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
比賽日程手冊封面,上圖人物是衛冕冠軍史提芬·戴維斯 | |
比賽資訊 | |
---|---|
日期 | 1985年4月12至28日 |
場館 | 克魯西布劇院 |
城市 | 錫菲 |
國家/地區 | 英格蘭 |
組織 | 世界職業桌球與士碌架協會 |
比賽形式 | 排名賽 |
總獎金 | 25萬英鎊 |
冠軍獎金 | 6萬英鎊 |
最高度數分 | 比爾·溫本紐克(加拿大)(143) |
決賽 | |
冠軍 | 丹尼士·泰萊(北愛爾蘭) |
亞軍 | 史提芬·戴維斯(英格蘭) |
比分 | 18–17 |
← 1984年 1986年 → |
198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英語:1985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又稱1985年使館世界士碌架錦標賽(1985 Embassy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是1985年4月12至28日在英格蘭錫菲克魯西布劇院舉辦的職業士碌架排名賽。比賽由世界職業桌球與士碌架協會主辦,是克魯西布劇院1977年開始連續舉辦的第九屆世界士碌架錦標賽。3月27至31日,87名選手在普雷斯頓公會堂經過五輪資格賽後剩下16人打入主賽,與16名獲邀種子選手同台競技。比賽由英國廣播公司直播,使館香煙公司贊助,六萬英鎊的冠軍獎金創下士碌架賽事新紀錄。
世界排名第一的英格蘭選手史提芬·戴維斯此前已三次贏得世錦賽冠軍,他在35局18勝制決賽迎戰北愛爾蘭選手丹尼士·泰萊。戴維斯先以8比0領先,但泰萊奮起直追,兩人打成17平進入決勝局。第35屆以枱面上最後的黑球決勝負,兩人均兩次擊球未進,最後泰萊抓住機會贏得職業生涯中唯一的世錦賽冠軍。這場比賽又稱「黑球決賽」,被普遍視為士碌架歷史上最有名的比賽,也是士碌架在20世紀80到90年代風靡全球的重要原因。
加拿大選手比爾·溫本紐克在首圈以143分拿下本屆比賽最高度數分。正式比賽期間共有14次單杆分數過百,資格賽還有十次。1985年世錦賽是職業斯諾業錦標賽首次加入禁藥測試,進入正式比賽的選手都需測試。戴維斯與泰萊的決賽創下英國午夜電視節目收視紀錄並保持至今,最後一局觀眾人數達1850萬,打破英國體育節目收視紀錄和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紀錄。
概述
[編輯]世界士碌架錦標賽是士碌架職業賽事和官方世界錦標賽[1],士碌架源自19世紀駐印英國軍人[2],傳入歐洲及其他英聯邦國家和地區前就在英國流行,如今已是風靡世界的桌球運動,在中國大陸、香港、泰國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及地區特別受歡迎[3]。
本次世錦賽由世界職業桌球與士碌架協會主辦,32名職業選手按單敗淘汰制一對一競爭,每輪比賽至少有十餘局定勝負。參賽選手除正式比賽前的資格賽選拔外,還邀請世界士碌架排名位居前列的選手。[4][5]首屆世錦賽於1927年舉辦,喬·戴維斯在英格蘭伯明翰坎金大廳的決賽上勝出[6][7]。錫菲克魯西布劇院從1977年開始舉辦士碌架世錦賽[8]。1984年,英格蘭選手史提芬·戴維斯在決賽以18比16戰勝同胞占美·韋德,拿下1981和1983年後第三次世錦賽冠軍[9][10]。1985年世錦賽的獎金總額為25萬英鎊,冠軍六萬,創下士碌架賽事新紀錄[11][12]。
經巴里·赫恩委員提議[13][14],世界職業桌球與士碌架協會1985年4月9日規定職業士碌架比賽選手需接受藥檢,並在本屆世錦賽首次落實[15]。賽程由英國廣播公司直播,報導時間超過90小時[16]。持續兩周的直播估計耗資三百萬英鎊[16],比賽由使館香煙公司贊助[16]。
賽制
[編輯]1985年4月12至18日,198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在英格蘭錫菲克魯西布劇院舉行,是克魯西布劇院連續第九年舉辦士碌架世錦賽[17][18]。本次比賽是1984至1985年士碌架球季最後一場排名賽[19],共有世界士碌架巡迴賽的103名選手參加,其中32人進入正式比賽[12]。3月27至31日,87名球手在普雷斯頓公會堂經過五輪淘汰資格賽後決出16人,與16名種子選手參加正式比賽。1985年1月16日,比賽抽籤在倫敦薩伏伊酒店舉行[20]。
世界排名前16的選手作為種子選手自動晉級正式賽[注 1]。衛冕冠軍史提芬·戴維斯是頭號種子,剩下15個種子名額根據1984至1985球季世界排名分配。第一圈正式比賽採取19局10勝制,第二圈到八強賽為25局13勝制,準決賽31局16勝制,決賽35局18勝制。[4][21][22]
共有六名前世錦賽冠軍參加本屆正式比賽:雷·里爾頓(1970、1973、1974、1975、1976和1978年)、史提芬·戴維斯(1981、1983和1984年、約翰·史賓沙(1969、1971和1977年)、艾力克斯·希堅斯(1972和1982年)、克里夫·索本(1980年)和泰瑞·格里菲斯(1979年)[4]。四名從資格賽晉級的選手還是首次參加世錦賽:丹尼·奧凱恩(Dene O'Kane)、尤金·休斯(Eugene Hughes)、托尼·瓊斯(Tony Jones)和韋恩·瓊斯(Wayne Jones)[23][24]。
獎金
[編輯]本屆世錦賽獎金總額25萬英鎊,比上一年高5萬;冠軍獎金6萬英鎊,比上年多1.6萬[11],創下士碌架比賽新紀錄[12]。獎金分配如下[11][25]:
- 冠軍:6萬英鎊
- 亞軍:3.5萬英鎊
- 準決賽:2萬英鎊
- 八強賽:1萬英鎊
- 十六強:5250英鎊
- 三十二強:2500英鎊
- 資格賽亞軍:1500英鎊
- 資格球季軍:750英鎊
- 最高度數分:6000英鎊
- 滿杆:6萬英鎊
賽程概況
[編輯]資格賽
[編輯]資格賽於3月27至31日在普雷斯頓公會堂舉辦,分五輪淘汰賽,共87人參加。第一圈八場比賽淘汰七人,另外四輪各16場比賽,每輪勝者進入下一輪。第五圈的16名勝者與16名種子選子在正式比賽第一圈交手。[12]
資格賽均為19局10勝制[26]。約翰·鄧寧(John Dunning)進入第三圈資格賽,這是他在1984年世界公開賽上心臟病發後首次職業比賽,以六比十不敵韋恩·瓊斯[27]。丹尼·福勒(Danny Fowler)在第四圈以十比零戰勝占·唐納利(Jim Donnelly)並打出資格賽最高度數分137,但在第五圈以二比十不敵約翰·帕洛特[26][28]。1948至1956年共八次獲世錦賽冠軍的佛雷德·戴維斯此時已71歲高齡,在第四圈資格賽以十比九擊敗鮑勃·查珀隆(Bob Chaperon),但在第五圈以六比十輸給雷克斯·威廉士[12]。
第一圈
[編輯]正式比賽第一圈在4月12至17日舉行,32名選手分成兩批交手,採用19局10勝制,種子選手迎戰資格賽晉級選手。第一場比賽是二號種子托尼·諾爾斯(Tony Knowles)對戰資格賽選手托尼·瓊斯。諾爾斯先下四局,瓊斯奮起直追[29],接下來九局拿下八局以八比五反超,但諾爾斯頂住壓力,以十比八勝出[29]。為打擊服用禁藥行徑,本次世錦賽首度對運動員強制藥檢[15],諾爾斯是第一位參加藥檢的選手[29]。
《每日星報》根據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Silvino Francisco)的聲明指控柯克·史蒂文斯(Kirk Stevens)服用禁藥[30]。法蘭西斯科在首圈第一場比賽遇到11號種子丹尼士·泰萊[30],最後以二比十落敗[31]。世界職業桌球與士碌架協會主席雷克斯·威廉士在賽後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比賽選手使用禁藥,法蘭西斯科向史蒂文斯道歉,聲稱新聞報導中的說法「純屬謊言」[31][30]。
一號種子兼衛冕冠軍史提芬·戴維斯以十比八打敗尼爾·富爾茲(Neal Foulds)晉級第二圈[25][32][33]。兩名種子選子在第一圈落敗:12號種子威利·索恩(Willie Thorne)以六比十不敵帕齊·法根(Patsy Fagan),13號種子約翰·史賓沙以三比十敗給約翰·帕洛特[34]。史賓沙賽後不久確診患有重症肌無力,視力受影響,全季僅贏得兩場比賽[35][36][37]。六次世錦賽冠軍、五號種子雷·里爾頓本球季曾兩度敗給尤金·休斯,本屆世錦賽第一圈終於在打滿19局後雪恥[38][31]。
九號種子艾力克斯·希堅斯與迪恩·雷諾茲(Dean Reynolds)的比賽單杆得分很低,前三局最高度數分也沒超過30[39]。雷諾茲首階段只拿下第五局,希堅斯以八比一領先,最後以十比四獲勝[39]。約翰·維爾戈(John Virgo)首階段以五比四領先十號種子托尼·米奧(Tony Meo),但第二階段只贏一局,以六比十敗北。維爾戈在賽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托尼應該還不如我,只是球的走位對我不利,過去六年都是如此。我也說不清,我努力練習,打得也好,但就是沒有好成績。這種比賽很看運氣,我實在不走運。」[40]
四號種子柯克·史蒂文斯以十比八戰勝雷·埃德蒙茲(Ray Edmonds),但士碌架評論員克里夫·艾佛頓聲稱史蒂文斯沒有達到世界四強的水準,是埃德蒙茲表現不佳才成就史蒂文斯[41]。雷克斯·威廉士與八號種子泰瑞·格里菲斯的比賽進展緩慢,首階段只打七局(原定九局),格里菲斯經過3小時38分鐘鏖戰以六比一領先[39],最後以十比三拿下第一圈[42]。14號種子比爾·溫本紐克(Bill Werbeniuk)本季還沒贏過排行賽,終於在本屆世錦賽第一圈以十比八打敗祖·莊遜,並在第十局以143分拿下整場比賽最高度數分,在當時的世錦賽歷史上排第三[37]。
三號種子克里夫·索本以十比八小勝邁克·哈雷特(Mike Hallett);15號種子道格·芒特喬伊(Doug Mountjoy)以十比五擊敗默多·麥克勞德(Murdo MacLeod);16號種子大衛·泰萊(David Taylor)十比四戰勝丹尼·奧凱恩;六號種子埃迪·查爾頓(Eddie Charlton)十比三打敗約翰·坎貝爾(John Campbell),兩人都是澳洲選手[42]。
第二圈
[編輯]第二圈正式比賽在4月18至22日舉行,採用25局13勝制。史提芬·戴維斯先後以三比零和六比三領先大衛·泰萊,接着在第二階段前八局拿下七局,以13比4輕取對手,其中第8(100分)和第11局(105分)單杆得分破百[33][43]。艾力克斯·希堅斯和泰瑞·格里菲斯交手十局後打成五平,格里菲斯在第二階段發力以十比六領先,最後一階段前四局又拿下三局,以13比7取勝[44]。約翰·帕洛特在首階段以六比二領先柯克·史蒂文斯,最後以13比6晉級八強[45]。
雷·里爾頓與帕齊·法根在首階段結束時打成四平[44],第二階段前五局過后里爾頓以八比五領先[45],隨後打成12比9拿到賽點,但第22局卻在得分遙遙領先時球杆皮頭脫落。里爾頓需在15分鐘內更換皮頭,法根表示對手可以用他的皮頭,里爾頓同意並獲勝[46]。克里夫·索本和比爾·溫本紐克都是加拿大選手,索本只用兩階段就以13比3結束戰鬥[47]。丹尼士·泰萊與埃迪·查爾頓過去都曾打入世錦賽決賽,兩人在第二圈的交手以13比6泰萊勝出告終。七號種子占美·韋德在和托尼·米奧打成十平後以13比11晉級八強。[48]托尼·諾爾斯以13比6打敗道格·芒特喬伊[4][12]。
八強
[編輯]八強賽4月23和24日舉行,採用25局13勝制。泰瑞·格里菲斯對陣史提芬·戴維斯時先下四局,但首階段結束被追到四平[48]。第二階段八局戴維斯拿下六局,以十比六領先。格里菲斯在第三階段第一局因西服背心意外觸球犯規,戴維斯一杆打出80分拿下,接下來又連下兩局以13比6淘汰對手,第四次打入世錦賽四強。[49][50]約翰·帕洛特迎戰雷·里爾頓時同樣先贏四局,首階段結束時以五比三領先[48]。帕洛特在第二階段將領先優勢擴大到九比五,但接下來兩局都在綠球失手,第二階段結束時以九比七領先。里爾頓在第三階段連贏五局以12比9反超,帕洛特又追回三局,雙方進入決勝局。[36][49][51]第25局台上只剩一顆紅球時帕洛特領先七分,里爾頓做士碌架,最後以自由球一杆清完31分勝出[52]。
丹尼士·泰萊和克里夫·索本的比賽進展緩慢,首階段原定八局只打完六局,泰萊以四比二領先。《衛報》的克萊夫·埃弗頓(Clive Everton)認為比賽節奏雖慢,但戰術高超,打得非常精彩。[48]第二階段同樣持續很久,經過9小時45分比賽在第二天凌晨1點21分暫停,泰萊以十比五領先[50]。比賽恢復後泰萊連贏三局,以13比5晉級,這是他第五次打入四強[49]。索本聲稱兩人都是一心求穩,導致比賽進展緩慢:「如果我打得好一點,這肯定就是史上最漫長的比賽」[52]。這場八強賽只有泰萊在最後一局單杆超過50分[52]。
二號種子托尼·諾爾斯首階段結束時以五比三領先占美·韋德,在此期間諾爾斯一度打出單杆137分,可惜最後的黑球失手,與本屆世錦賽最高度數分失之交臂[48]。第二階段他一直保持領先,結束時比分九比七[50]。第三階段開始後諾爾斯先下兩局,韋德在第19局憑重擺黑球扳回,諾爾斯頂住壓力以13比10晉級[49][52]。
四強
[編輯]四強賽在4月25至26日舉行,採用31局16勝制,分成四階段。衛冕冠軍史提芬·戴維斯只用三階段就以16比5輕取雷·里爾頓。里爾頓此時已創下世錦賽最年長的四強選手紀錄,但未能發揮八強賽與帕洛特交手時的水平。[25][53][54]里爾頓此前幾輪都憑穩紮穩打取勝,但戴維斯全程都在利用長台直球定杆創造機會[55]。珍納絲·黑爾(Janice Hale)在《士碌架現場》(Snooker Scene)雜誌發文,稱本場比賽戴維斯保持全面壓制,威勢「無可抗拒」[55]。戴維斯在第13局打出單杆106分,成就克魯西布劇院職業比賽史上第100個單杆上百分[56]。這是他連續第三年打入世錦賽決賽[25]。
托尼·諾爾斯和丹尼士·泰萊在另一場四強賽切磋。諾爾斯先下兩局,但接下來的比賽一共只拿下三局,第二階段結束時泰萊以十比五領先,然後在第三階段連下六局晉升決賽[53]。諾爾斯的種子排名比泰萊高,勝算更大,但未能保持前期水準,淘汰比分和里爾頓相同[53]。賽後他也想不通為何會輸給排名不及的對手[57]。泰萊表示看到諾爾斯在比賽期間「發火」,自稱還曾「提示」對手[57]。諾爾斯一年後又在四強賽敗給最後拿下冠軍的祖·莊遜[54]。
決賽
[編輯]198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決賽於4月27至29日凌晨舉行,史提芬·戴維斯迎戰丹尼士·泰萊,比賽採取35局18勝制[58]。戴維斯此前曾獲1981、1983和1984年世錦賽冠軍,這是他第四次打進決賽;泰萊之前只有1979年進入決賽,但以16比24不敵泰瑞·格里菲斯[59]。戴維斯和泰萊過去曾兩次在世錦賽交手,泰萊在1979年第一圈勝出,戴維斯在1984年四強賽還以顏色[60]。
泰萊先單杆拿到50分,但戴維斯很快反超,在首階段七局比賽大獲全勝。第二階段戴維斯拿下第一局,但第二局分數領先時薄綠球失手,賽後分析認為這是決賽的轉折點,泰萊扳回一局[32][61],而且此後七局拿下六局,並以單杆98分創下決賽紀錄,雖然還是落後,但比分已追到七比九[58][61]。第二天泰萊雖然一直沒能領先,但咬緊比分成11平和15平[62]。戴維斯再下兩局,以17比15拿到賽點[61],但泰萊又在第33局以微弱優勢取勝,第34局單杆打出57分追成17平,雙方需在第35局一決雌雄[58][63]。
決賽局持續超過一小時,結束時格林尼治標準時間已過午夜[61]。戴維斯以62比44領先,枱面上只剩下共22分的四個彩色球,但他在棕球失手。泰萊將棕球、藍球和粉球入袋,台面只剩決定勝負的黑球。[64]黑球停在安全位置,泰萊先拿到機會,嘗試白球走長距離送黑球入角袋未進[65],占·梅多克羅夫特(Jim Meadowcroft)評價這是泰萊「一生最重要的擊球」[33]。戴維斯此時在左上角袋有很小的進球角度,但他也沒有打進,黑球停在球袋附近,與白球相隔中等距離,特德·洛(Ted Lowe)感嘆「真不可思議」[65],泰萊上前打進贏得比賽[34][58]。決賽期間泰萊一直沒有領先對手,直到最後一擊改變賽果[38]。泰萊勝出後節目在0點23分結束,1850萬觀眾從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收看決賽[34][58],創下該台節目紀錄和英國午夜後時間段節目紀錄[38]。比賽此後得名「黑球決賽」[66]。
泰萊把黑球灌入角袋後將球杆舉過頭並晃動手指慶祝並親吻獎盃[38],他在2009年接受採訪時稱,當時舉動是向鼓勵他肯定能贏的「好夥伴」崔佛·伊斯特(Trevor East)致敬[38]。他還在賽後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這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比賽[65],並用此次獲勝告慰一年前去世的母親在天之靈[67]。此前泰萊曾因不想再打士碌架退出1984年士碌架蘇格蘭公開賽[67][68]。親朋好友說服他參加士碌架世界公開賽,他在決賽中戰勝克里夫·索本,拿下職業生涯第一個世界冠軍[67]。
正式賽圖表
[編輯]下表列出本屆世錦賽正式賽結果,球員姓名旁邊括弧中的數字代表種子選手排名,比賽包括16名種子選手和16名資格賽晉級選手[4][12][25][42]。
第一圈 | 第二圈 | 半準決賽 | 準決賽 | |||||||||||
---|---|---|---|---|---|---|---|---|---|---|---|---|---|---|
19局10勝 | 25局13勝 | 25局13勝 | 31局16勝制 | |||||||||||
4月12日 | ||||||||||||||
史提芬·戴維斯(英格蘭)(1) | 10 | |||||||||||||
4月17至18日 | ||||||||||||||
尼爾·富爾茲(英格蘭) | 8 | |||||||||||||
史提芬·戴維斯(1) | 13 | |||||||||||||
4月12至13日 | ||||||||||||||
大衛·泰萊(16) | 4 | |||||||||||||
大衛·泰萊(英格蘭)(16) | 10 | |||||||||||||
4月22至23日 |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4 | |||||||||||||
史提芬·戴維斯(1) | 13 | |||||||||||||
4月13至14日 | ||||||||||||||
泰瑞·格里菲斯(8) | 6 | |||||||||||||
艾力克斯·希堅斯(北愛爾蘭)(9) | 10 | |||||||||||||
4月18至19日 | ||||||||||||||
迪恩·雷諾茲(英格蘭) | 4 | |||||||||||||
艾力克斯·希堅斯(9) | 7 | |||||||||||||
4月13至14日 | ||||||||||||||
泰瑞·格里菲斯(8) | 13 | |||||||||||||
泰瑞·格里菲斯(威爾斯)(8) | 10 | |||||||||||||
4月24至25日 | ||||||||||||||
雷克斯·威廉士(英格蘭) | 3 | |||||||||||||
史提芬·戴維斯(1) | 16 | |||||||||||||
4月14至15日 | ||||||||||||||
雷·里爾頓(5) | 5 | |||||||||||||
雷·里爾頓(威爾斯)(5) | 10 | |||||||||||||
4月19至20日 | ||||||||||||||
尤金·休斯(愛爾蘭) | 9 | |||||||||||||
雷·里爾頓(5) | 13 | |||||||||||||
4月15至16日 | ||||||||||||||
帕齊·法根 | 9 | |||||||||||||
威利·索恩(英格蘭)(12) | 6 | |||||||||||||
4月22至23日 | ||||||||||||||
帕齊·法根(愛爾蘭) | 10 | |||||||||||||
雷·里爾頓(5) | 13 | |||||||||||||
4月15至16日 | ||||||||||||||
約翰·帕洛特 | 12 | |||||||||||||
約翰·史賓沙(英格蘭)(13) | 3 | |||||||||||||
4月20至21日 | ||||||||||||||
約翰·帕洛特(英格蘭) | 10 | |||||||||||||
約翰·帕洛特 | 13 | |||||||||||||
4月16至17日 | ||||||||||||||
柯克·史蒂文斯(4) | 6 | |||||||||||||
柯克·史蒂文斯(加拿大)(4) | 10 | |||||||||||||
雷·埃德蒙茲(英格蘭) | 8 | |||||||||||||
4月16至17日 | ||||||||||||||
克里夫·索本(加拿大)(3) | 10 | |||||||||||||
4月20至21日 | ||||||||||||||
邁克·哈雷特(英格蘭) | 8 | |||||||||||||
克里夫·索本(3) | 13 | |||||||||||||
4月16日 | ||||||||||||||
比爾·溫本紐克(14) | 3 | |||||||||||||
比爾·溫本紐克(加拿大)(14) | 10 | |||||||||||||
4月22至23日 | ||||||||||||||
祖·莊遜(英格蘭) | 8 | |||||||||||||
克里夫·索本(3) | 5 | |||||||||||||
4月15日 | ||||||||||||||
丹尼士·泰萊(11) | 13 | |||||||||||||
丹尼士·泰萊(北愛爾蘭)(11) | 10 | |||||||||||||
4月19至20日 | ||||||||||||||
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南非) | 2 | |||||||||||||
丹尼士·泰萊 (11) | 13 | |||||||||||||
4月14至15日 | ||||||||||||||
埃迪·查爾頓(6) | 6 | |||||||||||||
埃迪·查爾頓(澳洲)(6) | 10 | |||||||||||||
4月24至26日 | ||||||||||||||
約翰·坎貝爾(澳洲) | 3 | |||||||||||||
丹尼士·泰萊(11) | 16 | |||||||||||||
4月13至14日 | ||||||||||||||
托尼·諾爾斯(2) | 5 | |||||||||||||
占美·韋德(英格蘭) (7) | 10 | |||||||||||||
4月18至19日 | ||||||||||||||
韋恩·瓊斯(威爾斯) | 4 | |||||||||||||
占美·韋德(7) | 13 | |||||||||||||
4月13至14日 | ||||||||||||||
托尼·米奧(10) | 11 | |||||||||||||
托尼·米奧(英格蘭) (10) | 10 | |||||||||||||
4月22至23日 | ||||||||||||||
約翰·維爾戈(英格蘭) | 6 | |||||||||||||
占美·韋德(7) | 10 | |||||||||||||
4月12至13日 | ||||||||||||||
托尼·諾爾斯(2) | 13 | |||||||||||||
道格·芒特喬伊(威爾斯) (15) | 10 | |||||||||||||
4月17至19日 | ||||||||||||||
默多·麥克勞德(蘇格蘭) | 5 | |||||||||||||
道格·芒特喬伊(15) | 6 | |||||||||||||
4月12日 | ||||||||||||||
托尼·諾爾斯(2) | 13 | |||||||||||||
托尼·諾爾斯(英格蘭) (2) | 10 | |||||||||||||
托尼·瓊斯(英格蘭) | 8 | |||||||||||||
決賽:35局18勝制,4月27至29日錫菲克魯西布劇院,裁判約翰·威廉士[69] | |||||||||||
史提芬·戴維斯(1) 英格蘭 |
17–18 | 丹尼士·泰萊(11) 北愛爾蘭 | |||||||||
選手 | 第一場:7–0 | ||||||||||
---|---|---|---|---|---|---|---|---|---|---|---|
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戴維斯 | 88† | 93†(87) | 49† | 65† | 95†(55) | 85†(66) | 83†(58) | N/A | N/A | N/A | N/A |
泰萊 | 50 (50) | 0 | 2 | 38 | 1 | 6 | 20 | N/A | N/A | N/A | N/A |
選手 | 第二場:2–7(9–7) | ||||||||||
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戴維斯 | 121†(64, 57) | 49 | 76†(57) | 48 | 27 | 19 | 1 | 0 | 48 | N/A | N/A |
泰萊 | 0 | 59† | 27 | 63† | 75† (61) | 99† (98) | 71† (70) | 100† (56) | 77† | N/A | N/A |
選手 | 第三場:4–4(13–11) | ||||||||||
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戴維斯 | 25 | 72† | 66† | 45 | 2 | 1 | 64† | 58† | N/A | N/A | N/A |
泰萊 | 68† (53) | 43 | 58 | 80† | 73† (57) | 80† (55) | 56 | 46 | N/A | N/A | N/A |
選手 | 第四場:4–7(17–18) | ||||||||||
局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戴維斯 | 86†(86) | 43 | 78†(66) | 29 | 4 | 29 | 66† | 81† | 47 | 24 | 62 |
泰萊 | 13 | 82† (61) | 17 | 84† (70) | 72† (57) | 83† (79) | 6 | 0 | 75† | 71† (57) | 66† |
87 | 全場最高分 | 98 | |||||||||
0 | 分數破百 | 0 | |||||||||
12 | 超50分 | 10 | |||||||||
北愛爾蘭選手丹尼士·泰萊獲198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冠軍
†=該局勝出 |
資格賽圖表
[編輯]資格賽共分五輪,3月27至31日在普雷斯頓公會堂舉行[12][21]。
第一圈
選手 | 得分 | 選手 |
---|---|---|
吉諾·里吉塔諾(加拿大) | 10–9 | 德西·辛(愛爾蘭)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自動勝出–退出 | 積·麥克勞克林(北愛爾蘭) |
史提夫·朗沃思(英格蘭) | 10–1 | 占士·吉安納羅斯(加拿大) |
鮑勃·查珀隆(加拿大) | 10–7 | 羅渣·巴爾斯(英格蘭) |
丹尼士·休斯(英格蘭) | 10–5 | 道格·法蘭奇(英格蘭) |
麥克·海因斯(南非) | 10–8 | 托尼·查珀爾(威爾斯)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10–0 | 約翰·哈格里夫斯(英格蘭) |
第二圈 19局10勝 |
第三圈 19局10勝 |
第四圈 19局10勝 |
第五圈 19局10勝 | ||||||||
鮑勃·夏里斯(英格蘭) | 4 | 比利·凱利(愛爾蘭) | 6 | 米克·費沙(英格蘭) | 2 | 尼爾·富爾茲(英格蘭) | 10 | ||||
吉諾·里吉塔諾(加拿大) | 10 | 吉諾·里吉塔諾(加拿大) | 10 | 吉諾·里吉塔諾(加拿大) | 10 | 吉諾·里吉塔諾(加拿大) | 8 | ||||
維克·夏里斯(英格蘭) | 5 | 法蘭克·喬尼克(加拿大) | 5 | 萊斯·多德(英格蘭) | 7 | 戴夫·馬田(英格蘭) | 8 |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10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10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10 | 丹尼·奧凱恩(新西蘭) | 10 | ||||
格雷厄姆·克里普西(英格蘭) | 8 | 占美·范·雷斯堡(南非) | 10 | 馬塞爾·高維羅(加拿大) | 10 | 迪恩·雷諾茲(英格蘭) | 10 | ||||
史提夫·朗沃思(英格蘭) | 10 | 史提夫·朗沃思(英格蘭) | 7 | 占美·范·雷斯堡(南非) | 9 | 馬塞爾·高維羅(加拿大) | 1 | ||||
萊昂·希活(澳洲) | 1 | 帕迪·摩根(澳洲) | 3 | 佛雷德·戴維斯(英格蘭) | 10 | 雷克斯·威廉士(英格蘭) | 10 | ||||
鮑勃·查珀隆(加拿大) | 10 | 鮑勃·查珀隆(加拿大) | 10 | 鮑勃·查珀隆(加拿大) | 9 | 佛雷德·戴維斯(英格蘭) | 6 | ||||
史提夫·紐伯里(威爾斯) | 10 | 帕斯卡·伯克(愛爾蘭) | 3 | 佐治·史葛(英格蘭) | 2 | 尤金·休斯(愛爾蘭) | 10 | ||||
丹尼士·休斯(英格蘭) | 9 | 史提夫·紐伯里(威爾斯) | 10 | 史提夫·紐伯里(威爾斯) | 10 | 史提夫·紐伯里(威爾斯) | 6 | ||||
保羅·沃瑟恩(愛爾蘭) | 4 | 馬特·吉遜(蘇格蘭) | 10 | 帕齊·法根(愛爾蘭) | 10 | 克里夫·韋爾遜(威爾斯) | 9 | ||||
麥克·海因斯(南非) | 10 | 麥克·海因斯(南非) | 7 | 馬特·吉遜(蘇格蘭) | 8 | 帕齊·法根(愛爾蘭) | 10 | ||||
格里·屈臣(加拿大) | 退出 | 喬·卡吉亞內洛(加拿大) | 退出 | 占·唐納利(蘇格蘭) | 0 | 約翰·帕洛特(英格蘭) | 10 |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自動勝出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自動勝出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10 | 丹尼·福勒(英格蘭) | 2 | ||||
羅比·福爾德瓦里(澳洲) | 10 | 比爾·奧利華(英格蘭) | 3 | 雷·埃德蒙茲(英格蘭) | 10 | 馬克·懷爾德曼(英格蘭) | 7 | ||||
比爾·奧利華(英格蘭) | 3 | 羅比·福爾德瓦里(澳洲) | 10 | 羅比·福爾德瓦里(澳洲) | 3 | 雷·埃德蒙茲(英格蘭) | 10 | ||||
戴夫·查默斯(英格蘭) | 10 | 埃迪·麥克勞克林(蘇格蘭) | 9 | 伊恩·布萊克(蘇格蘭) | 4 | 邁克·哈雷特(英格蘭) | 10 | ||||
大衛·格里夫斯(英格蘭) | 3 | 戴夫·查默斯(英格蘭) | 10 | 戴夫·查默斯(英格蘭) | 10 | 戴夫·查默斯(英格蘭) | 1 | ||||
謝夫·福爾德(英格蘭) | 10 | 克里夫·艾佛頓(威爾斯) | 2 | 科林·羅斯科(威爾斯) | 7 | 祖·莊遜(英格蘭) | 10 | ||||
莫里斯·帕金(英格蘭) | 6 | 謝夫·福爾德(英格蘭) | 10 | 謝夫·福爾德(英格蘭) | 10 | 謝夫·福爾德(英格蘭) | 6 | ||||
保羅·梅達蒂(英格蘭) | 10 | 伊恩·威廉遜(英格蘭) | 8 | 華倫·金(澳洲) | 9 | 西爾維諾·法蘭西斯科(南非) | 10 | ||||
伯納德·貝內特(英格蘭) | 4 | 保羅·梅達蒂(英格蘭) | 10 | 保羅·梅達蒂(英格蘭) | 10 | 保羅·梅達蒂(英格蘭) | 7 | ||||
伊恩·安達臣(澳洲) | 10 | 帕迪·布朗(愛爾蘭) | 10 | 馬里奧·莫拉(加拿大) | 10 | 約翰·坎貝爾(澳洲) | 10 | ||||
托尼·科爾尼(愛爾蘭) | 8 | 伊恩·安達臣(澳洲) | 5 | 帕迪·布朗(愛爾蘭) | 6 | 馬里奧·莫拉(加拿大) | 9 | ||||
韋恩·瓊斯(威爾斯) | 10 | 約翰·鄧寧(英格蘭) | 6 | 邁克·沃特森(英格蘭) | 5 | 格雷厄姆·邁爾斯(英格蘭) | 8 | ||||
約翰·里(蘇格蘭) | 3 | 韋恩·瓊斯(威爾斯) | 10 | 韋恩·瓊斯(威爾斯) | 10 | 韋恩·瓊斯(威爾斯) | 10 | ||||
馬爾甘·布拉德利(英格蘭) | 10 | 伯尼·米克森(加拿大) | 9 | 占·維奇(加拿大) | 10 | 約翰·維爾戈(英格蘭) | 10 | ||||
德里克·尼(南非) | 4 | 馬爾甘·布拉德利(英格蘭) | 10 | 馬爾甘·布拉德利(英格蘭) | 7 | 占·維奇(加拿大) | 4 | ||||
彼得·法蘭西斯科(南非) | 10 | 杜米·梅菲(加拿大) | 4 | 占·梅多克羅夫特(英格蘭) | 5 | 默多·麥克勞德(蘇格蘭) | 10 | ||||
伯特·德馬科(蘇格蘭) | 4 | 彼得·法蘭西斯科(南非) | 10 | 彼得·法蘭西斯科(南非) | 10 | 彼得·法蘭西斯科(南非) | 7 | ||||
托尼·瓊斯(英格蘭) | 10 | 史提夫·杜根(英格蘭) | 8 | 積·菲茨莫里斯(英格蘭) | 4 | 埃迪·冼奇(蘇格蘭) | 2 | ||||
邁克·達靈頓(英格蘭) | 2 | 托尼·瓊斯(英格蘭) | 10 | 托尼·瓊斯(英格蘭) | 10 | 托尼·瓊斯(英格蘭) | 10 |
影響
[編輯]泰萊返回北愛爾蘭並在一萬人的勝利遊行中乘路虎返回故鄉考利斯蘭(Coalisland)[70]。他在遊行當時借穿市長長袍,夫人和三個孩子陪在身邊[70]。此後他和巴里·赫恩簽署五年合同,請赫恩當他的經紀人[71]。戴維斯在賽後記者招待會上面對大衛·維恩(David Vine)提問只回覆一個字:「呸」,隨後就不再說話,媒體稱他「輸不起」[32][55]。英國諷刺劇《仿製人》(Spitting Image)後將戴維斯改編成劇中常設角色[32]。時至今日,黑球決賽仍是英國電視史上收視人數最多的體育節目,也是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55]。
黑球決賽25周年之際,泰萊與戴維斯在2010年士碌架世界錦標賽期間「重現」1985年決勝局,約翰·維爾戈解說[72]。兩人意在戲仿,還意圖再現局末打黑球入袋失手[73]。200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紀錄片《當士碌架統治世界》(When Snooker Ruled the World),着重介紹黑球決賽[62]。英國廣播公司第二台在結束2010年世錦賽報道後播出一小時紀錄片《戴維斯對戰泰萊:85年黑球決賽》(Davis v Taylor: The '85 Black Ball Final),科林·默里(Colin Murray)主持,其中包含泰萊在北愛爾蘭親朋好友的訪談[74]。
2015年世界士碌架錦標賽期間,戴維斯在英國廣播公司主持《名流黑球決賽》(Celebrity Black Ball Final)節目,請麗貝卡·阿德林頓、喬伊·埃塞克斯(Joey Essex)、羅素·華生(Russell Watson)、李察·鄂圖曼(Richard Osman)和喬什·維迪科姆(Josh Widdicombe)等名流上台擊打當年比賽的最後兩球[75]。2017年英國廣播公司的民調結果表明黑球決賽是克魯西布劇院史上最難忘的時刻,得票數過半,朗尼·奧蘇利雲1997年的滿杆排第二[76]。戴維斯1986年再度打入決賽,但又不敵祖·莊遜,此後從1987到1989年連獲三座冠軍獎盃[77]。泰萊再也沒有打入世錦賽決賽,1986年便身陷「克魯西布詛咒」,第一圈敗給邁克·哈雷特[78]。
單杆分數破百
[編輯]本屆世錦賽共有14次單杆分數破百。比爾·溫本紐克在第一圈對戰祖·莊遜時打出單杆143分,是本屆世錦賽最高度數分,與1982年威利·索恩的成績持平,在當時的世錦賽歷史上排第三,僅次於克里夫·索本1983年的滿杆和道格·芒特喬伊1981年的145分[37][79][17]。托尼·諾爾斯在八強賽對戰占美·韋德時打出單杆137分,可惜最後的黑球失手,否則就能以144分超過溫本紐克[48]。
資格賽階段
[編輯]本屆世錦賽資格賽階段共有十次單杆得分破百,其中丹尼·福勒在第四圈以十比零橫掃占·唐納利時打出137的最高度數分[26][28]。
- 137分,丹尼·福勒
- 134分,史提夫·紐伯里
- 132分,伯尼·米克森
- 119分,約翰·維爾戈
- 110分、101分,鮑勃·查珀隆
- 109分,尼爾·富爾茲
- 107分,戴夫·查默斯
- 104分,托尼·瓊斯
- 100分,史提夫·朗沃思
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Snooker championship. Yorkshire Post and Leeds Intelligencer. 1927-05-11 [2019-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5)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 Hayton, Eric; Dee, John. The CueSport Book of Professional Snooker: The Complete Record & History. Rose Villa Publications. 2004: 1. ISBN 978-0954854904.
- ^ The Rise Of China. World Snooker. 2018-02-26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4.0 4.1 4.2 4.3 4.4 4.5 Embassy World Championship.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201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4).
- ^ Everton, Clive. Benson and Hedges Snooker Year Third. Aylesbury: Pelham Books. 1986: 9. ISBN 0863691668.
- ^ Turner, Chris. World Professional Championship. Chris Turner's Snooker Archive. Chris Turner. [2016-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6).
- ^ 1927 World Professional Championship. Global Snooker Centre. [2004-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0-10).
- ^ The Crucible Theatre.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2021-02-20]. 1392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World Championship – Roll of Honour. global-snooker.com. [2012-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2).
- ^ 1984: Davis outshines White.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11.0 11.1 11.2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30.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Everton, Clive. Guinness Snooker – The Records. Guinness Superlatives Ltd. 1985: 86–87. ISBN 0851124488.
- ^ Foster, Jonathan; Hale, Janice. Drug snooker tests can't detect. The Observer. 1985-04-14: 3.
- ^ Nicholson-Lord, David. Top snooker players face tests for drugs. The Times (London). 1985-04-10: 1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15.0 15.1 Everton, Clive. Drug tests imposed: Snooker.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0: 25.
- ^ 16.0 16.1 16.2 Davenport, Peter. Letter from Sheffield. The Times (London). 1985-04-19: 34 [2021-02-20]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17.0 17.1 Morrison, Ian. The Hamlyn Encyclopedia of Snooker. Twickenham: Hamlyn Publishing Group. 1987: 164. ISBN 978-0-60055604-6.
- ^ Where it's at.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1985-04: 4–5.
- ^ Everton, Clive. Guinness Snooker – The Records. Guinness Superlatives Ltd. 1985: 14. ISBN 0851124488.
- ^ Everton, Clive. Crucible of gold: Snooker.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1-17: 24.
- ^ 21.0 21.1 Hale, Janice. Rothmans Snooker Yearbook 1987–88. Aylesbury: Queen Anne Press. 1988: 260–261. ISBN 0-356-14690-1.
- ^ Hale, Janice. Rothmans Snooker Yearbook 1987–88. Aylesbury: Queen Anne Press. 1988: 6–8. ISBN 0-356-14690-1.
- ^ Embassy World Championship.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1985-06: 5–9.
- ^ Kobylecky, John. The Complete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Snooker Players – 1927 to 2018. Kobyhadrian Books. 2019: 11. ISBN 978-0993143311.
- ^ 25.0 25.1 25.2 25.3 25.4 World Championship 1985. global-snooker.com. [2013-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26.0 26.1 26.2 Sports in Brief. The Times (London). 1985-04-06: 31 [2021-02-21]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Sport in brief.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01: 27. ProQuest 186550100.
- ^ 28.0 28.1 Parrott looking for career boost. Aberdeen Evening Express. 1985-04-05: 16 –透過British Newspaper Archive.
- ^ 29.0 29.1 29.2 Top two forced to struggle.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3: 24.
- ^ 30.0 30.1 30.2 Pithers, Malcolm. Cue for a throng.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6: 21.
- ^ 31.0 31.1 31.2 Everton, Clive. Francisco now the fallen star.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6: 26.
- ^ 32.0 32.1 32.2 32.3 Davis, Steve. Interesting: My Autobiography. 2015-04-09 [2021-02-21]. ISBN 978147350248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 ^ 33.0 33.1 33.2 The Black Ball Final – Thirty Years On. Culture Northern Ireland. 2015-04-30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 ^ 34.0 34.1 34.2 1985 Snooker Rewind. BBC Sport. 2015-04-30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0).
- ^ John Spencer.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myasthenia gravis
- ^ 36.0 36.1 Spencer, John. Out of the Blue, Into the Black. 2005 [2021-02-21]. ISBN 97819031586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 ^ 37.0 37.1 37.2 Everton, Clive. Fagan's rest cure.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7: 26.
- ^ 38.0 38.1 38.2 38.3 38.4 Great Sporting Moments: Dennis Taylor defeats Steve Davis 18–17 at the Crucible.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9-07-12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8).
- ^ 39.0 39.1 39.2 Hale, Janice. A soft blow for the Hurricane. The Observer. 1985-04-14: 39.
- ^ Snooker. The Times (London). 1985-04-15: 26 [2021-02-21]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Everton, Clive. Edmonds makes Stevens work.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8: 26.
- ^ 42.0 42.1 42.2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20–21.
- ^ Everton, Clive. Davis smoothly into last eight.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19: 24.
- ^ 44.0 44.1 Everton, Clive. Griffiths blows out the Hurricane.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0: 15.
- ^ 45.0 45.1 Hale, Janice. Griffiths is back taking pot luck with the past. The Observer. 1985-04-21: 39.
- ^ Everton, Clive. Timely tip for Reardon.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2: 22.
- ^ Embassy World Championship.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1985-06: 9–13.
- ^ 48.0 48.1 48.2 48.3 48.4 48.5 Everton, Clive. Parrott fashions overnight lead.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3: 26.
- ^ 49.0 49.1 49.2 49.3 Embassy World Championship. Snooker Scene (Birmingham: Everton's News Agency). 1985-06: 15–17.
- ^ 50.0 50.1 50.2 Everton, Clive. Davis in mood to break prize barrier.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4: 26.
- ^ Everton, Clive. Reardon recaptures his touch.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5: 26.
- ^ 52.0 52.1 52.2 52.3 Hale, Janice. Crucible Diary. Snooker Scene. 1985-06-20: 15–16.
- ^ 53.0 53.1 53.2 Everton, Clive. Victory Taylor-ed for Davis.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27: 14.
- ^ 54.0 54.1 Nunns, Hector. The Crucible's Greatest Matches: Forty Years of Snooker's World Championship in Sheffield. Pitch Publishing. 2017. ISBN 978-1-78531-284-7.
- ^ 55.0 55.1 55.2 55.3 Hale, Janice. Crucible Diary. Snooker Scene. 1985-06-20.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61.
- ^ 57.0 57.1 Crucible Diary. Snooker Scene. 1985-06-20: 19.
- ^ 58.0 58.1 58.2 58.3 58.4 1985: The black ball final. BBC Sport.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Then and Now: Terry Griffiths. Eurosport UK. [2012-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 ^ Hannon, Shane. The Dennis Taylor Interview: That '85 black ball final, the impact of his mother's death, and snooker's heyday. Off The Ball.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61.0 61.1 61.2 61.3 April 29 down the years: The greatest Crucible final. ESPN.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7).
- ^ 62.0 62.1 BBC When Snooker Ruled the World. BBC.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 ^ Taylor, Dennis. Frame by Frame: My Autobiography. Queen Anne Press; 1st Edition edition. 1985-10-24. ISBN 978-0356121796.
- ^ Phillips-Knight, Rob. Taylor snatches the 'black-ball final'. ESPN.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 ^ 65.0 65.1 65.2 1985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 – Steve Davis v Dennis Taylor Black Ball Final. BBC Two.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透過YouTube.
- ^ Press Association. Snooker classics: Dennis Taylor beats Steve Davis in black-ball final. Sporting life. Hestview.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6).
- ^ 67.0 67.1 67.2 Beacon, Stephen. I've not done bad from a wee lad from Coalisland. The Belfast Telegraph. 2017-02-07.
- ^ Keating, Frank. Cloth of gold – Dennis Taylor wins World Snooker Championship. The Guardian (London). 1985-04-30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1).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43.
- ^ 70.0 70.1 Snooker ace's triumph. The Times (London). 1985-05-07: 1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Friskin, Sydney. Snooker. The Times (London). 1985-05-07: 26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0) –透過The Times Digital Archive.
- ^ Taylor And Davis Set For Crucible Rematch. World Professional Billiards and Snooker Association. [2010-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4).
- ^ Steve Davis & Dennis Taylor stage rematch of 1985 final. BBC Sport. 2010-04-29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 ^ BBC Davis v Taylor: The '85 Black Ball Final. BBC. [5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Davis v Taylor: The '85 Black Ball Final
- ^ BBC Celebrity Black Ball Final with Steve Davis. BBC.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6).
Rebecca Adlington, Joey Essex, Russell Watson, Richard Osman and Josh Widdicombe
- ^ World Championship: 1985 black-ball final voted most memorable Crucible moment. BBC Sport. 2017-05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29).
- ^ 1986: Johnson stuns snooker world. BBC Sport. 2003-04-18 [2021-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 ^ Baxter, Trevor. Dott falls to the 'Crucible curse'.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7-04-21 [2021-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 ^ Downer, Chris. Crucible Almanac. 2012: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