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能源
系列條目 |
可再生能源 |
---|
可再生能源主題 |
生物能源(英語:Bioenergy)是從生物來源的材料製成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質是太陽光中的化學能的形式存儲的任何有機材料。作為一種燃料,它可能包括木材、廢木料、秸稈、有機肥、甘蔗和多種農業工藝的許多其他副產物。到2010年,全球的發電生物能源已安裝容量是35 GW(47,000,000 hp),其中在美國有7 GW(9,400,000 hp)[1]。
在最狹義的的意義上,它是生物燃料的同義詞,而生物燃料是從生物來源的燃料。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它包括生物質,這是用作生物燃料的生物材料,以及使用生物來源能量相關的社會,經濟、科學和技術領域。這是一種常見的誤解,生物能源是從生物質中提取的能量,因為生物質是燃料和生物能源是包含在燃料中的能量[2]。
與美國有傾向於生物燃料(biofuel)相比,在歐洲較常使用生物能源(bioenergy)這個詞[3]。
固體生物質
[編輯]生物質燃料的優點之一是它通常是其他工藝的副產品,殘渣或廢棄物,如農業,畜牧業和林業[1] 。在理論上,這意味着燃料和糧食生產之間沒有競爭,儘管不總是這樣[1] 。評估開發生物質作為能源原料的適用性時,必須考慮土地利用,現有生物質能工業和相關轉化技術[4]。
生物質是來自最近的活生物體的物質,其中包括植物、動物及其副產物[5]。糞便、花園廢物和作物殘留物都是生物質的來源。它是一種基於碳循環的可再生能源,與其他自然資源(如石油,煤炭和核燃料)不同。 另一個來源包括動物廢物,這是主要由飼養在工業規模農場的動物產生的持續的和不可避免的污染物。
還有專門生產生物燃料的農產品。
污水生物質
[編輯]面向發展中國家的新型生物能源污水處理工藝目前正處於開發階段。 Omni處理器是一個自我維持的工藝過程,其使用污水固體作為燃料將污水廢水轉化為飲用水和電能[6][7][8]。
生物質發電
[編輯]用於電力生產的生物質按地區劃分[1] 。森林副產品,如木材殘留物,在美國很受歡迎[1] 。農業廢物在毛里裘斯(甘蔗渣)和東南亞(稻殼)中很常見[1] 。禽類垃圾等畜牧業殘留物在英國頗受歡迎[1] 。
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編輯]森林生物能源的一些形式最近受到綠色和平組織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等環境組織的大力批評,因為它們有對森林和氣候的不利影響。綠色和平組織最近發佈了一份題為「促進生物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的報告,其中概述了他們對森林生物能源的關注。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Frauke Urban and Tom Mitchell 2011. Climate change, disasters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9-20.. Lond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and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 ^ What is bioenerg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3).
- ^ Definition: Bioenergy | Open Energy Information. en.openei.org. [2016-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5).
- ^ Kosinkova, Jana; Doshi, Amar; Maire, Juliette; Ristovski, Zoran; Brown, Richard; Rainey, Thomas. Measuring the regional availability of biomass for biofuels and the potential for microalga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September 2015, 49: 1271–1285 [2017-07-20]. doi:10.1016/j.rser.2015.04.0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0).
- ^ Bioenergy. [2017-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10).
- ^ Janicki Bioenergy website.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9).
- ^ BBC news article "Bill Gates drinks water distilled from human faeces". [2015-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1).
- ^ Watch Bill Gates Sip Water Made From Sewer Sludge. Forb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