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花崗公園

座標23°8′33.30″N 113°17′25.2″E / 23.1425833°N 113.290333°E / 23.1425833; 113.29033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79號
座標23°8′33.30″N 113°17′25.2″E / 23.1425833°N 113.290333°E / 23.1425833; 113.290333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911年
認定時間1961年3月4日

黃花崗公園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是為了紀念於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園內還陸續地修建了王昌墓、鄧仲元墓、馮如墓潘達微墓、史堅如墓和楊仙逸墓。公園現為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直屬單位。[1]

歷史

[編輯]
大本營軍政部與廣東省長公署保護墓園佈告碑
1930年代的紀功坊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道
黃花井
中國國民黨獻石,字跡曾在文革時被破壞。

七十二烈士屍骨由潘達微收葬,他1906年參加中國同盟會,三‧二九起義失敗後,購得東郊紅花崗,改原地名為黃花崗[2],是以秋日黃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黃花崗之名沿用至今。

原處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1916年,省長朱慶瀾建議於黃花岡建設公園[3],及至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林森又募得僑資贊助,建紀功坊、墓亭及立碑石。墓園為著名設計師楊錫宗設計,孫中山親手栽植了馬尾松。1919年,林森等審核得56人姓名,由汪精衞書石。1922年,又核實有16名烈士姓名,再由汪精衞補書於石,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4]

1924年,大本營軍政部與廣東省長公署保護墓園佈告:大本營軍政部及廣東省長公署奉孫中山大元帥訓令,以《佈告第一一號》文,由軍政部長程潛廣東省長廖仲愷聯合簽署發佈。公佈劃定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地界範圍:

現時墓園內仍存有刻有全文的石碑,落款時間為1924年2月。上述範圍也說明了為何先烈路有如此多的革命志士的墓地。

墓園落成後不久,有人認為,整個結構像公園式,因內有茶亭、水池、音樂台等遊樂設施,有失莊嚴,建議改為墳場式;紀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國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紀念七十二烈士的墳場中。因此在1930年5月,廣東省政府第五屆委員會第78次會議議決重修黃花崗墳園計劃。改建工程分三期進行,最大工程有二:紀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換成國民黨黨徽;改建墓道,開闢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處建築一座宏偉古樸的牌坊,上嵌孫中山1921年所題「浩氣長存」四字,作為正門,原來的大門改為側門。整個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5]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後,廣州市人民政府重修並擴建了該陵園,並命名為黃花崗公園。潘達微墓於1951年自模範監獄旁遷入;范鴻泰墓於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崗遷入。

1961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城市的發展,道路的開拓,本來廣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園被分割得支離破碎;把一個莊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壓縮為一個不大的「公園」。

1985年,黃花崗公園以「黃花浩氣」成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7月被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黃花皓月。

1994年墓園被評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墓園被評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墓園被評為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11月墓園入選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名單。

破壞

[編輯]
1940年代的正門,隱約可見遠處紀功坊頂部已置換成國民黨黨徽

烈士墓落成之初紀功坊上曾仿照美國法國設有象徵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華僑黨員贈送,神像約有兩米多高,頭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挾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右手舉槌,正對前方墓塘碑亭頂部的自由鐘,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需努力。當時在神像腳下,左右各蹲伏着一隻石雕雄鷹,亟待向藍天飛翔[6]。1936年,因被認為作為外國人偶像的自由神放在墳場不合適而改成國民黨黨徽石塊[5]。也有說法指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蔣介石到黃花崗拜祭先烈,看見自由女神像心中不悅,說了一句「現在的民主自由太泛濫了」。隨後當局下令以國民黨黨徽換下了自由女神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來的自由女神像被重新放回,此時神像右手中的槌子已不知去向,於是被塞上了一桿槍,象徵「槍桿子裏面出政權」。[7]

文化大革命期間,廣州市近千名紅衛兵於1966年8月28日在墓地匯集,舉行宣判「散發着資本主義毒素」的「自由神」大會。大會後,紅衛兵登上墓頂,手持鐵鎚將「自由女神」推倒砸碎,並換上一支約2米的水泥塑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的烈火可以燒遍全中國。後因北京直接干預,紀功坊其後才沒有被紅衛兵用炸藥炸毀。陵園內幾乎所有墓碑、石碑的碑文均曾被紅衛兵破壞,某些人名被鑿去,被修理過的文字有:中華民國、國民黨、革命、浩氣長存、孫中山敬題、民國十年、蔣中正、胡漢民/胡漢民先生/胡漢民敬題/番禺胡漢民書、林森陳炯明、陳逆炯明、汪兆銘/汪精衛鄒魯/魯(鄒魯撰文的自稱)、袁世凱、總裁[8]。兩年後,有人認為這支火炬與整個建築的風格不協調而將其移走,剩下光禿禿的坐墊。

1981年12月11日,剛成立的廣州市人民政府(前廣州市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黃花崗陵墓,當時發現原來紀功坊上的自由神像已失蹤,文革時期換上的火炬也沒有了,碑亭上國民黨徽被挖去,不少碑文被鑿去,墓道上兩條連州青石透雕龍柱的龍鬚被打斷。繼而撥款重塑自由女神像,新雕像仿照美國自由女神像,手持火炬,由廣州美術學院的一位教授、雕塑家林毓豪和羅國強重新塑造,左手持法律書,右手高擎火炬,意味自由將在法律的嚴格保護下。被毀壞的碑文和碑亭等後來被重新填補,但時至今日仍能清楚可以看到修補痕跡。而黃花井上被鑿掉的青天白日圖案則沒有修復。

現狀

[編輯]
紀功坊和前方碑亭
紀功坊自由女神

今日陵園規模宏大,面積十六萬平方米,與當初「義地」的大小相當。墓園座北向南,莊嚴肅穆,孫中山先生題「浩氣長存」四字之牌坊式大門氣魄雄偉,經墓道到烈士墓,墓後有紀功坊。園內還有黃花井、黃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黃花園及網球角活動服務區。

主要景點

[編輯]
碑廊中其中一塊石碑
  • 浩氣長存牌坊:1936年竣工(民國二十五年),正門牌坊長31米、寬3米、高13米。門額上以花崗石鐫刻着孫中山先生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個貼金大字。從詞義上說,浩氣就是正氣。
  • 七十二烈士之墓:位於主墓道盡頭,1918年(民國七年)在原烈士安葬處營建方表墓冢,長17.3米,寬17.26米。墓冢四面成坡形,牆垣上豎鑄鐵望柱和鐵鏈,中央豎立一塊方尖碑式墓碑,上刻隸書「七十二烈士之墓」七字。1919年(民國八年)在墓冢當中加建四柱墓亭,其柱式仿照西方風格,上承三角形山花和自由鐘形亭頂。
  • 默池:1921年落成(民國十年)。正面正處在於主墓道,是瞻仰、拜祭先烈必經之道。當走上拱橋時,由於斜坡的作用,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把頭低下,像低頭默念,使人肅然起敬。
  • 紀功坊:1921年落成。位於墓冢正後方,由前後各72塊青石疊成崇山形,象徵七十二烈士。這些青石分別刻上當年國民黨海外各地支部名稱和個人的名字,作為紀念他們捐款建設墓園有功的「獻石」。正門橫額上書12個字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註 1],由革命黨人章炳麟所寫。獻石堆頂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表達了要為建立自由平等國家而奮鬥的革命思想。基座前壁嵌有孫中山先生於1921年(民國十年)題寫的「浩氣長存」四字。
  • 紅鐵門石牌坊:公園南墓道入口。
  • 黃花亭:建於1926年(民國十五年)。
  • 龍柱:國民黨安南黨部於1926年3月(民國十五年)獻造。用著名的連州青石雕刻而成,高3米,柱身為倒卷的青龍,柱底為鯉魚躍龍門。這對龍柱,體現了革命先烈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奮鬥的磅礴氣勢。
  • 四方池:1921年落成。當時民國菲律賓埠中國國民黨第一支部、第二支部同敬獻。池壁上刻着七十二烈士廬塘基(意思是房舍,有池塘)。
  • 孫中山手植樹:1912年陵園初建時,兩粵廣仁善堂恭請孫中山先生手植馬尾松四棵,這是僅存的一棵,於2011年因感染松材線蟲救治無效死亡。經專家會診,搶救60多次仍未能成功救活。公園計劃繼續保留樹幹一兩年,期待出現生命奇蹟。這棵馬尾松在1995年被列入廣州市第一批古樹名木,每年市政府都會撥專款養護。當局在2004年斥資10萬元人民幣,在距樹數米處增設一支25米高的避雷針,以45度的俯角對四周形成一個圓錐形的保護區。[9][10]
  • 林森吳景濂的手植樹。
  • 碑廊:碑廊里是後人為紀念緬懷死難烈士所立的碑。

紀念

[編輯]

2006年10月13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拜謁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並為中山手植樹澆水。

2011年3月29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一百周年之際,中華民國新黨主席郁慕明率新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辛亥百年致敬團一行前往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碑前致祭烈士。[11]

2012年11月24日下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率團前往黃花崗拜祭七十二烈士,代表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和國民黨全黨同志向黃花崗烈士敬獻花圈。

黃花崗烈士陵園的東漢墓葬: 根據一九九零年出版的《 廣州文物志》記載,黃花崗 烈士陵園曾出土東漢墓葬,這些墓葬經發掘後,原地埋封,墓內出土的文物則送到廣州市博物館庫存室保存

交通

[編輯]
  • 巴士:黃花崗站,經停路線:6、10、11、16、63、65、74、78、85、192、201、219、271、290、236、862等
    • 旅遊專線:廣州一日遊專線、旅遊專線4、先烈路近代革命史跡遊專線
  • 地鐵6號線 黃花崗站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當中「七」字和「坊」字使用了異體字「桼」和「埅」。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局直属事业单位主要任务. 廣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 2024-07-18 [2024-11-19] (中文(中國大陸)). 
  2. ^ 貝華. 中國革命史. 光明書局. 1926-09: 48頁-49頁 [2022-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9). 潘達微偵知各烈士遺骸已更續移置諮議局前壙地,乃往廣仁善堂,詰善董,謂諸烈士爲國捐軀,宜擇地掩埋,後徐善董以該堂在沙河馬路旁地一段,名紅花崗者讓出,幷任棺殮諸事,潘乃星夜約土工,決定晨起赴諮議局前督葬,以次成殮,送至紅花崗。其初本不欲宣佈,翌日保皇黨之《國事報》首先揭出,潘知事難隠,始宣佈顛末,其標題曰「諮議局前新鬼錄,黃花崗上黨人碑」,蓋潘意略嫌「紅花」二字軟弱,不如「黃花」之雄渾也,迄今遂成定名。 
  3. ^ 粵人崇尚先烈之熱潮. 申報 (上海). 1916-11-10. 宜假先烈之餘光,與萬民以同樂,卽將岡前各地,一律購置,闢作公園,而以七十二墳塋爲公園主腦 
  4. ^ 曹亞伯. 第十三章 廣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 武昌革命真史 前編. 上海: 中華書局. : 355頁–357頁. 七年秋,方聲濤募修故墓,規模粗具,林森復募資於華僑,以建紀功坊、墓亭幷立碑石。紀功坊係將捐款之黨部黨員一一列出,其坊墓有孫總理「浩氣長存」四大字鐫焉。當時已修墓立碑,則烈士姓名不能不求眞確,乃由朱執信、鄒魯徵集此役各烈士事實……由林森約當日未死黨員之在粵者 —— 胡毅、何克夫、吳永珊、徐維揚等,一一而爲之審查證實。八年(1919),時審查所得烈士姓名,計五十六人,由汪兆銘書諸石,立碑其后,鄒魯爲文,以紀其事……民國十一年(1922)春,林森等復約集當日黨員未死者開審查會,續審查得烈士姓名十六人,其姓名亦由汪兆銘補書於石,幷爲文記其后…… 
  5. ^ 5.0 5.1 2001年第四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今昔》(余齊昭撰文)
  6. ^ 《羊城後視鏡2》,P156,ISBN 9787536052130
  7.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为何有自由女神像?. [2011-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8. ^ 廣州著力復原遺跡 尊重歷史. 加拿大星島日報. 2011-07-10 [201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3). 
  9. ^ 中山先生手植松 沧海百年患癌亡. 南方都市報. 2012-07-13 [2012-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03). 
  10. ^ 百年孙中山手植树命悬一线 40次救治无起息. 廣州日報. 2011-12-06 [2012-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6). 
  11. ^ 廣州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殉難100周年(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騰訊網,2011年03月30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