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思寡慾
外觀
「少思寡慾」是老子《道德經》第19章的部分內容,全章內容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原文無句讀)。
現代漢語
[編輯]從全章語言環境看,「少思寡慾」及其後局「絕學無憂」要說明的是,人應該減少私心貪念,擯棄諸如「聖」、「智」、「禮」、「法」文縐縐的詞句,才能免於憂患。
第19章詮釋
[編輯]拋棄聰明智巧,對百姓有益;拋棄仁義,可使百姓崇尚孝道;拋棄巧詐和趨利,則盜賊不在。「智」、「仁」、「巧」這三者都是文采性的東西,作為治國綱領則不足。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使人減少私心貪念,擯棄諸如「聖」、「智」、「禮」、「法」文縐縐的詞句,才能免於憂患。
現實影響
[編輯]老子已經明察到人的本性是自私,並認為自然而然的自私是無錯的,但要適可而止,過於自私則非常有害,應當知足,並認為「知足者富」(《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自勝者強,知足者富......)。
「少思寡慾」是古往今來智者修身養性的至理名言,與其對應且意義相反的就是「貪多求全」。道家認為「少思寡慾」是積極的人生處世,而「貪多求全」容易遭致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