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徐源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徐源泉
繼積
性別
出生1886年
逝世1960年11月11日
死因腦溢血
墓地臺北市北投區陽明山第一公墓第一區第7排
國籍 大清(1886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1960年)
職業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家鄉 大清 湖北省黃州府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徐源泉(1886年—1960年11月11日)[1]又名徐克誠,字繼績,號客塵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倉埠鎮(今屬新洲)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生平

[編輯]

張宗昌手下

[編輯]

徐源泉先後從湖北武備學堂、南京陸軍第四中學畢業後加入駐南京新軍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到家鄉參加革命派,任學生隊隊長。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徐源泉赴上海任光復軍參謀,後升任光復軍騎兵團團附兼步兵第1團團長。

1913年(民國2年),徐源泉調任江蘇陸軍補助教育團主任編輯。此後到新疆省,任新疆都督府參謀官。其後到山東省追隨土匪出身的軍閥張宗昌,在其指揮的第6混成旅當團附,並與其手下大將褚玉璞結為好友。1918年(民國7年)任陸軍第6混成旅的營長,後升任團長。1921年,張宗昌在徹底變成光杆司令後,決定去投奔東北軍閥張作霖,隨行中即包括徐源泉和褚玉璞等。到東北後,張作霖一開始只交給張宗昌一個營,但張宗昌平定了吉林軍閥高士儐之亂,通過補充俘虜和逃入東北的白俄軍隊,其勢力一下子膨脹到萬餘人。1924年(民國13年)冬,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宗昌又收編了直系軍閥吳佩孚的四個旅,使其實力增長到10萬人槍,張作霖封張宗昌為山東軍務督辦兼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封褚玉璞直隸軍務督辦兼第七方面軍總指揮,徐源泉也跟着歷任第5旅旅長、第23師師長、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副軍長。1926年(民國15年)10月,獲授陸軍中將、克威將軍。1927年7月,獲一等文虎章,1927年8月任直隷省軍務幫辦,被視爲奉系有實力的將領。

易幟國民革命軍

[編輯]

國民革命軍二次北伐時,第二、七方面軍連吃敗仗,被迫放棄山東向山海關撤退。在天津至冀東的第二、七方面軍餘部只剩兩個軍,加上孫殿英的一個軍,總兵力5萬餘人。大部分人不願意追隨張宗昌去關外投奔張作霖,於是在湖北人羅榮袞的幫助下,聯絡上了正在蔣介石第一集團軍當參謀長的湖北人何成濬,1928年6月將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第六軍團,徐任總指揮。為了跟張宗昌徹底一刀兩斷,羅榮袞在沒有和人商議的情況下,在反正通電上加入了聲討張宗昌、諸玉璞的文字。1928年年10月,全國大裁軍,五萬人的第六軍團被縮編為第48師,下轄3個旅6個團一萬人,徐任師長。三個旅長分別為徐繼武張振漢韓昌俊。第48師被調往皖北、九江整訓。1929年4月蔣系打垮新桂系奪取武漢後,新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何成濬把第48師當作自己的嫡系力量,調往鄂北與馮玉祥的軍隊對峙。徐源泉第48師與夏斗寅第13師對鄂東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的徐向前指揮的紅31師搞了一次「徐夏會剿」,但由於紅軍實現打了就跑的戰術,所以雙方都沒有多少傷亡。1930年蔣馮中原大戰爆發前,第48師被調往平漢線前線與馮玉祥西北軍對峙。考慮到該部是雜牌部隊,為了提高其作戰積極性,1929年(民國18年)11月,獲陸軍上將銜;1929年12月蔣介石特批將其所部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只轄第48師),徐源泉兼任軍長。徐源泉作戰上保存實力,部隊發展上利用各種空子,將西北軍俘虜收編為兩個補充團,同時又收編兩支地方部隊,分別擴編為新2旅(旅長劉培緒)、新3旅(旅長徐德佐),各轄兩個團,第十軍發展到一師五旅十二團的規模。1930年(民國19年)夏,被任命為討逆軍第3軍團左路司令。後擴編為第16路軍總指揮、平漢路右翼軍第1縱隊指揮官,為蔣介石方面的勝利作出貢獻。

中原大戰結束後,第十軍調回湖北繼續圍剿紅軍。1930年底,第48師曾出兵配合蕭之楚第44師攻佔黃安縣城。紅二軍團主力南征失利後轉移到湘鄂邊,第十軍趁機進攻空虛的洪湖蘇區,給留守紅軍造成了不小損失,賀龍被迫率紅三軍主力撤出湘鄂邊,退往鄂西北。為嘉獎徐源泉圍剿紅軍戰功,1931年5月第48師被允許抽出一個旅與兩個補充團合編為第41師,由徐源泉的老部下張振漢任師長。1931年7月,鄂豫皖蘇區紅四軍主力大舉南下地區,時值長江特大洪水,徐源泉率部乘船前去增援,派出兩個旅襲占洗馬畈,企圖截斷紅軍退路,結果遭紅軍主力包圍,傷亡1200餘人,後紅軍因後方有事主動撤退,這兩個旅才得倖免。由於災區疫情流行,全軍減員較大,第十軍休整半年。

1932年初,蔣介石決定先剪除洪湖、大別山兩大蘇區,再對江西蘇區動手,於是任命徐源泉為鄂豫皖三省剿總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指揮包括第41、48師、新3旅及第34、44、82師和獨37旅(原新2旅)等雜牌部隊共計10萬人馬,全力進攻洪湖蘇區。徐源泉為了爭得湖北省主席的寶座,也決定放開手腳大干,把自己的老本錢全部投進去了。1932年3月7日,洪湖紅三軍首先發起攻擊,紅9師師長段德昌在湖北天門全殲第48師144旅,俘虜徐源泉老部下韓昌俊。隨後,徐源泉以第44師與第十軍的兩個旅,分兩路向紅軍縱深據點瓦廟集挺進,並成功牽制住紅三軍主力。雙方激戰七晝夜,最終紅軍因彈藥缺乏不得不退出戰場。此戰中,第41師123旅旅長黃新(後改名黃百韜)因負傷後死戰不下火線,而被徐源泉通報表揚。1932年(民國21年)5月,徐源泉任湖北全省清郷督辦。徐源泉採取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術,紅三軍戰術以分兵把守有限反擊,到1932年夏,洪湖蘇區根據地被逐漸壓縮至襄河以南的狹小區域。1932年8月18日,徐源泉依舊以第48師為主力,對洪湖蘇區發起最後攻勢,激戰到八月底,包括省軍區總部、紅大二分校在內的洪湖蘇區首府周老嘴失守,紅三軍主力被迫向北突圍。徐源泉宣稱俘紅8師師長魯易以下1350人、繳獲步槍970支。還俘虜了紅9師師長段德昌的母親、髮妻、妹妹、2個女兒和兒子段傳新。徐源泉見年僅9歲的段傳新聰明可愛,便收在身邊當娃娃兵養。為表彰徐源泉攻陷洪湖蘇區,蔣介石把湖北省沔陽縣改名為克誠縣

徐源泉從第41、48師各抽出一個旅,再加上新3旅及數個湖北保安團,進剿湘鄂邊的賀龍紅三軍。交戰近一年,迫使紅軍退往黔東。

1933年6月,升任豫鄂皖剿匪總部左路軍總司令。

1934年10月下旬,長征先鋒的紅六軍團與賀龍的紅三軍會合後,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大張旗鼓地反攻湘西。短時間內便摧毀湘西軍閥陳渠珍主力,迅速恢復湘鄂邊根據地,並一度東征圍困常德。徐源泉新調集部隊,聯手湖南省政府何鍵圍剿紅二、六軍團。1935年(民國24年)2月,徐任鄂湘川剿匪總司令。1935年4月,獲授陸軍二級上將。紅二、六軍團認為湘軍戰鬥力較強,決定專打鄂軍。1935年夏,徐源泉指揮的第58師和85師,先後在陳家河與板栗園戰鬥中被紅軍殲滅,徐源泉的起家嫡系第41師在忠堡戰鬥中被殲滅師部和一個旅,老部下張振漢被紅軍生俘。忠堡戰鬥後,徐源泉為保存實力,便不再與紅二、六軍團積極作戰,湘軍和中央軍成為圍剿紅二、六軍團的主角。1935年11月徐當選中國國民黨第5屆中央執行委員。1936年2月,第41、48分別被調往湖南涪陵、貴州遵義駐紮;新3旅脫離第十軍建制,與其他部隊在鄂西被合編為第94師,由朱懷冰任師長。

1937年(民國26年)1月,徐任第1預備軍總司令,1937年6月任川康軍事整理委員會委員。

抗日戰爭、晩年

[編輯]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7年(民國26年)8月,調任第4預備軍副司令官,9月任第2軍團軍團長。翌年1月,任第26集團軍總司令兼抗日戰爭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參加南京戰役武漢會戰。武漢會戰之際,奉命駐紮安徽太湖、潛山、六安一帶抗擊日軍,配合新桂系在安徽創建根據地,歸第五戰區指揮。徐源泉利用武漢會戰失利之機,擅自撤退把第十軍帶回湖北老家。蔣介石、李宗仁激怒,一度被羈押在西安。經何成浚援救保住了性命獲釋,但失去軍權。第十軍番號被裁撤,第41、48師被縮編為第41師,由徐源泉老部下丁治磐擔任師長。1946年12月宿北戰役中,整編第69師所屬整編第41旅被包圍,折損一半兵力成功單獨殺出重圍。由於整69師覆滅,整41旅改隸屬重建的整編第51師,在華東戰場的蘇中等二線戰場與解放軍地方部隊作戰,1949年4月渡江戰役在三江營至申港段長江防線擔任防禦任務時,第41師被殲滅。

1939年(民國28年)5月,徐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45年(民國34年)5月,當選中國國民黨第6屆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7月退役。1948年(民國3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任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中國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主任委員。後隨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繼續任立法委員,並且還任湖北同鄉會理事長。

1960年(民國49年)11月11日,因腦溢血台北市逝世,享年75歲。

家族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1235頁、劉國銘主編 『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1983頁作生於1886年。朱建昌、高士振「徐源泉」536頁作生於1885年。

參考文獻

[編輯]
  •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 朱建昌、高士振「徐源泉」民国高級将領列传 5. 解放軍出版社. 1999. ISBN 7-5065-1494-X. 
  • 劉國銘主編. 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書. 團結出版社. 2005. ISBN 7-80214-039-0. 
  • 東亜問題調査會. 最新支那要人伝. 朝日新聞社. 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