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陽明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王守仁
《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明·沈俊繪 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新建伯贈侯王文成公像》,·沈俊繪
現藏於紹興博物館
大明特進光祿大夫柱國總督四省軍務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
爵位新建伯
新建侯(隆慶年間追贈)
籍貫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族裔漢族
原名王雲
字號伯安,號陽明子
諡號文成
出生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
大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
逝世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1529年1月9日)(56歲)
江西南安府
墓葬王守仁墓
配偶諸氏
親屬琅琊王氏

王導(遠祖)
王綱(六世祖)、王彥達(五世祖)、王與準(高祖父)
王世傑(曾祖父)、王天敘(祖父)
王華(父)、諸養和(岳父)
王守文(弟)
王正憲王正億(子)
王承勳王承學王承恩(孫)
王先進王先達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鐸(曾孫)
王業弘王業洵(玄孫)
出身
  • 弘治十二年己未科進士出身
著作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伯安陽明子,故世人稱之為王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人,明代中期乃至中國歷史上重要和影響深遠的思想家哲學家[1]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重臣、教育家、儒生、陽明學者、心理學家,也是漢字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儒家學者之一,在儒家之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文成

他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三教,而且能統軍征戰。

因他曾在貴陽修文陽明洞天居住,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生平

[編輯]

童年生活

[編輯]

王陽明於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家族自稱是東晉丞相王導的後裔[2][3]。其父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為官頗有情操,為明孝宗器用,歷任禮部侍郎正德年間因得罪劉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書,又被貶職,之後被罷免[4]。據《年譜》記載,王陽明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剛好出生,祖父王倫便為他起名叫王雲,鄉中人亦稱其降生處為「瑞雲樓」。然而,他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一語道破」,意思指他的名字「」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王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5]。和通常的書香門第不同,年輕的王守仁則經常跟從父親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並時常出關外,縱覽山川地理[6]

初入宦途

[編輯]
王守仁朝服像

十七歲時,王守仁到南昌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進了主奉道教旌陽真君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那裏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學,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喚回去。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歸餘姚,船過廣信,王陽明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陽明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弘治五年(1492年),二十的王守仁第一次參加浙江鄉試,中式第七十名舉人[7][8],之後的他更加適才討論軍事,並且善於射箭[9]。然而,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不中,來科必中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王陽明懸筆立就,朝中諸老驚為天才。嫉妒者議論說,這個年輕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無人。二十五歲再考時被忌者所壓,又未考中。同學中有人以不中舉為恥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他在讀朱熹的《上光宗疏》,讀到講到:「居敬持志為讀書之本,循序致精為讀書之法。」於是王陽明開始懊悔以前讀書雖然勤奮卻無所得,都是因為自己過於貪圖讀書的速度。於是他開始循序以求,但終於認識到「物理吾心,終判為二」,以致舊病又復發,這時見到有道士談養生之說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歲的王守仁參加禮部會試,舉南宮第二人,殿試賜二甲第七名進士,觀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寧伯王越,還朝後上奏談論西北邊疆防備等八件事情,隨後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隨後因病請求歸鄉。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10]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並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施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驛丞,沿途為了躲避劉瑾派來的刺客,他還假裝跳水自盡,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萬山叢勃,雜居。王守仁親自勸導當地民眾學習,受到民眾愛戴[11]。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為,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產物,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其眾多弟子對於他的「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理論迷惑不解,向他請教說:南山裡的花樹自開自落,與我心有何關係?他回答說:「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於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

不久,劉瑾被誅殺,王守仁升為廬陵縣令,再升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其供職於驗封司。此後他屢次升遷,歷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1511年),任南京太僕寺少卿[12]。正德九年,改鴻臚寺[13][14]

平定江西

[編輯]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兵部尚書王瓊舉薦王守仁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15]巡撫南贛。當時,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謝志山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浰頭,皆稱王,與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進攻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詹師富等又發生暴亂。前任巡撫文森託病離任。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方圓近千里[16]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奏請設立和平縣,並興修縣學。三月,守仁抵達江西蒞任。他迅速調集三省兵力,鎮壓了信豐等地的民變。七月,王守仁念戰爭破壞巨大,上奏請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賜以節度地方軍政,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王守仁並親自前往勸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擒獲寧王

[編輯]
《記功碑》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寧王之亂。王守仁將去福建剿匪時,所率部隊行軍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事。因此王守仁積極備戰,調配軍糧,修治器械,然後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當時,王守仁最為擔心者,就是寧王揮師東下,占領故都南京金陵。如果南京失守,寧王就有了稱的資本,同時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滅了。王守仁虛張聲勢,利用假宣傳假情報,擾亂寧王的視線,逼他做出錯誤的判斷,以為各路大軍已經組成合圍態勢。同時使用反間計,使寧王猜疑自己部下的進攻南京策略。寧王果然上當,有半個月時間猶豫觀望、不知所措,沒敢發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這一時機,做好了防守南京的準備,使寧王欲攻南京,已無可能。

七月,寧王率六萬士卒,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守仁這時已經調集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有人指出應該急救安慶,王守仁說:「現在九江、南康已經被敵軍占領,如果我們越過南昌跨江救援安慶,就會腹背受敵。現在南昌空虛,我軍銳氣正盛,可以一舉攻破。敵軍聽說南昌失守,定會回師來救,這時我們在鄱陽湖迎擊他,肯定能取得勝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兩日,王守仁便派諸將分五路迎擊回援南昌的寧王大軍。四路分兵迎進,一路設伏。交戰以後,寧王大軍很快腹背受敵,被分割成幾部分,後又中了埋伏,慘遭大敗,潰逃退守八字腦地區。寧王眼觀局勢不妙,急忙調九江南康的精銳部隊出擊,王守仁派幾路大軍迎戰並取南康。

這一仗打得相當激烈,是關鍵的一戰。官軍一度退卻,王守仁部將吉安知府伍文定立即斬殺了後退之人,命令諸軍一決死戰。最後終於打敗了寧王軍,寧王軍退保樵舍地區,將大船結成方陣,寧王拿出金銀珠寶犒賞將士,要求他們死力一搏。

但寧王軍的方陣被王守仁看出破綻,他決定仿效鄱陽湖之戰,放火燒船。第二天,寧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開「早朝」會議,王守仁大軍殺到,用小船裝草,迎風縱火,燒毀了寧王的副船,王妃婁氏以下的宮人以及文武官員們紛紛跳水自殺。寧王的大船擱淺,不能行動,倉促間換乘小船逃命,被王陽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獲,寧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階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軍攻陷,寧王之亂全面平息,前後不到三十五天時間。王守仁以功封新建伯

後來,明武宗以「威武大將軍朱壽」之化名出征,江彬有意釋放寧王,讓武宗與寧王打一仗並親自俘獲,藉此討好皇上。王陽明對宦官張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明這樣做會死更多人。最後協調結果是:讓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寧王讓皇帝俘虜,高興一下。

平寧王《記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寧藩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餘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

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鑑於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於左方。

軍功封爵

[編輯]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駕崩,無子。堂弟朱厚熜繼承帝位,因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有功,明世宗特詔封為新建伯、授南京兵部尚書、照舊參贊機務,並於嘉靖二年(1523年)於紹興開府

明朝除了皇親國戚之外,無軍功不得享爵位,文官封爵屈指可數,王陽明是明朝開國以來第二位因軍功封爵的文官(第一位是王越),南京兵部尚書掛參贊機務銜與守備太監南京守備共同負責南京軍務。

總督兩廣

[編輯]

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兩廣事變起,都御史姚鏌無力解決,嘉靖命姚鏌致仕,王守仁以原職南京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征剿瑤族僮族民變。嘉靖七年二月,王守仁率湖廣兵抵達南寧,而盧蘇王受剛歸降,願意立功自贖。王守仁於是派遣大臣商議,並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叛軍。此後仍然總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約好以四月初二各至抵達地點[17]

當時,叛軍聽聞明軍檄湖廣土兵抵達,均逃匿深險之中;又聽聞盧蘇、王受歸降,王守仁進駐南寧,故以為王守仁以散遣諸兵佈陣,於是防備弛緩。至此,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馬抵達,與明軍一同突進,四面夾擊。叛軍大敗,於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據險結寨。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並隨後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擊斷藤峽。隨後王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臺等賊,分永順兵、保靖兵各自進剿,約定在五月十三日抵達巢穴。叛軍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大軍圍困進攻而大敗,後潰軍均為防截參將沈希儀等所擒。至此,斷藤叛軍幾乎全盡[18]

此役前後擒斬三千餘人,兩江徹底安定。王守仁班師,上疏舉薦林富都御史,巡撫其地,諸位將領各自均論功褒賞[19]

病逝歸途

[編輯]

兩廣役後,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後自知等不及,不等朝廷許可即歸。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病逝於江西南安府舟中,享年五十六歲。在臨終之際,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20][21]

卒後,朝廷賜諡文成,追贈光祿大夫柱國明穆宗時追晉為新建侯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哲學思想與個性

[編輯]

王守仁留有三本傳世之作《傳習錄》、《陽明全書》(即《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門人所輯)、 《大學問》。《傳習錄》被認為是王陽明最重要的哲學著作。

陽明學

[編輯]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大學問》

[編輯]

《大學問》是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論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觀。節選:

「大學者,昔儒以為大人之學矣。敢問大人之學何以在於『明明德』乎?」陽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一體之仁亡矣。是故苟無私慾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一有私慾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慾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戒慎保真

[編輯]

人性本善,良知現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懼,所謂「慎獨」(獨處時猶如在大庭廣眾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禮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沒有絲毫不善夾雜,「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心靈不受任何染污,這樣良知自能百發百中。王陽明解釋說:「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靈覺,所謂良知也。君子戒懼之功,無時或間(間斷),則天理長存,而其昭明靈覺之本體,自無所昏蔽,自無所牽擾,自無所歉餒愧怍,動容周旋而中禮(合乎禮節),從心所欲而不踰(矩),斯乃所謂真灑落矣。是灑落生於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於戒慎恐懼之無間(間斷)。孰謂敬畏之心反為灑落累(牽累)耶?」

王陽明四句教

  •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教)

個性

[編輯]

王守仁十歲時,父親高中狀元。他隨祖父赴京,路過金山寺時,祖父與人聚會,在酒宴上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守仁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做一首賦蔽月山房詩,其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表現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養。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儘管如此,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如13歲喪母後[22],繼母待他不好,他竟買通巫婆捉弄繼母,使得她從此善待他。他學習並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軍事遊戲。[23]

跟「老好人」鄉愿相比,王守仁更欣賞狂狷之士。他解釋說:「鄉愿以忠信廉潔見取於君子,以同流合污無忤於小人,故非之無舉,刺之無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潔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壞矣,故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紛囂俗染,舉不足以累其心,真有鳳凰翔於千仞之意,一克念即聖人矣。惟不克念,故闊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壞而庶可與裁。」他五十二歲時評論自己說:「吾自南京以前,尚有鄉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纔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文學與書法造詣

[編輯]

文學

[編輯]

王陽明的文學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學所掩蓋。《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陽明的名篇《瘞旅文》、《尊經閣記》、《象祠記》。

四庫全書》中有評論曰:「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

王陽明早年作詩刻意求工整,晚年融會哲理。王世貞《書王文成集後》評:「伯安之為詩,少年有意求工,而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於法;晚年盡舉而歸之道,而尚為少年意象所牽,率不能深融而出於自然。其自負若兩得。」

書法

[編輯]
王陽明《與鄭邦瑞尺牘》,現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

王陽明在書法上亦可稱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為主。王陽明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相關評論有:

  • 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陽明則「以人掩其書」。——明朝 徐渭
  • 「詩筆清婉,書法尤通神,足為臨池之模範」。——清朝 朱彝尊

影響與門派

[編輯]

陽明學在現代中國仍有廣泛影響。現代新儒學的開山祖師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繼承並發展了陽明學。學者徐梵澄經過幾十年對中國印度歐洲思想研究以後,在晚年也對陸王心學讚譽有加(見《陸王學述》收錄於《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當代學者蔣慶也對陽明讚譽有加(見《政治儒學》一書)。蔣中正王陽明學說的信徒,並因此將臺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日本陽明學,日本現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別影響了倒幕運動明治維新等重大事件。

紀念與遺跡

[編輯]
王守仁墓
浙江
  • 浙江餘姚龍泉山上「四碑亭」留有紀念王陽明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雲。橫額:真三不朽。
  • 瑞雲樓:王陽明出生處,現位於浙江餘姚陽明街道北武勝門路,已重建為王陽明故居
  • 王陽明墓:位於浙江紹興城南的仙霞山麓,碑文「明王陽明先生之墓」。
  • 陽明東路,陽明西路,餘姚城區的重要街道。
  • 新建路,餘姚的最主要的商業街之一,新建伯——陽明先生爵位。
  • 餘姚市陽明小學,餘姚市陽明中學,餘姚陽明學院。
  • 陽明橋: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內。浙江大學校訓中的「求是」二字取於王陽明「君子之學,唯求其是」一句,亦是該校前身「求是書院」之溯源。
  • 寧波至餘姚城際鐵路中的2列列車命名為「陽明號」。
  • 紹興西小河歷史街區東面有「陽明故里」
上海
  •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鎮有「守仁橋街」
貴州
江西

但是,王陽明文廟和王文成公祠兩組建築包括王陽明的塑像,在文化大革命政治運動中被毀壞。

台灣
臺北市陽明山公園內由國際獅子會捐建於1973年5月的王陽明先生造像。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接觸到陽明學,從此崇敬王陽明,故後來在台灣將許多校名、地名、路名改為「陽明」二字,以示紀念。

日本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宋明理学史.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151. ISBN 7010026122. 
  2. ^ 在尘封的历史中走近王阳明家世. [永久失效連結]
  3. ^ 諸煥燦 《王陽明世系考索》 浙江萬里學院學報 2001年第4期
  4.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5):「父華,字德輝,成化十七年進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學士、少詹事。華有器度,在講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廣貴幸,華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與張後表裏用事,指陳甚切。帝命中官賜食勞焉。正德初,進禮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劉瑾,出為南京吏部尚書,坐事罷。旋以會典小誤,降右侍郎。瑾敗,乃復故,無何卒。華性孝,母岑年踰百歲卒。 華已年七十餘,猶寢苫蔬食,士論多之。」
  5.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夢神人自雲中送兒下,因名雲。五歲不能言,異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6.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年十五,訪客居庸、山海關。時闌出塞,縱觀山川形勝。」
  7. ^ 上海圖書館藏《弘治五年浙江鄉試錄》
  8.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6):「弱冠舉鄉試,學大進。」
  9.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6):「顧益好言兵,且善射。」
  10.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5):「登弘治十二年進士。使治前威寧伯王越葬,還而朝議方急西北邊,守仁條八事上之。尋授刑部主事。決囚江北,引疾歸。起補兵部主事。」
  11.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5):「正德元年冬,劉瑾逮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謫貴州龍場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守仁因俗化導,夷人喜,相率伐木為屋,以棲守仁。」
  12. ^ 明實錄:武宗實錄》(95卷)
  13. ^ 明實錄:武宗實錄》(109卷)
  14. ^ ·張廷玉等,《明史》(卷196):「瑾誅,量移廬陵知縣。入覲,遷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書楊一清改之驗封。屢遷考功郎中。擢南京太僕少卿,就遷鴻臚卿。」
  15. ^ 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陽明全集》下冊,卷三十三年譜一
  16. ^ 《明史》(卷196):兵部尚書王瓊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當是時,南中盜賊蜂起。謝志山據橫水、左溪、桶岡,池仲容據浰頭,皆稱王,與大庾陳曰能、樂昌高快馬、郴州龔福全等攻剽府縣。而福建大帽山賊詹師富等又起。前巡撫文森託疾避去。志山合樂昌賊掠大庾,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吳玭戰死。
  17. ^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七年春二月,王守仁以湖廣兵至南寧,而盧蘇、王受初降,亦願立功自贖。守仁乃集諸守臣將帥議,命湖廣僉事汪溱、廣西副使翁素、僉事吳天挺及參將張經、都指揮謝佩監湖廣土兵,襲剿斷藤峽賊。仍督分永順兵進剿牛腸等寨,保靖兵進剿六寺等寨,期以四月初二各至信地。」
  18. ^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先是,峽賊聞軍門檄湖廣土兵至,皆逃匿深險。後聞以蘇、受降罷兵,又守仁駐南寧,故為散遣諸兵狀,寇弛不為備。至是,湖廣兵皆偃旗臥鼓馳至,與官軍突進,四面夾攻之。賊敗,退保仙女大山,據險結砦。官軍攀木緣崖仰攻之。初四日破賊寨,初五日復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巢,賊敗奔斷藤峽。官軍追擊破之,賊奔渡橫石江,覆溺死者六百餘人。官軍自後急擊,俘獲甚眾,賊潰散。初十日遍搜山峒無遺,還兵至潯州。守仁密檄諸將移兵剿仙臺等賊,二十一日,仍前分佈各哨,永順兵由盤石、大黃石登岸,進剿仙臺、花相等處;保靖兵由烏江口、丹竹埠登岸,進剿白竹、古陶、羅鳳等處,期五月十三日抵巢。各賊聞牛腸等寨破滅,則大懼。方據險設伏待之,官軍驟進,奮勇夾擊。賊不支,奔入永安力山。乃分兵圍之,賊復大潰,奔諸路者多為防截參將沈希儀等所擒。於是斷藤之賊略盡。」
  19. ^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39):「先是,守仁因八寨賊去斷藤稍遠,四月初五日,別遣布政使林富、副總兵張佑監督土目盧蘇、王受五千餘眾,進剿入寨瑤賊,各兵乘夜銜枚襲之。二十三日,昧爽抵賊巢,遂破石門天險,賊始驚覺,且戰且走。日午,賊結聚二千餘人來拒,官軍奮擊之。賊既失險氣奪,不能支,遂大潰,奔入重險。官軍夜募死士俺其不備,二十四日,襲古蓬寨,破之。連克周安、古缽、都者峒諸寨,於是八寨之賊亦盡。前後擒斬三千餘人,兩江底定。守仁乃班師,疏薦林富為都御史,巡撫其地,論功褒賞有差。」
  20. ^ 明儒學案·卷十·姚江學案》:問遺言,先生曰:「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頃之而逝。
  21. ^ 王陽明靖亂錄·第十卷》:問有何遺言。先生笑曰:「此心光明,復何言哉?」
  22. ^ 關於喪母年齡,尚有爭議,《年譜》說是13歲,但王華行狀、墓志銘均說先王華36年卒,即陽明15歲時卒
  23. ^ 繼母、軍事遊戲云云出自馮夢龍的書,可靠性存疑

來源

[編輯]
書籍
  • 《王文成公全書》
  • 馮友蘭 著:《中國哲學簡史》
  • 陳 來 著:《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
  • 蔡仁厚 著:《王陽明哲學》
文章
  • 杜保瑞:《王陽明功夫哲學進路的哲學體系探究》
  • 劉桂標:《論王陽明心即理說的主要觀念》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