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箏
越南箏(越南語:Đàn tranh/彈箏),又名彈箏,是越南的箏,是越南的一種傳統樂器。箏體為木製,弦為鋼弦,弦柱為倒V形,支撐每根弦。
古代的彈箏為16弦,故有一個別名是「彈十六」(đàn thập lục),不過彈箏大師阮永寶(Nguyễn Vĩnh Bảo、出生於1918年)[1][2]於1950年代中期將這種樂器改制為17弦,使彈箏在越南大大普及,越來越多地用於各種演奏形式中,現在的古箏也有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二弦和二十四弦、二十六弦根線的。
越南箏源自於中國的古箏和瑟,與日本的日本箏,朝鮮的伽倻琴, 琉球的琉球箏、蒙古的雅托噶和哈薩克的Zhetigen都有關聯。與古箏的主要區別在於其有2排弦柱,而古箏只有1排弦柱。
早先越南箏應該是宮廷音樂當中使用的樂器,但後來由於音色優美,傳入民間之後用於自行彈唱或者獨奏。
歷史
[編輯]潮州傳統箏有16根琴弦和錐形琴體,主要在中國南方地區使用,可追溯到明朝後期。潮州箏(清代的箏)在阮朝時期傳入越南,由越南人本土化。在宋末,因中原地區人口遷移至潮汕而引進。而後在明朝時期,桑圖爾 流入中國,並在中國開始發展流行(之後逐漸演變為的民族樂器稱為揚琴,當時稱為洋琴)。 潮汕古箏在借鑑桑圖爾的制式之後逐漸改絲弦為鋼絲弦,弦數逐漸由13弦增至16弦,扎弦調音法改為繞柱調音法。桑圖爾的弦長由高音到低音是從短到長的,這與中國早期古箏制式不符,後為了適應這一問題,逐漸改直岳山式為直斜繞柱式。
對於潮州箏本身真正的外觀形制,則是參考了仲尼式古琴的外觀,至於為什麼潮州箏的弧度大,原因也是因為根據古琴的尺寸,如果要塞下16根琴弦,弦距會太小,遠遠不夠手指演奏,所以在原有古琴的弧度上又增加了弧度,以便16根琴弦能夠正好塞下。而為什麼會是16根琴弦的原因,可能是早期的洋琴是7或8排碼子,可以同時有14或16個音出現,從而有了這個數字的箏。
到19世紀後期,越南箏不僅共享了中國潮州古箏的設計,而且古典 越南箏曲目中的一些曲目與中國潮州箏傳統中發現的曲目完全相同。[來源請求]值得一提的是,也有可能這一時期的一些 越南箏演奏者實際上使用的樂器是在廣州而非越南的工廠生產的。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後,台灣也開始生產潮州箏,外形類似潮州箏與越南箏的結合體,長度為112-120cm,箏體面板上清漆。因上了漆,所以箏的音色保存到現在還是非常清亮(而內地做的潮州箏因沒有漆的保護,僅僅七八十年面板就已腐蝕嚴重,音色走樣)
外形
[編輯]彈箏的琴體長110厘米,木製,窄身,表面凸圓,並塗上華麗的裝飾漆或鑲嵌珍珠母,並有16對可移動的弦柱用於調音和支撐,弦柱為木製或覆有銅層的骨制。弦為鋼製,粗細不一,按照五聲調式調音。演奏者會戴上金屬、塑料或玳瑁製成的指套來撥弦演奏,大小形制類似於我國的潮州箏。
彈箏有3種,古代的彈箏或稱彈十六為16弦,現代的彈箏為17弦,琴體較古者稍大。這一樂器的音域為3個八度,從C至C3。越南Saigon Conservatory of Drama and Music的前教授阮永寶對彈箏進行了發展,製成了一種新型制,有19,21, 24弦,具有更廣闊的音域。
演奏風格
[編輯]彈箏音樂的風格一般是輕鬆歡快的,常作為獨奏樂器,但也用於配樂詩朗誦或越南改良劇的伴奏中,有時也會被交響樂團或室內樂隊使用。
技法
[編輯]右手技法
[編輯]右手主要是撥弦,左手加裝飾音。在傳統音樂中,演奏者會用兩三根手指撥弦,而在現在音樂中,演奏者可能會用四五根手紙撥弦。演奏會常會同時撥八度音階關係的兩根弦,通常會用琶音演奏和弦。
左手技法
[編輯]左手技法對於樂曲的悅耳性是必不可少的。左手常會添加裝飾音。彎音等多種技法用於表達不同的情緒。一些技藝高超的演奏者會使用左手撥弦演奏音,同時用右手產生較大的和弦。左手較少顫音和滑音,其音色與中國的潮州箏有着相似之處。傳統越南箏曲一般使用工尺譜記譜,現年青一代的演奏家多用五線譜,代表
參考文獻
[編輯]-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seco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London, 2001).
- Duy, Pham. Musics of Vietnam.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5.
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Dan Tranh Video Phuong Nhun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The Sound of Vinh Bao. [2008-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