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Tb095811zhwiki/援蔣路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援蔣路線,是指抗日戰爭(日方舊稱支那事變[1])時,於大日本帝國中華民國對立之際,主要由美國英國蘇聯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輸送路線。

概要

[編輯]

名稱的意思,是助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當時的國民政府堅持對日本徹底抗戰。而日本長時間對中國大陸投入超過百萬以上的軍力進行攻擊,造成中國國力凋敝。中方為了扭轉劣勢,必須接受英美的援助。

到了太平洋戰爭(當時日方稱為大東亞戰爭)爆發後,日方的作戰重點之一就是切斷國民政府的輸送物資路線,以求弱化國民政府的抗戰動力。如今在日本,單論「援蔣路線」的場合,多假設為後文中提到的「緬甸路線」。

途徑

[編輯]
滇緬公路的空拍畫像
中印公路的空拍畫像
滇緬公路・中印公路・駝峰航線的路線圖

援蔣路線的途徑,自中日戰爭開戰起,期間經過了太平洋戰爭,至最終日本投降。包括日本軍阻斷與蘇德戰爭開戰後援助遲滯的路線共有4條。

  1. 香港:通過當時由英國支配的植民地香港,採用陸上的鐵路運輸與利用珠江水運將物資運往中國大陸內陸。於1938年10月広州被日本軍佔領後切斷。
  2. 法屬印度支那:經由當時法國植民地法屬印度支那西部的海防市,採用陸上的鐵路運輸方式,將物資運往昆明。在1940年日軍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後被切斷。
  3. 蘇聯:與其他路線一樣有着同樣的重要性。但在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後,物資的供給也逐漸斷絕。
  4. 英屬緬甸:有新舊陸運2條與1條空運。從當時是英國支配下的植民地(現在的緬甸臘戌(位於撣邦北部的一座大城)、仰光,採陸運方式將物資經鐵路或載貨汽車滇緬公路運往雲南省昆明。但日本軍在1942年將緬甸全境攻陷,滇緬公路也遭切斷。之後,英美從印度東部的喜馬拉雅山脈開闢了空運通路,即駝峰航線,繼續援助物資。
    但是,考慮到空運的數量有所限制,於是以美國為中心的新公路建設緊急開展。1945年1月,盟軍反攻仰光,此時自英屬印度阿薩姆邦雷多至昆明的中印公路宣佈完工通車。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與註釋

[編輯]
  1. ^ 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通令戰敗國日本往後禁用支那稱呼中國,詳見該條目介紹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