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31日) |
西晉 | |||||||||||||||||||||||
---|---|---|---|---|---|---|---|---|---|---|---|---|---|---|---|---|---|---|---|---|---|---|---|
266年—316年 | |||||||||||||||||||||||
京城 | |||||||||||||||||||||||
• 266-312 | 洛陽 | ||||||||||||||||||||||
• 312-316 | 長安 | ||||||||||||||||||||||
國君姓氏 | 司馬 | ||||||||||||||||||||||
君主 | 4 | ||||||||||||||||||||||
• 266-290 | 武帝司馬炎(建立) | ||||||||||||||||||||||
• 313-316 | 愍帝司馬鄴(滅亡) | ||||||||||||||||||||||
常用語 | 中古漢語 | ||||||||||||||||||||||
人口 | 大約35,000,000人(300年) | ||||||||||||||||||||||
興衰 | |||||||||||||||||||||||
• 266年2月4日 | 司馬炎代魏,西晉建立 | ||||||||||||||||||||||
• 279年-280年 | 晉滅吳之戰 | ||||||||||||||||||||||
• 291年-306年 | 八王之亂 | ||||||||||||||||||||||
• 311年 | 永嘉之禍 | ||||||||||||||||||||||
• 316年12月11日 | 劉曜陷長安,西晉滅亡 | ||||||||||||||||||||||
面積 | 543萬平方公里(281年) | ||||||||||||||||||||||
宗教 | 佛教、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 ||||||||||||||||||||||
通幣 | 方孔錢 | ||||||||||||||||||||||
| |||||||||||||||||||||||
今屬於 |
西晉(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是中國歷史上繼三國時期曹魏之後的王朝,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自晉武帝司馬炎於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改元泰始開始,到316年晉愍帝被俘為止,西晉皇朝共歷三世四帝,時間共51年。西晉皇城洛陽於永嘉之亂期間陷落後,西晉的第四任皇帝晉愍帝被迫遷都到長安。西晉是中國歷史魏晉南北朝時期唯一實現短暫統一的王朝,也被批評是「最弱、最亂的大一統皇朝」。由於魏晉以來世族在地方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地位遠超帝王(如司馬氏篡奪曹魏王朝),長期以來都令中國處於分裂局面。晉武帝時實行占田制、蔭客制,更是加劇世族的權力擴張[1]。當晉武帝死後,西晉陷入混亂,皇族失勢,賈皇后更操控了即位的惠帝,假傳聖旨,引起諸侯王不滿,發生八王之亂導致西晉衰敗,讓外族有機可乘而引起五胡亂華,西晉皇朝失去了維繫統一的重心,中國再一次陷入分裂。
晉室司馬家本為曹魏世族,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剷除曹氏權臣曹爽及黨羽後,司馬氏既實際掌握了曹魏政權。公元263年在司馬昭實際控制下曹魏出兵攻滅蜀漢,公元266年2月(乙酉年十二月),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曰「晉」,定都洛陽,是為晉武帝,西晉正式建立,公元280年,晉武帝出兵滅孫吳,三國統一,因國家統一戰火平息,西晉統一之初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2],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司馬衷「不慧」,至皇后賈南風專政,後八王之亂爆發,晉惠帝被毒殺,晉懷帝司馬熾繼位,八王之亂致西晉國力大損,各游牧民族紛紛起兵入侵,並建立政權,引發五胡亂華,公元311年漢趙皇帝劉聰攻入洛陽,晉懷帝被擄後被殺,晉愍帝司馬鄴在長安繼位,不久長安亦被漢趙攻陷,西晉亡。
東漢以來,大量游牧民族因各種方式被遷入[3],到西晉時關中和涼州一帶的外族已佔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本身被世族收作奴婢如五胡十六國時君主之一的石勒既為例子。
西晉時期以仿鑄青銅器高溫燒製的青瓷聞名。西晉墓穴中除了青瓷,還發現有墓穴模型、銅鏡等。[4]
歷史
[編輯]三國歸晉
[編輯]西晉的開國君主司馬炎出身於一個名為河內司馬氏的士族,祖父司馬懿歷任三國時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其伯父司馬師官至大將軍,其父親司馬昭官至晉王。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剷除曹魏宗室權臣曹爽,奪取曹魏實權,曹氏被徹底架空,曹魏實際由司馬家專政,在西晉建立前的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漢及平定了隨後的鍾會之亂。乙酉年冬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馬炎代魏稱帝,改國號為「晉」。西晉期間,發生了西陵之戰,於279年底發動滅吳之戰,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中國。東北到西域各族小國也稱臣歸附。
朝政腐化
[編輯]西晉滅吳後統一了中國,結束了中國至漢末以來的戰亂局面,社會生產秩序得以恢復,加上晉武帝司馬炎統治前期,也就是太康年間,他還能勵精圖治,推出政治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鼓勵農業生產,下令興修水利,加上戰火停息,人口開始恢復增長,西晉太康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時期,被稱為「太康之治」[2],但很快腐敗奢靡的風氣成為西晉的社會主流,更是出現了官僚貴族之間相互鬥富[5],以及西晉荊州刺史石崇靠攔路搶劫商旅發家致富的惡劣事件[6]。
在政治上晉武帝為鞏固司馬氏的統治便分封各宗室成員為王,以期在地方上拱衛中央皇權,卻造成地方宗室諸王擁兵自重。同時為籠絡世家大族的支持,又頒佈蔭客制、「佔田令」,不斷提高世家貴族的特權待遇,致世家貴族的權力及影響力越來越大,門閥政治愈演愈烈。
八王之亂
[編輯]太熙元年(290年),晉武帝病卒,太子司馬衷嗣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本人並無治理國家之才能。之前很多大臣鑑於太子「不慧」而希望武帝傳位於其弟、素有賢能之名的齊王攸。武帝也一度考慮廢黜太子,但在皇后和一些寵臣的勸阻下改變了主意,並勒令齊王攸離京前往封國,攸發憤病卒。惠帝終於即位。
動亂的前期表現為宮廷政變。晉武帝臨終,命其岳父楊駿輔政。惠帝皇后賈南風夙有干政野心,與宗室楚王瑋合謀,於元康元年(291年)發動政變殺楊駿及其家屬親黨,以輩份較高的宗室汝南王亮輔政。不久,賈后唆使楚王瑋殺亮,然後又以專殺之罪殺瑋,這樣大權就落到了賈后手中。此後數年,儘管地方上連續出現流民及內遷諸民族的暴動,朝廷尚相對穩定。元康九年(299年),賈后廢黜惠帝后宮所生的太子司馬遹,並於次年將他殺害,此舉使西晉統治集團的內部衝突大為激化。統領禁軍的趙王司馬倫發動政變,殺死賈后,隨後又廢黜惠帝,自即帝位。趙王倫的篡位引起了宗室諸王的普遍反對,政變開始演變為內戰。在外任都督的齊王冏(時鎮許昌)、成都王穎(時鎮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間王顒(時鎮關中)起兵討伐趙王倫,隨後司馬倫被殺,擁惠帝復位,隨後三王又互相廝殺,長沙王乂、東海王越也捲入了戰爭。
諸王各引效忠於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內遷的民族參戰使北方社會陷入嚴重的動盪和混亂。自惠帝即位至此捲入政變和內戰的主要有汝南、楚、趙、齊、成都、河間、長沙和東海八位宗王,故史稱「八王之亂」。至光熙元年(306年),前七王除只保有長安的司馬顒外皆已敗死,東海王司馬越最終控制了朝政,毒死惠帝,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懷帝召司馬顒入朝為司徒,司馬顒在途中被殺。八王之亂遂結束。[7]但這段時間,南匈奴和氐族流民已經分別建立了漢趙、成國兩個政權,西晉的統一局面已被打破。
永嘉之亂
[編輯]西晉晉懷帝時期漢族北部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外族相繼建立君主制政權,強大起來威脅到西晉政權。公元311年西晉當時實際掌權者司馬越領兵討伐在江漢一帶劫掠的漢趙軍閥石勒,途中司馬越病逝,王衍率軍想護送其遺體回司馬越封國東海安葬。西晉大軍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時,遭石勒伏擊,西晉大軍全軍覆滅,寧平城之戰致西晉主力全滅,西晉再無力對抗漢趙等割據政權。同年漢趙大軍攻陷西晉首都洛陽,殺害西晉太子及官員百姓數萬餘人,晉懷帝被俘虜帶走,不久被殺,史稱「永嘉之亂」[8]。永嘉七年(313年)晉懷帝被弒,司馬鄴得到消息後於長安即帝位,並改元建興,是為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漢趙出兵進攻長安,晉愍帝投降,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公元317年在江東的晉室宗親司馬睿自立稱帝,改元建武,定都建康,後史稱之東晉,晉建武年間,因北方戰亂不斷中原漢族臣民紛紛南渡避禍,史稱衣冠南渡。
政治
[編輯]西晉的政治被世族大家所主導,是為門閥政治,地方大家族在經濟和政治上擁有巨大的特權,可以世代為官,世族完全壟斷了西晉的官員選拔,官員的級別官位大小完全由出身決定,俗稱「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經濟
[編輯]西晉時期的經濟基礎依舊是莊園經濟,西晉統一全國後因戰亂平息社會生產秩序恢復,經濟出現了短暫的繁榮和人口增長。晉武帝廢除屯田制實施占田制,規定王公貴族官員平民依據身份地位佔據多少田地,客觀上占田制與屯田制相比,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推動了農業的復興,也讓世家貴族們的經濟特權得到法律保護[9]。
文化
[編輯]西晉時期儒家的經學已經衰落,玄學成為當時的學術主流。魏晉司馬家掌權時期,多次發生政變和叛亂(高平陵之變,淮南三叛),政局動盪,加上司馬家採取高壓統治,其中「竹林七賢」之一、西晉著名文學家嵇康,就因不服從司馬家的專權而被處死,動盪的社會環境推動了玄學的興起,也造就了西晉時期的名士之間流行酗酒,清談和服食五石散[10]。
軍事
[編輯]西晉的軍事基本與曹魏相同,都採用世兵制,就是軍戶世代為兵,西晉的軍隊分為地方軍和中央軍,中央軍既中軍,中軍直屬西晉朝廷,駐紮京師,地方軍又分為地方都督統領外軍和州郡地方政府統領的州郡兵,州郡兵由地方政府支配,西晉朝廷雖有意裁撤,但並未成功,而外軍由皇帝任免都督統領,負責地方防務,而西晉王室為壓制強大的地方世族,都督都由王族宗室特別是地方藩王擔任[11],結果導致這些地方宗室既握有兵權,又有封國食邑作為財政來源,實與軍閥無異,是導致八王之亂的重要原因。
疆域
[編輯]西晉是通過政變推翻曹魏政權建立的故完全繼承了曹魏滅蜀漢後的領土,統一後再兼併了孫吳的領土。疆域最北部佔有現在的山西、河北及部分遼寧,東部至東海;南達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肅、雲南。面積大約有543萬平方公里。
封爵大臣
[編輯]皇族:
大臣:
- 郡公
- 縣公
- 郡侯
- 縣侯
重要人物
[編輯]- 司馬炎
- 賈充
- 羊祜
- 司馬攸
- 司馬衷
- 司馬駿
- 張華
- 杜預
- 王濬
- 唐彬
- 裴秀
- 王戎
- 王祥
- 王覽
- 鄭沖
- 何曾
- 陳騫
- 馬隆
- 楊駿
- 司馬倫
- 司馬越
- 司馬亮
- 文立
- 何攀
- 江統
- 段灼
- 衛瓘
- 王渾
- 胡奮
- 胡烈
- 山濤
- 劉琨
- 祖逖
- 李特
- 何攀
帝王世系
[編輯]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使用時間 | 陵寢 |
---|---|---|---|---|---|---|---|---|
- | 舞陽文侯 (魏帝諡) |
司馬懿 | 179年-251年 | - | - | - | 高原陵 | |
舞陽宣文侯 (魏帝改諡)[12] | ||||||||
- | 晉宣王 (魏元帝曹奐追諡)[13] | |||||||
高祖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
宣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4] | |||||||
- | 舞陽武侯 (魏帝諡) |
司馬師 | 208年-255年 | - | - | - | 峻平陵 | |
舞陽忠武侯 (魏帝改諡)[12][a] | ||||||||
- | 晉景王 (魏元帝曹奐追諡)[13] | |||||||
世宗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
景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5] | |||||||
- | 晉文王 (魏元帝曹奐諡)[13] |
司馬昭 | 211年-265年 | - | - | - | 崇陽陵 | |
太祖 (晉武帝司馬炎追尊) |
文皇帝 (晉武帝司馬炎追諡)[16] | |||||||
世祖 | 武皇帝[17] | 司馬炎 | 236年-290年 | 266年-290年 | 泰始 | 266年-274年 | 峻陽陵 | |
咸寧 | 275年-280年 | |||||||
太康 | 280年-289年 | |||||||
太熙 | 290年 | |||||||
- | 孝惠皇帝[18] | 司馬衷 | 259年-307年 | 290年-301年 | 永平 | 291年 | 太陽陵 | |
元康 | 291年-299年 | |||||||
永康 | 300年-301年 | |||||||
- | - | [19] | 司馬倫 (301年,趙王司馬倫廢司馬衷,自立為帝) |
249年-301年 | 301年 | 建始 | 301年 | - |
- | 孝惠皇帝[20] | 司馬衷 | 259年-307年 | 301年-307年 | 永寧 | 301年-302年 | 太陽陵 | |
太安 | 302年-303年 | |||||||
永安 | 304年 | |||||||
建武 | 304年 | |||||||
永興 | 304年-306年 | |||||||
光熙 | 306年 | |||||||
- | 孝懷皇帝[21] | 司馬熾 (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會稽公,後被殺) |
284年-313年 | 307年-313年 | 永嘉 | 307年-313年 | - | |
- | 孝愍皇帝[22] | 司馬鄴 (漢趙昭武帝劉聰降封懷安侯,後被殺) |
300年-318年 | 313年-316年 | 建興 | 313年-317年 | - |
註解
[編輯]- ^ 結合《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鑒》等記載之推論,司馬師本封長平鄉侯,後襲封司馬懿之舞陽侯,故後魏朝諡忠武,其諡號全稱應為舞陽忠武侯。
- 《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載:「以功封長平鄉侯……諡曰忠武」
--司馬師本封長平鄉侯,諡忠武。 - 《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載:「(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天子追加舞陽宣文侯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為晉景王」
《三國志·卷四 魏書 三少帝紀 陳留王曹奐》載:「(咸熙元年夏五月)癸未,追命舞陽宣文侯為晉宣王,舞陽忠武侯為晉景王。」
《資治通鑑·卷七十六 魏紀八》載:「舞陽忠武侯司馬師疾篤,還許昌,留中郎將參軍事賈充監諸軍事」
--明確司馬師諡號為「舞陽忠武侯」,乃冠諡於「舞陽侯」爵。 - 《晉書·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齊王攸》載「及景帝崩,攸年十歲,哀動左右,大見稱歎。襲封舞陽侯。
--司馬師繼子司馬攸襲封舞陽侯,如此則司馬師應在司馬懿故後亦襲封舞陽侯。
- 《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載:「以功封長平鄉侯……諡曰忠武」
參考文獻
[編輯]- ^ 唐长孺: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021-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2.0 2.1 尚志邁.《 晉武帝與太康之治》. 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3):83-88.
- ^ 柳翼謀:《中國文化史》
-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西晉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於2011 年4 月1 日查閱
- ^ 南朝宋,劉義慶著《世說新語·汰侈》石崇與王愷爭豪
-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崇穎悟有才氣,而任俠無行檢。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
- ^ 張帆. 中国古代简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 108頁. ISBN 9787301047705.
- ^ 《晉書·王彌傳》:彌後與曜寇襄城,遂逼京師。時京邑大飢,人相食,百姓流亡,公卿奔河陰。曜、彌等遂陷宮城,至太極前殿,縱兵大掠。幽帝於端門,逼辱羊皇后,殺皇太子詮,發掘陵墓,焚燒宮廟,城府蕩盡,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萬餘人,遂遷帝於平陽。
- ^ 萬繩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六章 世族統治下的西晉》。
- ^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 ^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概況》
- ^ 12.0 12.1 《晉書·卷二十 志第十 禮中》:「魏朝初諡宣帝(司馬懿)為文侯,景王(司馬師)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
- ^ 13.0 13.1 13.2 《晉書·卷二十 志第九 禮上》:「魏元帝咸熙元年,進文帝爵為王,追命舞陽宣文侯為宣王,忠武侯為景王。是年八月,文帝崩,諡曰文王。」
- ^ 《晉書·卷一 帝紀第一(中華書局點校)》:「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嘉平三年)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後改諡宣文。……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中華書局點校註:諡曰文後改諡宣文 各本皆作「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考異:「按禮志,魏朝初諡宣帝為文侯,景帝為武侯。文王表不宜與二祖同,於是改諡宣文、忠武。然則初諡文,無『貞』字也。禮志及文帝紀並稱舞陽宣文侯,宋書禮志同。此雲『文宣』,亦轉寫之誤。」今據改。)
- ^ 《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 景帝》:「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正元二年春正月)辛亥,崩於許昌,時年四十八。二月,帝之喪至自許昌,天子素服臨吊……諡曰忠武。晉國既建,追尊曰景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景皇帝,陵曰峻平,廟稱世宗。」
- ^ 《晉書·卷二 帝紀第二 文帝》:「文皇帝諱昭,字子上,景帝之母弟也。……(景元四年)冬十月,天子以諸侯獻捷交至,乃申前命曰:……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咸熙元年)三月己卯,進帝爵為王……(咸熙二年)秋八月辛卯,帝崩於露寢,時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陽陵,諡曰文王。武帝受禪,追尊號曰文皇帝,廟稱太祖。」
- ^ 《晉書·卷三 帝紀第三》:「武皇帝諱炎,字安世,文帝長子也。……咸熙二年五月,立為晉王太子。八月辛卯,文帝崩,太子嗣相國、晉王位。……十一月……是時晉德既洽,四海宅心。於是天子知歷數有在,乃使太保鄭沖奉策曰:「咨爾晉王:……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爾位,歷數實在爾躬。……」帝初以禮讓,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請,乃從之。泰始元年冬十二月丙寅,設壇於南郊……禮畢,即洛陽宮幸太極前殿,詔曰:……於是大赦,改元。……(太熙元年夏四月)己酉,帝崩於含章殿,時年五十五,葬峻陽陵,廟號世祖。」
- ^ 《晉書·卷四 帝紀第四》:「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丙寅,遷帝於金墉城,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夏四月……逐倫歸第,卽日乘輿反正。……(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帝崩於顯陽殿,時年四十八,葬太陽陵。」
- ^ 《晉書·惠帝紀》: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
- ^ 《晉書·卷四 帝紀第四》:「孝惠皇帝諱衷,字正度,武帝第二子也。……永寧元年春正月乙丑,趙王倫篡帝位。丙寅,遷帝於金墉城,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夏四月……逐倫歸第,卽日乘輿反正。……(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帝崩於顯陽殿,時年四十八,葬太陽陵。」
- ^ 《晉書·卷五 帝紀第五》:「孝懷皇帝諱熾,字豐度,武帝第二十五子也。……光熙元年十一月庚午,孝惠帝崩。……(光熙元年十一月)癸酉,卽皇帝位……(永嘉五年六月)帝蒙塵於平陽,劉聰以帝爲會稽公。……(永嘉七年春正月)丁未,帝遇弒,崩於平陽,時年三十。」
- ^ 《晉書·卷五 帝紀第五》:「孝愍皇帝諱鄴,字彥旗,武帝孫,吳孝王晏之子也。……建興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懷帝崩問,舉哀成禮。壬申,卽皇帝位,大赦,改元。……(建興四年)十一月乙末,使侍中宋敞送箋於曜,帝乘羊車,肉袒銜壁,輿櫬出降。……(建興五年)十二月戊戌,帝遇弒,崩於平陽,時年十八。」
延伸閱讀
[編輯]- 辻正博:〈西晉的諸王封建與出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朝代和政權 |
---|
前朝: 三國 魏、漢、吳 |
晉朝 · 西晉 266年2月4日-316年12月11日 266年2月4日晉武帝司馬炎篡魏 280年5月1日滅吳,統一全國 291年3月-306年5月,八王之亂 310年-311年,永嘉之亂 |
後朝: 北方 · 五胡十六國 南方 · 晉朝 · 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