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修靜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修靜
元德
簡寂先生
丹元真人
出生406年
逝世477年3月2日
建康崇虛館
居住地雲夢山
廬山
建康
籍貫吳興東遷縣
國籍劉宋
宗派天師道
修煉地雲夢山
荊山
廬山
徒弟與學生孫遊嶽
李果之
梅令文
著作三洞經書目錄
《靈寶經目》
《陸先生道門科略》
《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
《洞玄靈寶五感文》

陸修靜(406年—477年3月2日),字元德,謚號簡寂先生吳興東遷縣[1]:31,南北朝時道士,先後隱居於雲夢山廬山等地,為劉宋皇帝召見和供養,講經說法,使道教盛極一時。他編纂道經目錄《三洞經書目錄》及《靈寶經目》,判別當世靈寶經的真偽,訂立道經三分的「三洞」架構,是為道教史上最古的道經目錄。他苦心研究道教科儀,根據靈寶經內容編訂道教的齋儀與傳授儀,確立靈寶籙的授籙制度,程序次第皆有所本,成為後世道教科儀的典範。他又嘗試改革當時腐敗的天師道制度,加強天師道的組織與道民的連繫。陸修靜與唐代道士張萬福、杜光庭並稱為「科教三師」,宋代獲追封為丹元真人,並受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至今道士仍宣稱他們所修建的齋儀源出自陸修靜。

生平

[編輯]

陸修靜據稱乃東吳陸凱的後人,曾娶妻及出仕,但心懷仙道,學習辟穀,跟妻子分床而睡,後來遺棄妻子兒女,辭去官職,專心求道,先到雲夢山隱居[1]:31,並到遠方拜訪異人,自雲得遇仙真,獲授經訣,乃隱居於荊山修行。據雲他曾到衡山九嶷山峨嵋山尋訪仙人遺蹟,名譽日隆。劉宋元嘉(424-453)末年,陸修靜到京師建康買藥,獲宋文帝召見,在宋文帝前講道說法,太后王氏禮敬他為師。453年,劉劭作亂,宋文帝被殺,陸修靜遂離開建康,到廬山東南瀑布巖下建立道館棲隱。467年,陸修靜獲宋明帝詔請入京,起初再三推辭,但見宋明帝志在必得,遂答應出都,暫居於山陽王劉休祐的精舍[1]:32

尚書令袁粲在佛寺設大會,廣邀四方名士出席,陸修靜在座上與人議論,解難辯道,令與會眾人悅服。宋明帝隨即在延賢館召開大會,御駕親臨,陸修靜頭戴鹿巾,以示隱士身份,席上解答皇帝與王公的疑問,令人心悅誠服。宋明帝乃在城北天印山建立崇虛館,讓陸修靜入住。從此陸修靜開講道家妙理,聲名大著,道教盛極一時。陸修靜並獲賜東晉時楊羲許翽真人所寫的上清經傳,能集三洞經書於一身。471年,宋明帝患病,陸修靜率弟子修塗炭齋,為國祈福,據雲期間有黃氣從天而降,是為祥瑞,宋明帝亦旋即病癒[1]:33。同年陸修靜上呈《三洞經書目錄》。477年,陸修靜卒於崇虛館,年71,還葬於廬山,謚號簡寂先生,廬山故居奉詔名為簡寂觀[1]:34

陸修靜著作甚多,現存於《道藏》的有六種:《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陸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1]:35[2]:182。弟子中以孫遊嶽和李果之最為著名[3]:25

道教

[編輯]

經書與符籙

[編輯]

陸修靜編纂道教史上最古的道經目錄,編成《三洞經書目錄》呈獻朝廷,著錄經書並符圖、藥方共1228卷[1]:89。他建立道藏分類的「三洞」體系,把早期道教各教派統入統一的傳統下。三洞中,「洞真」主要收錄上清經,「洞玄」收錄靈寶經,「洞神」主要收錄三皇文[4]:72-73。陸修靜是第一個系統整理靈寶經的宗師,在437年編撰《靈寶經目》[5]:2,對當時流傳的靈寶經重新予以定名和分類,摒棄了一些偽造的經典[2]:185,並詳細闡述道經「十二部[3]:20。《靈寶經目》把靈寶經分為「元始系」和「仙公系」兩個系統,元始系是元始天尊說教的經典,而仙公系則是葛玄天台山所授的靈寶經[6]:136。陸修靜接受靈寶經的說法,把元始天尊奉為最高神靈,並將《靈寶赤書五篇真文》尊奉為最重要的經典[3]:22小林正美日語小林正美推斷,陸修靜可能編纂了十卷左右的靈寶經,王皓月則認為陸修靜編纂了《真文赤書》、《人鳥五符》等靈寶經[7]:23-25;呂鵬志駁斥此說,指出陸修靜不可能參與靈寶經的篡改或創作[8]:123、135

陸修靜又借鑑天師道的授籙制度,制定和確立了靈寶籙「真文二籙」,選擇三種靈寶「天文」作為靈寶籙,以授籙為靈寶傳授的最高等級,取代和超越天師道的正一籙。(靈寶籙的特點是篆字體道符,不配神像,正一籙則有圖有文,圖形大多是普通道符和神像。)[8]:141、143

齋儀

[編輯]

陸修靜以科儀方面的貢獻最為卓越,繼承和弘揚靈寶經提倡的靈寶科儀,以靈寶經為本撰述「齋法儀範」,所撰儀式的每一個環節,都從靈寶經經文找到根據[2]:182-183。陸修靜十分重視齋儀與齋功,認為齋儀可以檢束身、口、心「三業」,防止人犯罪,他甚至相信,齋儀能祈神賜福,感動天地,招至群神,解除累世之罪,消災解難,修德去病,達濟一切願望。他把天師道上清經、靈寶經的齋儀結合起來,編成「九齋十二法」[4]:75

陸修靜對道教科儀的貢獻具體來說有四方面。第一,他編撰靈寶「立成儀」,所謂立成儀,就是列載儀式程序和儀規的現成科儀書,可供道士行儀時直接照本宣科。陸修靜將靈寶經中仙真口述的儀式和儀規抽取出來,加以綜合整理,編成了可以直接用於儀式活動的立成儀典[2]:183。第二,他給靈寶科儀定名和分類,四、五世紀之交,靈寶經受佛教齋儀影響,發明了六種齋儀,但均未定名,陸修靜首次給靈寶齋確定了後世通用的名稱:金籙齋、黃籙齋、明真齋、三元齋、八節齋、自然齋。靈寶經的儀式程序分為三個階段,陸修靜確立了三個階段的名稱:宿啟、行道、言功,促進了靈寶科儀結構的定型[2]:185-187。第三,他提出有關靈寶齋儀的理論,結合中國古代本有的齋戒與受佛教齋儀影響的靈寶齋,提出齋的目的和方法,並借用佛教的三業說來解釋靈寶齋為何要禮拜、誦經和思神[2]:188-189,闡明修齋的意義和作法。第四,他編撰程序詳備的靈寶傳授儀典,即《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借用或倣效靈寶齋儀各階段的程序,確立靈寶傳授儀的全部過程[2]:190-191

天師道

[編輯]

陸修靜是天師道弟子,認為只有太上老君和「三師」(張陵、張衡、張魯)才是真正需要尊奉的正神,其他民間神靈都可廢棄,禁止尊奉[3]:21。他撰有《陸先生道門科略》,闡述天師道的宗教傳統、制度和教義[5]:1,整頓天師道的教義、組織制度和儀式[8]:122,有意改革天師道。陸修靜強調「三會日」的重要性,想重建天師道已廢弛的三會日制度,要求所有道民在每年的1月7日、7月7日和10月5日參加宗教集會,在聚會中坦白罪過,陳述善行,從道官領受科戒,並報告家庭人口變化[4]:73,以加強信徒與道士的聯繫。陸修靜也強調當時已沒有嚴格執行的「宅錄」制度,要求根據天師道既有的規定,道民入道,須把全家男女老少的人數登記於冊,通常是在每年的三會日上,申報家中的生死嫁娶以更新記錄。據此宅錄,道民向道官繳納「命信」,即敬神的信物,而道官則派守宅之官予以保護。陸修靜主張徹底清理更正宅錄,強化道教組織[4]:74

影響與地位

[編輯]

王承文認為陸修靜是六朝時期最重要的道教宗師[5]:1吉岡義豐日語吉岡義豊把他在道教史上的地位,比擬作佛教史上的釋道安[7]:19。陸修靜與唐代道士張萬福、杜光庭並稱為「科教三師」[8]:122。宋朝宣和年間(1119-1125),陸修靜獲封為丹元真人[1]:35。靈寶經外,陸修靜也承受和教導上清經傳,後來被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4]:72

陸修靜對靈寶科儀整理加工,使其成為更加成熟和基本定型的儀式,促使靈寶科儀自南朝以降成為道教儀式的主流。他又是最早使靈寶齋儀進入朝廷的道士[2]:183、192。後世道士祖述陸修靜編的齋儀,次第增修,形成《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等更詳盡的科儀書[2]:185。陸修靜編的科儀書中開始使用的「發爐」和「復爐」兩個術語,正是由他首先擬定而為後世道教儀式一直沿用的[8]:133。陸修靜以後,儀、章儀等其他儀式也借用或倣效靈寶齋儀的程序,道教科儀史上掀起了靈寶化運動[2]:191。至今道士仍聲稱,他們修建的齋儀是陸修靜所傳下來的[4]:76。陸修靜《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則在道教史上首次確立了靈寶傳授儀的全部過程,是第一部程序詳備的傳授儀典,為後世天師道的授籙儀式所模倣[2]:191、198。書中對靈寶傳授儀的三分法(初盟、中盟、大盟)被隋唐及以後的道書沿襲,其傳授模式在後世道教一直被遵循,直至近代[8]:136、150

傳說

[編輯]
宋朝時所作的《虎溪三笑圖》

後世傳說慧遠居於廬山東林寺時,陸修靜曾和儒士陶淵明前往探訪他。慧遠原本有個規定,送客不越過東林寺前的虎溪,但三人談話十分投契,慧遠送客不知不覺過了虎溪,聽到老虎的叫聲,三人才醒覺過來,於是大笑而分手。「虎溪三笑」的故事自宋代以來,成為許多畫家作畫的題材。這個故事象徵儒、佛、道三家相處得和諧融洽[9]:57。佛教方面,傳說陸修靜曾加入慧遠白蓮社結社念佛,但此說只是杜撰[10]:22、2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陳國符. 《道藏源流考》.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ISBN 7101005438 (中文(繁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呂鵬志. 《唐前道教儀式史綱》.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ISBN 9787101062830 (中文(繁體)). 
  3. ^ 3.0 3.1 3.2 3.3 王承文. 〈陸修靜道教信仰從天師道向靈寶經轉變論考(下)〉. 《宗教學研究》. 2014, 3: 20–32 (中文(簡體)). 
  4. ^ 4.0 4.1 4.2 4.3 4.4 4.5 劉笑敢. 《道教》. 陳靜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ISBN 9787532547876 (中文(簡體)). 
  5. ^ 5.0 5.1 5.2 王承文. 〈陸修靜道教信仰從天師道向靈寶經轉變論考(上)〉. 《宗教學研究》. 2014, 2: 1–10 (中文(簡體)). 
  6. ^ 小林正美日語小林正美. 《六朝道教史研究》. 李慶譯.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9787220050831 (中文(簡體)). 
  7. ^ 7.0 7.1 王皓月. 《析經求真:陸修靜與靈寶經關係新探》. 北京: 中華書局. 2017. ISBN 9787101120936 (中文(繁體)). 
  8. ^ 8.0 8.1 8.2 8.3 8.4 8.5 呂鵬志. 〈早期靈寶傳授儀——陸修靜(406-477)《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考論〉. 《文史》. 2019, 2: 121–150 (中文(繁體)). 
  9. ^ 陳傳席. 《中西文化的衝突》.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9 [2022-03-05]. ISBN 97895713801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5) (中文(繁體)). 
  10. ^ 望月信亨. 《中國淨土教理史》. 釋印海譯. 台北: 華宇出版社. 1987. ISBN 9789867512123 (中文(繁體)).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