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鎮莊
外觀
張鎮庄,臺灣清代漢人聚落村莊的舊稱(1710-1719),位置約莫於今台中市南屯區、大肚區一帶,亦寫作「張鎮莊」。[1]
沿革
[編輯]臺灣北路營參將張國於康熙49年(1710年)報墾巴布拉族(Papora)貓霧捒社(Babosacq)一帶的土地,約略今日台中市南屯區處[2],立戶陞科,自為業主,名為「張鎮庄」,卻因於康熙58年(1719)九月發生原住民殺害佃民九人之事件,廢莊遣民。[3]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因朱一貴事件引發動亂,清廷派臺灣鎮總兵藍廷珍來臺鎮壓。藍廷珍平亂後上書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雍正二年(1724)申辦墾照「藍張興」,招民來台,並以張鎮庄為中心向四方拓墾。藍廷珍投資張鎮庄若干資金,以合股的方式與張家共同擁有業主權,因此改張鎮庄為「藍張興庄」。[4][3]
參考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張忠桓等著,《萬春宮志:藍興、大墩、臺中媽祖信仰的歷史發展》,台中市:台中市萬春宮管理委員會,2014年。ISBN 9789868770218
- 洪敏麟、屈慧麗. 犁頭店歷史的回顧. 台中市: 台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4.
- 孟祥瀚 (Hsiang-Han Meng). 藍張興莊與清代臺中盆地的拓墾. 興大歷史學報. 2006, (17): 395 - 430. 歷史沿革. [20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