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茄
蕃茄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菊类植物 Asterids |
目: | 茄目 Solanales |
科: | 茄科 Solanaceae |
属: | 茄属 Solanum |
亚属: | 蕃茄亚属 Tomato subgenus |
组: | 蕃茄组 S. sect. Lycopersicon |
种: | 蕃茄 S. lycopersicum
|
二名法 | |
Solanum lycopersicum L., 1753
|
每100 g(3.5 oz)食物营养值 | |
---|---|
74 kJ(18 kcal) | |
3.9 g | |
糖 | 2.6 g |
膳食纤维 | 1.2 g |
0.2 g | |
0.9 g | |
维生素 | |
维生素A equiv. | (5%) 42 μg(4%) 449 μg123 μg |
硫胺(维生素B1) | (3%) 0.037 mg |
烟碱酸(维生素B3) | (4%) 0.594 mg |
吡哆醇(维生素B6) | (6%) 0.08 mg |
维生素C | (17%) 14 mg |
维生素E | (4%) 0.54 mg |
维生素K | (8%) 7.9 μg |
膳食矿物质 | |
镁 | (3%) 11 mg |
锰 | (5%) 0.114 mg |
磷 | (3%) 24 mg |
钾 | (5%) 237 mg |
其他成分 | |
水 | 94.5 g |
蕃茄红素 | 2573 µg |
Link to USDA Database entry 参照美国标准的相对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参考膳食摄入量(DRI) 来源:(英文)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库 |
番茄(学名:Solanum lycopersicum),在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经常采用蕃茄的写法,而中国大陆、台湾[1]则使用番茄,是茄科茄属[注 1]的一种植物。蕃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现作为食用蔬果已被全球广泛种植,同时具医疗效用,是茄科开花植物的模型生物之一[4]。
名称
[编辑]书面语及写法
[编辑]在汉语中,“番茄”为书面语,“蕃茄”为异体字写法[5],草字头的“蕃茄”在除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华人地区中都非常常见,在台湾,其出现频率甚至远超正统写法的“番茄”,而在中国大陆则统一成“番茄”。
在中国大陆,由于北方汉语的影响,蕃茄常被称为“西红柿”。而部分地区在口语上将蕃茄称为“洋柿子”,甚至简称“柿子”,但西红柿实际上并非柿子。
蕃茄的“番”这个字源自其外来之义,同番石榴、番麦等,但亦作草字头的“蕃”,中华民国教育部修订的《国语辞典》在“蕃”字条下云:“来自外国或外族的,通番,如蕃茄、蕃薯。”换言之蕃茄的意思就是“外来的茄子”,西红柿的意思则是“西方来的红色柿子”,但仅是因为其外形像柿子,而非现代科学的分类。
汉语方言
[编辑]在澳门,以前澳门人会将蕃茄称作“大孖地”[6]。台湾习惯以日本外来语发音直称为トマト(tomato,但与英语发音略不同)。少数北部人将蕃茄称作“臭柿仔”(tshàu-khī-á)。
在闽南(福建泉州、厦门等地,包括金门)一带,将蕃茄称作“柑仔得”[7]。与南台湾称作的“柑仔蜜”(kam-á-bi̍t)同样源自菲律宾语言中的Kamatis。
英语词源
[编辑]蕃茄的英语单词“tomato”源自西班牙语“tomate”,西班牙语词源于纳瓦特尔语词“tomatl”[ˈtomat͡ɬ]。该词最早出现于1595年。[8]
墨西哥原生的酸浆果(“tomatillo”)在纳瓦特尔语语中叫作“tomātl”,意思是“肥胖的水”或“肥胖的东西”。[9][10] 当阿兹特克人开始种植这种大一些的红色的安第斯山脉果实时,他们叫这些新的品种为“xitomatl”(或“jitomates”)(发音:[ʃiːˈtomatɬ]),(“有肚脐的丰满的东西”或“有肚脐的肥胖的水”)。当西班牙人征服特诺奇提特兰后,他们使用名字“tomate”将其(“jitomates”)输送到世界其它地方,所以许多语言使用与“tomato”(“tomate”)类似形式的词汇来指代红色的蕃茄,而不是绿色的“tomatillo”。[来源请求] 该词最早出现于1595年。[9]
学名及争议
[编辑]生物学二名法中, 在1753年林奈氏 的书“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中,蕃茄拉丁语被解释为“wolfpeach”,其中狼来自lyco,而桃子来自persicum。现今仍把野生未驯化的蕃茄称为狼桃,如日本高知县四万十川的农特产即为狼桃。 其种的名称“lycopersicum”意思是“狼桃”,源自日耳曼狼人传说。传说中,巫师和巫婆在药水中使用颠茄把他们自己变成狼人,蕃茄是一种近似的但是大一些的果实,所以当蕃茄来到欧洲的时侯被叫作“狼桃”。[11]
然而,蕃茄的学名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更动。现在的学名Solanum lycopersicum是林奈所起,但1768年,菲利普·米勒认为蕃茄应当自成一属,定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虽然这个名称侵犯了林奈的命名权,但其使用颇为广泛,更于1983年成为保留名称,而且在部分分类法中,若马铃薯和蕃茄不在同一属,则蕃茄用此学名。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正如林奈当年的做法,蕃茄和马铃薯分为同一属是正确的[12]。
历史
[编辑]蕃茄原产于中美洲,最早的栽培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西班牙传教士德萨阿贡详细记载了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市场上售卖各种蕃茄及制品的盛况[13]。埃尔南·科尔特斯则是第一个将蕃茄带回欧洲大陆的人。最早关于食用蕃茄的记载则来自意大利医师马蒂奥利(Pietro Andrea Mattioli)[14],他在1544年称蕃茄可以像茄子一样切开后用油炒制,佐以盐和胡椒食用。当时正值西班牙殖民高峰期,故蕃茄亦随着西班牙人的脚步传到了加勒比海和菲律宾,并在16世纪中后期进入中国。
在英国,最早由医生约翰·杰勒德在16世纪90年代种植蕃茄[15]。由于蕃茄属于茄科,他便认为蕃茄有毒,这一看法在英国和北美殖民地广为传播,一直到18世纪中叶才得以澄清。到19世纪,蕃茄已经成为英国街头随处可见的蔬菜。
在北美殖民地,蕃茄最早种植于1710年,但并不广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蕃茄在植物学上是果实,但美国最高法院在尼克斯诉赫登案中将蕃茄归类为蔬菜而并非水果(水果和果实的英文都是fruit),因蕃茄大多用于主菜而非甜点故。
形态
[编辑]一年生草本,通常分为:普通、樱桃、大叶、梨形、直立蕃茄五变种。按植株分有限生长和无限生长两类型。
半蔓形或半直立的茎,密被腺毛,散发特殊气味,叶片为羽状复叶深裂;总状或聚伞花序,黄色花;扁圆、圆或樱桃形浆果,红、黄或粉红色;灰黄色肾形种子,有毛茸。
蕃茄肉质多汁液。
品种
[编辑]蕃茄的品种众多。多数品种的果实是红色的,也有一些是橙、黄、绿、紫、粉红、白色,甚至还有带彩色条纹的蕃茄。小到樱桃小蕃茄,大到直径有十几公分的牛排蕃茄。
一般种植蕃茄可分为三种用途:煮食用、鲜食用和加工用。
- 煮食用的蕃茄为:
- 鲜食用蕃茄基本上都是小果蕃茄:
- 加工用蕃茄主要用来加工成各类食品的。
巨无霸蕃茄
[编辑]英国《每日邮报》在2015年1月24日报导称,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经过20年的研究,成功培育出了名为“Gigantomo”的巨无霸蕃茄,单个果实平均为1.5至2公斤左右。
食用
[编辑]现代农业种植的蕃茄品种经过筛选,其未熟果及叶中毒素少[16],主要作为蔬菜食用。由于内含酸性物质,蕃茄容易罐装保存,番茄酱、番茄汁、蕃茄沙司也是常见的加工制品。
蕃茄种子内含脂肪,可以提炼食用油,还含有糖分、有机酸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蕃茄的主要甜味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而酸味主要成分是柠檬酸和苹果酸。
红色蕃茄富含蕃茄红素与胡萝卜素;橙色蕃茄的蕃茄红素含量偏少,但胡萝卜素含量更高,口感偏甜,更适宜作为水果食用[17]。
蕃茄更可烹饪出许多美味佳肴,最常见的有蕃茄炒蛋、蕃茄汤、蕃茄沙拉、醋渍蕃茄等[18]。
现代的大蕃茄(例如牛蕃茄)在定义上为蔬菜,而小蕃茄(例如玉女蕃茄和圣女蕃茄等品种)则为水果。
种植分布
[编辑]2019年全世界生产蕃茄1.81亿吨,其中中国为6280万吨,印度1900万吨,土耳其1280万吨,分列前三位[19]。
注解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21 辭典檢視-番茄.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22-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3) (中文).
- ^ New nomenclature for Lycopersicon.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 ^ 存档副本. [2021-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7).
- ^ 《自然》 要览:蕃茄基因组被测序"https://www.natureasia.com/zh-cn/nature/highlights/3426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03566 【蕃】異體字. WebMD. [201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01) (中文(台湾)).
- ^ 試析"港澳詞語"及"澳門特有詞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009-07-14] (中文(中国大陆)).
- ^ 飲食文化 - 食農教育教學資源平臺. [2021-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9).
- ^ Ever Wondered About the History of Tomatoes? A Tale of a Forbidden Fruit. The Spruce Eats. [2021-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6) (英语).
- ^ 9.0 9.1 Tomato History. The history of tomatoes as food. Home cooking. [2013-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6).
- ^ English to Nahuatl Glossary. [2016-1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9).
- ^ Hammerschmidt, D.; Franklin, M. About the cover illustration. Journal of Laboratory and Clinical Medicine. 2005, 146 (4): 251–252. ISSN 0022-2143. PMID 16194687. doi:10.1016/j.lab.2005.08.010.
- ^ Peralta, Iris E.; Spooner, David M.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GBSSI) gene phylogeny of wild tomatoes (Solanum L. section Lycopersicon [Mill.] Wettst. subsection Lycopersicon).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2001, 88 (10): 1888–1902. ISSN 1537-2197. doi:10.2307/3558365 (英语).
- ^ Coe, Sophie D. America's First Cuisine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KVbCgAAQBAJ&pg=PA117. 2015-08-12 [2021-09-13]. ISBN 978-1-4773-09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英语).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Internet Archive, Andrew F. The tomato in America : early history, culture, and cookery. Columbia, S.C. :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http://archive.org/details/tomatoinamericae00smit_0. 1994. ISBN 978-1-57003-000-0.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 ^ Andrew F. Smith, op. cit. p. 17.
- ^ 圣女果(Solanum lycopersicum var. cerasiforme)蕃茄碱含量特多。"High R-tomatine content in ripe fruit of Andean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Var. cerasiforme : 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aspects.",Rick, C. M., Uhlig, J. W., Jones, A. D.; ; Proc. Natl. Acad. Sci., 1994; 91, 12877-12881. 未成熟的蕃茄含澳洲茄边碱。
- ^ 西红柿颜色决定功效(1). 光明网. 大众养生网. 2016-09-08 [2016-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3).
- ^ 西红柿. 美食杰.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 ^ FAOSTAT. www.fao.org. [2021-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 《蕃茄遗传学》,余诞年,1999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7-5357-2425-6
外部链接
[编辑]相关条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Tomato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十二种蕃茄染色体的基因组测序。
- (英文)Tomato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 7,000种蕃茄品种的表型和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