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葛馮號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概況
前級 鵟級
次級 赫拉號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葛馮號
艦名出處 葛馮號英語SMS Gefion (1843)(1843年)
建造方 但澤碩效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
鋪設龍骨 1892年3月28日
下水日期 1893年3月31日
入役日期 1895年6月5日
退役日期 1901年10月1日
更名 1920年:阿道夫·佐默費爾德號
除籍日 1919年11月5日
結局 1923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型
排水量 4,275噸
船長 110.4米
型寬 13.2米
吃水 6.47米
動力輸出 9,000匹指示馬力(6,700千瓦特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船速 19.5節
續航力 3,500海里以12節
乘員 13名軍官、289名水兵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5毫米

葛馮號[註 1](德語:SMS Gefion[註 2])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19世紀90年代建造的一艘三等巡洋艦[註 3]。它自1892年3月開始鋪設龍骨,1893年3月下水,繼而經過長時間的試驗和維修後於1895年6月竣工。該艦是以早期的風帆巡防艦葛馮號英語SMS Gefion (1843)命名,後者則是得名於北歐神話人物葛馮[5]。作為計劃可兼任殖民地警備任務和艦隊偵察任務而設計的巡洋艦,葛馮號裝備有十門105毫米口徑主炮,最大速度超過19.5(36.1公里每小時),並且可以連續航行3,500海里(6,500公里),是當時所有德國軍艦中最遠的航程。然而,艦隊偵察艦和海外巡洋艦德語Auslandskreuzer的需求衝突導致出一個不成功的設計,葛馮號很快便被更新的瞪羚級小巡洋艦取代了這兩種角色。

葛馮號最初在德國主艦隊服役,經常護送德皇威廉二世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前往其他歐洲國家,包括1897年對俄羅斯的國事訪問。1897年底,葛馮號被重新分配至東亞分艦隊,並於1898年5月抵達駐地。該艦曾於1900年6月在清朝爆發義和團運動期間參加了大沽口炮台之戰。它於1901年返回德國,並進行現代化改造,但在相關工程於1904年完成後,它未能返回服役崗位。葛馮號原計劃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動員投入使用,但由於兵員短缺,無法集結足夠的船員。相反,從1916年到戰爭結束,它都在但澤充當宿營船。1920年,該艦被出售,改裝成貨輪,並更名為阿道夫·佐默費爾德號(德語:Adolf Sommerfeld)。它從事這一職能僅三年,便於1923年在但澤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葛馮號被設計為德意志殖民帝國的一款海外巡洋艦德語Auslandskreuzer;在和平時期,它負責管理德國的領地,鎮壓當地的動亂;在戰爭時期,它則可充當通商破壞者德語Handelskrieg的角色。[6]此外,這款全新的巡洋艦還設計兼具艦隊偵察兵的功能。[7]這是德意志帝國海軍首次進行此類嘗試,主要原因是其預算不足,無力分別發展專項的艦隊偵察艦和殖民地巡洋艦。事實上,葛馮號本質上是當代德國防護巡洋艦(如奧古斯塔皇后號)的縮小版。[8]由於相互矛盾的設計需求——艦隊偵察艦需要更高的航速、通商破壞艦需要更遠的巡航半徑、海外巡洋艦則需要大威力的火炮,導致最終的設計成果並不令人滿意。[7]

葛馮號是以「J號巡洋護衛艦」(Kreuzerkorvette J)的名義在1890-91的預算案中獲得帝國議會撥款,並以早期從丹麥繳獲的風帆巡防艦葛馮號英語SMS Gefion (1843)命名。[9]1891年底,該艦的建造合同由但澤碩效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獲得,繼而於1893年下水後被重新分類為「三等巡洋艦」(Creuzer III. Klasse)。[7]此後,為滿足小型海外巡洋艦的需求,德國人設計建造了瞪羚級小巡洋艦,葛馮號亦跟隨於1899年被統一定型為「小巡洋艦」。[4][3]

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

[編輯]

葛馮號的水線長全長分別為109.2米和110.4米,有13.2米的舷寬以及6.47米的前吃水和6.27米的後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3746噸,但在滿載彈藥、儲備和燃料的情況下,排水量則可高達4275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除了下部艏柱英語Stem (ship)艦艉部分,這是由青銅製成。框架上覆以木板和延伸至水線英語Waterline以上1米的金屬護套,以減少積垢英語Fouling[10]

艦上安裝有前桅和主桅杆各一具,並配備頂部觀察哨英語spotting top用以輔助射擊。其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3名軍官及289名水兵。它可攜帶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一艘哨艇英語Picket boat、一艘大舢板英語Pinnace (ship's boat)、兩艘獨桅縱帆船、兩艘高低桅帆船以及一艘小舢板英語Dinghy。艦隻易於翻滾、顛簸劇烈,且偏航英語Leeway傾向嚴重,甲板會在迎浪英語Head sea狀態下被打濕。儘管如此,它的機動性良好,轉彎半徑也很小,穩心高度為0.55米。轉向由單控制。[10]

葛馮號的推進裝置由兩台三缸立式三脹蒸汽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4.2米的三葉螺旋槳。蒸汽由六台燃煤臥式圓柱形雙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提供,這些鍋爐通過管道分別匯入三座垂直煙囪英語Funnel (ship)。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9,000匹指示馬力(6,700千瓦特),設計航速19(35公里每小時);但在試航中,其推進裝置曾達到9,827匹指示馬力(7,328千瓦特)的功率和20.5節(38.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艦隻的燃煤儲存量達到860噸,使其能夠以12節(22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3,500海里(6,500公里)。電力由三台發電機提供,總輸出功率為40千瓦特,電壓為67[10]

武器裝備及裝甲防護

[編輯]

葛馮號最初設計的武備是150毫米炮,[11]主炮其後調整為十五門105毫米35倍徑速射炮,最終改至十門105毫米炮。這些火炮共配備807發彈藥,最大射程達10,800米。副炮英語Battleship secondary armament則由六門配備1500發彈藥的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英語5 cm SK L/40 gun組成,射程為6,200米。此外,該艦還安裝有兩具450毫米魚雷發射管,並配備5枚魚雷。葛馮號受到一副鋼製的輕型裝甲甲板保護。[12]甲板厚25毫米、邊坡厚30毫米。環繞煙囪周邊的圍板英語coaming則有40毫米厚。輪機艙英語Engine room得到了更為殷實的防護,在其厚達180毫米的柚木墊層上還覆有100毫米厚的圍板。[10]

服役歷史

[編輯]
葛馮號於1890年代中期穿行威廉皇帝運河
葛馮號在入役後不久,約1894年

葛馮號於1892年3月28在但澤的碩效船廠開始鋪設龍骨,並在船體完工後於1893年3月31日下水德皇威廉二世出席了下水儀式,並由時任但澤帝國船廠廠長的海軍上校庫爾特·馮·豪格維茨(Curt von Haugwitz)發表演說。海試於1894年6月27日在基爾展開,一直持續至10月2日。在試航過程中,其設計被發現存在嚴重缺陷,特別是通風不佳,這需要在基爾的基爾帝國船廠進行修改。因此,它在完成海試後即被列入預備役。相關工程一直持續至1895年中期,葛馮號於1895年6月5日投運英語Ship commissioning就緒。當月,該艦出席了威廉皇帝運河開通的慶祝活動。[7]

同年7月,葛馮號負責護送威廉二世的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德語Hohenzollern (Schiff, 1893)前往瑞典拜會國王奧斯卡二世並抵達英國參觀考斯帆船賽英語Cowes Week。隨後,兩艦還到訪了福斯灣內的港口利斯。繼8月17日返抵威廉港後,葛馮號參加了年度的秋季艦隊演習。演習期間,該艦曾於8月28日連同兩艘魚雷艇和一艘打撈船英語salvage ship亞默灣德語Jammerbucht搜尋失事的S-41號魚雷艇。一個月後,即9月24日還進行了第二次嘗試,但均未成功。此後,葛馮號恢復了為霍亨索倫號擔任護航的職責;在此期間,它進行了進一步的海試,確認了其巡航半徑是當時所有德國艦艇中最大的。[7]

1896年2月,葛馮號被派往基爾擔任警備艦。5月24日至30日,它跟隨由四艘薩克森級鐵甲艦組成的第一分艦隊第二支隊在波羅的海參加了演習。[13]之後葛馮號再度回到霍亨索倫號身邊,成為威廉二世於7月出訪挪威的護航艦。在當地,該艦於7月10日協助解救了擱淺的法國輪船尚齊號(SS Chanzy)。從8月9日至9月15日,葛馮號在波羅的海和北海參加了年度的秋季艦隊演習。12月2日至14日,它則陪同第二支隊穿越卡特加特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7]1897年初,該艦回到基爾,並繼續擔任警備艦職責直至6月。4月,它曾接載海軍上將漢斯·馮·克斯特前往薩斯尼茨參加慶祝活動,以紀念德國和瑞典之間第一條電報電纜的開通。自6月起,葛馮號開始擔任司爐兵英語Fireman (steam engine)訓練艦。在此期間,它也曾護送霍亨索倫號前往易北河口參觀帆船賽,以及隨後於7月再次出訪挪威和瑞典。[14][15]

7月30日,葛馮號回到基爾,但它從8月4日至13日又護送霍亨索倫號前往喀琅施塔得,以便威廉二世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隨行的還有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的第一及第二支隊。[14][16]葛馮號繼而參加了一直持續至9月22日的秋季演習。然後它返回基爾接受定期保養。這項工作於12月完成後,葛馮號被分配至新成立的東亞分艦隊第二支隊。該支隊受威廉二世的胞弟——海軍少將海因里希親王親自指揮,他在重建後的鐵甲艦德國號掛上自己的將旗。防護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后號則是該支隊的第三艘艦。[14]12月15日,三艘艦離開德國,威廉二世指示其船員:「如果有人試圖阻礙你們正當行使我們的合法權利,就用武力對付他們」。[17]該支隊將前往位於膠州灣租借地的新占領的青島基地。它們於1898年5月5日抵達,與受海軍中將棣德利指揮的分艦隊餘部會合。[14]

東亞役期

[編輯]
被部署至東亞期間的葛馮號

在第二支隊抵達前不久,美國海軍美西戰爭期間的馬尼拉灣海戰中全殲了西班牙艦隊。棣德利派葛馮號去調查馬尼拉的局勢,企圖操縱德國在菲律賓獲得殖民地地位,或甚至讓一個德國王子直接登上菲律賓的王位。[18]1899年3月下旬,葛馮號被派往膠州灣,以回應德國傳教士在當地受到的虐待;海軍上尉弗朗茨·格拉波(Franz Grapow)率領一支由132名海兵和炮兵組成的登陸隊英語landing party上岸懲罰違規者。[14]

同年4月,海因里希親王接替棣德利出任東亞分艦隊司令。當月,葛馮號被迫離開吳淞口,去援助發動機受損的德國號。月底,葛馮號沿着長江而上,一直巡航至漢口。從6月開始,它訪問了包括長崎在內的日本港口,8月又到訪了俄國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而當德國號在福建三沙灣觸礁後,它不得不再次前往提供協助。作為預防措施,它護送德國號前往香港進行維修。年底,葛馮號在曼谷與德國號會合,後者正載着海因里希親王返回德國。[14]1900年1月,海軍中將菲利克斯·馮·本德曼英語Felix von Bendemann登上他的旗艦——大巡洋艦赫塔號抵達中國,開始指揮東亞分艦隊。這年上半年,葛馮號及分艦隊餘部主要在德國的太平洋中部殖民地巡航。[14]

1900年5月底,義和團運動引發的騷亂開始蔓延至山東半島,尤其是在青島的德國基地周圍。[14]動亂爆發後,葛馮號及分艦隊餘部與來自其他歐洲海軍的艦艇會合,在英國海軍中將愛德華·霍巴特·西摩爾的領導下發起救援遠征。這些艦隻炮擊了天津東南部的中國岸防設施,並派出一支遠征部隊——西摩爾遠征隊(Seymour Expedition)在6月16-17日的大沽口炮台之戰期間登陸。[19]來自葛馮號的特遣隊由海軍上尉奧托·韋尼格(Otto Weniger)指揮;這些人參加了對天津西沽武庫的強攻。[14]從7月中旬開始,葛馮號被部署至長江口外圍,以監控該水域的航運。11月,它去往香港接受大修。1901年1月,時任葛馮號艦長的海軍中校馬克斯·羅爾曼曾代表因病去世的總督葉世克臨時治理青島。2月至4月間,葛馮號都在長崎停留,6月則被派駐上海。她在當地一直駐紮至9月,直到海軍參謀本部命令其返回德國。它於9月22日離開中國水域,至10月1日返抵德國。[20]

後續役期

[編輯]

在抵達德國當日,葛馮號便因需要接受大規模重建而退役。[21]這項工程於1901年12月至1904年在威廉港的帝國船廠英語Wilhelmshaven Imperial Shipyard進行。該艦安裝了新的、更強大的發電機,上層甲板被完全封閉起來,原先安裝在上甲板的105毫米炮被移到了艦體的炮眼英語Gun port內。位於中部煙囪兩側的兩門50毫米炮則被移到了更靠後的第三座煙囪兩側。[10]工程完結後,葛馮號仍被擱置在預備役。直至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軍參謀本部才要求葛馮號重新啟用,並於8月10日任命海軍少校瓦爾德爾為艦長。然而,由於戰時兵員短缺,無法集結足夠的船員,因此該艦無法重新投入使用。於是,瓦爾代爾於8月21日被調任至另一艘艦艇。葛馮號隨後於1916年被轉移至但澤,用作在但澤帝國船廠進行維修的軍艦船員的宿營船。它於戰爭期間一直停留在當地,至1919年11月5日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21][22]

隨後,它被售予北德地下工程公司(Norddeutsche Tiefbaugesellschaft),改裝為柴油動力貨船,並於1920年更名為「阿道夫·佐默費爾德號」。[22]它是與老舊的前無畏艦勃蘭登堡號一同被購入,其中從後者艦上取出的一些材料也被用於改造葛馮號。艦隻的彈藥艙和大部分的輪機艙室都被改造成了貨艙。[23]其全新的柴油發動機來自未完工的U-115號U-116號潛艇[24]使之能夠以最高11節(2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航行,載貨量則為2600噸。[21][22]這一改造並不是特別成功,只是由於戰後航運的嚴重短缺而為之。[11]結果,阿道夫·佐默費爾德號僅運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便於1923年在但澤由但澤地上及地下工程公司(Danziger Hoch- und Tiefbau)拆解報廢。[22]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一譯「吉菲昂號」。[1][2]
  2.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3. ^ 部分英媒將之統稱為「無防護巡洋艦」。[3]但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艦艇分類德語Schiffstyp,葛馮號於1891年設計之初被歸類為「巡洋護衛艦」,1893年改為「三等巡洋艦」(Creuzer III. Klasse),自1899年起統一歸入「小巡洋艦」。[4]

引用

  1. ^ 桑德豪斯,第175頁.
  2. ^ 日本海人社,第26頁.
  3. ^ 3.0 3.1 Gröner,第98–100頁.
  4. ^ 4.0 4.1 日本海人社,第128頁.
  5. ^ 管昕玥,第73, 339頁.
  6. ^ Gardiner & Gray,第143頁.
  7. ^ 7.0 7.1 7.2 7.3 7.4 7.5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4頁.
  8. ^ Gardiner,第249, 254頁.
  9.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8, 193–194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Gröner,第98頁.
  11. ^ 11.0 11.1 Gardiner,第257頁.
  12. ^ 桑德豪斯,第176頁.
  13. ^ Herwig,第45頁.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5頁.
  15. ^ Sondhaus,第220頁.
  16. ^ Sondhaus,第221頁.
  17. ^ Gottschall,第165頁.
  18. ^ Gottschall,第184頁.
  19. ^ Xiang,第282頁.
  20.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5–196頁.
  21. ^ 21.0 21.1 21.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96頁.
  22. ^ 22.0 22.1 22.2 22.3 Gröner,第99頁.
  23. ^ Dodson,第143–144頁.
  24. ^ Rössler,第69–71頁.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