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阪電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
大阪電灯株式会社
公司類型株式會社
公司結局收購
後繼機構大同電力大阪市電氣局
成立1888年(明治21年)2月5日
結束1923年(大正12年)10月1日
代表人物社長土居通夫日語土居通夫
總部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北區中之島5丁目60番屋敷
產業電力業
實收資本額4320萬日圓[1]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日語:大阪電灯株式会社)是日本一家明治時代大正時代存在的電力公司,也是曾經存在於關西電力管轄地區內的電力公司之一。大阪電燈於1889年 (明治22年)成立,以大阪市為基地,逐步擴大供電範圍,發展成為在關西地區具有領先地位的電力公司,但在1923年大阪電燈根據合約將業務轉移到大阪市和大同電力後解散。

概要

[編輯]

大阪電燈是關西地區第二古老的電力公司,僅次於神戶電燈,成立於日本電力工業興起後不久的1888年2月(明治21年),即日本第一家電力公司東京電燈1883年成立五年後。[2]大阪電燈、神戶電燈日語神戸電燈與之後成立的京都電燈是明治時期關西三大電燈公司。大阪電燈最初的資金為40萬日元,開業時提供了150盞電燈的電力。隨着公司發展,資本擴大到4,320萬日元,供應電燈電力約188萬盞,電源約3萬馬力。在此期間,供電區域也擴大了,雖然最初的供電範圍僅限於大阪市內,但最終擴展到了大阪市外,延伸至包括堺市在內的整個大阪府中部。後來大阪電燈一度將業務擴展到大阪府以外的地區,1902年在九州門司市(現為北九州市)開始電力供應業務。另外公司還曾經跨足電氣設備的製造和銷售,並建立了自己的工廠製造電力設備。

一戰後日本形成東京電燈、東邦電力大同電力宇治川電氣日本電力「五大電力會社」,關西的電力產業形成日本電力與大同電力發電,宇治川電氣售電的格局,主要客戶是工廠等大型用電戶;相較之下,大阪電燈在1906年與大阪市簽訂契約後,將主要業務設定為公共電力,供應一般市民用電,因此規模上落後於「五大電力會社」。[3]1923年10月大阪電燈依據當初與大阪市簽訂的契約被大阪市、東成郡與西成郡收購,編入由大阪市電氣局運營的大阪市營電氣供給事業日語大阪市営電気供給事業

歷史

[編輯]

公司成立

[編輯]
大阪商工會議所內的土居通夫雕像

1887年(明治20年)左右,大阪市開始討論了有關照明現代化的事宜。當時,使用煤油燈被認為既不衛生,又有火災風險。因此,大家開始着眼於新型照明方式,計劃推行煤氣燈[4]然而,在大阪推進煤氣事業的計劃時,也有人提出電燈更有利的觀點。電燈供給事業在1887年11月由東京電燈在東京竣工了日本首個面向公眾的發電廠,並開始供電,電燈事業迅速佔據了有利地位,超過了先行的煤氣事業。此時,電燈已經在大阪出現,雖然只有少數人家使用,但1886年(明治19年)大阪紡織工廠的三軒家採用了電燈,[2]市內的劇場「中座」也安裝了電燈。[5]儘管煤氣派和電燈派之間有些爭論,最終在實業家土居通夫日語土居通夫的斡旋下,電燈派勝出。[4]

1887年11月28日,設立公司的申請書遞交至大阪府知事[4]該申請書的發起人為大阪的20名有力實業家。申請於同年12月1日獲批後,便開始進行籌備工作,次年,即1888年2月5日,由發起人召開創立大會,成立了大阪電燈。公司初創時的名稱為「有限責任大阪電燈公司」,1893年7月改名為「大阪電燈株式會社」,公司的註冊資本為40萬日元。[6]公司成立後,土居通夫出任首任社長,土居通夫原是宇和島藩出身的士族明治維新後進入明治政府工作,但於1884年(明治17年)辭官進入實業界,參與了大阪電燈的成立。在大阪電燈成立後的30年間,土居通夫一直以社長身份領導公司;此後,他還曾被推舉為大阪商工會議會長。

採用交流電

[編輯]

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1889年5月,大阪電燈於大阪市南部的西道頓堀建成了一座輸出功率為30千瓦 (kW) 的火力發電站,並在難波千日前日語千日前日本橋心齋橋等地區安裝了150盞電燈,並於同年5月20日開始供電,標誌着公司的正式運營。1891年6月,公司在中之島建立了第二座發電站,並開始向市內北部地區供電。

在大阪電燈之前成立的東京電燈,不僅在東京從事供電業務,還自公司成立以來承接了日本各地的發電機安裝工程,為紡織廠和新成立的電燈公司安裝發電設備。例如,東京電燈在愛知縣負責名古屋電燈日語名古屋電燈的發電機安裝工程。東京電燈的影響力也擴展到關西地區的電燈公司,在大阪電燈成立之前開業的神戶電燈公司以及緊隨其後的京都電燈,其發電機的安裝工作均由東京電燈負責。然而,與名古屋神戶京都的情況不同,大阪電燈公司在成立時,帶有對抗東京電燈的意識,排除了東京電燈的參與。[6]

在發電和輸電方面,大阪電燈採用了與東京電燈不同的方式。早期的東京電燈從美國愛迪生公司購入了愛迪生式直流發電機,採用220伏(V)的低壓直流輸電方式。在關西地區,東京電燈在技術上給予協助的神戶電燈和京都電燈也採用了與東京相同的方式。與此相對,大阪電燈從美國的湯姆森-休斯頓電氣公司進口了交流發電機,並從1889年建成的西道頓堀發電站開始,實施了1,150伏的高壓交流輸電。[6]儘管交流電可以實現高壓輸電,但當時在歐美國家關於直流輸電和交流輸電的優劣爭論仍在進行 (即「電流戰爭」),日本國內也有推崇低壓輸電的聲音,以東京電燈為代表的一方認為使用高壓電力具有危險性,並對高壓輸電進行了批評。[7]不過隨着大阪電燈成功地實施了高壓交流輸電方式,1890、1891年在東京開業的深川電燈和品川電燈也採用了高壓交流輸電,[7]最初採用直流輸電的東京電燈也最終在1891年部分轉向了交流輸電

另一方面在美國,湯姆森-休斯頓公司與主張直流輸電的愛迪生公司合併,發展成為通用電氣(GE)。基於與湯姆森-休斯頓時代的合作關係,大阪電燈隨後與GE的關係更加密切。至於東京電燈則逐漸遠離愛迪生公司及GE,轉而與德國AEG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在1890年代後期,隨着發電站的新建和擴建,交流發電機的進口逐漸增多,其中大阪電燈選擇從GE進口60赫茲發電機,而東京電燈則從AEG進口50赫茲發電機,這也成為了今天日本東西電源頻率不同的原因。[6]

事業擴張

[編輯]

從1889年5月,提供150盞電燈為起點,大阪電燈的供電事業逐漸發展壯大。隨着電燈需求的增加和供電區域的擴大,公司在開業後的15年裏不斷擴展業務,到1903年已經能夠提供56,000盞電燈的電力供應。期間,公司於1895年1月收購了尚未開業的競爭對手浪花電燈,並於1890年將事業拓展至大阪以外的地區,進軍九州,在福岡縣門司市獲得了供電權。為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公司不斷新建和擴建火力發電廠。繼1891年在中之島設立發電廠後,又在1896年9月新建了幸町發電廠,1903年2月新建了本田發電廠,還在1902年5月在門司市內設立了門司發電廠。其中,幸町發電廠於1897年3月投入運營的發電機是大阪電燈首次採用60Hz發電機。除了電燈供應外,公司也從同年開始提供照明以外的電力需求,但這一時期該需求並不大。到1903年底,公司發電廠的總發電能力已達到3,555kW。

除了供電事業外,大阪電燈在電氣設備的製造和銷售方面的業務也值得特別關注。早在電力事業開業之前的1888年7月,大阪電燈就獲得了湯姆遜-休斯頓電氣公司在日本的電氣設備獨佔銷售權,開始進口並銷售電氣設備。即使在GE成立後,公司也繼續獨家銷售GE的電氣設備。同時,公司在1895年10月成立了子公司加島電機工廠,進軍電氣設備的製造和維修業務。由於與GE的獨家銷售契約限制了公司自行製造設備的能力,1897年8月,大阪電燈終止了與GE的銷售契約,將電機工廠收歸直管,全面發展電氣設備的製造和銷售業務。大阪電燈公司業務擴展所需的資金,主要通過增資和股金繳款的方式籌集。經過多次增資,到1903年時,公司資本金已達到240萬日元。在這一時期,由於公司業績良好,分紅率高達20%,這也使得公司能夠順利進行增資和股金繳款的徵收。[6]

1904年1月,大阪電燈收購了大阪府堺市的堺電燈公司業務。堺電燈成立於1894年6月,主要為堺市及其周邊地區供電,但與大阪電燈相比,業績不佳,因經營困難最終被大阪電燈收購。[8]與此同時,大阪電燈也在擴大大阪府外的供電業務,1904年7月獲得了京都府內的供電業務許可,新建了舞鶴髮電所,並於1908年5月開始向舞鶴地區供電;1905年7月,公司獲得了在長崎縣佐世保市的供電權,並於1906年8月建成佐世保發電所,開始供電。[9]

與宇治川電氣協調

[編輯]

在業務擴展的同時,大阪電燈也參與了淀川上游--宇治川的水力開發計劃。在明治時期,由於長距離輸電技術尚未成熟,宇治川地區被認為是為大阪和京都提供水力電源的最佳區域。因此,當1894年(明治27年)首次在淀川上游申請水利權時,土居通夫與京都電燈的社長大澤善助一起參與了這一計劃。然而,由於隨後出現了競爭性計劃,宇治川的開發計劃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01年,各方達成妥協,計劃得以統一,並最終在1906年4月獲得了水利權的批准。[10]

在獲得水利權後,1906年10月25日,宇治川電氣株式會社成立,資本金為1250萬日元。儘管大阪電燈的土居通夫成為創立委員會主席,但在公司成立後,他僅擔任了董事,經營主導權由大阪商船社長中橋德五郎掌握,公司高層主要由中橋及大阪商船系的人物構成。由於未能掌握宇治川電氣的經營權,大阪電燈開始謀劃設立競爭公司,並與京都電燈共同着手準備淀川電力的成立。[11]儘管成功獲得了水利權,但淀川電力的權利最終在1910年4月被宇治川電氣收購,淀川電力未能成功設立。[10]

宇治川電氣在大阪、京都和兵庫三個府縣獲得了電力供給權。由於未能成功介入宇治川電氣的經營,大阪電燈必須選擇與這一強大的競爭對手共存。1911年10月,大阪電燈與宇治川電氣簽訂了一份電力供給契約,約定從宇治川電氣接收20MW (兆瓦)的電力。與此同時,雙方達成了一項協議,明確了各自的業務領域分工:大阪電燈負責火力發電,宇治川電氣負責水力發電;宇治川電氣專注於電力供應,不從事電燈供給業務,而大阪電燈則將電力供應限制在以小規模需求為主的範圍內;通過這種業務分野的劃分,雙方實現了共存。[10][11]

與大阪市的報酬契約

[編輯]

在與宇治川電氣的協調的同時,大阪電燈還面臨着與大阪市當局之間的報酬契約問題。1903年,大阪市向大阪電燈提出了一項報酬契約建議,內容是公司將部分收入作為報酬金支付給市政府,並接受市政府的監督,作為交換,市政府將保證公司的業務壟斷地位。11月,市參事會決定應與大阪電燈簽訂報酬契約。對此,大阪市長鶴原定吉邀請土居通夫到市政府,提議簽署報酬契約。大阪電燈方面基本同意市政府的要求,並在市政府最初的提案基礎上進行了一些修改後,向市政府提交了修訂案。然而,該修訂案未得到市政府的認可,市政府的修訂提案同樣未能獲得公司方面的同意,10月公司向市政府提交了第二次修訂案。[12]

報酬契約的談判雖然一度陷入停滯,但在大阪府知事高崎親章的斡旋下,最終於1905年7月達成了臨時協議。這份臨時協議雖然在大阪電燈的股東大會上按原案通過,但大阪市議會卻通過了修正案。由於公司方面拒絕接受市議會的修正案,談判最終中斷。[12]隨後,1906年1月,大阪市議會通過了一項啟動市營電氣供給事業決議。根據這一決議,市政府進行了調查,並提出了具體計劃,即啟動供應6萬盞電燈、3,000馬力電力的電力供應業務。[13]1906年5月,市議會通過了啟動這一事業的決議,市政府據此申請了市營電力供應事業的經營許可。隨着大阪市介入電力供應事業的可能性逐漸增強,大阪電燈的態度妥協。[14]經過數次協商,大阪市與大阪電燈達成了協議草案。1906年7月,市議會通過了修正案,大阪電燈的股東大會也批准了這一修正案。最終,在1906年7月28日,大阪市與大阪電燈之間正式簽訂了報酬契約。[12]

契約內容包括大阪電燈給予大阪市公用電燈用電優惠;每年營業利潤一部分給予大阪市作為報酬金;電燈事業向大阪市定期報告,並接受大阪市監督;調漲電價需要經過大阪市同意;應大阪市要求鋪設電線。大阪市則給予大阪電燈免除稅金和道路使用費;允許大阪電燈使用道路來安裝電線桿和地下管道;大阪市保證大阪電燈在該市的電燈供電事業專營權。[12][15]同時大阪電燈同意在1922年之後大阪市可以將其收購,成為日後大阪電燈被大阪市收購的依據。另外必須注意大阪電燈在該市的專營權僅限於電燈供電事業,其他供電事業不在保證範圍,因此大阪市在1911年1月20日開始市營電氣供給事業,提供除電燈以外用電。[16]

大規模火電開發

[編輯]
建設中的發電廠(1910年)

儘管工程曾一度延遲,1913年8月,宇治川電氣的宇治發電站(最大輸出功率為27.63MW的水力發電站)終於開始運營。隨着發電站的投入運營,根據大阪電燈與宇治川電氣之間的電力供應契約,大阪電燈從當年10月起開始接受來自宇治川電氣的電力供應。由於引入了便宜的水力發電的電力,大阪市要求大阪電燈下調電燈費率。根據與市政府的協商,大阪電燈於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兩次降低了電燈費。事實上,大阪電燈與市政府之間的協商早在1912年5月就已開始,但由於涉及到降價幅度等問題,談判過程十分艱難。直到1913年9月,雙方才終於達成妥協,大阪電燈與市政府簽署了一份新的備忘錄,並向市政府承諾未來如果公司要增資、發行公司債,或合併其他公司,將事先與市政府進行協議。[15]

在從宇治川電氣接收電力的同時,大阪電燈也積極推進自有的大型火力發電站的建設。[17]首先建設的是安治川西發電站日語安治川発電所,該發電站於1909年動工,並於1910年8月開始使用兩台容量為3MW的發電機運行,到次年6月,五台發電機全部安裝完成,發電站正式完工。接着又建設安治川東發電站日語安治川発電所,並安裝了兩台容量為5MW的發電機,該發電站於1914年(大正3年)4月竣工。[18]通過這些大容量火力發電站的建設和發電的集約化,再加上從宇治川電氣接收電力,大阪電燈成功降低了電力成本,從而得以降低電燈費和電力費。從1910年起,公司維持良好業績,公司因此得以通過多次增資進行資金籌集,到1914年公司資本金增至2160萬日元。[17]此外,公司還在1909年和1911年分別出售了門司支店和佐世保支店,退出了九州的業務,集中公司財力於關西地區。[19]

1916年4月,大阪電燈與宇治川電氣重新簽訂了電力供應契約,根據該契約,大阪電燈將通過增加火力發電站的產能,向宇治川電氣提供10MW的電力供應。此外,公司還與一些兼營電力供應業務的鐵路公司簽訂了電力供應契約,以防止競爭。1916年5月,公司與阪神電氣鐵道簽訂契約,1917年4月與南海鐵道簽訂契約,同年6月又與京阪電氣鐵道達成協議。[11]在與宇治川電氣及鐵路公司簽訂這些契約的基礎上,大阪電燈於1916年6月開始擴建安治川東發電站,新增一台容量為12.5MW的發電機。1917年9月,公司啟動了春日出第一發電站日語春日出発電所的建設計劃,計劃安裝三台12.5MW的發電機。[18]

然而1916年以後,火力發電的發展陷入停滯。這是因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導致日本無法再從西方國家進口發電設備,而此前發電廠建設依靠西方國家進口發電設備。儘管訂購的機械尚未抵達,但隨着供電契約期限的臨近,大阪電燈無法繼續拖延施工,被迫投入更多資金,同時儘管存在技術問題,不得不用日本國產設備取代進口設備。雖然安治川東發電站的擴建與春日出第一發電站於1918年竣工,但因為國產設備性能不足,無法達到建設預期目標,因此後續還需要進行額外的改進工作。[17]發電設備建設的延遲對一戰期間因大戰景氣的影響,而工業化進程加快、用電需求急劇增加的關西地區,產生負面的影響。

此外,隨着人口集中和收入增加,關西地區的電燈用電需求也顯著擴大。然而關西地區電力公司普遍存在發電能力增長滯後的,給關西地區帶來了嚴重的電力短缺。電力短缺導致了供電的不穩定。自1918年12月以來,大阪電燈公司多次採取停電措施,宇治川電氣也採取了類似的舉措,但即便如此,兩家公司仍然無法滿足大量的電力需求。由於供需不平衡,大阪地區甚至開始進行電力使用權的交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20]

經營危機

[編輯]

隨着供給的增加,大阪電燈的收入持續增長,到1920年上半年,其收入達到了1020萬日元以上,是1916年上半年收入的三倍。然而,由於支出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增長速度,在1920年上半年結算時,公司支出首次超過了收入,虧損超過了36萬日元。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價格的飆升和煤炭使用量的增加,導致發電成本大幅上升。[21]大阪的煤炭價格從1916年開始上升,到1919年已經上漲四倍。煤炭價格的飆升對以火力發電為主的大阪電燈造成了衝擊。[20]為了應對發電成本的膨脹,大阪電燈於1918年7月提高了電力價格。然而,由於與大阪市之間的報酬契約限制,自1916年10月降價以來,電燈用電價格一直維持不變。對於電力收入低於電燈收入的大阪電燈來說,提高電力價格的效果被電燈價格所抵消,未能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17]

由於支出的增加,在1919年下半年的決算中,大阪電燈通過出售舞鶴支店的收益(於1919年8月轉讓給舞鶴電氣[9]),加上上期結餘,勉強取得了38萬日元的利潤,但這時公司已陷入無法分紅的困境。雖然在1920年上半年恢復了5%的分紅,但這是通過動用儲備金來實現的。[22]作為改善經營的措施,1920年2月,公司再次提高了電力價格,[23]並向大阪市申請提高電燈價格。[21]雖然市政府對漲價幅度進行了壓縮,但申請仍獲批准,自1920年5月起作為臨時措施,電燈價格上漲了一年。隨着電燈和電力價格的上漲以及物價開始下降,1920年下半年公司業績開始回升,恢復了10%的分紅,1921年上半年起恢復到原來的12%分紅水平。[22]

在1920年電燈價格上漲的申請過程中,大阪市與大阪電燈之間的報酬契約問題再次激化。其導火索是大阪電燈在市政府要求壓縮漲價幅度時表示,這將使公司經營困難,因此提議將業務市營化。公司提出建議後,市政府進行了調查,並向大阪電燈提出了以利率為6%的公債3600萬日元和現款1720萬日元,總計5320萬日元的收購方案。然而,大阪電燈認為收購價格過低而拒絕了該方案,導致市營化未能實現。收購提案失敗後,1920年10月,大阪電燈在價格上漲後,繼續向大阪市申請將資本金從2160萬日元增加一倍至4320萬日元,以籌集擴建工程所需資金。同年12月,市政府提出了增加資本金的批准條件,雙方簽署了新的契約及相關備忘錄,大阪市最終批准了增資申請。[23]

解決增資問題後,為了增加發電能力,大阪電燈開始新建春日出第二發電站日語春日出発電所,安裝了兩台20MW的發電機,並於1922年11月竣工。[18]另外,大阪電燈在1921年10月終止電氣設備的製造和銷售業務;自1895年以來,公司一直從事該業務,1909年搬遷至新工廠後,業務達到全盛期,一度計劃與美國西屋電氣及其代理商高田商會日語高田商会進行合作。然而,1916年5月的火災幾乎將工廠全部燒毀。隨後公司在不同地點重建了工廠,但在1919年1月,再次因意外失火而全毀。此後,受戰後經濟危機和公司經營困境的影響,該業務難以恢復,最終走向了終止的結局。[24]

水電開發的嘗試

[編輯]

在煤炭價格高漲和電力短缺的困境下,為了解決問題,大阪電燈與同樣苦於電力不足的京都電燈展開合作,計劃在京都電燈擁有水利開發權的福井縣九頭龍川水系進行水力開發,並將電力輸送到京阪地區。加上由山本條太郎領導的北陸電化公司,這三家公司於1919年10月共同成立了日本水力日語日本水力,資本金為4400萬日元。[25]日本水力的設立主要是為了在北陸地區進行水力開發,並通過長距離輸電線路將電力輸送到京阪地區。成立後不久,在1919年11月,大阪電燈與日本水力簽訂了電力供應合同。根據該合同,大阪電燈未來將擴大從日本水力購買電力。然而,由於1920年春季的戰後經濟恐慌,日本水力的業務陷入困境。最後該公司與大阪送電及其母公司木曾電氣興業英語木曽電気製鉄合併,並於1921年2月成立了大同電力[26]

大同電力在成立後,利用日本水力的前期投入,加快建設從木曾川到大阪的「大阪送電線」,並在大阪市郊外的門真町(現為門真市)設立了大阪變電站,於1922年7月開始向大阪輸電。[27]大同電力繼承了日本水力與大阪電燈的供電合同,並從此時起向大阪電燈供應7MW的電力。[28]雖然在1921年10月,雙方就供電問題簽訂了備忘錄,但正式合同的簽署有所延遲,直到1922年10月才終於完成。根據該合同,大同電力承諾在1924年春之前,向大阪電燈提供最多60MW的電力。[26]

收購與解散

[編輯]

1922年是大阪市根據與大阪電燈簽訂的契約,獲得收購大阪電燈業務的權利。該年1月,大阪市立即通知大阪電燈開始就業務收購展開協商談判。[23]收購談判最初是基於1920年簽訂的新契約展開,大阪市採取了只收購大阪電燈在大阪市及東成郡、西成郡業務的「分離收購」方針。[29]在發電站的收購方面,市政府希望收購作為該地區業務所需的發電設備——安治川西發電所(裝機容量15MW),並提出約5481萬日元的收購價格。另一方面,大阪電燈認為,大阪市所求收購區域的電力需求約為34,500kW,因此應收購能夠滿足這一需求的安治川東、西兩座發電所(總輸出37,500kW)或春日出第一發電所(輸出30MW),並要求收購價格約為8107萬日元。[23]

對此,大阪市拒絕接受大阪電燈的要求,堅持只收購最便宜的安治川西發電所,導致談判陷入僵局。大阪市認為按照「分離收購」方針繼續談判將很困難,因此在1922年10月終止了基於新契約的談判,並通知大阪電燈根據1906年簽訂的舊契約進行全業務收購。根據舊契約,市政府制定了收購方案,並在11月的市參事會上通過了以6300萬日元為收購價格的方案。對此方針轉變,大阪電燈則主張舊契約因新契約的簽訂已經無效,拒絕接受市政府的新方案,並在12月的股東大會上決議不回應市政府的通知。針對大阪電燈的措施,市政府在1923年1月提起了民事訴訟。[23]

雙方的對立,最終導致了當時內務大臣床次竹二郎的介入,以及大阪府知事井上孝哉介入調解。[30]通過知事的斡旋,雙方同意重新基於新契約進行談判,並就收購價格進行了調整。市政府最初提出的收購價格為6300萬日元,而大阪電燈最初提出7058萬日元,後來讓步降至6750萬日元,但雙方仍未能達成一致。對此,知事提出了6625萬日元的斡旋方案,大阪電燈表示接受,但市政府要求再減價。1923年3月,第二次斡旋方案提出將價格減至6465萬日元,市政府接受了這一方案,雙方終於就收價格問題達成了一致。[23]

解決了大阪電燈與大阪市之間的收購價格問題後,繼承電力受供合同的問題浮上水面。正如前述,大同電力與大阪電燈在1922年10月簽訂了一份總計60,000kW的電力受供合同,大同電力和大阪電燈兩家公司要求收購大阪電燈業務的大阪市承接該合同。[31]然而,市政府最初拒絕承繼該合同。最終通過府知事調停,市政府同意從大阪電燈承繼電力受供合同,接受大同電力供電。[32]

解決電力受供合同問題之後,接着又出現了大阪電燈和大同電力之間如何處理剩餘財產的問題。在大阪市收購了大阪市及東成郡、西成郡的業務後,關於大阪電燈手中剩餘的堺市、泉北郡泉南郡及其他地區的業務和財產的處理成為新的爭議點。起初,雙方在是設立新公司還是由大同電力進行收購的問題上存在分歧,隨後收購方案變得更為有力,雙方又圍繞收購價格繼續對立。1923年6月10日,知事作出了最終裁定方案,決定大阪電燈向大同電力轉讓的剩餘財產價格為2999萬9961日元。[33]1923年10月1日,根據協議,大阪市的業務和財產移交正式執行,大阪市營電氣供給事業開始運營。[13]與此同時,剩餘業務和財產也在同日移交給了大同電力。[34]完成向大阪市和大同電力的業務移交後,大阪電燈宣佈解散。[35]

事業發展

[編輯]

以下僅記錄大阪府內的事業發展。大阪府以外請見#大阪府外事業

19世紀

[編輯]

1889年5月20日,大阪電燈在大阪市南部建立了西道頓堀發電所,開始了電力業務,當時安裝的電燈數量為150個。[6]由於關於電燈的知識尚未普及,因此裝設的電燈需求少,而且電燈的費用昂貴,和煤油燈比起來被認為是奢侈品,僅限於上流家庭使用。為了推廣電燈使用,大阪電燈在社長土居通夫的帶領下,全體員工積極宣傳,特別是技師長岩垂邦彥,他攜帶蓄電池走訪繁華街區,在大街上進行各種實驗,以幫助普及電燈的知識。[36]

經過積極推廣,到11月底電燈安裝數量增加到約1,800盞;到1893年,安裝的電燈數量已經突破了1萬盞。[37]同時大阪電燈繼續推廣電燈的使用,結果導致電力供應量迅速增加,甚至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在此期間,公司還與大阪炮兵工廠、兵營、郵局、醫院等單位簽訂了供電合同,並安裝了街燈,電燈的實際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38]進一步推廣電燈的因素是甲午戰爭後的物價上漲。受戰爭帶來的物價上漲影響,大阪電燈被迫提高電燈價格,但由於石油價格上漲幅度更大,反而促使了電燈需求的擴大。另一方面從1897年6月起大阪電燈開始供應照明以外的電力需求,但這一時期該需求並不大。[6]

1900年代

[編輯]

1903年第五屆內國勸業博覽會在大阪舉辦。在博覽會期間,大阪電燈負責所有照明設備的安裝並設置了燈光展示,這成為了一次宣傳電燈的絕佳機會。博覽會帶動了大阪工商業的發展,同時也大幅增加了電燈的需求。博覽會結束後的次年,日俄戰爭爆發,由於與軍需相關的機構、工廠和商店的活躍,電燈的安裝數量繼續增加。1905年1月,電燈費用和相關制度進行了一次改訂,電燈安裝數量在戰後持續增長。[38]此外,由於大阪電燈在1904年繼承堺電燈公司的業務,大阪電燈將堺市等地區納入其供電區域,並在該市設立了堺分部。[39]在此期間,包括了堺分部和大阪府外的門司分店,大阪電燈的電燈安裝數量增加到1905年度的8萬8千盞。[37]

由於需求的不斷增長,有一段時間大阪電燈的電力供給跟不上需求增長,直到1907年底幸町發電所完成增加2,000千瓦發電量的擴建工程,使得積壓的供電需求得以滿足。然而,1909年7月大阪市北區發生了大火,導致4,000戶用電用戶和約12,000盞電燈被燒毀,但這場大火反而向市民宣傳了煤油燈的危險性和電燈的安全性,導致一段時間內電燈需求急劇增加。[38]到1910年,電燈的安裝數量達到了360,000盞。[37]除了電燈供應之外,自1897年開始的照明以外電力供應也逐漸增加,到1905年已超過1,000馬力,1910年則達到了2,000馬力。[40]

1910年代

[編輯]

1912年1月,大阪市南區發生大火,導致12,000盞電燈被燒毀,但與前次大火類似,這次災難也推動了電燈需求的增加,所有重建房屋都選擇裝設電燈。此外,1913年,由於與大阪市的契約關係,大阪電燈兩次降低了電費,為彌補收入減少,制定了在10年內供應電燈達到200萬盞的擴張計劃,並制定策略積極推動擴張計劃。[38]在照明以外電力供應方面,由於1911年10月與宇治川電氣達成了避免競爭的經營合作協議,大阪電燈被施加了一定的供電限制。根據協議,大阪電燈可以向家庭等小規模用戶供電,但大規模用戶的每日總供電量不超過30,000千瓦時。然而,即使受到限制,當時仍有擴大供給的空間,因此公司努力在限制範圍內推動家庭用小型電動機的普及,以增加照明以外電力需求。[4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初期由於經濟不景氣,電燈需求增長停滯,但隨着軍需工廠的活躍,商工行業出現繁榮,導致電燈需求迅速增加。[38]電力需求也持續增長,導致原本每月兩次的停電日被取消,實現了不間斷供電,以便用戶的生產不受影響。截至1914年底,電燈安裝數量已增加至80萬盞,電力供應達到了4,000馬力。[40]

到1917年底,大阪電燈安裝數量達到了111萬盞,電力供應也增加到了10,000馬力。[37][40]然而,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進口設備未能及時到達,導致發電所的擴建工程延誤。[17]儘管在1916年10月將所有的白熾燈泡從高能耗的碳絲燈泡更換為低能耗的鎢絲燈泡以節約電力,[38]但由於擴建工程延誤,到了1917年和1918年期間電力短缺問題愈加嚴重,出現了供電電壓下降等問題。同時,現有發電所也無法進行足夠的維護,故障發生後只能採取應急措施,這種狀況導致故障頻發,形成惡性循環。[18]由於頻繁的故障影響到電燈的供應,為了減輕發電所的負擔,電力供應從不間斷供電改為有限供電。1918年12月,採取了20天的夜間停電措施;1919年,又再次實施夜間停電措施,從11月持續到翌年1月底。[40]此外,從1919年起,電燈供電也採取了停止急需以外的新安裝措施。[38]

解散前

[編輯]

隨着使用使用日本國產設備取代進口設備,發電站建設得以推進,緩解供電需求壓力,[17]因此大阪電燈重新推動電力需求的增加,並於1921年6月下調電力價格。同年12月,與宇治川電氣的合同更新後,雙方之間的經營協議取消,電力供應的限制解除。[40]隨着發電能力的恢復,電燈的供電限制也被解除,通過重新開展營銷活動,需求顯著增加。在1923年上半年,電燈安裝數量增加了8.8萬盞,創下了公司成立以來半年度增長的最高紀錄。[38]在1923年9月公司解散前夕,電燈安裝總數達到188萬盞,電力供應達到了3萬馬力。[37][40]

電力來源

[編輯]
大阪電燈大阪市內發電所位置圖
1
西道頓堀發電所
2
中之島發電所
3
幸町發電所
4
本田發電所
5
安治川小發電所
6
安治川西發電所
7
安治川東發電所
8
春日出第一發電所
9
春日出第二發電所

以下僅記錄大阪府內的電力來源。大阪府以外請見#大阪府外事業

西道頓堀發電所

[編輯]

大阪電燈的第一座發電廠是西道頓堀發電所,位於大阪市西區。該發電所於1888年12月獲得大阪府的許可後動工,並於翌年1889年5月完工。發電所初建成時的設備包括:1台鍋爐、1台蒸汽機、1台30千瓦的單相交流發電機、1台弧光燈用的直流發電機,所有發電機均為湯姆遜-休斯頓公司製造。從同年9月起西道頓堀發電站開始增設發電機,首先完成了1台30千瓦和1台35千瓦的單相交流發電機。

隨後在11月又完成了1台35千瓦單相交流發電機和1台弧光燈用直流發電機,1890年2月又完成了1台30千瓦和1台35千瓦的單相交流發電機,最終西道頓堀發電所擁有6台交流發電機,發電量總計195千瓦,以及2台弧光燈用直流發電機。此後,該發電所於1894年將最早的30千瓦發電機更換為60千瓦發電機。不過到了1895年12月,這台60千瓦發電機和1台35千瓦發電機一同被拆除。

1901年11月,由於本田發電所的工程進度延遲,西道頓堀發電所進行了臨時增容,在拆除30千瓦和35千瓦發電機後,增設了一台150千瓦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然而,由於配電的需要,這台發電機在1903年9月被轉移至幸町發電所,取而代之的是幸町發電所的一台120千瓦單相發電機被運回西道頓堀發電所。在此期間,1902年6月又新增了一台90千瓦的單相發電機。

到了1905年9月,西道頓堀發電所的舊設備全部被拆除,並在其原址上建造了新的設施,包括3台鍋爐、2台蒸汽渦輪機和2台500千瓦的二相交流發電機(頻率為60赫茲),並於翌年9月重新開始送電。這樣一來,西道頓堀發電所的輸出功率達到了1,000千瓦。然而,隨着大型發電所的建成和來自其他公司的電力輸入的開始,西道頓堀發電所於1915年3月停止運作,設備被轉移至舞鶴髮電所。[41]

中之島發電所

[編輯]

大阪電燈的第二座發電所是中之島發電所。該發電所於1891年6月在大阪市北區中之島5丁目新建,旨在為大阪市北部提供電力,因為從西道頓堀發電所輸電到大阪北部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難以實現。第一期工程完工後,該發電所的設備包括4台鍋爐、3台蒸汽機、1台35千瓦單相交流發電機和2台70千瓦單相交流發電機。隨後,在1892年7月又增加了一台70千瓦發電機;1893年12月、1894年6月和12月分三次各安裝了一台120千瓦的發電機並投入運行。

中之島發電所從1900年5月開始進行設備更新工作,首先將舊有的1台35千瓦發電機更換為150千瓦的單相循環式發電機。接着在1903年12月拆除了3台70千瓦發電機,並在1904年9月和11月分別安裝了150千瓦的單相循環式發電機和150千瓦的三相交流發電機。這樣一來,該發電所共有6台發電機,總功率達到810千瓦。後來,由於安治川西發電所的啟用,中之島發電所在1910年停運,並於翌年3月拆除。[41]

幸町發電所

[編輯]

大阪電燈的第三座發電所是幸町發電所,位於大阪市西區幸町通2丁目(現浪速區幸町)。最初是由作為競爭對手的「浪花電燈」申請建設許可的發電所,但在該公司被大阪電燈收購後才動工,發電機於1896年9月至次年1月期間相繼竣工。第一期工程完工時的設備包括5台鍋爐、3台蒸汽機和3台120千瓦單相交流發電機。隨後在1897年3月,安裝了一台能夠生產非照明用電力的150千瓦單相循環式發電機。接着在1898年3月和次年10月分別增加了兩台相同類型的發電機。增設的5台設備是大阪電燈首次採用的單相循環式發電機,同時採用2,300伏電壓和60赫茲電源頻率成為公司的標準。1901年3月又新增了一台150千瓦三相交流發電機,隨後拆除了一台120千瓦發電機,並於1904年3月更換為一台150千瓦三相交流發電機。

至此幸町發電所擁有9台發電機,總輸出功率達1,140千瓦。但由於增加了各種類型的發電機,導致電力系統缺乏統一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拆除了一台150千瓦的單相循環式發電機,並在1904年7月更換為一台150千瓦的三相交流發電機。隨後,為應對日俄戰爭後的需求增加,於1907年11月和12月分別增設了一台1,000千瓦的發電機,同時還拆除了兩台120千瓦的單相機、一台150千瓦的單相循環式發電機和一台150千瓦的三相交流發電機。最終,幸町發電所擁有兩台1,000千瓦和五台150千瓦的發電機,總輸出功率為2,750千瓦。但由於安治川東、西兩座發電所的建成及開始從其他公司受電,幸町發電所變得不再需要,於1915年3月被廢除。[42]廢除後,發電廠的建築物被改為變電站使用。[43]

本田發電所

[編輯]

本田發電所規模比之前三座發電所更大,它位於大阪市西區本田通3丁目。為了趕在1903年舉辦的內國勸業博覽會之前完工,導致工程進度緊張,但由於部分設備未能及時到達,發電所在博覽會開幕前僅完成了一台600千瓦的二相交流發電機。同年7月,又完成了一台同型號的發電機。接着在1905年4月和10月,替換蒸汽機後,兩台500千瓦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相繼完成,並採用蒸汽渦輪機作為發動機,這也是大阪電燈首次採用蒸汽渦輪機。最終,本田發電所成為一座擁有2.2MW輸出功率的發電所,但與幸町發電所等一同於1915年3月被廢除。[44]

安治川發電所

[編輯]
安治川西發電站
安治川東發電站

安治川發電站包括安治川小發電站日語安治川発電所、安治川西發電站,和安治川東發電站。安治川小發電站是1908年將原計劃安裝於幸町發電所的設備轉移過來而新建的,[45]發電所位於與下文提到的安治川西發電所相同的地點,即大阪市北區安治川上通2丁目(現福島區野田)。[46]1908年10月,首台發電機完成安裝並投入使用,隨後在11月第二台發電機也完成安裝。兩台發電機均為蒸汽渦輪機作為發動機的1,250千瓦三相交流發電機。該發電所的運營時間很短,於1916年3月被廢除,[45]其遺址後來被改建為安治川變電所。[47]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並替換分散各地的小型舊式發電站,大阪電燈計劃並建造第一座大型發電站——安治川西發電站。該發電站選址於方便運輸煤炭和供水的安治川沿岸。1909年4月安治川西發電站在獲得許可後動工。次年8月,1號和2號發電機組開始運轉;10月,3號機組開始運轉;1911年6月,4號和5號機組也相繼投入運轉,標誌着發電站的竣工。完工後的安治川西發電站有5台3MW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總發電量15MW。[18]1923年10月大阪電燈解散後安治川西發電站移交大阪市電氣局運營,[48]之後又歷經日本發送電關西電力,最後在1964年除役。[49]

繼安治川西發電站之後建造的另一座大型發電站是安治川東發電站。該發電站於1911年2月獲得建設許可,並於1914年4月開始運轉。安治川東發電站初期有2台5MW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由於建成後的電力需求不斷增加,安治川東發電站計劃進一步擴充其設備。該擴建計劃於1916年6月獲得許可,並開始施工,但受到一戰影響無法進口發電設備,因此使用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製造的發動機。到1917年11月,完成了一台12.5MW發電機的安裝工程,並於次年3月投入運行,至此安治川東發電站總發電量達到22.5MW。[18]大阪電燈解散後安治川東發電站移交大同電力運營,[50]之後又歷經日本發送電與關西電力,最後在1964年除役。[49]

春日出發電所

[編輯]

1916年由於一戰造成電力需求劇增,安治川東發電所的擴建計劃進行了部分調整,原計劃安裝在安治川東發電所的發電機被移至新建的春日出第一發電所。該發電所的用地原本是為大阪電燈的工廠擴建而保留的,但其面向安治川,能夠停泊大型運煤船,並且水源條件良好,非常適合建設發電所。春日出第一發電所於1917年9月動工,但受到一戰影響無法進口發電設備,因此使用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製造的發動機。次年10月1號機組建設完工,1919年3月3號機組完工,同年4月2號機組完工。至此春日出第一發電所有3台三菱長崎造船所製造的12.5MW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總發電量37.5MW。

緊隨春日出第一發電所之後計劃建設的春日出第二發電所,由於周邊居民的反對和建設資金的枯竭,導致建設延誤。最終於1920年12月獲得了許可,並於次年2月由大林組承包開工建設。1922年8月1號機組完工,並於次月開始運轉,剩餘的工程也在同年11月全部完成。完工後春日出第二發電所有2台20MW的三相交流發電機,總發電量40MW。[18]大阪電燈解散後春日出發電所移交大同電力運營,[50]之後又交給日本發送電運營。

購電

[編輯]

大阪電燈主要自宇治川電氣和大同電力購買電力。1911年10月大阪電燈與宇治川電氣簽訂購電合約,從宇治川電氣接受20MW電力供應,並從1913年10月開始供電。1916年4月供電增加為22.4MW。[51]1921年合約到期後,雙方續約將供電變更為日間2.5MW、夜間22.4MW。[52]大阪電燈解散後供電合約由大阪市電氣局繼承。[53]除了宇治川電氣外,大阪電燈在1922年7月開始接受大同電力供電,最初供電7MW,[54]並依據合約逐步增加,原定在1924年春增加至60MW,大阪電燈解散後供電合約由大阪市電氣局繼承。[26]

大阪府外事業

[編輯]

門司支店

[編輯]

在九州地區的福岡縣門司市,最初由兩位有志者於1899年9月申請獲得了電力供應業務的許可。然而,次年1900年7月,許可被大阪電燈收購。大阪電燈於1901年7月在門司市設立了門司支店,並新建了門司發電站,於1902年3月開始供電。開業當天安裝的電燈數量為1,630盞。[55]在開業的第二年,發電站的擴建開始,隨着需求的增加,擴建工作持續進行,在轉讓前發電量為262千瓦。[56]然而,經營了七年後,大阪電燈決定轉讓門司支店的業務。[55]收購方是九州電氣軌道日語九州電気軌道 (西日本鐵道前身),該公司計劃在北九州地區建設電氣鐵路,並希望在鐵路開通之前通過收購大阪電燈門司支店來開展電力供應業務。1909年九州電氣軌道以37萬日元收購了門司支店,並於11月1日正式接管了供電業務。[57]轉讓時,門司支店的電燈安裝數量為6,445盞。[55]

佐世保支店

[編輯]

在九州地區長崎縣的佐世保市,最初計劃由市政府主導電燈業務。然而,由於日俄戰爭期間市政府難以發行債券,作為替代1903年10月,市政府同意大阪電燈在該市的電力業務申請,並開始經營佐世保的電燈業務。1905年7月大阪電燈獲得發電站業務許可,在佐世保市福石町設立了佐世保支店和佐世保發電站;1906年8月佐世保發電站開始供電,並於次年開始對發電站進行擴建,將供電區域也逐步擴展到佐世保市的周邊地區,[9]擴充後佐世保發電站發電量達到430千瓦。[58]

然而,佐世保支店的業務在開業幾年後就被出售。買家是1911年成立的京都電氣,該公司是為了與京都電燈競爭而成立。在於京都市開業之前的同年12月以57.5萬日元的價格收購了佐世保支店。[59]轉讓時,佐世保支店的電燈安裝數量為11,088盞。[9]然而,京都電氣公司在翌年被併入京都電燈,佐世保支店卻在此之前被進一步出售給了佐世保電氣,因此沒有轉移到京都電燈手中。[59]接手業務的佐世保電氣公司是由福澤桃介和松永安左衛門等人發起成立的電力公司,後來於1913年與九州電燈鐵道合併,之後經過一系列合併成為東邦電力的一部分。[60]

舞鶴支店

[編輯]

1904年7月,大阪電燈獲得了在京都府北部舞鶴地區經營業務的許可,並在加佐郡新舞鶴町大字濱建立了舞鶴支店和舞鶴髮電所,1908年5月開始供電。最初的供電區域是新舞鶴町和餘部町的一部分,但隨着從北丹電氣接收舞鶴町周邊的供電區域,供電區域不斷擴大。由於需求增加,1911年增加了發電機設備,1914年4月新發電所完工,西道頓堀發電所的設備被移設至此,[9]發電量達到500千瓦,並有450千瓦備用發電量。[61]1919年8月,舞鶴支店的業務轉讓給了舞鶴電氣,業務轉讓時的電燈安裝數量為25,712盞。[9]舞鶴電氣於翌年與三丹電氣合併。此後,該地區的電力企業經過幾次合併,經歷三丹電氣、帝國電燈(1922年以後)和東京電燈山陰支社(1926年以後)。1928年通過從東京電燈的收購,舞鶴地區的供電併入京都電燈的管轄範圍。[62]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株式年鑑』大正12年度288-289頁。
  2. ^ 2.0 2.1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7-13頁。
  3.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136-137頁。
  4. ^ 4.0 4.1 4.2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1-3頁
  5. ^ 大阪市『明治大正大阪市史』 第2巻711頁。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19-26頁。
  7. ^ 7.0 7.1 『明治工業史』 電気篇325-326頁。
  8.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43-44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61-66・172-173・178・199-201頁。
  10. ^ 10.0 10.1 10.2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116-121頁。
  11. ^ 11.0 11.1 11.2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80-83頁。
  12. ^ 12.0 12.1 12.2 12.3 『戦前日本資本主義と電力』30-36頁。
  13. ^ 13.0 13.1 『大阪市電気局事業概要』75-80頁。
  14. ^ 『戦前日本資本主義と電力』13-17頁。
  15. ^ 15.0 15.1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77-80頁。
  16. ^ 『電燈市営の十年』1-8頁。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70-76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66-111頁。
  19. ^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32頁。
  20. ^ 20.0 20.1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148-154頁。
  21. ^ 21.0 21.1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210-213頁。
  22. ^ 22.0 22.1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103-105頁。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213-217頁。
  24. ^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132-134頁。
  25. ^ 『京都電燈株式會社五十年史』172-173頁。
  26. ^ 26.0 26.1 26.2 『大同電力株式會社沿革史』207-213頁。
  27.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186-188頁。
  28.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310-314頁。
  29. ^ 『大阪市電気供給事業史』6-8頁。
  30. ^ 『戦前日本資本主義と電力』66-67頁。
  31. ^ 『大電買収裏面史』125-126頁。
  32. ^ 『大電買収裏面史』131-138頁。
  33. ^ 『大電買収裏面史』141-142頁。
  34. ^ 『大同電力株式會社沿革史』325-333頁。
  35.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652-664頁。
  36. ^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141-142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202-204頁。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186-196頁。
  39.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176頁。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209-214頁。
  41. ^ 41.0 41.1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29-39頁。
  42.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39-47頁。
  43.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117-118頁。
  44.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47-55頁。
  45. ^ 45.0 45.1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55-58頁、年譜14頁。
  46. ^ 『電気事業要覧』明治43年38-39頁。
  47.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124-126頁。
  48. ^ 『電燈市営の十年』48-49頁。
  49. ^ 49.0 49.1 『関西電力の20年』56-59頁。
  50. ^ 50.0 50.1 『大同電力株式會社沿革史』128頁。
  51.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257-270頁。
  52.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279-286頁。
  53. ^ 『電燈市営の十年』39-40頁。
  54. ^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310-314頁。
  55. ^ 55.0 55.1 55.2 『大阪電燈株式會社沿革史』58-61・172・178・198頁。
  56. ^ 『電気事業要覧』明治41年104-105頁。
  57. ^ 『西日本鉄道百年史』11-12・667頁。
  58. ^ 『電気事業要覧』明治43年126-127頁。
  59. ^ 59.0 59.1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86-87頁。
  60. ^ 『東邦電力史』64-65頁。
  61. ^ 『電気事業要覧』第11回216-217頁。
  62.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200-202、263-265頁。

參考文獻

[編輯]
  • 浜野栄一(編). 株式年鑑 大正12年度. 野村商店調査部. 1923. NDLJP: 975425.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編纂委員會、1987年。
  • 川本拾桃. 大電解散記念大集. 大阪読売新聞社出版部. 1923. NDLJP: 961363. 
  • 大阪市. 明治大正大阪市史. 第2巻経済編上. 日本評論社. 1935. NDLJP: 1237024. 
  • 工學會・啓明會. 明治工業史 電気篇. 工學會・啓明會. 1928. NDLJP: 1226026. 
  • 萩原古壽(編). 大阪電灯株式会社沿革史. 萩原古壽. 1925. NDLJP: 1016624. 
  • 大阪市電気局. 大阪市電気局事業概要. 大阪市電気局. 1937. NDLJP: 1227718. 
  • 梅本哲世. 戦前日本資本主義と電力. 八朔社. 2000. 
  • 大阪市電気局. 電灯市営の十年. 大阪市電気局. 1935. NDLJP: 1234872. 
  • 京都電燈 (編). 京都電灯株式会社五十年史. 京都電燈. 1939. 
  • 大同電力社史編纂事務所(編). 大同電力株式会社沿革史. 大同電力社史編纂事務所. 1941. 
  • 大阪市電気局. 大阪市電気供給事業史. 大阪市電気局. 1942. NDLJP: 1059580. 
  • 中川倫. 大電買収裏面史. 大阪朝報出版部. 1923. 
  • 逓信省電気局(編). 電気事業要覧 明治43年. 逓信省電気局. 1911. NDLJP: 805423. 
  • 関西電力(編). 関西電力の20年. 関西電力. 1972. 
  • 逓信省電気局(編). 電気事業要覧 明治41年. 逓信省電気局. 1909. NDLJP: 805421. 
  • 西日本鉄道100年史編纂委員會(編). 西日本鉄道百年史. 西日本鉄道. 2008. 
  • 東邦電力史編纂委員會(編). 東邦電力史. 東邦電力史刊行會. 1962. 
  • 逓信省電気局(編). 電気事業要覧 第11回. 逓信協會. 1919. NDLJP: 9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