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外觀
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的活躍程度高於平均水平,一共形成17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注 1]。本季於2012年5月15日從東太平洋(西經140°以東的太平洋)、2012年6月1日從中太平洋(國際日期變更線到西經140°的太平洋)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通常情況下每年國際日期變更線以東、赤道以北的太平洋中絕大多數熱帶或亞熱帶氣旋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2],熱帶風暴阿萊塔正好是5月15日當天在東太平洋形成。熱帶風暴羅莎是這年最後一場風暴,於11月3日消散。
全季形成的17場熱帶風暴中有十場成為颶風,五場進一步強化成大型颶風[注 2],但所有氣旋造成的影響相對而言很小。5月下旬颶風巴德沿墨西哥西海岸平行移動直至消散,造成輕度破壞,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4]。6月中旬,颶風卡洛塔以二級颶風強度登陸瓦哈卡州,成為1966年以來太平洋盆地以颶風強度在最東面位置登陸的熱帶氣旋。這場風暴奪走了7人的生命,還造成1240萬美元(2012年美元)的損失[5]。
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記錄全年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所有熱帶或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還包括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如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風暴過後的回顧。包括最大持續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
風暴時間軸
[編輯]5月
[編輯]- 5月14日
- 5月15日
- UTC凌晨0點:第一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名「阿萊塔」(Aletta)[6]
- UTC凌晨4點: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東太平洋正式開始[2]。
- 5月16日
- 5月17日
- 5月19日
- 5月20日
- 5月22日
- 5月24日
- 5月2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巴德成為本季第一場大型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風力時速185公里,最低氣壓961毫巴(百帕,28.3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4]。
- UTC早上6點:颶風巴德的強度回落到二級颶風標準[4]。
- UTC下午18點:颶風巴德在曼薩尼約西南偏西方向約130公里海域弱化成一級颶風[4]。
- 5月26日
6月
[編輯]- 6月1日
- UTC凌晨4點: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在中太平洋正式開始[2]。
- 6月14日
- UTC凌晨0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由墨西哥瓦哈卡州南部沿海小鎮瓦爾圖科(Huatulco)東南偏南方向約85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7]。
- UTC早上6點:第三E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卡洛塔」(Carlotta)[7]。
- 6月15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卡洛塔在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587公里海域增強成一級颶風[7]。
- UTC下午18點:颶風卡洛塔爆發性增強成二級颶風[7]。
- UTC晚上21點:颶風卡洛塔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80公里,最低氣壓973毫巴(百帕,28.7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7]。
- 6月16日
- UTC凌晨1點:颶風卡洛塔以風力時速169公里強度從墨西哥埃斯孔迪多港附近登陸[7]。
- UTC早上6點:颶風卡洛塔減弱成一級颶風[7]。
- UTC上午9點:颶風卡洛塔弱化成熱帶風暴[7]。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卡洛塔在阿卡普爾科東北偏北方向約97公里洋面降級為熱帶低氣壓[7]。
- 6月17日
7月
[編輯]- 7月4日
- UTC早上6點:曼薩尼約以南約79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8]。
- 7月5日
- UTC早上6點:第四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764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丹尼爾」(Daniel)[8]。
- 7月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丹尼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西南方向約1160公里洋面升級為一級颶風[8]。
- UTC下午18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由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79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形成[9]。
- 7月8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丹尼爾強化成二級颶風[8]。
- UTC凌晨0點:第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阿卡普爾科西南偏南方向約790公里洋面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名「艾米利亞」(Emilia)[9]。
- UTC早上6點:颶風丹尼爾成為本季第二場大型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風力時速185公里,最低氣壓961毫巴(百帕,28.3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8]。
- UTC中午12點:颶風丹尼爾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西南方向約1633公里海域減弱成二級颶風[8]。
- 7月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丹尼爾的強度回落到一級颶風標準[8]。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艾米利亞在阿爾普爾科西南方向約1090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9]。
- UTC中午12點:颶風艾米利亞爆發性增強成二級颶風[9]。
- 7月10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艾米利亞爆發性增強成三級颶風,成為本季第三場大型颶風[9]。
- UTC早上6點:颶風丹尼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2358公里海域弱化成熱帶風暴[8]。
- UTC早上6點:颶風艾米利亞成為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首場四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高持續風速每小時217公里,最低氣壓945毫巴(百帕,27.91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9]。
- UTC下午18點:颶風艾米利亞的強度回落到三級颶風標準[9]。
- 7月11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艾米利亞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102公里洋面減弱成二級颶風[9]。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丹尼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8]。
- UTC下午18點:颶風艾米利亞重新強化成三級颶風[9]。
- 7月12日
- UTC凌晨0點:曼薩尼約以南約652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10]。
- UTC早上6點:第六E號熱帶低氣壓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法比奧」(Fabio)[10]。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丹尼爾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107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8]。
- UTC下午18點:颶風艾米利亞再次減弱成二級颶風[9]。
- 7月13日
- UTC凌晨0點:颶風艾米利亞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600公里海域減弱成一級颶風[9]。
- UTC中午12點:颶風艾米利亞降級成熱帶風暴[9]。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法比奧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829公里洋面升級為一級颶風[10]。
- 7月14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法比奧達到二級颶風標準[10]。
- 7月15日
- UTC早上6點:颶風法比奧達到風力時速180公里,最低氣壓966毫巴(百帕,28.53英寸)的最高強度[10]。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艾米利亞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向約179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9]。
- 7月16日
- 7月1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法比奧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0]。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法比奧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蓬塔尤金尼亞(Punta Eugenia)西南偏西方向約64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10]。
8月
[編輯]- 8月7日
- UTC早上6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由曼薩尼約西南偏西方向約97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1]。
- UTC下午18點:第七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偏西方向約909公里海域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吉爾瑪」(Gilma)[11]。
- 8月8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吉爾瑪達到颶風標準[11]。
- 8月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吉爾瑪達到風力時速每小時130公里,最低氣壓984毫巴(百帕,29.0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1]。
- UTC下午18點:颶風吉爾瑪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西南方向約1100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風暴[11]。
- 8月1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吉爾瑪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109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1]。
- UTC中午12點: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201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12]。
- UTC下午18點:第八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290公里海域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赫克托」(Hector)[12]。
- 8月1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赫克托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0公里,最低氣壓995毫巴(百帕,29.39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2]。
- 8月15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赫克托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797公里洋面降級為熱帶低氣壓[12]。
- 8月1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赫克托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710公里海域退化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2]。
- 8月27日
- UTC中午12點: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604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13]。
- UTC下午18點:第九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507公里海域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伊萊亞娜」(Ileana)[13]。
-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萊亞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550公里洋面升級成颶風[13]。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萊亞娜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40公里,最低氣壓978毫巴(百帕,28.8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3]。
- 8月31日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萊亞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604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風暴[13]。
9月
[編輯]- 9月2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伊萊亞娜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以西約1060公里洋面北化成熱帶低氣壓[13]。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伊萊亞娜在夏威夷群島東南偏東方向約2220公里海域降解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3]。
- UTC中午12點: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37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熱帶風暴約翰[14]。
- 9月3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約翰達到風力時速72公里,最低氣壓1000毫巴(百帕,29.33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4]。
- 9月4日
- 9月12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由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282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5]。
- UTC中午12點: 第十一E號熱帶低氣壓在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240公里海域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克里斯蒂」(Kristy)[15]。
- 9月14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克里斯蒂達到風力時速97公里,最低氣壓998毫巴(百帕,29.4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5]。
- 9月15日
- UTC中午12點:墨西哥卡波聖盧卡斯(Cabo San Lucas)西南方向約1740公里洋面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成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16]。
- UTC下午18點:第十二E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萊恩」(Lane)[16]。
- 9月16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克里斯蒂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偏西方向約870公里海域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5]。
- 9月1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克里斯蒂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偏西方向約1006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5]。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萊恩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880公里海域升級成一級颶風[16]。
- 9月18日
- 9月19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萊恩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214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6]。
- 9月22日
- UTC凌晨0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由曼薩尼約西南偏南方向約668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17]。
- UTC中午12點:第十三E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米里亞姆」(Miriam)[17]。
- 9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米里亞姆在曼薩尼約西南方向約748公里洋面升級為一級颶風[17]。
- UTC早上6點:颶風米里亞姆爆發性增強成二級颶風[17]。
- UTC中午12點:颶風米里亞姆繼續爆發性增強並達到大型颶風標準,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90公里,最低氣壓959毫巴(百帕,28.3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7]。
- 9月25日
- 9月26日
- UTC早上6點:颶風米里亞姆降級成熱帶風暴[17]。
- 9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米里亞姆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西方向約70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7]。
- 9月28日
- 9月29日
- UTC早上5點:熱帶風暴諾曼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並於幾時同一時間以風力時速56公里強度在托波洛班波(Topolobampo)附近登陸[18]。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諾曼在墨西哥洛斯莫奇斯西北偏西方向約130公里洋面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區[18]。
10月
[編輯]- 10月6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由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380公里海域一片低氣壓區形成[19]
- UTC下午18點:第十五E號熱帶低氣壓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420公里洋面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奧利維亞」(Olivia)[19]。
- 10月7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奧利維亞達到風力時速97公里,最低氣壓997毫巴(百帕,29.44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19]。
- 10月9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奧利維亞退化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19]。
- 10月13日
- 10月15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保羅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方向約958公里洋面達到颶風標準[20]。
- UTC下午18點:颶風保羅爆發性增強成三級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90公里,最低氣壓959毫巴(百帕,28.3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0]。
- 10月16日
- 10月17日
- 10月30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由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偏南方向約1100公里海域的一片低氣壓區發展形成[21]。
- UTC中午12點:第十七E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羅莎」(Rosa)[21]。
- 10月31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羅莎達到風力時速80公里,最低氣壓1001毫巴(百帕,29.56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1]。
11月
[編輯]- 11月3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羅莎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560公里洋面減弱為熱帶低氣壓[21]。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羅莎在卡波聖盧卡斯西南方向約1590公里海域退化成不含對流的低氣壓區[21]。
- 11月30日
- UTC凌晨4點: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正式結束[2]。
參見
[編輯]解釋說明
[編輯]- ^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定義,一年太平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15場熱帶風暴,其中八場會成為颶風,三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1]。
- ^ 大型颶風指最大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至少179公里的熱帶氣旋,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可以達到三級或以上[3]。
參考資料
[編輯]- ^ Background Information: East Pacific Hurricane Season.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5-23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7).
- ^ 2.0 2.1 2.2 2.3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G: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 ^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A: Basic Definitions.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A3) What is a super-typhoon? What is a major hurricane ? What is an intense hurricane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Eric S. Blak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Bud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0-09: 1, 2, 4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July 2012 Global Catastrophe Recap (PDF). Impact Forecasting (報告) (AON Benefield). 2012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2).
- ^ 6.0 6.1 6.2 6.3 6.4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Alett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08-15: 1–4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1).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Richard J. Pasch; David A. Zelinsky.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Carlott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20: 1, 2, 4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Lixion A. Avila; Wallace Hogset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Daniel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0-17: 1, 3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3).
-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John P. Cangialosi.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Emili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0-14: 1, 2, 4, 5 [2014-10-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2-03).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John L. Beven II.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Fabio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18: 1, 2, 4, 5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Jessica Schauer; Robbie J. Berg.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Gilm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0-23: 1,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2.0 12.1 12.2 12.3 12.4 Todd B. Kimberla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Hector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1-09: 1, 2, 4, 5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Stacy R. Stewart; Monica L. Bozema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Ilean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15: 1, 2,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4.0 14.1 14.2 14.3 Daniel P. Brow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John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1-13: 1, 2,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5.0 15.1 15.2 15.3 15.4 John P. Cangialosi; Eric S. Blake; Nelsie Ramos.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Kristy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09: 1,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Richard J. Pasch; David A. Zelinsky.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Lane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28: 1, 2,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Miriam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28: 1, 3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7-15).
- ^ 18.0 18.1 18.2 John P. Cangialosi.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Norman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12-11: 1, 3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19.0 19.1 19.2 19.3 John L. Beven II.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Olivi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18: 1,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Robbie J. Berg.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Paul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3-01-04: 1, 2, 5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26).
- ^ 21.0 21.1 21.2 21.3 21.4 Todd B. Kimberla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Rosa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03: 1, 2, 4 [2014-10-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20).
外部連結
[編輯]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2012年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的2012年度熱帶氣旋報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2012年熱帶氣旋公告存檔(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前任: 2011 |
太平洋颶風季時間軸 2012 |
繼任: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