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波森號戰艦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出處 波森省[1]
建造方 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
鋪設龍骨 1907年6月11日
下水日期 1908年12月13日
入役日期 1910年5月31日
結局 移交協約國,1922年拆解
技術數據
船級 拿紹級戰艦
排水量
  • 設計:18873噸
  • 滿載:20535噸
船長 146.1米
型寬 26.9米
吃水 8.9米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續航力 8,300海里(15,400公里)以12節
乘員
  • 標準:40名軍官、968名水兵
  • 分艦隊旗艦:53名軍官、1034名水兵
  • 第二旗艦:42名軍官、991名水兵[註 1]
武器裝備
裝甲

波森號戰艦(德語:SMS Posen[註 2])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首個無畏艦船級——拿紹級戰艦的其中一艘,它在採用獨特六邊形佈局的六座雙聯裝炮塔中裝備有十二門28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28 cm SK L/45 gun。該艦於1907年6月11日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開始進行龍骨架設,1908年12月13日下水,至1910年5月31日投入公海艦隊服役。

波森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與其三艘姊妹艦共同服役,被廣泛運用至北海,並在那裏參加了數次艦隊出擊英語Sortie。這些行動在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爆發的日德蘭海戰達到頂點,其中波森號曾於夜戰中與英國的輕型部隊激烈交鋒。在混亂中,該艦意外撞上了小巡洋艦埃爾賓號,導致後者遭到嚴重破壞,並於當夜晚些時候被鑿沉

該艦同樣有數次在波羅的海展開針對俄國海軍的行動,其中首次是在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期間對德國海軍的進攻提供支援。它於1918年再度重返波羅的海,以援助芬蘭內戰中的芬蘭白衛隊英語White Guard (Finland)。在戰爭結束時,波森號獲准留在了德國,而公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艦則被扣押至英國斯卡帕灣。至1919年,隨着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自沉,該艦代替已沉沒的艦隻被移交協約國。最終,它被送往荷蘭的拆船商,於1922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拿紹級線條畫,顯示了主炮的佈局

拿紹級戰艦的設計工作開始於1903年底,即英德海軍造艦競賽的背景下;當時,外國海軍的戰艦已經開始裝備口徑越來越大的副炮英語Secondary armament,包括意大利和美國艦隻的203毫米炮和英國艦隻的234毫米炮,均超過了此前德國級戰艦搭載的170毫米副炮。德國設計師最初考慮為艦隻配備210毫米副炮,但1904年初有關英國納爾遜勳爵級戰艦英語Lord Nelson-class battleship將配備254毫米重炮的錯誤報道促使他們考慮建造一款更強大的艦隻:由八門280毫米炮組成的「全裝重型火炮」戰艦。在接下來的兩年裏,設計被改進成一艘體積更大的艦隻,配備有十二門重炮,而此時英國已經推出了全裝重型火炮戰艦——無畏號[3]

波森號的全長為146.1米,舷寬26.9米,有8.9米的吃水深度。它在標準載荷下的排水量為18873噸,滿載排水量則為20535噸。[註 3]艦隻設計保留了帶有十二台燃煤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的三軸三脹式蒸汽機,而不是更為先進的蒸汽輪機。其推進系統的額定功率為28,000匹公制馬力(20,594千瓦特),最高速度為20(37公里每小時),可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8,300海里(15,400公里)[5]。這種類型的推進裝置是應海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和海軍造艦局的要求而選擇的;後者曾於1905年表示「在重型軍艦上使用渦輪機本身並不可取」。[6]這個決定完全是基於成本考量:當時,帕森斯公司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對蒸汽輪機擁有壟斷地位,並要求每製造一台渦輪機須支付100萬馬克的使用費。德國企業直至1910年才開始大批量生產渦輪機。[7]

波森號是以一種獨特的六邊形佈局來搭載十二門28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28 cm SK L/45 gun[註 4]。其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包括十二門150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15 cm SK L/45和十六門88毫米4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45 naval gun,它們均被安裝於炮廓英語Casemate內。[5]在其服役生涯的後期,兩門88毫米炮被替換為具有相同口徑的高角度高射炮,用於防禦飛機。[9]此外,該艦還裝備有六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其中艦艏、艦艉各1門,另外四門則安裝在兩邊舷側防魚雷艙壁的每一端。[10]該艦的主裝甲帶在中央堡壘英語Armored citadel內的厚度為300毫米,裝甲甲板為80毫米。主炮塔的側部有280毫米厚,司令塔則受到400毫米厚的鋼板保護。[5]

服役歷史

[編輯]
波森號連同第一戰列分艦隊餘部於戰爭爆發前

波森號是由德意志帝國海軍以「巴登代艦」(Ersatz Baden)作為臨時代號進行訂購[註 5],以替代年邁的薩克森級鐵甲艦巴登號[5]它於1907年6月11日開始在基爾日耳曼尼亞船廠進行龍骨架設[12]與其姊妹艦拿紹號一樣,施工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包括船廠克虜伯等供應建造材料的主承包商,均由軍隊士兵看守。[13][14]該艦於1908年12月12日下水[12]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波森省最高行政長官的威廉·馮·瓦爾多德語Wilhelm von Waldow發表演說;而約翰娜·馮·拉多林,作為時任德國駐法大使胡戈·馮·拉多林德語Hugo von Radolin的妻子(均來自波森),則主持為艦隻命名。[9]初步試航於1910年4月進行,然後於5月完成最終舾裝。艦隻於5月31日投入公海艦隊服役。進一步的海試隨即展開,至8月27日結束。[1]總體而言,波森號的建造共花費了德國政府3692萬馬克[5]

在1910年8月的海試結束後,波森號離開基爾前往威廉港,至9月7日抵達。由於德國海軍長期缺乏受訓水兵[15],許多船員隨後被轉配至其它艦隻[註 6][1]這部分官兵由來自9月20日退役的前無畏艦維特爾斯巴赫號的人員替代。在其入役後,全部四艘拿紹級戰艦組成了一個作戰部隊,即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二支隊,並以波森號為旗艦[1]

在戰爭爆發前,波森號曾連同艦隊餘部參與了多次訓練演習。[1]1910年底,艦隊於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巡航。次年的艦隊演習於5月展開;7月則是駛往挪威的年度夏季巡航。艦隊於9月在波羅的海舉行了另一輪艦隊演習,之後是在年底的又一輪。下一年亦是遵循類似的模式,但駛往挪威的夏季巡航因阿加迪爾危機而中斷;因此巡航只是駛入了波羅的海。9月的演習是在黑爾戈蘭島對開的北海海域展開;另一項進入波羅的海的冬季巡航則隨後在年底進行[16]。1913年及1914年的訓練計劃恢復正常,夏季巡航得以再度駛往挪威。其中在1914年的巡航中,艦隊於7月14日抵達挪威海域,此時距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後大約兩周。可能爆發的戰爭使得巡航時間被迫縮短,波森號及艦隊餘部於7月29日返抵威廉港。[17]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8月4日午夜,英國向德國宣戰[18]。波森號及艦隊餘部在北海實施了幾次推進,以支援受海軍少將弗朗茲·馮·希佩爾指揮、由大巡洋艦組成的第一偵察集群展開行動。[1]後者將襲擊英格蘭沿岸城鎮,試圖誘使英國大艦隊抽出部分兵力,進而被公海艦隊主力殲滅。[19]首個這樣的行動是在1914年12月15-16日炮擊斯卡布羅、哈特爾浦及惠特比英語Raid on Scarborough, Hartlepool and Whitby[20]12月15日傍晚,十二艘德國無畏艦——包括波森號及其三艘姊妹艦,連同八艘前無畏艦來到距離英國一個孤立分艦隊的六艘戰艦約10海里(19公里)範圍內。然而,與對方其它驅逐艦之間在黑暗中的零星衝突使得公海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腓特烈·馮·英格諾爾誤判自己面對的是整個大艦隊主力。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為避免不必要的冒險,英格諾爾中斷了交戰並調轉戰艦返回德國。[21]

里加灣海戰

[編輯]

1915年8月,德意志帝國海軍試圖肅清里加灣,以便德國陸軍佔領里加。為此,德國策劃者打算驅逐或摧毀駐守在當地的俄國海軍力量,其中包括前無畏艦光榮號以及若干炮艦和驅逐艦。德國戰艦有幾艘掃雷艦隨行,它們的任務首先是清除俄國雷區,然後在海灣北部入口佈設一系列雷區,以防俄國海軍增援部隊進入該海域。為實施進攻而集結的德國特遣區艦隊包括西法倫號及其三艘姊妹艦,四艘黑爾戈蘭級戰艦,以及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毛奇號馮·德·坦恩號。部隊受希佩爾指揮,他在此時已晉升為海軍中將。八艘戰艦將為與俄國區艦隊交戰的部隊提供掩護。在8月8日爆發的里加灣海戰英語Battle of the Gulf of Riga中,德國人的首輪攻勢並不順利,因為清理俄國雷區已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導致佈雷艇德國號英語SMS Deutschland (1914)遲遲無法佈設己方的水雷。[22]

8月16日,波森號及拿紹號領銜了第二輪突破海灣防禦的嘗試,波森號亦成為海軍少將埃哈德·施密特的旗艦。[1]兩艘無畏艦由四艘小巡洋艦和三十一艘魚雷艇陪同。在進攻首日,德國人突破了俄國部隊的防線,但兩艘德國輕型艦艇——掃雷艦T46號和驅逐艦V99號均遭擊沉。[23]波森號和拿紹號與兩艘俄羅斯炮艦——海獅號英語Russian gunboat Sivuch (1907)高麗人號英語Russian gunboat Korietz交戰。海獅號在當日沉沒,朝鮮人號則嚴重受損;雖跛行離開,但延至翌日仍被迫鑿沉[1]17日,波森號攜拿紹號與光榮號展開遠程對決,結果三次命中俄艦促使其撤離。至8月19日,俄國雷區已被清除,艦隊進入海灣,但協約國潛艇在該地區出沒的報告則促使德國人於翌日上午取消了行動。[24]希佩爾在事後表示,「在敵方潛艇日益活躍的有限區域內長時間部署有價值的艦艇,並承擔相應的損壞和損失風險,無疑是沉溺於一場賭博;這與在從陸地一側奪取里加之前佔領海灣所獲得的利益不成比例。」[25]事實上,大巡洋艦毛奇號已於當天早晨被英國潛艇E1號英語HMS E1發射的魚雷擊中,儘管只受到輕微的破壞。[25]8月21日,施密特將他的旗幟從波森號降下,解散了特遣編隊。[1]

重返北海

[編輯]

至1915年8月底,波森號及公海艦隊餘部都回到了它們在北海的錨地。下一次行動是9月11-12日進入北海的掃蕩,但沒有發生任何戰鬥。艦隊的另一次出擊隨後發生於10月23-24日,同樣未遇到任何英國軍隊。1916年3月4日,波森號、拿紹號、西法倫號及馮·德·坦恩號又受命駛往阿姆魯姆灘英語Amrumbank,接回剛從襲擊任務中返航的輔助巡洋艦沙鷗號德語SMS Möve (1914)[26]

另一項波瀾不驚的推進于于4月21-22日執行。兩天後則展開了一項炮擊任務;其中波森號受命對炮擊雅茅斯及洛斯托夫特英語Bombardment of Yarmouth and Lowestoft的第一偵察集群提供支援。[26]在這次行動中,大巡洋艦塞德利茨號因不慎觸雷而被迫提前返航。而由於能見度差,行動很快被叫停,並在英國艦隊尚未及攔截前離開。[27]

日德蘭海戰

[編輯]
英國(藍)及德國(紅)艦隊在1916年5月31-6月1日的調遣圖

接替英格諾爾出任公海艦隊總司令的海軍上將賴因哈德·舍爾計劃立即對英國海岸再次發動襲擊,然而塞德利茨號的損壞和第三戰列分艦隊幾艘無畏艦的冷凝器故障推遲了計劃至5月底。[28]德國戰艦群於5月31日03:30駛離亞德灣德語Jadebusen[29]波森號被被編入第一戰列分艦隊的第二支隊,擔任支隊長、海軍少將華瑟·恩格爾哈特德語Walter Engelhardt (Admiral)的旗艦。波森號是支隊四艘艦中的第一艘,位列其三艘姊妹艦之前。而第二支隊亦是作戰序列中最末的無畏艦部隊,在其身後僅有第二戰列分艦隊老邁的前無畏艦。[2]

在17:48至17:52之間,波森號與另外十艘德國戰艦迎向英國第2輕巡洋艦分艦隊開火,但射程和能見度不佳影響了有效射擊,並很快作罷。[30]此後不久,兩艘英國驅逐艦——涅斯托耳號英語HMS Nestor (1915)游牧民號英語HMS Nomad都遭到德國戰列線的猛烈攻擊。其中波森號以其主炮及副炮持續向涅斯托耳號開火。至18:35,該艦在八艘德國戰艦的聯合火力下爆炸沉沒。[31]在20:15,德國艦隊第二次面對已展開成戰鬥隊形的大艦隊,被迫轉向離去;在此過程中,德國戰列線的序列被顛倒,波森號號成為領頭的第四艘艦,位居其三艘姊妹艦之後。[32]

21:20左右,波森號及其姊妹艦開始與英國第3戰列巡洋分艦隊英語3rd Battlecruiser Squadron戰鬥巡洋艦交戰。波森號是第一戰列分艦隊中唯一能辨認出目標的艦隻,對方被識別為戰鬥巡洋艦長公主號英語HMS Princess Royal (1911)不撓號英語HMS Indomitable (1907)。波森號於21:28在10,000米(11,000碼)的射程內開火,並於21:32取得一次直接命中長公主號和多次跨射命中不撓號;而在21:35停火之前,則有一輪齊射散落在波森號周圍。[33]

在大約00:30,德國戰列線的領頭部隊遇到了英國的驅逐艦及巡洋艦。近距離的激烈交火就此展開;包括波森號在內的領頭德國戰艦率先向多艘英艦開火。在混亂中,己方的小巡洋艦埃爾賓號徑直穿過了德國戰列線,與波森號發生碰撞。波森號沒有受損,但埃爾賓號的船體穿孔並導致兩個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水浸,不得不停機。[34]兩個半小時後,埃爾賓號發現幾艘英國驅逐艦接近,其艦長遂下令鑿沉艦隻[35]

將近01:00時,德國戰列線又與一支由驅逐艦組成的英國區艦隊交火。波森號在極近的距離內發現驅逐艦幸運號英語HMS Fortune (1913)鼠海豚號英語HMS Porpoise (1913)花環號英語HMS Garland (1913),遂於800至1,600米(870至1,750碼)的射程之間向前兩艘艦開火,並造成鼠海豚號嚴重受損。幸運號也在波森號及其它幾艘戰艦的組合炮火下迅速沉沒;而此前它發射兩枚魚雷則促使波森號進行規避。[36]在01:25,西法倫號以探照燈照向另一艘英國驅逐艦熱忱號英語HMS Ardent (1913)並開火;波森號很快加入其中,並在1,000至1,200米(1,100至1,300碼)範圍取得數次命中。[37]

儘管夜間戰鬥激烈,公海艦隊還是成功突破了英國的驅逐艦群,並於6月1日04:00抵達犄角礁英語Horns Rev[38]數小時後,德國艦隊又抵達威廉港,波森號和其它幾艘第一分艦隊的戰艦於錨區外圍組成防禦陣位。[39]在戰鬥過程中,波森號共發射了五十三枚280毫米炮、六十四枚150毫米炮和三十二枚88毫米炮。[40]該艦及其船員在敵方的炮火中則毫髮無損。[26]

自1917年6月起,海軍上校威廉·馮·克羅西克英語Wilhelm von Krosigk就任波森號艦長;他擔當此職位直至1918年戰爭結束。[9]

遠征芬蘭

[編輯]
拿紹級戰艦的識別圖

1918年2月,德國海軍決定派遣一支遠征隊前往芬蘭,以支援部署在當地的德國陸軍部隊。芬蘭當時正爆發內戰;其中白衛隊英語White Guard (Finland)尋求一個保守黨政權,以擺脫新成立的蘇聯的影響,而赤衛隊則更青睞於蘇聯式的共產主義。2月23日,波森號的兩艘姊妹艦——西法倫號和萊茵蘭號被委派為「波羅的海特遣隊(Sonderverband Ostsee)」的核心。[41]兩艘艦負責運送第14獵兵營,並於2月24日稍早時候離港前往奧蘭群島。奧蘭是前線的作戰基地,從這裏可以確保漢科港的安全。從漢科出發,德國遠征隊則可直接進攻首都赫爾辛基。3月5日,特遣隊於3月5日抵達奧蘭群島,並在那裏遇到了瑞典的岸防艦瑞典號英語HSwMS Sverige索爾號英語HSwMS Thor (1898)奧斯卡二世號德語Oscar II. (Schiff)。經過談判後,德國部隊於3月7日順利在奧蘭登陸;西法倫號則隨即返回了波森號所駐紮在的但澤[42]

3月31日,波森號及西法倫號離開但澤,並於4月3日抵達魯薩略島英語Russarö——這是漢科的外圍防線。德國陸軍迅速控制了港口。特遣隊隨後前往赫爾辛基;其中波森號於4月11日駛入赫爾辛基的港灣並讓士兵登陸。該艦也組建了一支分遣隊於兩天後、即4月13日登陸。在行動中,波森號的船員有4人陣亡、12人負傷。從4月18-20日,波森號受命前往洛格斯凱爾英語Lågskär,以協助在當地擱淺的萊茵蘭號脫困。兩天後,波森號在赫爾辛基港灣撞上一具沉船殘骸,造成輕微的損傷。4月30日,該艦脫離特遣隊。艦隻返回德國,於5月3日抵達基爾,並進入當地的旱塢。維修工作一直持續至5月5日。[26]

後續行動

[編輯]

1918年8月11日,波森號、西法倫號、皇帝號皇后號從威廉港出動,受命支援在泰爾斯海靈島附近巡邏的魚雷艇。[42]10月2日,波森號又前往亞德灣的外圍錨區,為從法蘭德斯區艦隊歸航的U艇提供掩護。波森號還將參加計劃於10月30日實施的最終艦隊行動[26]行動的設想是公海艦隊的骨幹將由威廉港基地出動並不惜一切代價尋找大艦隊決戰,以圖重創英國海軍,以改善德國在和平談判中的議價地位——儘管有預期的傷亡。然而,厭戰的水兵發動叛變導致行動被迫取消。為了遏制叛變情緒的蔓延,海軍上將希佩爾下令艦隊分散。[43]波森號及第一分艦隊餘部於11月3日被派駐外圍錨地,至11月6日才返回威廉港。[26]

結局

[編輯]

1918年11月,停戰協定生效;根據其條款,在落實《凡爾賽條約》的談判過程中,公海艦隊將有十一艘戰艦及五艘大巡洋艦被扣押至斯卡帕灣的英國海軍基地。[44]波森號不在扣押名單之列,而是於12月16日退役。1919年6月21日,為避免被協約國強佔,被扣押於斯卡帕灣的船員全數鑿沉了己方艦隻。結果,波森號及其餘留存在德國的戰艦成為了已沉沒艦隻的替代品。11月5日,波森號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名,隨後移交英國支配。該艦於1920年5月13日轉運離開;同年11月1日,它在蘇格蘭法夫霍克克雷格英語Hawkcraig被衝上岸擱灘。[45]英國人隨後將波森號售予了荷蘭的拆船商[26]它於1922年在多德雷赫特拆解報廢。[46]

註釋

[編輯]

腳註

  1. ^ 每個由八艘艦組成的戰列分艦隊都有一艘旗艦,它同時也兼任下屬第一支隊四艘艦的旗艦;第二旗艦則是每個分艦隊中第二支隊的主導艦。在日德蘭海戰中,波森號便擔任第二旗艦,懸掛支隊長、海軍少將華瑟·恩格爾哈特德語Walter Engelhardt (Admiral)的旗幟。[2]
  2.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3. ^ 按埃里希·格羅納的說法,這個數字是根據「滿載的20-50%所算出……它自1882年起被德國海軍用作性能和速度計算的基準」。[4]
  4.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28 cm SK L/4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45表示炮管長度,即45倍徑[8]
  5.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11]
  6. ^ 在這個問題上,海軍上將伊萬·奧爾德科普英語Iwan Oldekop在1912年11月表示:「陸地上幾乎沒有人員了。駐防值勤無法再按規定執行…(在基爾的)海軍部隊如同在威廉港的一樣疲憊不堪。對陸地人員不足的抱怨也是如此。」。[15]

引用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taff,第32頁.
  2. ^ 2.0 2.1 Tarrant,第286頁.
  3. ^ Dodson,第72–75頁.
  4. ^ Gröner,第ix頁.
  5. ^ 5.0 5.1 5.2 5.3 5.4 Gröner,第23頁.
  6. ^ Herwig,第59–60頁.
  7. ^ Staff,第23, 35頁.
  8. ^ Grießmer,第177頁.
  9. ^ 9.0 9.1 9.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239頁.
  10. ^ Campbell & Sieche,第140頁.
  11. ^ Gröner,第56頁.
  12. ^ 12.0 12.1 Staff,第20頁.
  13. ^ Staff,第19頁.
  14. ^ Hough,第26頁.
  15. ^ 15.0 15.1 Herwig,第90頁.
  16. ^ Staff,第8頁.
  17. ^ Staff,第11頁.
  18. ^ Herwig,第144頁.
  19. ^ Herwig,第149–150頁.
  20. ^ Tarrant,第31頁.
  21. ^ Tarrant,第31–33頁.
  22. ^ Halpern,第196–197頁.
  23. ^ Halpern,第197頁.
  24. ^ Halpern,第197–198頁.
  25. ^ 25.0 25.1 Halpern,第198頁.
  26. ^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Staff,第33頁.
  27. ^ Tarrant,第52–54頁.
  28. ^ Tarrant,第56–58頁.
  29. ^ Tarrant,第62頁.
  30. ^ Campbell,第54頁.
  31. ^ Campbell,第101頁.
  32. ^ Tarrant,第172頁.
  33. ^ Campbell,第254頁.
  34. ^ Campbell,第286頁.
  35. ^ Campbell,第295頁.
  36. ^ Campbell,第289頁.
  37. ^ Campbell,第290頁.
  38. ^ Tarrant,第246–247頁.
  39. ^ Tarrant,第263頁.
  40. ^ Tarrant,第292頁.
  41. ^ Ganz,第85–86頁.
  42. ^ 42.0 42.1 Staff,第27頁.
  43. ^ Tarrant,第280–281頁.
  44. ^ Gardiner & Gray,第139頁.
  45. ^ Casualty reports. The Times (42557) (London). 2 November 1920. col D, p. 18.  模板中使用了待廢棄的參數(幫助
  46. ^ Gröner,第24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