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陳彥庭/沙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完整的鮑馬序列濁積岩德國境內泥盆紀砂岩)。

鮑馬序列由鮑馬(1932-2011)定義,為濁流於河床、湖、海底沉積之濁積岩中,標準的一套沉積序列。

描述

[編輯]

  鮑馬序列為低濃度細粒濁流產生之理想垂直沉積層。 另一類的垂直沉積層─羅威序列Lowe sequence),則由高濃度沉積物重力流所產生。[1]

  鮑馬序列從底部到頂部,再分為A到E五個沉積層,各層各具特定的沉積構造和岩相,整體而言,沉積層由下到上,粒徑逐漸向上變細。鮑馬序列代表的,是一套理想的完整沉積層,然大部分野外濁積岩露頭,皆無法觀察到完整的鮑馬序列。[2]

A到E各沉積層描述:

  • E層: 塊狀,不具粒級層之泥岩堆積,有時具過去生物遺留之遺蹟化石。此層在實際中經常缺失,或是難以和下方的D層區分。
  • D層: 平行薄粉沙紋層。
  • C層: 具波紋細粒砂岩,通常波紋會變形具有旋卷紋理火焰構造
  • B層: 平行-紋層之細粒至中砂岩堆積,底部常見流槽鑄型、溝鑄型、流紋線理等底痕特徵。
  • A層: 不具或具有粒級層之細至粗砂岩,底部常見細礫或是泥岩,亦可見液化作用產生之盤狀構造。在濁流造成此層推積前,有時會先侵蝕一地原先堆積之沉積層,進而在A層底部可以觀察到侵蝕面。


作用

[編輯]

  形成鮑馬序列之濁流,因與底床面接觸摩擦,或者因從局限的水道往開闊向外溢流,使濁流所悉能量逐漸消耗,減少。底床坡度改變引起的湧流或水躍或能暫時增加流體能量,但隨着流體移動時與底床持續摩擦,流體所悉能量最終仍會逐漸減少。[2]

流體所攜能量最高時,夾帶的沉積物粒徑與數量皆為最大值,隨能量逐漸消散,流體夾帶粗粒沉積物的能力下降(有時在很短時間內即損耗大半能量)。攜帶高能之流體亦有侵蝕一地原沉積層的能力,使沉積物捲入流體中搬運離開,而攜帶的物質增多會傾向消耗流體的能量。水道內的流體有可能因為密度差異,細粒物質在流體上部集中並和流體分離,粗粒物質則集中於水道內流體底部。 [2]

流體向下坡運動時,將發生以下,形成鮑馬序列的作用:[2]

  • E層:懸浮沉降,最後堆疊的泥質沉積層。黏土礦物的懸浮時間很長,在水體發生化學變化後,才因絮凝作用沉降。E層常被下一次的濁流侵蝕而缺失。
  • D層:微弱流場中的粉沙質懸浮沉積,細微的流場強弱產生沉積物粒徑粗細交替的薄紋層。
  • C層:在低流態下,流體以躍移方式搬運沉積物,波紋層發展時若達到足夠沉積速率,會形成爬升痕。若波紋層因上覆濁流(岩)或受地震影響產生剪力,固有的波紋層會變形為旋卷紋理火焰構造
  • B層: 在高流態下,流體具足夠能量,使沉積物以滾動或滑動的方式搬運,較高的流體能量使此層底部可見流槽鑄型、流紋線理等特徵。
  • A層: 最先產生之沉積層,具最高的流體能量,顆粒沉降之後,或因壓密作用排除水分產生碟狀構造。若新的濁流事件覆蓋原本的濁積岩,有可能因侵蝕將原先堆積層頂部之泥質沉積捲起,故在A層底部亦可見泥質沉積物。

實例

[編輯]

註記

[編輯]
  1. ^ Lowe, D.R.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I. Depositional mode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osits of high-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Journal of Sedimentology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1982: v. 52, p. 279–297. 
  2. ^ 2.0 2.1 2.2 2.3 Middleton, G.V. and Hampton, M.A. Sediment gravity flows: mechanics of flow and deposition. Turbidites and deep-water sedimentation (Pacific Sectio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hort Course Lecture Notes). 1973: 1–38. 

參考文獻

[編輯]
  • Bouma, Arnold H.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Elsevier. 1962: 168 p. 

相關搜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分類:沉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