, 文镇; 郭, 金龙. 《2010 澎湖縣文化資產手冊》. 澎湖县: 澎湖县文化局. 2010: 130. ISBN 9789860262797 (中文(台湾)).
- ^ 赖, 泽涵. 《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 台北市: 时报. 1994. ISBN 9571309060 (中文(台湾)).
- ^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3-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9) (中文(台湾)).
- ^ 江, 大树. 〈精省〉.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8) (中文(台湾)).
- ^ 澎湖县文化局. 〈澎湖醫院舊門廳暨防空洞〉. Penghu.Info. 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