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2月6日) |
路易十六 Louis XVI | |||||
---|---|---|---|---|---|
法蘭西與納瓦拉國王[1] | |||||
統治 | 1774年5月10日-1792年9月21日 (18年134天) | ||||
加冕 | 1775年6月11日 | ||||
前任 | 路易十五 | ||||
繼任 |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法蘭西王國首次滅亡 | ||||
出生 | 法蘭西王國巴黎凡爾賽宮 | 1754年8月23日||||
逝世 | 1793年1月21日 法國巴黎革命廣場 | (38歲) ||||
安葬 | 1815年1月21日 | ||||
配偶 | 瑪麗·安托瓦內特 | ||||
子嗣 | 瑪麗-泰蕾茲 法蘭西的路易-約瑟夫 路易十七 蘇菲·海倫·碧雅翠絲 | ||||
| |||||
王朝 | 波旁王朝 | ||||
父親 | 法蘭西的路易 | ||||
母親 | 薩克森的瑪麗·約瑟芬 (1731年–1767年) | ||||
宗教信仰 | 羅馬天主教 | ||||
簽名 |
路易十六(法語: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名路易-奧古斯特(Louis-Auguste),亦名路易·卡佩(Louis Capet),法蘭西國王,1774年即位,1791年後君主頭銜更改為法蘭西人之王,1792年被廢黜,並於次年1月21日被送上斷頭台。其父法蘭西的路易為路易十五之子及繼承人,但於1765年早逝;1774年,路易十六繼承其祖父王位。
路易十六在其統治前期試圖根據啟蒙時代理念對法國進行改革。這些舉措包括試圖廢除農奴制和泰爾稅,並對非天主教徒實行宗教寬容政策。法國貴族反對改革,並成功抑止了這些措施的推行。路易十六亦在其重商主義大臣安·羅伯特·雅克·杜閣支持下放鬆了對糧食市場的管制,但這一措施導致了麵包價格的上升,加之這一時期糧食歉收,食物短缺最終引發民眾暴動。1776年起路易十六開始積極支持北美的美國獨立戰爭,最終通過《巴黎條約》得以實現。
債務和財政危機導致舊制度愈發不得人心,最終促成了1789年法國三級會議的召開。法國中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對法國貴族及法國君主專制愈發不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則成為了這一制度的代表人物。1789年,巴黎發生動亂,巴士底獄被攻佔,法國大革命就此開始。
路易十六本性優柔寡斷且具一定保守傾向,由此法國民眾視其為舊制度暴政的象徵,其受歡迎程度快速下滑。1791年6月的路易十六的出逃(君主立憲制建立四個月前)使民眾愈發認為其希望藉助法國大革命戰爭以保其政治地位,君主制的廢除和共和制的建立愈顯可能。
在第一次反法同盟交織之下,路易十六在1792年八月十日事件中被逮捕,一個月後(9月21日)君主立憲制被廢除,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建立。國民公會對其進行審判,認定其犯背叛國家罪,並於1793年1月21日將是時的「公民路易-卡佩」(取至卡佩王朝創立者于格·卡佩;革命者認為卡佩當為路易的姓氏)送上斷頭台。路易十六為法國歷史上唯一被處決的君主,其死亡宣告了延續近千年法國君主制的終結。
即位
[編輯]路易十六有一顆良好仁心與治國善念,但性格優柔寡斷,即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從激進的改革到保守的節儉措施,政策沒有一定的連貫,但總的來說是朝向開明專制。18世紀80年代法國陷入財政危機後,更經常靠製鎖與打獵消磨時間,有些人因此稱他為「鎖匠國王」。[2]
即位後,路易十六因為參與了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由忠心能幹的外交大臣夏爾·格拉維耶主導),欠下十數億里弗的國債,使得國債飆升至1787年的25億里弗(依照不同的計算方法,1788年已將近四十億里弗),面臨無力償債付息的困境。[3]
法國大革命
[編輯]1789年5月,在首席財政大臣雅克·內克爾等人的敦促下召開三級會議,以解決迫在眉睫的國債危機。人民正面看待國王召開三級會議,稱他為「好國王路易」(或翻成「賢明王路易」)。[3]開會時,三個等級發生劇烈爭執,第三等級提出制憲要求,但路易態度猶豫不決,加上1788年酷寒的大天災與同時開放英國製造品造成的經濟崩潰,導致了同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的爆發。路易被迫簽署《人權宣言》,10月後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居巴黎(凡爾賽婦女大遊行)。此後一直到1791年六月出逃前,路易都保持著高漲的民意支持度。公眾讚賞他願意放棄專制王權,並能夠配合人民的要求而退居為立憲君王;但是路易對於國民制憲議會所實施的激烈反教會政策,內心越來越不滿,因為他是個篤實虔誠的天主教徒,不願意看到反教會政策撕裂了教士與人民(當時許多外省農民支持當地教會,與巴黎的議會政府發生流血抗爭),於是他開始醞釀恢復有力的王權。
出逃失敗後被處決
[編輯]1791年6月20日他化裝成平民,全家一同乘馬車出逃。結果被發現後押送回巴黎,扣押在杜伊勒里宮,從此法國公民(無套褲漢)開始敵視他。同年9月他批准憲法,自稱「法蘭西人的國王」。1792年4月法國對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君主國宣戰,8月10日巴黎眾人革命後他被捕,同年9月君主制被廢除。
1793年1月16日-17日被國民公會判處死刑,1月21日被送上斷頭臺。在處決的示眾遊行中,國王的神情保持著莊嚴,似已接受自己的命運。據大仲馬記載,當抵達斷頭台時,路易十六自己更換了衣服,隨即遭到綑綁後走上斷頭台。現場觀眾超越了兩萬人,卻沈默得沒有半點聲音。處刑前,他高聲向群眾發表了一個簡短的演說,表達他是為了莫須有的罪名而赴死,但被革命分子擊鼓壓過了他的聲音。他向附近的人說道自己將會原諒處死他的人,並向神祈求自己的鮮血不會二次落下法蘭西的土地。(指同樣的慘劇不會二次發生)語畢後,路易十六隨即被處決。他的友人,劊子手桑松,向群眾宣布了國王勇敢地走向了命運的盡頭,而群眾高聲歡呼。
他十歲的兒子路易十七 1795年6月8日,兩位醫生尚-巴蒂斯特·杜曼金、菲利普-讓·佩勒坦企圖治療路易十七,但是他已經病入膏肓。路易十七在當天中午陷入昏迷、下午三點斷氣,得年十歲。路易十七死後第二天,杜曼金、佩勒坦以及後來加入的尼古拉·迪厄多內·尚魯瓦(Nicolas Dieudonné Jeanroy)、皮埃爾·拉素斯,總共四位醫生為他進行為時五個小時的驗屍。根據他們的觀察,路易十七嚴重消瘦,在右膝內側、左腕橈骨長有贅生物,裏面有將近二盎司的黏稠灰色膿液與淋巴。腹腔中,腫脹的胃裏有超過一品脫發出惡臭的黃色血清,腸臟發生不正常的沾黏、其他內臟也有許多大小各異的贅生物,判定路易十七的死因為結核病。佩勒坦私下按照王室習俗,將路易十七的心臟秘密取出、放在食用酒精中保存,並把頭骨從額骨鋸開作為標記。同月十日,路易十七的遺體被葬入聖瑪格麗特公墓,不立墓碑
評價
[編輯]1989年7月14日,法國慶祝革命200週年的慶典上,法國總統密特朗表示,「路易十六是個好人,把他處死是件悲劇,但也是不可避免的。」;路易十六被處死時,他在外省仍有頗高的支持度,大多數的法國農民仍然敬愛並遵奉他(法國農民占人口的八成以上),但是以巴黎為首的市民卻嚴重敵視並仇恨他,在觀賞處決時報以歡聲雷動,慶祝共和國的確立。如同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所說的:「路易必須死,因為共和必須生」(Louis doit mourir, parce qu'il faut que la patrie vive)。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來源
[編輯]- 威爾·杜蘭 著、幼獅文化公司 譯,《世界文明史‧第十卷‧盧梭與大革命》、《世界文明史‧第十一卷‧拿破崙時代》
- Philip Lee Ralph 等 著,文從蘇、谷意 等 譯,《世界文明史後篇:從工業革命到現代》,台北:五南,2009.
- R.R. Palmer 等 著、孫福生等 譯,《現代世界史(前篇)──從歐洲興起到1870年》,台北:五南,2012.
-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等著、蔡百銓譯,《法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
- 陳文海,《法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外部連結
[編輯]路易十六 卡佩王朝的分支 出生於:1754年8月23日逝世於:1793年1月21日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路易十五 |
法蘭西和納瓦拉國王 1774年-1791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路易十八
|
法蘭西人之王 1791年-1792年 |
空缺 下一位持有相同頭銜者: 路易-菲利普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