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收錄標準/一戰前亞洲女性及LGBT歷史人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指引旨在評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亞洲女性、非主流性別氣質LGBT已故人物的關注度程度是否足以建立維基百科條目的共識。本指引獨立於其他主題的關注度指引,如人物學者運動員等指引。若歷史人物本身在其他指引亦有達到關注度的標準,則擇一條件最寬鬆者適用。

鑑於歷史上亞洲的公領域長期由男性佔據統御地位,女性及非主流性別族群受到控制、支配與壓抑並在政治上被邊緣化,以男性視角建構的父權體系,即雄性本位文化下女性群體的的過去成為另類的不可見,歷史敘事充斥只為滿足和服務於男性觀點的文本[1]。為了突破歷史話語權下的性別框架並開拓新的性別視野[2][3],本指引賦予亞洲女性及非傳統社會性別認同的歷史人物條目儘量寬泛的認定,縱然本指引涵蓋的範圍和目的並不侷限於此[4]

標準

[編輯]

本文的時間跨度自信史時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爆發為止。亞洲為地理與文化層面的概念,即歐亞大陸東部的區域及海域。因此本文定義的歷史人物係指出生於1914年(含)以前,並非在世人物,不分種族國籍等,惟必需為出生於亞洲或者曾經在亞洲生活者。

若歷史人物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條件,並且其作品或事蹟有提及於一次來源二次及三次來源者,即視同具備關注度。

  1. 女性,指生理女性及性別認同為女性者。
  2. 非主流性別氣質者,有陰柔氣質陽剛氣質等。
  3. LGBT人物,包括但不限於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族群、變裝者、生殖閹割者等。

註釋

[編輯]
  1. ^ 話語權的性別困境在當代亦是如此。女性科學家唐娜·史垂克蘭的維基百科條目是在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佈的一個半小時後才在英語維基百科建立起,此事引起軒然大波,外界普遍視為是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誤
  2. ^ 維基媒體基金會(WMF)致力於推廣性別平權,除了在組織架構上實踐性別平權,制定通用行為準則(UCoC)促成規範線上線下專案和空間的行為基準,對於性別落差的問題持續舉辦女性書寫維基百科的活動,例如Art + Feminism編輯松
  3. ^ 科科性別貼文集 (編). 從維基百科中消失的女性?. 科技部GiST性別科技計劃. 2021-08-19 [2022-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9) (中文(臺灣)). 
  4. ^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基於性別而作的任何區別、排斥或限制,其影響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礙或否認婦女不論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