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北園
39°07′10″N 117°12′33″E / 39.1195°N 117.2093°E解放北園,曾名維多利亞公園(英語:Victoria Park) 、英國公園、南樓公園和中正公園,1887年6月2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登基50周年之日,該公園於天津英租界內正式開放,故稱「維多利亞公園」,在當時還稱「英國公園」。現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和平區的一座市政公園,位于于天津英式風情區核心部位的大沽北路與泰安道交口,目前占地面積為9000多平方米。[1]
歷史
[編輯]解放北園的前身為天津英租界的維多利亞公園,該公園東臨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南臨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西接海大道(今大沽北路)。1886年前,維多利亞公園所在區域所在地域原是天津老城東南的一片沼澤窪地,散落着一些窩棚式的簡陋民居。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結合海河清淤工程,對維多利亞公園所在區域進行填築使之成為城市公園。1887年6月21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登基50周年之日,該公園正式開放,故稱「維多利亞公園」,在當時還稱「英國公園」。維多利亞公園占地18.5畝。
在公園的設計方面,維多利亞公園以英國公園的傳統風格為基礎,還借鑑了中國園林自由布局的手法,在當時為一座的中西合璧的方形公園。1890年5月,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在維多利亞公園北側建成戈登堂。1942年,維多利亞公園南側的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改名為「南樓街」,維多利亞公園也隨之改名為「南樓公園」。1945年後,「南樓公園」改名為「中正公園」,此後又更名為「美齡公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正公園」隨東側街道維多利亞道改名為解放北路而改為「解放北園」。後來該樓因靠近天津市人民政府大樓在天津民間也有「市府公園」的稱呼。2011年3月,解放北園提升改造工程全面開工。2011年5月1日,解放北園改造工程結束對市民開放。[2]
海光寺大鐘
[編輯]海光寺大鐘造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德國克虜伯兵工廠鑄造,大鐘重1.3萬斤。光緒七年(1881年),德國政府將這座大鐘送給清政府作為禮物,李鴻章將此鐘安置於海光寺,並讓天津機器局的七名技師在大鐘上鐫刻《金剛經》全文。1900年,日軍占領海光寺後將此鐘送給天津英租界工部局作為消防警鐘安置於維多利亞花園。1919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為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英國士兵,將海光寺大鐘遷走,並在原址建立起了一座高約5米的歐戰勝利紀念碑。1921年7月,經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將該鐘送回海光寺內保存,並立一銅牌用中、英兩國文字敘明該鐘的歷史原委。
1923年,南開大學新址落成後,該大鐘成為南開大學的校鐘。安置於南開大學思源堂西南的鐘亭中,並以四根弓形梁柱做支架懸掛於兩米高的台基之上,每逢南開大學畢業典禮時便嗚鐘紀念。1937年7月28日,日軍進攻天津,駐紮在海光寺的日軍將炮口直接對準南開大學。7月30日,海光寺大鐘被日軍劫掠,戰後,張伯苓校長曾致函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商震將軍在日本的掠奪物品集中地搜尋這座大鐘,但終究下落不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