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癬菌病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2月21日) |
皮癬菌病 Dermatophytosis | |
---|---|
又稱 | Ringworm, tinea |
腳上的皮癬菌病 | |
症狀 | 皮膚發紅、發癢、脫屑圓形皮疹[1] |
類型 | dermatomycosis[*]、癬、真菌病、疾病 |
病因 | 真菌病[2] |
風險因素 | 公共淋浴,有肢體接觸的運動、過度出汗、與動物接觸、肥胖以及免疫功能低下[3][4] |
診斷方法 | 基於外觀和症狀、微生物培養、顯微鏡檢[5] |
鑑別診斷 | 皮膚炎、銀屑病、玫瑰糠疹、花斑癬[6] |
預防 | 保持皮膚乾燥,不要赤腳走路,也不要共用個人物品[3] |
治療 | 抗真菌藥膏(克催瑪汝)、咪康唑[7] |
盛行率 | 約人口的20%[8]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皮膚病學 真菌病學 傳染病學 |
ICD-11 | 1F28 |
ICD-9-CM | 110.9、110、110.8 |
DiseasesDB | 17492 |
MedlinePlus | 001439 |
eMedicine | 787217 |
皮癬菌病(Dermatophytosis)是由角蛋白特異性皮癬菌感染角蛋白組織引起的皮膚真菌病。[2] 皮癬菌是一組進化上相對保守的分節癬菌科致病真菌,其共同特徵是角蛋白特異性,通過分解角蛋白獲得營養。人體的角蛋白組織包括皮膚表皮的角化層、毛髮與指甲。皮癬菌病不是單一的疾病,依據受累皮膚部位與致病菌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皮損、症狀、治療與預後。通常它會導致皮膚發紅、發癢、脫屑圓形皮疹 [1],受影響的區域可能會脫髮[1],感染後四到十四天開始出現症狀 [1]。皮癬菌病的因感染不同區域的皮膚而有不同名稱,如頭癬、足癬、手癬、體癬、股癬、甲癬等,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還包括肉芽腫性皮癬菌病(Majocchi’s Granuloma,馬約奇肉芽腫)和播散性皮膚癬菌病。[9]
大約40種真菌會引起皮癬[2],主要病原菌是毛癬菌、小孢癬菌或表皮癬菌類[2]。危險因子包括使用公共淋浴,有肢體接觸的運動(如摔跤)、過度出汗、與動物接觸、肥胖以及免疫功能低下[3][4]。皮癬菌病可以在人與動物或人與人之間傳播[3]。診斷通常依據外觀和症狀[5],確診需要通過微生物培養和刮取病灶樣本進行顯微鏡檢確認[5]。
預防方法是保持皮膚乾燥,不要赤腳走路,也不要共用個人物品[3]。治療通常使用抗真菌藥膏,如克催瑪汝或咪康唑[7],如果頭皮也受到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藥如氟康唑[7]。
在任何時間點,高達20%的人口都可能被癬感染[8],腹股溝感染在男性中更為常見,而頭皮和身體的感染在兩性中均相同[4]。頭皮感染在兒童中最常見,而腹股溝感染最常見於老年人[4]。
ICD-10分類
[編輯]B35 皮膚癬菌病 [9]
包括:
(1)黃癬;(2)由表皮癬菌、小孢子菌和毛癬菌引起的任何傳染病;(3)除分類在ICD-10 B36以外的其他類型的未分類癬。
- B35.0 須癬和頭癬:膿癬、頭皮癬、真菌性須癬
- B35.1 甲癬:皮癬菌指甲病、指甲癬菌病、指甲真菌病、指甲園癬
- B35.2 手癬:手部皮癬菌病、手園癬
- B35.3 足癬:香港腳、運動員腳、足部皮癬菌病、足園癬
- B35.4 體癬:體園癬
- B35.5 疊瓦癬:托克勞病
- B35.6 股癬:杜比癢、腹股溝癬、運動員癢
- B35.8 未歸類皮癬菌病:皮膚癬菌病:播散性、肉芽腫性
- B35.9 難辨認皮膚癬菌病
預防
[編輯]很多醫生會經常給予的建議包括:
- 避免共用衣服、運動器材、毛巾或床單。
- 懷疑接觸癬後,用殺菌肥皂用熱水清洗衣服。
- 避免赤腳行走;在更衣室穿合適的防護鞋,在海灘穿涼鞋。
- 避免接觸有禿斑的寵物,因為牠們的禿斑很可能是真菌感染造成。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Symptoms of Ringworm Infections. CDC. December 6, 2015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January 2016).
- ^ 2.0 2.1 2.2 2.3 Definition of Ringworm. CDC. December 6, 2015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5 September 2016).
- ^ 3.0 3.1 3.2 3.3 3.4 Ringworm Risk & Prevention. CDC. December 6, 2015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7 September 2016).
- ^ 4.0 4.1 4.2 4.3 Domino, Frank J.; Baldor, Robert A.; Golding, Jeremy. The 5-Minute Clinical Consult 2014.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3: 1226. ISBN 9781451188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5) (英語).
- ^ 5.0 5.1 5.2 Diagnosis of Ringworm. CDC. December 6, 2015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8 August 2016).
- ^ Teitelbaum, Jonathan E. In a Page: Pediatrics.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7: 274. ISBN 97807817704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6) (英語).
- ^ 7.0 7.1 7.2 Treatment for Ringworm. CDC. December 6, 2015 [5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3 September 2016).
- ^ 8.0 8.1 Mahmoud A. Ghannoum; John R. Perfect. Antifungal Therapy. CRC Press. 24 November 2009: 258. ISBN 978-0-8493-8786-9. (原始內容存檔於8 September 2017).
- ^ 9.0 9.1 ICD-10 Version:2015. B35 Dermatophytosis. [2021-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
- ^ Bolognia, Jean L.; Jorizzo, Joseph L.; Schaffer, Julie V. Dermatology 3. Elsevier Health Sciences. 2012: 1255. ISBN 978-0702051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