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伯利亞干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伯利亞干涉
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

日本版畫:日軍攻入海蘭泡
日期1918年8月-1920年7月(協約國撤軍)
-1922年10月(日本撤軍)
地點
結果 協約國撤軍,蘇維埃俄國佔領遠東
參戰方

俄羅斯 白俄
博克多汗國
協約國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俄
遠東共和國
蒙古人民革命黨
指揮官與領導者
俄羅斯 亞歷山大·高爾察克 處決
俄羅斯 格里戈里·謝苗諾夫
俄羅斯 伊萬·卡爾梅科夫俄語Калмыков, Иван Павлович 
大日本帝國 大谷喜久藏
大日本帝國 由比光衛
美國 威廉·S·格里夫斯英語William S. Graves
美國 羅伯特·艾克爾伯格
中華民國 林建章
中華民國 宋煥章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瓦西里·布留赫爾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伊萬·科涅夫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米哈伊爾·伏龍芝
達木丁·蘇赫巴托爾
兵力

大日本帝國:70,000
美國:7,950
義大利王國:2,400
中國:2,300
英國:1,500
加拿大:4,192
法國:800
波蘭:數百人

總計:~90,000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600,000
傷亡與損失
未知 未知

西伯利亞干涉戰爭[1](英語:Siberian Intervention)是1918年-1922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武裝干涉俄國內戰的一部分,主要由日本美國領頭的協約國軍隊在俄國遠東海岸登陸,直接武裝支援沙俄白軍推翻在遠東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1920年協約國其他國家撤離後,日軍則單獨留在俄國遠東直到被蘇聯紅軍擊敗,並於1922年終於撤出俄國。

歷史背景

[編輯]

1917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俄共(布爾什維克)推翻了克倫斯基臨時政府,奪取了彼得格勒的政權。隨後革命形勢以雪崩速度蔓延到俄國全境,在遠東的伯力海參崴等大中小城市到1918年2月前都成立了布爾什維克控制的蘇維埃政權。 1918年3月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單獨媾和,簽訂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蘇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為此,英國與法國決定武裝干涉蘇俄革命,以達到下屬目的:

  1. 阻止協約國儲存在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戰爭物資落入蘇俄或者德國之手(當時黑海被德國的盟國保加利亞王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封鎖,協約國物資不可能海運到沙俄)。
  2. 幫助捷克軍團推翻從伏爾加河到海參崴的鐵路沿線的布爾什維克地方政權。
  3. 支援俄國白軍重新奪取全國政權,以恢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

由於英軍、法軍都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西線戰場,沒有足夠的軍力實現上述目標,為此從英法外交上積極拉攏、推動美國、日本等協約國成員派遣軍隊干涉俄國革命。

協約國軍隊在遠東的干涉,在海參崴與廟街、伯力的登陸,主要目的是為捷克軍團與在西伯利亞、烏拉爾的俄國白軍打通鐵路交通、打開出海口,獲得協約國直接的物質支援。

參與方

[編輯]
西伯利亞干涉中,受日本支持及保護的阿穆爾河沿岸臨時政府成員,該政府為俄國白軍最後一個政權。

日本

[編輯]

1918年8月日本為了因應協約國的要求,是首個出兵西伯利亞,其是經由海參崴進入[2],並沿著中俄邊界部署了70,000多名士兵,總規模是遠超之後其他任一國所派的軍人數量。進駐的日軍在1920年協約國相繼退兵後,是直到1922年才全面從俄羅斯大陸撤出,由於參戰目的不明而撤出再浪費軍費,結果被認為是近現代日本帝國的第一次戰敗[2]。不過日本依尼港事件控制庫頁島北部(俄方稱薩哈林島、日方稱樺太島)而與俄維持一些摩擦,直到1925年日蘇建交,日本才將該北部移交給蘇聯。

美國

[編輯]

1918年7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同意派遣美國軍隊干涉俄國革命,其中5,000名美軍組成美國北俄羅斯遠征軍英語Polar Bear Expedition, 10,000名美軍組成美國西伯利亞遠征軍英語American Expeditionary Force Siberia。實際上7,950名美軍參加了西伯利亞干涉軍。1918年8月15日至21日有3,000名美軍在海參崴登陸。這些美軍擔任了從海參崴到雙城子綏芬河附近)鐵路沿線占領任務。美國遠征軍指揮官威廉·格里夫斯英語William S. Graves少將認為美軍不具有與當地布爾什維克作戰的職責,因此多次與英法日軍指揮官發生矛盾爭議。

英國

[編輯]

英國只派遣了1,500名軍人,來自香港、以及上海、漢口、天津等英租界。但英國在這場西伯利亞干涉戰爭中挺進得最遠,英國軍隊及其附庸加拿大軍隊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向西挺進以打通與捷克軍團與高爾察克白軍的聯繫,直至西伯利亞腹地的鄂木斯克。相反,日本拒絕了像英軍那樣在貝加爾湖以西的進軍。美軍也拒絕遠離海參崴、烏蘇里斯克一帶並拒絕與當地的布爾什維克游擊隊作戰。

加拿大

[編輯]

加拿大西伯利亞遠征軍英語Canadian Siberian Expeditionary Force, 於1918年8月登陸海參崴。在干涉期間,約有100名加拿大軍人配屬1,500名英軍,進抵靠近烏拉爾的鄂木斯克,以支援高爾察克政權。大多數加拿大干涉軍停留在海參崴從事訓練俄國白軍、以及警察業務。1919年4月至6月,4,192名加拿大軍人撤出俄羅斯回國[3][4]

意大利

[編輯]

2,500名阿爾卑斯山區意大利人,作為奧匈帝國軍人,在東線戰場被蘇俄政府俘虜。根據蘇俄與協約國的協議,這些戰俘組成意大利救贖軍團英語Legione Redenta,經由西伯利亞鐵路前往海參崴,然後海運回意大利參加戰爭。運抵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後,意大利軍團隨捷克軍團發起了反布爾什維克的軍事戰鬥。意大利軍隊參加了兩個月的戰鬥,消滅了鐵路沿線市鎮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意大利軍團集結到天津意租界,由意租界的意大利憲兵少將科斯馬·馬內拉義大利語Cosma Manera指揮進行整訓。意大利軍團參加了隨後的協約國在遠東西伯利亞的武裝干涉,擔任了重要職責,在伊爾庫茨克哈爾濱、海參崴的使用重型武器與裝甲列車控制西伯利亞鐵路,與蘇俄紅軍作戰。直至1919年11月,意大利軍團才撤出蘇俄遠東,海運歸國。

法國

[編輯]

司令長官莫里斯·雅南上將。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

[編輯]

1918年7月,北洋政府派遣「參戰軍」進入佔領外蒙古,同時派遣軍艦與陸軍隨協約國干涉軍登陸黑龍江入海口的廟街(歸屬於俄國後改名尼古拉耶夫斯克並延續至今),期間涉入了廟街事件導致中日之間的關係緊張。

出兵 (1918–19)

[編輯]
協約國軍隊指揮官合影

1918年8月協約國軍隊開始在海參崴登陸。日本派遣了70,000軍隊參加此次行動,數量之多引起了其它協約國的驚疑。英國、加拿大軍隊沿着西伯利亞大鐵路向西挺進以打通與捷克軍團與高爾察克白軍的聯繫。日本拒絕了像英軍那樣在貝加爾湖以西的進軍。美軍也拒絕遠離海參崴。到1918年11月日軍控制了俄國遠東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亞鐵路自赤塔以東的沿線城鎮,並扶持沙俄將軍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維奇·謝苗諾夫組成「外貝加爾地方臨時政府」,在日軍操縱下控制了從貝加爾湖到滿洲里。

撤軍 (1920-22)

[編輯]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俄國境內腹地作戰的捷克軍團,士氣潰散,士兵急於擺脫沒有盡頭的殘酷戰爭回到祖國過和平生活。同時由於歐戰結束,協約國有了精力與大量戰爭剩餘物資可以支援俄國白軍的反布爾什維克的內戰。1919年4月高爾察克的白軍在伏爾加河沿線特別是喀山城下的總攻被擊敗,從此一蹶不振,被蘇俄紅軍一路追擊退向遠東。

1920年6月美國、英國與其它盟友從海參崴撤出了干涉軍。1920年7月5日,日本與遠東共和國簽署協議英語Gongota Agreement of 1920,日軍撤出外貝加爾。1920年11月,謝苗諾夫白俄政權倒台。但日本繼續支持米哈伊爾·康斯坦丁諾維奇·季捷里赫斯建立在阿穆爾河到太平洋沿岸的白俄政權阿穆爾沿岸臨時政府。隨着蘇俄紅軍的進攻,以及英國美國對日本覬覦西伯利亞領土的擔憂,以及日本國內經濟與人力難以支撐,1922年10月日軍全部撤出俄羅斯遠東,蘇俄紅軍收復海參崴。

後繼影響

[編輯]

對日本政治的影響

[編輯]

日軍在干涉西伯利亞過程中,約有5,000名軍人陣亡或病亡,戰爭成本約9億日元,而從戰爭中獲得的利益卻不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日本历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37. ISBN 7-04-012147-6. 
  2. ^ 2.0 2.1 張, 修愼. 日本近現代史.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1: 107–108. ISBN 978-626-317-369-9. 
  3. ^ Benjamin Isitt, "Mutiny from Victoria to Vladivostok, December 1918,"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87:2 (June 2006). [2012-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4. ^ Canada's Siberian Expedition website. [2020-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7). 

參考文獻

[編輯]
  • White, John Albert. The Siberian Interven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0)
  • Humphreys, Leonard A. The Way of the Heavenly Sword: The Japanese Army in the 1920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047-2375-3. 
  • Kinvig, Clifford. Churchill's Crusade: The British Invasion of Russia, 1918-1920.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ISBN 1-85285-477-4. 
  • E.H.カー『ボリシェビキ革命1』1967年 みすず書房
  • 松尾勝造 『シベリア出征日記』風媒社 1978年
  • 細谷千博 『シベリア出兵の史的研究』2005年 岩波現代文庫
  • 菊地昌典 『ロシア革命と日本人』1973年 築摩書房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