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馬塞爾·普魯斯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900年的普魯斯特
出生瓦朗坦·路易·喬治·歐仁·馬塞爾·普魯斯特
Valentin Louis Georges Eugène Marcel Proust

(1871-07-10)1871年7月10日
 法國歐特伊
逝世1922年11月18日(1922歲—11—18)(51歲)
 法國巴黎
職業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
國籍法國
文學運動現代主義
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

簽名
坐着的是普魯斯特,他受到呂西安·都德英語Lucien Daudet(右)的深情注視,也和羅貝爾·德·弗萊爾英語Robert de Flers(左)走得很近。這張照片掀起波瀾,令他與父母的關係緊張,他們猜到兒子的性傾向,立刻阻止他把照片曝光。普魯斯特氣得摔花瓶。在《尙·桑德伊》中可見這段描述。[1]

馬塞爾·普魯斯特(法語:Marcel Proust法語發音:[maʁsɛl pʁust];1871年7月10日—1922年11月18日),法國意識流作家,全名為瓦朗坦·路易·喬治·歐仁·馬塞爾·普魯斯特Valentin-Louis-Georges-Eugène-Marcel Proust)。他最主要的作品為《追憶似水年華》,該書於1913年至1927年出版。許多作家及文學評論家認為他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2][3]

馬塞爾·普魯斯特出生於一個富有且有文化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巴黎的一名醫學教授),但他從小體弱多病,並且一生都經受着由哮喘引起的嚴重的呼吸問題。在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出入高雅的沙龍或者遇到一些非常有名的作家和藝術家,並在此期間作為一名藝術的業餘愛好者被認可。受益於家庭的財富,他沒有固定的職業,並在1895年就開始創作了一些小說的片段(作者生前並未發行,直到1952年才結集出版,命名為《讓·桑特伊英語Jean Santeuil》(Jean Santeuil)。1900年,為了追隨約翰·拉斯金藝術作品的腳步,他放棄了手頭的工作,開始了一段從威尼斯到帕多瓦的旅行。

到1907年時,馬塞爾·普魯斯特開始創作他偉大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七卷在1913年至1927年之間完成出版,也就是說有一部分作品是在普魯士身後才出版。1922年11月18日,由於肺炎及支氣管炎的發作,普魯斯特憔悴地死去[4],隨後被葬於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5],並且入葬時有大量的觀眾緬懷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在後世,普魯斯特被視為是一個真正的文學神話。

普魯斯特富有浪漫氣息的作品是在藝術的基礎上對感情化的時間和回憶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同時也是對愛與嫉妒的一場深入的體察,在普魯斯特特有的一種灰色視角(在這種視角下同性戀思維占有重要的位置)之下,他也摻雜了大量對失敗和對空虛茫然生活的感傷。《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部包含兩百個角色的着意於描寫人性的氣勢恢宏的喜劇作品。

生平

[編輯]

普魯斯特生於巴黎郊區歐特伊拉封丹街96號,為長子。父親是名醫,母親是猶太人。信仰羅馬天主教。九歲時初次氣喘發作,因此常缺課,但到青年時期修讀哲學,文采漸漸散發出來。1889年入伍,1890年退伍之後開始替雜誌撰稿,同年入巴黎政治學院習政治與巴黎大學習法律,1893年獲法學士,1895年獲哲學學士。後當上圖書館員,但因健康轉壞,患有嚴重氣喘,不能接觸屋外的空氣,足不出戶,開始撰寫小說。

普魯斯特的氣質內向而敏感,對母親十分依戀,青年時代經常出入上流社會沙龍,巴黎貴婦沙龍中一出手豪闊的常客,熟悉上流社會人物的形形色色。他在寫作時認為題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觀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觀意念」中。透過他特殊的敘事風格,營造出一個獨特的個人世界。他的敘述時時中斷,小說中夾雜了大量的議論、聯想、心理分析,一個失眠的夜可以花40頁來描述,一個三小時的聚會可以用掉190頁的篇幅。時間可以做無限的鋪陳,自然也可以隨意壓縮;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在意識流中顛倒、交疊、相互滲透。189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歡樂與時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03年父親去世,1905年母親去世。雙親的去世促使他以文字來追尋童年,一般學者認為他是在此時構思寫作《追憶逝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1913年年底出版了《追憶逝水年華》的第一部「去斯萬家那邊」(Du Côté de chez Swann),隔年又出版第二部。1919年10月遷入阿姆蘭街44號,在此直住至逝世。1922年秋天,普魯斯特因肺炎病危,他拒絕了醫生的治療,自行飢餓療法,只吃少量的水果、冰淇淋。據說普魯斯特11月18日彌留之際,曾派司機去麗茲酒店買他最喜歡的冰啤酒。他將最後的精力花在《女囚》(La Prisonnière)草稿的校改。在1922年普魯斯特去世前,一共出版了三部。《女囚》、《女逃亡者》以《阿爾貝蒂娜不知去向》、《重現的時光》(Le Temps Retrouvé)陸續出版,直到1927年才完整的出齊,共15冊3200頁。這本書被譽為法國文學的代表作。其中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1918年出版)曾獲得了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6]

風格

[編輯]

普魯斯特的特色在於他精細的描寫每一個感知,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寓言,而且在他的書中能感覺到那流動的真實感,從他的童年開始一直追尋到青年,不管是城市,人物都有可追蹤的痕跡。一般認為約翰·拉斯金對他的影響很大,奠定了他以直覺串流寫作思緒的基礎。

普魯斯特也非常在意「變化」這個概念,在《追憶似水年華》裡,他就描述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法國貴族的沒落與中產階級的興起。

普魯斯特的好友,阿爾封斯·都德作家父子在龔古爾文學獎中力挺「在少女花影下」(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這部作品,使得他能以6比4的票數得到獎項,讓出版商有信心出版這部巨著。

私生活

[編輯]

目前認為普魯斯特是男同性戀,許多他傳記的作者也會提到他和其他男性的交往[7]。他的管家塞萊斯特·阿爾巴雷英語Céleste Albaret在回憶錄中否認普魯斯特是男同性戀的論點[8],不過她所說的和許多普魯斯特的朋友及同期作家(包括同行作家安德烈·紀德)所說的不一致[9],也和貼身男僕Ernest A. Forssgren所說的不同[10]

普魯斯特與委內瑞拉裔作曲家雷納爾多·哈恩同性戀關係。[11]1893年,普魯斯特在畫家勒邁爾夫人英語Madeleine Lemaire家遇到雷納多·漢恩。當時的漢恩只有18歲,一頭褐髮,唇上蓄着小鬍子,普魯斯特向來欣賞這種外形。他隨即墜入愛河,對漢恩的激情持續兩年。之後作家都德的兒子呂西安英語Lucien Daudet取代了漢恩在普魯斯特心中的地位,他倆於1895年一起到貝格-梅伊法語Beg-Meil度假,普魯斯特開始寫他第一本自傳體小說《讓·桑特伊英語Jean Santeuil》。[1]

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 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1913年至1927年)
  1. 去斯萬家那邊(法語:Du côté de chez Swann)(1913年)
  2. 在少女花影下(法語:À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1919年)
  3. 去蓋爾芒特家那邊(法語:Le Côté de Guermantes)(1920年/1921年)
  4. 索多姆和戈摩爾(法語:Sodome et Gomorrhes)(1921年/1922年)
  5. 女囚(法語:La Prisonnière)(1923年)
  6. 女逃亡者(法語:Albertine disparue)(1925年)
  7. 重現的時光(法語:Le Temps retrouvé)(1927年)

短篇故事選集

[編輯]

寫實文學

[編輯]

圖片集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1.0 1.1 Tadié, Jean-Yves. 第一章:小說中的兩邊—從運動到交談再到調情. 《普魯斯特:建構時光大教堂》. 發現之旅 (第58冊). 詹嫦月/譯. 臺北: 時報文化. 2001年12月24日: 第35–36頁. ISBN 957-13-3558-4 (中文(臺灣)). 
  2. ^ Harold Bloom, Genius, pp. 191–225.
  3. ^ Marcel Proust. New York Times. [2016-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 Marcel Proust Biography. [201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Wilson, Scott. Resting Places: The Burial Sites of More Than 14,000 Famous Persons, 3d ed.: 2 (Kindle Locations 38123-38124). McFarland & Company, Inc., Publishers. Kindle Edition.
  6. ^ ENCYPLOPAEDIA BRITANNICA-In Search of Lost Time. BRITANNICA. [201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Painter (1959), White (1998), Tadié (2000), Carter (2002 and 2006)
  8. ^ Albaret (2003)
  9. ^ Harris (2002)
  10. ^ Forssgren (2006)
  11. ^ Carter, William C., Proust in Love, Yale University Press: 31-5, 2006, ISBN 0300108125 

參考書目

[編輯]
  • 楊凱麟:《成為書寫的人—普魯斯特與文學時間》(台北:時報,2021)。
  • Albaret, Céleste (Barbara Bray, trans.) (2003), Monsieur Proust. New York: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 Carter, William C. (2002), Marcel Proust: a lif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Carter, William C. (2006), Proust in Lov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Forssgren, Ernest A. (William C. Carter, ed.) (2006), The Memoirs of Ernest A. Forssgren: Proust’s Swedish Vale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Harris, Frederick J. (2002), Friend and Foe: Marcel Proust and André Gide.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 Painter, George D. (1959), Marcel Proust: a biography; Vols. 1 & 2. London: Chatto & Windus
  • Tadié, Jean-Yves (2000), Marcel Proust: A Life. New York: Viking
  • White, Edmund (1998), Marcel Proust. New York: Viking Books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