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
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 | |
---|---|
氣旋季長度 | |
首個系統形成 | 1933年5月14日 |
末個系統消散 | 1933年11月17日 |
最強風暴 | |
名稱 | 十四,風速每小時260公里,氣壓929毫巴(百帕,27.43英寸汞柱) |
氣旋季統計 | |
風暴數 | 20 |
颶風數 | 11 |
大型颶風數 (三級+) | 6 |
死亡人數 | 651 |
財產損失 | $8660萬(1933年美元) $20.4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
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有紀錄以來第二活躍的大西洋颶風季,共計有20場風暴在大西洋西北部形成。其中第一場風暴於1933年5月14日形成,最後一個氣旋在同年11月17日消散。6月28日到10月7日,大西洋上只有13天沒有熱帶氣旋存在。這年颶風季創下了氣旋數量的新紀錄,一直到21世紀初才由形成多達28場風暴的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超越。不過考慮到像衛星監控這樣的技術要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應用,更早時期的熱帶氣旋歷史數量往往並不可靠,所以那些沒有逼近人口稠密地區或海上航道,特別是強度較弱,持續時間短的風暴有可能仍然未能發現。考慮到缺乏全面觀察對結果可能產生的影響,有颶風研究人員估計,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可能一共產生了24個熱帶風暴。[1]
全季的一共20場風暴中有11場達到颶風強度,其中6個成為大型颶風,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179公里。有兩場颶風持續風速一度達到每小時260公里,可以在數十年後開始沿用的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五級颶風的最高等級標準[注 1]。本季形成了多場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風暴,其中有8場導致超過20人遇難。已知的全部20場風暴中,只有3個自始至終都未對陸地產生影響。
季節簡介
[編輯]最強烈的大西洋颶風季 (1850年起)[注 2] | ||
---|---|---|
排名 | 大西洋颶風季 | ACE |
1 | 1933 | 259 |
2 | 2005 | 250 |
3 | 1893 | 231 |
4 | 1926 | 230 |
5 | 1995 | 228 |
6 | 2004 | 227 |
7 | 1950 | 211 |
8 | 1961 | 205 |
9 | 1955 | 182 |
10 | 1887 | 177 |
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在活躍程度上創下了新紀錄,超越了形成19場風暴的1887年大西洋颶風季。全季有15場風暴以熱帶氣旋形式登陸,還有一個作為溫帶風暴登陸。整個颶風季有8個熱帶氣旋,包括6場颶風襲擊了美國,美國氣象局認為其中的一場切薩皮克-波托馬克颶風是有紀錄以來對中大西洋各州構成破壞最嚴重的風暴之一。有7個熱帶風暴,包括4場颶風吹襲了墨西哥,其中兩個給坦皮科造成嚴重損失。[6]
這個颶風季自始至終都很活躍,單8月就有6場風暴形成[7]。當時有多個氣旋創下新紀錄,如颶風季中形成時間最早的第五場風暴等,不過這些紀錄之後大部分都已被打破[8]。美國國家氣象局全季一共針對八場風暴發佈了熱帶風暴警告或颶風警告,收到警告的地點包括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和佛羅里達州到麻省沿海區域,成千上萬的居民被迫疏散。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是襲擊墨西哥坦皮科的一場颶風,導致184人死亡。造成損失最大的則是切薩皮克-波托馬克颶風,對北卡羅萊納州到新澤西州區域造成了27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6.36億2025年美元)的破壞。這場颶風產生的降雨還在馬利蘭州導致農作物嚴重受損[6]。
除了20個熱帶風暴和颶風外,本季還形成了多場強度較小的熱帶低氣壓。其中第一個於6月1日在加勒比海西北部發展形成,並在數天後消散。另有一個於7月11日在巴拿馬上空形成的低氣壓也很快就已消散。7月17日,亞速爾群島以西的大西洋西北部有熱帶低氣壓形成,且有船隻報告遭遇到颶風強度狂風,但由於缺乏這一熱帶系統組織形成的證據,因此氣象部門沒有將其歸類成熱帶風暴。除此以外,原本的數據庫中曾記載加勒比地區在8月中旬和9月下旬各有一個熱帶風暴存在,但由於沒有任何報告表明其風速達到烈風強度,因此均予將級成熱帶低氣壓。[7]
這年颶風季的活躍程度之高,也令其氣旋能量指數創下新的紀錄,達到259。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節)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並且亞熱帶氣旋的指數不會計入累積數值[9]。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起初計算的氣旋能量指數是213[10],之後的1950年大西洋颶風季和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都超過了這個數字[11][5]。但之後進行的大西洋颶風再分析計劃表明,1933年的風暴要比起初的報告中更強烈[10]。
風暴
[編輯]第一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5月14日-5月19日 |
---|---|
強度 | 50 mph(85 km/h)(一分鐘) 1001 mbar(hPa) |
本季的第一場風暴於5月14日在加勒比海東南部,尼亞加拉瓜以東近海形成。系統快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從洪都拉斯最東端的東北近海掠過。5月15日,風暴在行進至尤卡坦半島附近時向西轉向進入墨西哥灣。根據船隻報告,風暴在16日達到每小時85公里的最大風速。之後氣旋轉向南下,於5月19日清晨以每小時64公里風速在墨西哥的卡門城登陸,當天晚些時候就已消散。[7]
第二號颶風
[編輯]2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6月24日-7月7日 |
---|---|
強度 | 110 mph(175 km/h)(一分鐘) ≤ 965 mbar(hPa) |
6月24日,一股向西移動的東風波在小安的列斯群島和非洲海岸之間的中部海域催生出一片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很快增強至熱帶風暴強度,並於6月27日在圭亞那北部近海發展成颶風。協調世界時當晚21點,颶風以每小時137公里風速襲擊了特立尼達島的最南端。穿過該島後,颶風又以同樣強度經過委內瑞拉東北部的帕里亞半島[7]。這場颶風是有紀錄以來對該半島構成影響的第一場風暴,也是50多年裏第一個影響到特立尼達島和委內瑞拉的風暴。特立尼達島有13人喪生,近千人無家可歸,所受損失估計有3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2025年的7061萬美元)。委內瑞拉則因這場颶風導致停電,還有多套房屋被毀,數人遇難[6]。
經過委內瑞拉進入加勒比海東部後,颶風轉向西北並逐漸增強,於7月3日以每小時160公里風速襲擊了古巴西部[7],導致該國22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到4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9415萬2025年美元)[12]。由於受到一個正在形成的高壓脊影響,颶風轉向朝西面的墨西哥灣進發[6],經過進一步強化後於7月5日達到每小時175公里的最高風速。接下來風暴向西南偏西轉向,於7月7日以每小時160公里風速在墨西哥東南部登陸,登陸點約在坦皮科和美墨邊境之間的中部地帶,然後再於11小時後在墨西哥上空消散[7]。風暴登陸後對行經區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6],還導致35人喪生[13]。
第三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14日-7月24日 |
---|---|
強度 | 50 mph(85 km/h)(一分鐘) 999 mbar(hPa) |
本季的第三場熱帶風暴於7月14日在聖基茨島附近出現,起初氣象部門將其分成兩場風暴,但之後確認這實際上是同一個。系統以較弱強度迅速從波多黎各和伊斯帕尼奧拉島以南近海掠過,再略以弧形路徑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先經過牙買加北部海岸,再略朝西面轉向後襲擊了金塔納羅奧州。氣旋在穿越尤卡坦半島的過程中減弱,然後在進入坎佩切灣後加速朝西北方面前進,於7月23日以風速每小時70公里強度在德克薩斯州馬塔哥達灣(Matagorda Bay)附近登陸。接下來系統轉向東北,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以東成為溫帶氣旋。溫帶殘留緩慢進入路易斯安那州北部,轉向東北,最後在阿肯色州東北部上空,田納西州孟菲斯附近消散[6][14]。
牙買加在風暴途經期間普降暴雨,京斯敦的降雨量達到230毫米,引發洪災並導致道路受到沖蝕。降水還導致多座橋樑和多條道路受損,多趟列車因此延誤[15]。泥石流和泛濫的河流導致多個小鎮被齊膝深的洪水淹沒。中等強度的風力吹倒了島上的許多香蕉樹[16]。風暴到達德克薩斯州境內前,許多沿海地區居民封住了自己的房屋和商鋪並主動朝內陸轉移。風暴在登陸過程中產生了很高的海潮[17]。德克薩斯州東部和路易斯安那州西部出現傾盆大雨,局部地區累計超過500毫米。路易斯安那州洛根斯波特的累計降雨量最高,在4天裏一共達到了541毫米[18]。路易斯安那州因洪災導致農作物嚴重受損,什里夫波特有約250戶家庭因房屋被淹被迫疏散。暴雨還造成河流泛濫,多條高速公路、道路和鐵路要麼無法通行,要麼暫時封閉,局部路段水深高達6.1米[19]。整場風暴共計造成了近2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4707萬2025年美元)的損失[20]。
第四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24日-7月27日 |
---|---|
強度 | 60 mph(95 km/h)(一分鐘) 1008 mbar(hPa) |
7月24日,一片逐漸消散的冷鋒在百慕達以東催生出一股熱帶低氣壓。低氣壓起初向東北偏東前進,於7月25日清晨增強為熱帶風暴。根據船舶的觀測報告,氣象部門估計風暴達到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95公里。氣旋接下來轉向東北,於7月27日清晨在紐芬蘭東南方向海域由一股冷鋒吸收。[7]
第五號颶風
[編輯]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7月24日-8月5日 |
---|---|
強度 | 90 mph(150 km/h)(一分鐘) 975 mbar(hPa) |
7月24日,氣象部門在安提瓜島東南方面海域探測到一場熱帶風暴,風暴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以每小時95公里風速經過聖托馬斯島附近海域。次日,氣旋在波多黎各以北洋面增強至颶風強度,並繼續向西北偏西行進。經過巴哈馬北部後,颶風以每小時135公里風速吹襲了佛羅里達州的匹爾斯堡附近,穿過該州後強度已降至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接下來風暴轉向西南偏西,於8月4日在德克薩斯州近海再次增強到颶風標準。然後又再次減弱成熱帶風暴,於8月5日以強烈熱帶風暴強度在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附近進行了最後一次登陸。系統最終在墨西哥北部上空快速消散。[6]
風暴在途經聖克里斯多福上空期間共造成6人死亡。處女群島普降暴雨[21]。巴哈馬有一人淹死,中等強度的風力對該群島的一些建築物造成嚴重的結構性破壞[22]。美國國家氣象局向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到泰特斯維爾之間地區發佈了風暴警告,州長大衛·舒爾茲(David Sholtz)下令將奧基喬比湖(Lake Okeechobee)周圍約4200位生活在容易受風暴影響區域的居民強制撤離[23]。佛羅里達州受到的破壞程度很輕,僅限於農作物、屋頂和標誌牌受損[24]。德克薩斯州南部因這場颶風共計遭受了約5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1177萬2025年美元)的破壞,其中包括電話和電報線路中斷[25]。德克薩斯州海岸沿線,包括南帕諸島部分海岸線都出現了很高的潮汐[26],墨西哥北部因暴雨造成嚴重破壞[6]。
第六號颶風
[編輯]4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3日-8月28日(8月25日後屬溫帶氣旋) |
---|---|
強度 | 140 mph(220 km/h)(一分鐘) < 940 mbar(hPa) |
8月13日,一艘船舶報告佛得角群島附近存在一片熱帶低氣壓,該天氣系統將成為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最具破壞性的颶風之一。風暴朝西北方向移動,於8月16日達到颶風強度並繼續加強,於8月21日以三級颶風強度從百慕達西南方向240公里外海域經過。聖佐治斯沒有受到風暴的直接打擊,但遭遇了時速103公里的狂風。8月22日,颶風轉向西北偏西並達到最高強度,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20公里,達到四級颶風標準,不過之後就快速弱化。8月23日,風暴以一級颶風強度在北卡羅萊納州外灘群島登陸,並在陸地上行進的過程中迅速減弱[27]。風暴轉向北上,再又轉至東北,先後途經維珍尼亞州、馬利蘭州和賓夕凡尼亞州,再在紐約州上空減弱成熱帶低氣壓[6]。8月25日,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並轉向東進,進入加拿大大西洋省份上空後於8月28日消散[7]。
這場颶風給北卡羅萊納到新澤西州間的大範圍地區帶去狂風和很高的潮汐,造成中等到嚴重程度的破壞[6]。馬利蘭州因颶風導致農作物嚴重受損,許多船隻和碼頭因漲潮和風暴潮受到破壞,甚至被完全摧毀[6]。颶風沿途普降暴雨,降雨量最高的是賓夕凡尼亞州的約克,達到337.3毫米[28]。整場颶風共計造成了27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6.36億2025年美元)的破壞[6],還導致31人遇難[29][30]。
第七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14日-8月21日 |
---|---|
強度 | 45 mph(75 km/h)(一分鐘) 1007 mbar(hPa) |
本季的第七號熱帶風暴最初於8月14日出現在加勒比海,風速已經達到每小時72公里。氣旋在經過牙買加以南近海後轉向西北,於8月18日分別經過青年島和古巴西部,之後蜿蜒北上,於8月21日在佛羅里達州以西洋面消散。[7]
這場熱帶風暴及之後減弱成的熱帶低氣壓給特立尼達島帶去大量降水,降雨量達到當地九年來的最高值,導致河流泛濫,島上部分區域被淹。洶湧的海浪令多艘船隻受損,有些還被衝到了岸上。風暴令田地、高速公路和房屋受到破壞,可可豆和香蕉等作物也出現損失。全島共有13人喪生,經濟損失達3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7061萬2025年美元)[31]。氣旋還令牙買加東部降下暴雨,有地區在24小時內降雨量就達到310毫米[32],達拉斯卡斯特(Dallas Castle)更達到510毫米[33]。洪水令京斯敦和聖安德魯區財物和供水系統受損,導致供水中斷,直到水管修復後才得以恢復。該國共計受到25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5884萬2025年美元)的損失[31],多達70人因洪水遇難[13]。古巴和佛羅里達州受到的影響較小[6]。
第八號颶風
[編輯]5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2日-9月5日 |
---|---|
強度 | 160 mph(260 km/h)(一分鐘) < 930 mbar(hPa) |
1933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共有兩場風暴達到五級強度,第八號颶風就是其中之一。系統於8月22日在非洲西海岸形成,其存在的大部分時間裏都一直在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8月26日,天氣系統增強成熱帶風暴,又在28日達到颶風標準。風暴從小安的列斯群島北面海域經過期間迅速增強並朝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逼近,於8月31日達到風速每小時260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五級颶風。接下來風暴有所減弱,於9月1日以每小時190公里風速襲擊了古巴北部[7],造成該國超過70人遇難,約10萬人流離失所。風速途經區域所受破壞最為嚴重,狂風摧毀了多套房屋,還導致部分地區停電。該國受到的損失估計達到11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2.59億2025年美元)[34][35][36]。
風暴離開古巴後進入墨西哥灣並再度強化,風速於9月2日達到每小時230公里[7]。颶風起初對德克薩斯州聖體市周邊地區構成威脅,美國氣象局駐當地氣象預報員建議人們在繁忙的勞動節周末期間遠離德克薩斯州沿海地區。官員宣佈市內予以戒嚴,並授權疏散居民[37]。但颶風實際上卻朝西轉向,於9月5日清晨以每小時205公里風速吹襲布朗斯維爾[7],給里奧格蘭德河谷(Rio Grande Valley)造成嚴重破壞後迅速消散。狂風導致柑橘作物受損嚴重,德克薩斯州南部有40人死亡,經濟損失達到169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3.98億2025年美元)[38][39]。
第九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3日-8月31日(8月30日後屬溫帶氣旋) |
---|---|
強度 | 50 mph(85 km/h)(一分鐘) 999 mbar(hPa) |
8月23日,波多黎各以北洋面出現了另一場熱帶風暴,向西北方向前進了三天,並在開放海域上空緩慢增強。風暴轉向東北,在百慕達以西不遠處海域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80公里的最高強度。之後不久氣旋就開始減弱,於8月30日在紐芬蘭島東南方向轉變成溫帶氣旋。溫帶殘留繼續向東北行進,於8月31日在中北部大西洋失去蹤影。這場風暴沒有對陸地產生較大影響。[6][14]
第十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26日-8月30日 |
---|---|
強度 | 40 mph(65 km/h)(一分鐘) 1002 mbar(hPa) |
一股熱帶風暴在坎佩切灣形成後向西北方向移動,其持續的大部分時間裏都保持在熱帶風暴強度的最低標準。8月29日,風暴轉向西南偏西並在墨西哥坦皮科附近登陸,之後不久就已消散。沿海地區降下暴雨,但出現的風力度很小。由於氣象部門起初難以確定風暴的行進路線,德克薩斯州南部沿海地區收到了熱帶風暴警告。[6]
第十一號颶風
[編輯]4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8月31日-9月7日 |
---|---|
強度 | 140 mph(220 km/h)(一分鐘) 945 mbar(hPa) |
8月31日,氣象部門在安提瓜島東北偏北方向約360公里外洋面發現了一場熱帶風暴。氣旋在向西北偏西方向快速移動的過程中迅速強化,於當天晚些時候達到颶風標準,9月1日又在波多黎各以北海域達到大型颶風標準。颶風繼續向西北偏西移動,於9月2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225公里的最高強度,屬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範圍。以最高強度從巴哈馬北部經過後颶風略有減弱,於9月4日以每小時200公里風速登陸佛羅里達州的朱庇特。氣旋在佛羅里達州上空迅速減弱到熱帶風暴強度,並在轉向北上後減緩了行進速度。風暴在緩慢進入佐治亞州的過程中繼續減弱,於9月7日在佐治亞州和南卡羅萊納州邊境附近上空消散。[6]
颶風吹襲伊柳塞拉島時達到四級強度,吹飛了多幢建築物的屋頂,許多碼頭受到破壞,船隻不知所蹤。佛羅里達州東部沿海收到了颶風警告,奧基喬比湖周圍約3000人撤離到了更安全的地點[40]。佛羅里達州東南部有許多屋頂的玻璃窗被狂風吹破,還有部分樹木倒塌,供電線路中斷,颶風登陸點附近有房屋受到嚴重破壞。狂風還令農作物嚴重受損,全州損失了400萬盒柑桔[6]。整個佛羅里達州共有兩人喪生,經濟損失達到2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4707萬2025年美元)[41]。
第十二號颶風
[編輯]4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8日-9月22日(9月18日後屬溫帶氣旋) |
---|---|
強度 | 140 mph(220 km/h)(一分鐘) < 947 mbar(hPa) |
9月8日,小安的列斯群島以東洋面的一片天氣擾動發展組織成熱帶風暴。系統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並在轉向西北後於9月10日增強為颶風。颶風繼續穩步加強,於9月15日達到風速每小時22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又緩慢轉向北上,以二級颶風強度從哈特拉斯角(Cape Hatteras)以西近海襲擊了北卡羅萊納州東南部[27]。經過外灘群島後,氣旋加速向東北前進,於9月18日在鱈魚角到新斯科舍最南端之間的中途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溫帶風暴先後途經新斯科舍、紐芬蘭島和拉布拉多,於9月22日在格陵蘭東部上空消散[6]。
颶風產生的狂風導致北卡羅萊納州南部有多棵樹木倒塌,多條供電線路中斷,許多房屋受到破壞。風暴潮還令一些沿海街道被0.9到1.2米的洪水淹沒。整場風暴共計造成至少21人遇難,其中大部分都是溺斃[6]。經濟損失總額約為45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1.06億2025年美元)[42]。
第十三號颶風
[編輯]2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0日-9月16日 |
---|---|
強度 | 110 mph(175 km/h)(一分鐘) 960 mbar(hPa) |
9月10日,加勒比海西部接近危地馬拉海域有一片擾動天氣發展成熱帶風暴。系統緩慢北上並強化,於9月12日在伯利茲東部近海發展成颶風。次日風暴在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登陸,並在向西北方向穿越尤卡坦半島期間減弱成熱帶風暴。9月14日,氣旋在坎佩切灣上空再度增強至颶風標準,於9月15日襲擊坦皮科後消散。[6]
風暴給坦皮科及內陸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們無家可歸。據《紐約時報》報導,風暴至少造成67人喪生,坦皮科以南的圖斯潘也受到沉重打擊,許多房屋和辦公樓被毀。財產損失估計達到數百萬美元。[43]
第十四號颶風
[編輯]5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16日-9月25日 |
---|---|
強度 | 160 mph(260 km/h)(一分鐘) 929 mbar(hPa) |
9月16日,氣象部門在背風群島南部以東洋面發現了一個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於9月18日增強成熱帶風暴。9月19日,風暴在牙買加附近達到颶風強度,然後在該島以南洋面進入爆發性增強期。9月21日,一艘船隻測得颶風的中心氣壓低至929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表明颶風達到了每小時260公里的最高強度[7]。氣旋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行進並在這一過程中有所減弱,於9月22日在科蘇梅爾島以南65公里處登陸。登陸時系統風速估計達到每小時230公里,相當於四級颶風。風暴在尤卡坦半島上空略有減弱,但在進入墨西哥灣後再度強化,於9月24日達到風速每小時175公里的次高強度[7]。之後不久,風暴在坦皮科附近登陸,於9月25日在墨西哥上空消散[6]。
牙買加附近海域波濤洶湧,不過沒有出現造成破壞的報道[6]。風暴途經尤卡坦半島期間產生了暴雨和狂風。科蘇梅爾島有多幢建築物和一條91米長的碼頭被毀。海上有多艘船隻因海況惡劣沉沒,一人溺斃。降水導致多條河流泛濫,韋拉克魯斯州發生洪災,多條道路和鐵路受到破壞[44]。許多生活在坦皮科周邊低洼地區的居民被迫撤離[45]。
多份報告表示,坦皮科市大部分區域都被摧毀,傷亡人數超過5000。整個城市的洪水有3至4.6米深,這也是人員喪生的主要原因[46],許多屍體都被洪水衝到海里,之後再也沒能找到。洪水還衝毀了道路和鐵路,導致救援工作進展緩慢。坦皮科周邊的飲用水和糧食儲備受到破壞或污染,導致饑荒和疾病,令局勢進一步惡化[47]。傾盆大雨使洪災更為嚴重,全城幾乎所有的建築物都受到狂風的破壞,部分已被摧毀,許多居民因此流離失所[48]。狂風還令多條供電線路中斷,導致全城停電,兩個大型水塔也遭摧毀。市內至少發生了10起搶劫,所有肇事者之後都被處決。坦皮科及其周邊共計遭受了超過1000萬美元(1933年美元,相當於2.35億2025年美元)的破壞[49],風暴導致至少184人死亡[13]。
數以千計的災民在教堂、劇院和其它公共建築中避難。墨西哥軍方在風暴過後立即對全城實施戒嚴[49]。軍隊和聯邦當局調度火車運送食品、飲用水和藥品[48],還有工程師和醫生乘飛機趕赴災區。墨西哥總統阿韋拉多·L·羅德里格斯(Abelardo L. Rodríguez)號召市民對風暴災區的災民提供援助。地方議會同意向風暴災民撥款14萬美元[47]。
第十五號颶風
[編輯]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9月24日-9月28日(9月27日後屬溫帶氣旋) |
---|---|
強度 | 75 mph(120 km/h)(一分鐘) 991 mbar(hPa) |
9月24日,亞速爾群島西南方向海域有一片溫帶系統發展成熱帶風暴。風暴起初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船舶報告表明系統於9月26日增強至颶風標準。經過亞速爾群島以西洋面後颶風轉向東北偏北,於當天晚些時候減弱成熱帶風暴。9月27日,風暴轉變成溫帶系統,並於次日消散。[7]
第十六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1日-10月4日 |
---|---|
強度 | 45 mph(75 km/h)(一分鐘) 1012 mbar(hPa) |
9月底,一股熱帶擾動天氣經過小安的列斯群島。穿越伊斯帕尼奧拉島後,熱帶擾動於10月1日在多明尼加共和國以北海域發展出一片熱帶低氣壓。系統起初向西北前進並很快增強成熱帶風暴。系統風場的範圍很大,表現出亞熱帶氣旋特徵。達到每小時72公里的最高風速後,風暴轉向東北並減弱,於10月4日在百慕達東南部上空消散。[7]
第十七號颶風
[編輯]3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1日-10月7日 |
---|---|
強度 | 125 mph(205 km/h)(一分鐘) 940 mbar(hPa) |
10月1日,尼亞加拉瓜東北部近海發展出一場熱帶風暴。系統緩慢北上並穩步加強,於10月3日在牙買加以西近海達到颶風強度。氣旋轉向西北偏西,於10月4日以每小時175公里風速吹襲古巴夏灣拿省。經過夏灣拿後,颶風轉朝東北方向前進並繼續增強,行至邁阿密以南海域時達到大型颶風標準。10月6日,風暴在行經巴哈馬期間達到風速每小時20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在加速向東北前進的過程中減弱,於10月8日在新斯科舍以南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溫帶殘留與新斯科舍海岸平行移動,然後轉向東南偏東,於10月9日在北大西洋開放水域上空失去熱帶天氣系統特徵。[14]
牙買加有一人因洪水喪生[50]。古巴有許多居民進入建築物內躲避,救援人員協助政府散佈有關這場即將到來風暴的信息。容易受颶風影響區域的居民撤離到避難所和地勢更高的地點。颶風的狂風摧毀了卡馬圭的多套房屋,暴雨導致多條低洼地區河流泛濫[50]。電話和電報線路因狂風而受損或中斷,夏灣拿還有多人受傷。雖然政府下令警察可以直接擊斃任何劫匪,但夏灣拿在風暴過後還是發生了大規模搶劫。警方打死了兩名劫匪,還打傷了第三個。狙擊手開槍驅散盜賊時也打傷了兩位無辜平民[51]。佛羅里達州東南部居民進入建築物內躲避,美國國家氣象局向部分沿海地區發佈了風暴警告[50]。颶風給佛羅里達礁島群和該州最南端帶去狂風暴雨,但造成的破壞程度很輕[51]。風暴在邁阿密西北部催生出一場龍捲風,導致三套房屋受損,兩人受傷[52][53]。颶風產生的狂風和暴雨令新斯科舍的農作物嚴重受損,還令船隻沉沒,導致9人遇難,經濟損失估計在100萬加拿大元左右(相當於2014年的1757萬7465加拿大元[54]或1612萬5200美元[55]),其中有25萬加拿大元屬於蘋果作物損失[56]。
第十八號颶風
[編輯]1級 颶風(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25日-11月7日 |
---|---|
強度 | 90 mph(150 km/h)(一分鐘) 982 mbar(hPa) |
經過兩個星期的平靜後,加勒比海西部於10月25日湧現出一股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偏東移動,然後蜿蜒向西北轉向並緩慢增強。10月29日,氣旋在牙買加附近海域達到颶風強度,並在襲擊該島西部前不久達到每小時150公里的最高風速。接下來颶風有所減弱並向東北轉向,於10月31日以強烈熱帶風暴標準登陸古巴東南部。系統在行經古巴和巴哈馬的過程中逐漸減弱並轉向西北偏北,到11月4日又略朝東北偏向並加快移動速度,於11月7日在百慕達附近由一股逐漸逼近的冷鋒吸收。[7]
途經牙買加西部期間,颶風產生了時速近130公里的狂風[7],破壞了約90%的香蕉作物[57]。其中一個種植園失去了500棵香蕉樹,玉米、咖啡和山藥也出現損失[58]。許多房屋受損嚴重或是被洪水沖走[57],導致數百人無家可歸[58]。風暴切斷了供電和電報線路,還阻塞了街道,導致通訊受限[57]。鐵道交通中斷,小橋被洪水沖毀[59]。風暴共計造成23人死亡[58],經濟損失估計為300萬美元[57]。風暴還給古巴帶去了大風和降水[59]。
第十九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0月26日-10月30日(10月28日後屬溫帶氣旋) |
---|---|
強度 | 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0 mbar(hPa) |
10月26日,巴哈馬中心以東不遠處洋面發展出一場熱帶風暴。系統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然後轉向東北,並在這一過程中穩步增強。10月27日,風暴內氣壓降至993毫巴(百帕,29.32英寸汞柱),然後又在10月28日增強到風速每小時110公里的最高強度。10月29日,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並轉向北上吹襲新斯科舍。系統繼續北上,兩邊都有高壓天氣系統的擠壓,於10月30日在魁北克最東端上空消散。[60]
熱帶風暴給新斯科舍帶去了時速83公里的大風,阿默斯特的降雨量達到58毫米。風暴打沉了一艘船隻,還把另一艘衝到岸上。大風颳斷了樹木,令電話和電報線路中斷,還導致房屋受損,道路封閉。洪水沖毀了多座橋樑和多條道路,其中一條高速公路上的水有1.8米深,洪水還灌進了多套房屋的地下室。新不倫瑞克有72座橋樑因風暴受損或被毀。由於風暴中能見度差,還有一名男子遭遇車禍。[61]
第二十號熱帶風暴
[編輯]熱帶風暴(SSHWS) | |
持續日期 | 11月15日-11月17日 |
---|---|
強度 | 60 mph(95 km/h)(一分鐘) 996 mbar(hPa) |
經過又一段時間的平靜後,本季最後一場熱帶風暴於11月15日出現在加勒比海西南部。系統緩慢向行進,其存在期間一直保持在熱帶風暴強度的最低標準。11月16日,風暴吹襲了尼亞加拉瓜東南海岸,之後很快在11月17日消散。[14]
季節影響
[編輯]以下表格中列出了1991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損失數額單位為1933年美元。影響區域中會以加粗字體標明風暴登陸點。最低氣壓數據大部分源於有限的觀測結果,可能並不是風暴最高強度的數值。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 ||||||
TD | TS | C1 | C2 | C3 | C4 | C5 |
風暴名稱 | 持續日期 | 風暴最高強度 | 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 英里/小時 (公里/小時) |
最低氣壓 (毫巴) |
影響地區 | 損失 (美元) |
死亡人數 | 參考資料
| ||
---|---|---|---|---|---|---|---|---|---|---|
一 | 5月14至19日 | 熱帶風暴 | 50(85) | 1001 | 中美洲、墨西哥(塔巴斯科州) | 0 | 0 | |||
二 | 6月24日至7月7日 | 二級颶風 | 110(175) | 965 | 特立尼達島、委內瑞拉、牙買加、古巴西部、塔毛利帕斯州 | 7.2 | 35 | |||
三 | 7月14至24日 | 熱帶風暴 | 50(85) | 999 | 小安的列斯群島、牙買加、伯利茲、尤卡坦半島、德克薩斯州 | 2 | 0 | |||
四 | 7月24至27日 | 熱帶風暴 | 60(95) | 1008 | 無 | 0 | 0 | |||
五 | 7月24日至8月5日 | 一級颶風 | 90(150) | 975 | 小安的列斯群島、巴哈馬、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 | .5 | 0 | |||
六 | 8月13至25日 | 四級颶風 | 140(220) | 940 | 百慕達、美國東部(北卡羅萊納州) | 27 | 31 | |||
七 | 8月14至21日 | 熱帶風暴 | 45(75) | 1007 | 牙買加、古巴 | 2.5 | 83 | |||
八 | 8月22日至9月5日 | 五級颶風 | 160(260) | 930 |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古巴、佛羅里達礁島群、德克薩斯州 | 27.9 | 179 | |||
九 | 8月23至30日 | 熱帶風暴 | 50(85) | 999 | 無 | 0 | 0 | |||
十 | 8月26至30日 | 熱帶風暴 | 40(65) | 1002 | 塔毛利帕斯州 | 0 | 0 | |||
十一 | 8月31日至9月7日 | 四級颶風 | 140(220) | 945 | 巴哈巴、佛羅里達州、美國東南部 | 2 | 2 | |||
十二 | 9月8至18日 | 四級颶風 | 140(220) | 947 | 北卡羅萊納州、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 4.5 | 21 | |||
十三 | 9月10至16日 | 二級颶風 | 110(175) | 960 | 塔毛利帕斯州 | 未知 | 67 | |||
十四 | 9月16至25日 | 五級颶風 | 160(260) | 929 | 尤卡坦半島、塔毛利帕斯州 | 10 | 184 | |||
十五 | 9月24至27日 | 一級颶風 | 75(120) | 991 | 無 | 0 | 0 | |||
十六 | 10月1至4日 | 熱帶風暴 | 45(75) | 1012 | 巴哈馬 | 0 | 0 | |||
十七 | 10月1至7日 | 三級颶風 | 125(205) | 940 | 古巴、佛羅里達州、巴哈馬 | 1.1 | 10 | |||
十八 | 10月25日至11月7日 | 一級颶風 | 90(150) | 982 | 牙買加、古巴 | 3 | 23 | |||
十九 | 10月26至28日 | 熱帶風暴 | 70(110) | 990 | 加拿大大西洋省份 | 未知 | 0 | |||
二十 | 11月15至17日 | 熱帶風暴 | 60(95) | 996 | 尼亞加拉瓜 | 未知 | 0 | |||
季節總結 | ||||||||||
20個氣旋 | 5月14日至11月17日 | 160(260) | 929 | ~86.6 | 651 |
註釋說明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Chris Landsea. Counting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s Back to 1900 (PDF).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07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7-07-14).
- ^ Jack Williams. Hurricane scale invented to communicate storm danger. USA Today. 2005-05-17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 ^ Chronological List of All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Hurricanes: 1851-2012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3-06 [2014-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0).
- ^ Chris Landsea;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Subject: E11) How many tropical cyclones have there been each year in the Atlantic basin? What years were the greatest and fewest seen?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0-05-08 [2014-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5.0 5.1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6-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NewACE」的
<ref>
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Charles L. Mitchell. Tropical Disturbances of July 1933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33, 61 (7): 200–201 [2014-05-13]. doi:10.1175/1520-0493(1933)61<200b:TDOJ>2.0.CO;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9).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Chris Landsea; et al. 1933 Storm 1 – 2012 Revision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2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5).
- ^ Andy Hatzos. Earliest Hurricane Research. 2010-01-05 [2009-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1).
-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 ^ 10.0 10.1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2-04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2).
- ^ Stacy Stewart. Tropical Storm Zeta Discussion Thirty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6-01-06 [2012-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 ^ Pielke, Rubiera, Landsea, Fernandez, & Klien. Hurricane Vulnerability in Latin America & The Caribbean (PDF).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3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3).
- ^ 13.0 13.1 13.2 Rappaport & Partagas. The Deadliest Atlantic Hurricanes, 1492–1996.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1997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3).
- ^ 14.0 14.1 14.2 14.3 Unisys Corporation. 1933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2006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 ^ The Daily Gleaner. Torrential Rains Create Havoc in Kingston and St. Andrews. 1933-07-18.
- ^ The Daily Gleaner. Burst Rivers Flooded Roads in Villages. 1933-07-20.
- ^ The Ada Evening News. Storm Threatens Coast of Texas. 1933-07-22.
- ^ David Roth. Louisiana Hurricane History (PDF).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32–33. 2010-01-14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1).
- ^ Port Arthur News. Rises Predicted. 1933-07-27.
- ^ R. J. Martin. The Weather of 1933 in the United States (PDF). U.S. Weather Bureau. 1933 [2014-05-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9).
- ^ Six Are Reported Killed in St. Christopher Blow. The Palm Beach Post. 1933-07-26.
- ^ Storm Hits Bahamas. Bismarck Tribune. 1933-07-28.
- ^ Tropical Storm Nears Florida. Port Arthur News. 1933-07-30.
- ^ Florida Effects from Hurricane. Times Herald. 1933-07-31.
- ^ Tropical Hurricane Blows Self Out in Mountainous Region. The Daily Northwestern. 1933-08-05.
- ^ David Roth. Texas Hurricane History: Early 20th century (PDF).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41–42. 2010-01-17 [2012-05-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5).
- ^ 27.0 27.1 Blake, Rappaport, and Landsea. The Deadliest, Costliest, and Most Intense United States Tropical Cyclones (1851 to 2006) (PDF). NOAA. 2006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19).
- ^ Roth, David M;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Point Maxima. Tropical Cyclone Point Maxima.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2-11-16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Roth, David M.; Cobb, Hugh. Virginia Hurricane History.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1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Hurricanecity.com. Ocean City, Maryland hurricanes. 2006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5).
- ^ 31.0 31.1 Winnipeg Free Press. Tail-end of Jamaica storm causes heavy damage on Trinidad. 1933-08-19.
- ^ Hurricane Passes South of Island. The Daily Gleaner. 1933-08-17.
- ^ What is a Hurricane?. The Daily Gleaner. 1982-05-29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 ^ 100 Dead, Cuba Hurricane. The Courier-Mail. Australian Press Association. 1933-09-05 [2016-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4).
- ^ Death, Damage Left in Wake of Hurricane in Cuba. The Palm Beach Post. Associated Press. 1933-09-02.
- ^ Roger A. Pielke Jr.; Jose Rubiera; Christopher Landsea; Mario L. Fernández; Roberta Klein. Hurricane Vulnerabilit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Normalized Damage and Loss Potentials (PDF). National Hazards Review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3-08: 108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3).
- ^ Hurricane #11, 1933 (報告). Corpus Christi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0-02 [2008-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8).
- ^ Mary O. Souder. Severe Local Storms, September 1933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33-09, 61 (9): 291 [2014-05-14]. ISSN 1520-0493. doi:10.1175/1520-0493(1933)61<291:SLSS>2.0.CO;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22).
- ^ David M. Roth. Texas Hurricane History (PDF) (報告).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42. 2010-02-04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15).
- ^ Throngs Flee as Hurricane Perils Florida. The Pittsburgh Post-Gazette. Associated Press. 1933-09-04 [2014-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 ^ Williams & Duedall. Tropical storms and Hurricanes in Florida (PDF). 1997 [2014-05-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4-04).
- ^ Mary Souder. Severe Local Storms, September 1933 (PDF). U.S. Weather Bureau. 1933 [March 28, 20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3-22).
- ^ 67 Mexicans Die In Storm.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33-09-17.
- ^ Storm Crossing Yucatan; Damage Reported Heavy. Associated Press. 1933-09-22.
- ^ Storm Moving Through Gulf. Associated Press. 1933-09-23.
- ^ Port City of Mexico Destroyed by Storm. Associated Press. 1933-09-26.
- ^ 47.0 47.1 Galveston Daily News. Storm Relief. 1933-09-28.
- ^ 48.0 48.1 Tampico Flooded After Hurricane. Associated Press. 1933-09-28.
- ^ 49.0 49.1 The Hammond Times. Tampico Hurricane. 1933-09-29.
- ^ 50.0 50.1 50.2 Gale Hits Cuba: Heading for U.S.. The Pittsburgh Press. United Press. 1933-10-04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51.0 51.1 Four Killed in Havana During Storm Looting. Lewiston Evening Journal. 1933-10-05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Mary O. Souder. Severe Local Storms (PDF). Monthly Weather Review. 1933-10, 61 (10): 319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3-21).
- ^ Florida Coast Escapes Fury of Hurricane. Lewiston Evening Journal. Associated Press. 1933-10-05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Inflation Calculator. Bank of Canada. 2013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1).
- ^ 汇率牌价换算器. Oanda Corporation. 2014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4).
- ^ Detailed Storm Impacts - 1933-18 (報告). Environment Canada. 2009-11-18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57.0 57.1 57.2 57.3 Toll of Hurricane in Jamaica Rises. The Miami News. Associated Press. 1933-11-02.
- ^ 58.0 58.1 58.2 Hurricane Sufferers in the West are Calling for Help. The Daily Gleaner. 1933-11-02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5).
- ^ 59.0 59.1 Jamaica Swept by Heavy Gale. The Leader-Post. 1933-10-31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4).
- ^ Willis E. Hurd. Weather of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Oceans (PDF). Marine Division. 1933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0-29).
- ^ Detailed Storm Impacts - 1933-20 (報告). Environment Canada. 2009-11-18 [2014-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